1. 福建周寧的鄉土文化
周寧在線消息 周寧,這是我母親的土地。為生命內在的急流與強烈的責任感所驅動,我試圖展示當今上海這一新興商業移民群體波瀾壯闊的創業全景。今天我重歸舊時地,是來探尋這股商業移民流的源頭,感受那來自草根的素樸卻堅韌不拔的力量及孕育其創業文化的土壤基因和精神特質,進而求索三農問題解決之道和中國社會變革的動力。
鄉土周寧
一個20萬人口5萬人家的小縣,平均每戶至少有1人常年在外經商務工。這6萬人中自己創辦或合夥聯辦企業的有1萬多人,這就意味著這個縣每五戶人家就出一個老闆。他們在全國各地創辦的近6千家各類企業,年總產值保守估計也有400多億元,這個數字幾乎是該縣國內生產總值的40倍多;其中資產200萬元以上的有700餘家,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約80多家。僅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就有大小企業4千多家,且大多集中在鋼材銷售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也就是說,在上海500萬流動人口中,有1%是來自這個偏遠的山區------福建省周寧縣。
春節風俗畫
周寧縣處在閩東北鷲峰山脈東麓,縣城海拔880米,高居全省縣城之冠,因城北有獅子崗得名獅城。每當秋冬之際,山地季風吹來,凜然有如雄獅低吼;既而春洪爆發,東去十幾里外,九龍祭瀑布群龍澎湃,奔騰赴海。
春節是周寧特殊的時刻,是瞭望周寧最好的窗口。這時候,沉寂了大半年的街道,忽然間擁擠不堪;生意清淡的農貿市場,頓時顯得水泄不通;而那些平日只有老人們看守的甚至空置的樓房,重新充滿親朋好友和家族的盛宴。都說東洋溪橋頭那兩只獅子平時都沉睡著,只有春節的鞭炮響了,它們才開始鬧騰起來。
春節前一天,周寧縣機關禮堂內,一場土地公開競標會正激烈進行。最後,靠城關河濱路幾幅土地,被在上海、江蘇等地做生意的周寧老闆高價標走。
十幾年來,這里的城鎮規劃建設也得益於在外經商創業的老闆們。周寧人對1992年關縣城首次公開拍賣土地使用權的火爆競標場面還記憶猶新。當時縣建設部門以縣城整體規劃為切入點,開發30米寬的中興商業街,將街北段61套、面積3804平米的店基向社會公開拍賣。其中一幅100多平方米的地塊,竟然拍出36萬多的高價,每平米地價創出當時全省最高。一條以在滬經商者為主的「上海老闆街」 就這樣形成了。周寧縣的富人們,第一次嚇了全省人民一跳:這個還頂著貧困帽子的小山縣,居然有這么多有錢人!這些在第一次創業中富起來的老闆們紛紛回鄉購地建房,讓家鄉人看到了他們的財富和成就,也刺激了更多人的創富慾望。
隨著在外老闆們事業的不斷發展,投入家鄉城鎮建設的資金越來越多,周寧縣城也越變越大,越來越美。
「賓士、寶馬鬧山城」,是這些年周寧最具特色的新景觀。每年春節前後,小小山城幾乎被四面八方開回來的小車擠滿了,而且豪華車比比皆是。賓館自然不必說了,學校操場,機關大院,民居前後,街道兩旁到處都是。據不完全統計,周寧縣目前在外企業家所擁有的小車已超過1000輛。有人說,上海恐怕就有這個數。目前在上海經商的老闆,光賓士就有30多輛,寶馬也有50-60輛。湖南人小肖去年春節來拜見未來丈母娘,此前在他的想像里,周寧大概是一個可能還比較窮的山區小縣;實地一看,這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生十分驚訝:在這么小的空間里聚集了這么多好車,即使香港深圳也不多見!
最熱鬧的要算西門街的土地廟。周寧民間稱土地公為福德正君,尊為財神膜拜。各大村莊都有塑像,百姓普遍崇祀。城關地區民眾則於每年正月初二據土地廟前點香放炮,祈求發財致富。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的生意人,更要起早爭頭香。可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來人,這時廟前早就人聲鼎沸,萬炮齊鳴。有時為擠到土地公跟前,動手動刀也不希奇。近十來年,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正月初二拜財神簡直成了財力大比拼,板車運、籮筐挑,一家放他幾千塊也不皺眉。於是鞭炮震天,大旺大發。西門街土地廟前的炮屑層層疊疊一年厚比一年,顯示周寧老闆的財富年年增長,這也是周寧春節的一大奇觀。
這一天,周寧縣委、縣政府也要「請財神」。五套班子舉行新春茶話會,和回鄉省親的在外企業家歡聚一堂,共話發展,親商之風和煦撲面。這一活動已持續有年,今春也不例外。
周寧人素有熱心公益的良風美德,縣境內道路、橋梁、路亭、水井等建設,歷來是民間集資或募款興建,或由個人捐建。如今,每到春節也是事業有成、樂善好施的企業家們回饋桑梓的時刻。他們發展在外,心繫故鄉,慷慨解囊興學建校、鋪路修橋、扶貧濟困、結對助學,一片戀祖愛鄉情懷。據不完全統計,在2003年之前的數年內,周寧在外企業家共對家鄉的各項建設捐資達500多萬元。在過去的一年裡,全縣所有行政村的水泥路硬化,都得到在滬企業家的支持,累計達180多萬。企業家對家鄉教育的支持最踴躍,前年春節,有30多位在外企業家被聘為縣里各中學、小學、幼兒園的名譽校長,他們為學校捐款捐物達40多萬,這也是那年過年周寧人津津樂道的一件新鮮事。有周氏兄弟父親做壽,把15萬元捐做教育基金,諸多善舉皆成美談。駐滬企業家還與家鄉400多名貧困學生結對,累計資助50多萬元。
他們樂意做的既有隻講奉獻、不圖回報的公益事業,也有在商言商、公私雙贏的商業行為和市場創新之舉:縣一中遷建要融資,每股20萬元,有35人投了36股,一下就集資720萬元,企業家們便成了新學校的校董;縣賓館改造缺資金,17個在外企業家按一股2萬投資38萬裝修,即擁有連續5年每年1個月的使用權。今年春節回鄉,他們就住進了自己投資的豪華套房。
這是一個歸人和遊子來來往往的邊遠城鎮,這里大半的年輕人有一大半時間生活在別處,但他們眼中沒有許多生於農村的年輕人的困惑與迷茫,也沒有城市小資對人生局限性的種種慨嘆,而是另一種面對明天的明朗和信心。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於遠方大都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時眷顧兒時的家園。但只有到了春節或清明,才回到他的故土。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幸運,是與他們的鄉土血緣密不可分。
正月初一到十五,城鄉都有舞獅舞龍,熱鬧異常。入夜,縣城裡還有人「搬鐵枝」的喧聲。只聽得一陣鑼鼓響,便有樂隊行來,少男少女裝扮的傳統戲劇人物,搖曳在高處的鐵架上沿街巡遊。而在鄉土小吃街,那些還鄉的人擠滿了每間小店。他們要到這里吃上一碗熱辣香濃的扁肉、泥鰍面或薯面。山高天寒口味重。要吃薯面,辣椒是要的,鹹菜、蝦米也是要的,還有老醬一定不能少,再撒點蔥花,這才是真正的鄉土風味。兩個年輕人,在這里不期而遇:
「嗨哥們,這兩年沒見去哪了?」
「在上海。」
「做鋼材吧,大發了!」
「呵呵,你呢?」
「唉,莫講了……」
只要少加留意,這樣的對話隨處都可以聽到。兩個中年婦女從農貿市場出來,一路絮絮叨叨,說的是上海逸仙路、磚橋鋼材市場。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開來開去的小車大都掛著「滬」牌,頭頂上的跨街橫幅,也是上海鋼材市場的廣告。拍下這張照片不加說明,你一定認為是上海市區外圍哪條街上的景象。而縣里電視台播出的賀年廣告,露臉的也大多是上海老闆。鄉人們都熟悉他們,以至發跡前的貧困經歷或逸聞趣事。
濃郁的鄉土色彩混合著鮮明的上海氣息,構成了周寧春節獨特的風情畫------這就是我的今日周寧印象。包括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只要和他說起上海,都會得到確切的回應。
李姓老闆在上海做鋼材貿易也有七八個年頭了,路上遇到說家有喜事非要請客吃飯。席間一對年輕男女起身敬酒,主人說這是兒子兒媳,明天就是雙喜吉日。那夏姓姑娘落落大方,聽口音辨氣質象阿拉上海人,一問果然家住楊浦。問是怎麼認識的,答曰是中學同學。
在朋友單位閑聊,進來一漢子,自我介紹是當地「小老闆」,不過年後也要到上海看看。我與他相約上海
采訪結束返滬,縣里派車送到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與開車的周師傅一路海聊。得知他兒子去上海已有三年,是逸仙路鋼材市場的一個小老闆。還有他的許多親戚朋友也都在上海。問退休後作什麼,「去上海」,他平靜的說。
就是這樣一個山區小城,傳統與現代交集,有序與無序並存,盡管殘留的老屋還頑強的附著農耕文化的苔痕,而更多的鄉人則在人流的推涌下急不可耐地開始了決定命運的遷徙,並身不由己的捲入城市化喧囂的進程。
正月初三出行日,出門人又陸續登程。他們吃過親人煮的「太平蛋」,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帶著土地財神的香火和「新年大發」的祝願,乘著大車小車浩浩盪盪奔向遠方,一路春潮滾滾。
在歷史的風中遷徙
這股突破重巒疊嶂的阻隔封鎖,摧枯拉朽不顧一切奔湧向前的急流,並非憑空突發於瞬間,它源自歷史深處的涓涓細流。
福建內部以縱橫南北的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為中軸線,分為沿海與內陸兩個地理單元。這條高聳綿延的山脈對福建文化產生根本性的分異作用。宋代以來,所謂上四府和下四府就以此為界。地處鷲峰山東麓的周寧,是閩東與閩北的必經通道。
周寧原名周墩,明清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周墩特種區,直隸福建省府,人口五萬兩千餘,大小村落一百五十餘處,方圓百里。
周墩離省會福州410里,離福寧府220里,離寧德縣城190里。據《周墩區志》載,因地僻人稀,舟車不至,山嶺起伏,窒礙諸多,致使寧邑各項政事鞭長莫及、法律難以實施,道統文化氣息稀薄。天高皇帝遠的「化外之地」, 教弛民頑 ,形成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民不順道,難於治理;又因地處各縣交界,社會治安混亂,每遇口角糾紛,地痞流氓往往糾合外匪,斗毆劫擄,敲詐勒索,弱肉強食,民不聊生,若非立縣鎮治,社會難保安寧。
民國五年十二月,時共和再造,民權大張,省眾議院議員及省諮議、周墩商會創始會長鄭謨光(字慕蔡1872--1941)會同社會賢達24人連署請願書,陳述設縣利國富民之旨,請求省政府改區立縣。此後他一直為建縣奔走呼籲,直到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周寧方立縣治,而慕蔡先生已於4年前病逝。
周寧立縣時自周墩、寧德各取一首字為縣名;又以僻隅不靖,寓意周圍安寧。
周寧因此成為福建省建縣最遲的縣份之一,到今年恰好60年。
周寧建縣雖晚,其礦冶成就在宋明經濟中卻有一席之地。宋元佑年間(1086-1093)在芹溪村設有寶豐、寶瑞等銀場,建成全國最主要的銀礦產區,寶瑞場實際上已是宋代最大的銀礦場。從明代以至前清末葉,又屢經開掘,期間因礦山糾葛,幾度興廢。後礦脈漸絕,銀礦業式微。
然而,除了礦業在歷史上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外,地僻山荒、土薄田少的周寧物產著實有限。農業產出除茶葉、穀米外,其餘不過竹木、薯米而已。商貿不發達,手工業僅煉鐵、鑄鍋、茶葉、陶瓷等零星小作坊,又因山高水冷,作物一年僅收一季,所需人力不多, 故民風好賭,習以為常。
貧困始終與歲月相隨。棕衣當被倒,火籠當棉襖,番薯米當糧草,稱作周寧「三件寶」。民謠嘆道:「年年犁耙播,畝產一百五;無食餓腹肚,不如走上府。」在飢寒交相催迫下,低聲下氣四處乞討者有之;鋌而走險賭一把,落草為寇者有之;腦袋掖在褲腰上搏一凶,上山打游擊鬧革命者有之;更普遍的是到閩北一帶賣苦力和從事手工副業,當地謂之「走上府」。一如人們所熟知的「闖關東」、「走西口」,在歷史凜冽的寒風中,周寧人為謀生而離家的遷徙由此開始,這些外出的人就叫「出門人」。
由縣城出西門,去城10公里,翻越麻嶺古道,就是下路(閩東沿海)經周寧至閩北各地的咽喉要隘,舊時官府設巡檢司把守,並有張氏鄉民捐建的卷石亭,石拱橫跨古道,供過路人途中休憩,躲風避雨。
長亭外,古道邊,荒草碧連天。如今,古道早已了無人跡,古堡、石亭也只留下斷垣殘壁,讓人徒發思古幽情。只有那些出門人的故事,還被老輩人記起。
據老人們說,有明以來,周寧人的祖先就開始沿著這條古道,翻越麻嶺頭,到上府一帶從事燒炭、伐木、扛木筒等苦力勞動。清雍正年間,有楊氏先祖由清流遷居虎岡、洋庄,引入鑄鍋技術,所產「東洋鍋」暢銷閩東北。隨著境內鑄鍋業興起,帶藝外出鑄鍋人數漸增。至民國年間,勞動力外出從事鑄鍋、土木建築及扛木筒、燒木炭、經銷參茸等達4千餘人。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周寧一向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的進步幾乎為人口增長所抵消。1949年全縣人口55448人,1988年156498人;49年人均耕地2.23畝,1988年減少到0.94畝,水田旱澇保收面積僅占總面積44.2%;糧食單產1949年82公斤,1988年提高到301公斤,總產雖比1949年增長3.7倍,而人均糧食佔有量增加有限。此時全縣農業人口仍佔92.3%,農業結構單一,農業商品率水平低,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效益低。貧困縣的帽子依然沉重地壓在頭上。
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在大辦農業生產高級社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農村能人和富餘勞動力不顧當時政策限制,帶著傳統鑄造工藝,偷偷跑到閩北等地創辦鑄造廠、務工。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為外出勞務提供了良好、寬松的環境,越來越多的周寧人紛紛走出山門,在全國各地安營紮寨。這些先行者在大中城市建基立業後,親帶親、鄰帶鄰、村帶村,吸收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隊伍雪球似的越滾越大。他們從傳統的鑄造行業起家,拓展到活性炭、建材、房地產、茶葉等幾十個領域。到1988年,全縣外出勞動力1.2萬多人,分布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辦企業、經商1040多家,年收入37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門路。
被稱為「創業者樂園」的上海以其強大的磁力,吸引著全國各地和異國他鄉的大量移民紛至沓來。浦東大開放大開發和鄧小平南巡後,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強力推進帶來巨大商機,周寧人把握住了這一歷史大機遇,挺進大上海。
新的移民潮激盪浦江兩岸。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具備遠比閩東山區優越的創業環境,這些推力和拉力使周寧人向上海遷移形成一種模式和集體行為,上海成為周寧人群體遷移、實現發財致富夢想的特定目的地。
十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周寧人走出大山奔赴上海,迅速發展壯大。農民進城,在人們印象里,就是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的農民工,經常被欠薪無法回家過年;而周寧人在上海主要是從事商業活動,涉足鋼材、木材、活性炭、石板材、五金、房地產、飲食等行業。尤其是他們瞄準鋼材熱銷這一市場,在短短的幾年中創建了上海浦東楊高路周寧建材一條街。從1996年11月誕生的第一家周寧人的市場開始,至今已創辦成功的各類鋼材現貨市場已達40多個,並向崑山、蘇州、無錫、江陰等地拓展。
窮則思變。周寧人沒有困守山門,而是向外突破,挺進大上海,形成創業氛圍,打造規模經濟。他們不但站穩了腳跟,還藉助上海這個國際經濟、金融、商貿、航運大市場求得大發展。不少企業從當初農民加板車的夫妻店、兄弟鋪、父子檔的家庭經營模式,發展成上規模、有實力、管理先進的現代企業。在鞏固原有鋼材貿易等產業基礎上,開始嘗試進入房地產、航運、期貨等行業,同時造就了一個懂經營、會管理的周寧企業家群體----一個原來以農民為主體形成,現已逐步發展為由農民、工人、公務員、知識分子相結合的新生的商業群體,一股在上海灘具有重要行業影響的商業勢力。
探源鯉魚溪
要了解周寧鄉土文化,縣城西去5公里的浦源鯉魚溪是不能不去的。
我們前文所敘的鄭慕蔡先生就是浦源村人。他倡植樹造林,辦山區商業,捐資辦學,救濟災戶,多才多德,樂善公益,望重梓里。
鯉魚溪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小橋流水的古村,老年婦女依然身著清代服飾;宗祠、古柏、文昌閣、林公宮,還有鯉魚溪下游觀音橋上供奉的土地公、送子觀音、齊天大聖,構成宗族文化完整的的遺存。
悠悠鯉魚溪,述說著一個宗族源遠流長的故事。南宋嘉定二年,河南開封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因官場失意,舉家遷至鯉魚溪下游,率子孫開荒種田,並在溪中放養鯉魚以去污澄清。為保護鯉魚,先人制定村規民約,村民嚴加恪守,概不捕食。若有魚死,則將其安葬於古柏樹下魚冢之中,焚香祭拜。下暴雨的時候,有些鯉魚被沖到下游田間,村民們便會出動將它們送回溪中;鯉魚本身也要千方百計,逆流而上游回「家裡」。幾百年來,浦源村民和溪中鯉魚共命運,一起度過了兵災匪患,瘟疫飢荒。文革中紅衛兵「破四舊」,村人利用貧農的特殊身份保護了鯉魚。人魚相親,魚旺人興。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愛魚村風,使溪中鯉魚得以安然繁衍生息。鯉魚溪的故事已被編入北京市小學語文課本,成為生態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如果說神奇的鯉魚溪宣揚的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那麼鄭氏宗祠弘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問我祖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喜歡尋根溯源的中國人都熟悉的一句民謠。位於鯉魚溪左側的鄭氏宗祠也有一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卻枝條茂盛,村民奉以為神,美名之「靈檣」。而整個祠堂的外觀則形同古船,別具一格。祠堂於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成,清代幾經修建,祠中諸多匾額楹聯,書法精湛,流金溢彩。正廳懸掛明代狀元、禮部尚書翁正春題匾「國戚名裔」;清代嘉年間國史館總纂魏敬中和民國時期海軍上將、福建省長薩鎮冰等人題有匾額。祠中還陳列著百餘個工藝精巧的龍頭祖牌。這些龍頭牌珍品工藝精巧、歷史悠久。紅衛兵 「破四舊」的時候,神祖牌列在被破之列。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有的藏在家中隔牆里,有的藏到山上洞穴中,使它們能得以保存至今。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象徵。中國傳統宗族文化是講求人和的文化。家庭是宗族的基礎,「家和萬事興」。由家和擴展到鄰里和、族群和,進而擴大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精神文明。我們傳統政治文化也講「政通人和」,政府執政為民,就是達致政治文明的一種親和力。同樣,在我們的傳統商業文化中,也有「和氣生財」的告誡,這應是今天我們創造物質文明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中國農村,往往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為紐帶,聚族為村,人們比鄰而居,和諧相處,由此形成注重鄉誼,同鄉扶助,親鄰相幫,團結一致的傳統,也織成了一張龐大、牢固而且是可流動延伸的社會關系網路。我們現在倡導地球村意識,需要的就是這種人類比鄰而居村落文化,和天下一家的關愛與親情。
移民的家園意識相當濃厚,「家鄉」深植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鄉誼情感」是個人隻身跨入激烈競爭環境的前提,出於生存的本能,初來乍到的移民首先會利用周圍的社會資源包括親戚朋友、同鄉組織等各種社會關系。以地緣為基礎的移民群體,都善於汲取傳統血緣地緣等有利因素助其創業。周寧的私營企業之所以能遍布全國各地,且都從事幾種相同的行業,就是靠合群團結的團拼搏精神取得的。數以萬計的周寧人正是憑借這一精神,象成群結伙的鯉魚紛紛走出山門,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紐帶結為牢靠的業緣,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創業群體,並產生了滾動傳帶效應:一人富,帶一家,一家富,帶一族,一族富,帶一村,千家萬戶奔小康,百姓走上富裕路。
在這個高山小平原,周寧三源之浦源鄭氏、端源葉氏、萌源肖氏都是大姓,也出了不少大小老闆。在上海的浦源籍企業家「飲水思源」,成功後的他們不忘家鄉的建設,捐資助學,出資新建「鯉魚溪公園」,修葺了鄭氏宗祠等基礎設施。源鎮進登村全村只有200多戶、1300多人,卻有500多人在上海等地經商打工,共辦有企業100多家,其中資產達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1家,去年春節時,該村就有30多部「寶馬」、「賓士」等名車開回山村,目前該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一個人或一群人從一種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或社會階級的變化被稱為社會流動。周寧人在實現空間流動的商業移民過程中完成了向上的社會流動,就好比鯉魚溪里的魚群集體跳龍門――那群龍騰飛的跳躍,是多麼精彩壯觀!
2. 服裝批發的個體戶在一年中什麼時候會遇到資金緊張的問題
創業貸款是指各銀行為支持民營經濟、私營企業、個體經營者的發展,遵循國家有關政策,推出面向個人、用於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資金需要的貸款,旨在幫助急需發展事業的個人盡早實現目標。相關鏈接銀行對貸款申請者的要求(1)年滿十八周歲,具有合法有效身份證明和貸款行所在地合法居住證明,有固定的住所或營業場所;(2)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營業執照及相關行業的經營許可證,從事正當的生產經營活動,有穩定的收入和還本付息的能力;(3)借款人投資項目已有一定的自有資金;(4)貸款用途符合國家有關法律和本行信貸政策規定,不允許用於股本權益性投資;(5)在本行開立結算帳戶,營業收入經過本行結算。貸款申請者需提供申請資料(1)借款人及配偶身份證件(包括居民身份證、戶口簿或其他有效居住證原件)和婚姻狀況證明;(2)個人或家庭收入及財產狀況等還款能力證明文件;(3)營業執照及相關行業的經營許可證,貸款用途中的相關協議、合同或其他資料;(4)擔保材料:抵押品或質押品的權屬憑證和清單,有權處分人同意抵(質)押的證明,本行認可的評估部門出具的抵(質)押物估價所告。 案例前年,廣州市個體戶張先生用手頭上的20萬元現金,開始經營服裝批發生意,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流動資金出現了緊張。於是就考慮向廣東發展銀行申請個人創業流動資金貸款,銀行經考察後,認為該個體戶生意較好,可以給予創業貸款支持,但為了保證貸款安全回收,要求該個體戶必須提供擔保。張先生無固定資產抵押,銀行只好推介擔保公司對其進行擔保。好在張先生鍥而不舍,跑了好幾趟,終於得到擔保公司的擔保,最後從銀行取得50萬元的貸款。張先生在銀行的支持下,生意得到較快發展,平均每年經營收入達到500萬元,每年平均凈利潤為80萬元。實際上,張先生的遭遇算是幸運了,更多的創業者不是被銀行拒之門外就是貸款後因為巨額擔保費用佔用資金而導致經營失敗。創業貸款給想創業的中小投資者提供了一桿可以縱橫天下的槍,這桿槍威力極大卻也燙手傷人……高門檻讓創業者望而卻步2003年8月,中國銀行、光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相繼推出「個人創業貸款」項目,而中國農業銀行早在2002年9月就推出了《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管理辦法》並一直在運行中。但這些貸款措施實施以來,一直無法成為市場的主流。然而,銀行畢竟是商業機構,發放貸款首先考慮的還是資金的安全。出於貸款資金安全的考慮,往往把門檻稍微抬高了一點,或者說嚴格了一點。貸款評估十分嚴格是創業貸款的特徵之一。銀行向個人或企業提供貸款一般需要質押、抵押、擔保三種條件。廣發行的個人助業貸款細則規定:貸款必須抵押,抵押的范圍包括動產、不動產抵押,定期存單質押、有價證券質押、流通性較強的動產質押,符合要求的擔保人擔保。而且發放額度根據具體擔保方式決定。就是這抵押讓創業者望而卻步。質押、抵押通常很難獲得100%的貸款,而擔保則要交給擔保公司一筆不菲的費用。申請者除了要有穩定的經營收入和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還必須能夠提供銀行認可的抵押擔保。事實上,許多申請貸款的個人和中小型私營企業一般都過不了銀行評估這一關。擔保公司不是「救命稻草」貸款起點金額為5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其中流動資金貸款最長不超過1年。利率以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為基礎,在最低下浮10%(含)最高上浮30%(含)的幅度內浮動……盡管這些條件有點苛刻,但對於創業人士來說,資金是一劑強心針。如果你能提供銀行規定的資料,能提供合適的抵押,得到貸款並不困難。一般在提供完備的相關資料和證明材料之後,一個月內就可以取得資金。但在諸多證明材料中,比較棘手的是抵押物證明,也就是擔保證明。如果你有等值的財產作抵押,問題可迎刃而解。但關鍵是,對於創業人士來說,恐怕沒有那麼貴重的抵押物。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只能找專業的擔保公司了。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你提供擔保的擔保公司也不會輕易放過你,擔保公司還要向你收取巨額的擔保費用,因為按照有關規定,擔保機構要向貸款者收取不得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0%,這無疑又增加了創業者的負擔。而現實生活中,由於擔保公司所負擔的責任重大,不少公司還會收取其他名目的一些風險補償金,這也成為阻礙個人創業貸款的一項重要因素。並非人人適合走創業貸款之路有人認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貸款融資的道路。我們為此走訪了廣東發展銀行的有關專家。據專家介紹,他們認為此看法是正確的,特別是剛進行創業,在這一行業無創業經驗,難免會有經營風險。對於那些有一定經營經驗,且經營效益較好,所經營業務范圍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銀行可以考慮給予貸款支持。專家忠告:對於一個創業者,如果想走貸款融資的道路,首先要考慮貸款經營獲利是否超過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及其他費用支出;銀行的貸款期限與經營貨款回籠周期是否相匹配,以至於銀行收回貸款時,不影響正常經營;對銀行貸款要確定一個合適的貸款金額,過大和過小都不利於創業。此外還要把擔保公司的擔保費用也要計入經營成本中,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