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居家養老模式怎麼做
智慧養老系統涵蓋了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日間照料等多種養老形式,通過跨終端的數據互聯及同步,連通各部門及角色,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管理閉環,實現老人與子女、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信息交互,對老人的身體狀態,安全情況和日常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及時滿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智慧養老能夠和多種養老模式融和發展,實現新的升級和優化,滿足老人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將高品質的養老生活的構想變成可能。
對於當下的80後、90後來說,他們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所盼望的養老,不是生活的終點,而是更加高品質生活的起點,在辛苦幾十年以後能有更多的時間、健康的身體、足夠多的積蓄去享受更輕松的人生。尤其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體面的養老生活更是必需品。而智慧養老的出現讓他們的聲音得到了回答。一套的優秀的智慧養老系統,讓養老生活不再是限於安度晚年,而是能夠讓我們得到全面保障的同時去更好地享受生活。如今在智能化發展的時代,當然是智能化的生活才能夠讓我們得到滿足。
❷ 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可以帶動我國哪些經濟領域的發展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截至201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❸ 2019老年人服務與管理這個專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工資如何 待遇好不
未來智慧養老是發展趨勢
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反映出較為現實的養老問題。社會老齡化及養老供給端的不足,使「養老」一詞的國民關注度較高。為了更好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國家不斷出台政策規范和助理養老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科技發展給老齡化的社會帶來了希望,老年人對科技產品的輔助功能要求較高,醫療需求強烈,未來,智慧養老是發展趨勢。
「養老」關注度高 供給端不足有待改善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養老」成為人們時下備受關注的話題。根據艾媒大數據監測系統顯示,以2019年3月網路關注度為例,均處於較高水平,其中2019年3月5日達到最高峰,當日網路搜索量達到23146萬次,隨後保持在3500-5500的區間。同時在網路上關注養老話題度較高的地區大多集中於一線城市,也反映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老齡化程度與養老話題關注度呈正相關關系。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老齡化程度較高,關注養老話題的人群自然較多。
2019年3月「養老」一詞網路關注度(網路搜索量)統計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❹ 百度大腦那麼火 騰訊人工智慧也沒閑著
五年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或許還列屬專業詞彙。但五年後的今天,個性化信息推送,人臉識別,語音操控等,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入侵』到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並決定性地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BBC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1190億元人民幣。此外,由AI帶動的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的迭代與發展規模更是不可估量。
走在互聯網最前端的BAT自然不會錯過此等機遇。為此,筆者籌劃三期特別報道,全面解析BAT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版圖與最新進展。
今天,從已經通過微信、QQ等產品『綁架』數億用戶的騰訊帝國說起。
在BAT中,騰訊的AI布局相對較晚,更多的是業務驅動,隨後逐漸加大投入、全面開花,主要圍繞三條路徑展開:
1、基於騰訊的核心產品和技術優勢,形成不同的業務體系在人工智慧方面突破。
2、秘密組建專注於底層基礎的研究團隊與實驗室,做長線技術積累。
3、悶聲收購和投資一批優秀公司的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公司。
一、出錢圈地:偏向海外
在騰訊龐大的投資並購單中,多以泛文娛、醫療健康、游戲、汽車交通為主,針對AI類初創屬於較小篇幅,但與主體領域交叉較密切。投資項目偏向海外地區,投資輪次多以天使、A輪早期為主。
近兩年,騰訊披露的AI領域投資項目如下:
1)Diffbot
Diffbot是一家位於灣區的數據公司,成立於2012年,主要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讓『機器』抓取網頁關鍵內容,並輸出軟體可以直接識別的結構化數據。今年,騰訊與矽谷風投機構Felicis Ventures領頭了Diffbot 1000萬美元的A輪。
2)iCarbonX
iCarbonX中文名為碳雲智能,由前華大基因董事合夥人王俊創立,其業務領域延續了華大基因的健康醫療,定位於生命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慧創建的數字生命生態系統的研究。
今天4月,碳雲智能完成近10億元的A輪融資,騰訊、中源協和及天府集團為主要投資方。
3)CloudMedx
CloudMedX是一家醫療健康數據收集和分析服務提供商,從眾多醫院實時收集不同病患的數據,經處理分析後向醫療機構提供符合 HIPAA(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的健康預測和分析。CloudMedx 將原始病患數據經過分析後可以反映一些病症的發展趨勢、發生模式、偏差以及預測可能性結果,從而為臨床治療和早期檢測診斷提供非常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2015年5月,騰訊向CloudMedx注入63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
4)Skymind
Skymind 是由Adam Gibson於2014年6月份創建,主要業務為開源項目DeepLearning4j。Skymind公司主要是為那些使用 DeepLearning4j的公司提供支持服務,同時將深度學習整合到Hadoop系統,用戶存儲、處理、以及分析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
2015年 4月,騰訊向Skymind注入數百萬美元天使輪投資。
5)ScaledInference
Scaled Inference成立於2014年,由兩位前谷歌工程師創立。是一家面向所有個人的雲計算服務。開發類似Google等公司內部使用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並把它發展成一種任何人都可使用的雲計算服務。
2014年7月,騰訊投資Scaled Inference。
6)搜狗
這一樁投資案可追溯到2013年。騰訊以4.48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並將旗下的搜索和QQ輸入法並入搜狗現有的業務中,新搜狗將繼續作為搜狐的子公司獨立運營。
騰訊當時的投資更像是3Q大戰的延續,以及基於自家搜搜業務不見起色的背景。但在隨後幾年的發展中,搜狗也逐步由搜索和輸入法的產品公司,衍生為語音智能和大數據公司。
此外,騰訊高級副總裁姚星曾對外表示,他和騰訊的投資並購部已經達成共識,開始大量考察美國的機器學習平台類創業公司。一則中國這類技術公司不多;二則收購這種公司可以快速補足騰訊在演算法領域的不足。
二、基礎研究:分散各地
在基礎研究領域,騰訊結合微信、QQ、金融等主要業務優勢與領域方向,配設了不同的實驗室與業務團隊。在服務自家業務的同時,還推出了相關領域的行業產品。
1)香港:WHAT LAB
相比北京、杭州雲集的高校資源,更為年輕的深圳稍顯單薄。在去年底,騰訊跨海牽手港科大,低調地成立了『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英文簡稱WHAT LAB。以人工智慧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改善用戶的生活服務體驗,藉助大數據拓展機器學習的邊界。
此外,騰訊基金會捐贈了1000萬元在推進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創新,並透過雙方的深入合作搭建產學研溝通互動的有效平台,共同推進應用成果轉化。
2)上海&合肥:優圖實驗室
騰訊優圖隸屬於騰訊社交網路事業群,2012年逐步成立,分設在上海與合肥兩地。專注於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和業務落地。
經過數年發展,騰訊優圖逐步積累了人臉檢測、五官配准、特徵提取比對及活體檢測等世界頂級的人臉技術。結合語音、唇語及面部表情,『優圖人臉識別』可對照片、視頻及人頭模型等攻擊進行立體化防範。
6月,在國際權威人臉識別資料庫LFW上,優圖以99.65%的成績刷新紀錄,超過Linkface、Face++、Facebook及Google等頂尖團隊。
上海團隊已為騰訊超過五十個業務提供圖像技術支持,技術主要服務QQ空間、水印相機、天天P圖等產品落地。合肥團隊的相關技術則主要為天天P圖、魅拍等產品中服務,擅長圖片美化、人像美容美妝、圖像識別和各種濾鏡技術。
3)北京:微信模式識別中心
在推動微信新技術和功能研發的核心團隊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位於北京的研發團隊,其源於原騰訊研究院,騰訊研究院解散之後,一部分人歸入到微信部門。外界的認知是這是一個做『模式識別』研究的團隊,最早於2010年9月成立,現在叫微信北京研發中心。
團隊研究方向有語音識別、圖像分析、語義理解、微信大數據挖掘等,其研發成果廣泛應用於微信和騰訊其他產品中。對外提供的服務有微信語音識別、圖像分析、音頻指紋、微信語義客服機器人等,日服務量達到數千萬。目前致力於創建微信對話機器人的平台,更智能連接微信公眾平台的服務。
實際上,這個團隊所做的事情,大部分微信用戶都用到過,比如微信裡面的語音轉文字、聲紋識別、電視節目中的搖一搖等。
『雖然這些新功能看似比較簡單,但背後的技術沉積需要挺長的時間』,一位前騰訊員工稱,『底層技術要沉寂幾年的時間,應用層的實現則會短很多。』
4)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
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成立於2015年,據介紹,專注於搜索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和人工智慧四大研究領域。
實驗室主要組織了技術與工程事業群里有學術志向的員工參與研究工作,同時與哈工大,中科大等高校展開合作,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微信、QQ、QQ音樂、QQ視頻等產品中。搜索部門主要關注自然語言識別。通過騰訊雲,該實驗室的兩大產品雲搜和文智已經開放給行業使用。不過,近期該試驗室對外披露的項目與進展較少,官方網頁無法打開。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騰訊人工智慧研究院將於近期成立。
三、落地業務:自家產品與行業用戶
BAT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更多以商業需求驅動,騰訊也不例外,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漫無目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敗,但其技術與產品也難以實現較大程度的創新和突破。
1) 微信:前封殺『小冰』 後推出『小微』
微信事業群主要圍繞人機互動領域的拓展,同時也植入了圖像和語音識別等技術。
一年前,微信上曾因『泄露隱私、誘導用戶拉群、注冊垃圾賬號』等為由封殺微軟小冰聊天機器人。微軟寫過多封公開信表示強烈不滿。雙方劍拔弩張,一度還傳出了『微軟要在平台上封殺QQ』的謠言,但是最後事情不了了之。
一年後,微軟『小冰』回歸了微信平台。此外,微信也推出了智能機器人『小微』,用戶可以用自然語言與之溝通,解決此前語音助手智能機械應答的短板。
據官方介紹,與普通語音助手相比,『小微』與用戶溝通不再是一問一答形式。藉助微信平台近6億的日活躍用戶資料,『小微』可以結合用戶個人特點和社交好友及日常習慣來給出更貼近用戶的結果。
此外,小微還和微信支付功能『牽手』,試圖將微信平台上的購物、支付、打車等服務全部牽連在一起形成一個O2O的閉環商業體系。
當然,微信中語音轉譯文字,翻譯等功能的實現也不乏背後語音智能技術的支撐。
2)雲搜和文智
雲搜和文智是前文提及,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的兩塊主要B端產品。
雲搜可對公司內部各大垂直搜索業務進行高度抽象和整合,為用戶提供可視化的數據定製服務。同時,它還具有聯想詞推薦、高級糾錯、人工干預、按域檢索、個性化分詞等附件組建功能。
文智中文語義平台,則擁有較強的中文語義分析功能。基於它提供的API,用戶可進行搜索、推薦、輿情、挖掘等語義分析應用,也能定製具有產品特色的語義分析解決方案。
3)其他業務
此外,優圖人臉識別已應用至金融、安防與身份識別等領域。其中,在騰訊徵信、微眾銀行、財付通的應用,讓它可以結合消費、社交等情況對用戶進行信用評估,加固身份驗證的安全防線。這一技術甚至得到了官方認可,優圖已牽手公安部所屬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開展下一步布局。
四、硬體平台:合作為主
在硬體的產品布局中,騰訊則主要通過自身平台的用戶與流量優勢,吸引合作為主,主要包括QQ物聯、微信智能硬體、TOS+戰略等三個平台。
1)QQ物聯
如果說微信、QQ等產品旨在連接人,那基於設備端的QQ物聯則是騰訊在連接『物』上的努力與布局。
QQ物聯是一個硬體的SDK,通過SDK或晶元模組,可實現設備的快速聯網。2015年,QQ物聯啟動了『億聯計劃』將投入20億的資源,在資金、流量、服務、培訓、營銷等方面針對合作對象進行扶持。利用騰訊全國20個創業基地和成熟完善的OPEN創業服務體系,通過免費接入、免費推廣、免分成、雲成本減免、QQ物聯硬創投資基金等方式。
此前,QQ物聯已與英特爾開展合作,聯合發布了智慧居家養老照護平台,改變著傳統養老醫療模式。今年初,與李寧、達芙妮推出了兒童藍牙定位跑鞋。
2)微信硬體平台
實際上,早在2014年,微信就小試牛刀,試驗過接入可穿戴設備。2015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了空調、玩具、路由器、家居、電視、充值、健康、穿戴等八大行業的『微信硬體行業解決方案』。
硬體廠商通過微信掃碼即可連接設備,而用戶通過微信服務號就能實現對設備的管理。目前,微信硬體平台已接入2400多個硬體廠商,設備激活量達到2500萬。
3)『TOS+』戰略
TOS+戰略由騰訊在2015年提出,分為『TOS』和『+』兩個部分,TOS其實就是個基於Android,騰訊出品的手機ROM。
關於TOS已經不是新鮮新聞,早在2015年1月份,騰訊就已經開始邀請用戶內側這個ROM;據說3月份的版本仍然是基於Android 4.3開發。
而關於騰訊做手機ROM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2010年,幾經輾轉徘徊,中間經歷了MIUI的興起、也經歷了點心OS這些玩家的隕落,用一位網友的話說這次騰訊再次操刀做TOS的原因只有四個字『我不死心』。
從2010年到2015年,騰訊先後推出過QQ Service手機、TITA手機系統,一直沒有做起來。
TOS+中的『+』正是讓手機與智能硬體底層打通的一個延展OS,其關注的領域包括智能手錶、微游戲機、虛擬現實產品三個領域。
TOS+的野心更像是做『連接器』,而像血壓儀、體脂儀以及智能家居的一些長尾產品已經分別由『微信智能硬體』和『QQ物聯』這兩個平台完成連接,只要打通標准,根本不需要騰訊再定義解決方案規則。
一方面,TOS+與二者共同構成了騰訊在智能硬體領域的布局,另一方面,它將改變不同智能硬體設備之間,因缺乏底層連接而相互獨立的局面。QQ物聯與微信硬體也將被整合在一起,走並行發展的道路。
五、結語
從公開的數據看,微信目前有超過6億的活躍用戶,每天還在產生大量的數據,轉化為搜索和電商的用戶,同時與用戶行為匹配,龐大的用戶基數與數據資料讓騰訊成為一個具有極大的需求和可開發的AI『金礦』。
通過不斷發展自身業務、進行底層研發儲備推進學研合一,讓技術與數據快速得到驗證,產生經濟價值,同時通過加快對優秀公司的收購和合作步伐補足自身短板,快速進入賽道。
通過與網路、阿里的對比,騰訊的在人工智慧的布局與技術優勢仍缺乏較高的護城河,基於社交和通訊的生命線,在微信上的數據挖掘以及技術落地或許是騰訊的有利機會。
所以總的來看,騰訊在人工智慧方面所乾的事,還是輔助現在的產品和業務,比如在微信、移動支付等功能上加入人工智慧的元素;基於人工智慧本身憋一個大招的產品,還沒有這樣的典型產品,對騰訊來說,人工智慧技術是潤物細無聲的產品體驗進化推力。
❺ 一站式消費養老平台是什麼平台目前有那些平台做的比較好
一站式消費養老平台是一條龍服務平台。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後。平台如:好大夫、微信群等。
一、健康類
一般來說,多數老人比較關注健康養生類的信息,因此可以給老人安裝相關方面的APP,目前健康醫療類APP很多,其服務功能主要有健康知識、健康自診、健康檔案、免費咨詢、預約掛號等常規健康服務功能;有的APP也包含了比較小眾化的服務,例如護士上門、陪診、轉診、導致、復診預約等功能。不同APP的核心和側重點不同,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平台推薦APP:春雨醫生、丁香醫生、好大夫
二、 通訊社交類
通訊類軟體的使用頻率最高,普及率也最高,不但可以讓老人隨時與家人朋友溝通互動,還有圖片、視頻分享功能,讓老人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不孤單。
平台推薦APP:微信、QQ
三、娛樂類
很多人有手機癮,那是因為手機能帶來很多樂趣,同樣,老年人也應當享受到這種樂趣,尤其是子女沒有時間陪伴老人的情況下,那就要為老人裝一些玩樂的應用。很多娛樂類的APP都是老少皆宜的,如全民K歌、QQ音樂等,也有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廣場舞應用,讓很多喜歡跳廣場舞的老年人在家也能學習廣場舞,還能與舞伴們在線互動。
平台推薦APP:全民K歌、糖豆、廣場舞、抖音
四、 購物類
采訪中發現,購物類APP是老年人使用頻率最低的,不過也有一些比較「潮」的老年人,網購起來很「溜」,不但可以網購日常生活用品,定飛機票、火車票,甚至一些生活開支,如通訊費、水電費、物業費等也都可以通過網路支付,生活因此變得更輕松。隨著 「銀發族」成為網購新力量,也有一些購物網站專門針對老年人上線全新服務,如淘寶的阿里小蜜頁面,專門為銀發用戶增添一鍵「語音通話」按鈕。建議老年人嘗試網購時,子女盡量多多引導,避免上當受騙。
平台推薦APP:淘寶、京東、唯品會
五、 游戲類
別以為手游就是年輕人的專利,智能手機普及以後,很多老年人也對此樂此不疲,相對於年輕人喜歡的打怪升級類游戲,老年人比較鍾愛棋牌類的游戲,如中國象棋、麻將、鬥地主。一些放置類游戲也受到老年人的喜愛,如養寵物。研究表明,游戲可以鍛煉人的大腦,甚至有國家還正在開發治療老年痴呆症的虛擬現實游戲。
平台推薦APP:中國象棋、鬥地主(單機版)、消消樂、旅行青蛙
❻ 濰坊智慧雲怎麼樣
實施智慧濰坊四大行動,推動建設26個重點專項。 行動一:立足以人為本,營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聚焦民生熱點和難點問題,充分尊重公眾的主體地位和真實意願,提高公眾、企業參與智慧濰坊建設熱情,以建設成果普惠全體公眾為原則,深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推進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信息化,基本實現基於互聯網的教育、醫療、社保、養老、交通、旅遊、文化等新興服務全覆蓋。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整合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位一體公共服務體系。 重點專項1:智慧教育。發揮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對教育現代化支撐作用,創新教育資源供給模式和教學模式,打造集教學、管理、學習、交流等於一體的教育互聯網平台,提升教育服務能力,構建基於信息化的現代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智慧學習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社會公平開放,為公眾提供在線學習等個性化學習服務;匯集整合各級各類教育數據,以教育大數據支撐教育管理決策、教學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務;豐富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學生的教學研討、在線學習、互動交流;推動涵蓋校區管理、教務安排、後勤保障等內容的智慧校園(幼兒園)建設。通過「濰V」等平台,創新教育傳播渠道,做好互聯網教育應用普及,提升教育用戶體驗,以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家長實時掌控幼兒在園生活、學生在校學習和乘車安全等動態。 重點專項2:智慧健康。創新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推進醫療模式的變革,加強醫療健康信息在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家庭醫生和公眾之間的共享利用,推動市縣鄉各級醫療機構開展遠程會診服務,建設覆蓋醫療、醫保、醫葯和公共衛生領域的衛生綜合管理平台,推動醫療大數據研究和應用;推進智慧醫療建設,打造智慧醫院,提供醫療精細化服務水平,減少醫患糾紛;通過「濰V」手機APP等移動平台,打造「移動醫生工作站」、「移動護士工作站」,實現患者就診前、就診中和就診後服務的全覆蓋,實現醫療診斷和用葯信息等個性化推送及手機查詢,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緩解公眾看病難問題,節省公眾排隊等候時間和經濟成本;建立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眾健康服務,探索公眾個性化健康服務新模式。 重點專項3:智慧社保。深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等領域的信息資源共享和網上服務整合,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保信息服務體系,拓展社會保障卡發行和應用范圍,提升社會保障智慧化水平。加速社保數據中心建設和大數據開發應用,實現就業服務信息發布、需求預測、跟蹤監測、失業預警等功能,推動社保信息服務向街道、社區和鄉鎮延伸。實現社保、民政等領域信息化系統與「濰V」平台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打造集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等移動「一點通」服務模式,為公眾提供社保、醫保、培訓鑒定信息查詢,醫保定點和社保辦事機構位置及服務查詢,社保、救濟、優撫政策法規和辦事指南等個性化信息推送。 重點專項4:智慧養老。統籌政府部門及市場機構的各類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圍繞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實施「互聯網+」養老服務工程,搭建全市統一的養老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立涵蓋服務需求、服務項目、服務隊伍、服務設施和養老政策的養老資料庫,提供一站式養老咨詢、申請、評估、分類轉接等服務,完善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手段投資養老服務,發展智能化養老機構,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推進社區、園區養老信息化建設。完善熱線、簡訊、手機APP等多層次服務途徑,促進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子女關懷和各類社會主體服務供給的有效對接,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監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援助、醫療保健、心理慰藉、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基於信息手段的高效便捷服務,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重點專項5:智慧交通。應用信息技術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智能化水平,發揮交通智能化對綜合交通組織、運行、管理的支撐作用,優化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結合無線城市網、城市物聯網建設,優化智能交通系統在交通監測、擁堵疏導、預測預警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建設智能化公交系統,設置電子站牌,實現車輛運營智能調度、到站預報、公交車輛位置查詢等管理和便民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交通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交通信息全程服務應用示範。整合公交、計程車、公共自行車、停車場等交通服務性信息資源,通過「濰V」手機APP等,為公眾提供實時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能停車等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全方位智慧化出行服務。 重點專項6:智慧旅遊。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加快互聯網旅遊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建設智慧旅遊服務平台和營銷體系,實現電子門票、自助導覽、自助講解、網上虛擬景區、周邊設施查詢等功能,為遊客提供旅遊線路規劃、景區信息查詢和交通、住宿、門票預訂購買等一站式服務。建立景區智能調度和預警系統,開展流量監控、市場監測,提高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加強大數據挖掘應用,構建線上聯動機制,打造應急指揮、市場監管、產業監控等平台,開展旅遊企業、行業信息動態統計和分析,提升行業運行發展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重點專項7:智慧文化。圍繞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搭建具有公共文化管理服務和移動服務功能的公共文化雲平台,建設具有濰坊區域特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資料庫,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一站式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為公眾提供觸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務。鼓勵企業開發推廣各類滿足公眾需求的數字內容產品和服務,培育互聯網文化服務領域龍頭企業。 重點專項8:智慧社區。圍繞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諧,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社區服務的整體水平,促進社區服務智能化、個性化與平民化,實現政府、企業與公眾三者和諧互動。根據《濰坊市智慧社區建設示範標准》,以生活服務、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智能小區、智能家居為重點,推動各縣市區開展智慧社區試點示範建設。鼓勵建設面向公眾服務的雲平台,匯聚政府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資源,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渠道,為公眾提供政務信息、社會保障、醫療健康、交通出行、氣象查詢、文化娛樂、公用事業、智能安防等服務。 重點專項9:「濰V」平台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形成以雲計算中心為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共享交換為數據通道、「濰V」應用為服務和開放平台的綜合服務體系,搭建支撐政府高效管理決策、信息服務普惠全民的智慧濰坊公共服務平台,形成基於「互聯網+」的「益民服務」、「政務服務」、「現代金融」的創新成果。重點抓好以「濰V」應用為主的智慧濰坊公共服務平台整體框架建設,實現「濰V」平台與教育、醫療、社保、養老、交通、旅遊、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構建全市在線公共服務體系,讓公眾通過手機APP等信息化手段體驗到吃住行、游娛購和教育、醫療、養老等智慧便捷生活。 行動二:落實「互聯網+」,大力發展信息經濟。 推進「互聯網+」與「1669」現代產業體系、供給側結構改革密切結合,打造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在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上,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加強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助推工業轉型和產業提升,依託智慧城市建設和智慧園區建設,大力發展3D列印、穿戴式設備、智能製造和虛擬現實、地理信息、新能源等智慧產業和新興產業;依託新興信息技術,推進智慧物流、電子商務、數字內容、呼叫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的智能化開發和利用,加快發展信息服務和軟體業。 重點專項10: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實施「互聯網+農業」專項計劃,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發展「智慧農業」,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建設農業大數據平台,依託雲計算中心,開展農業大數據應用,推動農業數據開放,集聚涉農信息資源。優化農機調度管理,實現農機精準定位、田間作業質量監控和跨區作業調度指揮。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生豬從養殖到屠宰全過程監管。建立地產蔬菜電子化檔案管理,實現綠葉菜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質量安全可追溯。建設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實現農資電商、農產品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及農村金融等領域一體化綜合服務。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培育農產品知名品牌,探索種養環境、生產過程的遠距離視頻體驗,大力發展點到點直銷、全程冷鏈物流配送、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等多種新型農產品營銷新模式。 重點專項11: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對接「中國製造2025」,促進機械裝備、汽車製造、石化鹽化、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造紙包裝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以敏捷製造、柔性製造、雲製造為核心,集成各類製造資源和能力,統一行業標准,共享設計、生產、經營等信息,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縮短生產周期。搭建協同雲平台,發展協同製造。推動個性製造信息服務,實現個性化製造生產,打造在線需求與營銷服務平台,推動定製產品的互聯網製造。建設基於CRM的雲製造平台,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促進企業間生產資源的集成,推動傳統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製造業高端產業鏈,實現「濰坊製造」向「濰坊智造」的轉型發展。 重點專項12:信息產業提升。發展測繪地理信息、電子商務、3D列印、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產業,推廣雲計算、物聯網技術應用,不斷延伸產業鏈;發展大數據產業,推動各企業「觸網上雲」,不斷提高大數據在各垂直領域應用率和市場規模。培育大數據核心龍頭企業,不斷擴大產業企業規模,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搞好產業園區建設,特別是抓好光電產業園、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好山東互聯網汽車產業基地;大力發展信息消費,打造新的消費熱點,挖掘信息化和網路消費潛力,優化消費結構,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重點專項13:大數據產業發展。依託雲計算中心,完善大數據採集、存儲、開發、運營等基礎設施,匯集各行各業海量數據,開展大數據分析挖掘和開放運營,提供預測分析、決策支持等服務,大力推進大數據服務的產業化。吸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上下游相關企業來濰發展,以大數據中心等項目為載體,建設濰坊市大數據產業園區和研發中心;培育我市基於大數據的智能產品研發生產和數據分析挖掘服務、技術外包服務、知識流程外包服務,打造大數據全產業鏈;構建包括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軟體、大數據分析挖掘軟體、數據可視化軟體等軟體產品,以及穿戴式設備、大數據一體機等智能應用硬體產品和技術外包服務、知識流程外包服務等的大數據產業鏈。以「互聯網+」思維,發展大數據驅動型的科研創新模式,增強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發展活力,引導和支撐全市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重點專項14:新興產業催生。推動互聯網模式和業態創新,發揮濰坊創業大學、藍色智谷等高端平台作用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乘數效應,創造知識型創業就業崗位,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發展分享經濟,放大創新累積效應,在信息技術架構、融資、信用等方面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系統支撐、降低社會創業門檻,全面激活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不斷成長壯大。通過信息技術和平台集聚資源,對接魯台會、菜博會、風箏會、中國畫節等大型展會,實施高技術服務業創新工程,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水平,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葯、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海洋動力裝備等新興產業,大力培育健康養老、旅遊文化和大數據交易、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 行動三:建設智慧政務,推進精細化的智能社會管理。 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平台等,創新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轉變電子政務建設模式,提升電子政務服務能級,突出「互聯網+政務服務」功能。整合資源,積極實踐公眾參與的網路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強化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能力。 重點專項15:智慧政務。將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有機結合,按照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步實施、互聯互通的原則,遵循省級政務服務平台建設的統一規范和標准,突出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加快建設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實現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行政權力「一張網」運行,分期分批將各級「四張清單」內容和主要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大廳統一監管。依託電子政務雲平台和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以「濰V」手機APP為載體,通過與行政審批平台互通共享,完善「濰V」網上政務廳建設,實現專業窗口向綜合窗口、各自受理向統一受理轉變,構建政民互動平台,及時收集整理公眾意見建議,跟蹤分析公眾評價數據。發揮好「濰V·單位群」和「濰V·工作群」的作用,積極有序推進網上辦公,進一步優化和規范辦公流程,創新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節約行政成本,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實現綠色辦公、節能辦公和高效辦公。進一步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群的服務內容和功能,提升政務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強化在線互動、實時交流等功能,建設智慧服務型政府。 重點專項16:信息共享。結合濰坊市雲計算中心建設,建設集約共享、綠色高效、安全可控的雲設施資源,優化提升政務雲,完成縣市區電子政務平台向市政務雲遷移,推動全市電子政務向集約化發展。完善全市統一的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台,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廣泛利用,跨部門、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協同,實現信息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強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規范和渠道。完善政府決策支持信息服務體系,增強宏觀決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重點專項17:智慧城管。立足城市功能和空間生產力布局,圍繞城市建設管理中的重點和薄弱環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設施維護、建設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深入應用,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強化跨部門業務應用、數據整合和業務協同,增強城市空間要素可感知度,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綜合利用各類監測監控手段,強化視頻監控、環境監測、橋梁檢測、交通運行、供水供氣供電、防洪防澇、生命線應急指揮保障等城市運行數據的綜合採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綜合性城市管理資料庫,為城市管理決策提供全面精確的信息依據。 重點專項18:市政務服務熱線受理中心。整合政務服務熱線資源,著力構建「統一受理、分類處置、定期評估、持續優化」的便民服務熱線中心。打造一號對外的統一便民渠道,進一步密切政府與群眾的聯系,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同時,藉助大數據技術,整合各職能部門調度管理平台和應急資源,以及全社會視頻監控資源,基於現有數字城管系統和應急聯動系統,建設集日常便民服務、城市管理、執法監督、公共安全和應急指揮調度於一體的「政務大數據管理中心」。通過對城市物聯網感測數據等各類信息整合、挖掘和分析,逐步建立全市聯動的網格化管理和應急處置機制,採取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時、精準研判城市運行體徵信息,為城市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輔助決策,進一步強化在交通出行、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疫情防控、反恐防暴等方面的應急管控力度,進一步提升政府為公眾、社會組織、企業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質量服務的能力,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和應急管理水平。 重點專項19:智慧食安。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為契機,加快推進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程信息化,建設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台。圍繞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重點環節,綜合運用互聯網、二維碼、條碼等技術,實現重點食品安全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以「濰V」平台等為主要載體,向全社會提供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追溯查詢、全民監管、應急預警等服務,切實提高食品葯品安全保障水平。 重點專項20:智慧環保。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路,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進一步完善環保、國土、水利、海洋、農業、林業、交通、建設、氣象等部門之間生態環境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機制,整合匯聚生態環境大數據,建立生態環境信息管理與服務平台。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應用,強化企業環境監管。構建環境信息通用資料庫,建設環境風險及預警信息平台,加強環境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提高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能力、監管能力、行政效能及社會服務能力。通過「濰V」平台等載體,向社會公眾提供環境預警和應急響應等信息服務。 行動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承載、樞紐匯聚和網路服務能力。 開展信息基礎設施能級提升計劃,加快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應用,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形成覆蓋城鄉、質優價廉的寬頻網路服務體系,推動信息通信和數據交換樞紐建設,統籌支撐全市政務雲和農業雲、產業雲、民生雲等建設,以及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產業發展,支撐經濟轉型升級。 重點專項21:光網城市深化。完善城市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支撐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市區服務功能提升。加快「光網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光纖寬頻網路建設,構建全市統一的高速寬頻網路——「信息高速公路」,優化全市發展環境,促進「寬頻中國」戰略的有效落地,助推智慧濰坊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拓展,有效促進信息消費規模擴大,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重點專項22:無線城市網提升。加快推進免費無線WiFi覆蓋工程。採用「超級WiFi」技術,通過區域試點等方式,逐步在LED路燈架設路由器,在城區道路兩側的政府辦公區域、旅遊景點、交通場站、商業中心、公眾廣場、醫院、學校、產業園區等公共熱點區域,實現無線網路全覆蓋,並在城區廣泛布設「濰V」熱點,提升網路接入速率和便捷體驗,為各行各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提供更廣泛的電信普遍服務,使互聯網下沉為各行業、各領域、各區域都能使用。 重點專項23:雲計算中心建設。按照國家A級標准設計要求,依據「物理分散、邏輯一體」的原則,以銀澎雲計算中心機房為主體,整合市政務中心、高新區政務中心等現有機房設施,整合統一各分布資源,實現濰坊市雲計算中心的掛牌運營。重點發展市縣兩級政務雲應用,成為全省領先的政務雲核心節點。積極推進商務、工業、民生等領域的雲應用,建成全省首個集政務應用和社會應用於一體的雲計算中心。 重點專項24:城市物聯網建設。藉助無線感測、射頻識別、視頻監控、空間定位等技術,將城市各類部件進行連接,組建覆蓋市區的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的城市感知神經網路,將城市各個角落的信息感知轉化成數字化的信息,實現區域內物與物、人與物和人與人的交互感知,並通過對各種信息的透徹感知和度量以及大數據智能分析和共享,實現「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目標。通過城市物聯網建設,構建覆蓋市區的基礎感測專網,為城市管理者、公眾和城市部件之間的實時互動交流提供「道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感知化和智能化水平。依託市雲計算中心,建立物聯信息共享監控平台,滿足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經營管理需求,以及公眾便捷生活需求。 重點專項25:智慧管網。廣泛布設管道監測感測設備,通過智能感測器、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等物聯網技術,建設管線精確定位管理系統、管線狀態監測預警系統、管線網格化管理系統、管線事故應急處置系統、管線智能規劃審批系統和管線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科學劃分地下管轄網格體系,做到橫到邊、縱到底、無盲區,形成「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調運轉、責任落實、反應快速」的網格化管理機制,逐步實現地下管線管理屬地化、規范化、精細化和常態化,提升全方位、多手段的地下管線綜合管控能力,消除「馬路拉鏈」亂象,保證城市的高效運行與公共安全。 重點專項26:深化網路安全保障。充分考慮「十三五」期間互聯網在政務共享、政府治理、民生服務、工業和新興產業、商務、農業、創新創業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深入應用的發展趨勢,加強互聯網環境下的等級保護、風險評估等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開展安全監測和預警通報工作,提升網路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強化信息安全管理和技術隊伍建設,提升網路社會治理、綜合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大力推廣應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加強信息安全培訓,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智慧濰坊建設是「一把手」工程,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智慧濰坊建設總體規劃和「統一規劃、統一網路、統一平台、統一標准和分級實施」原則,親自部署,落實責任,密切配合,基於全市統一的雲計算中心和共享交換體系建設各自的業務應用系統和業務資料庫,同時按時保質完成市裡統一安排的建設任務。強化各級智慧城市主管部門的地位,會同財政等部門建立項目申報、論證審查、招標采購、建設管理、項目驗收、績效評估等的信息化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研究出台《智慧濰坊建設管理辦法》,打破壁壘,強化資源共享,共同推進智慧濰坊建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 (二)創新管理機制。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統籌各部門信息化項目建設,各部門設立首席信息官主抓本單位信息化項目,各級智慧城市主管部門建立定期培訓CIO機制。推行首席信息官聯席會議制度,作為常態化組織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全市信息化建設。圍繞公共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教育、醫療、社保、養老、交通、旅遊等)、智慧園區等方面的標准規范落實和制訂工作,推進新技術、應用、管理規范的建立和實施。 (三)完善投融資機制。各級財政設立智慧城市建設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形成全市智慧城市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良性互動模式。創新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機制,完善貸款貼息、資本金注入、服務外包補貼、融資擔保等政府資金支持方式,保障重點智慧項目建設需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原則,加大市場投入力度,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形式,引導優質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探索智慧城市領域政府與企業聯合建設運營模式。 (四)強化智力支撐。加強智慧城市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創新,發揮智慧濰坊研究院作用,延請外腦,牽頭組建服務智慧濰坊建設的新型專家智庫隊伍,引入專家評估機制,構建充滿活力的智庫輔助決策機制。面向部門、企業組織開展智慧濰坊相關培訓。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建設公共實訓基地,探索訂單式、復合式、實訓式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培養緊缺專業人才,結合職業教育,探索建立信息化人才隊伍梯次培養體系。 (五)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網路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政務數據備份和災難恢復工作,構建公共網路、政務網路信息安全體系,提高綜合防範水平。以關系城市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信息系統為重點,建立健全以等級保護、網路信任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為重點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六)建立督促檢查機制。制定統一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建立智慧城市重大項目監督聽證制度和問責制度。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重要內容。以督查或依託第三方評估機構等方式,對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定期通報。 各級各部門要依據本實施意見,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細化各自的實施計劃,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協調配合。各級智慧城市主管部門要建立完善智慧濰坊建設統計制度和評估體系,定期發布智慧濰坊建設統計公報和評估報告,確保實施意見有效落實。
❼ 中國養老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
中國老齡產業各板塊將逐步形成協同發展的態勢。目前的狀況是老齡服務市場先聲奪人,老齡房地產炙手可熱,老齡用品市場整體發展緩慢,老齡金融市場逐步覺醒。到2020年前後,老齡用品業和老齡服務業將會有更好的發展,老齡金融業開始全面試水,老齡房地產業規范發展。
益養老平台認為,到2025年前後,四大板塊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老齡金融經濟總量將遠遠超過老齡用品和老齡服務經濟總量,老齡房地產經濟總量難以估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相同,中國老齡金融發展滯後但具有後發優勢,它是未來中國老齡產業的核心引擎,也是關系宏觀經濟運行基本面的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它也可以為發展老齡用品和老齡服務兩大板塊進行產業融資。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集團,在發展老齡產業上必須樹立混業運營的戰略理念,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手抓,既要抓老齡用品、老齡服務和老齡房地產,又要抓老齡金融,只有兩手配合,才能保持企業、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行。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高齡(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13.9%,達到3100萬。他們當前的養老服務需求已經凸顯,對養老設施、醫療、護理等一系列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預計到2026年,隨著上世紀四十和五十年代出生的低齡老人集體邁向高齡階段,我國養老產業界將形成空前的照護壓力。但是從我國老年照護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還相當薄弱,養老機構維持在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以健康老年人為主,以保障貧困人口為主的傳統格局。
截至2015年底我國358.1萬張養老機構床位中,年末收住老年人214.7萬人,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僅63.7萬人,占總體收住人數的比例僅為29.7%,說明護理型床位依然不足。同時,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全國僅30萬養老護理人員。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91號)等文件中有關「將養老資源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傾斜,進一步擴大護理型服務資源」的要求,2017年,我國還將實施有行動力的老年照護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方略,加緊建設以養老護理人員隊伍、養老護理教育培訓、養老護理技術標准、養老護理設施、養老護理政策、養老護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內容的養老照護服務體系,滿足符合老人身心特徵的護理需求。
未來,中國老齡產業的市場供給將更加充裕。當前,由於只有部分剛性有效需求,老齡產業的供給沖動被巨量無效需求所壓抑。隨著剛性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在2020年前後,巨量市場供給將得到釋放,老齡產業市場供求矛盾將得到緩解,但仍然潛伏巨量供給沖動,並在2025年前後隨著黃金井噴期的到來得到充分釋放。需要關注的焦點是,要跟蹤有效剛性需求的變化態勢設計產業的發展戰略和運營策略,尤為重要的是在剛性有效需求戰略的導向下發展有效產業鏈、培育成熟業態,為迎接黃金井噴期到來做好充分准備。
❽ 十三五時期 北京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
截至201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
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
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
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
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
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
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
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
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
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
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
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
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