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富爸爸。專業的價值投資理論書籍 《證券分析》
2. 勞動價值理論的《資本論》研究
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立論基礎,還深引出來一系列重要的相關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包括:(1)盡管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波動是復雜多變的,但在商品價格變化的背後,是商品的價值起著最終制約作用的東西。一輛汽車的市場價格有時會大幅升高,但再高也不會高過飛機的價格;一架彩電的市場價格有時會大幅跌低,但再低也不會低過鉛筆的價格,因為說到底,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起作用。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價值自發地進行市場波動,正是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這種理論分析通常被稱為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 (2)通過商品價格圍繞商品價值進行自發性競爭波動的市場活動,漲價和跌價,又決定著社會可支配的總勞動時間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種特定商品和生產部門的生產上,即社會總勞動時間分配的規律。(3)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是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從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的過程看,資本家花錢購買的生產資料——設備、原料等是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但不會增加任何新的價值,只有工人耗費勞動把生產資料加工轉變為產品的過程,才能創造出新價值。由此,資本家購置生產資料的資本是不變資本,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資本才是可變資本。(4)資本家為購買設備和原料等支付了生產資料耗費的價值,雇傭工人發放工資又支付了補償勞動力耗費的價值。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家一定會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一直延長到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以上,這種延長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完全歸資本家所有。 馬克思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價值增殖的過程和資本財富積累的全部基礎,就是建立在剝削雇傭工人剩餘價值之上的。在這里可以看到,馬克思對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分析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理論整體。我們這里講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包涵了兩者內容統一的理論學說。
客觀地說,無論交換價值的發展或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都整體顯露了一種歷史財產關繫上的結構,——交換形式、協作形式的工作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即摹寫「價值(形式)」、「剩餘價值(形式)」的發生。並且在分析上都從一個特殊的歷史財產形式(產品形式、貨幣形式)開始,目的就是找出獨特的財產關系的規定。這種研究使歷史像燈火般的通明、透徹。於是,全部的理論意義在於揭明一種區分:價值生產在性質上固然支配了自然物,以至於社會性地支配使用價值生產,但仍舊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形式」,只不過力圖採用更為廉價的方式(相較產品社會而言),它的目的還從來不是「社會利潤」;然而,剩餘價值生產的目的從來就是直接為了獲取剩餘價值,即一般地得到利潤,資本家賦予商品生產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含意。後者甚至可以說從直接的形態上也支配著使用價值(生產)。這是一獨立完整體式,對應了特殊的社會生產的價值發展規律。這種特殊價值和價值形式的發展亦就是剩餘價值生產的整體發展過程。可見在經濟構造上,剩餘價值生產並不依靠任何其它發展實體或形式,而擁有自己的獨特發展實體和實現形式。剩餘價值生產創造了特殊的交換價值類型,迫使使用價值的比例關系全部社會換算成「貨幣關系」,為利潤的最大化和社會攫取工作做好充分量的准備。實存的規定是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因此,如果和《價值形式》的批判性解剖保持工作一致,那麼可以說,整個《資本的生產過程》第四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關於以貨幣發生史為背景的工廠發生史的摹寫。從單純協作並入資本主義規定開始,一直到真正意義的資本主義協作奠立為止,完整的史的分析路徑使得單純的量的分析黯然失色,以致在這里,抽象的量的運動要灰溜溜地逃開了。
真正具有價值性的分析結果是有關於剩餘價值發展邏輯形態的,這樣,「價值規律也不是間接地,像某些拘守於商品世界拜物教現象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表現在商品價格的一般發展之中」,並且,「價值學說的意義總的說來並不表現在:為在現存資本主義社會里追求私人利益的商人的實際盤算,或者為一般地操持繁榮資本主義理財的資產階級國務活動家的經濟政策措施,創造某種理論的基礎。」其實,「按照馬克思的看法,他理論的科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揭示現代社會經濟的運動規律,這就是同時揭示它歷史發展的規律』。」關於它的目的,「後來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更加清楚地說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於揭示在現今資本主義社會里存在的對抗與剝削的一切形式,以便有助於無產階級去鏟除它們』。」
大道至簡,一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也可以組合出復雜的玩意,
1.財商啟蒙
1)《小狗錢錢》
經典的理財童話入門書,既適合兒童,也適合很多大人閱讀。
2)《富爸爸,窮爸爸》
影響一代中國人的財商啟蒙書。作者列出財務自由必備的四項技能「會計、投資、市場營銷、法律知識」。
3)《巴比倫富翁新解》
喬治·克拉森的「巴比倫富翁」系列在歐美非常暢銷,中譯本也有很多,簡七註解的這個版本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易於實踐。
4)《鄰家的百萬富翁》
從統計數據中總結出美國富人共同擁有的習慣,主要是「節儉」。
5)《蘇黎世投機定律》
想要致富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冒險」,如果你追求的是無憂無慮,那麼你將永遠貧困。
6)《百萬富翁快車道》
作者認為創業比投資能更快實現財務自由,很多觀念具有顛覆性。
7)《好好賺錢》
簡七的第一本紙質書,教人們通過理財去實現人生自由,適合沒有財務基礎的人閱讀。
2.投資工具科普
1)《銀行行長不輕易說的理財經》
用接地氣的語言介紹各種投資工具,第6章的理財個案適合上班族參考。
2)《錢的外遇》
簡單介紹了貨幣、期貨、股票、房產、保險等投資方式,不過大多是從香港市場得出的經驗。
3)《解讀基金:我的投資觀與實踐(修訂版)》
基金入門的代表作,也是很多基金大V的啟蒙書。
4)《指數基金投資指南》
指數基金定投入門書,介紹了一種適合普通人的低估值定投策略。
5)《ETF投資:從入門到精通》
上交所編寫的普及讀物,不僅介紹了ETF,還講了資產配置、生命周期等其他投資理念。
6)《國債投資指要》
比較通俗易懂,是一本國債投資的入門書。
7)《可轉債投資魔法書(第2版)》
不僅講了可轉債的基本知識,還有很多實際案例,給普通人投資可轉債提供了一個思路。
8)《炒股的智慧(第4版)》
非常適合新手的入門書,作者在華爾街以全職炒股為生,總結了很多實用的經驗。
3.經濟學入門
1)《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
經濟學者王福重寫的一本通俗讀物,適合經濟學小白入門。書後附「經濟學深度閱讀指南」,有興趣可以照此指南進階學習。
2)《推開宏觀之窗》
宏觀經濟學的啟蒙書,結構是標準的「總分總」,非常清晰。
3)《七天讀懂宏觀經濟》
根據哈佛商學院課程講義改編。看完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宏觀經濟學框架。
4.金融學入門
1)《金融知識國民讀本》
央行前行長周小川主持,中國人民銀行編寫,背景深厚,權威性強。
2)《推開金融之窗》
把金融理論解釋得非常白話的神作。
3)《果殼里的金融學》
手把手教你用Excel計算現金流貼現、債券久期、凸性等金融模型,比較適合理科生閱讀。
4)《巴倫金融投資詞典》
目前最好的中英雙解金融詞典。
5.財務基礎入門
1)《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
會計入門書代表作,用賣檸檬汁的故事,講解一個企業完整的運營過程,純小白都看得懂。
2)《財務智慧——如何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用最簡潔的語言把財務知識講明白,適合非財務專業人士入門。
6.投資理念入門
1)《漫步華爾街(第10版)》
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經典」之一。作者認為普通人買入指數基金並一直持有,是一種長期有效的投資方式。
2)《股市長線法寶(第5版)》
作者西格爾用統計數據證明,過去200多年股票的投資收益是各類投資品中最好的。
3)《投資者的未來》
買好公司的股票未必能賺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盈率太高。西格爾從歷史數據發現,「高增長率、低市盈率、高分紅」的公司投資收益相對較好。
4)《贏得輸家的游戲(第6版)》
投資經典名著。作者認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無法打敗市場,投資指數基金是最佳的選擇。
7.資產配置入門
1)《有效資產管理》
資產配置入門書籍,「極簡投資」的方法就來源於這本書。
2)《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
史文森管理的耶魯捐贈基金是全球大學基金中業績最好的,他在資產配置上的建議值得普通人參考。推薦張磊的中譯本。
8.大師著作
1)《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
「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專門為業余投資者所寫,巴菲特為第4版撰寫序言,並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
2)《共同基金常識》
系統了解基金最好的一本書。作者約翰·博格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隻指數基金。
3)《忠告:來自94年的投資生涯》
羅伊·紐伯格被稱為「美國共同基金之父」,在他68年的投資生涯中,沒有一年賠過錢。
4)《股票作手回憶錄》
「投機之王」利弗莫爾操盤生涯的小說體傳記,闡明了交易的本質和精髓。繁體版推薦寰宇版(附有插圖和專訪),簡體版推薦丁聖元譯本(最全面、專業水平好)。
5)《索羅斯:走在股市曲線前面的人》
這是一本索羅斯的訪談錄,通俗易懂,可以作為《金融煉金術》的導讀本。
6)《羅傑斯環球投資旅行》
1990年吉姆·羅傑斯曾騎摩托車環游世界,旅行中記錄了他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投資機會。
7)《安東尼·波頓的成功投資》
有「歐洲股神」之稱的安東尼·波頓介紹自己的投資經歷,很多內容值得個人投資者參考。
8)《大投機家(修訂版)》
科斯托拉尼是德國著名的投資大師,這本是他的自傳,裡面有很多深刻的投資道理。
9)《在不確定的世界》
這本是美國前財長魯賓的自傳,包含了政治、金融等多個領域,寫得非常精彩。
9.經濟/金融/投資史
1)《逃不開的經濟周期》
匯總不同流派的經濟周期理論,還介紹了各類資產在經濟周期中的表現,適合業余投資者閱讀。
2)《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
研究投資市場大眾心理的經典之作,介紹人類歷史上的三大金融泡沫:鬱金香、南海公司、密西西比泡沫。
3)《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2011)》
一本介紹華爾街發展歷史的書,資料翔實,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投資大師的思想。
4)《投資收益百年史》
整理了多個西方國家100多年的市場數據。從長期看,各國基本上都是股票的收益最好。
5)《對沖基金風雲錄》
描繪了一群對沖基金經理的工作生活,故事性很強,可以開拓投資視野。
10.拓展書目
1)《30部必讀的投資學經典》
挑選了30位投資大師的代表作,對每個人的投資經歷都有簡要的介紹。
2)《學習學習再學習——生活中的投資經典》
作者張志雄推薦了55本投資理財經典書籍,並且做了較為詳盡的導讀。
3)《一生讀書計劃——經濟書架》
重點推介了80本經濟學讀物,分為「經濟學原理、經濟脈絡、經濟學應用」3個方面,由淺入深。
補充,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理,有了書以後肯定還是要實操的。我想再分享一下下面這些
作為理財小白,最先開始肯定會去了解支付寶的余額寶,微信的零錢通,畢竟隨取隨用比較方便,但是要長期接觸理財的話,我的建議是可以存一部分靈活的錢在余額寶或零錢通。還有一部分近期不會用到的閑錢可以拿去理財,有一些稍微懂一點理財知識的會選擇炒股,或是投資P2P,不過呢股票這種東西真的是看的人心驚膽戰,高收入和高風險並存,建議心臟不好的還是少嘗試。畢竟從長期來看,股民中7賠2平一賺的格局永遠不會變。
而近幾年比較火的P2P還是比較適合去研究下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0%左右,如果理財新手的話還是以穩當為主,尤其像P2B這種,有明確的借款用途,風控嚴格,相比其他P2P資產來說,穩健得多。而且比起余額寶的3%左右的年化收益,還是高出很多的。
安利頭部平台無界財富,點擊額外獲得 500元京東卡+100元理財紅包
懂點了,記得再理論實操相結合~
4. 亞當密斯的《國富論》中唯一提到的一個中國人(好像也是唯一一個亞洲人)是誰
國富論里對於中國只有三段話,其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中國人
之一:
一國四周,如果都是游牧的未開化人和貧窮的野蠻人,那末,耕作本國土地,經營國內商業,無疑可使國家致富,但要由國外貿易致富,就絕不可能了。古代的埃及人和近代的中國人似乎就是靠耕作本國土地、經營國內商業而致富的。據說,古代埃及人,極不注意國外貿易;大家知道,近代中國人極輕視國外貿易,不給與國外貿易以法律的正當保護。
馬可波羅在歐洲人中,是第一個到過中國和東印度的,至少,把當地情況描寫下來的,他是第一個。
—第七章論殖民地 第一節論建立新殖民地的動機
之二:
中國的政策,就特別愛護農業。在歐洲,大部分地方的工匠的境遇優於農業勞動者,而在中國,據說農業勞動者的境遇卻優於技工。在中國,每個人都很想佔有若干土地,或是擁有所有權,或是租地。租借條件據說很適度,對於租借人又有充分保證。中國人不重視國外貿易。當俄國公使蘭傑來北京請求通商時,北京的官吏以慣常的口吻對他說,「你們乞食般的貿易!」除了對日本,中國人很少或完全沒有由自己或用自己船隻經營國外貿易。允許外國船隻出入的海港,亦不過一兩個。所以,在中國,國外貿易就被局限在狹窄的范圍,要是本國船隻或外國船隻能比較自由地經營國外貿易,這種范圍當然就會大得多。
—第九章論重農主義即政治經濟學中把土地生產物看作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的學說
之三:
中國幅員是那麼廣大,居民是那麼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製造業,並且容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就面積而言,中國的國內市場,也許並不小於全歐洲各國的市場。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餘各地的國外市場,那末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製造品,大大改進其製造業的生產力。如果這種國外貿易,有大部分由中國經營,則尤有這種結果。通過更廣泛的航行,中國人自會學得外國所用各種機械的使用術與建造術,以及世界其他各國技術上、產業上其他各種改良。但在今日中國的情況下,他們除了模仿他們的鄰國日本以外,卻幾乎沒有機會模仿其他外國的先例,來改良他們自己。
—第九章論重農主義即政治經濟學中把土地生產物看作各國收入及財富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的學說
另外:你問的該不會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里提到的中國人吧?
那個是王茂蔭(1798—1865年),字椿年,號子懷,安徽歙縣人。中國清代著名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財政學家。他於1832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歷任戶部主事、御史、戶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 著有《王侍郎奏議》11卷及《皖省褒忠錄》。《清史稿》有王茂蔭傳。
王茂蔭畢生致力於我國經濟史尤其是貨幣史的研究和實踐,他的貨幣觀點及鈔幣發行方案最為引人注目,被學術界評價為「我國封建社會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
王茂蔭是一位非常有見解的財政專家,他曾在戶部任職多年,並主管過錢法堂事務,因而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關注,能夠針對不同的社會財政狀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咸豐元年(1851年),王茂蔭上呈《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政府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解決財政困難,被朝廷否決。1853年至1854年,他又兩上條疏請改幣制,均遭駁回。他提出的兌現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主張,反對鑄造當百、當五百、當千等項大錢的主張,對保持社會穩定、遏制通貨澎脹有一定的作用。針對當時朝廷權臣肅順等請添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的建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對物價規律和貨幣投放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是,王茂蔭的這些建議,遭到急於填充國庫的咸豐皇帝的嚴斥,指責他「為商人指使,不關心國事」,並將他調離戶部崗位。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被俄國傳教士巴拉第(1849—1858年在華)寫進《內閣關於紙幣的奏摺》,並被收入了巴拉第主編的一部多卷本資料匯編。當這部資料匯編被翻譯成德文,並於1858年在柏林出版時,書名已是《帝俄北京公使館中國著述集》了。《內閣關於紙幣的奏摺》通過這個德文譯本受到了博學的馬克思的注意。
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談到貨幣或商品流通、論述「強制流通的國家紙幣」問題時,以第八十三條大段注釋的方式專門提到了中國理財官王茂蔭及其「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的觀點,從而使他成為《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時人對王茂蔭評價很高,說他「直聲清節,上自公卿,下至工賈隸圉,無智愚遐邇,嘖嘖皆贊其賢」(《阮陵吳大廷序》)。朝廷諭旨「廣為刊布,實力勸導」、成書在王茂蔭去世後不久的張之洞的《勸學篇》,幾乎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士子必讀手冊,影響極大、傳布極廣,「不脛而遍於海內」。張之洞在《勸學篇·內篇·同心第一》中也這樣盛贊王茂蔭等人:「咸豐以來,海內大亂,次第削平,固由德澤深厚、廟算如神,亦由曾、胡、駱、左諸公,聲氣應求於數千里之內,二賀(熙齡、長齡)、陶(文毅)、林(文忠)諸公,提倡講求於二十年以前,陳(慶鏞)、袁(端敏)、呂(文節)、王(茂蔭)諸公,正言讜論於廟堂之上,有以至之。」
5. 打工,你就得別人割韭菜的,你會怎麼辦,①學習資本論等經濟學 ②學習網路,③去另一個好點的廠上班
首先學習資本論,以及一些理財知識,讓自己的錢可以生錢,雖然不多,但是可以積少成多,然後去學習網路知識,通過自己的知識再去賺錢。
6. 誰看過馬克思的資本論請問這本書好不好值得讀嗎對人有幫助嗎聽說這本書上的一些觀點有錯誤
資本論選了一個最好的課題,但作了一篇最差的文章,普通人最好別瀆,否則越瀆越窮,因為它是世上最不善當家理財的一個書生在極度窮困潦倒的情形下寫出的一本錯誤分析窮困根源的書,一沒有說清楚資本的本質與價值,二沒有說清窮人如何通過資本的積累投資實現資本創造價值,三沒有說清勞動者如何通過資本與勞動的配合提高創造價值效率,四沒有說清資本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何實現資本的商品化價值,把每個人有限的資本資源實現最大化配置與有價轉換,簡言一句話就是讓你讀後不知什麼叫資本也不知它有何價值,更不知如何利用自身資本優勢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馬克思是選題很好,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他的資本論說白是個資本無用論,也就是一個勞動萬能論,就叫勞動價值論更好,但現代研究表明,合理的投資,及資本與管理還有先進的科技設備,工具是創造價值的最重要的原素與力量,每個勞動者都要善於掌握與利用資本的力量耒創造價值,資本有時就是自身優勢與特色,每個人在創業的時候都要善於發現與發展自身的資本與優勢,結合努力勞動,例如一個身材修長,者適合跳舞和跳高,姚明身材打藍球就是資本,你就不適合去舉重和體操,那就是浪費資本,桂林就搞旅遊有天然的資本,如果不顧這些天然資本及後天投入資本單純講勞動那是原始社會的創造觀念,近幾百年人類創造突飛猛進均得益於各項有形無形資本的合理開發管理應用投資,所以學習資本就要研究資本的價值和作用,為我所用,有用就是真理,有用才是資本,馬克思家境原本非常好,人也超聰明,學歷高是一個自身個人資本豐宙之人,但他善投資,經營,理財,是個失敗的資本管理者,創造了這個於個人於社會於他人都越瀆越糊塗的學問,實在委屈了資本論的美名,誤己也誤人,他只是一個勞動力資本論,不是全面意義的資本論
7. 推薦幾本理財的好書
如果有時間,強烈建議看【資本論】,和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如果沒有時間,看看【貨幣戰爭4部曲】,沒有前面得那麼專業。要麼,多上新浪財經吧,會受益良多的。如果覺得這些還是太專業那麼【一本書讀懂投資理財學】通俗實用。
8. 急求一份兩萬字的讀書筆記關於資本論,國富論,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都可以 ,謝謝大家了 、。
雅俗共賞,在輕松閱讀中學習——讀《身邊的經濟學》有感當代經濟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運用了越來越復雜的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越來越專業化了。數學和抽象思維能力成為經濟學專業的入門資格。沒有數學模型的文章被認為是淺薄的,只要翻一翻《美國經濟評論》這樣一流的經濟學專業雜志,你就知道這種趨勢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了。這種發展推動著經濟學本身的進步,引領經濟學發展的方向,使經濟學不斷深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但另一方面,經濟學也正在從象牙之塔中走出,面對豐富的現實生活。這既包括用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用於企業管理或政府政策的制定,又包括以通俗的形式把經濟學知識介紹給普通公眾。通俗經濟學就是指後一類作品。這種著作深入淺出,把復雜的道理簡單化,通俗而不庸俗,簡單而不淺薄,在生動活潑的事例中包含了經濟學道理。這種著作還用經濟學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讓公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種著作可以稱為經濟學的科普工作。而鄭友林的《身邊的經濟學》堅持從大眾最關注的社會經濟現象入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當代社會繁復的經濟金融現象,並對大眾習以為常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釋,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一個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經濟世界。提起經濟學人們的印象多是理論研究的,而通過閱讀《身邊的經濟學》使我愈發地認識到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服務於社會大眾。本書所闡述的並非一整套的專業理論,而都是一、兩千字的小文章。它選題新穎獨特,沒有脫離火熱的現實生活,沒有脫離具體問題去空談大道理,它是從現實的熱點話題入手,深入淺出,更通俗易懂的介紹了經濟現象。從《學習型國家有前途》到《房價與社會和諧》,從《諾基亞故鄉的秘密》到《國際化提升了姚明的身價》,從《財產權與經濟增長》到《中國經濟崛起的影響》,從《匯率調整後如何理財》到《抽煙與排污的解決方法》……選題有國家大事,生活小事,有商業巨頭、體育明星,更有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我清楚的記得他說姚明身價高的原因,從效用滿足談到名人效應,又到財富增值,商業價值,最後又說到了文化交流。問題已是十分顯眼,再加上如是的詮釋,使其不得不誘人了。然而該書不僅僅有著好的原料,而且也做出了美味佳餚。它不僅僅是選題新穎、看法獨到,有說服力,讓人看過聽過之後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真的看完之後,有一種我怎麼沒想到的感覺,由衷地感嘆。鄭友林以濟學的專業知識來觀察和分析廣泛的社會問題,對這些問題都有更深的理解。在《如何看待中國的高儲蓄率》時,他提出了教育費用的快速上升,醫療改革的不成功,社會保障系的缺失,直接融資不足等原因,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高儲蓄率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問題上他還提出了解決之法。他在《抽煙與排污的解決辦法》闡述了「科斯定理」之後,提出了抽煙只需當事人協商解決,而工廠排放污染物質則需要政府幹預方能調節。在《高考中的制度博弈現象》一文,針對「高考移民」現象,他提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考分不夠又想上好學校的考生,應該用金錢去取得受教育的機會,而不是改變國家的高考錄取政策。」咱姑且不論這方法是否可行,比起這沒有主見的我來說,則是需要好好學習的。再者這種大膽的思路與見解並非科幻式的胡說八道,而是言之所據,這就有意義了。我所讀的這本書不比《經濟學原理》、《國富論》、《資本論》那些大作,作者也說了這也只是本小書。但是我從這本書中又學到了很多,也想惡劣很多。首先,必須得好好的夯實專業基礎。鄭友林之所以能從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中的歸整起來寫出一本書,而且還是深入淺出,不得不歸功於他對經濟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其次,關注時政熱點、經濟現象。鄭友林說得沒錯,經濟學是經世致用的學科。要使它實用,必須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經濟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最後,凡事真的要有自己的主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策真的很重要。認識到了這些,我會為之努力。感謝此次讀書報告活動,讓我從浮躁的大學生中,能夠靜下心來讀上一本書。不然這些時日的時間我又會去做些什麼。今後的我又會去做些什麼。今後的我會以此次為契機,繼續的閱讀,廣泛的學習,利用好這剩下的大學生活,使自己在大四畢業之時感覺大學沒有白過。我會努力,我承諾!
9. 消費資本論的意義是什麼
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 機器(工廠) 工人
生活型社會(物質過剩、買方市場)
信息社會(後資本主義社會)———信息
投資理財型———————————資金、資本、物權
創新型—————————————技術、知識產權
銷售型—————————————(通路百貨、超市、購物中心、直銷)
百貨大樓:
封建社會的主體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商品交換落後且分散零落。近代資本主義商品市場的發展,催生了百貨大樓這一各種商品綜合體的新型銷售模式。1917年10月20日,中國第一家「國產」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大樓在上海南京路正式開張,由此開啟了20世紀初的神話,如今不論是超市還是購物中心,都能找到當年百貨大樓的影跡。
自選超市
自選超市撤走了橫在售貨員和顧客之間冷冰冰的櫃台,給了人們更多選擇的自由。當然,自選的前提是:貨物豐富。這必然是經濟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超市從昔日的百貨公司中分流走了一部分貨物,比如針頭線腦、牙刷肥皂。不過後來超市又開拓出更多的市場——諸如宜家這樣的傢具店,也可以自己動手了。總之,自己動手越來越成為王道。
1990年,廣東東莞虎門鎮誕生了我國第一家超市——美佳超級市場,隨後國內的超市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購物中心—休閑生活
購物中心集合了綜合、自由等等所有特點,更重要的是,它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商品。在這里,你可以購物、吃飯、閱讀、玩樂……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逛街買東西的范疇,而成為人們休閑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中國第一家shopping mall——CMALL銅鑼灣廣場在深圳開業,在國內開創了一個新的商業業態。
直銷——無店鋪 1990年3月22日,美國雅芳公司在廣州正式注冊登記。由此,直銷亮相中國。當人們還在質疑這種沒有店鋪的銷售如何創造利潤時,雅芳公司已經拿出了驕人的業績。有利可圖之下,各路英雄紛紛上陣,鋪天蓋地的山寨版直銷,威力驚人!當直銷大軍迅速擴張時,直銷難民也以超過直銷大軍擴張的速度在倍增!致使當年掀起無店鋪銷售風潮的雅芳、安利、完美等等也不得不找了碼頭來靠岸。
直銷的困惑(解剖直銷)
從直銷聯繫到我的一個江蘇客戶理念,在南方,人們普遍防範別人,上當受騙認為正常並且認為有心計是受尊敬的強者,當時認為山東人實在,來到山東根本沒有設防,購物時受到一點點欺騙就很生氣並且記憶猶新、耿耿於懷,同一個人,感受差別如此之大!這很值得我們反思!直銷本身沒有錯,在西方世界和我國南方很受認可,在中國大部就成了過街老鼠。成了親戚騙親戚、朋友騙朋友的代名詞!意識的差異就是直銷在中國水土不服的根源。
多年直銷經驗終於讓我們明白,並不是中國的直銷不爭氣!也不是中國直銷人不努力!中國的直銷市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應該是全球最大的,可是中國卻出現了大批的直銷難民,一波接一波,波濤洶涌!「上了一當又一當,當當不一樣」成了中國直銷最為亮麗的風景!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詭異的現象呢?我想引用一個直銷界老直銷人的話來說明:
一、運作成本高:雖然有的公司報單費不高,但長時間的運作成本並不低!交通、食宿、會議等等費用開支,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很難支撐到所謂的成功的!沒有任何經驗的,僅憑「有激情一切都有可能」的滿腔熱血、壯志豪情,以為付出就會有回報,結果基本上都成了「直銷難民」!
二、人脈:現在直銷基本上可以說家喻戶曉了,接受直銷理念的人早已加入了直銷大軍,勝者勇往直前,敗者傷痕累累。排斥者你一說他就逃或者根本不接你那茬,現在基本上處於「成功者」靠影響力到處挖其他公司、團隊的「未成功、不甘心、這山望著那山高」者拉動業績,對於人脈就是錢脈的直銷界,真的是一種無奈!
三、成功者無法有錢又有閑:雖然大家都在講直銷是倍增的事業,辛苦一陣子、享受一輩子,但直銷20年,反觀那些成功者,不仍然常年奔波於全國各地、無法閑下來?連過年過節的時間差不多都省下來了,因為:「你不拉動,他就『死'給你看」!
這到底是怎麼了?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想當年,毛澤東周恩來領著沒飯吃、沒衣服穿的人民解放軍,小米加步槍,竟然以讓全世界吃驚的全民大決戰徹底打敗了裝備精良的吃得飽、穿得暖、發軍餉的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毛澤東靠的是什麼?是人心!是打土豪分田地,是祖祖輩輩沒地的農奴、佃戶有田種,子子孫孫有飯吃的希望!《亮劍》第24集里有這樣一段話:新一團政委趙剛獲得俘虜們的人心後,緊接著問:「解放區正在搞土地改革,所有的窮人都分到了土地,你們的親人來信了嗎?」一個國民黨士兵回答:「長官,我家也在分田,我家分了八畝地,還分了一頭牛呢!」趙剛:「那我祝賀你呀兄弟,你們家從此有盼頭了!有了自家的土地,給座金山也不換吶!可是咱們有了土地,人家蔣介石不幹吶!總想方設法給搶回去!那怎麼辦?」那個國民黨戰士大喊:「那我就跟他拚命!」趙剛:「說得好,那我們就跟他拚命」!
現在整個直銷界基本上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很多系統、團隊也在講,他們解決了直銷難民問題,可是,你報單後不運作、不開會試試?營銷模式不變革,還是換湯不換葯!思維方式沒有換,照樣還會輪回於:「上了一當又一當,當當都有新花樣」的怪圈。到了銷售型的利潤分配模式應該向消費型利潤分配轉換的時候了!
我們來看看消費型利潤分配銷售模式:
消費型————————消費者利潤投資分紅、分享宣傳、通路收入
所有的財富都來自於投資、銷售(通路)、消費。同意嗎?
消費者、投資者(生產者)、銷售者(市場通路)一直被稱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生產)、出口(銷售)都為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但國家最想拉動的第三駕馬車——內需或者消費,盡管花費精力最大,至今收效甚微!當前,擴大內需已經是國家經濟發展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最重要的啟動點!
國家大政策由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投資拉動GDP,逐漸轉向拉動內需,國家的GDP增長必將越來越依靠拉動內需(消費),西方也講擴大內需,西方是以減少稅收、增加貸款、降低利率等強迫、擠壓手段來刺激消費的。是外界的刺激,消費者是被動的,這種刺激對拉動消費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國目前是以增加人均收入來提高購買力,十八大明確提出10年內人均收入(人均購買力)翻一番,總之,盡量提高消費者主動消費。中國國情也決定了我們需要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本土化的銷售模式變革!
這一銷售模式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徹底革新我們的財富分配模式。徹底解決我國貧 富不均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局面。這一定會是一場利潤分配的革命!生產(投資)、銷售、消費三位一體的聯動模式,將會使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充滿青春活力!
公司、生產企業都是生產者,他們賺取一部分利潤,流通環節,也就是各級銷售商,賺取了大部分利潤,我們個人作為購買方,買了產品就買了,錢花掉就花掉了,是個實實在在的消費者。都是財富的創造者,生產者(投資者)、經營者(市場通路)都參與了市場利潤分配,消費者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角,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最為關鍵的一環,雖然現在已經到了買方市場,但是,購買者(消費者)這一最大財富創造者卻沒有參與利潤分配,就像我們祖祖輩輩種地拿差(農業稅)一樣,現在我們的農民種地不但不再拿皇糧(農業稅),還能得到補貼一樣,消費者參與利潤分配也必將成為我們的一種新型分配模式。例如,消費者購買了產品,生產企業把這一購買行為視為其對其生產的一種投資,根據購買數額有計劃、按照一定時間間隔,把企業利潤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給消費者作為利潤分紅,再根據對企業、產品的宣傳效績給予宣傳獎勵、對市場拓展、產品推廣給予市場拓展獎金、領導獎金,實行產供銷三者全方位聯動,消費者一方面是市場的主人,另一方面又以投資者的身份分紅、以經營者的業績獲得利潤,這一「全民運動」將給整個財富產業鏈注入不可想像的發展經濟的持續的、永久性的動力和活力!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共贏!
作者周永爭15508628668
10. 一年期理財產品有多少收益
多數資金最終是用在企業經營發展上的,而企業盈利水平往往又決定資金收益率。國內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多年來在兩位數以下增長,也就是說正常企業每年盈利10%就算高了,實體經營辛辛苦苦一年才賺10%,而資金輕而易舉地就賺20%甚至50%,這不正常。所以正常的投資收益一般要低於企業的盈利水平。單從這一點上,10%以下的投資風險相對較低,而10%以上的收益投資風險就越高。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大致意思是: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的時候,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如果利潤率達到300%時,資本就敢冒任何罪行,即使是殺頭的,也敢去闖。這是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投資收益和投資趨勢向之間的關系描繪的淋漓盡致。現在宏觀貨幣政策不斷緊縮,不滿足於正常收益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因此鋌而走險,過去年收益5%的理財產品就會被瘋搶,現在年收益10%以下,很多人根本就看不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