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招商銀行有兒童理財嗎
您好,抄未成年人也可以購襲買理財產品,目前有如下要求: ①、未成年投資者(18歲以下)只能在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到我行任意營業網點現場完成包括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在內的一系列產品認購程序,須通過驗證戶口簿或其他法律證明文件確認其監護人身份。(建議您提前聯系網點詢問需要攜帶的證明資料類型); ②、未成年投資者只能購買風險級別在R1~R2范圍內的理財產品,且只能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結果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建議您可以咨詢「在線客服」https://forum.cmbchina.com/cmu/icslogin.aspx?from=B&logincmu=0。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Ⅱ 有哪些適合兒童的理財產品
兒童理財比較適合保險,周期長,復利率很高,當前投資不多但孩子大了就是一筆財富了。具體有很多種,可以詳詢保險公司,但要對比2-3家,保持頭腦清醒,選個最合適自己實際情況的。
Ⅲ 比較好的兒童教育理財產品有哪些
歡迎關注招行理財,招行有儲蓄、大額存單、基金、理財產品、外匯、黃版金、白銀等投權資可供您選擇。
風險和收益基本成正比,要求保本就選擇儲蓄,追求低風險可以考慮貨幣基金和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追求高收益可以了解投資型基金、外匯,黃金及白銀,若您當地有招行,可以聯系網點客戶經理交流理財事宜。
Ⅳ 關於兒童理財的問題
財商可以盡早培養啊!
從三歲開始理財
文——葉運生 姚思遠
西文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三歲開始經濟意識教育,主要教理財知識,並制訂了各年齡階段教育計劃;
三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四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五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六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用攢錢器具,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七歲:能觀看商品的價格標簽,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八歲:懂得大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給鄰居買小物件獲得報酬。
九歲:可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十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十一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十二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十二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文社會對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文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
(1)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兒童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興趣早於其他事物,因為銓能給兒童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只要帶兒童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兒童心中。
(2)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系。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載,武漢小學生滸懼《水滸》人物套畫,這種畫在乾脆面里每袋只有一張,很多孩子為集畫,用錢買上108袋乾脆面,取出人物畫,扔掉乾脆面,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3) 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篚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嗇,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鑒意義。
(4)通過理財教育,了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作好准備。
財商啟蒙從幼兒園起步:BB豬的誘惑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不到3歲的小女兒變得『財迷』起來了,只要家裡的哪個角落出現了硬幣,菲菲就會跑過去撿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到她的BB豬儲錢罐里。」在與幼兒園的老師交流過之後,菲菲的母親楊婷明白了,這是孩子金錢意識的萌芽,在她幼小的心靈里,開始對錢有了朦朧的認識。
有一次,楊婷正和孩子的爸爸談論買車的事情,一旁正在玩玩具的菲菲突然抬起頭來說,「媽媽,我的BB豬里有錢,咱們用它買車吧。」聽了孩子的話,楊婷突然覺得女兒的思想一點也不簡單,經常會讓人大吃一驚。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楊婷對孩子的點滴變化如數家珍。女兒才兩歲多,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她總是把東西分成自己的和別人的,對自己喜歡的玩具,總不願別人去碰,她會大聲叫「這是我的,不許你拿它。」這說明她有了自我意識,對於財富的觀念開始萌芽。
「有時候,我帶她去超市,讓她看裡面的各種商品,告訴她這些都是別人的,要拿錢交給人家才能變成自己的,當她想吃冰糕時,我就讓她自己拿著硬幣去交給售貨員,這些都是有意識地鍛煉她對商品和金錢的認識。」在孩子對這些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楊婷告訴孩子,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苦工作掙來的,如果不工作就沒有錢給她買玩具和零食了,對這些知識,孩子總是似懂非懂,有時她會說,媽媽,那我長大了就掙多多的錢,給你買好吃的。
學會引導孩子的佔有欲
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對於金錢和財富的觀念還很懵懂,他們只是明白BB豬里的硬幣可以買到好吃的,卻很難明白金錢的本質是什麼。
長期從事幼教工作的林女士告訴記者,幼兒對財富的最初觀念就是一種簡單的佔有欲,就是自己認為的好東西就只能是自己的,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會和父母、小夥伴分享。
4歲男孩立立的母親李女士向記者講起她經歷的一件事,一次她帶兒子去超市,立立看到許多玩具都想要,看到母親沒有要買的意思,乾脆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弄得李女士十分尷尬。
針對這種情況,林女士認為,這是由於幼兒內心都有一種佔有欲,父母一旦拒絕了兒童的請求,孩子馬上就會感到憤怒、失望,從而和父母發生爭論和沖突,在公共場合令父母難堪。對此的應對策略,就是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能一概不買,要給孩子適當滿足感。同時也要講究讓孩子聽話的藝術。比如說,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對孩子要言而有信,提出的要求要始終如一,孩子要知道父母不是在鬧著玩兒,當孩子知道自己做事不能出格時,一般情況下會抵制住誘惑。
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在采訪中,菲菲的母親楊婷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掙錢的不容易,這樣能避免孩子從小養成亂花錢的不好習慣。菲菲最喜歡坐小區超市門前的投幣搖擺車,每次去,都要坐上數次,如果不實行「強制措施」,她不會輕易地離開。有一天,楊婷買東西回家,隨手把一個一元錢的硬幣放在桌子上,被正在玩耍的菲菲看到了,她興奮地嚷道:「這是坐搖擺車的錢。」於是,楊婷就趁此給她講了一些關於錢的問題:「寶寶,錢是媽媽辛辛苦苦上班掙來的,媽媽需要用它給寶寶買喜歡的書、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可是,它卻是有限的,比如寶寶上公園坐搖擺車的時候如果不聽話,把它花光了,媽媽就沒有錢買別的東西了,知道嗎?」菲菲似乎很明白地點了點頭。之後,再去玩的時候,楊婷會把兩個硬幣放到寶寶的口袋裡,然後告訴她:「這是今天坐搖擺車的錢,寶寶可以自己用,如果口袋裡的錢用光了,我們就要和搖擺車再見,回家了!」這招真是管用,兩個硬幣用光了,寶寶就自己主動走開了。
Ⅳ 兒童理財產品有哪些
招商銀行個人理財產品:
未成年投資者(18歲以下)首次認購理財產品時,只能在法定監護人的內陪同下,到我容行任意營業網點現場完成包括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在內的一系列產品認購程序,須通過驗證戶口簿或其他法律證明文件確認其監護人身份。(建議您提前聯系網點詢問需要攜帶的證明資料類型);
未成年投資者只能購買風險級別在R1~R2范圍內的理財產品,且只能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結果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此後再次認購理財產品,未成年投資者無需到場,但需要材料證明代辦的監護人身份,因此建議監護人需提前聯系網點確認需要攜帶的證明資料;
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客戶我行不放開自助渠道購買理財產品。
Ⅵ 關於孩子理財
我建議你首先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同媽媽講今後你要自己管理自己的錢財,然後讓她做監督去提醒你。而你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你有多少壓歲錢,父母有無幫你買保險,你自己平時有什麼定期的資金來源等等,了解之後,就要進行分析:
1.壓歲錢的存取狀況如何,收益有多少,除了現在這種方式外還有其它更好收益的存取方式嗎?這個你可以同媽媽去銀行了解,當然高收益就伴隨高風險,要問清楚
2.保險,本人覺得這個你可以向父母了解
3.定期的資金來源,我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就學會一種叫責任感的東西,即是孩子的付出是應該有報酬的,你可以同媽媽商量,你是外出打暑期工賺或你負責家裡的清潔同打理,你可以從中獲得報酬。(投稿、賣專利等也不錯)有了這個後,你會知道付出才會有回報。
4.證券、股票、基金,首先你可以向父母或跟銀行了解,因為參與這些你要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同心理素質,賺錢當然開心,但要有遇到虧損時候的准備。。。
最後我認為孩子的理財最好是自己的自律同父母教導
Ⅶ 平安少兒有哪些理財保險產品
平安鑫利兩全保險,更快生存返還、滿期雙倍給付。
【特色】
每兩年一返還 還可內累積生息、滿期雙倍容給付 安享天倫之樂
少兒客戶投保 愛心永無上限、周年保單紅利 更添額外驚喜
0歲男孩,投保平安鑫利兩全保險(分紅型),基本保險金額5萬元,20年交費,年交保險費5675元。
基本保險利益:
1)生存保險金:
被保險人每滿兩周年生存,領取3500元生存保險金。
2)滿期生存保險金:
被保險人年滿80歲的保單周年日仍生存,領取10萬元滿期生存保險金。
Ⅷ 有什麼比較適合小孩子的理財方式嗎
對於兒童的理財教育卻有必要。這里向你介紹一種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理財的方法,我用過了,效果很好。你可以每月給孩子一定的零用錢,但是,要求孩子必須有一部分要積累,比如,每月給孩子5元,可以花掉2元,必須積攢3元,而花掉的那部分也要有原則,有一定的限定范圍,比如學慣用品、食品、飲料等,比較貴重的物品的購買,父母有建議權,但沒有決定權。另外,既然是給孩子的零用錢,就不要過分干涉。另外,也要堅持經常。孩子積蓄的錢多了,可以考慮存入銀行,不過,孩子的錢盡量不要太多,也要讓孩子明白,這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孩子自己的錢,而是父母給他們的,不要讓孩子感覺到這時孩子自己的私有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