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澤財理財師

澤財理財師

發布時間:2021-08-04 16:32:53

『壹』 杭州澤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澤財資本坐落在美麗的互聯網之都—浙江杭州,是一家以互聯網科技為基礎,依託創新科學的理財師服務體系,來連接優質金融資產和廣大用戶的共享金融服務平台。
法定代表人:王紅
成立時間:2016-04-06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0500041654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拱墅區石祥路575號(杭州海外海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納川大酒店8628房間)

『貳』 修行佛教的人做保險理財類的職業如法嗎

佛教的財富觀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外乎兩大內容:一是經濟,一是科技。的確,經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僅僅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的生活所需還是定量供應:需要糧票才能購買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購買衣服……兩相對照,其間的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變化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上,同時也反映在城市建設方面,特別是一些沿海城市,其現代化程度和任何一個國際大都市相比都不會遜色。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使我們不再感覺到時空的距離,尤其在網路風靡全球的今天,天下一家的夢想已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這一方面使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之間所形成的沖突,正日益困擾著我們的心靈。發展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並由沿海波及到內陸,由城市波及到村鎮。在今天的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恬靜風光已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鄉鎮企業。競爭使今天的人變得特別浮躁,生活條件雖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並不多。相反,工作中帶來的壓力,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無序,都使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困惑。如何才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我們面臨的煩惱,固然起源於現實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的觀念。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關繫到個人幸福,更影響著整個社會。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談一談如何看待及使用財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怎樣看待財富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准。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的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1、毒蛇在佛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見路邊有一壇黃金。佛陀立刻對阿難說:「看,毒蛇。」阿難亦應聲答道:「果然是毒蛇。」師徒倆的對話恰巧被附近一對農民父子聽到,便懷著好奇心前來觀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趕緊將黃金帶回家中,以為這從天而降的幸運將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改變的確是發生了,但完全不是他們希冀的那樣。當父子倆帶著金子去市場兌換時,卻被人告到了官府。原來,他們撿到的金子是竊賊從宮中盜出,在逃跑時棄於路旁的。他倆人贓俱獲,有口難辯。這對樂極生悲的父子在臨刑時,才領悟到「毒蛇」的真正含義。類似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甚至有部分領導幹部也由人民公僕淪為以權謀私的罪犯。剖析他們蛻變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金錢是如何一步步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不久前發生在廈門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牽涉到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達三百多人。當那些昔日地位顯赫的特權階層身陷囹圄時,想到的是什麼?當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時,想到的又是什麼?「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正是對金錢的貪婪導致了他們的墮落,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扭曲。種種教訓足以使我們警醒到: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的貪欲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能夠知足常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物質文明以其巨大的沖擊力,將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推向了功利社會。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地困擾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於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或造假賣假,以不法手段來騙取錢財;或鋌而走險,以走私販毒來牟取暴利;或以權謀私,利用工作之便來貪污受賄……當這些不法行為和金錢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往往就一葉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辭。其次,是不正確的使用。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嗔、痴三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很多驟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結果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因為財富使用不當引起的過患。第三,是對財富的執著。據有關報道,東南亞金融風波之際,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為治療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擬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藉此緩解他們因破產而帶來的心靈創傷。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如果將積聚財富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那麼一旦失去財富,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2、凈財佛經中也把財富當作凈財。所謂凈財,就是清凈的財富。凈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凈財呢?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朴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的無常不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財富同樣如此。財富本身並無所謂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它的實際用途。為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會,並且沒有貪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凈財。二、財富與道德、修行對於佛教徒來說,如何將學佛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或許很多人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困擾。在多年的弘法過程中,常常有信眾就類似的問題前來請教。我覺得,作為學佛的人,首先要澄清兩個觀念:一是追求財富和道德是否對立?二是追求財富和修行是否對立?1、追求財富與道德是否對立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因此很少談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數人都恥於言利,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應當看到,盡管君子固窮的清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落實到生活中,還是不乏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因為利益是如此地實際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而西方人本思想則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對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一切人類社會的經濟都依賴一普遍而又單純的原則:我願意幸福,但是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願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佛教所說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內涵,同樣是結合利益來說明的。《成唯識論》卷五曰:「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僅對現世有益,更能惠及未來生命;就自他雙方而言,善行不僅能使自己獲利,同時也能利益社會大眾。相反,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無視法律的存在,只顧個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行為不僅和道德相沖突,從究竟意義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對立的。佛教有這樣一首偈:「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生活中,非法行為往往也能給人們帶來眼前的利益,或許有些無知者會感到羨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卻不會動心。因為通過非法行為得到的利益只是暫時的,這種風光決不會長久。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我們的行為首先要符合法律規范,同時還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利益。無論經商還是為人,信譽都是極為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產。信譽從哪裡來?就是從道德行為而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夠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而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必然會落得「害人終害己」的下場。因此,追求財富和道德並不是矛盾的。如果說道德是追求利益所應遵循的准則,那麼,利益就是道德行為帶來的果實和收獲。2、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很多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而從事世俗勞作更是在浪費生命。這也使得社會對佛教形成了諸多誤解,以為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學佛和追求財富真的不可兼得嗎?佛教將正當的謀生手段稱為正命,反之即為邪命。假如我們放縱自己的慾望,非法求財,損人利已,這樣的行為和修行自然是對立的。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學佛的同時還在繼續造作惡業,以為只要拿出部分錢財布施或供養三寶,就可以抵消自己的罪孽,可以從中獲得心理平衡。其實那隻是他們的自我安慰而已。我們要知道,布施和供養雖然會給我們帶來福報,但並不能因此抵消惡業,更無法改變生命中累積的煩惱習氣。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之時,必須符合法律與戒律的雙重規范,用正當的手段謀取財富,這和修行並不是對立的。同時,我們在工作中一樣可以修行。《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法華經》也說:「一切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都說明了工作與修行的統一。在我們的觀念中,往往將修行理解為念佛、拜佛和打坐、誦經。事實上,那僅是狹義的、形式上的修行,而「修行」二字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所謂修行,即對行為的修正。我們的行為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意業,即思想的行為;一是身業,即身體的行為;一是語業,即語言的行為。凡夫無始以來被無明所蔽,身口意不斷造作不善之業。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來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嗔痴煩惱,從行為上不再造作殺盜淫妄諸業,進而能以無常見、無我見、無自性空性見,了知一切有為事相如夢幻泡影。所以說,時時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所謂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三、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財富雖然學佛與道德、修行並不是對立的,但無始以來的貪心,使我們很容易對財富產生執著。所以說,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財富?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有唯求自我解脫的聲聞眾,也有發願救度眾生的菩薩眾。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發心,有不同的追求。1、人天行中責無旁貸對於在家居士來說,首先要解決個人生計。與此同時,往往還肩負著家庭責任。為人父母者要養育後代,為人子女者要贍養老人,這都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佛教徒要慈悲一切眾生,如果我們連身邊的親人都無力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的人呢?不僅如此,作為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還有相應的社會責任需要承擔。如果我們連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都無法維持,本身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並加深社會對佛教徒的誤解。除了以上這些責任和義務,身為佛弟子,還要具有助人為樂的情懷。不論是儒家還是基督教,都勸導我們要有愛心。在今天這個社會,貧富分化越來越懸殊,雖然部分人已達到小康水準,但還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在邊遠地區,不少孩子因為家庭貧寒而失學,不少老人因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涼,這些人都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去幫助。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財力,才能為他們解決現實困難,提供生活保障。否則,即使有心幫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2、出世修行少欲知足作為出家僧人來說,如果傾向於出世解脫,就應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則。早期的原始僧團,佛陀要求比丘們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坐、穿糞掃衣、吃腐爛葯。除此而外,出家後所能擁有的,不過是三衣一缽而已。因為出家就意味著對世俗生活的放棄,對物質享樂的放棄,從而排除一切干擾,將整個身心安住在對佛法的體悟中。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簡單的物質條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內心的單純。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今天的人為什麼心特別亂?就是因為生活環境太復雜了,物質享樂太豐富了,使我們不知不覺地沉溺於聲色刺激中。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儉朴的生活方式為原則。我曾去法國的梅村參觀,那是由一行禪師主持的禪修中心。雖然法國的現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營造的氛圍卻簡單而又自然。因為修行是為了斷除煩惱、息滅妄想,在儉朴的生活環境中,物慾刺激相對要小得多,干擾也相對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靜下來。而奢華的生活,對財富的過多佔有,都會使我們的貪著越來越大,妄想越來越多,從而對修行構成巨大的障礙。尤其當我們缺乏相當的定力時,更需要以簡單的生活來減少物慾,藉助環境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心。3、積聚資糧廣度眾生菩薩道的修行與解脫道又有著不同的特點。菩薩不僅要自我完善,還要慈悲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在菩薩奉行的六度四攝中,都是布施為先,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葯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時,曾發十二大願,幫助一切為飢渴所惱的有情。他教導我們:「應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可見物質給予也是幫助眾生的方式之一。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賺錢,可以擁有很多財富。只有擁有更多的財富之後,才有相應的能力幫助眾生。但前提是不能有貪著之心,否則就不是菩薩的境界了。與財布施相比,法布施才能令眾生真正地離苦得樂。法布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諦。對於生活無著的人來說,物質救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幫助他在社會上自強自立,才能使他得到更大的受用。而最為究竟的方式,則是引導他契入佛法,「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所以說,學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財富,關鍵是看自己的發心,看自己是在哪一個層面上修行。如果從出世解脫的層面來說,就不應追求財富;如果想進一步發菩提心,那麼,以財富來利益眾生,也是行菩薩道的途徑之一。四、怎樣追求財富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分不開的,沒有農民為我們提供糧食,沒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我們將寸步難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一方面,我們又要通過財富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學佛的人同樣需要財富作為生存保障。那麼,佛弟子應該如何追求財富呢?1、明了因果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的力量為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幸心理去為非作歹。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需求、致富機遇等等。2、廣種福田「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獲。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收獲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來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3、生存技能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來成就。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里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工巧明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在《華嚴經·十地品》中,佛陀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葯療治諸病:癲狂、干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葯,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4、如法求財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為修行的內容,足見其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范;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准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嘆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眾。一、竊取他財:以搶劫、偷盜、詐騙等方式竊取他人財物,或將拾取的財物據為己有。二、違法貪污:包括走私販毒、倒買軍火及收受賄賂、偷稅漏稅等等。三、抵賴債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欠債不還,以不正當手段抵賴自己的債務;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閉或攜款潛逃,從而侵吞他人的財物。四、吞沒寄存:以欺騙性手段,非法佔有他人寄放或委託管理的錢財。五、欺罔共財: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偽造帳目等方式,將共同財產轉移到自己名下。六、因便侵佔: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損公肥私。七、藉勢苟得:利用職權替人辦事,從中撈取錢財。八、經營非法:包括漫天要價、短斤少兩等不正當經營手段。九、詐騙投機:包括造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方式。十、賭博淫業:開設賭場或色情行業以牟取暴利。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污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對為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三者當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澤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五、合理的支配財富如果說賺錢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那麼,如何使用卻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花錢還需要智慧么?這個世界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消費渠道,商店裡琳琅滿目的貨架在熱情地召喚我們,媒體上觸目可及的廣告又為我們提供了選擇和參考。但我們要知道,改善物質生活並不是花錢的唯一途徑,更不是使財富發揮更大效用的最佳方案。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但既富有又能為人敬重的卻不多。原因是什麼?主要就是取決於他們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有幾種比較典型的例子。1、不合理的使用方法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吝嗇鬼,他們珍愛金錢超過生命。即使擁有再多,依然捨不得以財富去幫助他人,不但捨不得造福社會,也捨不得給家人使用,甚至捨不得給自己享用。這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如巴爾扎克塑造的老葛朗台及《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直到生死關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一生守護的錢財。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即使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只是財富忠實的保管者而已,當他們撒手西歸之時,這些錢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一點利益。所以說,「身死留財,智者不為」。這種以積攢錢財、守護錢財為樂的方式是非常愚蠢的,當錢財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時,不過是些毫無意義的金屬和紙片。另一種極端,是揮霍無度的暴發戶。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多人驟然暴富,卻沒有承受這份財富的健康心態,於是乎得意忘形,以一味揮霍來炫耀所謂的成功,沉溺於窮奢極侈的生活之中。他們將人生當作一場及時行樂的游戲,覺得財富只有自己吃掉、花掉才真正屬於自己,只顧自己拚命享用,卻不願為他人付出分毫。這樣的行為同樣為社會所不齒,因為他們只是在無端地浪費財富,也是在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福報。還有一些人,虛榮心非常強,總是花錢做表面文章。即使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要添置高檔用品,追逐時尚潮流,為此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辭,這也是錯誤的生活觀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體現,高檔就是價值的尺度。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無多,我們需要飲食維持生命,可能吃多少?我們需要衣服抵禦寒冷,可又能穿多少?但我們為什麼在衣食無憂之後還不能滿足?因為很多需要已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社會使我們產生的需要。我們吃飯,有時是為了吃給別人看,有時又是為了應酬而吃;穿衣也是同樣,有時是為了炫耀,有時是為了工作交際而穿。所以,現代人的衣食住行,已經演變為用來攀比的道具。還有一些人,急功近利到盲目的地步,不惜孤注一擲,將所有家產用來作風險投資。他們不僅希望財富來得多一點,再多一點,更希望財富來得快一點,再快一點。在這樣一夜致富的渴望中,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融澤財富投資管理(大連)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因公司規模擴大所以招聘各界精英!融澤財富是第三方財富管理企業,我們突破傳統理財方式,傾力打造中國新型理財觀念,為中國數千萬沒有充分受過優秀財富管理服務的高凈值人士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幫助他們實現財富的增值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同時,我們還為中小企業及個人提供專業,精準的借款服務,將搭建一個公平、透明、穩定、高效的第三方服務平台。
融澤以專心、關心、愛心的「三心」服務承諾,憑借信任、信譽、信義的「三信」服務理念,綜合實際國情,以創新型的金融理財觀念,實現了融資與理財的完美結合。
融澤財富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並通過德國IPC風險控制技術、第三方資金監管以及設立第三方擔保帳戶的全方位保障形式有效的控制了資金的風險,實現了讓財富安全、穩健、高效的增長。
法定代表人:鄭可心
成立日期:2014-09-09
注冊資本:11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遼寧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2102133115623264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遼寧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益小區16棟-3-3-2號
經營范圍:受託資產管理,投資咨詢,企業管理咨詢,企業營銷策劃,經濟信息咨詢,社會經濟咨詢,互聯網信息服務,展覽展示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肆』 重慶哪家第三方理財公司好

重慶瀚澤財富中心,是一家中港合資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香港部分我們由版香港私人投資顧問權公司Meccan麥肯資本成立,本地部分我們依託重慶聚富集團與許多知名的銀行、信託公司開展廣泛的合作。聯系電話:88653859

『伍』 孫子,孫臏,鬼穀子之間的關系,最有權威最詳細的答案

我看過一本明朝老書,王詡,出生於,公元513年,孫武寫孫子兵法的時候,借鑒了,鬼穀子的六篇兵法,融合在一起,創立的,十三篇,孫武死後,鬼穀子,又把十三篇傳給他的孫子,孫臏。

『陸』 富澤財富小心是騙子公司嗎

百分百是騙子,已經入了的,在沒有跑路的情況的下,盡快挽回損失,很快跑路。

『柒』 理財致富的訣竅是什麼

為了讓今天更有勁,你能給自己做點什麼事?快快行動吧!

掌握五個基本道理

你的目標:學好理財致富的五大基本重點,進而掌握住未來的財富。

金錢,乃是人生中最具誘惑力的東西之一,許多人為了得到它,不惜放棄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例如逼著自己去做違法犯紀的勾當,遠離和家人朋友共聚的時光,甚至於賠上了自己的健康。我們社會上所見的各種快樂或痛苦,歸根究底多少都和金錢扯上一點關系,它經常被當成衡量生活品質的工具,強化了貧富之間的差異。

有些人雖然不屑於把金錢當成一回事,可是每天的生活卻又不能不承受金錢的壓力,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手上沒錢就等於坐以待斃。對某些人而言,金錢帶有魔力,然而對另外些人而言,金錢卻又是慾望、驕傲、嫉妒,甚至於是輕蔑之源。到底哪些人的看法才正確呢?它是美夢的實現,亦或是罪惡的根源?它是一個工具,亦或是一種武器?是自由、能力、安全感的締造者,亦或僅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你我在理智上都知道,金錢乃是一種交換的媒介,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創造的價值,得以簡單的方式進行移轉和分享。所以金錢的出現,可以讓我們大家努力於自己專精的領域,而不必操心所做出來的東西是否值得跟別人以物易物。

也就因為金錢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我們覺得手頭不足時,情緒就會大受影響:焦慮、恐懼、不安、擔心、忿怒、挫折、丟臉或心力交瘁,而這還只是能說出來的一小部分。東歐政權的一一崩潰,不就是因為頂不住財政上的壓力所致?你也不妨想一想,有哪個國家、哪個企業、乃至哪個個人,不曾被金錢壓力所折磨過?許多人有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有了足夠的錢,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便能消弭。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想法,事實上,錢賺得多並不意味著就有更多的自由。同樣荒謬的是,也不要以為越有錢、越懂得理財,個人就有越多的發展機會,能創造出許多價值,讓自己及他人一同分享。

我們這個國家可說遍地都是致富的機會,有些人只不過想出了個好點子,從自己家的車庫中開始,結果後來成為年營業額達億萬美元的企業,然而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卻賺不到這些錢呢?到底是什麼動力推著我們去追求財富呢?我們的祖先致力於追求自由、人權、幸福,為了經濟而掀起獨立戰爭,建立起今天這個十足資本主義式的國家,可是為什麼歷經畢生努力,卻有95%的退休老人得不到家庭或國家的照顧呢?就我看來,積攢財富並不是件難事,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乃是因為他們的理財基礎不健全,從他們的價值體系及信念相互沖突便可看得出來,若再加上笨拙的計劃,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本章就是要告訴各位有關成功理財的要訣,雖然這不是三言兩語便可說得清楚,不過你若是能弄通這些基本的簡單道理,就能夠很快地掌握怎樣理財。

各位若不健忘的話,當會記得信念具有控制行為的力量,大多數人未能致富的最常見理由,乃是因為對金錢的觀念不清,例如該用何種方法賺錢、金錢所代表的意義、以多少錢來維持應當的生活方式等等。各位曾學到,腦子會作何種行動判斷,取決於明確知道該避開的是什麼、該追求的是什麼。然而對金錢來說,我們送給腦子的訊號卻是模糊不清,從而也就得到模糊不清的結果。我們告訴自己,金錢可以帶來自由,讓我們得到所喜愛的東西,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情,還可以過著更悠閑的日子。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卻又相信要想致富就得工作得更辛苦、得犧牲更多的時間、等到有時間享受時已年老力衰,甚至我們怕錢多了會招來批評,引得旁人覬覦。若是有這么多問題,那干嗎要去試呢?

這些負面的聯想並不限於用在自己,有時候我們也會用在別人身上,例如看見別人發了大財,就胡思亂想是不是他佔了別人便宜;如果你看不順眼別人有錢,腦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什麼呢?會不會是「有錢並不是件好事」?如果你心裡有這樣的念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告訴自己,錢多了會敗壞自己。一味地憎惡別人成功,你在潛意識中就會對一直企望的財富惟恐避之不及。很多人無法富裕的第二個常見理由,是他們認為金錢太復雜了,所以就把賺錢的事交給專家代勞。找專家為我們做事固然是件好事,不過最好得了解會產生何種後果。如果你完全依賴他們,不管他們多能幹,總免不掉出了問題時你會責怪他們。不過若是你能親身了解理財,那麼命運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了。本書所說的一切,都根植於這個理念:我們知道自己心智、身體及情緒的運作,所以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命運。財經的世界裡也是同樣道理,我們得去認識它,而不能因為它復雜就退縮。一旦你了解裡面的基本道理,怎樣理財就變得是件很簡單的事了。在此,我要教你怎樣理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調整自己的神經鏈,充分了解若是有了財富,就可為家人做很多事,而內心也會踏實得多。

要想建立恆久的財富,就必須懂得以下五個基本道理。借著提升價值創造財富

在此我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在相同的時間內,此刻你是否有辦法賺得多1倍的錢?多2倍的錢?多10倍的錢?乃至於在相同時間里賺得多1000倍的錢?絕對能夠,只要你能想出值1000倍的辦法。

致富的關鍵就在於要更有價值。如果你能擁有更好的技術、更大的能力、更專業的知識、更加聰明、很少人會的技能、能創造出為更多人所需要的東西,你就有可能賺得更多的錢。要想增加收入,最重要且最有效的一點,就是得想出一套方法,能一直不斷地提高在人們心目中的真正價值,那麼你就能致富。譬如說,為什麼醫生的收人就比門房為高?答案很簡單,因為醫生的工作有較高的價值。先前他為學得醫術而付出很多,終於能夠以醫術為人醫病;反觀門房的工作,誰都會開門,可是要開啟生命之門,就惟有醫生才行。

在我們的社會里,何以企業家會有那麼豐厚的收入?那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能創造價值,這種價值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價值,是借著顧客使用他們的產品,生活品質得以提升。就是因為有這種價值,企業得以賺得利潤,遺憾的是,有許多企業一心只看到利潤,卻忘了價值才是經營的真正目的。利潤固然是企業生存和興盛命脈,就跟人得吃和睡一樣,可是那並不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企業存在的真正目的,是借生產的產品及提供的服務,以提升所有顧客的生活品質。如果企業能不斷做到這一點,利潤就自然會來;反之,企業若不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有利潤,那也是暫時的。這個道理在企業或是個人都一樣適用。

第二種價值,是借著產品的製造,可以創造工作機會。因為有了工作,員工的孩子就可受到更高的教育,成為醫生、律師、教師等等,這帶給社會更多的價值,更何況這些家庭又能支出從顧客那裡所賺到的錢。這個價值鏈可說一直運行不斷。當羅斯·裴洛被問到致富之秘時,他說道:「我對這個國家的貢獻就是能創造工作機會,在這方面我做得不錯,而上帝也知道我們需要工作機會。」你貢獻的越多,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你無須一定作個企業家才能創造價值,只要你能夠每天不斷吸收知識、習得技能,使自己擁有更多的能力就夠了,這也就是何以自我進修是如此的重要。我之能夠在很年輕時成為富翁,原因是我學得某些特別的技巧和能力,知道怎樣瞬間改變人們的人生品質,同時以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時間內傳授給一大群人。結果是我不但結交了許多朋友,同時也賺了不少錢。

如果你想在現有崗位上賺更多的錢,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問自己這句話:「我如何能在這家公司里更有價值?我如何在更短時間內做出更多的價值?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成本並提升品質?我能否想出新的系統或制度?有什麼新的技術可更有效地生產或服務?」如果我們能幫助人們投入更少而產出更多,讓人們真正得利,那麼我們在收入上也會同樣得利,只要我們有心這么去做。

在我的「致富之路」研討會中,學員們都要盡力想出各種辦法,為增加收入而提供更多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要他們用心想,是否還有什麼沒使用到的資源,問話的關鍵如:我要如何去幫助更多的人?我要如何提高幫助的層次?我要如何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品質?無可避免地,總會有些人說:「我再也沒法增加價值了,因為我一天已經工作到十六個小時。」記住,我不是要你更努力地工作,即使你很聰明也罷,我只希望你能夠更加善用新的資源,看看還有沒有可以增加價值之處?

在此舉個例子,我認得一位按摩師,他在聖地亞哥的生意極好,每天上門的生意應接不暇。雖然收費已經很高,而顧客也一直沒斷,可是他還想提高收入,於是便動腦筋想有沒有利人利己的方法。後來他想到用團隊的方式經營,那就是跟另外合格的按摩師合作,當他自己忙不過來時,就把顧客轉介紹給那一位按摩師,從中抽取介紹費。他這個作法果然不錯,工作時間仍跟原來一樣長,可是收入卻增加了一倍,同時又幫助了顧客及另外那位按摩師的生意。

在亞利桑那州的風凰城,有一位頂尖的電台廣告女推銷員,她主要的行銷策略不僅是銷售電台廣告時間,同時也密切注意是否有幫助當地廠商做生意的機會。例如每當她聽說有新的購物中心要成立,就會代表購物中心出面跟可能的廠商聯絡,讓後者知道這個機會,能很快進入這個市場;隨之她又跟購物中心聯絡,說她是一群廠商在電台的廣告代表,你想購物中心會不會很想看一看這群廠商的名單呢?

這套策略產生了幾個結果:

一是為廣告時段提升了價值,使廠商跟顧客有更多的接觸;

二是她比其他的電台廣告推銷員提供廠商更多的服務,所以廠商就算不買下全部時段,但也會買下大部分的時段,結果形成價值回饋價值的循環;

三是這么做不花她太多的時間,但卻使她在廠商心目中比其他的電台廣告推銷員更有價值,這從她的收入上便可看得出來。

就算你在一家大公司上班,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有一位在醫院負責申報病人保健的女士,她發現收件手續的處理很慢,可是那卻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於是她便思索怎樣改進收件手續,竟然發現可以提高4至5倍的效率,隨之便跟主管報告,如果她能提高效率5倍,是不是能給她加薪50%?主管說,如果她確能維持這種效率一段時間,就給她調薪。結果證明確實如此,她的收入不但增加了,同時也贏得院方的贊賞。

要想增加你在公司的收入,可千萬不要以為提高了50%的價值,就相對得增加50%的薪資,畢竟公司要有利潤才行。你要時常自問:「我要怎樣才能把自己工作的價值提高10倍或15倍?」如果你能常這么想,加薪多半不是多困難的事。

很多人經常不想想對公司的貢獻是否有增加,卻只想到自己的薪水得每年都增加,這實在是很沒道理的。其實加薪和提升價值是一體的,只要我們肯努力進修、提升技能,就很容易增加自己的價值。然而企業不管員工的價值是否提升,卻逐年給他們加薪,最後就會陷自身於困境之中,甚而關門倒閉。如果你想加薪,就得設法提升自己的價值,至少10倍於調薪所要求的幅度。

同樣的道理,企業光是在設備上投資,它的回收還是有限的。正如保羅·皮爾澤所說,勞工才是企業的資產。如果有人一年薪水5萬元,卻能為公司賺上50萬元,那為何不給他訓練,提升他的技術、能力、才華、態度和教育,使之能為公司一年賺上100萬元?5萬元的投資,帶來100萬元的回收,這實在是極有價值的資產。企業對員工教育訓練的重視,比任何投資都來得有價值。

這些年來,我風塵僕僕地在全國各地奔波,教導人們怎樣發現價值、利用價值,使他們的生活品質大為改善,也就因為這,使得我發達致富。後來我之所以更富有,乃是因為有一天我提問了自己這個問題:「怎麼做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如何在人們睡覺時幫助他們?」就因為這個有力的問話,使我發現了先前所未想到的方法,那就是透過電視來促銷我的錄音帶。

少花錢維持財富

當你知道怎樣創造財富,並且也賺到了,接下來就是要知道如何維持那些財富。跟一般人的看法相反,能賺錢並不表示就一定能維持財富。我們都聽過,有些名人賺到大錢,卻在一夜之間變得身無分文,就像有些天賦異稟的運動員,賺進了大把鈔票,之後就開始隨便揮霍,眨眼工夫就能花完手上的錢。等到有一天不再受人青睞,收入大降而無法收支平衡時,他們就失去了一切。

要想持有財富,唯一的方法就是:支出不要超過收入,同時多方投資。無疑地,這雖不是最吸引人的方法,但卻是能長期維持財富的最好辦法。令我驚訝的一點是,不管人們賺多少錢,似乎總能找出把它們花掉的辦法。來參加我「致富之道」課程的學員,年收入從3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不等,平均是在10萬美元上下,不過就算是那些收入最高的,也有「破產」的時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他們都以短期而非長期的眼光,來裁決所有的理財計劃。既沒有明確的花錢計劃,就根本談不上什麼投資,可以說他們正處在尼加拉瓜瀑布邊緣。唯一可能的致富之法是,每年把一定百分比的收入存起來,留作未來的投資。目前有很多人知道這個方法的好處,可是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卻不多,而且更有趣的是,不這么做的人當中,大多數還不是富有的。

要持有財富,就必須懂得控制花費,這不是要你做預算,而是要你做花錢計劃。你以為我是在玩文字游戲嗎?沒錯,如果預算控製得好,那就是好的花錢計劃,這可以讓你事前決定錢應該怎麼花,而不致事後陷入收支不均的困境。我們經常所作的決定是匆忙的,以至於事後後悔,然而我們若是有個花錢計劃,每個月在什麼項目上打算花多少錢,那麼用起錢來就會有所節制,若是成家的話,相信夫妻也就不會因花費而老是起爭執了。

我們要記住:支出不要超過收入,你才能維持你的財富。

利用「利滾利」增加財富

這一點你要怎樣做到呢?你要在我上面所推薦的那個道理再加上一句話,那就是要想致富,支出不要超過收人,並且多方投資,把賺到的錢再用來投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利法。

復利法套句俗話來說,就是「利滾利」,大部分都聽說過這個名詞,可是真能明白其中訣竅的人還真不多。採取復利法的投資,可以使你立於金錢自動為你服務的地位,大部分人終其一生為生活奔波,反觀那些不必為生活煩惱的人,卻是每次把錢存下一部分拿去投資,得到的利潤再轉入投資,如此生生不息,直到它大的可以讓他日後不必再為生活操勞。經濟想要無虞的速度,是跟把投資利潤拿來再投資、而不是拿來花掉的意願成正比的,這樣子,你的錢才能再生「子錢」,一步步成長,一番加一番,直到給你奠下堅實的基礎。

在此我跟各位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復利法的威力。假設你對折一塊方巾(通常厚約32分之一英寸),折一次之後它有多厚呢?很明顯地,它是1/16英寸厚;折第二次呢?它變成1/8英寸厚;折第三次,它變成1/4英寸;第四次,1/2英寸;到了第五次,就成了一英寸厚。現在我要問你一個問題:這塊方巾要折疊到幾次,厚度才能高到觸碰到月亮?給你個提示:月亮距地球是237305英里。你一定想不到,只要把方巾折上39次,厚度就可以達到月球。如果折上50次,理論上來說,它的厚度是來回地球1179次!從這里,大家就可看出復利計算的威力了。就因為大家沒有這樣的概念,所以就想不到透過復利方式,小錢也可以累積成一大筆財富。

你或許會說:「這倒是個好主意,我很想開始復利方式的投資,可是不知道該投資那一方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容易了,首先你得決定達成何種目標?准備花多少時間?可以忍受多大風險?如果你沒有理清自己的願望、需要、關切,那麼就很難弄清楚該投資什麼。通常想投資的人會向專家咨詢,不過有時候專家也不一定很清楚他們的想法。

要想在理財上面有所成就,你一定要充分了解各類型的投資,分析它們的投資報酬率及潛在風險。負責任的理財專家一定是在客戶充分了解投資的種類之後,才給他們進行投資規劃。沒有明確的計劃,投資最後必然會失敗。根據理財專欄作家狄克·費比恩的話:「證據顯示,什麼都想投資的人,在10年之後調查,可能什麼錢也沒賺到。」之所以會這么慘的原因,根據狄克的統計可歸納如下:

·未設定目標。

·一窩蜂盲目地投資。

·聽信財經雜志的報導。

·輕信經紀人或理財顧問的建議。

·沖動性的錯誤。

·其他。

很幸運,有關理財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輕易從專家所著的書中獲得,或者可以親自去跟他們討教,請他們根據你的長期需要來做規劃。千萬要記住,由於財富主宰了我們人生是否快樂或痛苦,所以你一定要跟第一流的專家請教,這樣才有可能賺到夢寐以求的財富,否則就必然會嘗到痛苦。

現在你已經知道怎樣創造和擴充財富了,然而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不知道理財的第四個道理。

採取法律行動保護財富

今天,很多人在有錢之後反而失去安全感,甚至於比沒有錢時更沒安全感,每天誠惶誠恐地擔心會失去得更多。何以會如此呢?那是因為他們擔心隨時都會有人暗地裡搞鬼,企圖以不法手段奪走他們的財富。

就歐洲人的角度來看,美國人只要一有什麼事不對勁,就一定要找個人來頂罪,無怪乎會有那麼多的訴訟案件。這話說起來有些難聽,不過卻是事實。這種情形在其他國家倒不多見,可是卻嚴重摧毀了美國的經濟,使我們的時間、金錢和精神浪費在無用、而且沒生產力的地方。舉例來說,華爾街日報最近有篇報導,某位仁兄酒醉駕車,為了把獵槍挪到旁邊的空位上,不幸因為槍走火而把自己打死。他的遺孀不但不怪自己丈夫酒醉,反而控訴獵槍製造公司沒有設計保險裝置,索求四百萬美元的賠償金,結果勝訴。

多年努力才賺得的錢,只要一個疏忽就會被不相乾的人拿走,也難怪會讓很多人心焦。這使他們處處小心,惟恐出了什麼岔子,相對地也影響到他們後續的投資。然而有個好消息是,只要目前沒有什麼官司纏身,就有合法管道保護你的資產。這個做法不是要你免去該負的責任,而是要保護你免於無理的控訴。那些心存不軌的人,之所以會控告你,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覬覦你的保險金,二是想霸佔你的財產。如果他們的陰謀無法得逞,就很難請得動一個事成收費的律師。如果你能事前採取法律行動,那麼財產就能獲得保障,所以一定要記住這條既簡單又明確的規定。

假如保護資產並非你當前首要之務,不過日後賺了大錢還是得注意,至少目前多了解各種保護資產的方法還是好的。

把所賺得的財富用於社會

前面所說的四個道理大家都已知道,怎樣借著提升價值來創造財富,怎樣少花錢來維持財富,怎樣利用復利投資法來增加財富,怎樣去保護財富,然而你可能還是不快樂,還是會覺得內心空虛。之所以會如此,乃是因為你還沒有弄明白這個道理:金錢並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手段。大家一定要知道,惟有讓金錢發揮正面的作用、造福我們身邊的人,它才會有價值,否則,它沒有任何價值。當你能把所賺得的財富對社會做出相對的貢獻,那麼就能體會出人生最大的快樂。

我得在此提醒你,除非你能夠把提升價值、賺得財富跟快樂串在一起,否則就無法長久這么做下去。大部分人只知拚命賺錢,等攢到一定的財富時才去享受,這只會使他把賺錢跟痛苦串在一起。不要這樣,在賺錢的過程中就要懂得享受所賺的,偶爾給自己一個意外的驚喜(這在第六章我們曾經談過),譬如給自己買個很喜歡的東西,這樣你才會覺得賺錢是一件快樂而值得的事。

另外你得記住,發自於內心感受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前人所留下來的,就足以讓我們覺得富足,想想看,我們沒畫什麼畫就能看到偉大的作品,沒作什麼曲就能聽到動人的音樂,沒付出任何心血就能受良好的教育。去國家公園走走,好好倘佯在大自然的富足之中。明白自己此刻是個富裕的人,好好享受那些富裕吧。只要你能夠體會,這也是一種富裕,心懷感恩就能使你的創造力源源不斷。

讓我簡單地以這句話作為本章的結束:改變信念、學會致富,這在人生旅途中是極為可貴的經驗,下定決心去做吧!「行善和充實自我乃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繼續做好以下的作業:

一、審視一下自己的信念,看看有無任何不當之處,如果有的話,就用神經鏈調整術去改變。

二、在工作崗位上擬出一個全面提升個人價值的計劃,而不要管這么做是否有任何報酬,若是你能比目前提高十倍以上的價值,那就等著看結果吧。

三、從薪水中至少抽出10%,投資於你的計劃上。

四、找個好的理財顧問,要他為你擬出一個易懂且詳盡的投資計劃。挑幾本好的理財書看看,它們能教你怎樣做出聰明而周詳的投資決定。

五、如果擔心資產會被強取,拿出行動擬出保護計劃。

六、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讓自己覺得賺錢是件快樂的事。你能為誰做點事嗎?為了讓今天更有勁,你能給自己做點什麼事?現在就可以開始准備了。第四章改變命運的法則第四章改變命運的法則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思考致富》

『捌』 富士康代理

那你首先要找到北京富士康的廠長了。看你有沒有認識富士的人嘍!這樣應該也可以找到廠家商談。

閱讀全文

與澤財理財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
房奴如何理財 瀏覽:803
南昌住房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427
國盛華興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822
工行貴金屬掛單四種 瀏覽:918
主力資金進出散戶資金進出指標公式 瀏覽:880
報雷理財 瀏覽:898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