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有哪些
做理財看三點:收益、安全和流動。從這三點來看,相比其他理財渠道版,銀行理財都不太權好。
銀行理財大多為代銷基金、證券、信託、保險、二級市場等金融機構的產品和衍生品,本身這些產品和衍生品的收益就不高,銀行還對投資人收取託管費、銷售費(即代銷費)和管理費(超出預期部分歸銀行所有),以致給投資人的剩下的收益就沒有多少了,一般只有6%左右,無法抵禦通貨膨脹。
從安全性來看,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比較安全,一般從R1到R4的風險級別理財產品都可以保證本金,不過銀監會還是規定除存款外理財業務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因為只要投資就是有風險的,銀行有責任向消費者揭示任何潛在的風險。有少數較小的商業銀行,比如城商行會在風險揭示中說可以保證本金和收益,以吸引投資人,這是違反規定的。但是有一點你得清楚,銀行理財在風險揭示書中會寫,風險由投資人自己承擔。
流動性有目共睹,銀行理財中途不能贖回,而且需要募集期、贖回期之類的清算期,這些時期不給投資人收益,銀行白用你的錢。我有個同事做銀行理財,協議書上寫T+1贖回,結果等了一個星期才把錢打回來。
② 銀行理財產品存在欺詐客戶打贏官司有多少
法院只會看你和銀行簽的合約,合約上一定沒有近似的說明,您只能通過媒體宣傳為自己維權!
③ 有銀行理財的真實事嗎
銀行理財基本都是可信的,收益也高於存款
④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⑤ 銀行理財可不可靠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上註明是保本產專品,沒有註明的都是有本金屬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⑥ 哪個銀行的理財出事了
前段時間比較中國民生銀行的理財出了比較大的問題,客戶買到了假的理財產品,也是在銀行的辦公地點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