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打破了人們之前的理財習慣。環境變了,理財策略也要隨之改變 隨著人民幣升值,美元已失去了保 存外匯 好事變壞事 張先生,深圳一位私營業主。十幾年來,他一直在做兒童玩具出口貿易生意,主要出口歐美國家。由於產品全部出口,這些年來,賺來的都是外匯。 張先生是個生意人,做起生意來頭頭是道,但他對理財產品卻知之甚少。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的時候,張先生因為手中有大量美元而免遭貶值之苦。所以,他非常相信外幣,總覺得拿著外幣穩妥,一直不願意把外匯結成人民幣。 於是,張先生把這些年賺到的錢,全部以各種外幣存入銀行。其中,60萬美元存入銀行兩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自動轉存;1000萬日元也存入兩年期定期存款;30萬歐元存入銀行七天通知存款;將20萬美元換成澳幣,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另外,張先生的個人銀行賬戶上始終保持40萬美元的活期存款,作為公司的流動資金。 但是,近兩年多,一度讓張先生很放心的外幣,卻給他添了不少煩惱。 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累計超過21%。同時,央行在近三年加息頻繁,使張先生手中的外幣不斷貶值。 張先生的外匯資產面臨著匯率風險,他不得不開始想辦法以規避免損失。由於他從未研究過資本投資,一時不知道從何下手,只好找理財師幫忙。 理財師對張先生的外幣資產做了評估,發現他各個幣種的存期、利率及匯率等因素,張先生的外匯資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其中,除了港幣稍有微利外,其他的外匯資產都出現了負投資收益,尤其是日元,損失最多。 理財師幫張先生分析了虧損的原因,由於人民幣升值,張先生依然以外幣資產為主,這是他虧損的主要原因。從投資品種來看,張先生非常保守,大部分以低收益的銀行存款方式持有,幾乎沒有任何投資性的外匯資產,這也是資產收益率低、無法抗拒匯率風險的原因。 忙理財 虧損變收益 如果將張先生的外匯資產重新優化,就要綜合考慮人民幣未來的升值空間及利率變化,了解各種外匯投資產品及張先生對外匯的需求情況。 通過與張先生溝通,理財師建議,將他的美元資產實行轉換策略。在中國的外資銀行購買美元投資產品,主要是美元結構性理財產品。將一部分美元資產轉到香港,投資美國國債、美國投資基金等。另一部分美元資產存於國內銀行離岸賬戶,以獲得較高利息。再利用各種途徑把美元資產轉化成人民幣資產,進行生產性投資,獲得投資回報。還可以進行美元外匯交易投資,從外匯市場獲得收益。 對於這種轉換策略,理財師告訴張先生,每種投資方法也都有它的劣勢。 結構性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收益不穩定,鎖定期可能較長,即使獲得較高收益,其收益與利息間的差距,可能僅能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虧損。 投資境外產品的難度較大,對國外投資市場了解不多,也無法監控國外投資產品情況。另外,能辦理離岸業務的銀行也很少。 權衡利弊之後,理財師建議張先生把大部分資產換成港幣,購買香港的外匯投資產品。將少部分資產轉成人民幣,可以投資境內B股市場,也可以進入外匯交易市場,還可以購買房產進入固定資產投資市場。 對於投資境內的B股市場,張先生有些顧慮,他不看好B股市場。理財師分析,雖然B股已經失去了融資功能,規模小,流動性差,完全屬於邊緣化市場。但隨著A股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和大批藍籌回歸,B股應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理財師點評 專業理財師戴引嚴認為,在這份理財規劃中,對於投資境內B股市場,他不很贊同,完全可以全部用港幣做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 理財師馬軍輝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張先生的資金配置中,港幣的配置太多,品種太單一,應該考慮其他外幣的投資組合。 北京沃馳理財的蔡慶濤認為,張先生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行業風險,這是以上兩位理財師所沒有看到的。近兩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張先生所從事的外貿企業系統性風險增大。盡管人民幣升值速度已經放緩,但滯後效應才剛剛體現。尤其是今年以來,國內大批中小型外貿企業關門倒閉就是非常明顯的體現。所以,理財師應該幫助張先生分析一下企業的行業風險,是否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退出這個行業。再根據自己的優勢資源進軍新的或者關聯產業。如果還從事這個行業,應該另找突破口將公司理財與個人理財結合起來。 關於美元是否仍為強勢貨幣問題,蔡慶濤認為應該客觀地看。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下滑,尤其是次貸危機的滯後效應,美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疲軟狀態。相對人民幣來說,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的空間已不大,但並不意味著美元就會立即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