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房地產信託是什麼
房地產信託是指信託投資公司發揮專業理財的優勢,通過實施信託計劃籌集資回金。用於房地產開發答項目,為委託人獲取一定的收益。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不動產信託就是不動產所有權人(委託人),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將所有權轉移給受託人,使其依照信託合同來管理運用的一種法律關系;二是房地產資金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信託投資公司的信任,將自己合法擁有的資金委託給信託投資公司,由信託投資公司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將資金投向房地產業並對其進行管理和處分的行為。
㈡ 什麼是不動產信託
不動產信託是指委託人出於管理或增值的目的,將其合法擁有的土地及地面固定物作為信託財產委託給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受託人的信託投資公司依據信託合同的約定,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的信託業務。
㈢ 不動產信託的發展
早在世紀20年代,中國的上海就出現了信託業。但新中國成立後,停滯了很長一段時間,1978年後,信託業得以恢復。其後信託業利得財富得到空前發展。這一時期,國家對信託投資業的定位是「金融業的輕騎兵,是金融百貨公司」。由於改革在摸索中進行,信託投資業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信託業經歷了五次大的整頓,分別是1982年、1985年、1988年、1994年、1999年。但是綜觀歷次大整頓,除了最近的一次,前幾次都沒有跳出膨脹、整頓、再膨脹的怪圈。
第五次整頓從1999年廣東國投破產開始,到2002年6月中經開倒閉結束,歷時3年。全國的信託公司由1999年以前的239家減少到現在的幾十家,混亂無序的狀態得到有效控制。這次整頓,化解了信託業違規運作積累的巨大金融風險,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信託的本質還信託投資公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來面目,使信託投資公司獲得了一個健康發展的空間。
1998年,中國幾乎沒有信託機構辦理不動產信託業務,不過隨著中國信託第五次整頓的結束,各大信託機構紛紛調整自己的業務,逐漸開辦不動產信託業務。 2002年7月18日,第一個不動產信託計劃――5.5億元的「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託計劃」在上海一周內售罄。2002年7月29日,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推出《新上海國際大廈項目資金信託計劃》信託產品通過各大銀行發售,這是中國信託業重新開業後的第一個房地產資金信託產品,產品規模為2.3億元人民幣。信託計劃期限為三年,每份信託合同金額不低於人民幣5萬元,預計收益人獲得的年收益率達4%(每年支付收益,期滿歸還本金)。而同年9月份,北京國投的CBD信託計劃則成為是中國第一個投資於地產開發的信託,到2003年9月,中國50多家信託公司有1/3的業務都與房地產業有關。特別在央行121文發布、產業基金法未獲批準的大環境下,房地產信託一時成了「准產業基金」,受到房地產業界的追捧,同時也為絕大多數信託網公司看好。
㈣ 不動產信託的概念
你好,不動產信託,是指委託人將合法擁有的不動產委託給信託機構,信託機構依據合同約定對其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的信託業務。
㈤ 什麼是不動產投資信託
一、不動產投資信託是指委託人把各種不動產,如房屋、土地等轉移版給受託人,由其代為權管理和運用,如對房產進行維護保護、出租房屋土地、出售房屋土地等等。
二、信託的特點如下:
信託是以信任為基礎的財產管理制度。
信託財產權利主體與利益主體相分離。
信託經營方式靈活、適應性強。
信託財產具有獨立性。
財產權是信託成立的前提。
㈥ 不動產信託的成立條件
不動產信託的法律關系與一般信託,並沒有差異,所不同者只是其信託財產為不動產,而且須辦理信託登記而已。因此,要了解不動產信託的成立要件,除須了解一般信託之成立要件外,尚須了解不動產成立之特殊要件。
一般信託的成立要件有三:一為當事人,也就是委託人,受託人及受益人三者;二為信託財產。不動產信託以不動產為信託財產。不動產之信託財產不以不動產的所有權(土地所有權或建物所有權)為限,土地的使用權、甚至於不動產的租賃權等,也可以作為信託財產。至於其范圍,應依信託行為成立時的信託目的及當事人所簽訂的信託合同或所立遺囑的內容而定;三為信託行為意思表示。信託行為由設定信託意思的原因行為與移轉所有權或為其他處分的處分行為所構成。
不動產信託成立的特殊要件,就是必須辦理信託登記。由於信託財產具有財產的獨立性與物上代位性屬性,為顧及受益人及第三人的的權益,使信託財產得以明確無誤地確定,以保障交易安全,對於特定的不動產信託財產,必須進行信託公示,也就是辦理信託登記。各國的信託法律制度均有信託登記規定,就是以應登記或注冊的財產設立信託的,非經信託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而不動產是典型的依賴登記確定物權的財產。不動產權利因成立信託關系而移轉或為其他處分,應當依照信託登記的有關規定辦理權利變更登記,這里所稱「權利變更登記」,是指移轉所信託的不動產的佔有和管理權予受託人,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而為管理、處分的一種登記,其登記原因為信託,而不是以交易買賣、贈與、交換等為登記原因,後者的產權過戶形式是所謂「產權變動登記」,前者則為「信託登記」。
我們的信託登記制度在《信託法》生效多年後仍然遲遲未能建立,從而導致目前開展的不動產信託及其他財產、財產權信託,實際上有先天的缺憾,雖然信託公司也試圖以抵押登記之類的方法替代信託登記,但是其法律效力是存在疑問的。
㈦ 動產信託和不動產信託有何區別
動產與不動產的區別:
1、移動性
動產具有可移動性。比如說手機、機動車、辦公桌椅等流動資產與資金等動產、。
不動產這種就是屬於位置固定性。比如說像土地,房屋、等這些就是屬於土地定著物。
2、個別性
動產一般來說不具特殊個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都是有著它的獨特性、異質性,包括位置差異、權利差異 等。
3、耐久性
動產一般來說都是會存在損耗的,它的耐久性一般來說都是有限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的壽命長久,比如說有的時候可能是土地不因使用或放置這樣也是會造成損耗、毀滅,且增值。
4、數量有限性
動產數量一般來說也是量化的,但是它的數量沒有太多的局限性。
不動產卻是供給有限。
5、保值增值性
動產很少具有保值增值性_。
不動產這種是由於數量有限性及耐久性,相對來說它的財產可以說具有一定保值增值特性的。
㈧ 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是什麼
不動產權投資的信託基金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基金,它的機構是非常好的基金。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討論稿)》(以下簡稱《細則(討論稿)》)開始在國務院相關部門間進行討論,討論已基本完成。《細則(討論稿)》共15章192條,包括了總則、一般規定、土地所有權登記、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登記內容,以及登記資料的查詢、保護和利用等信息。
2014年12月22日,醞釀7年之久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將於2015年3月1日執行。為了保證《條例》的順利實施,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登記類型、登記程序、各類不動產物權登記的要求、登記機構和人員職責等,明確和統一不動產登記表卡簿冊和證書式樣內容,規范不動產權籍調查的要求,以健全《條例》的配套政策而制定《細則》。
2014年12月25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已起草完畢《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
《細則(討論稿)》顯示,國家級不動產的登記管轄並不參照《條例》執行。具體內容是在第2章第9條,「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及建築物、構築物所有權登記發證參照《在京中央國家機關用地土地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所以也是可以做的。
㈨ 什麼是不動產家族信託
狹義說來:不動產家族信託是源委託人以其擁有的土地及附著於該土地之上的固定物為信託財產而設立的信託,並且還需要以管理、運營及處分土地、附著物等為標的物。
廣義說:只要家族信託在運用過程中涉及到對不動產的管理,就應當將該信託納入到不動產信託的范圍,
㈩ 什麼是不動產投資什麼是信託
什麼是信託?
通俗地講,因信任而託付財產,就是信託。
即可以認為:信任 + 託付財產 = 信託。其中:信任是信託的前提,託付財產是信託的實質。
這里,託付財產的基本模式是利益與責任相互分離的三方關系:委託人把財產轉移給受託人,受託人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財產。參見簡易圖:http://www.trustlaws.net/popularization/List.asp?SelectID=124&ClassID=76&SpecialID=
信託是什麼? 一個不易說清楚說透徹的問題。
最簡單地講,信託就是一種財產轉移或管理的設計(或手段)。它作為一種嚴格受法律保障的財產管理制度,通過基本的三方關系(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來更安全、更高效地轉移或管理財產,從而滿足人們在處置財產方面的不同需求。
我國《信託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
信託法律網(www.trustlaws.net)推薦:通常的「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轉移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信託目的(包括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而管理或處分該財產的行為。(註:通常的「信託」不包括回歸信託、擬制信託等特殊的信託。)
[參考一] 在英國,信託是一種衡平法上的義務,強制要求受託人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處理其所控制的信託財產。任何受益人均可以要求受託人忠實謹慎地履行此項義務。而受託人在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的過程中,對任何未經信託或法律豁免的疏忽行為或不當行為,均須承擔違反信託的相應責任。
[參考二] 在《美國信託法重述》的框架下,如果未有「慈善」、「回歸」、「擬制」等限定詞時,信託被視為一種基於明示意圖而產生的信賴關系(ficiary relationship)。其結果是:一個人(受託人)享有信託財產的法定所有權,同時也負有衡平法上的義務,並且為了另一個人(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參考三] 在日本,《信託法》第一條規定:「本法ニ於テ信託ト稱スルハ財產権ノ移転其ノ他ノ処分ヲ為シ他人ヲシテ一定ノ目的ニ従ヒ財產ノ管理又ハ処分ヲ為サシムルヲ謂フ」。韓國《信託法》對「信託」的界定繼承了日本的風格和內容。日韓兩個繼受信託制度的大陸法系國家均在其《信託法》中認為,信託是將財產權轉移或為其他處分,並使他人依照一定目的而管理或處分財產。
[參考四] 在我國台灣,《信託法》第一條規定:「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它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系。」無論日韓,還是我國台灣,均在《信託法》中將「信託」規定為下述模式:
轉移(或處分)財產 + 依目的管理(或處分)財產 + 使受益人獲益或實現特定目的 = 信託 (註:不包括特殊信託)
[參考五] 法國《信託法(草案)》將「信託」限定為合同行為,即基於信任將財產全部(或部分)轉移後,依據合同而為受益人(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處分財產。
[參考六] 《歐洲信託法原則》通過列舉信託的主要特徵來界定信託。
[參考七] 《關於信託承認及法律適用的國際公約》將「信託」視為委託人在生前或死後,為了受益人或特定目的,通過向受託人轉移財產,從而要求受託人履行職責的一種行為。
[參考八] 與大陸法系的信託概念相比,英美法系的「信託」具有明顯的「一物二權」特徵,即區分信託財產的法定所有權與受益所有權(或稱「受益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普通法所有權」與「衡平法所有權」兩相分離。結果是,受託人實際上掌控著信託財產,是信託財產的法定所有者;而受益人則依據法律享有信託財產的利益,是信託財產的真正獲益者——衡平法上的所有者,既享有信託利益,又可強制實施信託。大陸法系對「信託」的界定仍在不斷修正之中,從而兼顧信託的運用與法律的協調。
[參考九] 其他關於信託的界定
「信託」一詞指由受託人所負擔的職責或累積而成的全部義務。這種責任關乎在其名下或在其控制范圍內的財產。法院根據其衡平法管轄權可強制要求受託人按信託文件中的合法規定來處理該財產;如果書面上或口頭上均無特別規定,或雖有規定但該規定是無效或不充分的,則法院會強制要求受託人須按衡平法的原則去處理該財產。這樣的管理方式將使與財產有關的利益並非由受託人佔有,而是由受益人享用(如果其人存在),或(如果沒有受益人)按法律所認可之用途來處理。如果受託人同時也是受益人,則他可以受益人身份得到應得之利益。[來源:(英)帕克、梅魯斯《現代信託法》,轉引自港人協會編《香港法律18講》,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P85-86。]
不動產投資就是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