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信電商跟淘寶電商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想問句,到底什麼是微商?相信有一半以上的朋友會說,在微信上賣東西的唄。
其實不然,微商只是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產物,存在於任何一個移動互聯網載體上,它將傳統方式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的一個資源整合。
只不過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大部分流量都被微信抓去了,所以大家感覺移動互聯網載體好像就只有微信了。我在這里做個解釋的目的是避免大家只在微信閉門造車,比如我就有幾個朋友在陌陌和其它APP上開了小店,幾個月下來,小生意也是做得紅紅火火。
那麼,微商與傳統電商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區別是購物場景不同。
拿淘寶跟微信朋友圈小店做個例子。每當我們在登陸淘寶前,每個人心裡往往是抱有一種購物目的。比如天氣冷了要添件衣服,男朋友生日了要買個禮物諸如此類。而微信購物大多數時候恰恰相反,我們往往是在吃飯休息時間刷個朋友圈,無意看到一件很動心的東西然後才產生的購買動機,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購買。
嗯,沒錯,微商大多數做的是「碎片化時間的買賣」。而很多人說微商主要做的是「信任買賣」、「社交電商」,我覺得權重並沒有那麼明顯。阿里除了沒有社交基因,其它的它都可以完美做到。
「社交電商」只是微商的一種運營模式,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證明了這個模式的可行性,但它是否真正的可以成為主體模式還是值得我們思考,至少我身邊做起來的微商(包括我自己)都是用傳統的電商運營模式。
在我更多認為,微商之所以在這兩年能夠成為風口上的那頭豬,其實是近年來智能手機的迅速崛起,正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這股流量的風口而已。當潮水褪去後,最後誰在裸泳自然一目瞭然。
當把微商「社交電商」這件華麗的衣裳脫掉之後,我甚至大膽地認為,微商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不信你看!我給你普及一個驚人的數據。目前為止微商只佔中國電商整體份額1%不到,阿里一家佔了中國電商市場份額80%以上,其他的被京東,唯品會,國美等瓜分掉了。
你肯定會說,「不對啊,你看某某大師可不是經常說他哪個哪個徒弟月入十萬,月流水百萬嗎?」等等,我倒杯水,回來再慢慢跟你說。
我介紹一下我朋友圈的某位「大師」,名字就不公布了,據說是XXX第一人。這年頭,頭銜沒個「第一人」「創始人」之類的都不好意思出門了。
每天他的朋友圈都會發一些在其他平台拾人牙慧的東西,或者一些成功學的雞湯,偶爾透露一下這個圈那個圈的一些小道消息(其實都是轉發另外「大師」的朋友圈信息)總之都是一些正確且沒用的廢話屁話。
他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聚集人氣,還真有不少土老闆,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家庭主婦們上鉤。尤其家庭主婦,這是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往往很多本身見識不廣,缺少知識體系,喜歡貪小便宜,往往不甘於平庸而想追求一份事業實現個人價值。
某天在朋友圈看到隔壁村的趙大虎曬了很多誘人的支付寶流水圖後,心裡就呆不住了。這些「大師」把「微商」神話化是正常的事兒,這可是他們的飯碗,所以只要微商有一個賺到錢了,他們就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放大這個成功案例。不過現在理性的人越來越多,道理大家都懂,但一萬個「不可能」依然抵不過一個可能性的魅力,這些「微商大師」我更願意稱他們為心理學大師。
潑了這么多冷水,其實微商上確實有幾批人賺了錢的。第一批毋容置疑是面膜黨。他們打著「月入十萬不是夢」的口號圈地圈人圈錢,但面膜90%都到不了終端客戶手上,全被積壓在代理商這個節點。沒有實現一個流通閉環的買賣註定是一個零和游戲,有人賺錢的同時必然有人虧錢。所以,賺錢的永遠只能賺第一波,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我重點說一下第二批。
他們是一群實實在在做買賣的人。他們有優勢的貨源,有一定的文案能力,運營能力,客戶資源以及其他渠道資源。這種人,其實無論轉移到哪個平台,我相信他們都能把這個買賣做成。
我也屬於這類賺了錢的群體,是做另外的互聯網項目轉行過來的,團隊本身具備一定的推廣渠道(就是大家說的如何加粉絲)才決定投入這個行業。沒有正確的模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模式。這是經商之道,而不是今天看個馬雲說,明天看個史玉柱自述後,就全身打滿雞血照葫蘆畫瓢。
我們來看個公式,營業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次數。如果在四個因素中你一個優勢都不具備,我奉勸一下慎入。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四個因素:
第一點,決定流量的是看你有沒有一定的推廣渠道。比如你有一家服裝實體店,每天進入你店的人你都推薦她們加一下你的微信,這就是一種渠道。千萬別相信什麼做熟人的生意,如何如何靠口碑傳播這種正確沒用的廢話。我過來人,信我沒錯!
第二點,決定轉化率的就是看你的文案能力,讓別人信任你,信任你產品的能力,這需要一定的EQ以及獨立思考能力。那種整天復制粘貼上家文案,轉賬圖,買家對話圖的請自覺退下。
第三點,客單價與你的產品定位有關。
比如你是做珠寶的,但你的流量入口都是大學生,那我給你5萬粉絲我也保證你一年也賣不出一件。再有,同類產品決定客單價的是你的產品是否屬於一手、二手還是三手貨源。如果你沒有一手貨源,那你有沒有辦法做出產品溢價?
比如你是賣服裝的,你的雖然不是一手貨源,但你能給大家提供很好的搭配審美建議;又或者你有很好的售前、售中、售後服務,這也屬於你的軟品牌。
第四點,復購率就與太多太多有關了,比如你的產品品質、產品價格,你的售後服務等。
聽了這些,你可能會說,「我雖然這些優勢暫時都沒有,但我願意努力地去學。」嗯,對於真正有夢想的人我是非常敬重的。我說下我讀書時代的一個例子,在初中高中那個年代,身邊同學普遍都有一個清華北大名校夢,每個人都相信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但最終多少人圓了自己的名校夢呢?還是二本?三本?甚至中途而退的呢?我並不是想潑冷水,只是想大家永遠記住的一句話,「成功,永遠只屬於一小部分人。」這是這個社會幾千年形成的叢林法則。
你肯定不耐煩了:瞎扯了這么多,那微商在你看來有沒有前景呢?我先說句題外話,不單單是互聯網行業,整個市場經濟,永遠都是「流量為王」,不信你看為什麼肯德基總要開在人流大的場所而不是開在你家的小區。
「去中心化電商」確實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但它不代表著「去流量化」,它只不過是利用微信這樣的社交平台將流量沉澱下來了而已。
「目光聚集之處,必有商機。」微信以5億用戶目穩坐中國最大移動流量入口,陌陌也坐擁著1億多用戶,這些app裡面肯定潤藏著巨大的商機。現在的市場就像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一樣,百國紛爭,未來幾年,肯定會出現戰國七雄、秦始皇這樣的角色。
就像當年的互聯網行業,經過數十年的大浪淘沙,最後形成BAT(網路、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三大壟斷陣營。又如當年的C2C淘寶,最終會被B2C天貓、京東等漸漸取代一樣。
風停後,一個個被吹上風口的豬也終歸要掉下來。再強的互聯網思維,終要回歸產品本身。在一切都是充滿未知的路上,產品是面對未來一切不確定方向的唯一正確方向。不要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多去想一下,你是否能夠成功!
Ⅱ b2b電商貿易平台融資有哪幾種途徑
民間和銀行還有其他不可描述
步驟如下: 1、首先第一步就是申請一個微信公版眾號,填寫一個有效郵箱權,然後登陸郵箱驗證。 2、因為微商城涉及支付問題,所以要選擇開通支付途徑,有微信支付、支付寶、貨到付款三種方式。注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有行業限制,對交易價格也有相應規定。 3、微信公眾號有三種: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對於個體商家,只能申請訂閱號;對於企業商家申請服務號和訂閱號均可,企業號暫時不支持對外開放。註:訂閱號和服務號建議認證。 4、接下來通過第三方微信開發商,開始定製微商城,我們選擇大平台,進入微貓系統。 5、點擊注冊,注冊成功後就可在個人中心設置模塊管理,選擇模板開始私人定製自己的微商城。
Ⅲ 電商法發布了,還能再微信上賣東西嗎
影視這方面的本身就需要文化部門頒發的文化傳媒許可才能經營。
也就是說,不管新的電商法是否發布,你都已經涉嫌非法經營
Ⅳ 微信出重拳,社交電商慘遭滅頂,微信到底是想干什麼
原因是社交電子商務運行機制與微信社區環境之間的矛盾。微信將自己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微信聊天是用戶與朋友交流的地方。朋友圈是用戶分享和關注朋友生活的空間。一直以來,微信都希望提供一個綠色健康的網路生態環境。
無論微信是封鎖交通入口還是玩「邊緣球」營銷游戲,都證明了社交電子商務公司要想真正突圍,必須反思自己模式的弊端。回到零售本身,深入挖掘產品和服務,而不是竭盡全力在「社交」上。
Ⅳ 電商法發布了,微信經銷商在微信賣東西 行么
可以的,只不過沒有之前那麼隨意泛濫了,這也是對用戶的一種保護,需要相關的資質才可以。
Ⅵ 電商為什麼一定要做微信
為什麼要在微信上復做電制商?未來的營銷,不需要太多的渠道,只要你的產品進入消費者的手機,就是最好的營銷。傳統電商和傳統企業進入移動互聯網成本太高,而微信實現了「零成本」進入移動互聯網。二維碼是連接線上線下的門,公眾平台是交互空間,直接面向4億用戶服務。
如何定位:微信對於電商來說不是直接的營銷渠道,而是高效的客服、CRM、溝通工具。電商客服工具用來解答用戶在購買產品、使用產品或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各 種問題;CRM工具,可把會員按照地域、性別、膚質、身高、來源、購買產品等屬性進行分類,定期定向推送精準匹配對應的產品和服務,實現精準營銷;常規溝 通工具,用來刺激用戶再次購買,增進客戶感情,提高用戶黏度的溝通工具。
Ⅶ 如何玩轉微信電商
玩轉微信營銷的10種方法和技巧:
一、助力思維:病毒式傳播,全民嗨
助力營銷,是病毒式傳播的一種,它是通過朋友間的不斷轉發支持,實現快速傳播和全民關注。助力思維通常的方式是,技術公司在製作活動微網頁時,添加助力一欄。用戶參加活動時,在活動頁面上輸入姓名、手機號碼等信息後,點擊報名參與,即進入具體活動頁面。用戶如想贏取獎品,就要轉發至朋友圈並邀請好友助力,獲得的好友助力越多,獲獎的幾率也就越大。為發揮助力者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參加助力的好友抽獎。就這樣,因為有大獎的吸引,你就可以通過報名者與其眾多好友的關注和轉發,達到了泛傳播的目的。
二、搶紅包思維:精眾傳播,立竿見影
搶紅包思維,顧名思義就是為用戶提供一些具有實際價值的紅包,通過搶的方式吸引社會積極參與,引起強烈關注,找到潛在客戶,並實施針對性營銷。搶紅包的思維方式比較適合電商企業,客戶得到紅包後即可在網店中消費,這樣一來,既起到了品牌推廣作用,又拉動了商城銷售。
三、流量思維:痛點營銷,快速傳播
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網站如果沒有流量,那就簡直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對手機上網族而言,流量就像「人之於水,車之於油」。因此,抓住消費者的痛點,也就抓住了營銷的根本。流量思維的基本思想是轉發送流量,用戶只要轉發某家公司或某個產品的微網頁,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流量。
四、游戲思維:興奮點營銷,蝴蝶效應
游戲思維的概念很簡單,就是通過游戲的轉發傳播,來認識某個品牌。在微信的戰略發展方向中,游戲與社交是其重點,足見游戲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地位。微信小游戲的特點普遍是設計新穎,而且呆萌,規則簡單卻不單調,可以在短短幾分鍾內吸引到大量用戶。
五、節日思維:傳遞的是溫情,傳播的是品牌
逢年過節,互致問候是中國人的良好傳統。在經歷了書信、電話和簡訊賀年祝節後,今年開始,微信祝福逐漸流行,一段語音、幾句文字、一個視頻,簡單卻溫暖。節日思維,就是利用節假日人們相互送祝福的機會,在微信文字或視頻中植入品牌形象,恰到好處地進行傳播推廣。
六、大獎思維:高轉發率,廣參與性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古以來,獎與賞是很多人難以拒絕的誘惑。借用互聯網的說法,設獎促銷,是搔到了用戶的癢點。在當下的微信營銷中,給獎甚至給大獎,是媒體和企業用得最多的招數,實力雄厚的,用房子或車子作為大獎;實力稍弱的,也常常用年輕人最愛的iphone6、ipad等通信工具,或者門票、電影票和旅遊券等作為獎品,而且效果良好。
七、眾籌思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眾籌是指用團購或預購的形式,向用戶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相對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更為靈活。對圈子的精準把握,是微信適合眾籌最核心的競爭力。
八、生活思維:自然而然,潤物無聲
生活思維,就是把人們所關心的日常生活知識,發布到微信平台上,通過這些信息的轉發,起到良好的傳播作用。如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活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有關生活類的知識在網路上的轉發率相當高,比如冬病夏治、節假日旅遊、十大美食去處、最美民宿等,凡是與生活、旅遊、美食、教育等相關的信息,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而這些信息不但適合轉發,而且很多人還會收藏,這樣一來,即是對信息進行了二次傳播。因此,在這些生活類信息中植入產品圖片、文字或者做鏈接進行傳播,是個不錯的思維方式。
九、新聞思維:讓品牌隨新聞飛颺
新聞思維,是藉助突發性新聞或關注度較大的新聞夾帶圖片進行傳播。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的傳播速度已經是以秒計算,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重大新聞,都能在瞬間傳遞到地球的角角落落。而它在微信圈的閱讀量,往往是以十萬甚至百萬計。因此,如果在轉發率如此高的新聞中植入廣告,其傳播影響力自是不可估量。
十、測試思維:因為風靡,所以廣泛
測試思維,也就是通過一些小測試,比如智商測試、情商測試、心理測試等來對一些品牌進行傳播。今天的微信圈內,各類測試甚是風靡,這些測試情商、智商的題目,抓人眼球,很容易讓人點進去測試。而這些測試的最後,往往都會跳出「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後測試答案會自動彈出」,這么一來,無疑進行了二次傳播,而藏在這些題目開篇或結尾的網站或咨詢機構,也在再傳播上宣傳了自己。
Ⅷ 微信里邊那些電商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有的是真賺抄錢,不過大襲多都是剛開始的時候賺錢,現在都被做亂了,做微商想賺錢就得堅持,還有有人脈,因為在微信做生意還是靠朋友關系,只有彼此認識的人才會相信你,否則陌生人是不可能相信你的,所以,現在想通過微信賺錢,就要具備:堅持下去的毅力和恆心、人脈、質量好的產品,還是口碑營銷吧
以上有部分是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哦
Ⅸ 微信電商如何確保交易安全
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自)春節期間,記者在微信群中看到,不少微店商家通過此平台發布產品信息,憑借個人相冊的圖片配上短短的文字,兜售商品。專家分析認為,這種微信交易的方式方便快捷,可是在交易火爆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隱患。
河北保定市民王三煥說,自己很多朋友利用微信平台開店,因為大家都認識,她看好了的東西就付錢,第二天就能拿到東西,感覺挺方便。但也有持不同意見的,他有一個朋友買了一件衣服,結果跟微信上介紹的樣子根本不一樣,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峰認為,微信畢竟是一種聊天工具,只是一個相互交流、增進感情的平台而已,讓它擔負宣傳產品、促進銷售的一個手段,不太合適。況且在微信群聊天平台上過多發布產品宣傳、供求信息,也容易引發朋友們的反感。
此外,依靠微信淘寶購物,還存在許多隱患。沒有評價機制、沒有信用擔保、沒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在微信上淘寶,交流的過程較為隱蔽,買家與賣家取得聯系後,一般都是買家先付款給賣家後才發貨,因為缺少書面憑證,消費者在微信購物中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費。(來源:新浪科技)
Ⅹ 微信出重拳,社交電商慘遭滅頂,微信到底是想干什麼
微信出重拳!社交電商或遭「滅頂」:原因不難解,除了流量貴,對於任何一家電商來說,盡快獲取更多的微信社交流量,在微信建立起一套電商體系之前,建立自己在微信關系鏈中的市場十分的緊迫QuestMobile發布的《2019移動互聯網全景生態報告》顯示,2019年8月,拼多多APP用戶規模達3.81億。
而不是在「社交」上費盡心思微信多次出拳肅清諸多違法違規行為拋開合規合法的風險,社交電商似乎仍難講好一個零售的故事無論是微信阻斷流量入口,還是打「擦邊球」的營銷玩法,都在印證,社交電商要想真正爆發,都要反思自身模式的弊端一直以來,微信希望提供的是綠色、健康的網路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