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土地融資限令

土地融資限令

發布時間:2020-12-18 15:34:22

『壹』 日元國際化

措施:
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視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和西德馬克一起發揮國際通貨部分補充機能」的方針,1985年,日本貿易總額高達3052億美元,日元不斷升值,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日元所佔比重也達到8%,在這些有利條件下,日本外匯審議局於1985年發表了《關於日元的國際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協議,正式推進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挑戰美元霸權。
為了使得日元廣泛流通,日本利用資金雄厚的優勢,開始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大量貸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對東盟五國的直接投資總計為 101.66億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東南亞提供政府開發援助總額為35億美元,而在中國,北京地鐵一號線、北京首都機場、武漢長江二橋等項目建設中都使用了日元貸款,靠著這些貸款和援助,日元在亞洲國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化。
1990年,在日本出、進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各為37.5%和14.5%,分別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為8.0%,雖然仍大大低於美國的50.6%,也低於德國馬克的16.8%,但卻超過了英鎊3.0%的1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匯交易中,日元的比重為13.5%,與德國馬克持平,僅次於美國的45.0%,高於英鎊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於在日元國際地位上升的過程中美元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現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馬克「三極通貨體制」開始發展的趨勢。
失敗:
1、使得日元不斷的升值:
1983年10月,美元對日元開始初次交鋒,美國財政部部長唐納德·里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時指出:「由於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在美國國內形成了強大的批判浪潮和保護主義的巨大壓力,如果希望美國政府盡力防止那些試圖把日本的產品和服務趕出美國市場的行動的話,那麼,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場的開放,和日元的國際化上採取強有力的大膽的步驟」。但是日本方面卻認為,日元貶值、美元升值問題的根本原因並非是日方的「人為操作 」,而是美國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對來訪的里根總統說,「美元因為世界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影響而變的非常強盛,希望美國方面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這種禮貌語言下的交鋒,也表明日本並不願看到日元升值。
2、廣場協議的簽訂: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里,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雖然當時日本人均GNP超過美國,但國內高昂的房價使得擁有自己的住房變成普通日本國民遙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股價和地價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形成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國家再度在法國羅浮宮聚會,檢討「廣場協議」以來對美元不正常貶值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以匯率調整來降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優劣性,結果是此期間美國出口貿易並沒有成長,而美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羅浮宮協議要美國不再強迫日元與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預算等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沒有找到當時美國經濟疲軟的症結,而日元與馬克升值對其經濟疲軟的狀況根本於事無補。
相反的是,「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1990年4月,大藏省頒布《土地融資限令》,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隨之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之跡象。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貳』 國家為什麼會因為貿易順差而使一方的貨幣升值呢

升值,可以減少貿易逆差、、、、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簽訂背景
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首先是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在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政府便以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例如,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為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編輯本段]協議影響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里,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雖然當時日本人均GNP超過美國,但國內高昂的房價使得擁有自己的住房變成普通日本國民遙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股價和地價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形成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國家再度在法國羅浮宮聚會,檢討「廣場協議」以來對美元不正常貶值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以匯率調整來降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優劣性,結果是此期間美國出口貿易並沒有成長,而美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羅浮宮協議要美國不再強迫日元與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預算等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沒有找到當時美國經濟疲軟的症結,而日元與馬克升值對其經濟疲軟的狀況根本於事無補。
相反的是,「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1990年4月,大藏省頒布《土地融資限令》,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隨之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之跡象。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人民幣匯率政治化

美國此次集中火力向人民幣匯率「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著長期准備的深思熟慮後的行動。早在去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之行回國後,即在每周電台談話中聲稱:「美國應該製造和銷售更多貨物到亞太地區,通過貿易振興美國的經濟。」他同時警告,美國不應再以過度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並敦促國民削減開支、增加儲蓄,要求聯邦政府控制創紀錄的預算赤字。

『叄』 1985年,美國怎麼讓日本倒下

通過《廣場協議》讓美元大幅度貶值。詳細的參見下面文字: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簽訂背景
從1980年起,美國國內經濟出現兩種變化,首先是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到1984年高達1600億美元,占當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預算赤字的出現。在雙赤字的陰影下,美國政府便以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例如,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為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簽訂與實施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日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
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紛紛游說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當時的里根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更有許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游說政府改變強勢美元立場的隊伍。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協議中規定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
「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廣場協議」,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協議影響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無異於給國際資本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里,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而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雖然當時日本人均GNP超過美國,但國內高昂的房價使得擁有自己的住房變成普通日本國民遙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開始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股價和地價短期內下跌50%左右,銀行形成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國家再度在法國羅浮宮聚會,檢討「廣場協議」以來對美元不正常貶值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以匯率調整來降低美國貿易赤字的優劣性,結果是此期間美國出口貿易並沒有成長,而美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羅浮宮協議要美國不再強迫日元與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預算等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也就是說,廣場協議並沒有找到當時美國經濟疲軟的症結,而日元與馬克升值對其經濟疲軟的狀況根本於事無補。
相反的是,「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1990年4月,大藏省頒布《土地融資限令》,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隨之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之跡象。這被日本國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影響分析
有專家認為,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就是「廣場協議」。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至於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中國和當時的日本一樣,手握大批的美元外匯。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65%為美元儲備,例如2007年上半年,RMB相對美元從約7.9升值至約6.6,這個概念就相當於中國國家外匯儲備每月「縮水」35億美元,換哥更形象的說法就相當於——每個月被擊沉一艘航空母艦。

但是,中國目前和當時的日本又有不同,日本當時在政治和軍事安全上完全依附美國,不敢和美國叫板(今天也一樣)但是中國畢竟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另外中國外匯儲備大部分並非美元現鈔,而是美國的國債,國債是有利息的,相對於利率而言,其增長大致可以抵消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同時由於美國國債作為抵押的是美國的國家信譽,所以,美國雖然敢於貶值其貨幣卻不敢貶值其國債——否則中國一夜之間拋除上萬億美國國債的話,將導致美國經濟系統徹底「崩盤」。

所以,中美目前是處於「恐怖平衡」之中,中國怕美國貶值美元,而美國也害怕中國拋售美國國債。而當年的日本就是美國的「水坑」,美國人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

『肆』 20多年前日本頒布的土地融資限令內容是什麼

是以土地擔保抵押貸款有較大的限額~導致土地交易量的低迷 追問: 據說其中有限制土地 上市融資 的內容,能否具體點! 回答: 土地即不能用作經營性質的貸款,還有限制流通的政策!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土地融資限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
理財王冠 瀏覽:623
理財客戶細分 瀏覽:16
st興業股票 瀏覽:136
怎麼購買印度基金 瀏覽:876
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費用 瀏覽:84
企業如何通過基金融資 瀏覽:570
項目融資的結構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