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理財違約,普通人如何辨別其中的風險
一、產品不是銀行發行的
銀行也是公司,除了自營產品還有幫別人賣產品,我們上面說的這兩個內都是銀行代銷的股容權投資類產品。
藉助中國理財網,辨別購買的是否是銀行自己的產品
怎麼辨別自己買的是不是銀行家自己的產品呢?你問下客戶經理,或者上官網去找找產品編碼:它一共14位,字母C開頭,然後呢在中國理財網查下,找到的呢就是銀行自家產品,找不到就是別人家的。
二、看產品的投資方向。
很簡單,看合同或產品說明書。
投資方向也是一條辨別方法
如果裡面說的是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債券,資金拆借、信託計劃、票據等等,風險比較低。
如果寫的有黃金、股票、外匯、基金、商品、指數等,風險比較高。
三、是看產品風險等級。
在產品的說明書和合同里,會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劃分風險。一般來說,風險由低到高分為5個等級:
產品風險等級也能幫你辨別
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一般的朋友,我們買R2、R1的就可以。R5風險水平有多高,請看開頭兩個違約的產品,連本金都差點保不住了。
懂了這些以後,上面的這些糟心的產品,如果朋友再遇到一秒鍾就能看出來。
② 未到期銀行理財產品為何被強退
理財市場的這一新動向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和疑問——理財「強退」合理嗎?存量產品為何加速退場?
疑問一:未到期理財產品為何被「強退」?
案例一:理財產品是某老人用養老錢購買的,看中的是兩款產品5.6%和6.1%的預期收益率。客戶經理僅在產品終止前三天進行了簡單的電話通知,沒有過多解釋。表示不能理解。
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提前終止未到期的理財產品,一是由於資管新規發布以來,我行推動落實理財業務經營整改。對部分不符合新規要求且難以整改的產品予以提前終止,也是該項工作的一部分。二是2019年11月以來,市場利率加速下行,新增投資品收益急劇下行拖累理財投資組合表現。為保障客戶收益水平,維護投資者利益,我行決定提前終止該批發行時預期業績基準較高的產品。」
今年以來,市場利率確實存在下行趨勢,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普遍降低。數據顯示,今年7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78%,環比下降2個基點,同比下降35個基點,創近44個月新低。
據了解,該老人購買的理財產品為資管新規發布前發行的「老產品」。與目前市面上的凈值型「新產品」相比,這兩款產品設定了「預期收益率」。而凈值型「新產品」則摒棄保本保收益概念,多採用「單位凈值」「業績比較基準」等說法。
目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成本有所下降,資產收益率也在下行,銀行理財產品動輒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過去式』。在此基礎上,一些「老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高,銀行存在成本倒掛的可能性,會對銀行造成一定損失。
疑問二:提前「強退」理財產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規?
目前涉及銀行理財業務的法律法規對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事項沒有規定,理財產品是否可以提前終止以合同約定為准,也就是理財產品說明書。
本次涉及提前終止的產品,其產品說明書中均包含提前終止條款,具體條款內容為『為保護客戶利益,銀行可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提前終止本產品』。根據當前市場利率下行趨勢,提前終止相關產品可以避免客戶收益持續下滑,客戶提前獲取資金後可再投資獲取收益,更有利於保護客戶利益。
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會設定提前終止的條件,如果觸發相應條件,銀行可以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但銀行若採取終止理財產品等措施,應對客戶進行充分告知,爭取客戶理解,並充分保障客戶合法權益。
這位老人的遭遇並非個例,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現象。
疑問三:存量「老產品」為何加速退場?
事實上,這位老人購買的這類「老產品」正在加速退出理財市場的舞台。2018年4月發布的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有助於破除剛性兌付對資金價格的干擾,使資金價格正確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和違約風險,對不同程度的風險合理識別並定價,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正大力開展理財業務整改。但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也面臨較大壓力。
為此,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多部門研究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即延長至2021年年底。
過渡期的延長一定程度緩解了銀行的壓力。但我國資管市場規模龐大,部分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的確存在一定整改難度,部分銀行仍存在一定整改壓力,需要更積極推進整改工作。
疑問四: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後,還未到期的存續產品將何去何從?
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於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
為最大限度的保證資金的案例,想要對銀行理財產品做有效風險評估,可以到辨險識財去查看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評價報告。全方位了解潛在的風險。
③ 理財產品違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應該還沒有違約的,個別信託剛性隊服開始出現問題。為了防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買保本型的,看清投資方向;買信託可以買地方政府平台信託,礦產和小房地產公司的信託不要碰。
④ 招行10億理財違約怎麼回事
招商銀行爆出10億產品違約!
投資人千萬利息消失無蹤!你是不是該到銀行看看你的錢了?
近日,一位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爆料稱,其在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客戶經理介紹下,於2013年投資的理財產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違約。
下面是產品的合同,根據合同(《 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合同》):
該資管計劃由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資產管理人、招商銀行北京分行擔任資產託管人,募集資金的對應標的為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的夾層基金——規模10億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看著比較復雜,簡單來說這款產品:
由招商銀行的投資機構運作
資金由招商銀行託管然後投給了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按照投資人的說法,當時購買這款產品時,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曾向他表示:
該產品3年到期,是保本保息產品,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11%-13%
於是該投資人分別於2013年8月20日和2014年8月19日實繳1200萬元和800萬元,共認購的基金份額為2000萬元。
按照和銀行的約定,投資人在2016年9月2日就可以從銀行拿回自己投入的本金和利息,但是問題出現了,招行客戶經理稱:
該基金期限採用3+1結構,根據《資管合同》,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也就是說,基金管理方有權將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於是招商銀行將產品的到期日延期一年,但是在2017年9月2日,產品出現了違約,招行客戶經理再次宣稱:
投資者的2000萬元投資款,或僅能收回本金,並不能保證利息或「收益甚微」
2000萬的本金,按照年化收益11%來算,4年的利息額將高達1036萬元,招行兩次違約,投資者還損失了上千萬元的利息!
那麼這款致使招行違約的產品到底是什麼呢?
違約的產品!
下面觀察君就為各位分析一下這款產品,以及為什麼違約!
產品的名稱為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當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總認繳出資額約為10.4億元。
產品結構中,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作為普通合夥人(GP)認繳5000萬元;
4個有限合夥人(LP)認繳金額分別為:
聯想控股1億元
深圳市嘉源中和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2000萬元
西藏嘉城夾層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3070萬元
招商財富約8.4億元
期限方面,基金存續期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個周年日(即2016年9月2日);基金期限採用3+1結構,根據《資管合同》,普通合夥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
在違約時,招行客戶經理宣稱:違約的原因是因為,弘毅一期投資三個項目兩個正常,一個出了點問題,正在重組。
但是觀察君仔細梳理之後發現,弘毅一期所投項目,並非是3個,而是6個,其中3個在資管計劃到期後,依舊未能退出!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報告(下稱「管理報告」)顯示,6個項目包括:
未能退出的三個項目為:
融眾小貸(二期)
據基金管理報告,對融眾小貸的第一筆1.5億元投資,於2014年10月退出,實現投資收益2290萬元;之後,弘毅一期追加了1.5億元開展二期投資,年利率16%,但2015年年底展期半年後,由於資金流動性原因,融眾小貸未能在2016 年6 月貸款到期時還款,已造成逾期。」
中聯重機
弘毅一期於2014年8月聯手弘毅投資的被投企業中聯重科,投資奇瑞重工(後更名為中聯重機)。其中,弘毅一期出資額1.13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5%,中聯重機計劃2015年年底掛牌新三板。
但隨著中聯重機沖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為:將以大股東回購的方式,於2017年實現退出。但截至目前,該項目依舊未能退出。
上海譽豐項目
弘毅一期分別於2015年6月、7月和10月三次向上海譽豐提供共計1.3億元人民幣,資金用途為補充借款人流動資金。由於銀行抽貸造成債務危機,上海譽豐資金鏈斷裂,預計上海譽豐總負債為10億元,可處置資產總值僅3.2億元,嚴重資不抵債。
投資了六個項目,三個出現了問題,這才是產品違約的根本原因!
錢還能拿回來嗎?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投資人的錢還能拿回來嗎?
雖然還沒有公布,但最終處理的結果,應該正如那位招行客戶經理所說:本金可以拿回來,但是「收益甚微」!
也就是說,投了這個產品的投資人,他們的10.4億資金被別人借走,然後白白地用了4年!
責任應該在誰?
觀察君認為兩方都存在問題,招行可能應承擔較大責任:
招商銀行:
第一: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私自承諾收益
11%-13%年化收益率,招商銀行並沒有為投資人出示擔保函,雖然這是客戶經理的個人行為,但是招行存在監督管理上的失誤。
第二:未能充分提示風險
該產品風險早已出現,但招行私人銀行部工作人員始終未對風險進行充分揭示,導致投資人出現投資上的錯誤判斷
投資人:
在招行並沒有出具擔保函的基礎上,投資人依然選擇相信客戶經理許諾的投資收益率,說明投資人對自己所購買的產品的風險和運作機制並沒有完全的了解。
結語!
上個月,陸金服剛剛爆出了1.4億資管計劃違約;還沒過一個月,又出現了招商銀行10億產品違約,觀察君還了解到上個月交通銀行也出現3億理財產品退出!
單獨來看,可能只是幾起無傷大雅的資管行業違約事件,但如果把這一系列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的話,就可以看到背後的真相!
那就是,在國家經濟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在資管新規出台之後,資產管理行業的剛性兌付或將徹底成為歷史!
簡單地說,就是投資者拿不到投資收益,甚至是投資本金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樹立正確的投資意識
做投資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觀點,就是如果我投錯了也會有銀行或國家為我兜底,這種可能性在未來幾乎是不存在的,投資是自己的事,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就要自己負責任!
所以,投資任何產品、任何產品、任何產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仔細了解自己它的風險和運作方式,不能連保本產品和非保本產品都分不清楚!
第二、銀行提供的產品也要仔細甄別
在中國,許多大銀行都是國有的,這樣投資者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就是銀行一定是安全的,銀行提供的產品也不會出問題!
這是完全錯誤的,銀行提供的產品也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從收益的派發上就可以分為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不保本等多種產品,從投資的方向還可以分為信託、基金、保險等。
在銀行購買產品,觀察君建議,首先看保不保本(不能只聽客戶經理,要看到銀行的擔保函),再看資產的出口端(投向哪裡)是什麼,然後看違約的處理方法!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今後不要再想著「傻瓜式理財」,把錢放在銀行就不管不問,要對自己的資金負責,因為你不負責的話沒有人會給你兜底!
⑤ 你認為理財產品有沒有大規模違約的風險
從年開始,借款市的收益率繼續上升,市場的財力收益率一直下降。這兩件事相互互補,很多人漸漸習慣了,把像嬰兒貨幣一樣的錢換成債券基金。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也把債券作為貨幣產品的替代品來宣傳,雖然不嚴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那個時候,必須要出示風險。債券基金分為短期債券、利息債券、信用債券、轉租債券等各種類型。
請不要認為這件事與你無關。熟悉的是,貨幣基金多買超短債,大量銀行的理財也都有債權類的資產,否則會給你收益。並不是有很大的風險。短債和利息債不是更好的。一般來說是金融機構的發行主體,政策債券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可轉換債券和股票一樣,不能說。
⑥ 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是一年的,但還沒到能退出來嗎,要扣違約金嗎
你好,請咨詢銀行,大部分的理財產品沒有到期不可退出,你可以看看你買的有沒有提前退出條款,如果有的話可以,反之則不可以,會扣一部分利息的。
⑦ 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違約要怎麼辦
剛開始買的吋候你就簽了字的,最終解釋權歸銀行。
⑧ 興業銀行理財產品違約多嗎
這個要看具體產品的說明書和合同。如果合同中明確規定保本,那麼除非興業銀行倒專閉或者違約,否則這款產品是屬不會虧本的。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的保本條款,那至少在理論上是會出現虧本的可能性的。
據我所知興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既有保本型的,也有非保本型的。得看具體產品。
⑨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限都沒有達到視同違約嗎
這就要看當時理財產品簽的合約是怎麼規定的了。如果合約明確規定收益率是多少,那麼,達不到規定的利率收益肯定要賠償金。也可以視同違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