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誰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早在《易經·系辭》中,先賢們就已把管理經濟、理財,作為「聚人」的重要環節。在《尚書·洪範篇》所開列的「八政」中,也把「食」、「貨」放在首位。「食」、「貨」是「生民之本」。只有「食足貨通」,才能「國實民富,而教化成」,一直是明君、賢臣和智者的共識。
西周的姜尚即有「富」為一切之本,「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人君必從事於富」的思想。
孔子認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荀子有「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上下俱富」,才能「富國裕民」的觀點。
管子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宋初的李覯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蓋城郭宮室,非財不完;羞服車馬,非財不具;百官群吏,非財不養;軍旅征戍,非財不給……禮以是舉,政以是成,愛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為治者,未之有也。」
明朝學者丘浚認為: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養民」,「養民」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國家的一切設施應服務於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從而使民「得以安其居,盡其力,足其食,而厚其所以生」。
清代的王源為鼓勵商人納稅,提出按稅額授官的辦法,不論何等商人,只要納滿2400貫即授以「登仕郎九品冠帶」,再滿2400貫又增一品,至五品為止,以此引誘商人多納稅而增加財政收入。這一時期的一些思想家認為富人有功於社會,把富商大賈的利益與封建國家的利益統一起來,提出「豪右之利,亦國家之利也,何必奪之」。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則是大呼:「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顧炎武更是把財產私有制看成是杜絕紛爭和促進生產的決定因素。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患貧」。因為窮,所以國勢積弱,久受列強欺凌;只有人民富裕起來,國家才能興旺發達。而要富民,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生產。「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是他的名言。
2. 預算指標未執行違法了什麼法律法規
網路文庫
搜索文檔或關鍵詞
預算編制 法律制度
預算編制與執行過程中的法律制度
版權認證
VIP專享文檔
2018-03-31
14頁
維普網
預算編制與執行過程中的法律制度王澤彩
・ 10 ・一、預算編制與執行法制建設明顯加快
2014年8月31日,歷時十年、經歷三屆人大、經過四次審議的《預演算法修正案》終於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並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隨著新《預演算法》正式生效,我國預算管理立法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尤其是在依法治國大的框架下,「依法理財」進程也初顯成效。
(一)「依法理財」意識顯著增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今後十年作出的戰略部署,而2015年則是開局之年,這個「局」開得好不好,代表委員的履職情況如何,「兩會」是一個檢驗。「兩高」報告不用說,政府工作報告也多處涉及到依法治國,即使是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也和「依法理財」有著密切關系。國家的規劃和預算安排摘 要:本文從對新修訂的《預演算法》分析切入,系統梳理了我國預算編
制與執行過程中法律制度建設成效,明確指出了分稅種立法、按項目支出立法等財政法制建設的缺失,借鑒發達國家分稅種立法、分支出項目立法等經驗做法,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快出台《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分稅種規范財稅法律、按項目支出立法、建立財政轉移支付法、研究預算績效管理法等對策建議,對進一步完善財政法制建設、助推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3. 形容治國的成語
德本財末 指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
出處: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見素抱朴 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之一。是說要推舉聖人,實行法治,即用「無為之治」取代「有為之治」。對應於「絕聖棄智」。
出處:《老子》曰:「見素抱朴」。老子《道德經》新解:「見:現,呈現,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里比喻品質純潔、高尚的聖人。朴:沒有加工的原木。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見素抱朴、絕學無憂、少私寡慾」是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
結繩而治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出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經邦論道 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比喻位居高層。
出處:《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經濟之才 指治國安民的才能。
4.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慈不掌兵和義不理財的出處是《增廣賢文》
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出處無可查詢。
這是一句俗語,所以僅慈不掌兵和義不理財有出處,而情不立事和善不為官的出處是沒有的。
5.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理財之間有什麼關系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三者有什麼關系(區別與聯系)?結合高中知識區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
6. 有什麼古裝電視劇盡量沒有後宮爭寵。多一些朝政,治國理財,改朝換代。
楚漢驕雄,楚漢傳奇,貞觀長歌、少年天子、九五之尊、覆雲翻雨
7. 從忽必烈用的理財大臣上可以看出他在沿用的一個重要的蒙古法是
忽必烈的三位理財大臣楊建新阿合馬、盧世榮、桑哥是元朝初期,忽必烈重用過的三位人物,他們在歷史上主要是以貪財聚斂,綱絡私黨,禍亂朝綱等罪行而著名元朝歷史。他們相繼在忽必烈身邊「理財」三十餘年,也就是說,忽必烈在位的大部分時間理財政採用「回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集中財富與政府,中央管控財政,稅重。與儒臣的輕徭薄賦、藏富於民的統治觀念不同。
8. 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方今之急」,他「理財」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謚文。
安石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在他任參知政事和宰相期間,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由於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堅決反對,神宗後來也動搖、妥協,革新派內部又產生裂痕等,新法終被全部廢止。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曾起了推動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列寧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頁)。
為了給變法確立理論根據並反擊守舊派,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尚變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進化觀點駁斥了守舊派的「道不可變」的形而上學論調。同時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認為「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司馬溫公傳家集.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目》)。在變法過程中,他更設置專局,使子芳及門人修撰《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對新政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與闡發,並通過政府力量作為學校誦習的定本,被稱為「新學」,直接或間接為推行新法服務。上述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安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灸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這些都是他在藝術觀和創作上的局限。
參考資料:來源:江西熱線)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9. 形容「理財」的成語
1.持籌握算
【拼音】: chí chóu wò suàn
【解釋】: 原指籌劃,後稱管理財務。
【出處】: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2.德本財末
【拼音】: dé běn cái mò
【解釋】: 指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
【出處】: 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3.利析秋毫
【拼音】: lì xī qiū háo
【解釋】: 析:分析;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形容管理財務極細心、精明。
【出處】: 《史記·平準書》:「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10.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 什麼意思
意思是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所以這些都是要求人戰勝自己的「慾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觀規律。慈悲、重感情、講義氣、與人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質。有這些內在素質才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