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財中常見的幾個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一:收入低沒錢就不需要理財
在很多人看來,理財是有錢人乾的事,一般的工薪階層只需保證家庭收支平衡,如果小有結余就更好了,由於沒有很多積蓄而覺得理財無關緊要,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片面的理財觀念。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正確理財。比如,你現在手頭有10萬元,如果理財出現失誤,那麼造成的損失會馬上危及你的正常生活。但如果 你有100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即便是投資失敗,折損大半,也不至於影響你的基本生活。因此,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在 這場「人生經營」過程中,越窮的人就越輸不起,對理財更應嚴肅而謹慎地去看待。
錯誤觀念二:存在風險我就不買
存在這種偏激理財觀念的人是對理財產品的不了解,任何一種投資理財都有風險,不管是股票、基金還是銀行類理財產品都是如此,只想著獲取收益而不願承擔風險的理財觀念是陳舊落後的。理財就有風險,在選擇家庭理財產品之前,投資者首先要做好各項風險評估,也可以咨詢專業理財師。
錯誤觀念三:投資低風險的產品
為避免本金的流失,許多投資者選擇低風險的產品,這種理財產品收益往往在3%-5%左右。但其實,根據CPI及當前社會通脹率,低於3%的理財收益往往不能抵禦社會通脹率的侵蝕,看似的收益實質只是在原地踏步。目前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P2P理財越來越熱門,普通投資者往往只需1000元就可獲得10%以上的高收益。許多收入較低的職場新手也能通過P2P理財慢慢積累財富。
錯誤觀念四:沒有那麼多積蓄,不用理財
省錢、節制消費也是一種理財,家庭消費要量入為出,合理管理現金流,做到健康合理消費。同時盡量多儲蓄,多積累資本。如果家庭積蓄達到一定額度就可以考慮配置理財產品,來獲得更大收益。實際上,積蓄越少,才越需要理財。
錯誤觀念五:看到股市賺錢就忘了高風險
很多人都會存在這樣的心態和觀念,看到股市一時大漲、牛市沖天就有了投資股票的沖動,全然不顧股市的高風險。而一旦股票市場出現趨勢性扭轉,則該風險將被引爆,就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其實這是一種投機心理,在理財觀念里,投機切不可取,都知道股市風險高,但是在巨大利益引誘之下還是不能自控,而且更有甚者借錢炒股,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今年6月以來上證指數從5100點跌破3000點,許多人之前牛市賺得錢又全部吐出來了甚至虧損連連。
錯誤觀念六:黃金不會貶值,要多儲備
對於國人而言,黃金似乎有一種很強的吸引力,主要是認為黃金能夠保值增值,可以抵禦通脹,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財觀念。「黃金不會貶值」的觀念太過絕對,現在是市場經濟,黃金的價格會受到市場上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黃金的價格下滑趨勢明顯,而且據相關部門統計,近幾十年國際黃金價格走勢和中國的通脹速度相比,黃金對抗通脹的效果並不明顯。理財師提醒,黃金適當購買可以,但是作為一種投資來說並不是最佳的投資選擇。
錯誤觀念七:有錢存銀行,最保險
「有了錢就存銀行」是許多普通老百姓的一貫觀念,因為大多數人都求穩求安全,錢存在銀行還可以拿利息,雖然利息不多,但心裡踏實。其實這種觀念早就過時了。從去年11月份至今,央行已經連續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1.25個百分點。以存10萬元為例,利息減少了1250元。在降息周期內,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會繼續看跌。存錢到銀行,利息全會被通脹吃掉,甚至會蝕本!
⑵ 為什麼我理財觀念很差
跟我一個樣,呵呵
因為那幾百塊對你來說,可能不算什麼
就像我經常跑到銀行一查,居然一個月花了好幾千,才意識到自己花錢太多了
我的辦法是,把銀行卡給我老婆,密碼自己保存,呵呵,想取錢必須兩個人一起
⑶ 北方人與南方人的理財觀念相差為什麼這么大
原本一直以為南方人、北方人也就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有些許差別而已,沒想到,南北的差異遠遠不止於此。隨著地域界限的逐步打破,口感、習慣這樣的表象改變很容易,然而,根深蒂固的觀念始終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
有意思的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同的理財方式和意識。以上海人為代表的南方人和以北京人為代表的北方人,在處理他們的錢財時也處處透露著精明、實在或豪爽、大氣。在上海,但凡居住在底層且臨街的住戶,都會憑借這天然的優勢破牆開店。因此,在滬上眾多居民社區內,經常可以看到連片的服裝店、玩具店、飲料店,門面都不大,10個平方米已經能有模有樣地開張了。前店後居所的模式也是上海人所認同的,一旦生意做大了,整間屋子都會變成店堂加貨倉。實在沒有開店渠道和時間的住戶,也會早早將這天然的街面優勢出租出去,坐收租金。而在北京,更多的北京人更願意舒舒服服地在天井裡喝茶聊天。在如何算計賺錢這件事上,上海人的精明始終是北京人無法企及的,而筆者認為,北京人的豁達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態度。
都說北京人愛車,果真如此,不管需要不需要、喜歡程度如何,只要手頭有了錢,北京人是鐵定要買車的。而上海人則不至於如此,上海人更實在,有了錢,上海人首先想改善的是居住環境,對於每天都要生活的這個小空間,上海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而車子嘛,則是「有所安居」之後的想法了。一間房、一輛車,折射出來的是兩地人不同的理財觀念,車子是面子,是活動和社交的工具;房子是生活,是家庭的活動中心。上海人的不願張揚和精打細算、北京人的面子與灑脫由此可見一斑。
開源和節流,理財生活的兩大內容,兩地居民也各有一手。上海人愛儲蓄,北京人也愛儲蓄,可是,上海人存錢的時候在想著「我要去買股票、做買賣」;北京人在存錢的時候想的卻是「花了不少了,這些就留個備用吧」。於是,上海人一邊不停地跑銀行存錢,一邊又在不停地打聽最近有什麼好的投資;北京人活期倒定期,定期再存定期,至於那些個基金、國債的,北京人不屑為這幾個收入天天鼓搗。結果,一年過去了,北京人安安穩穩得了一年定期利息,而上海人的投資賠了,不僅定期利息沒了,還虧了本。北京人笑話上海人,「白忙活了一場吧!」。沒想到,第二年,上海人又忙著開始搬存款,炒股票、買基金。上海人相信,終有一天,一個月就能填平虧損、賺回利息。
北京人的粗放式理財也罷,上海人的精明式理財也好,總之,理財真的需要花時間花功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當然,理財太急功近利,將自己變成了理財的奴隸,也大可不必。筆者認為,精明理財的同時配之豁達理財,則是理財的最高境界。
⑷ 缺乏理財觀念會對人產生什麼影響
缺乏理財觀念人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就是:總喜歡為自己開脫。不管是「剁手黨」、「健忘症」還是「月光族」都存在這樣的一個普遍心理,每當錢不夠用的時候總是抱怨工資太少,物價太高,從來不去反思自己的消費觀念是否出了問題,習慣性地推卸責任,對其他事物苛責,對自己則一味寬容。
對於這樣的人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端正自己的消費態度,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制定消費計劃。如此,慢慢地也能改變這個愛推卸責任的毛病了。
為什麼同樣的收入水平,卻只有你存不到錢?特徵一:喜歡就一定要買;特徵二:錢不知道花哪兒去了;特徵三:沒錢也要花錢;特徵四:沒有儲蓄計劃;特徵五:總愛推卸責任。
⑸ 理財觀念九誤是那九個
1、不談錢
第一個最大的理財錯誤就是:父母們對錢的話題退避三舍。每次外出,父母可能會反復叮囑孩子過馬路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但就是從來不和他們談錢的話題。在很多家庭,父母不向子女解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不告訴他們錢到底有什麼用。我們是否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家裡要添置什麼電器傢具,甚至是換房子,我們都是「被通知的」。有些家長還會告訴孩子談錢是一件很粗俗的事。這是不對的,應當從小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長大後再自己了解,幼時的教育是尤為重要的。
2、神奇的信用卡
第二大錯誤就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 ,卻從來不告訴他們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張能滿足自己慾望的神奇的卡片,這難保他們長大成人後不濫用信用卡。父母們至少應該向孩子解釋一下使用信用卡月底是會產生賬單的,還應該逐步教授子女什麼情況下以及為什麼使用信用卡是有利可圖的,還應該教他們建立良好的信用。
3、百依百順
第三大錯誤就是父母對子女的任何需求都來者不拒。他們會滿足子女的所有心願,即使在違背自己的消費原則或打亂預算的情況下也不例外。
如此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願望必須瞬間滿足的人。如果子女提出的要求不在預算之列,就應該向他們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告訴他們應該量入為出,並且學會為特殊的事情攢錢。
4、在錢的問題上撒謊
有調查發現,有31%的成年人會在錢的問題上對伴侶撒謊。
當母親對孩子說:「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或者「不要告訴爸爸」,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在錢的問題上也不必全部誠實。多數人的金錢觀都學自父母,如果子女們在錢的問題上沒有學會誠實,也一定會影響到他們未來和另一半的關系。
5、言行不一
孩子幾乎事事都在效仿家長,如果做父母的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做了預算卻從來不存;說孩子將來必須上大學卻不肯為其攢學費等,就會使孩子認為預算不重要。因此,父母的行動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6、在玩上面花錢太多
在外出遊玩和聚會方面花錢大手大腳的父母無形中會向子女灌輸「消費主義」的理念。如果一個家庭的快樂都是建立在電影、晚餐、度假和主題公園上,子女就會將快樂和消費等同起來。因此,應該舉辦一些不花錢或花錢少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意識到和家人共度開心時光比花多少錢更重要。
7、不存錢
不為未來急需存錢,是子女會效仿的另一大理財錯誤。益安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在子女4歲時就應該教給他們存錢和花錢的道理,並且做到言傳身教。
8、夫妻間因財政緊張狀況發生爭執
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間有關錢的非語言和情緒信號。
關系緊張、吵鬧甚至動手,都會讓他們認為錢是一件不好的東西。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日後會對金錢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因此,父母對於家庭的財政緊張狀況,應向子女作出合理清楚的解釋,使他們不會產生誤解,不會對錢產生恐懼。
9、金錢的性別分工
很多父母由於沒向子女解釋家庭分工的問題,無形中使其產生了金錢性別分工的錯誤理念。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母親主要負責花錢,父親負責掙錢,就會讓子女認為這就是家庭應有的模式。父母應該向子女解釋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性別分工,子女就不會產生女子不如男的觀念了。
⑹ 什麼是理財觀念理財觀念到底是什麼觀念
理財觀念不是懂多少理財專業知識,而要做到理財慣性思維。
比如購物的智慧、組合的智慧、賺錢的智慧。
⑺ 很多理財觀念並不正確,有哪一些是理財誤區呢
說到理財,很多朋友敬而遠之,這主要是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理財有著諸多的偏見,很容易走近理財誤區。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理財就是省錢,就要降低生活質量,理財太復雜,因此自己做不來。殊不知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可以說,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理財誤區。
誤區六:只心動不行動
很多人都看到了理財文章或者電視後,當時回想,我一定要開始理財,可以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慢慢的理財的心也淡下來了。單我們要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心動了,就立即行動把。
開始記賬。多關注理財信息,多學習理財知識,做好理財計劃。一方面,有效地花錢,讓有限的錢發揮最大效用,即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又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開源節流投資等增加收入,不斷積累財富,達到自己的目標。
⑻ 什麼叫理財觀念
在金融業日趨市場化的今天,人們的金融意識也隨之增強,人們普遍開始了對資金增值的追求,儲蓄、債券、股票、房地產、收藏、保險等投資理財工具正在快速走進城鄉家庭,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個人理財將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擅長於個人理財的人,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豐裕與歡愉。
人們往往認為,理財就是生財,就是投資增值,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財觀念,生財不是理財的最終目的。正確的理財觀念是,理財即意味著善於使用錢財,使個人與家庭的經濟財務處於最佳的運行狀態,從而提高生活的質量和品位。實際上,個人理財不知不覺地存在於你的日常生活之中。當你在領取每個月的薪水時;當你在繳納家庭的水電費時;當你在添置彩電、冰箱、空調等物品時;當你在將結余的錢存入銀行時……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你的理財已經開始。但是,真正的科學理財絕不僅於此,它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你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理財常常被不少人忽略,其原由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資產,談不上理財。實際上,經濟不寬裕的人比富裕的人更需要理財,因為其資金的減少會直接危及到你的正常生活;有的人對自己的財務處理十分滿意,因為並沒有出現風險與問題。但你應當知道的是,在投資理財項目繁雜的經濟社會,投資稍有不慎,隨時會發生資產貶值的可能;有的人認為自己工作繁忙,根本無暇顧及個人財務,但你如能學會科學地理財,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可輕松地享受人生;有的人認為理財只是應對疾病、失業、災難等不測之禍而言的,而這些都是生活的忌諱,其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在急需用錢時卻囊中羞澀,那勢必會使你更為困窘;有的人認為理財常常需要請教專業人士,有些麻煩。但如能通過專家咨詢,獲得科學准確的理財訊息,以贏得豐厚的回報,那麼你又何樂而不為呢?確實,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理財意識。
理財的訣竅是開源節流。開源,即增加資金收入;節流,即計劃消費資金。成功地理財就是有效地實現資金保值增值,有計劃地改善家庭或個人生活,並擁有寬裕的經濟能力,可以儲備美好的明天。
順利的學業、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悠閑的晚年,這一個個生活的驛站構築著完美的人生旅程。然而,當你走過這一個個生活驛站的時候,金錢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手中的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會,便是個人理財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理財應永遠伴隨著你的一生,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⑼ 錯誤的理財觀念有哪些
保險理財誤區,基金理財誤區,信用卡理財誤區,還有一個是關於投資渠道的誤區。
投資渠道誤區
這些年的房地產熱驅使我身邊很多人為了炒房而假離婚,又讓很多人感慨,中國的投資者缺乏投資的渠道。其實,我反而覺得他們的選擇太多,以至於經常三心二意。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投資者:昨天聽說房地產很賺錢,後悔沒多買;今天聽說股市好,就跟風把錢投入股市;明天如果聽到關於黃金行情還不錯的消息,估計又會想著買點黃金;後天萬一聽到說美元資產比較靠譜,一定又會想著怎麼弄點美元資產了。
既然做投資是為了賺錢,那麼,是否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研究一款最適合自己、最能幫自己賺錢的理財產品呢?
比如,對於很多人來說,基金賺錢又少又慢,但是對於我這個資深基金投資者來說,基金就是這樣一款既靠譜,又賺錢的理財產品,我可以用基金賺一輩子的財富。
信用卡理財誤區
信用卡在理財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很多人對信用卡有誤解。
這些年,每次講到信用卡理財的話題,總能在收到很多好評的同時聽到不少反駁的聲音。
比如,我建議大學生利用在校生的優勢辦理信用卡,有人就說,現在的大學生控制能力這么差,就應該先學會賺錢,體驗生活的艱辛,而不是過早使用信用卡來滿足各種不切實際的慾望。他們把信用卡當做是滿足消費慾望的幫手,好像一旦沾上信用卡,就會成為「卡奴」。
其實信用卡除了用於購物消費,它還有更多的功能,比如提升個人的信用形象。擁有一張信用卡,也就表明持卡人有一定的信用。大學生在校期間申請信用卡,可以更早的開始累積個人信用,以便在日後讓生活更順暢。如果擁有良好的信用形象和信用分值,日後還能提高在銀行的貸款額度。
基金理財誤區
做基金投資賺不到錢,可以總結為:第一,懶;第二,貪;第三,對市場沒信心。
以懶為例,很多人以為,基金投資只要放的時間足夠長就一定能賺錢,結果投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後發現基金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高回報,他們就覺得基金賺不到錢。
基金雖然是相對中長期的投資工具,但不是說放的時間長就一定能賺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比如選擇合適的退出點落袋為安。
假設某個投資者在2013年股市2500點左右一次性買進大量份額的華安A股指數基金,買進去了就不管不顧,想著基金投資的期限越長越好,結果就只能白白錯過2015年的小牛市。如果該投資者能在2015年股市4500-5000點之間贖回,也許能獲得100%的回報。
建議做基金投資之前設定退出點,並且養成時常觀看市場行情的習慣,特別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兩點半左右。
保險理財誤區
有人說很不喜歡保險業務員,這些人張口閉口都說一些意外、重疾、死亡等負能量詞彙,讓人反感。
事實上,懂得利用保險轉嫁風險是理財成功的第一步。
對於很多沒有重疾險保單,又沒有儲蓄的人來說,遇到重大疾病,常見的做法是賣房,或者找親戚朋友湊錢,湊不夠就向社會募捐。
購買意外險,在意外醫療的時候還能獲得相應的補償,不會在財務危機四伏的時候雪上加霜;購買重疾保險,在突發重大疾病的時候才不會讓自己輸掉所有積蓄;購買壽險,當你不在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債務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其它還有一些誤區。
人家幹嘛我就幹嘛
最近幾年炒房熱驅使我身邊很多人為了炒房而假離婚,又為了炒房去搖號。
殊不知買房必然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也只是政府解決地方債務的一種手段而已。
前幾天有朋友還在跟我講,說在深圳已經沒法買房了,想投資老家的房地產,沒想到老家縣城房價已經漲到1萬塊,問我還要不要借錢在老家買房。
在我看來,如果是剛需買房那還好,但如果是投資的話,現在把錢送進去就相當去給地方政府還債,純粹為家鄉做貢獻。
另外,還有很多這樣的投資者:今天聽說股市好,就跟風把錢投入股市;明天聽到黃金行情還不錯的消息,又想著買點黃金;後天聽說獨角獸基金可以賺一波,就跟著買了獨角獸基金。
說到底,就是投資人不懂宏觀經濟,沒有分析問題的邏輯框架。只有了解宏觀經濟,才能知道經濟形勢的走向,才能區分投資機會。
理財沒風險,有風險的不能投
在這里我先說一種理財騙局:
市面上有很多類似於傳銷式的理財產品,說發展多少下線就可以拿到收益,鼓吹無風險、高收益。
這種基本上很接近騙局了,但很多投資人聽到高返佣、高收益、無風險就紛紛入坑。
大家必須具備一個意識:現在國債利率大概在5%左右,這個數字屬於無風險利率,如果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利率超過5%肯定有風險的。
學會科學理財無非就是衡量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做到在更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相對高的收益。
我很機靈,懂投機
很多人總覺得投資是奇淫技巧,倒騰倒騰就能賺錢。
很多人在投資過程中,總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是低估投資風險;二是頻繁操作。
無論是投資基金、股票,還是虛擬貨幣,都喜歡一漲就賣,想著抓住回調時機再買回來。
以投資股市為例,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基於對政策和宏觀經濟、對股票有足夠研究才去投資的。但是仔細看看自己的交易記錄,有幾個股票不是因為它在漲而買的?最關心的還是熱門板塊、龍虎榜之類東西。
同時,過度自信的人也特別喜歡孤注一擲,懶得分散投資。他們常常會追求熱門基金,把所有的錢都放進去,等待有所上漲的時候趕緊贖回。
更可笑的是,明知一些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卻自以為有「內幕」消息,總覺得自己不會是接盤俠,於是就投入更多的錢,想大賺一筆後跑出來,但結局往往都很凄涼。
人,首先要腳踏實地,企圖用自身經歷來推測世界的模樣,太愚蠢了。
投資理財不僅要求投資者有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實戰經驗。總之一句話,能力不夠,老老實實學知識,別賭運氣事。
基金定投不賺錢
基金定投賺不到錢,可以總結為3個原因:第一,懶;第二,貪;第三,對市場沒信心。
很多人以為,定投基金時間只要長就能賺錢,結果放了幾年,發現基金並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回報,就覺得基金賺不到錢。
基金定投屬於相對中長期的投資產品,但不是說放的時間長就一定能賺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比如選擇合適的退出點落袋為安。
建議做基金定投之前設定退出點,並且養成時常觀看市場行情的習慣,特別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兩點半左右。
保險理財誤區
全世界最讓人討厭的職業人恐怕就是保險業務員了,因為這些人張口閉口就是意外、重疾、死亡等負能量詞彙。
但,懂得通過保險轉嫁風險是理財的第一步。
對於很多沒有重疾險保單又沒有儲蓄的人來說,遇到重大疾病的時候,最常見的做法是賣房、找親戚朋友湊錢、向社會募捐。
我們買保險,就是為了防止未來某一天自己遭遇不幸,還有保險公司給兜底。保險就是一種保障工具,所以我不推薦大家去購買返還型保險,要買就買消費型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