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家覺得做銷售難嗎 有做過理財銷售地朋友沒得大家覺得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公司的理財好不好做
當下投資的一大熱點和趨勢就是互聯網方向。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投資者在這樣一片新藍海中的機會更是無窮的。當然,任何投資都是機會與風險並存,投資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甚至風險更大。
我以這幾年非常熱的P2P 為例。從2011 年至2015 年5 月,中國的P2P 一共有過660 家問題平台。我把這些平台出現的問題分類整理出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其中,直接跑路的有280 家,涉嫌詐騙的有17 家,加起來是297 家,佔比高達45%。這類平台都不是真正的P2P,而是打著P2P 幌子的龐氏騙局。它們往往是自己做資金池,然後拿這些錢去對接項目,一旦項目出問題就垮了。甚至自己沒有項目,虛報一些項目騙取客戶融資,最後攜款跑路。
剩下的55% 才屬於真正的P2P 互聯網金融。其中停業的有66 家,佔比10%。停業的具體原因不一樣,基本上是競爭激烈、經營不善導致。提現困難的有297 家,也佔比45%。主要原因是借款方償還不起,而P2P平台又沒有買保險,或者自己賺的利潤根本就不夠給產品買保險,只能用自身的錢先行墊付給客戶,然後再去追債。於是有些實力不濟的平台拿不出這么多錢兜底,出現短期提現困難。這屬於經營能力差導致的現金流不穩,風險控制沒做好。
P2P 互聯網金融的靈魂其實就是風險控制。P2P 提供平台讓借貸雙方對接,資金由第三方託管,平台自身賺一點手續費,但並不承擔風險,其風險是分散在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借款客戶身上的。所以,真正的P2P 平台根本沒有捲款逃跑的可能。但目前的問題是競爭太激烈,截至2015 年5 月底,中國共有1946 家P2P 互聯網金融平台,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大家都在拼流量。所以很多真正的P2P 平台也選擇給客戶承諾先行墊付,這樣就把風險從客戶轉移到了平台自身,一旦風控做不好就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中國老百姓的投資方式大概有四種形式:第一種,銀行存款,目前年利率是活期0.35%,1 年定期3% ;第二種,余額寶類產品,相當於中國的民間活期存款,年利率為3.7% ~ 4.5% ;第三種,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為5% ~ 8%(企業債5.8%);第四種,民間借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利貸,平均利率為20% ~ 40%。你會發現,從銀行理財產品到民間借貸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利率空檔,現在互聯網金融填補了這個區域。目前P2P 網貸的平均利率是10% ~ 15%,而且手續簡便,起投金額只需100 元。
對比美國,美國老百姓一般不存現金到銀行,因為銀行利率實在太低,活期存款只有0.08%,3 年定期存款為1%。投資債券的利率要高一些,但收益越高風險越大,美國國債一年期收益只有0.2%,而企業債最多能到3%,但這已經是BBB 級別了。互聯網金融雖然最早從美國興起,但發展相對緩慢,截至2014 年底,美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為7.8 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為12.5 萬億美元,而互聯網金融只有400 億元人民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利率也不高,只有0.8% ~ 2%。中美不同投資方式利潤率和金融市場比較。
總體來說,理財需要人脈,都是先從朋友親戚開始然後慢慢積累人脈,不是很好做,因為去年跑路的偽p2p公司太多,所以你如果有錢有人脈可以做理財,如果沒有的話還是做其他行業銷售。
B. 不做投資理財有什麼壞處啊
現在開乾洗店來是最好的選擇,生活源水平越來越高了,大多數人都會把高檔的衣服拿到乾洗店去洗的,我在乾洗店做了1年時間,加盟的是南京澳潔,現在開的很好的,乾洗機也就一萬多,乾洗店的利潤是很可觀的,你想一件衣服成本就1-2元錢,而你會收人家15-20元,資金回籠很快的,沒有欠款,現在也沒有多少行業能像乾洗業這樣回籠快的,資金多的話可以加盟個大點的乾洗店,資金不足的話,可以投資個小型的乾洗店
C. 不做投資理財有什麼壞處
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D. 銀行如果不做理財,還能做什麼
我根據來目前廣大人群作出的源理財需求和分析
一、保本型理財策略
a.主要是儲蓄、國債、銀行理財產品等。
二、穩定增長型理財策略
a.主要理財工具是保險、基金、國債、股票以及其他理財。
三、高收益型理財策略
a.若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買房、炒外匯、炒黃金。
無論哪種理財足額,每個家庭或個人都有投資理財意識,理財組合產品很多,但可以根據你個人情況不同而選擇產品,到達你的目標,我個人較為看好貴金屬市場,因為在我過通貨膨脹日漸嚴峻情況下,只有購買一些保值的理財產品才更有保證,而貴金屬是首選。忘採納,謝謝!
E. 為什麼中國人寧可做股票證券賠,也不做理財
看到太多一直股票放一兩年虧了幾千幾萬,其中肯定有過大起大落但到頭來總是版這種結果賺沒賺太權多虧就是虧到谷底,其實空閑資產足夠還不如在證券公司買一些理財產品來的穩定有收益吧,少的話就沒什麼感覺了存銀行吧,好歹也比存銀行利率來的高,比股市虧得少。哈哈為什麼有人說樓主是做廣告的?好吧我才是做廣告的!看樓主是買過君得利還是想買?我說我嘛反正我是買的君得金,個人感覺比君得利好,雖說是廣告反正我只是把我的投資給你做參考,不玩股票了沒時間操作沒時間看,好了廣告歸廣告反正投資需謹慎~~~~
F. 為什麼銀行自己不做理財產品
做的 只是換湯不換葯
G. 消費者對理財產品的不當銷售有什麼權利
保留好證據 以欺詐的名義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H.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隨著我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現在理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想理財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精通或者甚至是略懂的人卻沒多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把錢交給銀行,覺得銀行比較穩定,總不會賠錢的。
2.有時候銀行可能會把代理銷售的產品當成銀行自己開發的產品來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這種理財產品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購買的不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那麼多,所以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十分小心,以免踩進了陷阱。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騙人的。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里,這樣如果將來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財掙大錢,不要被套路!
I.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