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財購車
看來您是有好的節約傳統的一家人,經濟情況算是比較輕松的,沒有城市人的買房壓力,也沒有其他的負債。
按照您與您的太太二人每月有1w左右收入,花費為300左右,外加保險(月平均420左右)和一些別的花銷,每月的凈收入可以達到9000。
另一方面,按照從您兩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三每年總花費為20000元,您每年為孩子存入銀行5000元,利率為3.5%來計算的話,從小學到大學畢業(16年),您需要現在在您為孩子設立的「教育基金」(就是,這個存摺里的錢全部用來為孩子上學用)里有180000元左右的現金。有了這個賬戶,若沒有其他的大型開銷(比如子女出國什麼的)的話您孩子的教育經費應該不成問題。
這樣算下來,您的可支配的固定存款大概為20000左右,凈收入減去每年為孩子存的錢,平均每月為9000-(5000/12)=8600左右。
這么算的話您在一年之內買一輛10w左右的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未來每月為老人花費平均為3000元的話也是沒有問題的。
這只是一個粗略的假設,您可以按照這個標准和您的實際情況進行變動。比如您能承擔的風險,比如您為孩子存得教育款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做長期投資(定投什麼的),如果您願意的話。
另外,您每月消費只有300左右么?這是您一個人的還是您兩口子的?
Ⅱ 古籍中關於有人服食黃金和葯金以求長生不老的記載有哪些
在早期金丹史上,有人曾服食黃金,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晉賈後飲內金屑酒而死」的事容。後來金丹家注意到直接服用黃金是行不通的,遂改為服用「葯金」,並認為葯金含有黃金之精氣,能勝過自然金,如葛洪就說:「化作之金,乃是諸葯之精,勝於自然者也。」在金丹家看來,製取葯金的葯物大都與金有關系,汞為「五金之母」,丹砂「內含金精」,雄黃「乃金之苗,而有金氣」,鉛「內懷金華」等。
Ⅲ 中國十大經典古籍排行榜
三命通會
《三命通會》作者為明朝進士萬民英。該書在傳統命學的歷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 足本《三命通會》共十二卷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其著作《三命通會》《星學大成》收錄,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4.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
5.詩經
第一部詩歌總集。
6.論語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主要是記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7.三國志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8.說文解字
一部字典一個中華。
9.全唐詩
《全唐詩》,900卷,共收錄唐代詩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詩作四萬二千八百六三首。
10.三字經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啟蒙讀物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敘古千字文》、《續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
Ⅳ 有什麼描述古代民間生活的古籍
1、《東京夢華錄》,《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創作於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古籍。
2、《洛陽伽藍記》,《洛陽伽藍記》再現了北魏都城洛陽四十年間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傳記、市井景象、民間習俗、傳說軼聞,內容相當豐富,書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雲寺」條中所載之田僧超吹茄、劉白墮釀酒、孫岩娶狐女等。
3、《唐代的外來文明 》,本書選取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朝代——唐代為研究對象,詳細研究了當時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進。內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個方面,家畜、野獸、飛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葯品、紡織品、顏料、礦石、金屬製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書籍等,共18類170餘種,舉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幾乎無所不包。此書不僅展現了大唐時期的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生動畫面,為認識唐朝的社會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也是了解中華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讀書籍。
Ⅳ 古籍關於豪強貴族會豢養金丹家以煉制長生不死葯的記載是怎樣的
在漢代,一些豪強貴族會豢養不少金丹家以煉制長生不死葯。如和武帝同時代專的淮南王屬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煉丹人物,他是漢室的宗族,長於武帝一輩。他也「招致賓客之士數千人,作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還「有《枕中鴻寶秘苑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
Ⅵ 一生必讀的中國古籍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中國人越來越丟掉了老祖先的東西,對外國的文化、文學、飲食、風俗推崇不已,而對我們中華延續5000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棄之如履。我突然感慨萬千,我想、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整個社會都在提出解放思想,都在提出對外開放,都在提出用考學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先用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武裝自己呢?
我只是一個高中生,目前緊張的學習無法擠出時間來多讀書,我無法基礎多餘的精力來鑽研中華文化。但是我下定決心,在大學期間一定要讀100本古代名著或經典。在做一個現代化中國人之前,先做好一個傳統的中國人。
請專業人士,幫我選出一百本對的健康發展與生活有一的古典書籍。謝謝。
讀史使人明志,讀哲使人明事,讀詩使人多才,讀醫使人長壽,讀兵法使人善計-------
滿意答案
guiyjwb6947
LV11
2013-10-29
呵呵,朋友,你太心急了
國學博大精深,
而且,有個非常隱性的問題,
請你考慮一下,
那就是書和書的「沖突」,
這點比較通俗的說法,
就是有些書的水火不相容,矛盾,對立的,
請想像一下您剛剛吃了火鍋,馬上吃酸李子,接著吃苦瓜···
所以,請拋棄這個不切實際的100數字,
不要去限定什麼,
能看看「三言」,「二拍」是個很好的消遣,
也能讓你明白很多,
能看看「水滸,三國,西遊」,會很快樂,
您應該是男孩子,所以不太推薦現階段的您看紅樓夢,
如果您能讀讀宋詞鑒賞辭典,唐詩三百首,
也能有莫大的收獲,
重要的,是興趣,
其實古籍浩如煙海,窯一生,您也不見得能讀明白100本·····
好的書籍值得人看一遍,又一遍,
而且每次的收獲都不一樣,
呵呵,
所以,請放開心靈,
不要局限自己,
可以的話,建議您看看易經,
那是百書之首,
也許,
您現在不會明白這本書,
但是,看看吧,
Ⅶ 請問「義不理財,慈不掌兵」的出處在哪部典籍里的
管錢不能講義氣,講了就可能失去原則;對部下不能心軟太慈善,善了他就會不尊重你版以至設陷井給權你;官場如戰場,仕途多險惡,一步不慎可能就給投機者以把柄,你就會遭到滅頂之災了。
可惜啊,出處實在是找不到,只好蹭2分走人了……
Ⅷ 中國經典古籍有哪些
1、《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中庸》: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3、《孟子》:《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4、《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5、《三字經》: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Ⅸ 求有關於經商的古籍
應該沒有吧,古代農為天下之本,歷代王朝都是重農抑商,對於商人,經常有這樣內的記載:重租稅以容困辱之。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就是有寫出來的著作肯定也流傳不了,畢竟政府是不鼓勵的。不過經商很大程度上跟治國、打天下有類似的地方,所以很多企業家都是熟讀歷史,經通韜略的。所以建議你多看看史書、經書、諸子百家等等。經不是指佛經,而是四書五經之類
Ⅹ 關於治國理政的古籍
治國理政的關鍵在於以史為鑒,絕大多數史書基本都是關於治國理政的,如《資治通鑒》、《史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