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公司一旦上市,投資公司會紛紛退出撤資
問:為何公司一旦上市,投資公司會紛紛退出撤資?答:「募、投、管、退」四個字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全部要點,退出是最後一步,融資是第一步,融資有了錢,於是尋找投資標的,錢投下去以後,要進行投後管理,然後通過上市/並購等渠道退出,退出後再募集資金成立新的基金。再進行下一輪投資。
況且,已經上市了,在二級市場都可以買到股票了,如果投資人真的看好這家企業,大可以在二級市場買入,這個沒有一點難度,向軟銀對阿里巴巴、南非報業集團對騰訊的這種持有十幾二十年年的是非常少見的,而且軟銀已經減持了股票,獲得的收益已經遠遠好過當時的投入。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私募股權基金的專業性非常強,從成立開始,然後就要挑選投資項目,然後等待企業上市,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風險極高的階段,死亡率很高,即便沒有死,能否熬到上市也不一定,GP是要給LP交待的。二級市場很多人都可以參與,但是一級市場能夠有能力參與的人是非常少的。
B. 融資時投資方有幾種退出方式
常見的有一下幾種,也歡迎大家補充
管理層回購:比較常見,一般的機構都會有專設有這樣的保護性屬條款,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按照約定的價格回購投資人手裡的股權
下輪退出:比較理想的退出方式,當有下一輪資金進入時,前期的資金可以選擇以某個價格將股份出售給下輪機構
IPO:這是最理想的方式,投資的企業上市,過了股權鎖定期就可以公開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
被收購:投資的企業被收購,投資機構可以直接變現
破產清算:最悲劇的退出方式,最好的結果就是能抱個桌子椅子了,一般情況下一個公司走到破產清算,都是先還工人工資和外債,所以投資機構的錢基本就沒有再回本的可能了
C. 創業公司成功融資後資本可不可以臨時退出
那不就成皮包公司呀
D. 投資方退出期限和方式
以上所有問題都應該根據投資雙方簽訂的合同、協議來決定。
雙方可以約定回一定的時間,比如與答項目周期相配合,項目結束後退出;或者達到一定的利潤目標後退出;或者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後退出;或者有後續投資者進來後退出等等。
退出方式及金額也是根據雙方約定,若是債權性質的投資,則應該是支付債務+約定的利息;若是股權性質的投資,則根據合同、公司章程約定。返還投資本金+約定的收益(這個類似於優先股分紅)。
(4)企業融資退出擴展閱讀:
投資方退出意義和作用:
風險投資的本性是追求高回報的,這種回報不可能像傳統投資一樣主要從投資項目利潤中得到,而是依賴於在這種「投入—回收—再投入」的不斷循環中實現的自身價值增值。
所以,風險投資賴以生存的根本在於資本的高度周期流動,流動性的存在構築了資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使資本在不斷循環中實現增值,吸引社會資本加入風險投資行列。投資家只有明晰地看到資本運動的出口,才會積極的將資金投入風險企業。
因此,一個順暢的退出機制也是擴大風險投資來源的關鍵,這就從源頭上保證了資本循環的良性運作。可以說,退出機制是風險資本循環流動的中心環節。
E. 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種:
(一)首次公開上市退出(IPO)
首次公開上市退出是指通過風險企業掛牌上市使風險資本退出。首次公開上市可以分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採用首次公開上市這種退出方式,對於風險企業而言,不僅可以保持風險企業的獨立性,而且還可以獲得在證券市場上持續融資的渠道。
(二)並購退出
並購退出是指通過其他企業兼並或收購風險企業從而使風險資本退出。由於股票上市及股票升值需要一定的時間,或者風險企業難以達到首次公開上市的標准,許多風險資本家就會採用股權轉讓的方式退出投資。雖然並購的收益不及首次公開上市,但是風險資金能夠很快從所投資的風險企業中退出,進入下一輪投資。因此並購也是風險資本退出的重要方式。
(三)回購退出
回購退出是指通過風險企業家或風險企業的管理層購回風險資本家手中的股份,使風險資本退出。就其實質來說,回購退出方式也屬於並購的一種,只不過收購的行為人是風險企業的內部人員。回購的最大優點是風險企業被完整的保存下來了,風險企業家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和決策權,因此回購對風險企業更為有利。
(四)清算退出
清算退出是針對投資失敗項目的一種退出方式。風險投資是一種風險很高的投資行為,失敗率相當高。據統計,美國由風險投資支持的風險企業大約有20%~30% 完全失敗,60%左右受到挫折,只有5%~10%的風險企業可以獲得成功。對於風險資本家來說,一旦所投資的風險企業經營失敗,就不得不採用此種方式退出。盡管採用清算退出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資的64%),但是畢竟還能收回一部分投資,以用於下一個投資循環。因此,清算退出雖然是迫不得已,但卻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選擇。清算有三種方式: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產清算。
F. 1 簡要描述在資本運營過程中,資本為什麼要退出
資金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退出。
資本運營的兩道大門
資本運營並非像人們想像得那樣神秘,它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資本運營就是資本和資產的交易,用資本換資產者為投資,以資產換資本者為融資(如1-1所示)。不過,上述涉及的資產涵蓋了諸多的表現形式,其中包括各種形態的無形資產,而正是這些無形資產才使資本運營的概念顯得如此深奧。
1-1 投資與融資殊途同歸
既然資本運營是一場交易,那麼交易雙方至少需要兩種角色:運營資本者,被稱為資本家;運營資產者,被稱為企業家。人們常常把兩者混為一談,因為很多企業家或資本家身兼兩種角色。如果從商務模式的角度考察,兩者賺錢的方式有本質的區別。資本家主要是靠錢來賺錢,而企業家主要是用資源來賺錢。資本運營離開了這兩者的交易就無從談起。你可以只當資本家,把錢存進銀行吃利息,或者把錢交給投資基金獲取分紅,只靠錢賺錢;你也可以只做企業家,像傳統的農場主、手工業者或當今的「知本家」,只用資源、經驗和知識賺錢,完全靠經營利潤滾動發展。如果這兩類人的運行軌跡像平行線一樣永不相交,資本運營便無從談起。
資金如同企業的血液。如果我們把企業的資本運營比做一座大廈,那麼投資和融資就是資金進出的兩道大門。資金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退出。要想使資本運營保持活力,這兩道資金吞吐的大門缺一不可。有些投資者或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有資金,只需找到投資之門就行了,沒有必要知道融資之門在哪兒。當然,如果你只滿足於當一個小小的企業家,這種想法無可非議。可是,如果你想把你的企業做大,或者想使你的錢連續不斷地滾動增值,沒有融資之門,你的資金鏈條又如何能保持可持續的運轉呢?例如,你用手裡的錢買了股票,這叫做投資,因為你用資金置換了資產(以股票為代價券),即使股票價格漲了一倍,你仍舊沒有賺到錢,那隻不過是個畫餅充飢的數字游戲,因為股價還會落下來。那麼你什麼時候才算真正賺到錢呢?就是把手中的股票換回人民幣的時候,也就是找到下一位投資者把資產換回資本,這叫做融資,因此你實際上不是在投資的環節賺錢,而是在融資的環節賺錢。
在資金的運動過程中,最精彩的一幕不是進入之時,而恰恰在資金增值後退出之刻,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驚險的一跳」。若你的資金只有進入之門沒有退出之門,只能說明你是一個失敗的資本家:狗熊掰棒子,買了一大堆資產,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結果必將被活活「噎死」。如果你的資金只有退出之門而沒有進入之門,只能說明你是個破落的企業家,崽賣爺田吃老本,最終免不了傾家盪產。
有一次在給清華EMBA的學員講課時,我把資本運營比做一座知識的殿堂,並告訴學員,有兩個門可以進入這座迷宮,一個門是投資,另一個門是融資。學員問我,從這兩個門走進去有什麼不同。我說結果沒什麼不同,無論你從哪個門進入這個殿堂,學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最終殊途同歸。如果要說不同之處可能在於進入的感受,從投資之門進入,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深;從融資之門進入,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淺。
為什麼呢?涉入資本運營的投資者並不都是我們印象中的大款,他們中間用自己的錢去投資的人只是少數,而大部分人都是替別人管錢的人,例如銀行家、基金經理、信託投資公司總裁等。這些人手中支配的巨額資金都是別人的錢,有些甚至來自千家萬戶的普通百姓。他們只有把投資這門學問描述得難上加難,才能讓大部分人知難而退,最後甘心情願地把錢掏出來交給他們這些專家去打理。難怪MBA的教科書中最難的一門就是投資學,裡面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數量模型、公式公理、表矩陣、坐標曲線,不把人繞懵了絕不罷休。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說法,這種現象就是尋租行為。
融資者大多都是企業家,他們需要別人掏出錢來交給他們使用。但是,沒有任何投資者會稀里糊塗地把錢扔進一個他完全搞不懂的項目,去玩一個他完全搞不明白的游戲。為了獲得資金,無論他們的項目和商務模式多麼復雜,都必須把故事說得淺顯易懂,讓普通人都聽得明白。要知道,投資者並非個個都是專家,即使是專家也不可能是各行各業的通才。不讓他們聽明白,他們怎麼會掏錢出來交給你用?
我笑著問學員,他們願意從哪個門進入這座殿堂?大部分學員都說,願意從融資之門進入。我理解他們,畢竟人都喜歡走捷徑,既然有簡單的途徑,何必要自選復雜呢?況且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是企業家,對融資的渴望遠遠大於投資意願。然而,只有一個學員站起來說:他願意從投資之門進入,從融資之門出來。我當即給他的回答打了100分。這正是我期待的回答:深入淺出。
在後面的章節中,就讓我們開始一個深入淺出、殊途同歸的旅程。也許我們一會兒會涉入投資的領域,一會兒又轉到融資的領域。希望讀者不要被這種跳躍式的思維繞昏了頭腦,投資和融資無非是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面而已。不過,有一點我可以保證,讀懂這本書,無需很高的學歷,初中畢業足已,即使讀文字不理解,那至少看也能明白。
G. 股權融資退出方式是怎麼樣的
您好,股權融資退出方式有很多種,包括:
1.首次公開發行投資人最喜歡的退出方式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也就是常說的上市,是指企業發展成熟以後,通過在證券市場掛牌上市使私募股權投資資金實現增值和退出的方式,企業上市主要分為境內上市和境外上市,境內上市主要是指深交所或者上交所上市,境外上市常見的有港交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等。
2.並購退出:未來最重要的退出方式
並購指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股權或資產,從而影響、控制其他企業的經營管理,並購主要分為正向並購和反向並購,正向並購是指為了推動企業價值持續快速提升,將並購雙方對價合並,投資機構股份被稀釋之後繼續持有或者直接退出;反向並購直接就是以投資退出為目標的並購,也就是主觀上要兌現投資收益的行為,按現在的情況看,有些並購案是不得已而為。
通過並購退出的優點在於不受首次公開發行諸多條件的限制,具有復雜性較低、花費時間較少的特點,同時可選擇靈活多樣的並購方式,適合於創業企業業績逐步上升,但尚不能滿足上市的條件或不想經過漫長的等待期,而創業資本又打算撤離的情況,同時,被兼並的企業之間還可以相互共享對方的資源與渠道,這也將大大提升企業運轉效率。
3.新三板退出:最受歡迎的退出方式
相對於其他退出方式,新三板主要有以下優點:
其一,新三板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且發展非常快;
其二,新三板市場的機制比較靈活,比主板市場寬松;
其三,相對主板來說,新三板掛牌條件寬松,掛牌時間短,掛牌成本低;
其四,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但是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退出價格卻一直飽受資本市場詬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投資者門檻過高、做市券商的定位偏差、做市商數量不足、政策預期不明朗等造成。關於增加做市商、擴大做市商范圍等改革措施未來仍有完善空間。
對企業來說,鑒於新三板市場帶來的融資功能和可能帶來的並購預期,廣告效應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是目前中小企業一個比較好的融資選擇;對機構及個人來說,相對主板門檻更低的進入壁壘及其靈活的協議轉讓和做市轉讓制度,能更快實現退出。
4.借殼上市:另類的首次公開發行退出
所謂借殼上市,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注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的操作手段。
5.股權轉讓:快速的退出方式
股權轉讓指的是投資機構依法將自己的股東權益有償轉讓給他人,套現退出的一種方式。常見的例如私下協議轉讓、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即四板)公開掛牌轉讓等。
6.回購:收益穩定的退出方式
回購主要分為管理層收購(mbo)和股東回購,是指企業經營者或所有者從直投機構回購股份。
7.清算:投資人最不願意看到的退出方式
清算是一個企業倒閉之前的止損措施,並不是所有投資失敗的企業都會進行破產清算,申請破產並進行清算是有成本的,而且還要經過耗時長,較為復雜的法律程序,如果一個失敗的投資項目沒有其他的債務,或者雖有少量的其他債務,但是債權人不予追究,那麼,一些創業資本家和企業不會申請破產,而是會採用其他的方法來經營,並通過協商等方式決定企業殘值的分配。
H. 在中國融資方退出創業企業常見的策略有哪些
1、管抄理層回購:比襲較常見,一般的機構都會有設有這樣的保護性條款,主要是企業的管理層按照約定的價格回購投資人手裡的股權。
2、下輪退出:比較理想的退出方式,當有下一輪資金進入時,前期的資金可以選擇以某個價格將股份出售給下輪機構。
3、IPO:這是最理想的方式,投資的企業上市,過了股權鎖定期就可以公開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
4、被收購:投資的企業被收購,投資機構可以直接變現。
(8)企業融資退出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樹立自傲的心態,與投資者對等會談:有些項目一切者因為任務經歷缺乏,能夠會形成一些不自傲的心態。記得有一位投資家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好的項目永遠比但願尋覓好項目標資金少。應該深信本人,發揚出本人的優勢,與投資者進行對等會談。
應充沛表現本身價值:無論在貿易方案中,照樣會談的進程中,必然要充沛表現本身價值,比方網站的用戶群體、優異的團隊等等。不然也許不是用戶去中小企業融資,而是被投資者吃失落。
I. 投資人如何退出融資項目
您是什麼性質的資金進去的,企業到了什麼程度,可以商量公司回購股權,私募市場接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