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來吧,新增貸款是金融機構人民自幣各項貸款的增量(銀行放貸增加)。這個增量增加了銀行的資產。因此等量增加了M2。
m2是金融體系貨幣的供給。(m2(廣義貨幣)=m1(狹義貨幣)+城鄉居民儲蓄+企業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新增貸款、m2 都屬於金融體系的資產方。(這些錢都是銀行的)
社會融資,通俗的說,就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等等,在運行中需要多少錢。社會融資存量和m2相輔相成。換句話說:銀行投放到社會上的錢太多了,錢就毛了,通貨膨脹。投放的少了,流通不暢,流動資金吃緊,也會影響社會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
2. 社會融資總量的重要性
社會融抄資總量將成為未來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從長期來看,隨著金融深化和發展,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將發生變化,直接融資規模及所佔比重會逐漸增加。而「十二五」期間,推動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創新等舉措的出台,也將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因此從調控銀行信貸總量到控制社會融資總量是一種發展趨勢。
控制「社會融資總量」需要更多藉助市場化手段,提高對價格型工具的運用。隨著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方式的發展,金融調控將更多運用市場化的調控手段。
3. 如何理解社會融資總量
社會融資總量:指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版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權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
具體演算法可參考下面
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
4. 社會融資的總需求發展趨勢
社會融資總需求發展趨勢
往長遠的看,相對於窄口徑的M2平穩增長,2013年社會專融資總需求將維持屬在高位。 另一方面,2013年還本付息壓力較大。截至2012年10月,人民幣貸款余額為62萬億元,假設最後兩月共新增1萬億元左右,那麼2012年末貸款余額將達到63萬億元。最新披露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假設2013年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6.5%的水平,那麼2013年人民幣貸款利息支出將達到4.1萬億元。再加上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債券和民間借貸等融資渠道,剛性利息支出將達6-7萬億元。
5. 為何GDP未與社會融資總量同行
近年來,隨著直接融資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顯著增強,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量增加,社會融資總量逐漸替代新增人民幣貸款成為衡量金融與經濟關系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理論與實證研究均得出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社會融資總量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今年以來,在社會融資總量保持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卻依然乏力,社會融資總量數據與實體經濟表現出現矛盾,原因何在?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社會融資總量與實體經濟表現矛盾的原因
首先,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是相對GDP未來上漲的一個超前性因素。一方面,資金由金融體系流向實體經濟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資金運用對經濟產生效果更需要相當時間才會顯現。如一些基建項目通常期限較長,投資效果需要長時間才會顯現。今年,受經濟發展周期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GDP增速出現一定回落,但是從社會融資總量這個先前指標來看,預計下半年GDP增速會有所反彈。
其次,社會融資規模的快速增長,並沒有有效傳導到經濟發展之中,並沒有完全流入實體經濟轉化為投資。這又有三種情況:
第一,新增社會融資總量中信託、發債籌措的資金佔比不斷上升,而一些企業正是利用信託、企業債等間接融資形式獲得的資金償還銀行貸款,以新債替換舊債,較多融資用於展期。
第二,金融市場雙軌制使得跨市場套利機會增加,如銀行信貸、信託產品、企業債、民間信貸等收益率間存在較大套利空間,導致一些在融資上存在優勢的企業,將獲得的融資資金進一步放貸、投資金融產品等。這樣,部分融資資金投向了金融市場,而非用於生產性投資,社會融資總量提高,但實際經濟卻未見增長。
第三,經濟下行時期,一些企業對未來經濟缺乏信心,往往選擇「囤錢」觀望,而非增加投資。如房地產業,過去房地產業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素,而目前考慮到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態度依然堅決,限購措施不斷出台等因素,盡管房地產業獲得大量社會融資,但這些融資實際上也並非增加了投資。
再次,在當前經濟發展放緩、內生動力不足的形勢下,中小企業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其發展成為關鍵。而目前,從社會融資流向來看,更多的社會融資流入了政府融資平台和大型國有企業,基建和地產融資多增的部分佔全部多增量的70%以上,中小企業融資仍然不足,即使獲得少量融資,也會選擇持有現金應對經濟下滑,經營困境依然未擺脫,導致整個經濟發展乏力。
最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會下降,同樣的經濟增長往往需要更多的融資,這也成為GDP上升不明顯的一個原因所在。
應對「矛盾」的政策建議
對於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加而實體增速下行的矛盾表現,筆者有如下政策建議:首
先,解決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加,經濟卻依然下行的根本在於確保社會融資全然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因此要根據不同融資渠道的資金使用效益,理順社會融資結構,加強資金投向管理,確保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不要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
其次,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的融資規模的增加可能蘊含著較大的金融風險,因此規范社會融資增長總量與結構有很強必要性。如果企業最終沒有將融資全部用於投資和經營,那麼不斷增長的社會融資規模,意味著實體經濟在不斷增加杠桿,而一旦融資渠道被切斷,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就可能爆發。
再次,堅持不懈地推動深層次結構改革和制度改革。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各種考驗,信貸政策異常寬松,企業運行疲軟,實體經濟復甦乏力,經濟持續下滑;通脹有所回落,房價卻節節攀升;需求凸顯低迷,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等等。種種矛盾與困局表明,中國經濟重新恢復活力面臨巨大挑戰。
6. 社會融資總量是如何計算的
社會融資總量:指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回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答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
具體演算法可參考下面
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
7. 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內經濟提供的全容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入,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8. 社會融資總量的起源
2011年以來,「社抄會融資」一詞頻頻出現在與金融調控有關的敘述中。2011月初,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年度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2011年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進一步提出,「在宏觀調控中需要更加註重貨幣總量的預期引導作用,更加註重從社會融資總量的角度來衡量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強化市場配置資源功能,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9. 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入,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會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10. 2013年,我國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額的比例是多少請提供答案來源
佔11.7%。
直接融資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非金融企業境內債券和股票融資。
2013年這兩項合計內2.02萬億元,比容上一年少4819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1.7%,比上一年低4.2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1.80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次高水平,最高是2012年,2012年債券融資達到了2.2萬億元以上,所以2013年比2012年少453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219億元,比上一年略少289億元。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www.chinair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