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蝴蝶葯投數熵是騙局嗎
不是。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是款很不錯的手機投資理財平台,軟體功能十分強大,涵蓋了多種項目賺錢模式。在線可以融入企業一切打造新賺錢平台,做任務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商品。
2. 代銷理財與自營理財有何區別
相信大家對「銀行理財」這個詞並不陌生,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有投資理財觀念。由於很多投資者既不懂投資又厭惡風險,因此更喜歡購買銀行理財。因為在很多老百姓的眼裡,銀行是由國家背書的金字招牌,所以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肯定也是安全的。那麼銀行理財真的沒風險嗎?其實銀行理財產品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安全。
首先,銀行理財不等同於銀行存款,因此還是有投資虧損的風險。即使是銀行存款,現在也不是零風險。根據《存款保險條例》約定,一旦銀行出現危機,保險機構對存款人的最高賠付額是50萬。簡單來說,如果你在銀行存款低於50萬,那麼銀行倒閉可以全賠;如果你的存款高於50萬,那麼銀行倒閉的話,你有可能只能拿回來50萬;
其次,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自營和代銷兩種方式,兩者區別很大。先來說說自營,顧名思義就是銀行自己經營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資金募集池,然後銀行會根據自己的業務將資金投向股票、債券、信託等等。比如前些年市場上風風火火的股票結構化產品,很多優先資金都能看到銀行的身影。另外銀行還會用理財資金購買公募債和ABS的優先順序,整體收益大概在5-7%之間。由於是銀行的自營業務,這類理財產品銀行大多都會兜底,因此自營類理財產品相對風險小一點,但是收益也低。
另一種就是代銷產品,銀行作為持牌金融機構,基本都有代銷基金的資質。由於銀行的客群龐大,因此銀行幫其它機構代銷產品的話,都能拿到很好的分成。對於某些分行來說,代銷產品的利潤要遠高於自營理財產品,銀行有時候為了利潤,合規風控都得靠邊站。
道理很簡單,代銷合同一般都有專業的律師團隊審過,風險都轉嫁給了客戶。只要客戶簽字購買了,將來遇到問題銀行兩手一攤,常規途徑投資者還真沒啥太好的辦法。對於銀行來說風險可控,所以總行有時候對於這種業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投資者在購買銀行代銷產品的時候就要擦亮眼睛了。
最後再來說說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這也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先說結論:普通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肯定跑不贏通脹,即使私行的產品也不會超過年化8%。原因只有四個字,降低預期。首先每家銀行都有攬儲指標,如果理財產品收益過高會影響儲蓄率;其次銀行的客群一般比較穩定,這時候就不需要靠高收益吸引投資者,而是通過平穩收益來穩定客戶。牛哥之前跟很多家私行部打過交道,銀行的分配方式基本上把高收益這條路給堵死了。比如當時牛哥公司讓銀行代銷的某私募基金A。分配方式如下:(假設實際年化收益率=X)
當X≦5%時,銀行不提取超額業績提成;
當5%
當7%
當10%
單看分配方式是不是有點暈?牛哥直接上數字:
當產品收益是10%的話,投資者能拿到7.6%;
當產品收益達到15%時,投資者收益是7.8%;
當產品收益達到20%時,投資者收益是8.6%;
即使產品收益翻倍的話,投資者收益也只有16.6%。
一般銀行投資的量化私募產品,都是以穩健為主,年化收益水平大概在8%-15%之間,換言之,投資者的收益基本就維持5-8%之間,基本上比普通的理財產品高出2%-3%左右。所以說想要跟銀行計算精明的話,投資者明顯不是對手。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有很多坑,但是對於C2以下的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仍然是除貨幣基金以外的主要投資理財工具。那麼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
1、首先關注銀行理財是自營還是代銷。自營相對好點,如果是代銷的話,需要看資產管理人是誰。一般來說,選擇比較知名老牌的大機構,相對遇坑的概率會小一些;
2、需要了解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投向哪裡?這一點比產品的風險等級更重要,因為產品的風險測評一般是由銀行內部評定,可參考性不高。但是了解了底層資產實際投向哪裡,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風險點,然後再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是否繼續購買。
3、關注產品的封閉期限和清算周期,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一般來說封閉期越長收益越高,具體對標產品可以參考保險理財產品的收益做判斷。關於清算周期,
4、注意產品的費率情況和收益分配。一般來說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託管費,有些還有銷售服務費,除此之外如果有其它費用的話需要問清楚。不然實際到手的收益會縮水很多。
本文由@金曉牛原創,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財經知識!
3. 關於李國飛《價值投資的三個維度》的批判性思考
《李國飛:價值投資的三個維度(三萬字演講全文)》是很多投資者都閱讀過的文章,干貨滿滿,廣為流傳。在閱讀的過程中,以後視鏡的角度看,我發現自己的投資認知和李國飛有很多不同,這里我把演講的精華部分以及自己的觀點做個記錄。
好公司的判斷有三個維度:護城河、進化力和熵減力。
一、護城河
To C的公司更容易成為巨無霸,研究To C的公司比研究To B公司也容易得多,因為能夠親自體驗。To B公司中的能源類公司一般需要各種政治資源(長江電力),而To B公司中的非能源類公司一般需要非常強的技術,但由於技術顛覆太頻繁,哪怕是大公司,一步沒跟上可能就出局了。如果一定要投資To B的公司,應該投資業務簡單,具有壟斷性質的公司(中國神華)。
在資源、 科技 、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組成的生產要素系統中, 科技 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 科技 公司市值在暴增,資源類的公司業績下滑較大。我看好互聯網公司、金融公司和消費公司這三類企業。
互聯網企業的護城河在於轉移成本非常高和網路效應(以及帶來的規模效應)。金融公司的護城河在於牌照、綜合金融對於客戶的粘性。消費類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品牌、消費慣性,能夠帶來精神的滿足,帶來「上癮」是產品力的極致。
李國飛認為護城河的檢驗標尺是提價權,我不認同,沃爾瑪的低價也是公司的護城河。我認為提價權是品牌的標尺,品牌的基本屬性有兩個: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核心在於為股東帶來超額收益。一個沒人知道的商標肯定不能算作品牌,但是一個眾所周知但是大家印象很差,也不能算品牌,比如樂視電視、三鹿奶粉等。作為商譽的一部分,品牌真正的價值在於創造利潤,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品牌,只是一個普通的標識而已。
二、進化力
這個方面我覺得有更好的理論來解釋,我在公眾號文章《舉國體制下 科技 行業迎來超強風口,華夏 科技 龍頭基金值得關注》講到基金經理劉平根據企業的生命周期創造現金流分布將公司分成四大類:項目型,產品型,平台型,生態型。她認為項目公司是一個初級形態,產品型公司容易出現超級牛股,產品公司能變成平台公司千里挑一(製造業的終極),最終能夠進化為生態型公司的萬里挑一(服務業才有可能)。
平台型公司往往具備較強壁壘和可延展性,是製造業的最終形態,其本質是一系列項目和產品型公司的集合。服務業發展到後期會出現生態型公司,生態型公司的壁壘極高,成長性也很好,特點鮮明:一次獲客,永久銷售,不斷交叉銷售,並且可以生態賦能。生態型公司一般只出來於服務業,是最稀缺的資產。
李國飛看到的企業進化論其實是一個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表現,一個企業從萌芽期成長到穩定發展期是很不容易的,大量的公司在四個階段中都會中斷進化。
我也不認同李國飛把關於世界無中心、無我、分布式的理論套用在互聯網企業的認知上,他說明自己觀點的案例:以騰訊為例,它最早做的是即時通訊QQ,很快就達到了幾億用戶,他們有玩 游戲 的這種需求,QQ 游戲 應運而生,幾億人有 情感 傾述的需求,涌現出了QQ空間,有看新聞的需求,涌現出了QQ.com, 2011年移動互聯網崛起,微信橫空出世,真正第一次實現了全民互聯,有轉賬付款的需求,涌現了微信支付,緊接著就有了理財的需求,於是涌現出了理財通,2017年小程序正式發布,我覺得是微信非常重大的一次進化,它連接的能力因此有了質的飛躍。我認為不管是騰訊、阿里巴巴、網路、中國平安,所有的生態型公司都是「形散神不散」,中心化非常強,而且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就是流量,把握流量的核心就是介面。
我認為的進化力是互聯網企業獲取流量的能力,打造超級產品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後,很快就會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兩種能力二缺一,都將是失敗品。
李國飛舉例說明的盒馬目前看並不如意,原因是沒有流量的自造能力,過於依賴流量導入,流量進去之後沒有超級產品去利用流量、沉澱流量、升級流量,並沒有提供高價值的獨特價值,也沒有辦法對對手保持高壓。
李國飛說中國平安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一家金融企業,我也不認同,中國平安有5.6億互聯網用戶,僅次於騰訊和阿里巴巴,比美團都多,怎麼能說它不是互聯網企業呢?互聯網的核心是數據,中國平安的數據化經營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是世界頂尖水平,這樣的企業難道不是互聯網企業?
我認為李國飛用進化力去看公司並沒有抓住要點,他看到的現象不過是不同的企業形態罷了。
關於騰訊和阿里的公司構架,騰訊的「諸侯制」是因為其本身流量充沛,但是不能盈利,需要去賦能,公司主要把握住核心流量介面即可,阿里的「郡縣制」是因為其流量粘性不足且面臨有力競爭,但是自身盈利能力強,需要去匯集流量,把流量介面的流量導入即可。而在數據和互聯網時代,數據打通,演算法為核,這應該是共識,騰訊的各大BG保持數據和業務獨立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三、熵減力
什麼是熵,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用於度量系統的混亂程度。大自然任何時候都是高溫向低溫轉移,在一個封閉系統里,隨著時間增長,其溫差必然降低,其熵必然增加,系統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溫差為零,系統退化到毫無生機、死氣沉沉的狀態(被稱為熵死)。這個定律意味著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
有沒有可能避免熵死呢?有,就是建立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熵會減少(也就是「熵減」),系統從而從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這種新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這種結構有三個主要特徵,一是遠離平衡,二是開放,三是非線性發展,非線性發展是指系統的發展不是平滑的,有時候會出現突變性的進化或者崩潰,成長曲線因此會變得階段性非常陡峭。
這個世界總的趨勢是熵增,但是人為創造一個熵減的小環境,在這個小環境里可以一定程度逆生長,保持活力。
李國飛認為要把公司打造成一個耗散型組織,要做到以下三點:
1、促使公司遠離平衡;
2、促使公司更加開放;
3、集中資源發力突變性機會,從而讓公司的成長曲線變得陡峭。這是指管理層對未來要有預見性,一旦覺察重大的機遇爆發點,要敢於集中資源出擊,促進公司突變式的發展。
這三點,我稱之為熵減三法則。(點評:熵減力的建立極度依賴管理層,我們又回到了船與船手的問題了,一家擁有卓越管理層的公司是偉大的,但是人會變,人會出錯,集中資源發力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無數公司因為走錯一步而掉入深淵,不可不察)
在實踐中李國飛認為公司要不斷開拓新業務, (點評:這樣真的好嗎?李國飛全部用成功者作為案例,會不會是倖存者偏差?這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真的是因為其不斷地新業務嗎?或許只是一種伴生現象)
李國飛還批評騰訊在3Q大戰之後的剋制,認為毫無必要,這是典型的不懂商業,不懂政治,我認為騰訊如果沒有過去的剋制,固然能迅速發展,但是也為企業埋下巨大的隱患,很可能曇花一現,展現力量固然重要,剋制慾望才是關鍵。 歷史 上太多的公司因為不懂的剋制而曇花一現。
李國飛一方面稱贊騰訊的「諸侯制」,一方面對其投資板塊不做控股極力反對,我實在想不通一個人竟然有如此自相矛盾的思想。
在實踐中李國飛認為公司要加大技術研發,以新技術取代舊技術。
在實踐中李國飛認為內部賽馬機制,鼓勵內部競爭。
在實踐中李國飛認為要內部整合,打破公司業務穩定性,以適應公司戰略的調整。 (點評:我認為如果一家公司經常戰略調整,要不是外部環境變化太快,要不是公司的戰略根本不是戰略)
關於兩種公司機制的比較,李國飛認為「郡縣制」非常有利於公司活力的提升,這種組織制度核心就是「不穩定」。騰訊的「諸侯制」核心就是「穩定」,在互聯網流量紅利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狂飆的時期,社交、 游戲 和電商領域發展都極為迅猛,好機會很多,雙方員工都非常努力,這兩種業務模式表現都非常好。但到了今天,容易賺大錢的好活基本沒有了,阿里這種不穩定的模式逼得各級管理層還有員工還得拚命折騰,但騰訊這種穩定的模式就容易讓人鬆懈下來,公司的活力就會喪失。(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從全文來看,李國飛是一個進攻性特別強的人,崇拜強者,對華為和阿里的強權公司治理,狼性文化非常認可,高頻率引用這兩個公司作為案例說明自己的觀點。
但我認為有失偏頗,一個成功者,各方面看都是成功的。即使有一些做的很不好的地方也有可能被認為對公司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倖存者偏差和伴生現象會極大誤導投資者的判斷,我認為李國飛可以做總經理,負責執行,做董事長負責戰略,一家公司是要倒霉的。
寫到這里,忍不住翻出了其《全面反思騰訊的戰略》,網上的討論很多,爭議也很大,大家可以看看。
李國飛的名氣很大,這篇演講文章也很出名,我本來想用讀書筆記的形式把精華內容挑出來和大家分享,買想到越讀越覺得「道不同不相為謀」,文章題目一改再改,從精華版變成點評版,再變成了「批判版」,帶著疑問讀文章,不搞崇拜,是我一直以來的原則。
當然,本文也是我的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我的微信公眾號:股海沉思,歡迎關注,一起聊投資。
4. 經濟的經濟學解釋
(一)「經濟」一詞的演變
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語。
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一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於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故而經濟一詞新亦被中國引用。
如同「哲學」一詞,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這個詞語的,也是通過日本對西方學說的翻譯,成就了哲學一詞。如今的哲學一學科範圍內的知識,在中國古代是被稱為「慧學」的。
(二)英文「economy」的詞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1.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8種。
1財富說。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
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為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採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為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擠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
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2、歷史或制度說。
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反對者,在經濟研究中始終將歷史放到極端重要的地位,並且堅持以民族國家為中心來建立經濟學。
十九世紀初亞當·穆勒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重目的:既求個人利益的極大滿足,又使整個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強,並且後者是主要的。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提出了國家經濟學與世界主義經濟學相對立。他認為國家經濟學是代表經濟落後國家利益的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落後國家的富強之道。世界主義經濟學是代表經濟上先進國家的利益的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經濟。
歷史學派創始人羅雪爾指出,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論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諸規律的科學,經濟學應與法律、國家、宗教等學科密切相關,並以他們為基礎。希爾德布蘭德聲稱,經濟學應該產生一種文化史的經濟史,並與歷史的其他分支和統計學密切相關。
新歷史學派代表施穆勒進一步區分了國民經濟學和國家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的組織結構及其經濟職能。美國制度學派把制度當作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動力,並以注重製度研究為根本特徵。美國制度學者凡勃侖認為,經濟學應該研究制度的起源、演變對相應社會經濟關系的作用。康芒斯則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經濟學是一種關於集體行動(風俗、家庭、公司、國家等)在控制個人行動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論。
3、人的慾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並解釋說,「慾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
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為應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傑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為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4、人與財富綜合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是財富科學的說法遭到異議,研究人的定義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綜合了各種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一方面是一種研究財富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學科的一部分。
5、人類選擇行為說。
1932年,羅賓斯總結許多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概念的共同實質,在<論經濟科學的性質與意義>中,提出了一個經典性的經濟學定義:「經濟學是 門研究目的與具有可供選擇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科學」。這就說明了,經濟學的產生就在於人類無盡的慾望與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價值與資本>中,也更為明確地顯示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選擇的科學。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也寫道,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的科學。
6、宏觀經濟行為說。
宏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
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7、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合流說。
為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著重宏觀經濟分析,忽視微觀經濟分析的缺陷,當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
他們以稀缺法則為起點.把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為研究對象,因為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
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宏觀控制的經濟。
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三是資源利用,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四是經濟體制,因為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8、廣義對象說。
廣義對象論有兩種觀點:(1)橫向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的科學。它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經濟理論、經濟問題、經濟政策三個方面。(2)縱橫分析法。該觀點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六個方面,即淵源、流派、理論、方法、問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