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新河融資案

新河融資案

發布時間:2024-08-04 03:08:10

Ⅰ 東平有運河嗎

東平不僅有運河,還有相關的運河文化。下面是東平介紹,希望能幫到您。

東平之通京杭大運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為了解決山東境內大運河漕運梗阻,實現南糧北調以濟京師,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書李奧魯赤帶領都水監官員及水利專家到濟州作實地測量與度劃,並於次年開工,經過兩年施工,開鑿了南起任城(今濟寧),北至須城縣(今東平)安民山的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開通了引汶濟運由安民山至臨清接御河的會通河。至此,破解了山東運河漕船水陸不暢的難題,而運河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東平運河南從新湖鄉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廟鄉十里堡村出境,總長約30公里。其通航時間前後約七百年。
會通河開鑿於元代,而繁盛於明清。這條古代黃金水道的興衰史,也是東平社會發展的興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間,它為東平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使我們至今受用不盡。近年來,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對運河文化遺產不僅高度重視,而且進行了系統保護,圍繞建設「生態東平,江北漁鄉」這一總目標,對大運河水系的開發利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總體方針。並依據這一方針,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開發東平段運河的重大舉措,並取得了顯著成果。

東平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

東平境內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主要有著名的引汶濟運工程戴村壩、運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運河風景名勝區東平湖以及重要碼頭大安山、戴家廟等。
中國運河史上的偉大工程戴村壩。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通過隋代運河實現南糧北調,解決山東境內水陸轉運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元朝派都水監郭守敬實地堪察拿出解決方案。郭守敬採取在魯西低窪平原上開鑿運河的方法,通過引泗水、汶水匯於濟寧城南而入淮,然後在匯合處開一新河分水北上超過「南旺水脊」,又鑿通了濟州河通往臨清的河道會通河,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航運不暢的問題。但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於黃河頻繁決口,運河淤塞嚴重,逐漸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難局面,嚴重影響南糧北運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務。元朝工部尚書宋禮採納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在東平境內大汶河上築壩,截汶水入於新開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頂,通過建閘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運河水位;同時,把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櫃」,並引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補充運河水源,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運河「瓶頸」南旺因地勢高南水北上不暢和水源不足的問題,實現了運河的長期暢通。這一治運的關鍵工程,就是戴村壩。戴村壩初建於永樂九年(1411年),後經多次維修加固。整條壩為南北向,形狀略呈孤形,其弓背對著迎水面。戴村壩壩體結構分為三段,南為滾水壩,中為亂石壩,北為玲瓏壩。三段壩體中,北段玲瓏壩比南段滾水壩高10厘米,中間亂石壩比滾水壩高20厘米,形成兩邊不對稱低凹而中間凸出狀。如此設計,可形成三壩分級漫水,達到排洪防溢,調蓄汶水以濟運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維修大壩時,在壩東北增築比壩平面高2米,長260米的三合土壩一座,當石壩漫水位超過2米,此壩即自行漫水,從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壩作用。在石壩與三合土壩之間,有一道呈東北西南向長約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為石砌。此堤作用在於當豐水期水量過大過猛時,水頭至此而碰壁南流,從而緩解水的流速,以確保主壩安全泄洪。戴村壩南北總長約3000米,壩頂寬約10米,在大汶河與大清河相接處,如長龍卧波,似猛虎鎖關,極其雄偉壯觀。戴村壩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戴村壩,就不會有山東運河的暢通,不會有明清兩代的漕運繁榮。戴村壩引汶入運的奇妙構想,與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樣,堪稱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第一流的偉大構思,它的設計之精巧,製造之精工,運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確,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國際水利界專家的高度評價,很久以來,就享有「中國第二都江堰」的美譽。其實在我看來,戴村壩遠比都江堰偉大的多,都江堰僅起地域導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壩的實際效用,不僅在經濟上保障了南糧北運,以濟京師,而且因為這一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政治上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文化上促進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形成了明清以來社會的長期穩定。避免了歷史上三國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亂華等分裂混亂局面的出現,對於國家來說,這比任何經濟利好都更加重要。
運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運河的開通,給東平留下的另一個巨大文化遺產是州城。州城原為東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東平府、路、州、縣的治所駐地,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興衰與運河的興衰緊密相聯。州城繁榮於金元之際,此時也正是大運河貫通之時。金元時期,元朝設東平路,嚴實任東平路總管。據《東平州志》記載,此時的東平路領54州縣,是東平建制史上管轄范圍最大的時期,也是州城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州城,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運河上帆檣林立,軸艫相連,拉纖號子聲聲,燈火日夜不息;岸邊車馬喧囂,貨物堆積如山。當地產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編等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葉、絲綢、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貨、煤炭、木材、雜品等,經運河而匯集於此,又由此再經運河而分散到全國各地。江、浙、皖、晉、秦客商潮水般湧入州城,各類商會的樓堂館所傍河而立,金店、銀號、書坊、筆庄,以及酒樓、戲台、葯鋪、茶肆等等遍布城區。以致義大利著名旅遊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贊嘆「這是一座雄偉美麗的大都市,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河中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詩人高適更寫下了「高城回首一長嗟,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贊美詩句。州城不僅經濟發達,文化尤為繁榮。東平路在嚴實父子管轄下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府學興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現了以大戲曲家高文秀為代表的東平作家群,勾欄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樂,日夜不息,使東平成為中國北方除大都之外的著名戲曲之鄉、雜劇重鎮。特別是府學的興盛,培養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員,半出東平」之說。更令東平人驕傲的是,元代還產生了大科學家王楨,他所著的《農書》,成為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在元末明初,又產生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四部古典小說半出東平的罕見奇觀。這座繁華的城市裡,古建築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文廟、關帝廟、火神廟、城隍廟、鎮武廟;報恩寺,清真寺;狀元府;山陝會館以及各類牌坊,如宋代的梁顥梁固父子狀元牌坊、武進士武之大的龍門連躍牌坊等功名和節孝牌坊,號稱「七十二架」之多。還有不少烙印著運河文化的古遺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態環境極好。據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會通河一帶名泉甚多,著名的即有半畝泉、游龍泉、雙鳴泉、永旺泉、靜深泉等三十餘處。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後,運河岸邊,泉水之畔,白楊綠柳,濃蔭蔽天;奇花異草,爭妍斗艷。遊人踏青賞景,漫遊林下,聽百鳥之歡鳴,觀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畫圖中。故民國《東平縣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亞江南」。
與大運河靈肉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歷史上,大運河進入東平境內後,在今戴廟鄉注入黃河的地方,與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鄰而不相交,現在的東平湖,實際上是大清河入黃前的一片低窪水澤,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東平湖水庫時,才把大運河和大清河入黃口融匯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平原水庫——東平湖。由是,也可以說,東平湖文化,也就是大運河文化。現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廟一帶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運河商貿經濟和民間藝術的繁華帶。清道光《東平州志》記載,大安山和戴家廟分別建有河閘,有專司此職的閘夫。兩處都是商賈往來,百工聚匯,貨物集散,生意興隆的水陸大碼頭。2007年夏,我在做大運河調查時,聽大安山曾做過運河船工的村民說,該村傍運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條胡同,條條通向運河。戴家廟曾有十條大街,每一條街道都通向運河。市列珠璣,戶盈管弦,經濟文化皆極一時之盛。那時,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大安山到戴廟,一黑夜不睡覺。」意思是兩個大碼頭之間,河面上桅桿林立,燈火交織,市聲如沸,形同白晝。據一位曾在運河上闖盪大半生的八十多歲老船工說,那時,運河上最多時一天曾過48幫船隊(每幫船隊100艘船)。可以想像,五千艘運糧船蓬帆高掛,銜尾而行,如神龍遨遊,不見首尾,該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象!故此「會河帆影」成為東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運河兩岸人們的記憶里。河湖融為一體後,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億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為青山環繞,綠柳垂岸,碧波葦盪,銀鷗翔天,天然一幅優美畫卷的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湖中有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60餘種,水生植物40多種,年產量在3000噸以上。東平湖周圍多山,以臘山國家森林公園最為著名,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宮、藏經閣、古戲台、玉皇殿等眾多古跡。與臘山相鄰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國四大民間武術之一子午功的發源地。至今保存著子午功創始人水滸英雄武松、魯智深的練功房等遺跡。湖中有島,名無影山,傳說曾是水滸英雄劫持生辰後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義島。島上文物眾多,有藏梅寺、晁蓋墓、鍾鼓樓等。聚義島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這里夏日清風習習,夜涼如秋;島岸綿長,沙白如雪,是優良的天然浴場。環東平湖一帶,還有國保級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窪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名勝洪頂山北朝摩崖刻經、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舊縣鄉楚霸王墓等許多珍貴文物古跡。
總之,東平的運河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是歷史留給我們當代人的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

建設東平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意義、原則及措施

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認為,運河文化是一項蘊藏巨大的人文資源,做好這篇大文章,既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促進和發展縣域經濟,具有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選擇越來越寬,需求也越來越高。時尚娛樂、休閑娛樂、文化娛樂,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縱貫中國南北,綿綿數千里之長的京杭大運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內涵的運河文化,覆蓋面積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人們的文化意識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穿透力。發掘和弘揚運河文化,就是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外來文化日益侵蝕本土文化,文化出現多元化交融的社會轉型時期,喚醒人們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崇敬意識、保護意識、傳承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是發展當地旅遊產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運河文化是一種跨地域,跨時空的開放性文化,它吸納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匯了吳越、楚湘、齊魯、燕趙等區域文化,以在歷史邃道中流動的方式,加強了運河兩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認同,對促進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產生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旅遊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文化正是旅遊的靈魂和打造旅遊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內含的旅遊資源,註定不會成為遊人趨之若騖的熱點。運河遺址遺存文物古跡,以它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將表現出強大的磁性,每建成一處景點,都會成為人們的爭相觀覽之地。運河作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典範實踐和傑出創造,已被公認為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必將成為拉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資源。特別是東平,境內有古梁山泊遺存水域東平湖這一孕育了舉世聞名的水滸故事的寶貴資源,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建設,將會造成水滸文化旅遊線上的火爆熱點。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保護運河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在東平運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於運河兩岸的民間風俗敬河神、賽龍舟、踩高蹺、舞獅子以及民間武術、燈會等等,過去因為運河的衰落,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也趨向冷寂,甚至面臨失傳。通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民俗文化在強勢的現代時尚文化沖擊下不被丟棄,並使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旅遊景點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遊人眼球的獨特文化形態。例如,曾經是運河碼頭的戴家廟村,民間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尚武風習,每年旅遊旺季,武術愛好者們都要在東平湖景區「亮相」進行武術表演,深受遊客歡迎。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可以使伴運河而生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得到全面保護,又可在旅遊產業中,發揮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搶救和保護運河文化遺址。東平段運河由於長期斷流,兩岸有不少村莊的老百姓,由漁民成為了農民,過去曾經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或繁華水運碼頭的集鎮、村莊,因為喪失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特定條件,逐漸變得無人問津而走向寂寞、荒涼、衰敗。表面上看,這是歷史的變遷,其實是無數文化遺產的消失。不要說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鎮碼頭,也無不包含了許多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其他種種人類生活的信息,隨著無情的廢棄,所有這一切信息,都將消失。比如東平大安山、戴家廟,都曾是運河岸邊十分繁華的大碼頭,在明清兩朝數百年的運河線上,可以說「天下無人不識君」。隨著運河的斷流,這些曾經是明星般的碼頭早已暗然失色,成為普通村莊,有的甚至已經看不到運河對其產生的影子。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通過保護、開發等措施,可以使這些重要的運河文化遺址得到搶救而重新浮現出來,為現實服務。
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運河東平段斷流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遷,特別是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學大寨運動,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運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毀,在東平與汶上、梁山三縣相鄰處的河段上,多見以運河堤為土源建起的磚廠,使運河肢體變得破碎。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本來是好事,但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有的地方運河故道被當作天然垃圾場、排污坑,使運河遭受嚴重污染,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有利於把被破壞的環境恢復起來,重現運河兩岸綠樹成林,飛鳥成群,河中魚蝦成汛的美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東平建設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幾項基本原則。一是近期開發與長遠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全長30公里,僅憑縣財政之力,在短時間甚至十數年內都是難以全面治理的。怎麼辦呢?只能有重點的開發,對暫不開發的河段,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維持現狀,停止一切目的的損壞。待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實施時,再行整體規劃利用。二是循序漸進,防止盲目開發的原則。運河東平段可資利用處頗多,分布在沿線6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運河文化遺址。為了防止盲目開發,縣里統一規定開發順序。三是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不因開發造成新的破壞。對運河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東平縣委、縣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運河文化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必須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凡屬文物的運河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有相關專家指導,尊重專家意見。四是有利於整合資源,重點投資,短期見效的原則等。

形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運河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開發者既要有熱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財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學的軌道上,綜合多種有利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才能建成人文與生態與旅遊和諧相處優化發展的良好格局。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共東平縣委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全縣旅遊產業,制定了「科學規劃,全面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大運河開發利用總體方針。僅有總體方針還不行,還必須有充分的資金作保證,否則,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歷史上,東平是農業縣,財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資渠道,以保證開發建設的順利進行?縣委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國家爭取一點;二是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確保項目實施;三是制定誰投資誰受益和吸引外資及社會閑散資金的具體政策;四是集中資金建設重點項目,利用回收資金繼續投放於新項目的開發建設。採取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縣委明確了大旅遊開發的戰略思想,按照「水滸故里,江北漁鄉」的主題定位和「遠推水滸文化,近推休閑渡假」的市場定位,以爭創全國旅遊強縣、打造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借鑒歷史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東平新城,把縣城打造成「水上城市」。運河史上著名的戴村壩座落在縣城東部五公里處,其上遊河道便是發源於泰萊山區,流域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質優良,水源豐沛,經下遊河段大清河而注入東平湖,為東平利用這一天然水資源,提供了獨特的條件。今年以來,縣里投入上億元,在戴村壩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過半,預計國慶節前竣工。同時,縣委對戴村壩至東平湖、大運河直至黃河全長約150公里的水道,計劃總投資20億元,進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壩至東平湖40公里河段,已經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個碼頭節點,40餘處景點,一部分已經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設中。縣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園」和旅遊碼頭,遊人可乘船直達東平湖,沿著這一水上游風景帶,可飽覽大清河兩岸綠草茵茵,牛羊成群,雞鳴樹巔,霜結板橋的田園景緻,也可觀覽東平湖景色迷人的濕地風光。同時,戴村壩休閑游樂園、羅貫中紀念館、羅貫中故里牌坊、稻屯窪城市濕地公園、水上森林游樂園、運河漁村、漁家風情園等景區景點,都在建設中。
其次,投以重金,對運河明珠城市州城進行搶救保護。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開發和建設運河人文與自然風景帶中,中共東平縣委、東平縣人民政府把恢復州城歷史原貌,不僅作為建設運河文化風景帶的重頭戲,而且作為整合全縣旅遊資源的重中之重。年初,縣政府成立專家小組,根據清朝《東平州志》記載,對州城進行了全面規劃,明確了復建的三十餘處景點,即四座城門樓、8華里長宋代一條街、文廟、火神廟、性覺寺、歷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對所有景點,決定通過民間籌資、招商引資、城內土地資產置換盤活等方式,在三年內,總投資12.5億元,分三期工程實施。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建設南連京杭大運河北接東平湖總長4300米的宋代一條街,分為休閑、游覽、服務三個功能區。同時,修復完善運河遺跡永濟橋、清真寺;重建北城門樓、狀元府、龍門連躍坊、昇平人瑞坊、進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跡;街面全部鋪設青石板,按宋代風格整體開發沿街建築,重現宋代街市的繁華景象。二期工程投資4.5億元,重建歷史上的東平府衙、文廟、報恩寺、關帝廟、老城門城牆以及修復護城河,建設旅遊碼頭等。第三期工程投資5億元,全面改造城區,重現關帝廟街、文廟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歷史風貌,建設文化廣場,仿宋風格高檔住宅小區、高檔賓館酒店,打造「水繞城,城環水」的千年宋城和諧美景。三年後,州城將基本恢復運河明珠城市的歷史景觀。目前,工程進展順利,3架歷史上的著名牌坊「昇平人瑞」坊、「龍門連躍」坊、「進士及第」坊已安裝完成。北城門樓外的東平湖旅遊碼頭已經建成。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運河清真寺,縣財政投資60餘萬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這座精美的古代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州城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同志的家鄉,萬里同志的舊居,不僅是東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紅色旅遊資源,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的萬里舊居,也在規劃實施中。州城四面環水,蒲葦叢生,綠柳垂陰,是典型的水城,過去曾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州城恢復歷史原貌後,原來的護城河,水塘等,將以發展觀光農業為主,種植蒲葦蓮荷,重現民國《東平縣志》記載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漁舟唱晚,風景清幽,不亞於江南」的美景。我們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後,隨著運河文化游和水滸文化游的興起,州城必將成為運河旅遊線上獨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第三,努力打造東平湖旅遊品牌。蘊藏著豐富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內涵的東平湖,是東平最大的旅遊資源,也是運河文化游的龍頭項目。東平縣委、縣政府一直把東平湖作為旅遊產業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在縣財政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採取「招商開發,互利雙贏」的辦法,與合資方協商,對東平湖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臘山進行整體設計和開發,先後恢復了聚義島藏梅寺、鍾鼓樓等古建築群和根據古典小說《水滸傳》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過專家論證評審,又把運河濕地即東平湖濕地作為旅遊開發的核心區域,整合閑散資源,在東平湖畔的王台,規劃建設了既是影視基地,又是大型旅遊碼頭和休閑娛樂場所的「水滸古鎮」,目前基本竣工。配合東平湖景區建設,大清河沿岸的旅遊碼頭、縣城至東平湖高等級觀光路、環湖觀光路等多個項目,都在建設中。在曾是運河重要碼頭的大安山潘孟於,正在規劃建設運河文化游樂園,發展以垂釣、采菱、木船游、水上體育和運河風味小吃等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游項目。
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後,東平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根本性改觀,旅遊產業將出現全新的景觀,旅遊經濟效益將得到極大提高。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正在加速形成。東平為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的開發建設,在三四年內,總計將投入50多億元,今年實際已投入12億元,使旅遊業從景點數量到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種大手筆規劃,大境界布局,大氣魄引領所帶來的經濟回報也是巨大的。去年以來,遊客數量持續出現爆增勢頭,旅遊收入也日益劇增。
東平的運河人文自然風景帶建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堅信,隨著運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斷完善,一個以東平湖景區為核心,充分體現運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級旅遊帶,必定出現在魯西南大地上,成為遊客的首選目標。□

Ⅱ 「十大工程」將怎樣繪就美麗「濱城」

年終歲末,作為天津「雙城」發展格局重要組成部分的「濱城」重磅消息不斷:繼剛剛閉幕的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全面建設美麗「濱城」,加快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之後,12月9日上午,美麗「濱城」建設「十大工程」正式啟動,標志著新區落實「雙城」發展戰略、加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邁出新步伐。當日上午舉行的「『十大工程』助推美麗『濱城』建設」主題新聞發布會提出,「十大工程」共安排重點項目221個,總投資5731億元,其中「十四五」預計完成投資2487億元,項目數佔比超過七成。美麗「濱城」美好前景令人充滿期待。

「干貨」多多 亮點紛呈
當天發布的「十大工程」可謂「干貨」多多、亮點多多。
其中,軌道交通系統工程發力「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提速建設濱城現代軌道交通體系,重點建設京濱城際、津濰高鐵、濱海西站配套、B1線、Z4線、Z2線、東疆軌道接駁線等1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329億元,其中「十四五」完成投資663億元;
雙港集疏運工程劍指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地位,重點建設天津港集疏運專用貨運通道、津石高速、塘承高速新區段、新楊北公路、漢港公路、濱海國際機場三期工程等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819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222億元;
城市交通承載力工程重點建設杭州道西延、車站北路橋、西中環南延、津歧公路拓寬、工農大道改建、塘漢公路聯絡線等23個重點項目,「十四五」完成投資61億元,著重提升城市交通承載力,支撐濱城集聚發展;
城市更新改造工程重點建設洋貨市場等10個單元城市更新工程、345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5個棚戶區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總投資1219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464億元,讓濱城更具高品質現代都市范兒;
新型城鎮化工程重點建設胡家園、新城鎮、太平鎮、中塘鎮、小王莊鎮等6個示範鎮重點項目,總投資822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178億元,力促城鄉一體化發展;
社會事業提質工程重點建設天津第五中心醫院改擴建、新區中醫醫院二期、耀華中學濱海分校、泰達足球場提升改造、渤龍湖體育健身中心等4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22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130億元,進一步補足公共服務短板;
市政配套完善工程重點建設大港水廠、南港海水淡化廠、雨污分流改造、國家管網LNG接收站二期、中石化LNG接收站二期、北京燃氣LNG接收站等6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650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481億元,進一步保障城市基礎優質供給;
生態環境提升工程重點建設臨海新城水域綜合治理、臨港中 港池岸線修復工程、黃港濕地生態區水環境綜合治理與修復工程等1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51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38億元,進一步提速「雙碳」示範城市建設;
文旅商業提升工程重點建設生態城萬達廣場、海河外灘提升改造工程等1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7億元,預計「十四五」完成投資24億元,加快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業、宜游宜商的重要目的地;
新型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騰訊天津高新雲數據中心、奇虎360天津創業平台、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新機房、中科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二期等1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45億元,「十四五」完成投資226億元。其中,高新區承擔10個項目,將有力支撐「中國信創谷」建設。
圍繞五個方面發力
據悉,「十大工程」重點圍繞五個方面發力:一是全面落實「交通強區」,增強城市載體功能;二是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推進城市協調發展;三是完善新區城市功能,補足城市發展短板;四是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濱城」;五是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引領「三新」經濟發展。
「十大工程」謀劃過程中,新區始終秉持「四大理念」,項目化、具體化推進「雙城」發展戰略落地實施,特別是做到了堅持人民城市理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補齊民生短板,系統解決職住不平衡、兩翼不平衡、開發區和街鎮不平衡等問題,努力提高均衡化、優質化、普惠化水平。
「十大工程」完工後,新區綜合承載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基礎配套能力將顯著增強,生態環境、創業環境、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城」基本建成。
提速濱城「新基建」
此次啟動的「十大工程」中,新基建項目備受關注,這些項目的建設將如何影響濱城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青林表示,此次「十大工程」中,高新區確定納入「十四五」預安排項目共計6類35個項目。其中中科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二期項目等新基建項目10個,包括騰訊新基建綠色低碳數據中心項目、奇虎360天津創業平台、中科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二期工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數字經濟產業孵化平台基礎設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動能引育創新平台、高新區網路安全產業基礎設施等。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服務於高新區信創產業、領軍企業和重點項目,有力支撐「中國信創谷」建設。
總投資85億元的中科曙光天津產業基地二期項目主要建設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包括研發中心、實驗室以及智能化測試生產線等。未來,項目將成為天津建設信創產業高地的重要載體,為信息技術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和網路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總投資9.3億元的高新區網路安全產業基礎設施項目是高新區為信創龍頭企業打造的全新載體和平台,為飛騰、麒麟等企業提速升級、動能轉化提供全新動能,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和技術應用推廣。未來,信創海河實驗室也將在這里正式運營,為企業搭建產業生態、轉化創新成果、匯聚創新資源提供有力支撐。
總投資100億元的騰訊新基建綠色低碳數據中心項目是騰訊公司全國性雲計算中心和雲服務平台的重要支點,全面支撐騰訊華北地區所有業務,同時輻射全國互聯網用戶,並為第三方企業提供雲平台綜合服務。目前項目進入基建施工階段,正在進行裝飾裝修和室外工程施工作業,計劃明年3月竣工驗收。這些項目的建設將有助於高新區加快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
讓城市更新快馬加鞭
新區此次啟動的「十大工程」中,城市更新項目佔有一定比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濱海新區分局黨組書記、局長羅平表示,「十四五」期間,「十大工程」中的城市更新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約883億元,占「十大工程」總投資額的37%,預計新增就業人口近3.4萬人,對美麗「濱城」建設意義重大。
目前,新區城市更新項目建設速度較快,經開區永正制衣、泰達時尚廣場、保稅區海港片區三個項目已完成主體招標工作,杭州道街道建材路、大港街道迎賓街以東片區2個項目已開展招標工作,預計可實現固投近200億元,新增就業人口約1.7萬人。計劃明年啟動塘沽南站、大沽化、華北陶瓷、新河街道新北路以西片區等5個城市更新項目招標工作。
建立四大機制推進任務實施
「十大工程」投資建設體量大、建設標准要求高,如何保障和推進實施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對此,區住建委黨委書記、主任陳波表示,為高質高效完成「十大工程」建設任務,新區建立四個方面的推進機制。
一是領導機制。區委、區政府專門出台「十大工程」建設總體方案,將「十大工程」納入美麗「濱城」建設攻堅行動計劃,集中全區之力,集中指揮調度,強化督辦考核,抓好落地實施。
二是逐年度、分梯度建設推進機制。「十大工程」共安排項目221個,超過70%的項目要在「十四五」期間完工,剩餘項目2028年前全部完工。為提高建設效率,堅持「項目為王」,統籌優化「十大工程」建設時序和項目布局,合理確定項目梯次,形成滾動接續機制。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十大工程」實施計劃和項目清單,並全面提高建設、審批效率,確保壓茬推進,直至建成投用。
三是多渠道、市場化投資保障機制。「十大工程」總投資超過5700億元,「十四五」計劃完成投資近2500億元,確保投資落地是重中之重。為保障項目實施,新區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和市場化思路,制定全方位建設投資支持政策,統籌盤活各類資源,拓寬建設投融資渠道。在保障財政投入的基礎上,還將以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四是項目推介機制。將進一步加大「十大工程」主題發布、策劃宣傳、招商推介等工作力度。
來源:濱海發布

Ⅲ 「兩型社會」建設與土地管理改革創新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顏學毛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國情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建設「兩型社會」實踐中,如何推進土地管理改革創新,建立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土地管理新機制,是國土資源部門面前的新課題。我結合湖南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土地管理綜合配套改革的情況談一談。

一、「兩型社會」建設對土地利用提出了新要求

從土地利用的角度講,建設「兩型社會」,就是嚴格保護耕地,統籌和優化各業用地與布局,提升集約節約用地水平,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其基本要求體現在:

(一)耕地保護目標要落實

解決我國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必須保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湖南是糧食主產區和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耕地保護任務十分艱巨。湖南省現有耕地面積378.89萬公頃,排全國第19位;人均耕地只有0.85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1.5%,排全國第25位,有9個市(州)、56個縣(市、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食組織確定的最低警戒線。隨著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興建,耕地保護壓力日增。能否貫徹落實好中央精神,在嚴守耕地底線的基礎上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既是衡量國土資源部門管理能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准,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為此,必須按照「兩型社會」的要求,大膽改革創新,進一步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在嚴格控制建設佔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的同時,完善耕地保護指標體系、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政府與農民共同責任體系與機制,確保耕地保護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合理用地需求要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解決經濟社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靠發展。保護、管理土地資源的目的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管理而管理,最終還是為了更合理利用,保障科學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用地保障,是土地管理工作永恆的主題,也是國土資源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湖南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其水平均低於全國平均值。同時,湖南又是中央確定的中部崛起戰略核心,她的發展對土地需求十分強勁。在推進和提升湖南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保障與保護的矛盾更加顯得突出和要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必須按照「兩型社會」的要求,努力找準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結合點,通過土地管理制度綜合配套改革,大膽創新,破解統籌各業用地、統籌城鄉難題,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促保護。

(三)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要提高

過去我們的用地觀念主要著眼於新佔地,對增量控制不嚴,對存量挖潛不夠,導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較為低下。據統計,我國城市土地40%以上低效利用,5%處於閑置狀態。而湖南的土地利用效率情況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我們開展了一項調查,統計分析全省城市容積率平均不到0.3,40%的土地處於低效利用狀態,77個開發園區地均投資和地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如何圍繞促進「兩型」社會建設,著力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建立健全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已成為當前土地管理改革創新的重中之重。

(四)農民合法土地權益要維護

土地是民生之本,土地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設「兩型社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科學發展,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最終是為了人民群眾。在「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過程中,任何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創新,都不能損害、侵害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要以維護農民的生存權、發展權為前提。無論是土地徵收制度改革,還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統一城鄉土地市場,都必須把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改革進程共同參與,改革成果一齊分享。

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土地管理改革創新設想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獲得國家批准,是湖南實現科學跨越、富民強省,促進中部崛起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為推進土地管理改革創新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台。在國土資源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我們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借鑒其他試點區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立足湖南和長株潭城市群實際,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土地管理新機制。

(一)長株潭城市群基本情況

長株潭城市群地處湖南中北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線,是一個以長株潭為中心,1個半小時通勤為半徑的區域范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和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等8個城市。該城市群的核心區是長株潭3市,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到40km,處於我國貫穿東西、連接南北的「大十字」區域。3市土地總面積280.96萬公頃,其中農用地236.4萬公頃(耕地62.3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84.16%;建設用地29.5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0.53%;未利用地14.9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5.31%。該城市群匯集了4個國家級開發區為代表的18個開發區,工業、交通發達,經濟總量達到了全省的38%,城市化率達到51%,年用地量為全省的40%左右,是湖南經濟發展水平最高、要素集聚能力最強、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

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土地調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加強土地執法監察,長株潭地區土地管理秩序總體比較規范,已連續8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長沙市新河三角洲節約用地模式在全國得到推廣。但土地管理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十五」期間以來,長株潭3市建設用地年均增加30km2。隨著綜合改革試驗的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用地需求將保持強勁增長。二是土地利用效率相對較低。土地產出水平最好的長沙高新區、株洲高新區的土地產出也僅有5億~8.5億元/km2,低於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地均產出水平。三是土地生態環境退化。四是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長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率遠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後備資源匱乏,耕地「占補平衡」的壓力日漸增大。破解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的用地難題,必須推進土地管理改革,努力構建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體制機制,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二)「兩型社會」建設土地管理試驗改革的初步構想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土地管理配套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為主題,正確處理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關系,轉變土地利用觀念,創新土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保障科學發展的土地管理與利用新體制、新機制,基本形成區域一體的土地市場體系和比較完善的土地利用監管體系,走出一條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發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土地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實現土地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1.創新規劃計劃管理模式,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

一是開展編制實施國土規劃試點。在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長株潭城市群國土規劃,明確未來一段時期該地區的空間發展戰略,統籌安排產業發展、功能分區、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城鄉建設、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二是完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打破行政區劃,組織編制長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納入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全省范圍內統籌考慮該地區的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總規模等控制指標,統籌協調長株潭城市群不同行政區和功能區的用地安排,統籌安排土地利用的規模、結構和時序。三是實施土地利用分區管制制度。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地資源稟賦、自然生態、環境容量、人口狀況、開發利用狀況和區域發展分工等因素,科學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耕地和基本農田、生態用地的空間范圍,明確界定各區域地塊的主體功能,實施差異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落實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四是完善規劃實施機制。試行土地規劃許可制度和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制度,建立與「兩型」社會建設發展相適應的規劃修改工作機制。五是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長株潭地區土地利用計劃由國家單獨下達,省人民政府統籌安排使用,確保區域規劃的實施。

2.創新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底線

一是完善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耕地保護目標體系和責任體系,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度,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把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二是實行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有償調劑制度。堅持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原則,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有償調劑制度,對部分地區確實無法實現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目標時,可以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補充或補劃,對補充、補劃地區給予經濟補償。三是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從耕地佔用稅、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土地開發資金中劃出一定比例,建立耕地保護基金,主要用於土地開發整理、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對承包農戶的直接補貼,調動耕地承包人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四是完善耕地開發整理復墾制度。編制實施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以土地開發整理為平台,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整合涉農資金,統籌實施耕地整理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推進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耕地保護數量、質量相統一。完善土地開發整理投入機制,通過對補充耕地的社會組織、個人採取補助、獎勵等辦法,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土地開發整理,探索建立財政投入與社會投入有機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

3.改革征地用地制度,切實增強土地調控能力

一是改革用地審批方式。長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在國家下達的計劃內,由省人民政府分批次審批,報國土資源部備案。二是健全土地儲備制度。長株潭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確定為建設用地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可以按照「先徵收後轉用」的原則,先行予以徵收,納入政府土地儲備,再按照建設時序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適時實施農用地轉用。從土地出讓總價款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專項用於土地儲備。通過採取土地使用權抵押、土地收益質押貸款等方式,擴大土地儲備融資渠道。三是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探索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實施機制和管理制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分區基礎上,對部分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和廢棄閑置的農村建設用地和城鎮規劃「圈外」工礦廢棄地進行整理,在質量相當的前提下,將整理新增的農用地、耕地面積等量核定為建設佔用的農用地、耕地指標,直接置換用於農村居民點和城鎮建設。四是創新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長株潭城市群的征地補償實行統一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探索建立征地協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按照土地補償費用於被征地農民的原則,制定和完善征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管理使用辦法。堅持「先安置後拆遷」的原則,採取公寓式安置、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農民。調整土地收益分配,從土地收益中建立被征地農民保障基金,用於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建立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4.建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促進集體建設用地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一是嚴格控制流轉范圍。城市規劃區范圍外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可以依法流轉。除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以及農村村民依法批準的宅基地以外,集體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興辦各類工商企業,包括國有、集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股份制企業,聯營企業等,可以採取出讓、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有償取得集體建設用地,但應符合國家有關產業政策,並不得用於商品住宅開發和城鎮居民建住宅。以有償方式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採取轉讓、出租、抵押等形式進行處置。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已依法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需要轉移的,必須在依法徵收後,按照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的相關規定辦理。二是規范流轉程序。實行集體建設用地交易許可制度。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或者村民小組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經縣級以上國土資源部門審查批准。在同等條件下,集體建設用地應當優先確定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用於工業、商業、旅遊、娛樂等經營性項目的,應當參照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交易的程序和辦法,在土地交易場所通過公開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確定土地使用者,簽訂書面的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合同。三是規范收益分配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納入農村集體財產統一管理,專項用於集體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村民社會保障支出和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土地收益的收取和使用情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開,接受監督。

5.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節約集約用地

一是加大市場配置資源力度。在完善長株潭3市土地有形市場的基礎上,建立長株潭地區統一的土地市場信息發布體系。在不改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主體、不改變出讓方案審批許可權、不改變出讓金收取渠道的前提下,統一發布土地市場信息,統一市場交易規則,統一市場監管。逐步將城鎮國有土地出讓和轉讓、城鎮劃撥土地入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納入城鄉一體的土地有形市場,強化對城鄉土地市場的統一監管,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嚴格執行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制度,試行經營性基礎設施用地有償使用,逐步縮小劃撥供地范圍。二是建立統一的地價體系。結合長株潭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土地開發利用狀況,統一確定各地的基準地價、工業用地最低價、協議出讓最低價,形成有梯度的地價體系,做到三市地價相互銜接。根據土地利用效率實施差別化的土地稅費政策,利用地價杠桿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三是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發展模式。完善項目用地定額指標體系,嚴格項目用地准入條件。在園區開發、新區建設、舊城改造、拆遷安置等方面開展節約集約用地模式試點,試點區域實行統一規劃,並在用地計劃指標、稅費征繳方面予以支持。四是完善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制度。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和開發園區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制度,制定考核辦法,完善考核指標,嚴格組織考核,考核評價結果與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掛鉤,作為幹部政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6.完善土地利用監管機制,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一是健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體系。充分運用現代遙感、信息等技術,及時全面准確掌握每塊土地的類別、權屬、面積、分布和利用狀況,完善各類土地利用資料庫,實現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快速更新,對各地土地供應、開發、利用、閑置等情況進行適時監測,定期公布監測結果,並作為下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安排的依據。二是加強建設用地批後監管。建立宗地供地備案審查制度、土地利用合同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用地跟蹤檢查和竣工用地復核制度,加強對批供管用各環節的管理,促進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三要完善執法監察機制。按照「防範在前、發現及時、制止有效、查處到位」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審批與監管並重、預防與查處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加強動態巡查和衛片執法檢查,健全部門協作和聯合辦案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7.理順土地管理體制,統籌協調推進改革工作

一是建立長株潭土地管理專門工作機構。在省國土資源廳設立副廳級的長株潭試驗區土地管理局,作為省國土資源廳的派出機構,負責起草長株潭地區土地管理政策,組織編制實施長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統籌協調長株潭三市土地利用工作。二是強化國土整治管理體制。按照「耕地保護優先」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土地開發整理與農田水利建設、村莊整治的關系,調整充實各地國土整治機構,理順與農業、水利等部門的關系,建立國土整治統一管理體制和集中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省級國土整治機構,強化管理職能,負責組織編制和實施全省國土整治規劃,承擔耕地、基本農田跨區域統籌和異地補充補劃等工作。三是完善土地儲備機構。進一步健全土地儲備機構,落實工作職能,科學編制和實施土地儲備計劃,增強土地儲備對土地市場的調控能力。

Ⅳ 京津冀一體化的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推進京津雙城聯動發展,京津兩市於2014年8月6日在京簽署《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實施重點工作協議》。根據協議制定的9個方面、30個重點領域內容,兩市將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協同建立規劃編制合作機制
積極參與頂層設計。共同做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財辦等部門起草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實施交通、生態和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
深化兩市規劃對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兩地相關部門加強規劃對接,共同研究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對接、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區域性重大問題,修改完善兩市相關規劃。進一步完善兩市規劃空間基礎數據平台,共同研究京津走廊地區的城鎮空間布局、生態廊道劃定和區域重要基礎設施,達成規劃共識,積極探索建立兩市交接地區城鄉規劃共同審查機制。
協同構建互聯互通現代交通網路體系
共建交通運輸體系。共同科學規劃、有序建設區域軌道網、公路網和客貨運樞紐,提升京津運輸服務水平,增強區域運輸安全保障,形成海港、空港、無水港、城市軌道、城際鐵路、公路協同運行的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區域交通運輸體系。北京支持天津建設區域貨運交通樞紐。
研究制定交通一體化實施方案。統籌兩地交通發展規劃,完善京津冀綜合交通合作會商機制,建立「同圖同步」溝通銜接機制。共同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利用客運專線和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市郊列車實施方案》和《提高進京車輛通行便利性實施方案》。
共同爭取推進京津高鐵二線建設。綜合考慮區域城鎮群空間布局、產業功能布局和區域重大生態廊道布局等因素,研究從北京到濱海新區的具體線位和站點設置,共同爭取國家有關部門規劃建設京津高鐵二線。結合北京新機場綜合交通規劃,共同深入研究與新機場銜接通道。
提升海空港服務能力。北京支持天津強化天津港集裝箱干線港功能,建設天津南部港區30萬噸級航道,深化京津無水港合作,強化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不斷提升為首都服務能力;共同爭取民航局增加天津機場航班、航線,緩解首都機場客貨運壓力。
推進京津公路順暢連接。北京加快建設京台高速公路,實現北京與天津南部港區的連通。加快建設京秦高速公路,盡早實現京津秦連通。實施天津高王路與北京德覓路連接等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改造。雙方與河北省共同研究推進首都地區環線東北部高速公路繞出北京的方案。
協同改善生態環境
建立生態保護規劃協調機制。共同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京津冀整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研究建立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研究由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共同出資建立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基金。建立京津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共同推進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及應急聯動。共同向國家申請相關科研項目,為京津冀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提供技術支持。
聯防聯控治理大氣污染。共同實施區域內燃煤電廠、水泥廠及大型燃煤鍋爐脫硝治理工程,推進重點石化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率先統一實施機動車燃油國五標准,加快新能源車推廣應用。發揮中關村技術和產品優勢,支持中關村企業參與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開展區域聯動執法,共同治理重點污染源。共同落實2014年APEC會議環境保障措施。
推進水環境改善。共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協同治理流域污染,強化各類污染源的治理與監管,盡早實現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到相應功能區標准。建立跨界河流水質監測制度和區域流域水環境管理會商及水污染事故應急聯動機制,加強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交流。共同爭取國家對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支持北京納入南水北調東線供水范疇,雙方會同河北省共同爭取將永定河(含永定新河)生態宜居廊道建設納入國家重大戰略,增加永定河生態補水量。
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共同實施壓減燃煤措施,進一步加大潔凈煤技術、太陽能、風能利用力度,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北京支持天津在內蒙古能源化工綜合基地項目以及通道建設,加強雙方天然氣保障供應合作。共同爭取國家加大對兩市的天然氣、外送電等清潔能源保障。
深化再生資源回收處理合作。共同加強固廢物流監管,強化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實現京津再生資源在天津子牙循環經濟園區集中規范處置。
共建京津生態走廊。利用好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的契機,共同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加快北京通州到天津境內京杭大運河恢復通航的工作進程。共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植樹造林重點突破工程,做好環首都國家公園的選址和規劃工作,加強京津兩地工程建設布局、技術支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協同打造合作示範區
高水平建設合作示範區。結合天津未來科技城總體規劃,在位於天津寧河縣的北京清河農場西區,京津兩市共同建設合作示範區,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津聯動發展新亮點。重點發展環境技術、健康醫療、文化教育、旅遊休閑度假、高技術研發及高端商務商貿等產業。
建立合作示範區統籌協調機制。兩市共同支持示範區項目建設發展,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推動京津兩市優質醫療、教育、科研等資源入區發展。
協同推動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
聯合打造創新發展戰略高地。發揮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現代製造中心的優勢,整合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升級,完善合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以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等園區為重點,沿京津協同發展主軸,共同推動雙方創新鏈深度融合,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發展格局。
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天津濱海新區規劃、選取適當區域,推進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整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等政策優勢,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成為符合京津資源稟賦、高端創新要素聚集、產業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國際一流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示範園區。
促進科技資源交流共享。充分發揮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的作用,鼓勵雙方開放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中試基地、科技孵化機構等,共建統一的成果轉移轉化、科學儀器開放和技術交易平台,打造協同創新載體,實現創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資源等共享,開展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交流合作,為兩地科技型企業提供多方面服務。
共建創新社區。做好建設規劃,加快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共同探索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打造良好的京津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一批創新社區。
協同深化口岸合作
深化口岸物流合作。天津優化提升口岸服務水平,打造便捷的通關環境,服務北京開放型經濟發展,天津支持平谷國際陸港拓展業務范圍,加快推動東疆保稅港區政策向平谷國際陸港延伸;北京進一步優化空港交通物流體系,打造服務京津冀地區的國際平台,支持區域性物流中心向天津轉移。共同支持天津港集團多種形式參與北京朝陽口岸平移至通州馬駒橋的物流基地建設與合作,加快建設創新型口岸經濟示範區。推動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開展電子口岸合作,逐步實現口岸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
完善通關一體化政策。共同積極爭取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中央部門的政策支持,研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撐系統,加快落實便捷通關通檢政策。共同推動海運進出口集裝箱轉關實現「商封直轉」。
推進檢驗檢疫業務一體化。按照「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原則,實施「三通」、「四放」、「五統一」和貨物清單管理的檢驗檢疫一體化監管新模式,為兩地企業發展提供更多便利。
協同促進區域投資貿易便利化
推進政策共享。北京支持天津積極爭取批准建立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市建立政策創新組織協調推進工作小組,探索推進區域投資和貿易便利化創新試驗,與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和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政策疊加,並向兩市有條件的區域延伸。
深化對接合作。利用天津飛機租賃試點的優惠政策和北京豐富的飛機購買租賃需求,深化航空產業合作。北京鼓勵外貿貨物代理、物流和跨境電商企業,在天津海關特殊監管區設立物流倉庫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搭建政策和信息平台,實現資源共享。
協同推進資源要素對接對流
深化金融合作。支持開展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重點的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加強科技金融合作,共同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鼓勵雙方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為兩地重點合作項目和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廣泛金融支持。共同推動在區域要素市場、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統一徵信體系建設、金融信息共享、區域金融風險防範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開展旅遊合作。建立旅遊合作協調機制,做好兩地規劃銜接和合作項目對接。推進旅遊市場互動,相互支持旅遊展會活動,深化提升京東旅遊合作示範區建設。推動旅遊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強旅遊標准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兩市旅遊質監執法協作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京津兩地的旅遊資源交易平台,推進旅遊產業發展。
加強會展合作。雙方充分發揮自身會展資源優勢,積極組團參加對方的品牌展會,形成各具特色、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格局。雙方深入推進會展規劃、會展政策研究、會展品牌建設及會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支持北京知名會展企業到天津發展,共同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
推進人才合作。共同舉辦高水平招才引智活動,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共享「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資源,搭建博士後信息交流平台,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後人員,促進高端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市場合作,支持雙方人力資源資格互認和自由流動。
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試點。探索社會保障跨區域轉移對接。研究建立醫療資源共享機制,探索建立醫療聯合體,開展執業醫師一體化注冊管理。強化區域間衛生應急合作,建立長期、穩定、高效的區域衛生應急合作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聯合科研和人才培養,建立優質資源互通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育發展規劃互通協商的機制,深化教育戰略合作。推動建立兩市移動、固話通信的聯網、同網改造機制,力爭盡早實現「固話無長途、移動無漫遊」。
協同完善合作工作機制
建立兩市協商機制。成立領導小組,研究合作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交通市場一體互聯
梳理京津、京冀、津冀雙邊協議可以發現,無一例外都有推進市場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和推進交通一體化合作備忘錄。
「市場一體化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交通的一體化則是整個協同發展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胡序威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要通過交通、市場等重要方面的一體化打破地區行政邊界,實現共贏。
根據交通一體化合作備忘錄,京津冀將共同推進京唐客專、京津高鐵二線項目規劃建設,聯合成立軌道交通一體化投融資平台,推進京秦高速、唐廊高速、津石高速建設,加快一批干線公路「斷頭路」「瓶頸路」建設,促進機場合作發展。
同時,京津還將逐步實現兩地港站信息、車貨信息等互聯互通及貨物運輸的無縫銜接,推進京津毗鄰地區道路客運班線公交化運營;津冀將建立集裝箱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推進航運公司在兩地港口直靠直裝,推進輕軌、城際鐵路和市郊鐵路等多種形式解決天津與河北周邊地區的快速連通問題。
市場要素對接對流也是三地雙邊合作的重點。津冀提出,推進區域金融一體化、科技創新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旅遊市場一體化、口岸一體化、市場環境一體化建設等,實現金融信息共享、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專業技術職稱互通互認、高端人才資源共享、旅遊市場互動、一體化通關通檢,清理和廢除不適應市場資源配置要求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產業發展錯位互補
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和產業同構現象突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與承接備受關注。
在三地的雙邊協議中,有若干協議專門針對某些合作項目或者合作示範園區,如京津之間的《共同推進天津未來科技城合作示範區建設框架協議》《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合作框架協議》;京冀之間的《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框架協議》《共建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協議》《共同推進中關村與河北科技園區合作協議》;津冀之間的《共同打造(涉縣·天鐵)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框架協議》。
透過這些協議可以發現,京津作為兩大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直轄市,其合作更多地集中在科技創新轉化領域,津冀的產業合作著眼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而京冀的產業合作較為廣泛。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表示,三地產業合作體現根據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分工: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配套,錯位發展十分重要。
同時,津冀之間長期存在的港口競爭大於合作的問題也被提上解決日程。根據津冀簽訂的協議,天津港發展定位於強化綜合性樞紐和集裝箱干線港地位,而河北港口建設著眼於成為國際能源大港,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資運輸為重點。
生態環境聯防互惠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發生在三地霧霾嚴重的初春,能夠借一體化打造優質的生態環境是三地百姓的共同期待。在三地雙邊協議中,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也成為合作重點。
翻看三地合作協議,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水污染綜合防治都將在以往的基礎上加強,而在線監測、脫硫脫硝、循環經濟等科技合作將進一步強化。三地雙邊將在清潔能源項目上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例如,京津將統一機動車油品標准、加快淘汰黃標車,推廣新能源汽車;津冀將協同研究部署冀北清潔電力,與天津電網深化合作,統籌安排天津與周邊地區的煤改氣供應等。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表示,京津冀的生態環境問題已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而環境的共享和流動性將倒逼三地政府加強合作。
三地還將在生態保護上建立長效機制,京津、津冀將成立環保合作小組,組長由分管副市長、副省長擔任,建立與河北的對口幫扶機制,共同完成生態保護的重任。

Ⅳ 常寧的常寧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緊緊圍繞爭當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的目標,堅持打基礎、抓改革、創環境、促發展、惠民生,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一、綜 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4.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8%,增幅在七縣市中位列第二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5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06.08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95.27億元,增長14.5%。一、二、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7.8%、38.2%、54%,分別拉動GDP增長0.8、3.8、5.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665元,增長8.4%。全社會用電量達為11.93億千瓦時,增長1.5%;工業用電達9.3億千瓦時,增長8.5%。
全市三次產業比為17.8:43.3:38.9。與上年相比,一、二產業佔比分別下降0.4、1.6個百分點,三產業佔比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1.4%,較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7.7%,拉動GDP增長3.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較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城鎮新增就業9271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5040人、援助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1503人;購買公益性崗位1063個,「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率和純農戶家庭就業高校畢業生動態就業援助率100%;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100人。
二、農 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71.9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24.2億元,林業產值9.5億元,牧業產值31.8億元,漁業產值4.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億元。堅持以糧食生產為重點。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81.97萬畝,增長1.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00.88萬畝,增長1.9%,糧食總產40.67萬噸,增長3.5%,連續兩年躋身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行列;出欄肉豬121.66萬頭,增長2%;出欄牛2.91萬頭,增長1.7%;出欄羊9.6萬頭,下降16.2%;出籠家禽1707.95萬羽,增長3%;水產品產量3.18萬噸,增長4%;蔬菜種植面積11.63千公頃,增長0.9%。「兩油兩葉」加快發展。新造油茶林4.6萬畝,全市油茶林面積達81.4萬畝。「常寧茶油」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央視《走遍中國》欄目進行專題報道。油菜種植40萬畝,打造了宜潭、洋泉等萬畝示範片。落實烤煙種植面積5.09萬畝,收購煙葉8.6萬擔,連續三年評為全省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優秀單位。新建高山有機茶基地3000畝,塔山山嵐茶先後榮獲省茶博會金獎和湘茶大賽金獎。扎實開展「三年綠化攻堅」行動,全年完成造林7.3萬畝,造林工作連續三年評為省先進。
完成23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廣濟水庫正在抓緊壩基工程和上壩公路施工。扎實推進「一流轉五服務」,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率先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被評為全省農村土地仲裁和流轉先進單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達484個,分別新增63個、83家;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星級休閑農庄8家,其中五星級1家;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範社1個。與湖南農大開展校地合作,加強農業科技對接。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01.3億元,增長8.4%,比去年同期回落2.9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6%,增幅在七縣市居第二位。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8.5%,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含集中區)增長9.5%。從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8.3%,重工業增長8.9%。從經濟類型來看,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保持較快增長,增速為15.6%。規模工業的重點行業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增長8.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8.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8.7%。全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9家。
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07.72億元,同比下降24.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3%,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具體情況如下表:
金銅項目是全市的「一號工程」,2013年以來市本級財政累計投入4.6億元,完成1298.5畝建設用地的報批及土地平整,完成廠區和安置小區房屋拆遷534戶,確保金銅項目核心工程按期開工,2015年內一期工程建成試產。依託金銅項目發展銅壓延加工,成功躋身全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連續三年可獲省財政每年6000萬元的專項扶持。水口山經濟開發區強力引進和推進有色化工企業入園,志輝冶化已投產,金翼粗鉛、華興冶化、宏興化工、大宇鋅業、一品新能源5個入園企業完成拆遷126戶,平整土地521畝,全面啟動廠房建設。水口山有色循環產業園被評為省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現有有色冶煉、深加工和化工企業58家。宜陽工業園加快升級。天衡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實現全市上市公司零的突破。浙江北高峰碳酸鈣、廣州喜寶鞋業、溫州富羅迷鞋業等企業先後入駐。
全市建築業總產值11.9億元,增長1.25 %;全市建築業增加值4.78億元,增長2.5%。新增質資建築業企業3家,全市共有質資建築業企業14家,其中,二級質資建築業企業2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34.37億元,增速雖有回落,但仍保持24%的高速增長,比衡陽市平均水平快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快4.6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快8.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9億元,同比增長25.6%。國有投資81.5億元,增長85.3%。全市製造業投資39億元,增長10.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12.4億元,增長97.8%。
全市房地產投資完成5.4億元,下降5.4%。我市商品房銷售依然處於下降態勢。1-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19.44萬平方米,下降44.7%。
年內新開工項目個數140個,增長16.7 %。開工建設重點項目80個(衡陽市重點項目39個),已累計完成投資185.56 億元。茶常高速常寧段完成前期工作。省道214松柏至車田段改建完成路基工程,進行路面油化。三白、蔭煙、富大、常板、田鹽5條骨幹縣道完成大修。青市車站開工建設。土谷塘航電樞紐移民工程、松柏千噸級碼頭建設進展順利。南門湖、宜水新城加快建設,歌劇院主體工程竣工。塔嶺水廠擴建工程正式通水。衡陽至水口山天然氣長輸管道工程加快建設。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松柏工業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啟用。
五、國內貿易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39億元,增長12.4%。從行業看,零售市場仍主導消費品市場。批發業5.18億元,增長12.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零售業51.59億元,增長1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7%;住宿業0.47億元,增長7.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餐飲業9.15億元,增長17.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分地區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6.56億元,增長12.7%,其中城區為48.79億元,增長13.6%;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83億元,增長10.9%。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零售額3.36億元,增長11.5%。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中,家用電器和音響類下降6.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7.9%,汽車類增長31.1%,日用品類增長28.3%,服裝鞋帽針紡絲品類增長15.5%,化妝品類增長18.2%,書報雜志類下降0.4%,中西葯品類增長4.2%。
六、對外經濟和旅遊
全市進出總額1100萬美元,增長138.7%,提前超額完成年計劃849萬美元,其中:加工貿易185萬美元,增長2118.3%;對外勞務及工程項目經濟合作完成665萬美元;境外投資500萬美元;對外勞務輸出504人。全市有業績的外貿進出口企業10家,其中新增破零進出口企業3家;倍增進出口企業2家。引進項目65個,引進資金37.97億元,其中:引進外資項目12個,引進外資7600萬美元,增長16.9%;引進內資項目53個,引進資金33.41億元,增長10.7%。
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3.9億元,增長12%,接待遊客156萬人次,增長13%;年末全市共有等級旅遊區(點)7個。水口山工人運動陳列館評為國家2A級景區。
七、交通和郵電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72億元,增長5.8%。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達到7.95萬輛。完成貨物周轉量28.6億噸公里,增長14.6%;完成客運周轉量25.02億人公里,增長12.9%。
全市郵電業務總量(按不變價計算)3.73億元,增長6.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29億元,增長4.1%;郵政業務總量0.44億元,增長20.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47萬戶,下降2.1%。行動電話用戶49.43萬戶,增長15.2%。年末互聯網寬頻用戶數11.84萬戶,增長13.7%。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4.11億元,增長3.5%。增幅較上年下降12.7個百分點,低於衡陽市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79億元,增長12.7%。上劃中央收入完成2.52億元,下降21.7%;上劃省級收入完成0.8億元,增長1.3%。稅收收入下降明顯。全年累計完成稅收收入9.02億元,下降8.3%,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63%,較上年下降9.1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支出38.64億元,增長14.5%;其中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交通運輸、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和住房保障支出六大類支出大幅增長,分別增長3.3%、97.1%、-14.7%、8.8%、102.3%和40.6%。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5.8%,比上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5.1億元,增長14.2%。存款增量在衡陽市各縣市中排名第四、增速排名第三。其中:單位存款27.07億元,增長4%;個人存款144.5億元,增長15.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5.27億元,同比增長23.8%,貸款增量、增幅在衡陽市各縣市中均位列第二。票據融資和中長期貸款增勢強勁。全市短期貸款余額25.43億元,同比下降3.9%;票據融資余額4.48億元,同比增長570.22%;中長期貸款余額35.35億元,同比增長38.1%。
全市保險保費收入2.93億元,增長22.9%。其中,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0.83億元,增長25.5%;人身險收入2.1億元,增長23.5%。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市共有各類民辦教育機構165所。全市學校(包括公辦、民辦)共有在職教職工6972人,在校學生120989萬人。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畢業生升學率為90%,其中小升初100%、初升高85%。高中階段在校生15684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77.6%。全年中職招生人數達到1464人。2014年財政對教育投入達7億元。全年再補充教師370名,其中本市招聘教師150名,到位特崗教師185名,安排免費師范生35名,緩解了教師隊伍人員緊缺狀況;教師管理更加規范,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師德師風明顯好轉。全市共完成118所合格學校(園)建設任務,完成7所鄉鎮公辦幼兒園、23所中心幼兒園建設任務。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創建「平安校園」活動,建立了校園綜合管理群防群控體系,聯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2014年,全市高考實現了「考紀考風和教育質量」雙豐收,高考上線人數取得新突破。本二以上上線人數達1318人同,較去年凈增69人,其中600分以上人數凈增34人。初三學業水平考試總平均分為571.36分(按實際參考人數計算),比去年高出6.15分;全市的直升率、合格率較去年均有所提升,合格率在衡陽市排名第三。
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0.57億元,下降13.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4.3%。申報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項,其中沿江鋅業有限公司獲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申請專利120件,增長10%,授權專利3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7件。新建省級「12396」星火科技服務站點8個,為全市各農業專業戶服務30餘次;科技宣傳活動3次;開展科技培訓3期,培訓30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600餘份,科技人員進村入戶73人次;開展多形式的地震科普宣傳3次,繼續完善地震應急預案。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擁有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登記在冊的可移動文物7660 件。水口山鉛鋅礦冶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填補全省工業遺址「國保」單位空白。爭取國家資金1500萬元對廟前中田古民居進行維修。第三次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年,《五月鄉情》、《山歌好比春江水》、《春江水暖》、《夢開始的地方》、《微笑不再》等作品在國家、省、市獲獎。小歌劇《瑤寨情》再獲湖南省中青年演員摺子戲和新創小戲比賽一等獎。在首次全國鄉鎮文化站評估定級中,宜潭、新河兩個文化站被評為一級站。全市共有22個鄉鎮都組建了廣場文藝活動隊伍,隊伍達到158支,人數達到3122多人。全年市圖書館新辦借書證485個(含少兒),讀者流通人次65216人次,外借冊次49683冊次。2014年訂報刊241種,新購圖書11000餘冊,收集地方文獻18種65冊,讀者滿意率達95%。2014年,組織放映隊26個,投入放映設備28台,在全市所有的鄉鎮行政村、社區、廣場開展公益電影放映。共放映了免費公益電影8571場次,其中:長片8471場、科教短片3583場。
全市有電視台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8%;有線電視用戶8.63萬戶,增長10.6%。
全市擁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864所,其中市直二級醫療機構3所,包括二級綜合醫院2所、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1所、鄉鎮衛生院2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所、村級衛生室708個、民辦門診部43所、其他各類各種機構80所(包括分院、廠礦醫務室等)。衛生技術人員369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207人,注冊護士1104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總床位3246張。全市「五苗」全程接種率99.83%,流動人口「五苗」全程接種率91.36%;全市新增居民健康檔案45812人,累計建檔人數69.62萬人,其中電子建檔61萬餘人,老年人健康管理88982人,規范化管理68324人。2014年全市活產數8190人,住院分娩率99.98%,孕產婦系統管理率74.40%。全市7歲以下和3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89.98%、84.97%。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產前篩查率分別為90.04%、80.93%、20.37%。全年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171.315萬元。全年共培訓葯劑、信息、護理等專業人員370人,基層公共衛生人員業務培訓256人,舉辦3期鄉村醫生培訓班,對全市778名鄉村醫生進行業務培訓。市中醫院骨傷科被列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中醫葯管理局將「南詹正骨」作為中醫特色絕技收集整理,向全省推廣。
群眾體育漸成格局,全年舉辦具有規范性、示範性的大型群眾體育活動10餘次。全市基本形成 「以全民健身中心為基點,公共體育設施為網點,農村為重點」的發展格局。財政出資200萬元對體育館進行翻修改造,改造完成後,場館面積將增加100餘平方米;在泉峰公園、西嶺鎮平安村等場所修建了全民健身路徑;在76個行政村實施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部配備了乒乓球台,修建了籃球場。競技體育成績斐然,衡陽市青少年跳水錦標賽獲團體總分第二名;衡陽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三名;省十二屆運動會上,運動員詹妮獲女子跆拳道冠軍,雷靜獲女子摔跤銅牌;衡陽市氣排球比賽獲二等獎。加強體育人才培養,全年培訓重點運動員有100人,目前在訓人員有350人。體育產業再上新台階。新增3個體彩專營店,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為909.43萬元,增長117.4%。
十一、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城市建設進一步提速。全年共實施城建項目50多個,其中,年內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有13個,年內竣工項目30多個,共完成投資約3.49億元,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額,都創造了近年來的新高。主支幹道破損路面維修年內實施了三期,補修面積達12000平方米;完成新街橫巷、市委大院及財政局道路油化、消防隊側邊人行道改造等;泉峰東路改建完成雨污分流及道路工程並通車;常蔭路降坡改造工程完成土石方工程。推進拓城建設開發。東一環路一期工程完成主幹道及部分支路路基;衡桂高速連接線工程完成南三環綠化一期工程、將軍西路及其安置地的道路路基建設;西一環南段完成清淤1萬m3,土方回填7000 m3,石方回填3000 m3,西一環大橋完成8根樁基及附屬圍堰工程;北一環東段年內完成石方開挖10萬m3、土方開挖20多萬m3;北一環路西段完成雨污分流、路基建設及路面精加工;北一環宜水大橋完成橋面鋪裝。南門湖建設工程完成湖區擋土牆和二、三號橋建設以及文虎路、李虎路瀝青鋪裝;宜水新城風光帶防洪堤建設完成80%工程量。新建供氣管網50多公里,燃氣新立戶6000多戶,累計立戶10000多戶,燃氣使用戶7000餘戶,日均用氣量達1萬m3。城區供水管網年內新建及改造28.4公里;塔嶺水廠提質擴建工程完成土建主體90%工程量及設備招標采購,農歷年前可通水;松柏垃圾填埋場工程完成電力設施搬遷、場內清表及拆遷50%工作量;松柏污水處理廠、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兩個污水治理項目已在12月先後通水試運行;市污水處理廠全年處理污水總量507.88萬噸,減排任務落實到位;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泉峰東路、車站路等兩條主幹道。
全面完成省定減排任務,重金屬污染明顯減輕,湘江松柏斷面水質不斷好轉,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7.6%,地表水質達標率為100%,城鎮污水處理率76%,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96.9%。投入1.58億元興建了水口山危險固廢無害化處置工程,一期工程去年8月已建成投入運行,可消化38萬噸危險固廢物,目前已處置危險廢渣26860噸。實施松漁鎘污染治理工程,對8萬噸廢渣進行了科學處置;加大重金屬重度污染場地治理,對水口山重金屬污染最重的500多畝土壤進行了深度處理。對曾家溪和康家溪底泥污染進行整治,加大了河道清淤力度。通過對水、氣、渣等立體治理,全面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消除了重金屬流入湘江的隱患,降低了對水體的二次污染風險。在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已建成運行的基礎上,投入4000萬元實施了二期工程。在水口山,投入9500萬元興建了工業污水處理廠,投入4200萬元興建了松柏生活污水處理廠。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也投入6000萬元,興建了重金屬廢水綜合治理循環利用工程,這幾個污水處理廠已如期建成運行,日處理污水5萬噸,圓滿通過了「國考」、「省考」。在城郊投入7500萬元建設的仙嶺垃圾填埋場已投入使用。在水口山投入8100萬元新建垃圾填埋場和建築垃圾臨時填埋場,同時,近三年我市累計投入達5500萬元,在各鄉鎮新建了簡易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等設施,添置了垃圾清運車、灑水車等設備,有力夯實了污染防治的硬體基礎。在所有水源地設置了保護標牌,基本實現小(二)型以上水庫無化肥養魚,關閉、搬遷湘江幹流500米范圍內規模養殖場93家,用一年時間圓滿完成了省定兩年完成的養殖場搬遷任務。
全市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30起。死亡10人,比去年增長11.1%;重傷10人,比去年下降84.4%。直接經濟損失313.3萬元,比去年下降6.6%。各項指標均在控制范圍以內。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41;工礦商貿企業十萬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329;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1.13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82.86萬人,常住戶數21.45萬戶。城鎮化率47.4%。據市計生委統計,全市出生嬰兒11923人,人口出生率為12.7‰,其中政策內出生859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72.1%,總性別比為111.6:100。死亡人口6261人,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6.04‰。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8元,增長9.8%;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740元,增長12.3%。增幅分別居七縣市第一、第二位,分別高於衡陽市平均水平0.5、0.8個百分點。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服務支出1532元,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為13.2%,較上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2.5平方米。
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單位215個,在職參保人員24601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35%,征繳養老保險基金16691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51%,共為6715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0232萬元。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802人,共征繳基金3.395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235%;完成了養老金「十年調」,人均月增發養老金177元,共為23433名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3.779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萬餘人,享受待遇人數10.5萬人,發放待遇6606.03萬元。征繳2014年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2855.34萬元。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參加養老保險2649人,其中483人參加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60023人,征繳基金1492.12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546個,參保人數54307人(其中農民工人數20626人),征繳基金1182萬元,為890名工傷職工支付工傷保險待遇1150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8058人,征繳基金7215萬元,享受待遇人數24013人,統籌基金支出10750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9675人,征繳基金3563萬元,享受待遇15905人次,待遇支出2695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1002人,征繳基金323萬元,享受待遇人數193人,發放待遇295萬元。新農合參合人數744509人,參合率99.86%。參合農民全年累計報銷封頂線為12萬元,全市實際住院補償率(受益度)為62.63%,其中縣鄉兩級政策范圍內住院補償率(受益度)為75.09%。繼續推行參合五保戶不設起付線。
全市共清退低保對象3342人,新增低保對象1611人。年末共有農村低保18930戶、29611人、發放低保金7451.2萬元,城市低保8425戶、9054人、發放低保金2885.7萬元,月人均補差水平分別達120元/月/人、253元/月/人。繼續提高了五保供養標准。分散供養提高到2640元/年/人,集中供養提高到6480元/年/人,全年累計為6683名五保老人發放五保供養金1534萬元。全年累計發放醫療救助金1100萬元。全年為860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發放高齡補貼87.6萬元;啟動了基本養老服務補貼,為3000餘名符合補貼條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資金72萬元,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53.4%。為569名孤兒發放生活補貼438萬元,並跟每一個孤兒的監護人簽好合同,確保發放的每一分錢都用到孤兒的教養上。

閱讀全文

與新河融資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民生銀房屋貸款 瀏覽:704
信用社貸款利息逾期 瀏覽:863
吳中地產股票 瀏覽:40
天津市保利凱旋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382
通達信用後富指標公式 瀏覽:195
50元澳元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452
台州鳳凰資產整合投資合夥企業 瀏覽:579
公積金貸款買房會動裡面的錢嗎 瀏覽:164
2014全國汽油平均價格 瀏覽:901
4萬英鎊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338
人民幣換成萬美元是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701
外匯市場的運行 瀏覽:778
通達信市值篩選指標 瀏覽:143
貸款影響信用卡提額 瀏覽:477
甜品店融資計劃 瀏覽:119
理財年化利率 瀏覽:316
基金a與c的收入 瀏覽:924
美元基金好嗎 瀏覽:432
主力資金流入流出說明什麼意思 瀏覽:211
京順長城新興成長基金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