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買信託產品有風險嗎
問題一:買信託產品靠譜嗎,風險大嗎? 有投資就有風險,無非就是風險有大小之分。
信託產品是由信託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一般投資規模在100萬以上,年化收益率一般為10%左右。
信託產品的實質就是信託公司向社會借錢,進行投資,投資者購買了他的信託,就等於借給了他錢,到期後他付投資者收益。
信託合同中不允許承諾保本、保收益等字眼,還要客戶簽署風險認購書。這說明,信託產品肯定是有風險的。信託年化收益主要集中在10%左右,這超越了很多實體經濟;錢在自己手上,做生意、做實業都有一大堆虧損或倒閉的,更不用說做投資理財。如果沒有風險,媒體也不會整天炒作這炒作那的。
所以,信託產品是有風險的。但是,信託風產品險比較低,而且信託產品最壞的打算也不過是預期收益沒有達到。
那麼信託產品風險小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1、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至今,購買 *** 信託產品的投資者都沒有遭遇本金虧損的情況,信託行業連續12年沒有違約兌付糾紛。
2、信託產品有著嚴格的風險管理手段。具體不同的信託公司、不同項目會有一些差異。
但整體而言,可以通過信託獲得融資的企業實力都比較強大,市場的風險也比較低;此外,信託公司非常看中還款來源,即使一個信託項目投資失敗,還款來源好,風險還是可以控制的。再者,信託產品都有第三方擔保或者有價值的質押物,這個可以轉移、化解風險。而且質押率通常在50%以下,甚至更低不到30%。
3、現在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擴大到9.45萬億,這讓信託業處於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嚴格監管之下。媒體喜歡炒作信託的風險,但最終都不了了之,因為信託公司、項目方、當地 *** 都會幫您想辦法去化解風險。
雖然信託產品風險小,但是最好還是咨詢一下專業的理財師,因為他會幫您分析產品的風險程度與投資價值,給您提供專業的意見。
問題二:信託產品到底有多大的風險? 1看項目本身是否可以賺錢,如果你感覺不太賺錢,難說的這種,建議你別買了。
2看抵押物是否足值,並且是否有流動性。整個鄉下土伐做抵押的這種,只能視為無抵押。
3看擔保方(回購方)是否強大。大型國企擔保公司最好,起碼得負債率低一點的大型民企,信用好,是關鍵。自己給自己擔保的,視為無擔保。
4前三種沒有一個靠得住的,那也不要指望其它的東西靠得住了。
問題三:投資信託產品有風險嗎 個人覺得如果真要按照金融理財公司排名來選平台,那前200名的都可以考慮。全國現在還有2000多家平台呢,1/10的篩選概率中再挑選出1/10算是比較安全的平台了。我個人會從中再考慮三個維度,一是可以選擇前10名的平台,實力上都比較牛,收益低吧至少能夠保本。二是選收益高一些但做抵押貸的平台,回款有保障,比如企額貸。三是選短期項目多一些的平台,資金能夠在急用的時候出來。
問題四:請問購買信託產品的風險? 銀行本身是無權營信託業務的,因為咱們國家是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銀行只是代銷信託公司的信託產品而已。你去證券公司,或者去信託公司,也都可以買到信託產品。信託產品的起點比較高,收益也相對比較高,總得來說是很穩健的投資方式。至於你問哪裡買的產品最安全,這個……判斷一款信託產品是否安全,不是看在哪裡買的,而是看這款產品的投資方向以及擔保品質量。這個在信託產品合同中都有明確說明的。
問題五:買信託產品安全嗎? 轉自網路:
一:法律層面
1,《信託法》第16條規定,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能抵債不能被清算,具有債務隔離功能;
2,存在銀行的錢一旦發生債務糾紛,錢就不是自己的啦!(其它資產,如股票、基金、黃金、住房等等,全部要抵債的)
二:收益的實際兌現情況
1,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至今,信託業對投資者100%兌現收益,即使2011、2012年度,媒體不斷炒作房地產信託兌現壓力大,風險高,但實際上房地產信託的收益全部兌現!去網路搜下,看看哪個信託的購買者說自己買信託虧了?找不到!而其它金融產品,都可以搜到不少投資者虧損的。
2,再去去網路下就可以搜到2010年銀行一共38款理財產品沒有兌現預期收益!(finance.ifeng/roll/20101011/2691084.shtml)
3,今年以來還不時爆出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比如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理財風波,比如中信銀行鄭州黃河路支行上百人血本無歸的理財風波,再比如有客戶王女士在深發展理財,180萬被理成1萬(50萬理成1萬);雖然最後查出客戶買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而是銀行業務員私下代理的黃金交易產品,高風險的,交易對手是家普通的投資公司,所以,即使在銀行買理財也要小心再小心。
4,股市就不用提了,哀鴻遍野。
三,從對風險的控制來看
1,信託類融資有幾個條件:A,融資人的資企資質,信用評估;B,還款來源是否充足?是否可以覆蓋本息?C,過去的經營業績如何?項目是否有較高的復合增長率?D,抵押物凈值如何?變現能力如何?一旦融資人還不起錢,是否可以及時變現抵押物?
2,銀行的風控指標呢?大同小異。銀行同樣也遇到融資人(借款人)還不起錢的時候,銀行的做法是處理抵押物,銀行的抵押率是70%,信託基本是50%以下。大不了銀行當做不良資產自己買單,信託也一樣。
請問:風控過程和指標一樣,做法同樣,抵押率信託更低,憑什麼說信託風險高?
四、從收益的分配來看
1,銀行給了大家低的利率,自己去賺大錢,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可以200米就開一家;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最賺錢的10家上市公司裡面7家是銀行,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其它2200多家上市公司。
2.騰訊財經圖片報告《萬億銀行理財與龐氏騙局》(原報道鏈接:t.qq/p/t/150353055164216)揭秘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主要來自信託與城投債,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再買信託,不做產品研發與設計,輕松賺錢收益差。看騰訊財經報道的下圖:
問題六:信託產品的風險由誰承擔? 准確的說
《信託法》規定,信託產品的風險,如果信託公司完全按照信託合同的約定,履行了盡職、盡責的義務,由此產生的信託財產損失,信託公司不需要承擔責任。如果由於信託公司未能按照信託合同約定、沒有履行好盡職、盡責的義務,由此造成的損失,由信託公司以固有財產賠償,不足賠付時,由投資者自擔。
但是,在目前的國內環境下,由於信託業在中國還處於初級階段,投資者和信託公司都並不成熟,很多責任難以界定,因此,中國銀監會要求信託公司要承擔「剛性兌付」,也就是只要信託產品出現兌付問題,要求信託公司先行墊付投資者本金和利息。
銀監會副主席蔡鍔生今年在「兩會」上說過在投資者還不成熟的情況,「剛性兌付」不能結束,或許可以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個人認為,目前國內的信託產品,就是一個風險極低、收益較高的高質量理財產品,比銀行理財產品可靠的多。是大資金保值增值應該最優先考慮的配置品種。
問題七:請問信託產品有風險嗎? 20分 風險很小,信託的風險僅次於國債以及定存, 並且目前信託也存在「剛性兌付」 這么一個不成文的規則,所以說信託的風險很低。 而且,信託公司在場立信託項目做計劃前會有一系列的風險監控,風險調查等等。 不過,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諸如 「有限合夥」 「私募」等 被冒充成信託,一般收益在8%--11.5% 之間都是屬於信託范圍。 中鐵信託・ 起步資金60萬
問題八:購買信託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首先,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大小區別而已
其次,從實際情況來看,將近20萬億的信託規模,幾乎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實質性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說,信託的風險其實是很小的。但也需要看到,以往那種有著行業潛規則的「剛性兌付」也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考驗,或許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不能及時完全兌付的信託產品
第三,即便出現上述的情況,也不太可能是大規模的,只有可能是小范圍的兌付危機,就和銀行有壞賬一樣,信託公司也有可能存在壞賬的風險,只是投資者要慢慢適應不能夠再閉著眼買信託了的局面。
最後,強調一句,短期內信託的風險收益比依然是所有投資產品裡面最好的,但依然要從風控、投向、期限等多角度進行項目的篩選,以免踩雷
問題九:信託理財產品風險大嗎? 投360理財顧問認為信託理財產品是風險比較小的理財產品,只是投資門檻比較高,一般是100萬起。年化收益率在10%及以上,不同的投資要求有差別。之所以說信託理財產品風險不大,是因為:信託有專門的《信託法》保護;信託產品具有稀缺性;信託理財有獨特的剛性兌付機制。這些都是很多理財產品部具備的。
問題十:信託產品本金有風險嗎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但是信託產品相比於其他類型的產品風險是可控的。你要說本金有沒有風險,那是一定有的。但是現在銀行都允許倒閉。啥沒有風險。不過信託產品風險相比較來說比較小,安全性高。
② 什麼是資管資管和信託私募有什麼區別
資管產品,是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向特定客戶募集資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戶財產委託擔任資產管理人,由託管機構擔任資產託管人,為資產委託人的利益,運用委託財產進行投資的一種標准化金融產品。目前我國有91家公募基金,但證監會只批復了67家公募基金可以設立全資子公司做特定資產管理業務(這些在證監會網站可查詢)
資管產品與信託產品的區別:
相同點:
1.必須報備監管部門,信託是銀監會監管,資管計劃是證監會監管;
2.資金監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3.認購方式相同,項目合同、說明書等類似;
4.本質相同通道不同,都屬於投融資平台,都可以橫涉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
不同點:
1.全國只有68家信託公司,而資產管理公司只有67家,牌照資源稀缺性更加明顯;
2.資產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強,尤其在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這樣的研究團隊指引下選擇可投資項目,能有效的增加對融資方的議價能力並降低投資風險;
3.信託報備銀監會1次,募集滿即可成立;資管計劃要報備2次,募集開始時報備1次,募集滿後驗資報備1次,驗資2天後成立;
4.資管計劃具有雙重增信,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層的雙重風險審核
5.資管計劃小額暢打,最多200個名額
6.收益高,資管計劃一般比信託計劃高1%/年;期限短,資管計劃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
今後趨勢: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證監會提倡的金融創新結果,因監管嚴格、運作靈活,收益較高,小額不受限制、專業管理等優勢,未來基金專項資管用來分拆信託或發起類信託產品是一種必然趨勢。
基金子公司專項資產計劃問題答疑
1、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業務,如何理解其「剛性兌付」?
首先,「剛性兌付」是監管層的一個態度。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業務,他的「剛性兌付」預期強,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一、監管層面:信託業的「剛性兌付」是 銀監會的一個態度,其也並沒有明文規定。證監會與銀監會同屬於一個級別,證監會的監管風格更加穩健。銀監會是總量控制,證監會是事前控制,我們通過基金子 公司的報備次數就可以看出, 證監會雖然放開了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 業務,但是其仍然是審慎的監管態度,通過募集前報備,募集滿後再報備一 次,證監會維持其嚴格的監管風格。
二、行業發展層面:基金子公司由於剛開始發展,其初期的業務指引著這個行業的發展,因此行業內的公司都是很謹慎的在操作業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67家基金子公司成立,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對一的專項資管業務」。
三、基金子公司層面: 基金子公司背靠強大的股東背景,他的風險化解能力同樣很強,不比信託差(主要包括產品自身的風控體系化解,大股東接盤,四大資產管理接盤,私募機構接盤,保險資金接盤等等)。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業務團隊幾乎都是挖信託的人才,他的管理風格, 風控體系延續了信託行業嚴謹 的作風。
四、牌照層面:類信託牌照仍然很值錢,這也是為什麼政策放開之後,所有基金子公司一擁而上,爭搶這個牌照, 沒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敢於第一個打破「剛性兌付」,從而被監管層檢查,甚至暫停、停止專項業務(即類信託業務)。
五、人員、業務層面:基金子公司都是通過挖掘信託行業的人才,而且都是信託業務骨幹,風控骨幹,中高層領導, 都是信託業中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業務水準可以說高出信託行業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們對優質類信託項目獲取,融資設計,風險把控更加得心應手,從而保障 「剛性兌付」。
2.基金子公司是證監會監管,股市的起伏,公募基金的產品讓股民很受傷,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產品總讓人感覺風險高,怎麼辦?
目標客戶:公募基金的認購起點是1000元,他的客戶群體很大部分不是我們的高凈值客戶。
產品層面:中國的股市,偏股型基金很大程度上是投機,這是投資者,投機者的行為,他願意承擔高風險,獲得高收益,與類信託業務有本質的區別。
對比信託:證券投資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也是不保本的,這不是基金子公司的問題,這是所投向標的和投資人風險偏好問題,與監管層、設計發行機構沒 有關系。我們所指的「剛性兌付」主要指債權類集合型產品。
產品層面: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產品,無論從融資人實力、交易結構、抵質押 擔保、風險控制層面都是很完善的,不是那種投機型的無法掌控,與其有本質區別。
3.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低,風險化解能力弱,他的基金子公司類信託產品的風險化解能力怎麼樣?
信託的化解能力:信託的化解能力主要包括產品的風險控制措施,大股東償付、自有資金接盤、資金池產品過渡、 資產管理公司接盤、保險資金接盤、私募機構接盤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樣很豐富,主要包括產品的風險控制措施、大股東償付、資產管理公司接盤、保險資金接 盤、私募機構接盤等等。只比信託少了自有資金接盤,和資金池產品過渡兩個手段。
那麼我們詳細講述下少了的這兩個區別:自有資金接盤,所謂的自有資金,也是大股東的注資才有的,因為基金子公司的規定注冊資本2000萬起,大股東可以花較少的錢提高他的資金使用效率,那麼大股東為什麼要增加註冊資本呢?
當出現風險事件,基金子公司的大股東背景實力都非常強,都是些大型央企、中國500強,世界500強企業,不比信託弱,基金子公司的大股東的償付實力很好。而且,為什麼證監會的規定,注冊門檻2000萬起就可以了呢?我們覺得,這是監管層的一個態度,監管層認為在一定時間內,類信託業務還是很安全的,監管層鼓勵其管理的機構做類信託業務。否則,以證監會事前控制的穩健監管風格,他是不會這樣發文規定。資金池產品過渡:基金子公司的類信託業務,雖然目前未在市場上看到資金池產品,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有,因為資金池產品是體現基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的一個表現。憑借基金子公司的業務團隊,風控團隊都是信託行 業內的精英,他們的資產管理能力,他們帶來的經營體系,風控體系都非常強,他們也會發起資金池產品,並且依靠以往公募基金的發行募集渠道,能夠迅速建立規 模龐大的資金池產品。而現在的類信託產品,期限都是一年,兩年,因此,基金子公司的資金池產品經過嚴謹的規劃 設計(現在應該還在嚴格規劃中)適時推出問世之後,基金子公司的的主動管理能力,以及對旗下的優質類信託產品都是很好的保障。
4.基金子公司人員少,其類信託產品如何保障因其人員不足帶來的風險?
人員的結構:首先,基金子公司都是通過挖掘信託行業的人才,而且都是信託業務骨幹,風控骨幹,中高層領導,都是信託業中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業務水準可以 說高出信託行業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們對優質類信託項目獲取,融資設計,風險把控更加得心應手,從而保障類信託產品的安全。
量化分析:其次,我們做一個量化分析,以市場上做的比較好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方正東亞信託做一個類比。 2012年,方正東亞信託的資產管理規模是千億級別,我們按照1000億計算, 他的員工數量是200人左右(上述數據網上可查到)。平均每個員工對應管理的資產是1000億/200=5億,也就是說方正東亞信託平均每個員工管理的資 產是5億/人。而我們看基金子公司的,截止2013年上半年,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是600億,實際開展業務是19家 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是 600億/19=32億。每家基金子公司的人員大約數十人,我們按照平均水平20 計算,那麼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平均員工管理的資產數量為32億/20=1.6億,遠遠低於信託行業的平均每個員工管理的資產。人員與業務規模發展:基金子公 司成立之初,就全部是精英團隊,隨著業務規模的發展,其一定會建立起與業務規模相適應的團隊數量。一個公司的優秀經營管理,也是保障這個公司健康持續發展 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基金子公司的人員相對於其的資產管理規模,業務發展速度來講並不少,而且可以說,比信託更加具有保障,因為他們都是精英,資產管理 能力非常強,而且平均每個基金子公司員工管理的資產同比信託還要少。
目前資管業務屬於初期起步階段,他們為了佔有市場份額,推廣自己的品牌,肯定會在項目風控上做的特別嚴格,而且未來肯定會對信託公司進行很大的沖擊,瓜分信託公司的項目。
家庭理財關鍵是規避潛在風險,保證財產的穩步的保值增值,所以無論投資什麼,一定要投資合法合規的產品。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③ 買信託產品安全嗎
轉自網路:
一:法律層面
1,《信託法》第16條規定,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能抵債不能被清算,具有債務隔離功能;
2,存在銀行的錢一旦發生債務糾紛,錢就不是自己的啦!(其它資產,如股票、基金、黃金、住房等等,全部要抵債的)
二:收益的實際兌現情況
1,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至今,信託業對投資者100%兌現收益,即使2011、2012年度,媒體不斷炒作房地產信託兌現壓力大,風險高,但實際上房地產信託的收益全部兌現!去網路搜下,看看哪個信託的購買者說自己買信託虧了?找不到!而其它金融產品,都可以搜到不少投資者虧損的。
2,再去去網路下就可以搜到2010年銀行一共38款理財產品沒有兌現預期收益!(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1011/2691084.shtml)
3,今年以來還不時爆出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比如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理財風波,比如中信銀行鄭州黃河路支行上百人血本無歸的理財風波,再比如有客戶王女士在深發展理財,180萬被理成1萬(50萬理成1萬);雖然最後查出客戶買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而是銀行業務員私下代理的黃金交易產品,高風險的,交易對手是家普通的投資公司,所以,即使在銀行買理財也要小心再小心。
4,股市就不用提了,哀鴻遍野。
三,從對風險的控制來看
1,信託類融資有幾個條件:A,融資人的資企資質,信用評估;B,還款來源是否充足?是否可以覆蓋本息?C,過去的經營業績如何?項目是否有較高的復合增長率?D,抵押物凈值如何?變現能力如何?一旦融資人還不起錢,是否可以及時變現抵押物?
2,銀行的風控指標呢?大同小異。銀行同樣也遇到融資人(借款人)還不起錢的時候,銀行的做法是處理抵押物,銀行的抵押率是70%,信託基本是50%以下。大不了銀行當做不良資產自己買單,信託也一樣。
請問:風控過程和指標一樣,做法同樣,抵押率信託更低,憑什麼說信託風險高?
四、從收益的分配來看
1,銀行給了大家低的利率,自己去賺大錢,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可以200米就開一家;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最賺錢的10家上市公司裡面7家是銀行,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其它2200多家上市公司。
2.騰訊財經圖片報告《萬億銀行理財與龐氏騙局》(原報道鏈接:http://t.qq.com/p/t/150353055164216)揭秘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主要來自信託與城投債,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再買信託,不做產品研發與設計,輕松賺錢收益差。看騰訊財經報道的下圖:
④ 中國排名比較靠前的信託公司是那幾家
從最新的資產管理規模來看,我國排名比較靠前的信託公司有:
中信信託
資產規模規模15741億元,中信信託成立於1988年,前身為中信興業信託投資公司。在2021年「誠信託」獎評選中獲得「誠信託」卓越公司獎。
建信信託
資產規模規模13912億元,中國最具成長性信託公司之一,信託規模增幅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華潤信託
資產規模規模9548億元,是一家歷史悠久、業績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機構。公司前身是深圳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
五礦信託
資產規模規模8849億元,是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信託公司,於2010年,在慶泰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完成司法重整的基礎上,變更設立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中融信託
資產規模規模7654億元,中融信託前身為哈爾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於1987年。
拓展資料:
信託公司,在中國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 [1] 規定設立的主要經營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 信託公司以信任委託為基礎、以貨幣資金和實物財產的經營管理為形式,融資和融物相結合的多邊信用行為。
信託業務主要包括委託和代理兩個方面的內容。前者是指財產的所有者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將其財產委託給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為妥善地管理和有利地經營;後者是指一方授權另一方,代為辦理的一定經濟事項。
信託業務的關系人有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三個方面。轉移財產權的人,即原財產的所有者是委託人;接受委託代為管理和經營財產的人是受託人;享受財產所帶來的利益的人是受益人。信託的種類很多,主要包括個人信託、法人信託、任意信託、特約信託、公益信託、私益信託、自益信託、他益信託、資金信託、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營業信託、非營業信託、民事信託和商事信託等。
當前能夠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公司除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以外還有第三方理財公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三方理財公司在資產管理市場上的拓展和定位有些類似於現如今的私募基金,將專家理財和靈活的合作條款捆綁嫁接作為打開資產管理市場的突破口。信託業務方式靈活多樣,適應性強,有利於搞活經濟,加強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協作;有利於吸收國內外資金,支持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
基本特徵:
(1)信託是以信任為基礎,受託人應具有良好的信譽。
(2)信託成立的前提是委託人要將自有財產委託給受託人。
(3)信託財產具有獨立性,信託依法成立後,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以及受益人的自有財產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運作的財產。
(4)受託人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管理信託事務。
信託業務范疇含商事信託、民事信託、公益信託等領域。經央行批準的金融信託公司可以經營資金信託、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和其他財產信託等四大類信託業務。
⑤ 銀保監會回應加強地產信託業務調控:抑制資金過度流向房企
本周,加強地產信託業務調控的政策消息牽動著信託行業和房地產領域的神經,監管部門剛剛也做出了最新回應。
7月6日,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近期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託公司,近日銀保監會開展了約談警示。要求這些信託公司增強大局意識,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的總要求,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現行房地產信託監管要求。要求提高風險管控水平,確保業務規模及復雜程度與自身資本實力、資產管理水平、風險防控能力相匹配。
「今後,銀保監會將會對信託公司的警示指導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根據房地產市場發展變化情況,及時開展政策吹風,推動信託公司沿著正確軌道穩健發展。」銀保監會上述負責人稱。
前五個月房地產信託業務快速增長
券商中國記者從信託業內人士了解到,房地產信託業務是不少信託公司去年以來業務發力的大頭,部分信託公司勢頭強勁,在當前「房住不炒」、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加強地產信託業務調控實則多少也在市場預料之中。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末,房地產信託資產余額3.15萬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余額14.00%;較年初增加1665.97億元,同比增長15.15%。
「盡管15.15%的同比增速在歷史上並不算最高,但部分信託公司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長較快,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存在一定合規問題和風險隱患,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希望房地產信託業務能夠長期平穩發展,避免大起大落。「上述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對房地產市場發展高度重視,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根本定位,『一城一策、因城施策』開展調控,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銀保監會堅決貫徹落關於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決策部署,加強對銀行保險機構執行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監督檢查力度,有效防控房地產領域風險。
銀保監會對信託公司重點提出5點要求
實際上,在此次監管部門對個別信託公司的房地產信託業務進行風險警示之前,房地產信託行業已經出現融資收緊的苗頭,這主要源於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發〔2019〕23號)後,信託公司的自我調整。
今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23號文,要求加大對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的各種亂象行為檢查處罰力度,其中對信託領域各種業務違規行為都提出了明確禁止性要求,要求鞏固前期亂象整治成果,防止亂象反彈回潮。
房地產依然是23號文重點「被照顧」的行業,在「宏觀調控政策執行」方面的表述中,明確提出重點檢查信託公司是否存在以下違規行為:
一是向「四證」不全、開發商或其控股股東資質不達標、資本金未足額到位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直接提供融資;
二是通過股權投資、股東借款、股權投資、債權認購劣後、應收賬款、特定資產收益權等方式變相提供融資;
三是直接或變相為房地產企業繳交土地出讓價款提供融資,直接或變相為房地產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等。
「23號文下發之後,社會反映正面良好,特別是引起了信託機構的重視,對於規范整治房地產金融市場亂象、抑制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企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稱。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細化落實23號文的各項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託領域風險防控,在前期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針對近期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託公司,近日銀保監會開展了約談警示。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對個別信託公司的約談警示中,重點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要求這些信託公司增強大局意識,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的總要求,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現行房地產信託監管要求。
2、要求提高風險管控水平,確保業務規模及復雜程度與自身資本實力、資產管理水平、風險防控能力相匹配。
3、要求提高合規意識,加強合規建設,確保房地產信託業務穩健發展。
4、要求控制業務增速,將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量和增速控制在合理水平。
5、要求提升受託管理能力,積極優化房地產信託服務方式,為房地產企業提供專業化、特色化金融服務。
「這些措施要求,有助於遏制當前房地產信託業務過快增長的態勢,有助於推動信託公司回歸本源、優化結構、有效轉型,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該負責人稱。
將對信託公司的警示指導作為常態化工作
加強地產信託業務調控備受市場關注,不少業內人士指出,該政策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信託行業和房地產領域都會造成較大影響。對於一些高度倚重房地產信託業務的信託公司來說,下半年的業績壓力會相對較大;而對於房地產領域,市場普遍預期房企融資環境進一步收緊,資金面壓力增加。
「房地產信託業務是去年以來不少信託公司發力的大頭,這個政策對這些公司來說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至於房地產領域,實際上不僅是房地產信託融資在收緊,部分房企的其它融資渠道如公開市場融資、銀行信貸等也在收緊,這會調整市場對房地產行業的預期,房企分化會進一步加劇。」廣東一從事房地產融資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稱。
對於此次加強地產信託業務調控是否會對行業造成較大沖擊,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認為,房地產信託業務規模占信託總資產的比重相對較小,此次是對個別信託公司進行風險提示,相信市場會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對行業前景做出科學的預期和判斷。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強調,此次對個別信託公司進行約談警示所做的窗口指導是分類施策,核心是要求信託公司提高風險管控水平,確保業務規模及復雜程度與自身資本實力、資產管理水平、風險防控能力相匹配。
該負責人還透露,今後,銀保監會將會對信託公司的警示指導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根據房地產市場發展變化情況,及時開展政策吹風,推動信託公司沿著正確軌道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