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財知識:養老金怎麼買理財產品
近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埋行螞蟻投教基地聯合推出的《養在未老時》投教專題已經和大家深入聊了降息周期和低利率時代對養老的影響《降息周期來了!對養老投資意味著什麼?》,以及養老金的籌劃和三支柱體系《做好養老理財規劃!如何讓60歲的你感謝30年前的一個決定?》。
今天接著上干貨,講講剛剛出道不久的 「小鮮肉」——銀行養老理財。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橫空出世的養老理財就頻頻收獲眼球。時隔不過半年,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明確自2022年3月1日起,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由「四地四機構」(即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擴展為「十地十機構」(即北京、沈陽、長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深圳十地,和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十家理財公司)。原有四家試點機構的募集資金規模上限也從100億元提高至500億元。
養老理財試點擴容意味著將有更多居民可以購買到養老理財,養老理財市場規模也將迅速擴大至近3000億元。
對這個剛剛出世半年的「小鮮肉」,很多人可能還會覺得困惑,銀行理財大家都熟,加上養老二字能有多大不同。
什麼是養老理財
我們將首批四家機構推出的養老理財產品作為參考和分析範本,從中國理財網披露的信息看,截至目前四家試點機構已經推出了15支養老理財產品。而它們最被市場所熟知的特點即「穩健性、長期性、普惠性」三點。
具體來看:
首先,這些產品的風險評級均為二級或三級,也就是屬於穩健型,投資范圍主要為固定收益類債券資產,佔比近8成。此外,養老理財都設置了「平滑基金」,即當產品收益超過預定業績比較基準後,管理者會將超出的一部分提取出來作為收益平滑基金舉液春,在收益低於業績基準時進行回補,目的是為了「削峰填谷」,降低凈值波動。這種機制的設置也體現了其穩健性的特點。
但請注正耐意,即便有風險緩釋機制,投資方向也比較穩健,養老理財依然是凈值型理財產品,最後真實獲得了多少投資收益,投資者就可以獲得怎樣的投資回報,也可能高,也可能低,甚至可能虧本!不保本不剛兌,不保本不剛兌,不保本不剛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第二,這些產品封閉期均為5年,到期後才可以自由贖回,體現其長期性特點。
第三,門檻極低體現普惠性,首批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均為1元起購、0認購費、0銷售服務費,收取的管理費和託管費用均不超過0.02%。與公募基金相比更優惠,公募基金在銀行端不僅收取募集費用,而且年管理費多在2%以上。
當然,老基民和老理財人都懂,所謂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是預期,而非承諾,所有養老理財的合同中也都有 「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不構成對該理財產品的任何收益承諾」類似語句。當然,養老理財本身是長周期的投資產品,且設置的平滑機制在專業人士看來還是很給力,只是投資人也需要明白,養老理財不是銀行儲蓄,它不是0風險,如果你一點兒風險都接受不了,那這個產品恐怕不適合你。
首批「小鮮肉」有多能打?
首批四支養老理財上線已經超過3個月,他們的表現如何呢?
據小編統計,工銀理財起始日期為12月23日的產品,3月23日凈值為1.0081;建信理財12月16日起始的產品,3月28日凈值為1.0058;招銀理財12月16日起始的產品,3月18日凈值為1.0016;光大理財12月15日起始的產品,3月25日凈值為1.0091。其中,光大養老理財產品目前的收益表現最高,年化收益率約為3.29%,但也尚未達到其5.8%的業績比較基準下線。
業內人士分析主要系2021年底至今金融市場波動較大緣故,導致養老理財試點產品凈值相對不高,但目前整體養老理財產品運行平穩,大家還是可以放心滴。小編在此需要提醒投資人們,養老理財為長周期投資,千萬不要像股票盯盤一樣天天盯著收益率哦,一時得失意義都不大,關鍵在於產品到期能否拿到預計的本金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