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6氪首發 | 智能駕駛公司極目智能獲2億元融資,想讓AEB像安全帶一樣普及
36氪獲悉,國內智能駕駛方案提供商極目智能近日完成2億元C1輪融資,由光遠資本、國投長江聯合領投,中航國際、方正和生、清大明韻、UMC Capital等知名機構跟投。
極目智能CEO程建偉告訴36氪,此次融資主要用於三個方面:擴大產線投入,推動AEB方案的普及;加大在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特定場景自動駕駛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加快高級別智能駕駛技術的量產落地;開拓海外市場,推動國際化布局。
官方信息顯示,極目智能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做智能駕駛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人工智慧企業,以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視覺技術為核心,提供可量產、低成本的Level 0-Level 3的智能駕駛方案、以及衍生的數據產品和服務(比如營運車險)。
跟其他新興ADAS(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公司一樣,極目智能一開始就放棄了直奔L4的商業故事,瞄準量產前裝市場。這裡面的難題是,投入和產出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時間鴻溝。因此,程建偉選擇先切入應用場景更明確的商用車市場。
但乘用車同樣不可放棄,去年以來,極目智能的一個重大戰略調整就是,發力乘用車。
程建偉向36氪直言,做商用車是為了前期生存,最終的戰場還是乘用車市場,「商用車的盤子在中等規模,但公司要做大,必須做乘用車,乘用車才是主戰場。」
「過去幾年,從產品成本、性能、供應鏈等維度來看,創業企業離乘用車還較大距離。我們將商用車領域做完之後,彌補了大約80%的差距。」程建偉表示,「這80%中最重要的是技術指標和成本,技術指標對於乘商來說是相通的,而主流乘用車對成本更敏感。通過商用車將這兩部分的能力建設起來了。」
據官方信息,目前,極目智能的產品已批量應用於國內外近30家主機廠旗下近百款車型上,供貨國內80%+頭部客車主機廠和 70%+頭部卡車主機廠,商用車主動安全國產方案市場份額排名前三。
得益於商用車領域的量產經驗,極目智能自 2020 年已在乘用車市場打開了局面,拿下了多個 L1-L2新能源乘用車前裝項目。產品方面,極目旗下L2+域控方案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相比於商用車,乘用車的ADAS市場早已經是競爭紅海,頭部車企都在建立的自主研發體系,其餘車企則開始尋求與第三方技術公司做資本綁定,例如上汽和Momenta,吉利和Mobileye等等。
極目智能作為後來者,如何切入ADAS乘用車市場?程建偉的答案是,藉助成本和產品優勢,從AEB(主動剎車)、LKA(車道居中)這樣的基礎模塊入手,做行業普及。
「我們現在認為最大公約數產品是基於AEB 的 L2 產品,5-8 年之後 L2 會有80%滲透率,會像安全帶一樣做到全標配。」程建偉告訴36氪。
AEB的全意是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即自動剎車系統,是在緊急狀況下,車輛自動制動(減速或剎車)的一項主動安全技術。相比於現在受到熱捧的NoA、NoP等領航輔助駕駛功能,AEB更多被歸類為輔助駕駛中的基礎功能,不能用來炫技,也難以成為營銷賣點。
但是程建偉認為,NoA更多是舒適性功能,AEB才是跟安全密切相關的功能,具有面向行業普及的動力和意義。
據其介紹,行業中主流的AEB硬體配置是一顆攝像頭和一顆毫米波雷達,俗稱1V1R方案,標准價格在1300元左右。但是現在行業出現了以單攝像頭做AEB功能的趨勢,價格更低,更有利於普及。
「1V(單攝像頭)的方案做到700元會比較有競爭力,但是極目可以做到更低。」程建偉說,極目的方案在標准角度下可以做到 300 米的(全速)檢測距離。
據介紹,極目智能的方案之所以成本低,是因為極目有整體設計和優化能力,通過底層演算法網路的優化,對算力的需求低,對晶元的要求和成本更低是的。目前,極目智能已經在規劃產能100 萬套的新工廠,預計投產時間是明年下半年。
當然,除了AEB這些基本功,極目智能同樣有秀肌肉的產品在同步研發,包括特斯拉、蔚來、理想 汽車 和小鵬 汽車 都在力推的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以及加入激光雷達的高階方案。
在程建偉看來,高級智能駕駛功能都是以AEB等為基礎,因此擴大能力樹並不難,「高級智能駕駛中最重要的功能還是 AEB 等 L2 功能,所以,從 L2 升級到 NOP 、NOA 等高級別會比較快。「
程建偉說,目前公司已經在商用車領域取得了不小成就,部分環視功能已經可以和國際Tier1競爭,極目也在藉助這個能力,不僅將業務從商用車拓展到乘用車,也在從國內做到海外。
據其介紹,極目智能已經跟多家國際頭部T1供應商等達成合作,將智能駕駛方案批量出口給日韓車企。「極目的機會不僅局限於國內,國際上也有機會。」程建偉說。
2. 專注原研免疫創新抗體葯,「非同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據悉,「非同生物」已於近日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境成資本獨家投資完成,本輪資金將用於推進公司在研項目進入IND階段,以及其它產品管線的臨床前研發。
「非同生物」是一家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生物大分子靶向葯物研發機構。「非同生物」創始人李慶博士師從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Roger David Kornberg。CTO馬梵辛博士曾任人福醫葯研究院生物所所長。
根據《2018年我國腫瘤免疫治療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在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前10大抗腫瘤葯中,有8種為靶向抗癌葯,其中5種為大分子靶向抗腫瘤葯、3種為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葯,2017年前三季度十大腫瘤葯物合計銷售額共396.32億美元,靶向葯297億美元,佔到75%。由此可見,「非同生物」所專注的生物大分子靶向葯物領域有著較好的市場前景。
據官網信息,「非同生物」已建成分子生物學、細余喚賣胞生物學、結構生物學、葯物評價和蛋白質工程等實驗室,搭建了包括單克隆抗體篩選平台、抗體人源化平台、分子活性檢測和優化平台、蛋白質生產和純化平台、以及雙特異性抗體開發平台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平台。其中具有自主知豎逗識產權、以納米抗體為核心的定點PEG化非對稱性雙特異性抗體技術平台已通過 科技 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產品管線方面,「非同生物」已搭建了包含十餘種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葯物產品管線,並有五個重點在研項目。預計到2021年,將有兩個項目進入IND申報階段,同時公司也計劃引進臨床一期新葯產鏈凱品,實現License-in和In-house研發的雙軌並行。
此外,「非同生物」已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達成了臨床試驗合作意向,解決了臨床試驗病人招募的難題,通過流程化管理保證了後續從研發到產業化、臨床試驗的順利推進。
境成資本管理合夥人於曉燕表示:「對於投資機構來說,生物大分子葯物研發企業的核心是技術平台和靶點篩選,非同生物的核心成員均來自上述領域的專家。」
目前,「非同生物」已啟動了A輪融資,以順利推進明年兩個項目進入IND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