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為為什麼不上市華為企業用什麼股權激勵方式做大的
股權激勵:演繹華為「土狼傳奇」
編輯:東掌通
『貳』 華為在不同階段分別採用了哪些籌資方式,這些籌資方式有什麼優缺點
第三十六條我們努力使籌資方式多樣化,繼續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開辟資金來源,控制資金成本,加快資金周轉,逐步形成支撐公司長期發展需求的籌資合作關系,確保公司戰略規劃的實現。
在債務籌資的領域裡面,華為有四種方式:
一是集團內擔保借款,
二是信用借款,
三是應收賬款融資,
四是公司債券。
擔保借款、信用借款、應收賬款融資,資金來源都是銀行,所以華為必須把銀行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開辟更多更好的合作銀行。除了這三個類型的債務,現在的華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公司債券,到2017年的年底,華為全部借款當中,公司債券有291.45億元,佔到華為總借款的73%,債券已經是華為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了。
為了發行公司債券,華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了歐拉資本有限公司和格拉資本有限公司,兩個全資的子公司,就是用來發行企業債券的。
從2012年到現在,華為已經發行了6次企業債券了,其中只有2次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第一次是2012年發了3年期的10億元人民幣,第二次2014年發了3年期的16億元人民幣,兩次籌集到了26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大部分借款都來自海外,2015年華為就發了10年期的1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6年又發了10年期的20億美金的美元債券,2017年發了兩筆,一筆5年期的10億美金,一筆10年期的5億美金債券(不同期限的利率不一樣哈),這樣華為主要的借款就變成「美元公司債券」了
399億元人民幣的總借款,291億人民幣都是美元債券,這裡面除了65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是5年期的,其餘的226億元人民幣都是10年期的,利息都控制在3、4個點左右較低水平上。
(2)華為2016融資擴展閱讀
負債經營是企業利用社會資源提升競爭能力的基本模式,但凡借來的債務都是某一天要還的,所以負債經營在放大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同時,一定會帶來償還債務的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債務總額、債務結構這些方面要有恰當的安排
這里的要求就是「穩健」,負債經營是肯定要的,華為學不了老乾媽那樣的模式,華為的籌資戰略就是負債經營,只是負債經營要注意風險,要「穩健地」推行負債經營。
『叄』 手握7200億卻發債300億,華為「不差錢」卻還要發債是為何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條刷爆了的段子:如果有這樣一家公司,創始人75歲,股權分散無實際控制人,業務受貿易戰影響巨大,高管被拘,你會選擇投資嗎?
或許有人會嘲笑依然選擇投資的人:為什麼要投資?這樣的公司,有什麼前途?
但如果,這家公司是華為呢?
9月11日,中國最大民營企業、通信巨頭華為披露的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顯示,公司正謀求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行公募債券。首期和第二期發行金額均為30億元,分別由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承銷。
「不差錢」的華為,為什麼要公開發行債券?
9月11日,來自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系統顯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為」)在提交了2019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中期票據的注冊材料,在境內首次發債。
根據華為所上交的2019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中期票據的注冊材料,這次發債兩期發行規模各30億元,期限均為3年;第一期的主承銷商為工商銀行,第二期的主承銷商為建設銀行。
根據華為提交的票據募集說明書相關數據顯示,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合並口徑實現營業收入5180.68 億元、5984.80 億元、7151.92億元和3965.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58%、15.52%、19.50%和22.86%,2016-2018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49%。
華為在說明書中表示,此次中期票據發行是針對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將按照面值發行,發行利率通過集中簿記建檔、集中配售方式確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將此次債券信評為信用評級為AAA/AAA。
AAA是什麼水平呢?它意味著在金融機構眼中,華為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違約風險極低。
聯合資信還列出了華為的七大優勢。例如,擁有通信業界完整的、端到端的產品線和融合解決方案,在基礎研究、專利規模、底層技術支持、5G技術及標准制定等方面構建了顯著的競爭壁壘和規模優勢,規模效益和客戶資源優勢顯著等。
明明手握7200億的資金,為什麼華為還要發行債券?對於華為的舉措,行業內的專家們也對華為發行債券的行為進行了一番分析。
一種猜測認為,華為此舉的目的在於融資利率。根據募集說明書,華為的融資成本並不算高。擔保類貸款中,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貸款佔比最高,利率在4.41%—4.90%,而LPR實施之前的1-5年期基準利率4.75%。與之相比,9月11日,3年期中期票據(AAA)收益率為3.39%。
而對於這次籌資,9月11日晚間華為也發布了自己的官方回應。 他們稱, 華為公司運營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外部融資兩部分,以企業自身經營積累為主(過去5年佔比約90%),外部融資作為補充(過去5年佔比約10%)。
"華為一直堅持通過合理的融資布局,持續優化資本架構,以確保公司財務穩健。境內債券市場快速發展,目前市場容量全球第二,債券融資已成為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公司通過境內發債打開境內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整體融資布局。"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翻譯一下,華為這么干,其實目的就在於未雨綢繆,為了以後能夠多一條路走。華為的這步大棋,下到了整個行業的頭上,不得不說,走的高明。
微博用戶「後廠村 科技 評論」稱,企業通過發債,可以充分利用利率較低的融資環境,實現久期錯配保持一定的杠桿率,從而提高整體資本的使用效率。本次融資投資的多個項目,利用債務融資,就可以節省自有資金用在其他項目上。通過一系列的融資行為,還可以保持和市場金融機構的良好關系,為未來進一步融資做好鋪墊。
華為這次債券的發行,總讓人對華為的內部情況產生一些懷疑。在目前重重製約和阻礙下,華為還好嗎?
為了回應這樣的疑惑,華為也將公司的最新信息在債券發行的同時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公開。
截至2018年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業收入747.50億元,同比增長23.64%,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0.45%;毛利296.62億元,同比增長19.16%。但截至2019年6月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收佔比從10.45%下降至7.96%。
備受大家關注的毛利率,也有了明確的數據。根據華為的信息,除企業業務外,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毛利率均穩定增長。2019年上半年,運營商業務毛利率為54%,企業業務毛利率為43%,消費者業務毛利率為30.24%。
此外,從華為官網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5-2018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523億元、492.18億元、963.36億元和746.59億元。不過,2018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較2017年減少216.77億元,降幅為22.50%,主要因為2018年加大了研發投入,並且適當增加庫存。
有業內人士開玩笑稱,「200億的中票(額度太少),不夠國內金融機構分的。當年發100億地產公司債,眼都不眨一下。」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為參與國內資本市場後,「秀一下」資產負債表實力,為進一步打開與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創造空間。
『肆』 炒作華為上市假消息目的昭然若揭
近期坊間一直有炒作華為上市、華為借殼、華為分拆的相關言論。回顧一下,近幾年傳聞華為借殼上市的傳言不斷,而進入2016年以來傳言尤甚,特別是5月份以來十分密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華為發展,對華為還算有所接觸的人士,多少感到有些小意外。難道華為的「初心」改了?難道華為的「不上市」承諾變了?
一、炒作華為上市的空穴來風不難識破
聽一下網路炒作的口氣:「華為借殼某某上市,明天滿倉」。然而打開這個鏈接後其內容基本找不到華為借殼上市的具體事實。明顯是借華為借殼上市之名,誘騙投資者買入,為其墊背出貨的炒作誘騙行為。同時,這幾年炒作華為借殼上市的目標公司「風雲變幻」,不下幾十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套路,都是圈套,都不過是拉虎皮做大衣,蒙蔽投資者雙眼罷了。
稍有分析能力的人都會思考,華為如果想上市還需要採取借殼上市途徑嗎?如果華為上市,肯定會有華為官方渠道的權威聲音。
藉助華為上市進行話題炒作,達到惡意炒作股價、快進快出手法等惡意操縱市場行為,以謀取暴利的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對此,必須及時從客觀理性角度分析澄清,以防止惡意炒作者對普通股民割韭菜,以防止他們從股民血汗錢中謀取暴利的企圖實現。
二、華為堅守「上甘嶺」 「心中有理想」的初心在上市一夜暴富誘惑下沒有絲毫動搖
正如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所言: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我們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用簡易的設備能做出復雜的科研成果來,而簡易的人即使使用先進的設備也做不出什麼。
華為2016年收入人民幣5216億元, 每年投入研發的費用占收入的10%,即500多億元。華為的持續投入、堅持創新、矢志不移做主業、不為整個社會環境的其他利益或者暴利產業所誘惑,才決定了華為當今的地位。
華為在中國最少三次暴利行業大肆炒作、一夜暴富誘惑下經受住了嚴峻挑戰與考驗。第一個肯定是中國持續幾十年的房地產爆炒暴利。在中國房地產暴利誘惑下,中國幾乎所有企業包括國企都開始涉足房地產行業。而華為初心不改、理想不變,沒有被房地產暴利所誘惑,視房地產暴利為糞土,不理不睬地耕耘通信主業。
第二個是近年來的金融熱包括互聯網金融熱。華為仍然不為其所動,成為中國少有的實體企業不做金融的企業。不追求相當時髦的風口,繼續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深耕。
第三個就是炒作股票、追求上市的一夜暴富做法。由於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一二級市場股票價差過大的體制性弊端,基本只要能夠IPO成功,原始股東、原始持股者都能實現一夜暴富,一夜之間創造出上千個千萬億萬富翁沒有懸念。特別是像華為這樣的世界級通訊設備企業,無論在華爾街,還是香港,還有A股市場上市都是寵兒。然而,華為沒有被上市的一夜暴富所迷失自己的方向,喪失自己的理想。
華為不上市,任正非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華為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輪值CEO徐直軍說:首先,國家政策不允許。國家規定只能有200個股東,我們有6萬多員工股東,而且明確員工持股會不能作為上市公司持股主體。中國平安的員工持股是通過信託公司解決的。我們6萬多員工股東,要300多個信託公司,最終還是超過了200個股東上限規定。其次,上市之後,員工一夜暴富之後還干不幹活,如果員工都不幹活了,那我們上市做什麼?我們上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公司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如果上市目的就是為了大家分點錢,那我們早就分了。
因此,無論是華為的內部股權結構,還是華為掌門人任正非以及其他高管的遠大目標與理想就不是上市,而是成為世界級高科技公司,如果說引領潮流的話,華為立志引領世界通信設備的高科技潮流,站立這個潮頭與風口。
從目前把A股市場定位為融資功能的話,華為既不缺資本金,也不缺經營的固定與流動資金,根本就沒有上市的必要與硬需求。
三、從瘋狂炒作華為上市等看監管必須跟上
炒作概念,製造噱頭,借利好消息炒作短期股價,讓莊家出貨的方式,在股票交易市場屢見不鮮。有些是網路股評家們炒作,有些是上市公司自己放出消息,不當獲利,最受傷的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不明真相的韭菜們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炒作華為上市等已經達到到幾乎瘋狂之地步。類似炒作華為上市、借殼、分拆上市的空穴來風事例不勝枚舉。
比如製造匹凸匹怪象,無中生有打出VR、AR、AI、科技金融、雲計算、大數據的概念等。目的都是東拉西扯欺騙投資者。在華為借殼上市消息滿天飛情況下,日前有報道稱特斯拉落後上海了,導致相關板塊出現異動,而隨後上海有關方出面說並未接觸過特斯拉,再次導致相關股價波動。華為上市與特斯拉「落戶」羅生門事件太典型。同時,還有謠言導致萬達股債雙殺等。這種肆意炒作概念,噱頭充斥A股,謠言在股市滿天飛,市場怎能不波動?而每次波動,都導致普通股民「大出血」。
這些概念炒作、製造噱頭、假消息滿天飛,絕不能讓其隨便任性就公開見諸輿論圈特別是在網路媒體極為發達的今天。監管部門應該對其真實性進行鑒別後方可允許披露。監管部門應該對其真實性負監管責任。這不僅要將製造假消息者一追到底,繩之以法,而且監管部門需要深刻反思反省。制度漏洞如何補?執法嚴不嚴?監管是否存在瀆職失職?
要有這樣的機制:讓類似製造華為上市假消息者不敢公開發布,一旦公開發布影響資本市場的假消息不僅要負法律責任,而且讓其付出遠高於非法獲利的經濟代價,並終身市場禁入。監管部門到了必須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伍』 華為公司上市了嗎
截止於2020年12月,華為抄技術有襲限公司沒有上市,也沒有股票代碼。
華為沒有上市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華為市場表現良好,資金充足。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不需要為了資金和融資需求而上市。
2、華為的股權非常分散,股權激勵是華為內部激發員工上進心的舉措。上市需要轉讓出一定數量的股權,華為如果要上市,就要對公司架構做出很大的調整,公司管理理念也會受到沖擊。
3、華為不需要通過上市獲得認可。
公司上市條件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或者本法實施後新組建成立,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一千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一千人,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6、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
『陸』 華為擬在境內首次發債,募資60億補充營運資金,華為缺錢了
華為境內發債,你沒有看錯,華為境內第一次發行60億中期票據,華為是缺錢嗎?為什麼要發債,從華為的財報知曉,華為不缺錢,華為給的發債理由是補充公司本部及子公司的營運資金。
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華為營業收入分別為5180.68億元、5984.80億元、7151.92億元和3965.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31.58%、15.52%、19.50%和 22.86%,2016-2018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49%,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70.52億元、474.55億元、593.43億元和349.04億元。 截至2019年上半年底,華為凈資產、總資產分別為2454.87億元和7057.16億元。
另外華為的貨幣現金高達2497.31億元,2019年1-6月,該公司合並口徑營業收入2110.57億元,凈利潤112.35億,換言之,今年上半年華為終端凈利已接近其去年全年凈利了。
華為的利潤、營收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長,而且貨幣現金高達2497.31億元,華為肯定不缺錢。
在華為發國內債之前,華為曾經在海外發行相關債券,包括兩期人民幣點心債和四期美元債券,國外的債券利率會低於國內債,為什麼華為要發國內債,有幾個原因。
原因1:當前的環境需要打開國內融資通道,特朗普一意孤行的制裁,讓華為更加堅信加大投入研發核心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打開國內融資通道有利於保障研發投入,准備充足的彈葯,應對特朗普的挑戰。
原因2:有可能國外的融資通道受阻,隨著國際經濟環境日益嚴重,加上特朗普對華為的制裁,國外的金融機構有可能看空華為,相關的華為債發行可能受阻。
華為首次在境內發債,募集60億補充運營資金,並不代表著華為缺錢,華為不會缺錢。如果缺錢,可以有國內銀行組團貸款,可以通過內部員工配股募集資金,要知道,華為在09年一次通過內部員工配股,就募集了75億元資金,而且,華為並非是你想參與配股就能參與配股,而是有選擇性的配股。
對於華為此次發債募集資金的事,要看華為為什麼改變了從來不向 社會 募集資金的一貫傳統?
應該說,華為在受到美國「禁令」之後,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那就是轉變了以往的一些經營風格,其中,最大的轉變,就是對供應商體系的轉變。
這個轉變,並不單純是從「全球供應鏈體系」轉向「國內自主替代」,也不單純是「防止未來供應鏈受美國禁令影響」,而是「通過和國內供應鏈戰略合作」和「扶持」的重大改變。
凡是做過投資或者知道華為此前對供應商的態度的人就知道,華為此前對供應商可以說是苛刻和刻薄——賬期長,質量要求高,供應商考核嚴。
對比目前華為對供應商的態度是,給予足夠的利潤空間,以扶持供應商的成長和研發,賬期給予盡量的快速周轉,以利於供應鏈 健康 和 同步快速增長。
打一個比方,歐菲光在「財務造假」或者「財務危機」的節點上,華為給予「30億的預付款」的支持,可能是華為上述轉變的一個初始信號,大改以往對供應商嚴厲和苛刻的一貫作風。
那麼,清楚了這一點之後,再來看「華為發債」的事,就能夠理解華為的「變化」了。那就是讓更多的國人和資金參與和感受到華為的存在和華為的成就帶來的「分享」,從華為對供應鏈的改變來看,的確,美國禁令對華為的增長速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華為通過「美國禁令」看到了國人的民族情緒和國人對華為的支持和同情。也看到了國人的支持和同情給華為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更看到了在目前關稅環境長期存在的情況下,華為已經不僅僅是華為,而是「民族產業」是「產業鏈的靈魂」。美國禁令,不是針對華為,而是針對「通信產業鏈」和中國 科技 力量——華為營收接近萬億,其背後是十萬億級別的產業鏈配套能力。
因此,我個人覺得,美國的所謂禁令,讓華為加速成熟了,加速了華為對自身,對產業的成熟,也加速了華為對「配套產業鏈」的重要性的認識和成熟。同樣,華為發債,也是這個道理。
華為首次發債的消息,在小財的朋友圈刷屏,有人笑言「747億的現金流,國內優質資產的巔峰,請排隊認購,30億都不夠狼搶的」,究竟為何?
綜合華為財務報表來看,華為並不缺錢,主要目的是擴大融資渠道,應對未來經營風險。
華為並不缺錢,只是為了優化融資渠道,拓寬融資路徑 ,馬雲講過一句話能夠很好的解釋華為這次發行債券的行為。「天晴的時候就要想著修屋頂」,這句話用在企業經營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也就是說並不是等到你真的「需要」或者「缺錢」的時候才想著去融資,要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就要想到去融資。
我們一般人認為只要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才會想到去融資,但是你真的需要融資的時候 ,一定是公司的經營遇到困難了,你這個時候去進行融資,你的談判能力是下降的,你真的需要的時候就是你「求」人的時候,你的成本會很高,而且還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在你企業經營狀況最好的時候,大家也都認為你有還錢能力,或者是賺錢的能力,你融資自然是容易的,這個時候儲備過冬的糧食成本最低。但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再去想到融資,首先對方就會懷疑你的還款能力。你的融資成本會急速上升。
華為在2015年到2017年的3年間在境外發行了4次債券融資行為,累計融資45億美元 ,所以,這就說明華為一直是有進行債券融資的,按照當前的匯率計算,60億元人民幣債券的額度還不到9億美元,對華為而言並沒有顯著 的變化,畢竟曾經3年就發行了45億美元的債券。當下在境內進行首次發行債券只是為了優化融資布局,豐富融資渠道,無論未來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這對華為來說都擁有更多的應對之策。
華為的貨幣資金也非常的充沛,在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華為的 貨幣資金分別是1255億元、1573億元、1841億元、和2497億元,貨幣資金的增速快於營收的增長率。2016年到2018年的貨幣資金復合增長率是21%,而2016年到2018年華為的營收分別是5179億元、5982億元和7149億元,復合增長率是18%。而2019年上半年貨幣資金的增長率是36%,而同期營收的增長率只有23%,貨幣資金的增長速度遠快於營收的增長率。
總而言之,華為並不缺錢,但是要為「缺錢」做好准備,提前布局,才是最好的應對之策,未雨綢繆,企業經營變幻莫測,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對很多企業來說,本身並不缺錢,甚至富富有餘。蘋果、華為都是這樣的公司,蘋果手裡最多有相當於上萬億元人民幣的現金,而華為的現金類資產也一度多達3000億元,截至到今年上半年也有2500億元。由於錢太多,華為還做了800多億元的結構性存款和理財。
即便是有錢,那也需要想各種辦法打通各種融資渠道,為何?因為天有不測風雲,再強的企業,也可能哪天遇到突發性的事情而面臨資金鏈緊張的問題。 華為象徵性地在境內發債券,其實就是要和這個市場建立聯系。 債券市場有投資者,也有負責債券銷售的投行,還有各種評級機構,還要和交易所、監管機構打交道,這些流程跑通了,那麼也就意味著境內的債券市場跑通了,以後突然哪天真的需要借錢了,只要照著之前的經驗走就是了。 華為這種情況,和很多不缺錢的小企業主仍然要到銀行貸款,是一個道理 。
華為境內發債,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 盡可能詳盡地展示自己的實力 。我們都知道華為很強,而且華為每年要發年報,每半年要發半年報。但華為畢竟只是一個非上市公司,它的信息披露也就基本停留於定期報告,而這些定期報告是比較簡單的,外界並不太能看清楚華為。一旦到公開市場融資,那麼就意味著華為必須按時按需披露自己的信息,且 披露的內容比它的定期報告還要詳盡,那麼所有和華為有利益相關的人(比如供應商、經銷商、員工等等)對華為信心會更強。
總之,華為此時發債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借錢,拓展多種融資渠道和向利益相關者披露信息提升信心才是關鍵。
華為擬在境內首次發債,募資60億補充營運資金,目的有幾個:
第一,有備無患
其實幾個月前,就有消息稱華為計劃在海外發債,金額達數十億美元,目的就是在冬天來臨前儲備糧草。
如今,變成在國內發債,目的也是一樣的,就是有備無患。
華為共有6次境外發債,包括4次美元債券和兩次人民幣點心債。目前,兩筆點心債已經兌付,4筆美元債券尚未到期,共計45億美元。
首次在國內發債,也是為了打通國內的融資渠道,畢竟海外的形勢不明朗,以後還是需要依靠強大的國內債市,現在就打通渠道,也為時不晚。
第二,秀肌肉
華為賬上真的不缺錢,截至2019年6月末,華為賬面現金2497億元。那麼這些錢到底是真的嗎?畢竟,經歷過康美葯業、康得新百億貨幣資金造假後,大家都對這個有懷疑了。華為這不用懷疑。因為華為用現金買了700多億的理財產品,這可是沒法騙人的!
其實就完全不缺錢,但是為了儲備現金,而做的融資。
之前,華為在國內資本市場非常低調,因為根本就沒有融資。如今,打破這個傳統,就是為了提升國內員工的信心,以及給海外員工以信心,讓他們知道,華為在國內融資也是很容易的,不要擔心困難,華為有能力應對各種困難。畢竟,有強大的祖國做堅強的後盾。
以上就是華為在國內發債的事件分析。
華為發債不是缺錢,而是為缺錢做一個備份。 很多運營良好,利潤穩健的公司會突然倒閉,是因為現金流突然斷裂,導致企業無法生存。現金流就是企業的血液,血液突然乾涸,企業容易猝死。
當然,華為目前不存在現金流緊張問題,但防患於未然,是一個好習慣。
對於華為來說,發債不是單純的補充運營資金,而是要與資本市場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這樣在未來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從資本市場融資,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因為華為 歷史 上,也曾經多次遇見資金困難,後來雖然都解決了,但並不意味著華為就不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
尤其是,華為與其他公司有大不同。首先是華為不上市,這樣華為就與資本市場脫節。其次是,華為沒有外部股東,華為的股權都是在華為內部消化,以前是通過內部融資來解決資金問題,但伴隨華為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大,單純的內部融資,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不缺錢的情況下,發債是一個合適的辦法。一方面是建立與資本市場的合作關系,有一個好的通道。另一方面,晴天修屋頂,有助於雨天防漏水,也就是未雨綢繆,這樣在未來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
這一次華為發債總規模是200億元,首期是30億元,這相對於華為的營收與利潤,不值一提。但對於現在市場上到處尋找投資機會的資金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項目,有助於打開華為與投資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道。
企業不是孤立生存的,華為也不能總是單純的依靠員工融資,也要建立自己的資本生態,這樣在未來,如果遇見金融危機什麼的,也更容易度過難關。
華為顯然是缺錢的!而且這缺錢也是正常的!這主要是由於當前的大環境造成的。
很多人都認為華為這2年都保持著很好的增長,每年營收幾千億,利潤幾百億,應該是不缺錢的。這種想法正常情況下是沒錯的,但顯然今年出現了不正常的額外情況,我想這點不需要多說吧,美國的封堵必然會造成華為的一些困境。那麼存在哪些困境以及哪些缺錢的地方呢?
1、囤貨備戰: 在今年5月美國正式對華為宣布進行封堵後,坊間流傳的消息是華為已經意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並且提前做了准備,這其中諸多准備之一就是囤貨,很多元器件早就提前做了規劃,大量采購。
同時,在美國的禁令正式生效前,華為又是緊急進行了采購,也包括美國這邊的公司也是大力配合,盡可能的利用那段空餘時間走流程出貨。
這些提前大量的囤貨顯然都是要錢的,這必然也就擠佔掉了部分華為的資金流。這兩部分要放在正常期間,顯然是沒必要的,屬於額外的支出。其實這個從去年的利潤就能看出,華為2018年的成本就上升了,這其中就有囤貨的成分在。
2、備胎轉正: 禁令生效下,華為就公開宣稱自己有備胎,未來將不得已進行轉正。雖然這很振奮人心,但是備胎畢竟是備胎,轉正也是需要加大投入的,也是需要燒錢的。
你看,海思宣布轉正後,華為又新投了大量資金下去,沒辦法,轉正了你研發的東西就更多了,自然得大量燒錢。目前華為擬建上海青浦研發、武漢海思工廠,這兩項總投資就達到了130以,分別為109.85億元和18億元
同時,備胎的有些東西其實並未完全准備充分,現在要轉正了就相當於要將原有的項目提前上線,這必然會加班加點的趕工,尤其是還未完成的自然又得加大研發力度,爭取盡快轉正。這方面典型的就是鴻蒙系統,按照華為原為的計劃,鴻蒙要明年才上,結果現在這事一來,只能提前!這一提前,顯然就得加大燒錢力度了!
3、其他困境: 美國封堵之後,未來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肯定會大幅度下滑,目前其實已經顯現了,歐洲市場華為手機的份額掉的還是挺多的,未來新機器不能用GSM,可能還會持續下滑,這種都將造成華為利潤的下降。
而華為為了能保持在5G上的領先,以及為了手機銷量達到全球第一的成績,未來在人才,技術研發上顯然還會持續加大投入,這些無一例外都需要錢。
我們可以看看截至2019年6月,華為在建的一些項目和資金需求:貴安華為雲數據中心投資79億元, 華為崗頭人才公寓項目 46.6億,蘇州研發項目 38億元 、總投資的華為松山湖終端項目二期 30億元, 松山湖華為培訓學院19億元。這些項目加上前面海思的項目,總資金規模就達到了340億元,這相當於把2018年全年利潤(593億元)的6成砸進去了。
短期內一下子砸進去這么多錢也是不易啊!
因此,綜合 起來看,華為短期內缺資金還是挺正常的,畢竟現在各方面華為都需要燒錢,基礎建設、人才招募、技術研發等等。這次募集總計也就60億元資金,就規模而言其實也不大,但應該能緩解華為的資金壓力,同時也可以看出華為對資金募集還是很控制,還是以自己需求為主,而不是亂搞。
近日工商銀行發布了一則關於推薦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注冊發行中期票據的函件,從函件中可以看到華為擬發行票據募集不超過200億的中期資金。
如果單單從華為對外發布的報表來看,華為並不缺錢,根據華為最近幾個年度發布的合並報表,我們可以看到華為持有的現金類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短期可變現的票據及債券等)都在千億以上,最近一期更是高達2800多億,此外華為每年的經營性現金流入也近千億,所以單從財務報表來看,華為一點都不缺錢。
如果你有關注資本市場就會發現,基本上任何一家上市企業都有銀行融資或發債融資,那每個企業都缺錢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企業之所以融資,是因為企業是逐利的,當通過自身投資可以獲得的收益超過融資的成本時,那麼基本上每家企業都會融資,因為這是利用銀行或投資者的錢為自己賺錢,這個就像很多人可以全款買房,但是卻寧願貸款一樣,因為自己的資金可以用於創造其他更多的收益。
當然此次華為增加國內的融資也與其面臨的國際形勢有關,部分合作的外資銀行減少或中斷與華為的合作,所以華為提前增加國內融資有備無患。
企業的發展成長歷程中,進行融資屬於一個極其正常的現象,一家企業只要他利用融資創造的收益高於他融資的成本,那麼企業的經營和融資就是良性的,可持續性。恰恰華為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因此大家不用過份解讀與擔憂。其實在這之前華為也一直都有融資,只不過以往華為比較低調,在孟晚舟事件之前知道、了解華為的人較少,當時華為的一舉一動還沒有如同現在一樣都在國人的聚光燈下。
華為境內發債,募集60億,補充營運資金。這樣做不是因為華為缺錢,而是因為華為需要拓寬融資渠道。為以後的發展未雨綢繆。 華為之前從未在國內發行過債券。之前曾經4次在國際市場發行過美元債券,共計45億美元,尚未到期。 在美國對華為打壓的背景下,華為在國際市場募集美元債券將變得困難,此次在國內募集人民幣債券是一次試水。 企業並不應該在缺錢的時候募集資金,只有不缺錢的時候才能募集到足夠低利率低成本的債券。而此次華為募集債券顯示無擔保,無抵押,就表明了華為的態度,不缺錢才會有這種底氣。 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華為營業收入分別為5180.68億元、5984.80億元、7151.92億元和3965.3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70.52億元、474.55億元、593.43億元、349.04億元。截至2019年上半年底,華為凈資產、總資產分別為2454.87億元和7057.16億元。而現在華為的貨幣現金高達2497.31億元。華為當前明顯是不缺錢的。 華為國內發債是為了持續優化資本架構,保證公司財務穩健。中國債券市場容量已經全球第二。華為通過境內發債打開境內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華為整體融資布局。
華為運營所需要的資金來自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外部融資兩部分,自身經營積累過去5年佔比約90%,外部融資過去5年佔比約10%。但由於外部環境變化,華為在國際市場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境外融資陷入停滯。 華為當前又急切地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自身技術能力,以推進5G業務發展。資金投入的巨大需求要求華為拓展國內債券融資,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柒』 華為入局智能汽車 給BAT什麼啟示
近期,由任正非簽發組織變動文件,華為成立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管理。在5月上旬,華為發布了王軍擬任命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總裁的行政幹部任前公示,公示截止日為2019年5月17日,王軍此前在華為日本運營商業務部任職。
華為是全球通信領域巨頭,但並不是 汽車 行業資深玩家,此次正式宣布進入智能 汽車 領域,距離任正非喊出「華為永遠不會造車」的口號不過半年。個中原因,內外有之,但不過是加快了華為進入 汽車 領域的步伐。
BU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是與BG並列的一級部門。至此,華為目前擁有三大BG: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以及兩大BU:Cloud&AI產品與服務BU和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對於華為而言,原先的三大支撐業務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已經較為成熟,在提升這三大業務增量的同時,華為也在不斷尋找新的業務機會。而 汽車 領域無疑是一個恰好的選擇。
事實上,華為與 汽車 也並非初次照面,除了在通訊模塊領域早早進入 汽車 供應鏈中,近年來與OEM的關系也一直走的很近。
但一向專注本業的華為,並不會盲目去改造整個 汽車 產業鏈,因為任何行業都是有專業性的,華為必定會從自己擅長的領域開始,逐漸打磨,提升核心競爭力。相比較高調布局智能 汽車 的互聯網巨頭,慢悠悠的華為,或許同樣會演繹「後來者居上」的熟悉橋段。
「我們永遠不會造 汽車 。我們是做車聯網的模塊, 汽車 中的電子部分—邊緣計算是我們做的,我們可能會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但是它不是車,我們要和車配合起來,車用我們的模塊進入自動駕駛。決不會造車的。因此,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的都要砍掉。」1月17日任正非在深圳總部接受國內部分媒體采訪時如是表態。
華為的核心是通訊,從標准制定,到晶元研發,華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圍繞提升通訊領域的競爭力,硬實力。在車載領域,也是如此。
早在2013年,華為便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推出了車載模塊ME909T,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領域進行了深入布局。其研發的車載通訊、圖像處理晶元、模塊,在業內多有應用。隨後華為在 汽車 領域的各種合作,也是圍繞車載通訊展開。
不同於華為,BAT作為互聯網公司的代表,各自進入 汽車 領域的時間和切入點雖有不同,但都是以軟體為基礎。騰訊和網路則分別通過「AI IN CAR車載系統」和「小度車載OS系統」殺入 汽車 領域,希望在車載領域,復制互聯網優勢。
阿里巴巴集團與上汽集團在2014年開展了「互聯網 汽車 」項目合作,促成了2015年與上汽聯姻誕下斑馬網路,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各占股50%,雙方各投資5億元,意在為 汽車 全行業提供互聯網 汽車 整體解決方案。
阿里巴巴除了通過斑馬智行系統進入車載業務,還在2014年以10.45億美元100%拿下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已經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導航是傳統 汽車 系統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智能網聯中,它的重要性還會逐步凸顯。
相比較而言,騰訊在 汽車 領域走的最低調,2017年11月,騰訊車聯發布了AI in Car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其後升級成為騰訊車聯TAI 汽車 智能系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表示,智能網聯 汽車 是跨界融合的創新載體,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公司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騰訊希望成為 汽車 企業轉型升級的「數字化助手」。
騰訊的姿態很低,沒有要顛覆或者革新 汽車 行業,一如在消費領域的做法,騰訊車聯引入互聯網生態進車,集合 游戲 、音樂、電台、社交等內容資源,結合用戶興趣點、用戶出行場景,實現個性化推送;整合騰訊系及第三方服務,打通賬戶體系,實現手機、音箱、車機等多端互聯。
網路早在2012年,就將地圖業務拆分成立LBS事業部,大大加強投入力度,是網路CEO李彥宏親自抓的重要產品。只是未過多涉足 汽車 領域,直到目前高德也還是 汽車 後市場的扛把子。
但在互聯網三駕馬車的十年發展中,網路明顯落於下風。因此在自動駕駛的浪潮中,網路的聲浪最大,希望以此提振軍心。2017年,網路發布發布「Apollo」計劃,宣布開放自動駕駛平台,彼時的網路CEO陸奇表示網路的Apollo開放計劃中包含四個層面的內容:軟體平台、硬體平台(車輛控制、感測器)、感知能力以及核心服務(比如高精地圖)。未來網路不僅要搭建起整體的解決方案還要共享服務和高新技術,建立一個統一的技術平台。
小度車載OS被網路定義為阿波羅下的一個分支,提供面向量產的完整人工智慧車聯網系統解決方案。主要聚焦語音交互、車載信息安全、DMS等方面,通過座艙內的智能硬體,體現其能力。
網路比阿里騰訊華為的動作和野心都大,想要做未來自動駕駛的真正核心,只是在自動駕駛真正來臨之前,網路要解決盈利的問題。
2018年6月,華為與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PSA)構建的全球最大的前裝車聯網項目,目標在2020年實現在8大區域上線運營,支持超過1000萬互聯網車輛,為180多個國家提供移動出行服務,項目的完全落地將成為華為在車聯網領域發展的新里程碑。
2018年7月10日,華為與德國 汽車 製造公司奧迪在柏林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將聚焦智能車聯網,雙方將聯袂推動自動駕駛和數字化服務的發展;還將共同在中國無錫開展LTE-V車聯網通信標准試點項目。
2018年底,華為與上海 汽車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雙方將緊密合作,共同推進智能出行暨下一代車聯網服務和部署,在V2X(車聯通訊技術)智能出行服務相關的系統、智能演算法、路側單元開發等新技術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同時,聯合開展C-V2X(蜂窩車聯網)技術試驗與應用示範驗證、車載信息通訊終端和模組應用以及相關應用服務平台研發,共同 探索 智能出行服務解決方案。
2019年1月15日,華為與長安 汽車 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雙方在智能化領域,雙方將更加全面深入地在L4自動駕駛、5G車聯網、C-V2X等10餘項前瞻技術領域展開合作。此前長安已經與華為有過多次戰略合作的簽手,包括2018年初的與華為、移動、中移物聯網開展LTE-V及5G車聯網聯合開發研究。
華為與業內諸多知名車企進行戰略合作,一直在圍繞車聯網、V2X展開,但車聯網上下游有非常多核心廠商,為了推進核心業務的展開,要建立足夠廣的生態圈。
斑馬網路因為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國內第一車企的支持,並且在AliOS上大獲成功,誰也說不準到底是阿里巴巴成就了AliOS,還是上汽成就了AliOS。標榜要成為自主車載OS的斑馬網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必須得讓AliOS得到更多OEM的認可和使用,以避免YUNOS在魅族手機上的重蹈覆轍。
但有道是上船容易下船難,想要平穩度過與上汽的蜜月期,合作更多的自主OEM,阻力重重。因此斑馬開始了小心的嘗試。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AliOS總裁胡曉明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AliOS峰會上正式宣布AliOS即將開源,他表示:「我們將把在 汽車 、TV、手機以及各種IoT上積累的技術能力開放給所有行業的夥伴,歡迎大家一起來打造AliOS,把它變得更好,為行業做出更多創新。」
2018年斑馬網路宣布完成首輪融資,融資額超16億,同時還宣布了其全面開放戰略——技術開放、業務開放、生態開放、股權開放。未來斑馬網路將面向整車廠開放深度定製化能力,實現技術開放。同時,將首次開放車載應用平台,積極接入車企及第三方服務商等開發的應用和服務,實現生態開放。
在2017年斑馬成功簽約神龍和福特的合作中,郝飛起到了決定性推動作用。也因此郝飛後來接棒了斑馬CEO的位置,繼續完成自主車載OS的夢想。目前斑馬已經擁有了包括上汽、神龍、福特、觀致在內的多家車企合作夥伴。
騰訊車聯的OEM合作夥伴中,自主品牌有廣汽、比亞迪、一汽、長安、吉利、威馬、蔚來,上汽,還有國際OEM賓士、寶馬、奧迪、通用等。2019上海國際車展中,騰訊車聯公布與寶馬、賓士、奧迪、廣汽、長安等17家車企展開合作,45款車型正在落地。由騰訊、長安合資建設的梧桐車聯發布了全新的TINNOVE 汽車 智能系統。
網路在合作車企方面,快人一步,在阿波羅成立之初就有有奇瑞、一汽、長安、長城等自主OEM廠商,隨後也有眾泰、獵豹、福田、東風、拜騰、車和家等廠商,也吸引了大眾中國、沃爾沃、寶馬、PSA等全球OEM。在吸引OEM的路上,網路獨樹一幟。但如此眾多的OEM,是否真的有效果?還要看其提供的技術什麼時候能夠落地商用。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網路同零部件供應商的合作生態中。
華為將為 汽車 企業提供基於MDC(移動數據中心,Mobile Data Center)的車載計算平台和智能駕駛子系統解決方案;基於華為雲的自動駕駛(訓練,模擬,測試)雲服務Octopus;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和T-BOX及車載網路;HUAWEI HiCar人-車-家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
這其中,離不開傳統的車聯網產業鏈中的供應商。
2018年10月10日,華為與上海博泰簽署了雙方基於華為OceanConnect平台的戰略合作。這是華為在與眾多車企開展戰略合作之後,首次與車聯網企業公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華為OceanConnect平台,展開車聯網領域的雲計算、大數據、AI人工智慧、車聯網、無人駕駛等領域的合作,提供面對全球市場的車聯網軟體與雲端平台。
此外,四維圖新是傳統 汽車 導航地圖背後的數據支持者,雙方的合作也將圍繞雲服務平台、智能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車載計算與通信五個領域展開。BAT希望做未來智能車聯生態中的一級供應商,通過攜手傳統的供應商,放大軟體的能力和價值。在這方面,互聯網巨頭有自己的優勢,不足之處也會迅速用資本的方式建立各自的堡壘。比如四維圖新就被騰訊入股,高德被阿里收購等等。
2018年3月18日,斑馬網路與博世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未來雙方將在 汽車 多媒體軟硬體、車隊出行等領域展開協作,共同拓展適合中國智慧出行場景的解決方案。據斑馬CEO郝飛介紹,除了博世之外,斑馬還與大陸、偉世通、安波福等車企核心供應商均有戰略合作協議。
騰訊車聯目前是提供的基於語音、信息 娛樂 方面的服務,因此在目前這個階段還未宣布與tier1的合作,在軟體日趨重要的未來,騰訊的智能車聯系統將會助其成為軟體Tier1。而騰訊自身孵化的自動駕駛團隊,則是另外一個戰略。
2016年6月,華為宣布與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開展了使用NB-IoT(基於蜂窩的窄帶物聯網)的物聯網停車試驗。沃達豐是世界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在巴塞羅那舉行的2017年世界移動大會上,沃達豐與華為在歐洲首次演示了V2X(C-V2X)的新技術。沃達豐首席執行官奧爾多?比西歐(Aldo Bisio)於2018年年底在米蘭舉辦的沃達豐5G論壇上,表示"華為是5G網路的最佳合作夥伴,將會繼續與華為合作。」
2016年,德國電信與華為進行了「聯合運營」,雙方聯手搭建了開放電信雲,賓士、寶馬很順利、很快完成了雲計算升級。
2017年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期間,華為與移動攜手上汽集團共同簽署了下一代車聯網協議,並已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領域展開合作。2018年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期間,雙方協同公安部交科所等單位在江蘇無錫建設上線了國內首個車聯網(LTE-V2X)城市級智能交通示範應用樣板工程。車展期間,移動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面向智能交通暨5G車聯網展開深度合作,推動5G在車聯網及智慧出行領域的深度落地。
2017年12月7日,聯通智網 科技 與華為舉行車聯網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在5G/LTE-V2X、車聯網平台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加速LTE-V2X應用測試及驗證。知曉運營商重要性的,不止華為,事實上早在2009年,博泰就與中國聯通創造了全球第一台3G互聯網 汽車 ,率先使用了3G通訊網路的車聯網系統。
BAT同通訊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並沒有之於華為般緊密,在當前的發展態勢下,BAT更多是基於基礎設施之上提供相應的軟體服務。
手握OEM、供應商、運營商三大重器,為華為大手筆布局車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還不夠。
華為與中汽中心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 汽車 智能網聯、車載計算平台等方面,圍繞技術創新、行業標准、試驗認證、產業生態等關鍵領域開展深度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 汽車 行業數字化轉型。中汽中心是國家 汽車 行業重要智庫和平台,在行業服務、標准法規、政策研究、試驗認證、工程技術研發及 汽車 大數據等方面具有深厚沉澱。
任何一個行業走到最後,都會趨向於標准制定,誠如華為在通訊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國內車聯網標準的發展和制定,華為也不願意缺席。
華為不會造車,但在 汽車 四化的背景下,一定會利用核心優勢,抓住 汽車 產業鏈變革中的紅利。其中的奧秘全在任老的一句話里「跨界這個問題,我們是永遠都是不會做的。」
這種風格在進入 汽車 產業鏈中也一脈相承,做自己擅長的,跟業內實力派選手合作,賺最多的銅板。
在中美貿易戰激戰正酣的時候,任正非簽發華為組織變動文件,批准成立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部門,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管理。該文件指出: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 汽車 的增量ICT(ICT全稱為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術)部件供應商,幫助企業造好車。
華為此番宣布,其實也是基於自身核心業務的拓展,並非跨行要進入 汽車 製造業、以及自動駕駛。對於BAT而言,事實上有非常值得借鑒的地方,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能力,長時間專注打磨,時間久了便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捌』 一向有錢的華為,為何一次就貸款140多億它的負債有多少呢
可能很多人看到華為一次性向5家銀行借款140億這個新聞感到很詫異。在我們的印象中,華為是一個富得流油的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六七千億之巨,凈利潤也有四五百億,怎麼一次就要借這么多錢?
先普及一個常識,現在企業都是負債經營。即使是軍工企業也是如此。一家企業要獲得經營資金,有兩個市場可以獲得,一個是貨幣市場,另外一個就是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就是向銀行借錢,資本市場就是發行股票或者債券。
而華為一直沒有上市,不可能發行股票融得資金,那麼就剩下兩個手段,一個是發行企業債券,一個是向銀行融資。
2017年末,華為資產總額為5052.25億元,負債總額為3296.0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5.24%。縱觀過去10年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始終保持在60%-70%區間,10年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24%。
65%的資產負債率屬於偏高的水平了。一般來說,工業類企業的資產負債類警戒線是70%。也就說,華為的資產負債率逼近了警戒線,但在可控范圍之內。
從華為債務規模的絕對值看,3300億元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如果這個債務的年化利息率是3%的話,那麼一年的利息支出就近百億元。這意味著華為每天的利息支出就高達2000多萬。每天2000萬!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據。很多上市企業一年的利潤都未必能夠這么多。而華為每天一睜眼就要償還這么多。
華為作為中國最出名的民營企業,因為沒有上市,其具體的財務報表無法像上市公司那樣公布,所以其財務狀況只能根據其公布的年報來簡單看看。
華為2017年年末資產合計達到了5052.25億元人民幣,其中所有者權益佔1756.16億元,負債佔了3296.09億元,其中 所有者權益所佔資產比例為34.76%,資產負債率為65.24% 。
首先,華為經營產生的收益是非常的高,但是其對資金的需求量肯定也不低,華為近年來也在加速擴展市場擴展市場,擴展市場也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的。 從2017年營業收入情況圖可以看到,2017年華為的營業收入額比2016年同比上漲了15.7%,在華為如此大體量的情況下還能夠保持如此高的增速,其擴展市場投入的資金肯定也不少。
在世界各州與中國當中,除了美洲的營業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其他地區都出現了正增長,同時在華為營業收入佔比情況中,國內收入占其總收入一半,國外收入占其總收入的一半,華為真正是一家走向全世界的企業。
另外,華為投向創新研究的資金是全中國最高的,沒有之一,也是需要很多資金的。 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達到了896.9億元,遠超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研發的投入也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的,到了2019年需要的錢肯定是更多,而這140億元恐怕也只夠華為1個多月的研發投入,所以說這筆錢放在華為里,其實不算多也不算少。
華為看上去不缺錢,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資金流來撐起公司的正常運作,但是並不代表未來不需要資金來解決問題,雖然華為手機去年出售2億部,5G訂單超過30個,收入已超過1000億美元,但未來要升級6G,7G各種通信技術的研發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畢竟華為目前還沒有上市,不像其它上市公司一樣,可以通過發債來解決資金問題,所以也只能通過貸款來解決問題,貸款是為華為做大的第一步。
關於華為目前負債問題,2017年末,華為總資產總額為5052.25億,負債總額3296.09億,資產負債率為65.24%,觀察過去10年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始終保持在60-是%區間,10年平均負債率為66.24%。增加140億的貸款,以2017年的總資產達5052.25億而言,對於華為來說,資產負債率只不過提升了2.7%而已,這個資產負債率仍然在可控的范圍內。
華為的路才剛起步,未來的日子還很長。但不管怎麼說,華為是我們國之驕傲!
貸款本來就是企業發展融資最平常的手段之一而已。貸款140億,多正常,華為一路走過來,肯定是向銀行貸款過很多次,只是以前本身華為一身名氣小個貸款金額沒有那麼大,所以不會向現在這樣,現在的華為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不僅僅中國,世界都時時刻刻關注著,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不是什麼問題,只是大家會以為華為很有錢,或者不上市,就不缺錢?這是兩個概念,金融的角度,都是用最低得成本產生最大的收益。
找死的節奏!不要忘記浙商周建燦從89年的三萬三十年玩到九十三億的市值,在多位債主的催逼下,一腳踏空,命歸黃泉,這么大的貸款授信,也敢借?把全國人民的命運都賭上?我國的銀監會是干什麼吃的?
蘋果賬面現金1500億美金,仍然大量借款,了解一下。超大型企業很多時候借款是超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不借白不借
經營管理都是貸字行頭的,越大越好的公司資產負債表都不可能全是正數。有借有還,融資而已。正常行為!
資金市場而已、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你如果知道為什麼那些股市裡面估值都是幾十上百倍的估值怎麼來的了。就不會有疑問了
貸款只能說明華為要向研發投入比重加大,後期補入貸款,可以應對各種現金流問題!而銀行方面也需要這樣的優質客戶,雙贏的局面,沒什麼問題,常規操作而已
負債能掙錢是本事。銀行爭著放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