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秦漢唐融資

秦漢唐融資

發布時間:2023-01-06 09:21:14

上海秦漢唐拍賣公司靠譜嗎

秦漢唐拍賣100%的大騙子!公司現在的模式改為先收費用不成交一年後退款,但不是全退,東西一年後100%還沒有賣掉,錢拿去投資去了!這個模式叫集資、融資。各位藏友不要心存僥幸只望秦漢唐這個大騙子給你賣東西!本人以人格擔保以上句句屬實!切記切記!

❷ 唐代紹興的文化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是蔡元培、魯迅、周恩來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面積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萬,其中市區面積339平方公里,人口64萬。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開放城市。面向新世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市、旅遊大市,爭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歷史沿革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7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治吳(今蘇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是為越州名稱之始,轄縣不變。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於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直屬浙江省。24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7縣,專員公署駐紹興縣。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37年,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4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溪、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8縣),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市和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會稽7縣。10月改為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紹興專區,所轄市、縣分劃省政府直屬和寧波、金華專區。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1968年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銷紹興地區,設省轄紹興市至今,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歷史,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鄉和名士之鄉之稱。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經濟發達,民眾富裕。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
為配合城鎮化戰略需要,經深入調研,徵求民意,反復論證,紹興市6個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全部獲省政府批准實施,至此,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部完成。縣(市、區)的城區面積由447平方公里擴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鎮規模相應擴大,鄉鎮數從135個減少到98個,街道數從6個增加到20個,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族宗教
先秦時期,紹興地區主要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漢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大量南遷,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漢族在紹興佔了主導地位。同時,也有少量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紹興居住。1978年以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紹興少數民族居民也有較大增加。
紹興系多種宗教並存、群眾宗教信仰多樣之地。
道教流傳最早。東漢煉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陽參照「大易」、「黃老」和「爐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參同契》一書,首次系統論述道教煉丹術,被後世譽為「萬古丹王」;東晉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結廬會稽,煉丹修行。
稍後印度佛教傳入會稽。東漢中平年間(184~189),由安息國(今伊朗)高僧安世高來會稽弘傳佛教。此後,紹興高僧輩出,名剎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學家慧皎、隋唐三論宗創始人嘉祥大師吉藏、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法師澄觀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價最著名;名剎中,最有影響的有三論宗祖庭會稽嘉祥寺、曹洞宗中興道場雲門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縣大佛寺、諸暨五泄禪寺,郡城大善寺、開元寺、龍華寺、戒珠寺等。各種宗派諸如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禪宗等都在境內流傳。唐代,越州成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圓仁、圓珍、空海四家,都曾來越州求法,學成回國創宗弘傳,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遠影響。1982年,日本空海訪華團來紹興尋根問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話。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宗教輸入中國。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法籍神甫謝培德等人,先後來紹傳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後,各國傳教士紛至沓來,足跡遍及紹興城鄉,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發展教徒,並廣建教堂。至民國8年(1919),紹興地區有基督教堂(所)124處、教徒295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繕,一些著名法師升座講經,重大佛事活動相繼舉行;道教已近湮滅;基督教、天主教會擺脫外國教會勢力控制,經過愛國愛教的革新運動,獲得健康發展。據1990年不完全統計,全市有宗教信徒5萬余名,約占總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萬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約1.25萬名;全市有各教各級愛國組織18個,各教活動場所218處。教徒在各個領域勞動、生活和參加宗教活動,愛國愛教,心情舒暢。
物產資源
紹興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紹興境內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陽江、杭甬運河,主要湖泊有鑒湖等。水資源總量為58.8億立方米,可供養殖的淡水水面1.7萬公頃。鑒湖水為紹興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水源。
紹興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具有開發潛力和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金、銀、鋅、硅藻土、高嶺土、葉臘石、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60多種,其中鐵和銅的儲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儲量為全國第一。
紹興的人力資源厚實。紹興歷來把發展教育、科技作為市策,並已結碩果。當代紹興籍中科院、工程師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級科技人員近千名。全市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受良好教育的從業人員266.7萬人,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類專業人才。
紹興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紹興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聞名於世。全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著名的有魯迅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等,現辟有酒文化、石文化、書法、佛教、水鄉等多條旅遊專線。全市有旅遊涉外飯店42家。
經濟社會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為近七年來最高;財政總收入12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4億元,分別增長20%和27.5%(由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原因,財政總收入按新口徑計算為76.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0元,分別增長18.9%和13.5%。去年我市還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契機,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積極緩解要素制約,促進穩健發展。認真研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政策調控和指導服務,採取積極措施緩解要素制約。實施擴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開發區(園區)從75個削減到13個、投資密度提高到每畝116.7萬元,收回拋荒、閑置土地1.6萬余畝。加大電源和電網建設力度,對熱電企業多發電和企業自備發電實施財政補貼的資金達近3億元,公用熱電廠新增發電容量25萬千瓦,企業自備柴油發電機新增容量86萬千瓦,變電容量新增338萬千伏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進金融創新和銀企合作,本地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42億元和208億元,企業異地貸款新增171億元。繼續做強做大「紹興板塊」,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葯業等7家企業實現上市,上市公司數量和籌資額保持全省地級市首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集約發展。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推動產業升級。圍繞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大企業和名牌產品培育力度,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工業性投資378億元,增長17.5%,限額以上非紡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新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10隻;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家,其中2家超50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築市場進一步拓展,完成產值758億元,增長26.6%。認真貫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免徵農業稅,增加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全市財政預算內支農支出達到5.3億元,增長20.3%。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播種面積224.2萬畝,總產量95.3萬噸,分別增長6.6%和13.7%,種糧效益有所改善;農業產業化步伐繼續加快,新增農業龍頭企業67家、特色農業基地201萬畝、市外農業基地153.7萬畝。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和激勵,制訂紹興大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及若干意見,強化旅遊節會資源整合和宣傳促銷,積極採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推進服務業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億元,增長14.9%;接待國內外遊客12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5.2億元,分別增長18.3%和19.1%;商品房銷售額75.7億元,增長36.5%。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落實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發展加工貿易,改善服務環境,開放型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合同外資16.7億美元,增長11.3%,實到外資8.2億美元,增長10.9%;實現進出口總額86.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6.1億美元,分別增長45.3%和45.8%;外經合作進一步拓展。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促進統籌發展。編制完成了杭州灣紹興工業新城區總體規劃、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區規劃和迪盪新城規劃。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56.7億元,完成調整後的年度計劃任務;「雙十」系列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7.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6億元。柯袍快速干線、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縣連接線一期、勝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區道路延伸、八字橋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和秋瑾故居保護、220千伏濱海輸變電、紹興縣鑒湖中學、蘭亭保護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雞塘、大樹江等組團建設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閘及閘前大橋、甬金高速公路、104國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處理廠、諸暨石壁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袍江、柯橋和鏡湖新區的開發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縣域中心城市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諸暨城西工業新城、上虞城北新區、嵊州城南新區、新昌七星新區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新亮點。「百村小康示範、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綠色林帶」工程建設進展明顯。市區開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遷10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小舜江區域供水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著力加強社會事業,促進協調發展。「爭做文明紹興人、爭創全國文明城」活動有序推進,「膽劍精神」的弘揚使「紹興精神」得到了升華。文化事業繁榮活躍,成功舉辦「七藝節」分會場和閉幕式,紹劇《真假悟空》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教育事業積極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創建教育強縣「滿堂紅」,有6個鄉鎮(街道)成為首批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高校在校生超3萬人,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建成。實施人才工作五年規劃,引進各類人才1.72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顯,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逐步完善,各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參加人口達到293萬。市婦保院二期、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衛生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市人民醫院主院、第七醫院遷建等項目進展順利。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孟關良在雅典奧運會上勇奪金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推進,啟動了區域性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通過了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中期評估。審計、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氣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工作有了新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發展。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5萬個,幫助2.5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百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扎實推進,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3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1.5%。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對困難群眾發放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97.6%。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已建工會企業實現全覆蓋。市區新建經濟適用房14萬平方米,解決657戶困難戶的住房問題,主要道路沿線建築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葯品「放心工程」順利推進。創新「楓橋經驗」、創建「平安紹興」,強化維穩隊伍建設,扎實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市場經濟秩序和工資清欠等專項治理活動,加強文化市場和黃酒業整頓,建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安全生產事故下降39.8%,群眾信訪總量下降20.9%。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徵兵、人民防空、國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強,第三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扎實推進。
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就業崗位新增5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2‰以內。
紹興市市花
紹興栽養蘭花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我國現存最早由東漢袁康、吳平撰寫的地方誌《越絕書》中有:「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當時社會名流、 親朋好友41人到紹興蘭亭修禊,在「曲水流盪」活動中作詩37首,王羲之為這37首詩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7首詩中就有幾首寫到蘭花。如徐豐之的「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袁嶠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則歡。喜賓既臻,想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為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張昊,在纂修寶慶《會稽續志》中寫道:「蘭,《越絕書》曰:句踐種蘭渚山。舊經曰:蘭諸山,句踐種蘭之地,王、謝諸人修禊蘭亭。」
明代紹興知府蕭良干主修,張元忭、孫鑛同纂的《紹興府志》中載有:「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句踐所樹。蘭諸之水出焉(通曲),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
明代紹興著名奇才,青藤畫派創始人徐謂,一生寫了許多關於蘭花的詩,畫了不少蘭花的畫,他在《蘭谷歌》中寫道:「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諸乃其處。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蘭花蘭垂雲之紫。」
紹興士大夫階層寫蘭、詠蘭、養蘭的情況,歷史淵遠,除見之於詩、畫以外,還見於散文筆記,如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清代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等。
魯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說:「養蘭花是頗麻煩的事,我曾祖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這在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的《魯迅故家的敗落》中也有記載:「魯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種蘭花以外,沒有做過其他什麼事。」。
1923年出版的《蘭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響的蘭史,作者吳恩元結識了許多紹興棠棣的蘭農,在《蘭蕙小史》中記錄了紹興棠棣蘭農的種蘭經驗和發掘名貴品種的貢獻,在記錄的江、浙、滬40種蘭花名貴品種中,紹興縣就佔26種。
1984年1月22日,紹興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蘭花為紹興市花。1988年至1992年,紹興的蘭花在全國三屆蘭花博覽會、兩次全國蘭花展覽會上共獲得金牌13塊、銀牌27塊,並獲得優秀品種獎牌10塊,栽培獎牌3塊,科技獎牌1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曾與紹興蘭農交流養蘭經驗,紹興還有專門的花市。1991年,在全國春季蘭花展開幕式上,中國蘭花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應祥教授在講話中稱:紹興----中國蘭花的故鄉。

❸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歷史沿革

早在原始社會,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以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使用的石器多為刮削器,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獫狁等民族游牧於此。戰國時,趙國雲中郡管轄達到陰山南,林胡、樓煩等民族游牧於陰山北。秦時,秦九原郡范圍達到陰山南,匈奴民族活動在陰山以北地區。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縣十(朔方、廣牧、沃野、臨河、臨戎、三封、窳渾、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漢武帝下詔募民屯邊,始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耕種的農業。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縣十六(九原、臨戎、河陰、曼柏、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梁、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梁、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元,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明初分屬山西東勝衛和陝西寧夏衛轄境,未幾,皆入於北元。清,後套地區屬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地。順治五年(1648年)設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廳。中華民國元年五原廳改縣。民國3年(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14年(1925年)設置臨河、大佘太設治局,民國16年(1927年)設置磴口縣。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為綏遠省,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民國20年7月大佘太設治局更名安北設治局)、臨河設治局(民國18年10月臨河改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31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時境內設有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和陝壩鎮籌備處。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1953年9月撤,改設杭錦後旗)、晏江縣(1953年10月撤,改設為達拉特後旗)及陝壩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1952年10月,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並,改設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4年綏遠省撤銷,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1958年4月撤,劃入烏拉特前旗)、狼山縣(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達拉特後旗(1958年4月撤,劃入五原縣)、杭錦後旗、陝壩鎮(縣級,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並,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1969年7月,將阿拉善左旗劃出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出歸甘肅省。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置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75年8月劃出)。1982年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分別更名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燦爛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既有極具考古價值、馳名周際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區和陰山岩畫,也有塵封久遠的漢墓群、秦漢長城、雞鹿塞、高闕塞等古城池遺址及古廟宇,千百年來在河套大地上演繹了蒙恬修長城、屯墾戍邊,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三國呂布故鄉、王同春開發河套水利、馮玉祥誓師、傅作義抗日等無數動人的史話。河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 2005 年開始,通過連續三年河套文化研討會及河套文化藝術節的召開,河套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河套文化已浮出水面,深入人心,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
巴彥淖爾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有極為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旅遊資源。滔滔黃河、巍巍陰山、遼闊的烏拉特草原、廣袤的烏蘭布和沙漠,構成了巴彥淖爾美麗雄奇的自然地貌;三盛公 黃河水利樞紐、烏梁素海、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維信高爾夫度假村、希熱廟、阿貴廟、納林湖、鏡湖、奇石林、人根峰、河套田園風光引人入勝,吸引著中外遊客 。
河套賦
巍巍陰山 滔滔黃河 茫茫草原 獵獵大漠 曾經恐龍奔突 幾多大澤揚波 河套人斬石為器 狼圖騰驚魂懾魄 千里畫廊石可言 萬牲明滅日蹉跎 女媧補天煉石瑪瑙湖 鯤鵬逍遙 自在屠申澤 古長城邊 鷹擊長空 高闕塞外 罡風蕭瑟 有昭君出塞光祿 聆胡笳奏響親和 蘇武牧羊洞簫聲咽 蒙恬揮師 鐵馬金戈 農牧交融膏腴地 弓彎箭響金雕落 一代天驕由此西征 遺歐陸蒙語地名布拉格 二龍戲珠 小雞出殼 驚世駭俗戈壁石 千古絕唱敕勒歌 母門洞海納百川 人根峰沖天巨鍔 走西口 憧憬多 五原大捷 軍民御倭 天人合一 古今脈絡 和諧共生 山水婀娜 大河套 北方人類之源 乾坤轉 幾度興衰變革 河套文化 聲名遠播 熠熠生輝 昭示你我 (劉先普)
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 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大力推進三化進程,全市國民經濟繼續在高增長平台上運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更趨和諧,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轉型實現重大突破
到 2007 年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 355.15 億元,增長 17.3% 。經濟總量是 2000 年( 111.07 億元)的 3.2 倍。全市人均 GDP 超過 2600 美元。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日漸趨於合理: 2000 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 39: 25.8 : 35.2 , 2004 年為 32 : 35 : 33 ,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到 2007 年末,三次產業的比例約為 25.1 : 47.4 : 27.5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 89.01 億元,增長 4.4% 左右;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 168.51 億元,增長 24.5% 左右;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 97.63 億元,增長 18.9% 左右。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6%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主導地位基本確立,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實現歷史性突破。
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工業經濟在強勢增長的同時,效益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綜合指數連年攀升, 2007 年 達到 304.10 ,比上年提高 16.18% 。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財政增收大幅提高,市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到 2007 年末,財政收入達到 45.50 億元,增長 54.6%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 39.94 億元,增長 46.2% 。在財政支出中,地方財政支出為 45.12 億元,比上年增長 32.4% ,政府性基金支出 7.9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5 倍。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到 2007 年末,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10360 元,增長 15%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435 元,增長 15.2% 。
三、「三化互動」穩步推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由種植業為主向養殖業為主轉變,農業生產由普通大路產品向綠色特色產品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農牧業向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30.4% 提高到 36.7% ;優質高效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 506 萬畝,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 260 戶, 60% 耕地成為龍頭企業「第一車間」。 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啟動,試點工作進展良好, 啟動了 56 個生態家園示範引領型村莊建設,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建成通村油路 1913 公里 。實施了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完成林業生態建設 440 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退牧移民,累計轉移牧民 10173 人,占牧區總人口的 22.5% 。
工業向規模化、園區化方向發展, 經濟總量迅速擴張,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通過結構調整、項目帶動和水權置換等方式,在發展煤化工、電力工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支柱產業已經形成, 帶動作用日益強勁。 2007 年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127.64 億元, 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5.94%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了全市的經濟總量,提高了財政收入。
城鎮道路、園林綠化、房地產開發、供水、供暖、排污、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建成了一批標志性建築,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率由 2003 年的 37% 提高到 2007 年的 45% 。
著力推進商貿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發展, 建成巴運物流園區、國際傢俱建材城等一批服務業項目,引進了包商銀行,與多家金融機構密切合作,融資 372.3 億元,實施了一批城鎮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完成了全市重點景區的旅遊發展規劃,烏梁素海旅遊景區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
四、投資和消費拉動強勁,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到 2007 年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 271.78 億元左右,超計劃 12 億元,增長 29.3% 。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突顯,為今後我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攢足了後勁。
與此同時,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市場繁榮,消費活躍,貨流通暢,物盡其用。 2007 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72.7 億元,增長 19.3% 。
五、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力度節能減排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 要求,在資源綜合有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嚴格把關,提高建設項目准入門檻。依託大企業、大項目,推進了礦產資源整合,使礦產資源逐步向優勢企業和冶煉加工企業集中。明確了全市水資源的功能區劃,禁止使用地下水,限量使用地表水,積極推進中水資源的開發與經營。嚴格土地管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有了極大的改觀。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後產能,開展高載能和水泥行業集中整治,依法關停了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冶煉、小礦山企業。 2007 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2.59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5.36% ;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 5.1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6.78%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 1.5 萬噸,化學需氧量削減 1 萬噸,均控制在自治區要求之內。
六、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農村牧區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在全區率先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鼓勵農田草牧場在市域內依法合理流轉。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初步建立了財政收入管理新體制, 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非稅收入實行集中收繳、集中入庫。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整合大中專院校,提高了辦學層次和質量。積極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河套水務公司。 順利完成了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體制改革,蘇木鎮衛生院實現縣辦縣管。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引進了西部礦業、甘肅建新、福建紫金、深圳飛尚、山東魯花、印尼 APP 、中糧、伊利、川化和聯邦制葯等一批知名企業, 一批重大項目特別是電力建設包括臨河熱電、烏拉山電廠、磴口金能熱電以及國電龍源、富匯、魯能等風電項目相繼落地建設,規模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大基地」的構建和「四大支柱產業」的打造與形成。園區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設立了烏拉特海關,甘其毛都口岸被國務院批准常年開關, 2007 年過貨量達到 200 多萬噸。合作開發蒙古國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前期工作繼續推進,番茄、羊絨、脫水菜等特色產品出口旺盛。
名優產品: 天下第一瓜—河套蜜瓜

葵花之魁—河套向日葵

優質中片—河套黑瓜籽

中國丑梨—河套蘋果梨

優質瓜品—河套西瓜

白雪公主—二狼山白絨山羊

滋補佳品—河套枸杞

稀有駝種—戈壁比峰紅駝

戈壁雙峰紅駝主要分布在陰山以北和中蒙邊境線以南的戈壁地區。駝毛以紫紅色為主,故稱「紅駝」。戈壁紅駝生活在荒漠草原上,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力。它兼有毛、肉、皮、乳、役等多種用途,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牲畜。成年紅駝平均每隻年產毛量為4.2公斤,收絨量為3.57公斤,凈毛率達63%。因此,紅駝絨以其纖維長、絨絲細、產量高而蜚聲海內外,曾獲美國「安美橋第二次國際駝絨獎」。胴體重200公斤—— 450公斤,屠宰率為5.2%左右。駝掌、駝峰、駝筋是宴席上的高級美味佳餚。
中葯之王—甘草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的主要甘草產地之一,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磴口縣所產的王爺地甘草,因其質堅實、皮細色紅、口面光潔、粉性足、加工講究而馳名中外。巴彥淖爾盟甘草年銷量達11萬公斤,其中出口約3萬公斤。
高營養油科—河套胡麻

胡麻亦稱亞麻,是河套地區重要的油料經濟作物之一。胡麻籽含油率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為36.5%—— 49.5%。是生產胡麻油的佳品。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郁,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此外,在油漆、顏料、皮革、橡膠工業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用途。胡麻榨油後的油餅含蛋白質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營養調料。
沙漠人參—肉蓯蓉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這里生長的肉蓯蓉個大、肉厚、味甜,被譽為「沙漠人參」。肉蓯蓉乾燥後的肉質莖的葯用價值很高,味甜、性溫,有補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對治療婦女不孕、腰膝發軟等症有良好的功效。主要分布在烏拉特後旗戈壁地區,每年外銷5萬公斤,其中2萬公斤用於出口。
優質高產油葵雜交種——F128(F4)

❹ 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 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

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傅別」。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劑」。

契約在西周稱為「書契」、「質劑」、「傅別」、「判書」等,並發展成為一項比較成熟的制度。

1、從性質上,契約可以分為買賣契約、借貸契約。

(1)買賣契約: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劑,質劑寫在竹簡上,將之分為兩份,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即「同而別之」。西周時,政府已經對市場貿易進行了干預,當時的質劑都是由政府的市場管理人員「質人」製作。

(2)借貸契約:《周禮》規定,凡有責(債)者,有判書以治,則聽」。責,指借貸所產生的債務。這一規定是指凡因借貸債務糾紛而要求官府處理的,必須持原來訂立的「判書」才能受理。判書,即將寫有借貸文字的竹(木)簡劈為兩半,雙方各執其半,作為債權、債務的憑證。

2、從形式上,主要有三種,除了上述的質劑、傅別,還有書契。

廣義書契指一般文字或文書,狹義書契專指契約。狹義書契又分廣義和狹義,廣義泛指一般的契約文書憑證,狹義特指不付利息的賒貸契約文書。一般來講,書契特指不發生孳息利率的賒貸契約。

(4)秦漢唐融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契約形式

契約二字在我國古已有之。不過在古代中國,「契」與「約」最初是分開使用的,契約兩字的連用是在曹魏以後。東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古代契約中出現了「合同」一詞。南北朝至唐代,契約概念發生了變化,其中包含著雙方意思一致。各個朝代的契約形式不盡相同。

西周至秦漢時期主要采「判書」的形式,包括「傅別」、「質劑」、「書契」三種類型。

晉唐以後,契約形式發展到分支契、單契。分支契由判書發展而來。漢代,早先的質劑發展為「下手書」;至唐代,「下手書」又發展為「畫指券」。兩晉時出現買賣、借貸關系的合同契。唐代,合同形式廣泛運用。唐朝所謂「兩和」、「和同」就是合同。

唐以後,合同的使用范圍日益擴大。宋代出現了「在法,典田宅者,皆為合同契,錢業生各取其一,此天下通行,常人所共曉。」合同契的形式有多種,或在兩支契押縫處共書一個「同」字,或者在兩支契上分別書「合同」二字。

公元9世紀,大食旅行家索瓦熱在《中國印度游記》中描述了唐代契約成立的情況,其中有中國傳統契約的「背書」現象,即在契約成立以後,將雙方應各自分執一份的契約對接起來,在背後的騎縫處寫上「同」字,或「合同」二字,即表示雙方的合意認同,同時也作為一種「信用物證」,以備其中任何一方不守信用時作為查證之用。

單契是一方出給另一方收執的契約,它與分支契不同的是:分支契為雙方各執一契,驗證時必須合券;單契只是一方出具,他方收執,驗證時不發生合券問題,它源於私人借貸,基於相互信任,且簡化了手續,宋代推行標准化民事契約。

契約的書面格式趨於統一,便於管理,導致「官板契紙」的出現,將契約格式進一步整齊劃一,並且將原有民間自行起草的契約降至「草契」地位。

在宋以後的民事契約中,習慣將民間草契粘連在官契之首,從而形成一種「粘二契」的形式。官方在草契與官版契紙的粘接處,騎縫加印,既保證了草契的有效性,同時也加強了政府對契約的干預和管理。

元代在「粘二契」的基礎上,又將繳納契稅的「收據」粘於官版契紙以下,這種專用收據在元代稱為「契給」。

明清兩代,將官版契紙又稱「官頒契紙」或「官頒正契」,納稅後的收據「契給」改稱「契尾」,並仍將「契尾」粘連於後,其形式為:草契——官頒契紙——契尾,並將三者首尾相接粘連在一起,成為「粘三契」。「粘三契」是中國傳統民事契約中最為完整的格式化的契約形式。「粘二契」、「粘三契」的出現,使中國傳統民事契約真正實現了官民之間在契約行為中的結合。

❺ 為什麼西安人並不在乎當地的爛尾樓

為什麼西安人並不在乎當地的爛尾樓?本地人特別是體制內的,在西安過得較舒服,這個體制內包括政府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三大類。以事業單位來說,西安人常常說的高校研究所,這部分人的收入比較當地的房價相對輕松,也有分房。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❻ 咸陽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預期目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收關之年,也是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開局之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緊緊抓住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生產總值過千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過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過千億元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目標,以解放思想為動力、以完善基礎設施為抓手、以壯大產業為支撐、以健全機制為保障,振奮精神,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切實做到思想境界有新提升、結構調整有新成效、項目建設有新突破、城市面貌有新變化、群眾生活有新改善、幹部作風有新氣象,奮力實現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良好開局。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完成1000億元,增速超過1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30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0億元,增長30%;財政總收入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2%;農業總產值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COD、SO2排放量分別控制在3.68萬噸、10.85萬噸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更加註重調結構與保增長相結合,更加註重改革開放與增強內生動力相統一,更加註重自主創新與新型產業相推進,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與節能環保相協調,更加註重改善民生與構建和諧社會相促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一)以推進西咸一體化為重點,積極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及省政府《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的相繼出台,把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提升為國家戰略。這為我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整合發展優勢提供了強大支持,咸陽發展的比較優勢更加凸顯,積聚國際國內現代產業、先進技術和各類生產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咸陽已經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我們將以開展國際化大都市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引導各級公務人員牢固樹立大都市意識、大產業意識和大局意識,以國際化的視野、國際化的方式和國際化的標准,審視全局,謀劃發展,推動工作,努力開創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新局面。
全面啟動涇渭新區建設。堅持「規劃引領、板塊啟動、基礎突破、產業支撐、體制創新」,加快涇渭新區發展。上半年完成涇渭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開工建設「兩橋三路一帶」等六大基礎設施;年內蘭池大道全面建成通車、渭河橫橋主體完工,形成「三縱兩橫」道路主骨架。圍繞空港物流產業園、五陵塬歷史文化聚集區、現代產業聚集區、渭河生態景觀帶四大板塊和渭北綜合商務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到位資金超過30億元。
積極推進灃渭新區建設。主動與西安一起做好新區規劃編制和開發建設工作。圍繞產業發展繼續加強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盡早啟動灃渭生態新城項目,加快建設一泓碧水、兩岸綠林的特色水岸新城。發展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高新技術和裝備製造等產業,努力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特色功能區、高校園區和新型都市商務中心。
著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啟動「萬畝水面、萬畝綠林、萬畝花卉」工程,打造城市景觀新亮點。進一步維護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過雙路等城市南北幹道,暢通市區南北交通。完成市廣電中心建設任務和實驗中學新校區年度建設任務。啟動市青少年宮、體育中心、博物院建設工作。抓好舊城改造,新建高層建築60棟以上。深入推進「雙創」工作,啟動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確保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驗收。開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年」活動,進一步提高城市競爭力。
加速推進縣域城鎮化。做好新一輪城鎮規劃編制工作,完成市域城鎮體系規劃、11個縣城總體規劃、95個建制鎮規劃修編和300個村莊規劃編制任務。啟動彬縣-長武-旬邑和禮泉-乾縣兩個城鄉統籌重點示範區建設。支持淳化縣創建國家級生態園林縣城。加快縣城、重點鎮和縣城特色街區建設,每個省級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超過 3000萬元。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支持重點鎮發展住宅商品房,引導農民進入城鎮買房、經商、辦廠。年內力爭南部6縣市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北部5縣提高1.5個百分點,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2%以上。
(二)以壯大支柱產業為重點,不斷擴張工業經濟規模
做大重點企業。加強對長慶石化、興化集團、彩虹集團、西北橡膠、彬煤集團 、彬長礦業、步長制葯、西北石油陝西銷售公司等優勢企業的服務,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爭創名牌產品、發展配套產業等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盡快形成一批產值過50億元、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做強主導產業。加快雅店、小庄、旬峰、胡家河等煤礦和長武煤基二甲醚等項目建設,加強與神華集團、國電集團、陝西煤業、中石油等大企業的銜接引進,擴張能化工業產能。加快風潤新能源、咸陽鋼管鋼繩廠遷建等項目建設,推動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推進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和光伏玻璃二期等項目建設,支持電子企業提升競爭力。抓好涇陽冀東、禮泉海螺、乾縣眾喜等水泥生產項目,穩步發展建材產業。實施華潤紡織、西北二棉高檔服裝面料生產線等技改項目,推進紡織業向服裝業轉化升級。抓好金龍魚、步長君壽堂二期等食品醫葯項目,支持醫葯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
發展新興產業。依託半導體照明和多晶硅產品優勢,發展下游產業,培育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產業。爭取大型客機改貨機、航空零部件維修基地、支線飛機維修基地等項目落戶,支持中航起落架公司、西航公司、秦嶺電氣等企業加快發展,打造航空產業新基地。支持陝船重工風電設備總裝和核應急發電組集群建設,著力壯大新能源產業。制定全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引進大型環保和節能設備,支持禮泉微量重金屬吸附材料生產項目建設,發展適應低碳經濟需要的設備製造產業和新型潔凈產品,環保產業增速保持在30%以上。實施建築企業品牌戰略,支持建築和房地產業發展壯大,年內建築業完成產值350億元以上。
做優產業園區。完善涇渭新區、灃渭新區、高新區、彬長旬能化基地等3個省級、1個市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全面落實《咸陽市彬長旬能源化工基地(2009—2020)發展規劃綱要》,爭取彬長旬能化基地早日列入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扶持省上認定的10個縣級園區,加大對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壯大縣域工業。制定出台《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創新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的機制。再籌措1億元,充實市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資本金。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組建縣級小額貸款公司。市本級安排8000萬元、南部縣市區各安排500萬元、北部縣各安排300萬元用於工業建設投入。年內各縣市區工業經濟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力爭提高2個百分點。
同時,深入開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競賽活動,力爭彬縣進入全省十強縣,其餘各縣在全省縣域經濟排名中的位次不斷前移,縣域經濟平均規模超過55億元。
(三)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重點,切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狠抓項目建設。今年安排重點項目100個,總投資125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29億元。做好征地拆遷、環境保障工作,確保機場二期擴建、西銅公路改擴建、西寶高速擴建、西平鐵路等項目順利實施。抓好信貸資金配套和相關審批,促進咸旬高速、亭口水庫、柏嶺寺水庫和紅岩河水庫加快建設,確保興化技改、豐益糧油、子午輪胎、彬長礦區服務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西電變壓器、法士特100萬套同步器、中電投4×100千瓦電廠等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擴大招商引資。圍繞新能源、現代中醫葯、環保產業、商貿物流和重大基礎設施,積極策劃包裝一批大項目。市財政繼續拿出1000萬元支持招商項目前期工作。加強與央企、省屬大中型企業的銜接,爭取這些企業在咸陽建立和擴大生產基地。新設立三個招商分局,緊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動向,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招商活動。力爭年內秦都、渭城、彬縣、興平在引進投資20億元的項目,武功、永壽、淳化在引進投資5億元的項目,其餘各縣在引進投資10億元的項目上實現突破,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0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到位資金200億元。
(四)以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始終把農業作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繼續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積極承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的輻射帶動,狠抓糧食高產創建、果業提質增效、百萬畝設施蔬菜、畜牧收入倍增四大工程。大力扶持糧食生產,糧食總產穩定在180萬噸以上;努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特色高效農業,新增果園10萬畝、大棚蔬菜2萬畝、奶牛5萬頭、生豬100萬頭。加快雨潤集團10萬頭肉牛屠宰、西瑞糧油等產業化項目建設,支持光明乳業、康師傅等企業加快發展,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超過20戶。壯大各類農產品銷售經紀人隊伍,健全交易市場體系,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抓好「一村一品」。以北部及旱腰帶地區為重點,實施百萬畝經濟林工程,發展葡萄、石榴、核桃、柿子等雜果生產;以沿渭河縣市區為重點,發展清水蓮菜、辣蒜、花卉等無公害設施蔬菜、特色種植養殖專業村和專業鄉鎮;以民間工藝和食品加工為重點,培育一批手織布、草編、刺綉專業村鎮,建設「一村一品」達標示範村50個、「一鄉一業」示範鄉鎮12個。支持武功、乾縣等地與楊凌共建各類農業產業示範園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積極實施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戰略,新建扶貧開發重點村100個。投資6000萬元,加快「三告別」工程建設進度,完成3000戶特困戶搬遷任務,總體搬遷戶數達到5000戶。繼續抓好旱腰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開發。推進互助資金試點村工作,幫助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產業,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市平均增幅。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大力推進農村水電氣路房建設,再為農民辦好20件實事。投資60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1萬畝;投資1.6億元,解決30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發展節水灌溉11萬畝。投資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100%。鼓勵縣市區加快村間道路改造。實施農民安居工程,解決2.6萬人的住房困難問題。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加快829個廣播電視「村村通」項目建設。抓好新農村「百村示範」創建,確保實現「五通、五配套」。加大舊村莊整治和土地復墾力度,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保持耕地佔補平衡。
(五)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著力擴大城鄉消費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和「社區菜市場標准化建設」工程,推進農超對接。加快西部商貿物流基地、明珠原點新城、酒鋼物流基地、旬邑商業水街等建設進度。鼓勵知名物流公司在咸陽設立采購中心,探索建立租賃、速遞、運輸等分銷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產業。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進一步提升餐飲、賓館、酒店等服務業水平,鼓勵發展節慶會展、電子商務、信用評估、廣告創意等新興產業和拍賣、典當、家政等特色服務業。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來咸陽設立分支機構,培育壯大金融業。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以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推動周、秦、漢、唐文化旅遊精品區建設和涇、渭、灃三河自然景觀休閑產業帶發展。編制《五陵塬秦漢文化旅遊精品線路規劃》,策劃、包裝、推介一批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加大乾陵、昭陵開發建設力度,加快茂陵、大佛寺等申遺步伐,推動文化演出進景區。依託「中華養生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溫泉洗浴、養生保健等特色服務業水平。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繼續抓好家電、汽車、摩托車、農機具下鄉工作。開發社區商業、物業、文化等服務性消費。強化市場監管,抓好「放心肉」、「放心奶」、「放心油」市場工程和商業誠信體系建設工程。優化進出口結構,提高機電產品、鮮活農產品的出口份額,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5億美元。
(六)以建設生態文明為重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重視生態治理。抓好植樹造林,推進中心城區、主幹道路、重點河流、景區和景觀林帶建設,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完成造林32.5萬畝,新建綠色家園生態示範村100個。完成國家水保工程和省級水保專項資金項目,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
加強環境保護。強化對重點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在線監控,確保達標排放和持續減排。建成市南郊污水處理廠。縣級垃圾填埋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超過311天。實施農村環保「雙百工程」,建成3—5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
狠抓節能降耗。扎實開展節能降耗全民行動。加強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審計、能源統計監測和節能計量工作,引導企業節能降耗。實施節能建築和綠色照明示範工程,推進企業內部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
(七)以深化各項改革為重點,切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成風輪公司、方圓集團等4戶企業資產重組、咸陽氮肥廠等4戶企業比照政策性破產、興平造紙廠等3戶企業依法破產和陝西糧油機械廠等4戶企業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縣屬49戶國有企業改革任務。
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和改進鄉鎮工作,完善鄉鎮幹部激勵機制和財力保障機制,解決鄉鎮幹部「三難」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擴大農村金融市場准入,加大農戶小額貸款投放,積極發展小額信貸和聯戶貸款,努力滿足農民信貸需求。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年內完成秦都、渭城、永壽、長武、旬邑、淳化6個縣區的改革任務。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新農合補助標准提高到120元,參合率鞏固在90%以上。簡化報銷手續,統籌基金當年結余率原則上控制在15%以內,累計結余不超過當年統籌基金的25%。建立基本葯物制度政府補償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率」銷售,減輕群眾負擔。加強基本葯物質量安全監管,保證用葯安全。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醫療衛生機構間的互聯互通。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公共預算編制,積極開展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試點。強化銀企和銀政對接,加快金融創新,增加信貸投入。擴大市城投公司融資規模,加快涇渭新區、灃渭新區融資平台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機制,拓展融資渠道。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市電影公司等10個經營性單位改製成5戶文化企業,把市群眾藝術館等10家公益性單位整合為7個文化事業單位,成立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全面完成市級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推進縣市區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實施「咸陽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計劃」,投資1.3億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以上,培訓農村勞動力21.8萬人次,扶持創業30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轉移就業規模達到100萬人次。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各項政策,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大學生充分就業,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援助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
加快民生八大工程建設。按照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確保初步安排投資35億元的民生項目早開工、快推進、收效好。繼續抓好「蛋奶工程」,不斷擴大覆蓋面。農村育齡婦女健康檢查率達到80%、治療率達到90%、治癒率達到75%以上。加快各縣市區中心敬老院建設,其中6個縣年底前「五保戶」入住。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50%以上的建設任務。實施120個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7個縣級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項目。完成5所縣醫院、22所鄉鎮中心衛生院、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抓好7個地震受災縣衛生服務機構的災後重建和641個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完成2.9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居民、大中專學生等群體參加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做好城鎮職工醫療市級統籌,提高城鎮職工、居民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啟動秦都新農保省級試點,繼續抓好彬縣全縣和其餘11個縣市區的11個鄉鎮新農保試點。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左右。市區低保標准人均月增加到200元,其它縣市低保標准人均月增加到180元;將農村人均年收入低於1196元的25萬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認真開展65歲以上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活動。
抓好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4.5億元,建設經濟適用住房4000套、30萬平方米。投資3.4億元,建設廉租住房4000套、20萬平方米。新增租賃補貼保障家庭1356戶。規范物業市場秩序,依法維護廣大業主的合法權益。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規范民辦教育管理,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大力扶持學前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發放到位。足額落實科技三項經費,提升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抓好大戲、大劇、大作的創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做好第二輪方誌編纂工作。切實維護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促進老齡事業健康發展。完善助殘服務體系。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持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九)以創建「平安咸陽」為重點,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抓好信訪工作。建立一站式接待群眾來訪、一條龍辦理信訪事項、一攬子解決實際問題的信訪工作新機制,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積極預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加強社會輿論引導,有效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實行更嚴格的信訪考核機制,加大信訪責任追究,確保實現「一控雙降」目標。
狠抓安全生產。認真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健全重大危險源、重大隱患排查治理和監控機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和行業安全監管責任,突出道路交通、建設工程、石油化工、煤礦、消防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隱患排查,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落實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的要求,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嚴厲打擊以「兩搶一盜」為重點的各類違法犯罪。深入開展「平安咸陽」創建,擴大平安社區、平安村鎮、平安企業的創建覆蓋面,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加強應急預案體系、救援隊伍和指揮平台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重視雙擁共建和民族宗教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重視民兵預備役建設,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發揮駐軍在咸陽建設中的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增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
(十)以編制十二五規劃為重點,科學謀劃咸陽未來發展
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新的十年規劃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深化對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等一系列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研究,認真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項目。提升規劃編制理念,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擴大社會參與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重點策劃大項目,培育大產業,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努力使「十二五」規劃成為我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綱領性文件。
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集中受理行政復議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堅持重大事項及時向新聞媒體和社會公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科學理政,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重大事項民主科學決策機制,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全面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公開。強化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積極主動、盡心盡力地為公民、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對象搞好服務。推廣電子政務和無紙化辦公。落實行政問責制、服務承諾制,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投資環境。
求真務實,提升執政能力。貫徹群眾路線,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解民憂,盡職盡責保平安。加強公務員能力素質建設,提高項目運作和資本運作水平。建立政府、企業、幹部、群眾之間的互促互動機制,形成整體工作合力。
從嚴治政,提升政府形象。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項規定,堅持教育、預防、監督、懲治相結合,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責任審計,監督權力運行,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大力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

❼ 文化在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文化資源是一種可供文化產業開發利用的, 凝聚了某一群體獨特精神價值的 資源。和自然資源一樣,文化資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重要資源。文化資源 具有無形、傳承性、穩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徵。文化資源對人類社會的發 展起著方向性、支撐力、凝聚力、推動力的作用。 從傳統文化方面來看,所謂文化資源,並不僅僅指有形的古老建築,還有廣 泛的內容。如日本與韓國制定對文化財產進行保護的國家法律,對文化財產的界 定就包括以下五類: (1) 有形文化財產,如建築、繪畫、雕塑等 (2) 無形文化 財產,如戲劇、音樂、工藝技術等 (3) 民俗文化財產,如衣食住行與宗教信仰 等風俗習慣 (4) 紀念物,如各種古代庭園、陵墓、名勝與自然景觀等 (5) 傳統 建築群,如故宮等。范圍很廣幾乎把所有與文化有關的事物都包含在內。 文化資源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在於文化產業。 1998 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 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0 ? 75% 、 第三產業增加值的 2 ? 33%, 文化產業從業人 員僅占就業人員總數的 0 ? 4% 。而在許多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早已成為經濟 增長和吸納勞動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1998 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 出僅占其消費性支出的 2 ? 27%, 這種狀況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也低於一般 的發展中國家。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 , 1997 年我國的實際文化消費總量大約為 650 億元,而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或需要約為 3000 億元,差距可謂巨大。在開 發城市文化資源方面,全國各城市都認識到這一點,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歷史文 化資源。如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相傳農歷三月三是軒轅黃帝一統天下、成就偉 業的日子,後人為表達對軒轅黃帝的敬仰之情,從春秋時期就舉行拜祖活動,延 續至今。 1992 年新鄭市開始舉辦炎黃文化旅遊節。 11 年來,每年都有海內外 的炎黃子孫前來登山朝聖、尋根拜祖、觀光旅遊,並因此促進了新鄭市的對外經 貿合作。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文化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在滿 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資源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本」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本 錢」 但是, 。 我們不能只守著一座金燦燦的文化資源寶庫, 而應有把文化資源 「變 現」的意識、勇氣和能力,即把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產業資本,把文化需求 轉化為市場機制。 文化產業的興辦與發展必須以文化資源為依託。離開文化資源這一基礎,文 化產業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異常豐富。 這些文化資源種類繁多,文化蘊含豐富,與經濟的可滲透性強,可開發程度高, 這就為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總體優勢。 首先,北京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它是 50 萬年前北京猿人的發祥地, 又是傳說中上古時期的幽州古戰場。春秋時期的燕國就已經在這里建薊城為都。 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邊陲軍事重鎮,而自遼代開始便成為國都,並 一直延續五朝。都城的歷史文物古跡,獨特的皇城文化景觀,更是一份至為寶貴 的歷史文化遺產。據統計,北京的古代文化遺存共有 7309 項之多,其中,周口 店北京猿人遺址、長城、故宮等三項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名 錄。從國際國內上看,歷史文化資源如北京這樣豐富的屈指可數。當前,北京的 歷史文化資源絕大部分尚未被當作一種產業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 甚至還有相當 一部 分尚未得以修復,基本處於「塵封地下」的狀態。由此可見,僅就歷史文化資源 來看,北京文化產業的潛力是何等巨大,前途又是何等光明。全面開發這些歷史 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包括其社會價值、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不但對北京文化 產業的勃興與繁榮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發揮北京的文化優勢,實現北京城市的 文化定位都具有重要意義。北京的文化資源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之外,尚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如京味文化),瑰麗多姿的旅 游文化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藝術文化資源(如京劇、 北京曲藝等),富於傳統別具特色的商業文化資源(如老字型大小)。特別值得重視 的是,北京在尖端科學技術研究與社會科學新學科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為文化 產業與國際現代化先進水平接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發展高科技文化產 業、信息文化產業、咨詢文化產業、現代國際會議服務產業以及律師事務所、各 類智力策劃公司等所必需的科技知識性的文化資源。 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展示出一派光明燦爛的前景。 2006 年至 2009 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 21.9% ,高於全市經濟增速 7.5 個百分點。 2009 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 1489.9 億元,佔全市 GDP 的 12.3% ,增速為 10.7% ,高於全市經濟增速 1.4 個百分點。其中,營業收入 5985.7 億元,同比增長 10% ;從業人員 114.9 萬人,同比增長 7.3% 。今年 上半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 804.3 億元,增速 15.7% ,高於全市經濟增 速 2.5 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由此可以看出來 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地位。 中華傳統民間文化是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參與全球綜合實力競爭的取之 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 傳統民間文化資源在中國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將占 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將發揮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未來 的文化市場上,沒有民族特色、沒有文化品位的文化產品是缺乏競爭力的,而這 種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立和被認可, 必然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化產業 及其產品。 其次,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經濟區域內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進行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前提和基礎。 理解了這點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現在各地都在爭奪所謂的 「文化名人、 文化名城」 現象。如,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為其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持續性的資源 支持。西安歷史文化積淀厚重 ,周秦漢唐文化遺存豐富 ,有「天然歷史博物館」 美譽。西安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其地域文化之發達 ,歷史之悠久 ,輻射 力之廣遠 ,都是其他古都城市無法比擬的。西安的文物古跡在全國名列前茅 , 文物景點多達 2 944 處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34 處 ,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單位有 72 處;而西安的古遺址、陵墓多達 4000 余處 ,館藏出土文物 15 萬余 件。隨著考古不斷發現 ,西安文化遺產數量還每年以約 40 處的速度遞增。西安 的宗教文化資源也較為豐富 ,宗教寺廟保存完好。古代長安曾是佛教、道教、伊 斯蘭教及西方基督教匯聚、發展、衍生宗派的聖地。西安的樓觀台已有 3000 年 歷史 ,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是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 之一。佛教大慈恩寺、大興善寺、香積寺、華嚴寺、凈業寺、草堂寺等六大宗派 的祖庭都保存完好。 這些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為西安文化產品提供了豐富資料和 實物標本 ,也為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持。 但是,在文化資源產業化的過程中也受到方方面面的阻礙。如,市場法規不 健全 ,實踐中存在著「執行難」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文 化產業的法規與其他方面的法規制度相脫節。導致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執行 難」的問題 ,這無形中增加了民營資本和外資的投資風險;行政管理體制不暢 , 管理人員觀念陳舊 ,服務意識淡薄 ,致使行政效率不高。 長期以來 ,受計劃經濟 體制的影響 ,文化管理部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政府辦文化、管文化的思想。在 管理上以行政管理為主 ,直接干預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 ,同時文化發展體制上 的多頭管理 ,又導致在文化市場上行政干擾過多 ,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融資 渠道不暢 ,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不足;文化產業人才缺乏 ,人才培養意識滯 後 …… 文化資源具有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 是最高層次、 最具開發價值的重要資源。 文化資源的功能及多樣化特徵,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源供給、資產支 撐和資本保障。必須把握好文化產業培育與文化資源開發的關系,從根本上解決 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種種阻力,提高文化資源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效應。這 樣才能最大化的發揮文化資源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中作用。 作者:顏丙浩

閱讀全文

與秦漢唐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簡單易懂 瀏覽:112
什麼股票可以質押 瀏覽:513
融資租賃合同例子 瀏覽:43
美的投資者日 瀏覽:528
融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718
代課理財分成 瀏覽:899
小貓理財 瀏覽:508
國內順丁橡膠價格2016年 瀏覽:7
8萬港幣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8
開通期權二級投資者許可權 瀏覽:622
發改價格2016557號 瀏覽:77
大益股票 瀏覽:893
馬化騰的理財是什麼 瀏覽:736
三超新材股票投資價值 瀏覽:938
怎麼用股票賬戶購買基金 瀏覽:986
紅旗汽車股票 瀏覽:117
外匯頭寸風險 瀏覽:429
手機上買外匯 瀏覽:40
基金賣出怎麼這么貴啊 瀏覽:600
八大貴金屬分別有哪些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