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解決「懶癌」,這家德國公司想用AI助你健身
2018年,全球健身行業的總收入達147億美元,年增長率7.1%,遠遠高於全球經濟增速。全球健身群體規模也已達7億人,並以每年8.0%的增長率迅速擴張。人們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識——健身是保持身材、提升體能、維持 健康 狀態以及提高生活品質的最好方式,是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諸如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技術也在加速融入健身和運動產品中,健身正變得越來越技術化。
然而技術准備好了,人卻不一定——對大部分用戶來說,有一顆健身的心很容易,堅持下去卻很難。
一家德國公司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健身公司Freeletics近來風頭正旺。它成立於2013年,5年後的今天,它已在超過160個國家擁有3100萬用戶,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健身APP。與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健身APP不同的是,Freeletics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為用戶指定數字健身教練,制定個人健身計劃。
大多數當代人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專業能力堅持健身,他們的需求往往是:只想以最少的成本來達到最大的健身效果。這就對健身工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Freeletics要解決的便是這個問題:
首先,Freeletics根據新用戶自答的健身目標和 健康 信息以及一整套標準的健身測試,在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基礎上為用戶制定個人健身計劃——3100萬用戶為Freeletics的演算法提供了足夠的數據,可以保證其運動推薦准確度保持在較高水準,公司 CEO Daniel Sobhani表示,Freeletics推薦的准確度可達80-90%。經過幾周的運動跟蹤和飲食監測,Freeletics會收集到更多的用戶信息。一方面,機器學習演算法可基於這些數據提供更適合用戶、更有效的健身方案;另一方面,通過與其他相似用戶數據的對比,Freeletics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在正態分布曲線上的落點。
另外,Freeletics擁有4個彼此連接、相互配合的APP,Running、Gym、Bodyweight和Nutrition。Running可以跟蹤用戶的跑步運動,並根據用戶的目標提供長跑、短跑的建議;Gym針對的是有能力去到專業健身房或自備健身器材的用戶;Bodyweight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系統化的健身計劃,提醒用戶鍛煉的時間,推薦用戶邀請好友加入小組,相互鼓勵、相互競爭;Nutrilon則是運動軟體的營養支撐,和其他三個APP一樣,Nutrition也是在了解用戶的身體需要、健身目標、飲食喜好的基礎上制定每周膳食計劃、提供切實可行的食譜。4個APP全方位記錄用戶的日常活動,以營養、飲食配合運動,讓健身變得輕松高效,幫助用戶最大化健身效果。
人們對於健身的熱衷吸引了資本進入,僅在今年,便有多家健身 科技 公司獲得了大量融資,Freeletics首輪融到了4500萬美元,音頻健身公司Aaptiv融到了2200萬美元,家庭智能健身公司Mirror則融資了2500萬美元……
Aaptiv的賣點在於人們在運動時不方便看視頻,因此他們將課程的音頻片段全部放在其移動應用上,供用戶選擇。近期,Aaptiv宣布與Bose合作,通過其AR平台為用戶提供2500多種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音頻信息,用戶可以使用其配備的AR眼鏡聽到聲音指示,進行運動。另外,AR眼鏡還可以通過藍牙與移動設備的GPS連接來判斷位置,然後將採集的數據發送到AR平台上,為用戶推薦相關的健身內容,以提升其運動體驗。
Mirror則通過聯網鏡子提供家庭健身服務。Mirror的智能鏡配備LCD面板、立體聲揚聲器、攝像頭和麥克風,用戶可通過鏡子觀看健身課程、參加直播課程。這種形式的好處在於一、可以提高用戶在家健身的質量,減少來回奔波的時間;二、真人教練可通過視頻監督用戶的健身動作,給出指導和反饋;三、在線課程可以營造團課氛圍,學員間互相鼓勵、彼此競爭。
今年,更有一家健身 科技 公司驗證了資本市場對於健身行業的信心。這家公司便是成立於2012年的Peloton,8月份融到了5.5億美元的巨額F輪,成為今年融資最多的獨角獸之一。
Peloton被譽為"健身領域的蘋果",通過在健身硬體和聯網設備之間建立起連網體驗,解決了大多數人健身時都會遇到的"運動惰性"問題。Peloton為其出售的智能健身單車配備了平板電腦和追蹤器,每天生產12個小時的直播內容。由此,用戶不僅可以收看直播課程,跟著屏幕上的教練實時互動,還可以根據健身數據分析結果,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可以看到, 科技 在健身行業的應用正處於快速增長時期。在不遠的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融合了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健身和運動產品出現,到那時,它們將顛覆整個健身行業,縮小、消除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差距,幫助人們堅持更 健康 的運動習慣、督促人們擁有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同時,作為大 健康 產業的重要組成,健身行業在高 科技 的帶動下與該領域內諸如醫療保健等其他行業發生聯動反應,衍生出更多的消費方式,重塑並拉動消費者的需求,在全球經濟疲軟態勢下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噴涌源泉。
B. Keep | 產品分析報告
從16年開始cheng wei 一名keeper,見證了一些keep的成長,作為一名新手產品小白和keep的資深用戶我決定把我的第一篇產品報告寫給keep,本文將從產品概述、行業分析、產品定位、產品功能描述、用戶體驗方面來進行解析。
Keep作為一款社交類健身app,從2015年2月在AppStore上線到2018年7月宣布完成1.27億美元D輪融資,短短三年多的時間,保持著快速成長的模式,憑借其優質的健身課程內容,吸引力一大批忠實健身用戶,目前注冊用戶量已達到億級水平,在國內健身類app中處於領先地位。
15年全民健身計劃被政府提出,運動健身成為頂層國家戰略,全民運動健身意識覺醒,人群運動參與比例上升,再加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運動健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通過App記錄管理運動健身習慣,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大趨勢。
數據顯示,健身用戶中有70.8%的用戶表示聽說過來自運動大數據分析相關服務,有69%的用戶表示會大頻率使用到,目前運動大數據服務還在高速發展中,未來會有更成熟的技術應用於健身app上。
運動健身app由於有各種數據記錄,使用的次數越多就越離不開,用戶粘性就越大,吸引用戶更加高頻地去使用,但是目前國內用戶使用平均使用時長較短,大概平均在一天一小時左右,對於健身類app來說,如何使用戶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更優的運動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可以看到,運動app的月活在在近幾個月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月活在7000萬左右,可能是由於季節的變化,冬天不適合運動,活躍度就是熱愛運動的那些,
Keep注冊用戶已達到了1.5億以上,但是月活只有897.7萬,大概只佔到了6%,對比上圖,2018Q1運動app的活躍度大概在6000萬,這說明對於keep來說市場還非常廣闊,在市場這塊keep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龐大的用戶量轉變成粘性用戶,獲得更大的流量。
Keep從上線到現在一直專注於提供優質、系統的運動健身課程,致力於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及健身飲食指導、裝備購買等功能,努力解決用戶在運動健身中的痛點,並依託著強大的用戶基礎,開始向線下發展Keepland,致力於發展成為更加方便的「一站式運動服務」。
由圖可知,女性的比例要偏大一些,佔56.76%,keep作為一款提供可隨時健身課程的app,對於一些女性來說滿足了想要變美又不用出門運動的心理,男性的話可能更願意去健身房進行力量型訓練,猜測因此出現女性比例較高的現象。
19~45歲的群體占據了90%以上的比例,綜合線下健身房和生活中進行鍛煉的人群來看,這個年齡分布和線下分布基本一致,最有需求最有經歷去鍛煉的人群分布在26~35歲。
由圖,一二線城市用戶基數較大,表明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人們更注重身材、健康,願意花費時間去管理。
作為社交類app排名第一的keep,其活躍時間與整體應接近重合,活躍時間呈現兩個波峰——上午11:00-13:00,晚上18:00-22:00,其中在21:00達到峰值,但在白天的其他階段,活躍度並沒有降到很低,但是大部分用戶不可能在工作時間也能夠一直健身的,這就說明,keep打造的「具有社交屬性的移動健身工具」核心定位中社交這一模塊也做的非常成功。
不同於傳統的健身房,用戶使用keep健身是沒有固定地點和時間的,身邊也不一定有課程中所需要的器械、協助工具等,而且不同的用戶對課程的需求、健身的目的也是不同的,這就需對課程的豐富性要求較高等,可推測可能出現的場景有:
1)太胖了,想減肥
2)太瘦了,想增肌
3)想塑形
4)健身房太貴了
5)沒時間去健身房
6)看上了課程里的瑜伽墊……
7)三分靠練七分靠吃,不知道怎麼吃
8)下了app,沒有動力練
9)不知道練什麼
10) 想要有人陪著一起練或者督促著
11) ……
總結來看就是圍繞想鍛煉的一切問題。
根據上述使用場景分析及業務流程不完全列舉需求如下:
1)各種不同的課程分類:減脂、增肌、塑形、拉伸、跑步、碎片化訓練、hit等
2)根據身體指標制定訓練課程表
3)推薦健身食譜
4)keep品牌商城售賣
5)社區模塊和膜拜的大神一起訓練或者咨詢大神遇到的問題
6)發布動態keeper幫忙指導
7)參與打卡、活動上精選
8)……
Keep最重要的兩個核心就是「課程」和「社交」,「課程」是keep平台經過研究發布的,app需要做的就是保證視頻的可觀看性和流暢性即可。但是「社交」這個模塊必須要做到給用戶良好的體驗,既要做到引導用戶去社交又不能使用戶反感,否則最基礎屬性為健身工具的keep很容易會造成用戶的流失,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必須做好對整個流程的把握,吸引用戶去社交,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Keep主要採用了標簽式導航設計,這種設計方便用戶找到當前入口位置,分為運動、發現、社區和我四個,但是由於keep涉獵范圍太廣,為了用戶更加方便地檢索,又在(除了「我」)每個標簽里加入了頭部導航條分類。
雖然每個標簽都加入了分類,但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信息量太大還是會有可能造成迷失,所以app應盡量在用戶需要的時候鏈接到用戶想要的功能,比如「發布動態」功能,要考慮到用戶在app使用中可能會碰到的場景,在不同的場景中放置該功能,提升用戶體驗。對於keep來說,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提升用戶體驗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Keep從2015年2月4日上線以來,快速迭代,半個月到一個月到時間基本就會完成一次迭代,這里我從每個版本中選出了重要迭代點進行展示。
從迭代路徑中可以看出從keep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於「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app」,著力於打造良好的社交體驗和課程優化,在課程上進行縱向發展涉及多種健身領域如跑步、行走、瑜伽等,同時通過對用戶多維度運動數據進行收集及處理,使用大數據分析來為用戶做出更科學的指導課程,使得用戶的粘性不斷增大。在社交方向,keep在開放社區後發布動態的門檻降低,不斷優化在發布動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每一步進行分析,降低用戶在發布動態時的流失量,社區的內容越來越多,吸引了更多的用戶進入社區。
Keep也並沒有止步於社交和健身,在v3.0.0版本中開啟電商道路,從運動工具向平台轉型,希望一站式解決用戶的運動問題,但是並沒有在電商這條路上大力發展,而是開啟了線下keepland。
這個模塊是分為「課程專題」和「全部瑜伽習練」的,但是我在剛開始練習keep的瑜伽時,非常迷茫,我究竟該從哪裡練起,瑜伽小白該怎麼入門呢?對於健身來說我們選擇適合自己強度的就可以,但是對於瑜伽,如果不注意身體的接受程度和基礎細節,很容易造成身體上的損傷。
在專題課中,雖然是瑜伽入門,但並不算真正的入門,對體式沒有詳細的講解,只是跟著做體式,所以建議在瑜伽這個模塊中可以更精細一點,可以加入瑜伽體式講解課程,這對後面的訓練會更有幫助。
比如我想練好下犬式,但是根據keep上課程的指導,我發現還是做不好,於是在keep上搜,搜到了相關的話題,但是這里keeper們要不就是非常官方從網上就能搜得到的答案,要麼就是自己其實也沒有做太好,這就造成了很糾結的問題,有問題但是得不到解決,發起話題得到消息太多,不能有效的篩選,有很多keeper回答問題只是擺了一個很漂亮的下犬式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建議keep可以出一個問答的功能,類似於分答的簡化版,讓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有利可圖,兩邊都受利,同時又解決了用戶遇到的問題。
Keep的社交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用戶在練習完課程完成打卡後,app會自動跳轉至社區模塊,引導用戶進入社交區域。
Keep會根據大數據來分析為你推薦什麼類型的動態及大神,大家都有惰性,健身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惰性,但是這個時候keep給你推薦的動態,清一色的標准動作、完美身材、90分的顏人還這么努力在鍛煉,你說你懶,有理由嗎?
這就是keep的激勵體制,做的非常出色,我經常刷著刷著一個小時就過去了,這就引導了用戶去向大神看齊,更努力地去鍛煉去輸出,增加了社區的活躍性。
官方還經常發出一些話題,比如#用汗水打敗時間等,引導用戶產生內容,同時上精選的大部分都是身材改變非常大的,特別能刺激到用戶的,給用戶傳導了一種「只要練,自己也能成為 sex 的人」,時刻刺激用戶。
但同時用戶在鍛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疑問,就會出現我上邊所提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
keep 走到現在,在眾多 app 中脫穎而出,雖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現階段來看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依靠著忠實的用戶基礎,大力發展線下 keepland ,在電商方面比較克制,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品牌,期待keep大放光彩。
C. 運動科技公司Keep完成F來融資,這說明了什麼
在重新梳理戰略後,運動科技公司Keep對於資本的吸引度越來越高了。
1月11日,Keep宣布已於近日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蔻圖資本跟投,GGV、騰訊、五源資本、時代資本和BAI資本等老股東也追加了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融資後Keep估值為20億美金,這距離2020年5月Keep上一輪融資時10億美金的估值翻了一倍。在此之前,Keep共完成七輪融資。那麼,不到一年估值翻倍,Keep究竟做對了什麼?
此外,伴隨著此次融資,也有外媒消息稱Keep考慮最快今年IPO(首次公開發行)。對此,Keep方面對記者表示:「暫時沒有IPO計劃。」
D. 運動類app有哪些變現途徑及如何轉型
雖然,運動健身類APP同手游、社交一樣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工具的屬性太強,產品延展性太弱,以至於自身造血變現能力不夠強,導致「全民健身」看似美好,但儼然已經「不是」一門好生意。
不過,自身的轉型和跨界或許能給這些運動類APP提供一種新的思考。
運動類APP的三個變現途徑
1、傷不起的廣告
流量變現很天然,但天然流量卻不好變現。互聯網的三個變現手段:游戲、廣告、電商,無一都是流量變現的「順其自然」,其中,尤以廣告變現最為「振奮人心」,似乎APP用戶達到百萬後,廣告主自然要來投你的開屏頁、首頁banner圖、feed流。
但除非廣告主有點「傻」,不然這只能是APP創業者(區別於硬體、技術創業者)的一廂情願。畢竟,廣告投放是雙方BD主導的一門技術活,除了甲方日益縮水的預算,被投放的乙方越來越要為廣告所帶來的新增和轉化買單,而中長尾產品的用戶存量實在有限,百萬日活以下幾乎註定了轉化的乏力。
反觀運動健身APP,全民屬性以及GPS+軌跡記錄成為標配,APP內的廣告+基於位置的場景廣告成為產品初期比較可觀的利潤來源。
其中,就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2015年剛拿完B輪融資的「悅動圈」與「有樂通」就簽了一個字面上號稱1個億的廣告合同,2016 年更是高調宣布自身廣告業務的應收款已經累計超過 1 億元,均是來自品牌廣告和線上賽事(真是1+1=2的邏輯)。
同期,虎撲體育(旗下有虎撲跑步APP)去年廣告營收是1.21億,不過虎撲跑步APP所佔比例應該不大。
廣告營收「形勢大好」。在好看的紙面數據下,運動類APP也極力拓展自己的市場部門和商務部門。但在今年10月悅動圈陷入「違約事件」,被質疑數據造假後,金主都表示很「緊張」。
實際上,依賴流量(用戶數、日活、月活)去接駁廣告變現的「致富之路」,必然會出現這個問題,隨著廣告效果匯總的虛高,廣告主也必然遵守心理上的黑洞效應,要百萬曝光,必然會要千萬曝光,而產品真實的數據和沉澱的用戶信任根本趕不上金主想要的「逃逸速度」。
因而,廣告變現頗有七傷拳的味道,拿用戶的信任來提升現值,卻消耗了未來的終值。
2、Premium模式(產品付費)
這在國外很常見,國外的 Runkeeper(被今年2月被Asics收購)、Runtastic都採用了產品付費這一盈利方式,雖然略有差異,卻不盡相同。Runkeeper是採用的月付費(9.9美元/月),而 Runtastic是推出 Pro 版 App(打包72人民幣),一次購買,原因是因為 Runkeeper 的高級功能要依賴他們的伺服器,而Runtastic能提供較為准確的運動數據。
就國內的而言,雖然「內容付費」的時代已經到來,但在運動健身領域似乎並沒有大的廠商敢於向用戶收費,它們更願意在APP內開發一個商城,然後賣鞋、賣獎牌,試圖通過電商讓用戶為自己的財報買單。
其實,就像內容付費的市場需要培養一樣,運動健身APP的對健身數據收費也需要培養,Nike +雖然沒有什麼商業化的運作,但15年耐克公司光通過Nike+(擁有全球最大的慢跑俱樂部,會員達到300萬)的收入就近21億美元,通過沉積的用戶跑步大數據而研發的飛線(Flywire)技術、緩沖技術以及Nike+全能鞋類技術,讓耐克從鞋廠慢慢向一個數據、技術廠商轉變。
而國內的運動APP則始終缺乏技術自信,也不相信運動大數據能驅動產品走向新的生機。
以運動衣上的「夜光材料」為例,Nike+綜合的是用戶上傳的夜跑數據,因而在跑步服上加入夜光材料,國內的運動類APP則是——耐克出夜光跑衣了,我們要策劃夜光跑。
如此,可見一斑。
3、去向電商的新紅海
電商絕對是紅海,這個沒什麼好質疑的。運動類APP做自己的電商的底層邏輯是品類取勝,他們的思路是——你喜歡跑步=你喜歡在我APP里買裝備,或「你喜歡跑步=你需要智能硬體」以及「你喜歡跑步=你需要私教」。
直觀來看,這么分析其實沒什麼問題,但卻忽視了極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跑步的本質是什麼?
跑步的本質是購物嗎?跑步的本質是社交嗎?都不是。
跑步的本質是一種情感,跑步所流露的人類的一個重要的情感狀態是,那種完全沉浸在行動中的情感,社會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將這種情感狀態稱作心流(Flow)。
在心流狀態中,人們會忽略時間和外部環境,與正在做的事情融為一體。跑步這個情感,他的難度適當,隨時可以進行,又能提供足夠的挑戰,讓我們持續沉浸其中,跑完一小段又不會太困難,不會讓我們產生沮喪和焦慮。跑步是一個心流的完美場景。
所以,跑步這一心流情感有5個特徵,從這5個特徵出發,與電商所想實現的購物狀態相去甚遠,他們是:熱衷、專注、目標清楚、立即的回饋以及主控感。
會去購買運動裝備的跑友大部分是熱衷跑步的用戶,因此他們去跑步就突破了第一個心流的象限「熱衷」,跑步的沉浸感帶給跑友專注一致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無論是跑步前還是跑步後都是排他的,而在心流的第三個象限跑友明顯清楚自己的目標(絕對不是購物),並能通過身體狀態得到立即的反饋和對這項活動的主控感。
因此,運動類APP做電商的思路都是基於心流的第一象限出發,這實際上是把「熱衷跑步」和「會去購物」作了邏輯上的偷換——在產品設計上自欺欺人。
這就導致了運動的品類電商還沒開啟就一定不那麼可取。相比購物,我們去跑步更多地是去享受這種心流的情感,忘卻時間和焦慮,但時間和購買時限下的焦慮卻又是購物所強調的,這在心理上又為用戶平添了一種習得性障礙,越是讓他們去購物,他們的沮喪感會越強。
轉型與跨界
其實2016年末運動類APP普遍過得不好,所以,轉型與跨界,轉型應該放在首位。
一方面,運動類APP不應當只是APP創業公司,其實他們的本質應該和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一樣是一種技術驅動的公司,至少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總是以技術公司自持,而從不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內容公司、媒體公司。只是兩者,在技術驅動類型上有所區別,頭條和一點依託的是演算法和內容產出,而運動類APP未來應當依託的不應是市場和商務,而是對運動數據的挖掘,以及根據大數據帶動上游產業(運動品牌廠商、硬體廠商)的能力。
在互聯網風起雲涌的下半場,拼技術實力儼然已經成為戰場上的「刺刀」。
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廣告、電商,跨界融合也將成為運動類APP提振的關鍵,尤其是在體育產業即將起步的背景下,「體育+旅遊」,不應當只是有政府驅動,更應該延伸出「跑步+旅遊」、「騎行+旅遊」、「瑜伽+旅遊」、「賽事+旅遊」等新的行業融合模式。
在今年9月初,攜程旅行網發布的《體育主題旅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通過攜程旅遊預訂體育旅遊線路的人數環比增長400%。同時,國家體育總局今年也出台了《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十三五」時期,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
而旅遊天然存在兩個問題——淡季和重復率低,體育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類似,2016年湖南省山地戶外健身休閑大會、2016年中國水上摩托精英賽等都為當地旅遊淡季帶來了可觀的營收,也為之後以運動旅遊為目的提升了旅行的重復率。
當然,還有線下馬拉松一體打包游和國外聯賽的觀賽游,也都是能給國內運動類APP帶來的新的思考。
最後,高凈值人群帶來高變現能力,運動類APP如何把控這部分熱愛運動和旅遊的高凈值人群,或許才是破局的關鍵吧。
E. 進軍國際,升級品牌!融資後的Keep終於拿到最完美的域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追求 健康 的意識愈發強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健身運動,其中,曬運動健身也成為了人們繼曬 美食 、曬旅行之後的朋友圈新寵。
近日,有米友爆料稱,健身APP軟體Keep已經收購了keep.com,keep之前的官網域名是gotokeep.com。
Keep是英文「保持、保留、保管」的意思,屬於通用域名,含金量很高。根據米友的 曝料 ,我查到域名keep.com的whois信息是在2018年9月份更新的,當時域名從海外平台轉移到了國內域名保管平台,不知道域名是否是那個時候交易的呢?
此外,我還查到keep.com之前是被國外一家叫「Keep Holdings」的公司持有,當時是被搭建成一個 時尚 購物的網站,可想而知,國內的軟體APP「keep」從這家終端的手中收購域名,必定是花費了不小的代價。
據悉,Keep原域名gotokeep.com是在2014年注冊,gotokeep拆解開來就是:go to keep(去保持)。可能翻譯起來會有些奇怪,但結合軟體名稱keep就不難理解了。Keep可定義為保持身材、堅持運動,傳遞的理念淺顯易懂而富有創意。但是從品牌角度來說,Keep.com肯定是最為貼合品牌的域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用戶,都非常容易理解,比起原域名輸入也更加簡短方便。目前,域名keep.com已經被keep啟用了。
上線3年多,Keep備受資本青睞
Keep是王寧於2014年創辦的,目前用戶早突破1億多。其產品主要定位於做一款內容教學+運動社交的移動健身平台。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運動健身市場矩陣排名中,keep以較大優勢名列前茅,其月活佔到健身類應用的88%。
在資本寒冬的2018年7月,Keep更是傳來融資1.27億美元(約合8.6億元)的好消息,據悉,這筆D輪融資是由高盛領投,騰訊、GGV紀源資本、Morningside(晨興資本)、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老股東跟投。
將Keep融資的時間結合keep.com的whois信息更新時間來看,我們不免猜測keep是否是在拿到融資之後便開啟品牌域名的收購之路呢?據悉,2017年3月,蘋果CEO庫克還現身keep總部,王寧在陪同庫克進行了參觀時表示要進軍國際出版國際版keep,彼時的庫克還稱,要做keep國際版的第一個用戶。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王寧要收購keep.com,要想進軍國際,升級品牌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好的域名更容易得到用戶的認可。
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健身APP也不例外,經過這幾輪資本的洗牌,健身APP領域主要被Keep、悅動圈、火辣健身、fit健身等把持。相比於傳統健身房各種辦卡盈利的模式,健身APP自然成本更加低廉,不僅可以為用戶省錢也可以實現健身的效果,而且隨著肥胖人士的增加,健身運動已經成為熱潮。
F. 健身app都有哪些
App推薦:健身寶典、掌上健身教練、7分鍾鍛煉、愛活力健身、燃健身等。
G. Keep商業化探索之路曲折 如何給投資人講一個全新的故事
商業盡頭是人性,凡是反人性的事,都不太好做。作為工具類App起家,如今已成為運動社交平台的Keep就一直在做健身這件「反人性」的事。
社區內用戶遭遇「殺豬盤」
在Keep的官網上,「自律給我自由」的標語已是深入人心。天眼查APP顯示,Keep在2014年11月份獲得了澤厚資本300萬元的天使投資,2015年2月份,IOS版Keep上線,4月份安卓版上線,上線後的Keep收獲了百萬數量級的「自律」用戶,並獲得了銀泰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500萬美元A輪投資。
2018年7月,Keep完成了D輪融資,2020年5月,Keep完成了8000萬美元E輪融資,2021年1月,Keep完成了F輪3.6億美元的融資。F輪的投後估值較上一輪融資的估值翻倍,達到了20億美元。從2014年到2021年,Keep已累計進行過8輪融資,在8輪融資中共獲得超6億美元。
Keep作為一款工具類產品的同時還具有社交屬性。用戶除了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課程進行訓練,完成後可以將成果社區。Keep此舉的是想通過打造社交圈,讓用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 情感 ,從而提升用戶在Keep上的留存率和推廣概率。但就是這個社區,讓一些Keep的用戶栽了跟頭。
Keep稱公司在2020年全年共計封禁了19523個「殺豬盤」相關賬號;而在2021年1月至3月的三個月里,累計封禁的涉嫌「殺豬盤」騙局的賬號就達到了12746個,可見「殺豬盤」在Keep的社區內依然很猖獗。
商業化 探索 之路曲折
類似Keep這樣的雲健身APP到底有用嗎?這是用戶很關心的問題。因為與線下健身房相比,線上健身無法給到用戶實時的反饋,動作的精準度不夠會導致沒有效果甚至受傷,並且,線上健身也不像健身房有教練可以實時去激發現場的氛圍。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提升用戶體驗,也為了 探索 商業化模式,Keep從2017年開始就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了十幾家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
但2020年3月底,Keepland關閉了在上海僅僅開張了一年的全部門店,全面退出了上海市場。
再看Keep的線上業務,主要包括增值服務(會員和付費課程)和廣告收入。其中,Keep的會員費用是25元/月;包年會員費用則包括158元的聯合年卡和248元的樊登、京東等聯合會員,換言之,Keep增值服務的定價並不高。一般而言,要想提高增值服務的收入,需要從兩個途徑入手:一是提高會員費和課程費,二是擴大付費用戶規模。
「新業態的健身公司用重金構建內容體系後,確實擠佔了部分傳統健身房的市場,但其吸引的大部分是年付費意願只有1000元甚至更低的新用戶,賺了用戶量但實際並沒賺到錢。」上述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4月21日,Keep合夥人、副總裁劉冬對媒體表示,「線上是我們最大的投入,而會員是一個高毛利的互聯網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它是能夠覆蓋費用的。其實復購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增量,再加上食品和服裝的毛利肯定比智能硬體好,所以我們整個是一個比較 健康 的環境。」
就在同一天,Keep正式對外發布了App7.0版本,同時推出全新升級的三大精品IP課以及Keep智能動感單車C1Pro、Keep手環B2會員特享版兩款智能硬體產品。
(編輯 上官夢露)
H. keep是一款怎樣的產品
Keep這款產品絕對是現象級,它的出現幾乎是改變了這個領域里其他競品的形態。
Keep大概是在2015年2月份上線,在Keep之前,有不少健身項目的團隊已在此領域有了長足的積累。這里必須要提的一個就是Fittime睿健時代團隊。睿健時代的思路看起來幾乎完美,先運營了很久的微信公眾賬號-睿健時代,文章經常10萬+的閱讀量。這看起來極其符合風險投資方的胃口:先做一個微信號低成本檢驗一下需求。睿健時代也順利的拿到了真格基金千萬級別的風險投資,看起來順風順水,如果並沒有別的什麼健身團隊能與睿健時代來競爭,畢竟他們在內容方面已經做的如此成功,也已經在微信公眾平台上覆蓋了大幾十萬的精準用戶。他們的App也在大概相同的時間推出,上來就是健身圖片社交的套路,這個也是在他們微信公眾平台的菜單欄里一個微社區功能所驗證的需求,這群用戶確實是拍照狂魔。畢竟健身這么辛苦,我裝個逼也是應該的嘛。
至此,Keep的威力毋庸多言了,改變了整個領域的競爭方向和局勢,甚至也順便影響了其他領域。
健身群體的愛拍照、需要秀的天然屬性,讓Keep的工具產品轉社區之路非常順利。在Keep把完成課程設置為拍照發狀態的前置條件的那些版本,社區內容的量已經是擋不住了,大家交流、勾搭的需求也是那麼得旺盛,私信、關注等等也是順理成章,Keep儼然已經是一個第一健身社區的模樣了,也順勢捧紅了一批社區大V。
到這里Keep還需要繼續講的故事似乎只有變現了,沒什麼疑問,具備這么大流量和優秀品牌的Keep,是時候變現嘗試了。那自然而然就是電商。當然,我想這遠遠不是寧總的終點,我猜測他會把Keep推向一個代表健身品牌的方向上去,最終形成一個類似Nike的大運動健身設備製造廠商。這個感覺看起來很像另一個變革者,UA(Under Armour)的崛起,其實已經在動搖阿迪Nike稱霸多年的運動健身裝備領域的穩定局面。現在再殺出來一個以互聯網手段圈了C端用戶的Keep,以下克上的手段來顛覆這個行業,真的很有意思。
看起來野心很大,但這才能被稱為理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