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金融資本趨勢

金融資本趨勢

發布時間:2022-12-26 05:56:13

❶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和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摘要: 當代資本主義在經過戰後60多年的自我調整和變革後,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築、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本文實事求是地正事這些新變化,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述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和歷史過程的長期性,對正確認識其發展歷程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基本矛盾,資本主義新發展,雙重性 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毋庸諱言,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經歷幾年的恢復以後,出現了數十年的社會相對穩定和經濟相對繁榮:社會生產了有了新的巨大發展,生產關系實現了由一般壟斷到國家壟斷的轉變,上層建築的相應調整使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但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與新變化,並不表明資本主義返老還童、青春永駐,通過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就不難看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命運。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生產力無限發展」和「有限的市場」的矛盾在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終表現得日益尖銳。藉助對信息、高科技產業和通訊網路的壟斷優勢,提高資本的投機性,通過製造「金融泡沫」來拉動經濟,乃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特點。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等,泡沫經濟的跡象十分明顯。金融泡沫的急劇膨脹,需要從物質部門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以避免金融泡沫破裂,其結果是導致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而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反過來又削弱其維持泡沫經濟的能力。這樣的趨勢循環往復,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崩潰。可以說,當前的「金融泡沫」乃是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大國憑借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向第三世界轉嫁社會矛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南北矛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趨於尖銳。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第三世界的廉價資源,而且離不開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市場和廉價商品。這種不平等交換造成了貧富的兩極分化。佔世界人口約17%的24個工業化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79%,而佔世界人口83%的發展中國家僅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第三世界國家外債總額高達2.5萬億美元。有13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億人忍受著飢餓,8千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超過2.6億的人不能上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憑借其在金融和資本跨國流動中的壟斷地位,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和轉嫁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破壞。 第三,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採取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貧富差距的措施,但貧富兩極化依然十分嚴重。據統計,2008年最富有的20%的美國人年均收入達168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5倍,後者的年均收入僅為11352美元。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源分配問題。由於財富分配比例極不平衡,大部分財富被極少數人佔有,而另外的絕大多數人也要追求體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機會,絕大多數人會蜂擁而上進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資,使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例如美國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動),使金融泡沫被捅破,導致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 第四,當代資本主義雖然把充分就業作為其調節經濟的政策目標,但其勞動人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1月9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報告顯示,2008年12月,全美非農部門工作崗位消減52.4萬個,失業率上升至7.2%,為16年來的最高點。2008年全年,全美新增失業人口達260萬。即使仍在就業的工人,其實際收入也在下降。據統計,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除去通貨膨脹的因素,美國實際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36%,但一般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 第五,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在文化領域的反應,西方發達國家消費主義蔓延,物慾膨脹。美國的消費過熱促使個人消費增長的速度已明顯超過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與此相對應,無節制的享樂侵蝕著社會進步的主流價值,個人的滿足替代了社會共同利益的服從,極端的自我主義替代了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傳統道德觀,以致像布熱津斯基這樣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也驚呼:「以相對主義和享樂至上作為生活的基本指南,構不成任何堅實的社會支柱。一個社會沒有共同遵守的絕對確定的原則,相反卻助長個人的自我滿足,那麼,這個社會就有解體的危險。」 馬克思說過:「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當資本主義一旦不能在自己的制度框架內調節矛盾和平息危機,它就將產生深刻的震盪,乃至社會爆炸。援引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的話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出現了裂縫,這些裂縫孕育著地震。人們不知道地震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和以什麼方式爆發,然而卻知道總有一天要爆發。」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都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發展到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而且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可能出現曲折和反復,但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世長存,同樣要經歷一個歷史過程,就如同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那樣,最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趨勢,但並不否認資本主義在最終滅亡之前可能有一定的發展。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包容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能量釋放過程,往往需要經歷很長一個歷史時期。目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具有二重性的,既要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的發展潛力,又不能忽視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 由於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以及國家調節機制的作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1)在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即農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產業即製造業所佔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4%之間;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則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國更是高達72%。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並成為新的主導產業。(2)在就業結構方面,農業勞動人口銳減,工業勞動人數增長緩慢,甚至有所下降,從事服務業的白領工人和從事信息的手機、處理和傳輸的「知識工人」增多,而藍領工人減少到30%-40%。(3)在金融資本反面,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與各種工商服務業資本融合起來,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4)在企業組織方面,國有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不斷湧出,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加速發展,眾多職工和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導致企業股權進一步分散化。(5)在國家調節方面。財政、稅收、貨幣、計劃、福利等機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成市場經濟的調控者。(6)在對外關系方面,帝國主義舊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西方列強仍然依靠經濟交往、文化滲透、軍事侵略等方式掠奪和控制不發達國家,強化「中心——邊緣」式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本主義新變化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反動的一面,實質上是一種以廣大被剝削階級和被掠奪國家作出犧牲、遭受苦難為前提的一種病態發展。例如,當代西方國家的科技進步在促使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提高了僱傭勞動制度和剝削程度,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資本的集中推動例如生產的社會化,但也加劇了壟斷,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證券、股票等金融資本畸形發展,使金融體系與實物經濟嚴重脫節,傢具了資本主義的投機性和寄生性;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介乎。加劇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不惜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東蘇巨變後,資本主義內外,奧噸更加暴露出來。變得更加「狂妄」和「野蠻」。從總體上講,除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富裕外,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 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和新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以致全部社會關系方面的自我調整能力是相當強的,這使當代資本主義其矛盾的激化程度在某些方面得以緩解。隨著生產科ide反戰,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統治下去,必然要被迫地對生產關系以至全部社會關系進行部分的調整和變革,使之不斷地完善。雖然這些調整和變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但確實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相當程度上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這將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長期歷史過程。但歷史大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改變不了的。歷史將無情地證明:資本主義最終滅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對此,我們應充滿信心。

❷ 金融科技未來五大發展趨勢有哪些

2019年1月9日,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權威發布《2018-2019中國金融科技專題研究報告》。2018年金融科技成為全球資本青睞的熱點產業,發展進入3.0時代。數據顯示,截至2018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額達580億元。金融科技在細分領域的應用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金融科技-定義、分類與優勢

金融科技的定義: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可以理解為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都有所突破。近幾年,金融科技成為全球投資人和創業者聚焦的熱點產業。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加強,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業務發展勢頭將繼續保持迅猛狀態,未來更多金融科技細分領域發展會走向成熟。但金融科技的發展講究效率與安全的平衡,二者具有同等重要性卻又存在矛盾,因此企業需要增強復合型人才以及技術儲備,實現技術突破以推動金融科技業務進一步發展。

❸ 民營企業主業為金融業必須由國資控股嗎

對的。從長遠來看,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應當是金融業發展的主流,而不是國有資本。這是金融資本改革的趨勢。然而金融國資委,在乎的是金融國有資產,對民間資本自然是無暇他顧了。不可想像,一個以自己企業保值增值為任務的金融國資委會讓利給民間資本。

目前,金融國資保值增值水平已經很高了。截至2011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1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凈利潤也從2005年的185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萬多億元,增長4.6倍多。穩定的利差、由銀行安享的資金溢價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金融國資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顯然是提高進入門檻維持壟斷溢價。如小微企業的資金奇缺、小微金融機構的被排斥,還有前一階段的吳英案和溫州高利貸危機都是這種背景的產物。

以後的中國金融業,對金融國資保值增值目的很明確。如給國有銀行什麼利好政策,而對沒有國有股的銀行比如說民生銀行等不會再給政策支持,就是自然不過的事了。曾經富得不好意思的民生銀行行長也許會「窮」得沒處講話了。

❹ 什麼叫金融資本

隨著工業資本的集中,銀行業也走向了高度集中,從而導致了銀行業的壟斷。銀專行業壟斷的形屬成使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銀行壟斷的產生和銀行作用的變化,使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關系日益密切,不斷融合,從而產生了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金融資本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既支配著工業又控制著銀行業同時又主宰著國家經濟命脈的一種資本形式。金融資本是資本存在的一種高級形式。 我們這里所指的金融資本有兩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於增殖的貨幣(資本)本身。這些貨幣以與用於工業、商業中的貨幣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過貨幣本身的直接周轉-增殖自身,中間不會轉換為生產資料製造商品,也不會通過買賣一般商品賺取差價。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貨幣,並將其(部分地)用於金融資本用途的企業及機構。 就後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資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險公司(人壽、財產、再保險等)、證券公司、金融集團..

❺ 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初期起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資本市場開始在資本的國際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活動表現出如下特徵:
1、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國際資本由歐洲湧入美、澳等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
一般認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間,國際資本保持高度流動性,並大量由歐洲湧入美國和澳洲等地區。1914年前後,英國的年平均資本流出量佔GDP的5%到9%,法國的資本流動佔GDP的2%,德國為3%左右。而在資本輸入國中,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機構是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主體。當時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主要表現為:借款國家政府和部門大量向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資本市場發行固定利息債券;美國的債權人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通過持有過半數的股權(或獨家經營)對其進行控制等。
3、國際資本市場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尤其是國際債券的利率隨時間及國別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調整。
4、資本流動因資本輸出國和輸入國宏觀經濟狀況變化及突發性政治經濟事件而初現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導致普遍的債務違約,嚴重打擊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30年代,在貨幣貶值預期普遍存在和戰爭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響下,資本運動大部分採取了短期資金外逃的形式。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范圍的私人銀行貸款和證券投資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資本無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現為在貨幣發行國境外的流動,市場交易行為也大多發生在國外,即歐洲美元交易。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特徵是:
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停留在歐洲市場及歐洲貨幣的范疇。在戰後廢墟上崛起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構築了二十世紀後半期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同時,該體系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協定則明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規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初期,各國普遍對資本流動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嚴格控制下的資本繞開管制在貨幣發行國境外流動,形成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雛形。歐洲資本市場既是銀行間市場,又是政府籌措資金的市場,同時還為大公司提供借貸服務,商業銀行是該市場的核心。歐洲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廣泛,數額龐大,以多種兌換貨幣計值,充分滿足各種借款需要,商業銀行經營自由,貸款靈活簡便,資金安排迅速。
2、資本流動形式集中表現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資。在二戰結束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資本流動的主流是大規模的國際援助,以及逐漸復興的直接投資。二戰後歐洲重建計劃引起了龐大的官方資本流動。美國政府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的第四援助計劃導致美元大量流入歐洲。從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下,向聯邦德國提供貸款38.7億美元,1945年12月,美國與英國簽署財政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3、美國在主導官方資本流動的同時,也成為私人資本流動的主體。根據OECD的國際資本市場統計,1951年,國際債券的發行總額為9.954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市場發行了9.226億美元,占國際債券發行總額的92.69%,整個50年代,美國為國際債券發行提供了71.601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占當時融資總額的78.21%。進入60年代後,美國商業銀行紛紛擴大國際業務,在國外尤其是歐洲開設分行,這些銀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額資金,積極發展信貸業務,為歐洲貨幣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973年,隨著匯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動的轉變,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逐漸解除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國際資本流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該時期對資本流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及石油美元的產生。
1、石油危機與石油美元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開始取代煤炭,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產和消費極不平衡,美國、歐洲和日本所生產的石油不到全球總產量的20%,其石油消費量卻佔全球總消費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石油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全球經濟的表現。
中東國家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產國建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致力於改變長期形成的油價過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員國通過參股和收歸國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資源。
70年代初美元匯率下調,西方工業國的製成品價格相應上漲,由於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結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隨美元匯率持續下降,石油生產國蒙受重大損失。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一方面加快石油生產國有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石油價格從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價,把每桶原油定價調整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國際市場油價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經濟體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靈活調整為這些經濟體吸收這種外部沖擊提供了可能。
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順差,1974年達651.7億美元,1980年達928.4億美元,1973年到1981年順差累計達3360.7億美元。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盈餘資金,由於石油盈餘資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稱石油美元。
2、石油危機時期全球資本流動的特徵
石油危機時期資本流動的特徵表現為:
①石油美元的積累及流動推動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在OPEC成員國可供運用的資金中,約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歐洲貨幣市場,大部分採取歐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歐洲貨幣貸款總額900億美元中,阿拉伯銀行佔了26.5%。所以,歐洲資本市場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迴流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動掀起了私人商業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的高潮,也為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長期、巨額經常項目赤字,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資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員國組織為獲得發達國家比較安全的資產,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貸給了發達國家的私人商業銀行。而70到8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停滯,名義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利率則為負值,私人商業銀行便增加對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貸款,獲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機期間,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活動顯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國家的籌資額成倍上升。
1982年後,OPEC成員國開始出現經常項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計過程被迫中斷,這樣,發達國家私人商業銀行向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的資金來源無以為繼,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急劇惡化。 進入80年代,由於多數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淪為債務沉重的借款國,面臨著債務還本付息的困難,資本流動開始顯示出收縮跡象。
從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間,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對外債務總額從1031億美元增加到8420億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4.5%,私人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9.4%,私人信貸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達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債總額中,短期信貸高速增長,國際債務期限明顯縮短,浮動利率債務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經超過全部外債的40%。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外債償付壓力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2年,還本付息額由179億美元增加到932億美元,還本付息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償債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產油發展中國家過度借貸、結構失衡的同時,80年代起,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該類國家償債危機的爆發。1980年,西方國家先後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發達國家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增長率開始下降,到1982年出現了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急劇惡化,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經常項目逆差上升,外債還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國家經濟持續衰退的同時,美國里根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出現了高利率、高匯率、高通貨膨脹率三高現象。
由於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外債以美元計價的比例很高,美元匯率的上揚直接加重了該類國家實際的債務清償即流向債權國的本金和利息的負擔。
由於美國利率居高不下,其它發達國家也相繼隨之提高利率。七個西方主要工業國短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長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於發展中國家浮動利率外債超過外債總額的40%,利率的上升導致償債壓力的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非石油出口國將多付40億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將為此多支付7.5億美元的利息,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將多支付近200億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後,許多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借的新債主要用於支付利息。
在內外雙重壓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債總額為260億美元的波蘭政府無力償付數額為2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本息,拉開了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債務清償危機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匯儲備基本耗盡,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巴西宣布急需175億美元的新貸款來解決清償困難;12月,阿根廷提出與西方債權者進行重新安排債務的談判。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這場債務危機:在拉美,除哥倫比亞和巴拉圭外,其他債務國均相繼要求延長償還債務期限,在非洲,蘇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扎伊爾、尚比亞等10國陷入債務危機的深淵,在亞洲,印尼和菲律賓也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解決債務支付問題。
債務危機爆發後,債務國政府、債權國政府、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遏止了危機的蔓延。但是,這場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特徵表現為:
1、資本流動規模擴張極不穩定。80年代初期,資本跨國流動的總量由年融資近2000億美元下降到1500億美元左右,累計下降幅度超過20%。1984年後,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總額又出現大幅度上升,三年間累計升幅超過70%,表現出很強的不穩定性。
2、發達國家間的國際資本流動受債務危機的影響程度輕微,並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1982和1983兩年,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分別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於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後,OECD國家的融資規模快速上升,資本流入數量超過了債務危機前的總水平。
3、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進入長收縮期。非OECD國家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在1981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19億美元後,進入長達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資總額一度下降到211億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才超過1981年的水平,達653.42億美元。因此,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收縮期長達10年,這剛好是拉丁美洲國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後,資本流動的規模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的跨國流動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發展階段。
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總額,由1988年的369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國際債券發行、銀團貸款和其它債務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額達12247億美元,比兩年前增長了近50%。
附表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1988-1995)(百萬美元)
--- - - --------------------------------------------------------------------------
時間 國際市場籌資總額 年度增長率% OECD國家籌資總額 非OECD國家籌資總額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資料來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最顯著特徵是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
1、資本跨國界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大幅度上升。
在資本流動總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資本跨國流動與其經濟規模的相對比例顯著提高,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統計資料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資料顯示,1975年到1998年間,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義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長最快的時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資本流動的速度快速上升,資本流動性達到很高水平。
在資本流動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類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對全球外匯市場的名義日交易金額的調查,到1998年4月,該交易額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比上次統計的1995年增長近50%,三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4%,大大超過1992到1995年的9%。顯然,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的擴大在不斷加速。
3、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更有利的條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在本階段,新興市場國家再度成為資本流動的重要目標,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條件顯著改善,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活動融通資金的國家越來越多,各類資本市場進入的障礙和藩籬紛紛消除。
4、國際資本市場的價格呈現趨同趨勢,利率的波動具有明顯的聯動性。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趨於一致,不同國家的利率差距縮小。過去20年間,主要工業國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差距不斷縮小,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一度收斂於6%的水平,盡管此後又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但總體升降趨勢基本同步,利差趨於穩定。此外,隨著歐元的出台,歐洲主要國家利率水平率先趨同。
從利率水平的調整看,西方主要國家央行的決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幾乎主要國家利率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 綜觀國際資本市場市場的百年變遷,我們發展,推動國際資本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國際貿易發展,金融市場內在需求及利率變動、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資本帳戶管理政策,國際貨幣體系,跨國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方面。上述動力的屬性又可以劃分為: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人為推動兩部分。
在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本身的推動力應歸入客觀必然性類別;金融活動快速上升產生的內在推動力則兼具客觀必然性和人為推動兩方面的屬性,但是,相對而言,其客觀必然性的色彩更強烈一些;在資本帳戶開放進程中,發達國家的政策推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開放過程又是更多的國家對外經濟貿易聯系不斷擴大的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一面;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國際貨幣關系的准則,其總體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意願;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政策調整可以全部歸入人為推動的范疇(詳見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設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進的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總體上看是世界經濟、金融活動規律調整的必然結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意志,具有人為推動的一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發展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是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相互聯系又各具特點的組成部分,資本運動的自由化意味著居民可以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也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可以購買外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本國金融機構可以為外國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從內外兩個角度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其最終結果是資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佳化,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場表現形式。
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屬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從全球資本流動的地域結構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在資本全球流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資本全球化布局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相互間的資本流動繼續保持較高水平,資本多向流動趨勢日益顯著。即使是金融危機的大范圍爆發,也不僅沒有影響發達工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反而促使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流入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成為全球資本流動的最終目的地,大量持續的資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實力超強發展,使其對國際資本市場未來格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資本自由流動和金融貿易服務自由化等形式,促進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競爭,推動風險報酬趨向於平均水平,並通過資產價格的迅速調整保持市場均衡與穩定。同時,資本自由流動促使金融中介機構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擴大技術轉讓的范圍,其結果是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此外,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要求一國有關管理當局切實提高經濟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關政策組合的協調能力。
當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擴張僅僅是個開始,資本的全球化擴張還處於初始階段。80年代後期出現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逐漸暴露出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但是,與我們傳統認識相背離的是,即使不同資本流動工具的變動規模呈現此起彼伏的波動特徵,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全球資本流動持續增長的趨勢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融資的增長成為一種不斷持續的行為。

❻ 金融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在我國經濟從早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問題,為了避免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我國推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加入逆周期調節因子,避免可能出現的灰犀牛事件。防止由區域性,結構性風險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這集中體現在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泡沫等幾個方面:

在影子銀行領域: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放貸及民間貸款,P2P,小額貸款等逃避監管現象。給我國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定造成極大的隱患。對此,銀監會採取積極措施,防範銀行體系外風險和向體系風傳導。2008年美國次貨危機就是因為影子銀行尤其是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的結果,這種融資來源不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資成本,也讓這種信用擴張通過衍生工具全球化和平民化。構成了系統性風險的新來源。在我國,只要涉及借貸關系和銀行表外業務都屬於影子銀行。按此定義:國內此種規模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40%。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資源來源受市場流動性的影響較大;二是由於負債不是存款,不受存款機構的嚴格監管;第三:由於受到的監管少,杠桿率較高,說白了,它具有和商業銀行類似的功能,卻游離於傳統貨幣當局的監管之外。在我國集中處置不流資產,去杠桿的過程中,影子銀行正持續萎縮,然而做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一環,影子銀行系統前不會就此消亡,而上逐漸走出監管真空地帶,在新的,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下發展,未來,影子銀行系統的信息披露和適度的資本監管將是金融監管改進的

❼ 你們如何看待如今社會逐漸成形的行業資本壟斷是否會成為趨勢

市場經濟的特徵,就是壟斷!既然是市場經濟,各行各業的資本壟斷必然會成為趨勢,最終成為掌控一方的大財團。螞蟻就是最好的證明,尤其是在全面取代了國有金融資本的支付功能後,所顯現出的壟斷資本的慾望和野心!

自由競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商品的相對過剩,企業之間便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相互兼並的狀況,最終只剩下幾家實力強大的企業,它們就會變成所謂的壟斷寡頭。取得寡頭地位的企業,便會憑借其壟斷地位加強剝削和壓迫,實現其超額壟斷利潤。壟斷發展到一定火候,便會發動爭奪市場、爭奪原料和能源的帝國主義戰爭,進而暴發所謂的世界大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狀況就是這樣的!這種發展趨勢或者 社會 發展規律,列寧早就論述過。

行業資本壟斷,這是必然趨勢。弱肉強食是從有貨幣交易的那時起,走的就是市場經濟,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 歷史 。有錢人以錢賺錢,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資本家互相吞噬,大資本家吃小資本家。小資本家給大資本家打工。最後,大資本家壟斷了行業。然後再壟斷金融,掌握了國家的命脈。國家給它打工。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的 社會 制度內,是無用的。市場經濟就是要爭奪市場。同樣的產品,同樣成本。資本大的,就可以買的便宜一點兒,買的人就多了。產品銷售了才能賺錢。產品積壓了,就賠錢了。最後,大資本家把小資本家吃了。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由自由竟爭走向高度集中,因為資本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資本高度集中後,為獲取更大的利潤,走向行業壟斷,是資本集中的內在要求。

如果國家不進行嚴格的反壟斷措施,任其自然到最後是普通百姓為壟斷行業產品買單,受害的是廣大普通百姓。而最大受益者的是壟斷行業寡頭的(當然員工也收益)

行業一定是壟斷的!但只要資源分配公平,壟斷就失去實質意義了。我天天苦口婆心說公平公資源,競爭競產品,全世界就是冥頑不靈!偏偏要公產共產品,私產私資源,本末倒置混置。

在中國可能不行,國家和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開始加大了監督和管制力度,並明確了資本應當進入的領域。下一步就看大資本家開不開巧了,好自為之了。

什麼叫資本壟斷?怎麼定義的?

行業資本壟斷是 社會 意識形態下的必然產物。有集體資本壟斷,也有私人資本壟斷。

如今 社會 ,中國行業資本私人壟斷已成為趨勢。

比如,當下對互聯網行業無限度擴張壟斷,連小菜販的飯碗也要被壟斷了。於是,普通百姓生存空間受壓,驚呼群起,政府終於出手進行干預。這只是資本對行業過份超強貪婪壟斷的一種化解,菜販之間的壟斷行為依然存在。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是行業資本壟斷的 社會 呢?

大家都知道,市場經濟就是自由競爭的經濟,有競爭就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這也就符合「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而這種強吃弱,大吃小的經濟競爭運行規律,必將導致行業資本越來越集中化,形成行業壟斷。中國改革開放的真正意涵就在於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以顯示中國經濟活力和發展的迅猛。

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 社會 轉型過程。

在 社會 轉型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經濟轉型。這就是將原來資本歸集體所有( 社會 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形式),通過企業改制(公有或集體所有改為私人所有),先讓原單位職工下崗(被失業),並以國資出賣私人(企業主),再讓私有企業進行你死我活的競爭,劣汰優勝,進行行業資本不斷集中而形成壟斷。

進入九十年代,是資本最活躍時期,也是行業資本趨於壟斷成熟期。

在私人行業資本壟斷中,難免有權力、外資滲入,加快了壟斷過程。

比如,許多已被暴露了的腐敗分子,無不與私人資本企業有著各種利益關聯。還有許多公知、文化界、行業的精英們以改革開放為楔機,大力鼓吹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足進外資深入中國各個行業。

進入2000年的中國,經濟引摯旗手房地產及金融行業進入加速期。

直至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排名來看,上海仍為第一,但上海賣地增速超速50%也成為了全國第一;2018年9月底我國金融業統計,我國M2(貨幣衍生品)余額180.2萬億元,越過美歐之和,成為全球第一。

據我個人以據中國2019年行業的收入來看,國家壟斷主要體現在煙草利潤417.96億元;電力198.99億元;石油石化188.88億元;電信174.1億元;投資服務收入244.58億元。其中煙草奪冠亦不倒,而華為、阿里等私企就對國家貢獻來講遜色了許多。

中國在主要戰略行業,比如糧油資本,已有外資半壁江山。更令人擔憂的是,網傳我國食鹽已同老美合作,是真是假政府並沒有表明態度。這說明我們中國還有哪些行業未被外資滲入逐步壟斷呢?

如今中國 社會 正是在行業資本快速壟斷的情況下,沖刺全球第一的行業和 社會 現象也在快速出現。

這些老墨汁就不舉例了,現實中大家既能看到也能聽到。

資本壟斷在一國內叫產品壟斷,在全球內叫貨幣壟斷,而貨幣的壟斷就是指匯率的壟斷。

那麼什麼叫匯率呢?顧名思義也思不出什麼義,只能說個大概,大概也不過是個比喻一一那就是好比把外語翻譯成國語的意思一一讓中國人聽得懂,照它的意思去辦去交易:用國內(同等)的價格交換國外的貨物(商品或投資),這就叫匯率或叫匯利率。

不過這個比喻,只能在一般(較原始)的國家之間的貿易上可行得通,而在殖民國與被殖民國之間是行不通的。就是說,被殖民國必須遵守殖民國的語言或再說必須遵照殖民國的貨幣匯率辦,即他說必須一比十隻能一比十。也有根據能力比拼即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一比七、八的可能。總之必須在滿足他的霸凌(意志)之後才行,並且一直可以遺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那麼被一些試圖出版解讀匯率白皮書的專家們,對於資本壟斷的內涵本源,更為弄得撲朔迷離了。

《共產黨宣言》把資本定性為集體的產物,而且比資產階級主張(移花接木)資本是個人(產物)的壟斷,在時間上更早更原始。

所以,(也可以說)《資本論》是對資產階級篡改資本屬性的最廣泛最直接的揭發和批判。把 歷史 再倒過來讀!

❽ 法人持股是戰後金融資本股權結構的新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產集中和壟斷有了很大發展,壟斷統治大為加強。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政治生活中,金融壟斷資本占據統治地位。極少數的金融壟斷財團,主宰著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一、戰後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集中的新發展

戰後由於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從而出現了日益增多的、規模更大的壟斷企業。以美國為例,資產在10億美元的大公司,1901年只有1家,1960年發展到28家,1983年增加到234家。611960年開始出現l家資產超過100億美元的特大公司,1975年就增加到9家,1989年發展到24家,其中還出現了3家資產達1000億美元以以上的特大超級公司。美國製造業的100家最大公司在全部製造業總資產額中所佔比重,1952年為34.5%,1989年增到50%。

上述材料表明,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和資本集中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經濟部門,幾乎都為少數幾家大壟斷公司所控制。'例如,1977年4家美國鋼鐵公司壟斷了全國鋼鐵生產的63%,1994年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生產汽車的總量佔全國汽車產量90%以上。1997年美國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而組成的新公司,佔有全球飛機市場70%的份額。

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除了在工業部門出現資本集中外,大多數非工業部門如運輸、電訊、批發貿易及某些零售商業等部門也有資本集中趨勢。總之,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隨著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於少數最大壟斷企業手中,壟斷程度也越來越高了。

(一)生產和資本集中的新形式

在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生產和資本集中的形式主要有橫向合並、縱向合並和混合合並三種。

①20世紀初,資本集中和壟斷的主要方式是橫向合並。這是指同一個部門內幾個企業合並成規模更大的企業。這種形式盛行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生產集中的傳統形式。這時,一個壟斷組織通常生產一種產品或在一個部門經營。其作用在於:(1)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規模經濟效益。(2)增加產品產量,急劇提高市場佔有率,形成某一產品的專業公司並居於壟斷地位。

②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縱向合並有了廣泛發展。縱向合並,是指不同部門的互有聯系的企業合並成規模更大的企業。這就是列寧指出過的「聯合制」企業形式。其優點在於能進一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市場佔有率。同時,在激烈競爭中聯合制還能確保自己具有對所需原材料的生產能力保證有充分而廉價的原料供應,保證聯合企業在國內外市場價格變動的情況下,有比較穩定的壟斷利潤。目前,這個縱向合並已經發展到運輸、銷售以及金融等環節。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50年代至60年代,資本集中的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混合合並的新形式。所謂混合合並,是指在業務上並沒有有機聯系的資本或企業合並成規模更大的資本或企業,其經營的業務滲透到那些和原企業主要部門沒有直接聯系或根本沒有聯系的其他部門。例如,美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本來經營與電訊器材有關的業務,但如今設立了美國最大的麵包公司、旅遊公司和最大的木質化纖製造公司。同時還經營著建築、 軍火、 汽車零件、食品、保險、醫院、書籍出版等五花八門的業務。混合合並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改組原企業及所屬分支機構,使其生產和經營多樣化;二是進行跨行業投資;三是進行跨行業兼並。

混合合並企業比一般企業具有更多的優點,它適應了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緊密聯結的實際要求;同時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合理利用資源, 便於籌集資金;節約管理費用,並可利用多行業經營的特點,降低經營風險,從而保證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利潤。戰後混合聯合企業的大量涌現,是資本主義競爭日益加劇、經濟危機頻繁爆發、 壟斷統治加強的必然結果。 其主要原因是:(1)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現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這些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為資本家獲取高額利潤提供了新的廣闊的空間。因此,壟斷組織紛紛向新興工業轉移;(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造就了新的市場,於是壟斷組織熱衷投資於國家訂貨的軍火工業;(3)原來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繼續投資勢必須降低利潤率,所以,壟斷資本向非壟斷資本行業擴展;(4)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服務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升居首位,於是壟斷組織向服務業伸展;(5)壟斷組織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力圖通過混合多樣化分散風險

(二)戰後,混合合並在資本集中過程中出現了三個新特點:

第一,混合合並的目的是爭奪高額壟斷利潤。各壟斷組織通過混合合並的形式把大量資本投放到發展快、利潤高的新興工業部門。戰後,美國壟斷資本爭奪電子、化學等部門的合並活動特別活躍。70年代,美國最大的200家公司中的四分之三擠進了化學工業、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等新興工業是壟斷資本家們趨之若鶩的部門。

第二,混合合並活動從工業內部各部門迅速擴展到金融、商業、服務性行業等經濟部門。1986年美國金融、商業和服務性行業的兼並達703起。①龐大的混合聯合企業坦尼科公司為了增強金融實力,兼並了規模相當可觀的費城人壽保險公司。1976年莫比爾石油公司合並了美國第7家最大的百貨公司馬科公司,發展成為1989年世界1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第8位。②工業部門還把資本投放到服務性行業中去,美國的埃克森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大力興辦與石油工業毫無聯系的旅遊業。

第三,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輕工業各部門利潤少、發展慢,大部分屬於傳統工業部門,一般工業壟斷資本很少問津。從被兼並公司情況來看,美國輕工業部門被其他部門兼並的公司為數有限。

二、戰後生產和資本集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戰後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迅速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從生產力方面來看,現代科技革命是推動生產和資本集中迅速發展的物質技術條件;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壟斷資本家追逐高額壟斷利潤則是促使生產和資本集中迅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和資本集中的迅速發展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每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都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又促進了大規模的資本集中浪潮。戰後,科技革命在許多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突破,一系列高新技術工業部門相繼興起,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化學等部門的新成就,對戰後資本進一步集中和混合合並即綜合性多樣化經營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供了資金積累,有利於加強資本在部門之間的滲透和溶合。由於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從而資本家可以獲取相當高的超額利潤。同時,新科技的廣泛使用,使部門之間日益相互滲透,有助於加強各部門過剩資本的轉移,使各種不同部門的企業合並在一起組成一個業務上不相關聯的混合體。

其次,提供資本集中的物質手段。電子計算機、激光和半導體等新興工業的發展,涌現了許多新設備和新工藝,為擴大再生產提供了大量追加的生產資料。原子能的應用,擴大了燃料來源,改變了能源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壟斷資本向新興工業部門轉移,以獲得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新能源。同時,新興工業部門的利潤率高,大企業實行生產和經營的多樣化,可以彌補其傳統工業部門的低利潤率,「以豐補欠」,使利潤比較穩定,盡可能避免由於利潤率下降而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最後,科學技術進步能夠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戰後,先進技術裝備克服了空間障礙,把分散在各地的生產單位和環節通過分工協作組成統一的生產綜合體,通過電子計算機處理的信息,及時、准確地對企業各部門的生產計劃、產品質量、物質運輸及信貸、銷售、價格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處理,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二)追逐高額利潤是推行多樣化經營的內在動力

從生產關系方面看,由於追求高額利潤,使資本流動多樣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批技術先進、勞動生產率高、投資利潤高的新興工業部門相繼涌現。這一方面為原有工業部門的過剩資本進行跨部門投資提供了有利機會,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產品淘汰速度,大公司跨出本部門實行生產經營多樣化,以確保自己有較高的利潤率。

戰後,大公司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強,競爭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少數大公司的實力地位大大加強;②大公司間相互兼並使競爭錯綜復雜;③競爭手段日益多樣化。

❾ 資本流動對金融經濟的影響

資本流動對金融經濟的影響

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資本流動,為中國利用國際資金發展本國經濟提供了可能。但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入流出,會加劇中國國金融市場的動盪,影響微觀經濟發展,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持久發展。

摘要: 概述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資本市場、貨幣政策金融體系及監管帶來的影響,探討了中國資本市場作為新興市場,應對國際資本流動應採取的策略。

關鍵詞:資本流動;金融體系;風險防範

經濟全球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已經勢不可擋。當世界經濟活動跨越國界之時,資本流動國際化也形成了趨勢。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資本流動和短期資本流動。長期資本流動包括國際借貸、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短期資本流動包括銀行資本流動,保值性資本流動和投機性資本流動等項目。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現代電子交易技術的廣泛運用,新金融主體的產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外部環境、內部條件的不斷變化等,促進了資本流動規模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比如,直接投資有效彌補中國資本不足,為利用外資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資本流動加速商品周轉,推動國際貿易往來的同時增加中國的財政收入;改善國際收支等等。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國際資本流動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金融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風險。

1資本流動對國內金融經濟的影響

國際資本流入我國主要經過以下幾個途徑:一是通過經常性項目,虛假提高出口商品價格從而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二是隨著我國的投資環境日益寬松,外資利用虛假投資信息使資本大量流入;三是通過跨國公司的投機行為流入資金。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資本流動,為中國利用國際資金發展本國經濟提供了可能。但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入流出,會加劇中國國金融市場的動盪,影響微觀經濟發展,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持久發展。

1.1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國是一個還處於高速發展中的國家,我國的貨幣發行量始終以一個穩定的速度增加,M2雖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維持在10%以上,正因為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市場利率始終高於國際上發達國家幾倍的水平,同時我國在大的趨勢上仍處於匯率長期升值的通道上,這必然會引起國外的資金大量流入。將外幣兌換為人民幣幾乎沒有任何成本,卻能享受高額的匯差和利差,再加上對我國的商業投資也可以保證一個較高的回報率,若沒有資本監管的限制就會促使大量外資湧入中國。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的投機性,會促進我國股市的短期繁榮,助長股市指數的上升,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市場的投機者會主動地承擔市場風險,同時對沖套期保值者的風險。同時依照托賓q的理論,股市的繁榮也會在一定程度使企業的市場價值大於重置成本,促進實業投資,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會因為資產的增值增加消費。而從負面影響上看,這種純市場的投機行為並沒有改善我國資本配置,只會異化證券投資功能,破壞市場價格均衡機制,在大規模撤出後引發資本市場震動還會關聯到實體經濟,直至引發金融危機。

1.2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資本頻繁流動會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帶來沖擊。國際資本的流入導致國內資金較充足,銀行往往會盲目擴大借貸,增加銀行體系的風險。流資本的`頻繁動同時會引起利率和借貸市場波動,資本流入會增加貨幣供給量,導致利率下降;而資本大量流出會導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國際資本採取何種方式都會涉及到貨幣兌換,與匯率產生直接掛鉤,進而會影響到外匯市場。第三,資本頻繁流動會引起股票價格和股票市場波動,當國際資本採取股票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會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價格上漲,反之一旦流出就會引起股票價格下跌。而短期資本流動形式的多樣化,推動金融市場價格的頻繁波動,也會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

1.3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資本流入,都會使國內貨幣供給以內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將受到挑戰,必須對現行的貨幣政策作出改變。面對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央行將被動地調控人民幣,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來吸納流入的資本,並採取宏觀調控措施沖銷因資本流入引發的通貨膨脹。而短期資本通過經營項目、地下銀行、洗錢等方式導致資本流入源頭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確定的難度和實施效果的保證。

1.4給監管帶來難度我國的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加快以及外國金融機構的大量進入,為國際資本進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機會。而隨著金融保護期漸進,在華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外資銀行可對中國的企業和個人直接經營人民幣業務,從事我國國債發行等,國際資本及國外投資者的資金往來將更為多樣和便利。此外,由於我國匯率波動,利率調整相對國際市場所形成的匯差、利差等,會不同程度地誘發套利資本流入和流出。而依託金融創新工具和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國際間資本在不同金融市場間的流動更具隱蔽性、更便捷也更難以掌控。這些都給央行對資本國際流動的監管造成極大的困難。

2面對資本流動應採取的策略

國際間的貿易和金融資本的流動在過去十年中數以十倍的增長,以紐約為首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和其他新興的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那些可能存在的價值窪地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也會在瞬間被填平。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積極利用外資政策的推行,作為新興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經濟將產生多重性影響。因此,國家應採取謹慎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通過實施嚴格管制以避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2.1提升資本利用效率

中國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過程中,為避免對國際資本的過分依賴,要提升整體金融資本的使用效率。單純從數量來看,金融資本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從質量來看,國際金融資本對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勢尤為突出。我國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減少國際資本帶來的擠占效應和沖擊影響。化短為長,主動吸引長期資本,適應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積極為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

加快進行國有銀行的改革,統一和開放金融市場准入的限制,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內部管理,實現業務交叉,多種經營,增強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力,從根本上完善金融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基礎上,增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適當擴大浮動范圍,管理升值預期和通漲預期,尋求信貸規模調整和信貸結構優化的平衡點。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加快利率和匯率體制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對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管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大力發展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創新,推動和穩定衍生金融市場的發展。

2.3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增加了貨幣政策操作難度。面對我國當前出現的財政赤字,從經濟能力和償債能力出發,避免採用擴大通漲來彌補赤字。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建立一體化的宏觀調控體系,靈活運用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等金融工具,將貨幣政策真正控制在適度寬松和穩健的水平上,科學地調控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規模,抑制泡沫的持續膨脹和投機炒作行為;適度規模增加供給,遏制價格上漲,化解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引導資本流向,削弱短期國際資本流入中國套利、套匯和套取資本溢價的沖動,避免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經濟帶來沖擊。

2.4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的安全穩定面對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應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監管合作,主動與國際金融統計接軌,通過建立一整套防範金融風險機制,化解國外金融機構對國內金融業構成的危機。通過設置中外合資、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導、管理和使用好國際資本,並積極採取防禦性措施,限制短期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入,避免投機性國際資本對國內金融市場的過度沖擊。此外,要不斷提高鑒別和監控各類投機性資本的能力,進一步加大打擊查處力度,以監管體制的完善,持續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林純清.信息時代財務控制趨勢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2,2

[2]華興順,孫都光.國際金融危機對安徽經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0,1

;

❿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10)金融資本趨勢擴展閱讀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參考資料鳳凰財經網 金融市場發展

閱讀全文

與金融資本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規模突然暴降 瀏覽:345
重倉朗科科技基金 瀏覽:704
外匯簡單易懂 瀏覽:112
什麼股票可以質押 瀏覽:513
融資租賃合同例子 瀏覽:43
美的投資者日 瀏覽:528
融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718
代課理財分成 瀏覽:899
小貓理財 瀏覽:508
國內順丁橡膠價格2016年 瀏覽:7
8萬港幣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8
開通期權二級投資者許可權 瀏覽:622
發改價格2016557號 瀏覽:77
大益股票 瀏覽:893
馬化騰的理財是什麼 瀏覽:736
三超新材股票投資價值 瀏覽:938
怎麼用股票賬戶購買基金 瀏覽:986
紅旗汽車股票 瀏覽:117
外匯頭寸風險 瀏覽:429
手機上買外匯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