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很早就開始規劃自己的財富。一般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培養了。
所以,一般孩子剛出生就給孩子買人壽保險。
等孩子大點了,就教孩子存款定投。
再大點就是基金,股票。工作以後就開始存自己的養老金。
所以,教育的結果就是他的理財習慣!
國內么。。呵呵,我們這些人任重道遠啊!
『貳』 美國人投資理財方式有哪些
與中國投資者熱衷炒股、炒房、炒黃金不同,在美國,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金融機構,投資的渠道更多,內容更廣泛,很少有人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誠然,百姓最常見的投資模式還是炒股、炒房,但罕有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的現象出現,這都得歸功於美國投資渠道的多樣化。
退休金理財
在美國,普通百姓的退休金可以參與各種投資,且自負盈虧。通常,美國人會拿出工資的10%投入401K,即「退休計劃」。由於拿出的這部分錢可以免稅,所以每年會有最大投入資金上限,今年的上限額度是17500美元,這部分錢原則上在退休前不能取出,如要強行提早取出需繳納罰款,因此在不急用錢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提前兌現。當然,退休金在不提現的前提下可以存入特定賬戶中,從事各種投資以達到抗通脹、保值的目的。它可以買賣股票、購買債券抑或是交給商業投資者理財,或放到共同基金、買外匯、買期權等等。一般年收入在10多萬美元的中產家庭,經過幾十年的理財投資,退休後都可以從401K中取出上百萬美元的退休金,晚年有了充分的保障才使得美國人養成了不喜歡存款的習慣。
房產投資
談及投資,房地產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比起頗具投機色彩的股市投資,美國政府似乎更希望百姓在自住的房產上做投資。首先,用於自住房產的貸款利率通常要比投資房低一個百分點左右。其次,在美國,所有的投資盈利所得的收入都需要交稅,唯獨自住房屋可以免除25萬至50萬美元的盈利無需上稅,美國伊利諾伊州執業律師馮立影(Lily Feng)對記者說,如果該住房屬於自住房屋,5年中,累計入住時間又超過兩年,則符合免稅條件,買賣過程,單人的免稅額度是25萬美元,而夫妻兩人的免稅額度可達50萬美元,多出的盈利部分根據收入情況,以10%、15%和20%來交稅,收入很少的人甚至可以分文不交。舉個例子,一對夫妻買了一套100萬美元的房子,5年後,房屋升值至170萬,他們賣掉房屋的凈利潤為70萬美元,繳納稅金時,他們只需給超過50萬的20萬那部分上稅,稅率則根據該家庭收入從10%至20%不等,撇開豪宅不談,實際上大部分的房屋5年內的增值利潤罕有超過50萬美元的。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美國政府鼓勵百姓不斷更換更好更大的房子用於自住。盡管如此,美國的房市因為高昂的地產稅以及房屋交割時高達房屋總價6%左右的中介費等因素,無形中增加了房屋持有和交易的成本,很難「炒」得起來。
固定收益產品
另一種低風險投資當屬固定收益(Fixed income)了。它一般涵蓋了國債、企業債、證券化貸款市場和保險類產品。證券化的貸款市場主要指房屋貸款和汽車貸款,金融機構會將此類貸款打包做成金融產品賣給投資人。而保險類產品指的是投資者對於發行債券企業的信用看好或看壞的一種雙方契約式衍生品
採納哦謝謝
『叄』 投資是種生活,看看美國人如何進行投資理財
對於大資金量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未來十年主流較為穩定的增值方式大致有兩種:
1、自辦企業。
2、股權投資。
自辦企業與股權投資之所以在這里說是未來十年較為穩定的增值方式,其主要原因是國家現在進行產業升級改造與互聯網+概念的推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斷出台了多項紅利政策,鼓勵大眾創業創新,缺口較大,且處於藍海。
但兩者比較而言,自辦企業對於個人投資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局限性可分為以下幾點:
1、個人投資者需要親力親為,精力有限。
2、科技日新月異,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在不斷變換。但對於個人投資者,如果一直待在一個行業,在國家政策及產業格局上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如煤礦老闆、造紙老闆等他們所處的市場已經飽和且政府在這塊的扶持政策相對較少,企業做成功的可能性相對於以往已經非常困難了。二來,如果個人投資者轉行做國家支持扶持的行業,那會成功嗎?隔行如隔山,個人投資者在老行業成功了,到了新行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商業操作模式,這又將是一個瞎子過河,得摸著走了,成功性可想而知。
既然個人投資者創辦企業是為了資產增值,為什麼一定就要自辦企業呢?是因為其看重了企業屬於實業,其增長與創造財富的效率極高。
那麼在我看來,自辦企業不如進行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可以完美的解決以上兩點帶來的困境,並且照樣能夠帶來同樣的回報。
1、股權投資不需要投資者親力親為。投資者作為投資方,只需要注冊資金、相應的整合一些資源介紹一些人脈即可。並且股權投資可以一年多家企業並投,運作一家企業的費用,可以同時投資四五家企業,分散風險。
2、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每行每業有其專業的人才進行創業,他們對其所在的行業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與實操經驗。他們運作起公司成功的可能性上是可以加分的。與其自行摸著石頭過河創業,不如跟專業的人合作,企業資本運作合理分配,共享企業未來的收益。
個人投資者如何進行股權投資?
根據企業的成長階段來進行分析就能夠清楚了。
1、種子期:包含只擁有一個IDEA或項目團隊。
介入這類企業的股權投資,最主要的工作是考察企業的創始人或者項目團隊的負責人。通過商業模式、辦事風格、為人素質等各方面來進行參考。這里與其說是投資企業,不如說是投資一個人。這類投資項目也叫天使投資,一般投資者找的合作項目都是從3F獲得的,如親戚朋友、周邊人及你賞識的人。
2、創始期:企業成立不久,團隊架構還不夠完善。
這類企業與種子期的投資方式差不多,也可並為天使投資。
3、成長、擴張器:企業的盈利模式明確,但市場布局還不夠完善。
這類企業已經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了,只是在搶占市場時因為資金不足而無法快速發展。參與到這類企業的股權投資,普通的個人投資者通過個人名義去投資的可能性不大了,原因很簡單資金量無法滿足。但這並不代表個人投資者無法參與進去。這點一來如果你實在資金量大,也可以私下跟企業老闆接觸溝通股權投資的事宜,二來可以跟著國內外的風險投資機構進行跟投。
4、成熟期:企業經營狀況很好,但需要擴大市場佔有率及縱向的競爭力
個人投資者基本上很難介入了。如果你非要介入,一,可以找到相應的股東或老闆進行股權轉讓。二來跟著PE機構跟投。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你想要介入成長、擴張器與成熟期的企業的股權投資,我個人建議可以自己組建一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投資你看重的企業。
最後這個社會是合作共贏的社會。有錢出錢,有能力者出能力。一家企業的創辦無非就是要錢跟要人。
『肆』 美國人如何理財
普通美國人主要的投資應該是法律強制的養老金401K,這個錢不可以提,但是你可以指定投資於儲蓄,債券,基金等。也就是說美國的股票其實就是美國人最大的儲蓄容納所。
『伍』 在美國,普通人是如何理財的
常見途徑
401K:一般的金融企業 match 工資前3-6%。舉例:便於計算,假設月收入一萬刀,稅前收入的6%即 600塊存進你自己的401K 賬戶,公司再額外幫你存600刀。一共1200刀每月,這筆錢放到 Merrill Lynch, Fidelity 之類的401k 賬戶中,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等選擇一隻或幾只基金進行投資。
好處1:公司 match 的意思就是白送,但有時會有 vesting period。
好處2:存的時候不用交稅,每年資產增值不用交稅,取得時候一並算。由於取錢時已退休,即在低稅率(lower tax braket)情況下取出,可省去很多稅。
自住類房產:相比國內,美國首付低,房租高,房價低(相比人均收入),買房大概率是個劃算的投資。更多細節請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紐約老聞:國外大城市如紐約或者倫敦的年輕人如何實現買房定居的?
好處1:Mortgage 中的利息部分抵稅,房產稅可以抵消收入稅
好處2:為數不多的可以讓個人使用大杠桿投資的渠道之一
投資類房產:同上,房租收入需要繳稅,大部分可以被房屋的折舊抵消。是否是好的投資方式取決於所在城市的地產稅高低,該州法律對房東有利還是對房客有利等因素而決定。可以幾人成立 LLC 共同投資。
P2P:Lending Club 或者 Prosper,不建議。美國 P2P 高速發展是在危機後的這幾年:銀行被過度監管,於是給了不被監管的 P2P 行業很多機會。川普上任後監管環境放鬆,越來越少的借款人選擇 P2P 平台,導致 P2P 平台上的標的質量越來越差。加上高盛這樣的公司也開始做個人貸款業務更加擠壓 P2P 的生存空間。紐約老聞:高盛為什麼要推出線上借貸平台 Marcus?
下圖是 Lending Club 各個評級對應的歷史收益,可以說是每況愈下——2014年時每個評級的收益都至少比比現在高2%。
寄回國內:由於中美兩國利息差,國內理財產品5%左右的收益在美國顯得非常可觀。當然要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
股票(個股):周圍不少朋友都投資股票,無論什麼背景,能持續戰勝大盤的很少。建議剛開始工作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提升專業技能上。炒個股很容易讓人無心工作天天盯盤,得不償失。
ETF:推薦。
風險低:比個股更分散;
費用低:相比於主動管理的基金;
流動性好:想賣就賣,不像一些公募有贖回的限制。
ETF 降低了散戶投資債券等產品的資金門檻。
公司的期權/ 股權(金手銬):如果你的薪酬里很大一部分是股票或者期權,那麼請理性評估公司的未來,避免 wishful thinking,避免 illusion of control。通常來講,應該考慮投資其他行業來分散風險。想像一下你是雷曼員工,你邊為雷曼打工還邊買公司的股票,以為自己努力工作公司股票就會漲。。然後到了2008年 9月 15日,paycheck 和股票賬戶同時歸零的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簡而言之,建議配置不超過1%。具體看我另一篇回答:紐約老聞:比特幣和投資理財之間有什麼關系?
常見的誤區/ 建議
投資是投資,信仰是信仰,不要混為一談。進場的時候是為了賺錢,跌著跌著居然跌出了信仰——這是教科書級別的行為金融學謬誤。
市場有效假說:學金融的一上來就要學習「市場是有效的」。學習這個假說的意義並不是讓投資者放棄思考放棄研究,而是讓投資者敬畏這個市場:市場已經消化掉絕大部分信息(99.9%),而挖掘/ 研究那剩下0.1%的信息是極其昂貴/ 困難的。所以不要看到一個利好新聞就去買股票,因為當散戶看到這個信息的時候,它早就已經被市場消化掉並反映在價格里了。
沒有所謂的最優配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配置策略:年齡,收入,負債情況,婚姻情況,有沒有/ 有幾個小孩,自己是不是 trust fund baby 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一個人的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需求等,從而影響資產配置。請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分析。
所謂分散風險,並不等於按投資額平均分,比如1/3股票,1/3債券,1/3比特幣。這三大類投資的波動率有天壤之變,如果真的平均分成三份配置,那你會發現該投資組合90%以上的波動來自於比特幣。資產配置要根據每一類資產的波動率以及相關性來決定。嫌麻煩?那就直接讓智能投顧決定吧。
每個人擁有兩類資產:實物資產和人力資產。大多數年輕人擁有的實物資產遠小於人力資產,所以應該將精力花在提高後者而非折騰前者上。最典型的手段便是接受教育以提高單位時間工(ban)作(zhuan)的收入。若買高風險的股票甚至衍生品導致天天盯盤,無法好好上班/ 上學,則得不償失。
不要一提美股就是阿里,京東,新浪,聚美優品。。。這些只是美股的一個角落。而且這個世界上不光有美股,A 股,還有歐洲股票,新興市場股票,大宗商品,債券等等。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寥無幾"。衡量投資表現的時候不要光看今年賺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夏普比例——提高分子(收益)或者降低分母(波動率)都可以增加夏普比例。
『陸』 美國人手中的美元,怎麼理財
美國人喜歡投資股票市場,他們的美股一直走慢牛,所以投資賺到錢後繼續投資,形成循環,關鍵是政府給力啊。
『柒』 美國不同階級的人是如何理財的
引言:當人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理財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財富,從而讓財富實現保值增值的方式。美國人在這方面還是比較看重的,那麼美國不同階級的人是如何理財的呢?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處理自己的財富情況,在這樣的時候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注意多加進行調節,從而能夠保證自己的健康。並且也要注意要及時的去進行,出去不要總是亂花錢。
『捌』 在美國近四成家庭購買基金,為什麼美國人喜歡這種理財方式
美國人之所以喜歡購買基金,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理財方式能夠使得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增長,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基金的收益比較穩定,風險性不大。綜上所述,美國人之所以喜歡購買基金,這種理財方式主要是因為基金在美國非常的普遍,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它的風險比較低,而且收入非常可觀。
『玖』 美國人是怎麼理財的,美國人如何投資理財
經濟發達的國家,生活有保障,社會福利高,國家對於你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所版以,像美國這樣的權國家,人們是花明天的錢,他們是借錢消費,他們不需要理財,而且他們的銀行存款的利息,非常低,利息越高的國家經濟越落後,越是想理財的人,說明他沒有多少錢,他有錢的話就不去理財了,他會投資辦工廠,做生意搞科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