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

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

發布時間:2022-07-06 21:23:35

Ⅰ 古代國庫的錢財是怎麼來的,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

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

(1)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其日常工作有為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為根據,抑制豪民兼並;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電種召佃盡地利;對多年積欠賠累可根據情況給予蠲免。

根據各省收支情況,調劑餘缺;差役的減輕免復;對災區貧老的撫恤救濟,對有功人的賞賜;權量市糴,評估物價;徵收山澤坡池、關市、坑冶之稅;贍軍輸,督漕運,贍及轉輸屯種,開中以實邊,和百官俸祿支給。

定期編造戶口冊籍,調整戶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減變化;對隱匿戶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為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Ⅱ 宋朝管理財政系統和國家財政管理的主要機構是什麼

宋朝管理財政系統和國家財政管理的主要機構: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有區別:

1、宰執(相權):

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

2、三司(財政大權):

三司為國家的財政系統機構、國家財政管理機構。三司即鹽鐵部、度支部、戶部。三部各設正使、副使、判官。三司使稱計省,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3、樞密使: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這樣宰執、三司、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Ⅲ 古代的六部是哪六部,分別都是管什麼

古代的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刑部,兵部,禮部,工部。其實六部作為朝廷的行政機關在唐朝以前就存在了,只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才把這個名稱正式確定下來。在唐朝和宋朝時期,六部並不是由皇帝管轄,在它之上還有一個尚書省,六部的所有相關事宜都對尚書省負責,這也是三省六部制的原則之一。每個部門都有不同的職責,分管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務。

最後討論一下禮部和工部這兩個部門的管理范圍。禮部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謂的策劃宣傳部,說簡單一點就是籌劃各種活動。比如皇家祭祖,太後壽辰,接待外國使團等等這一類的活動都是禮部包辦。北宋有名的大文豪蘇東坡就曾擔任過禮部侍郎一職。還有最後一個工部,它就是負責一些工事修築項目的,比如要建長城,修河堤,造個阿旁宮,還有給皇帝修建各種別院,陵墓。

Ⅳ 古代六部是哪六部都是管什麼的

吏、戶、禮、兵、刑、工各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掌遞送文書。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4)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明朝廢中書省, 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

雍正元年(1723)以後常以大學士兼管各部,尚書以下各官時有增減。據光緒朝《大清會典》及《歷代職官表》記載。

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職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轄諸司及官屬,則有出入。

Ⅳ 古代在管理財務的地方叫什麼

【清朝是叫內務府】。
【唐朝為戶部。】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龍朔二年改為司元,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龍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漢為 治粟內史 ,大農令,大司農.】 秦代所置掌管穀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漢書·百官公卿表》:「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劉啟)後元元年(前143)更名大農令,武帝 (劉徹)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上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稱三公。

Ⅵ 古代掌管財務的叫什麼

古代掌管財務的叫戶部。

戶部的長官為戶部尚書,是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戶部負責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的職責分工明確,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

戶部權利

戶部對各省的收入都會進行監控,所以說想忽悠朝廷很難。在徵收賦稅的時候,經常出現多餘的部門。請注意,這些部分就是戶部的額外收入,作為戶部尚書自然拿的最多。

還有就是支出的問題,例如說皇帝命令向一個省份撥款20萬兩,但這個省份能拿到15萬兩就不錯了。其餘的五萬兩會被層層剋扣,第一關就是戶部尚書。所以說,戶部的權力很大,雖然不如吏部那樣顯赫,但輕易也不能得罪。

Ⅶ 古代皇宮管財務的官叫什麼官

大司農。

大司農是漢朝廷管理國家財政的官職。

秦及漢初,設治粟內使管理國家財政,漢景帝改治粟內使為大農令,武帝又改為大司農。大司農下轄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分別負責掌理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皇帝親耕田等事務。此外鹽鐵專賣業務亦屬大司農主管。

元代也在朝廷設大司農,但其職權僅負責農桑水利事。

清代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7)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魏制的大司農

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農秩為中二千石﹐下面有兩丞。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藉田五令﹑丞﹐還有斡官鐵市兩長﹑丞。郡國的都倉﹑農監﹑都水也屬大司農。

東漢時大司農下的屬官僅有太倉﹑平準﹑官三令﹑丞﹐其餘都被省減﹐或改隸於郡國。大司農成為單純的中央財政主管長官。

Ⅷ 古代朝廷設立六部,六部各自管什麼呢

古代朝廷設立六部,這六部分別是:

5,刑部是古代負責國家刑法的權力機構。

最高長官為刑部尚書。他要負責重大案件的審理,對官員行為的監督,還要負責法律的制定,對冤假錯案的平反。

還要負責對各地法官的培訓。相當於我們現代的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

6,兵部是一個主管軍事行政的國家機關。

它在隋朝正式建立,直到唐朝就得到完善。兵部還管理全國的武將選拔和全國武將的升降任免,武將的審核管理。

還負責軍隊編制審訂,負責招募兵員,負責組織訓練軍隊。

負責制定軍事計劃,調動全國軍隊。

Ⅸ 古代管錢的官叫什麼

管財政的最高官員是戶部尚書: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掌管財政的部門是戶部。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其職能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民政部和財政部。戶部起源於先秦《周庄》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厘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9)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擴展閱讀

戶部名稱的由來

其職由《周禮》地官司徒演變而來。漢朝置尚書郎4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魏文帝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到隋朝改為民部。唐改稱戶部尚書。顯慶元年改戶部為度支;龍朔二年改度支尚書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復為戶部尚書。宋、元、明、清沿而未改。

戶部尚書主管全國戶口、賦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賦役實征等會計統計工作。其日常工作有為移民墾荒,招撫安置流民,以魚鱗圖冊、黃冊為根據,抑制豪民兼並;以限田裁異端之民;以樹藝課農官;以草地養馬放牧;以電種召佃盡地利;對多年積欠賠累可根據情況給予蠲免。

根據各省收支情況,調劑餘缺;差役的減輕免復;對災區貧老的撫恤救濟,對有功人的賞賜;權量市糴,評估物價;徵收山澤坡池、關市、坑冶之稅;贍軍輸,督漕運,贍及轉輸屯種,開中以實邊,和百官俸祿支給;定期編造戶口冊籍,調整戶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減變化;對隱匿戶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為及時給予制止、糾正。

閱讀全文

與古代管理財政的部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日港生 瀏覽:711
華泰金理財c 瀏覽:605
外匯業務英文 瀏覽:909
300413快樂購股票 瀏覽:982
特力a股票怎麼樣 瀏覽:340
女理財專員 瀏覽:112
理財產品術語 瀏覽:132
愛賺錢理財 瀏覽:854
易方達主題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457
招行理財收據 瀏覽:936
基金生物醫葯 瀏覽:249
貨幣基金累計凈值 瀏覽:957
股融資增加 瀏覽:220
中金嶺南股票值得投資嗎 瀏覽:504
中期期貨研究報告 瀏覽:315
東阿阿膠股票最新價格查詢 瀏覽:283
北上資金數據東方財富 瀏覽:42
企業外匯風險對沖 瀏覽:1000
人民幣通脹貴金屬 瀏覽:96
007346基金價格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