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響鈴:員工匿名評價僱主的脈脈,給職場文化帶來了哪些
微信稱霸社交甚至移動互聯網的年代,從來沒有人想到過,一款基於弱關系的職場社交軟體可以如此快速地從小眾走向現象級。伴隨著「商業社交」轉型的成功,脈脈的線下廣告正在寫字樓、公交站、地鐵站等職場人士最頻繁接觸的場景內大量出現,市場擴張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事實上,職場社交在國外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領英、Glassdoor已經玩得風生水起,估值數百億美元的領英近些年還大舉進軍中國,不過結局卻略有些落寞:風光無兩的負責人離職,隨後又被脈脈所超越,逐漸式微。
那麼,領英緣何折戟,脈脈崛起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產品邏輯?這里盤點脈脈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塑造以及用戶價值,鏈接脈脈用戶的真實聲音,試圖探尋這款獨特產品的獨特發展之路。
被抑制的表達欲,終於在職場社交有了窗口
在新疆創業的沈勇是疆途網路總裁,也是脈脈資深用戶。隻身去到新疆創業的他在談及自己初次使用脈脈時說,「我嘗試發了幾個評論,萬萬沒想到,我的評論受到很多朋友的關注轉發」。
沈勇的「嘗試」,是相對於那些相對保守的職場社交功能而言。在另一家職場社交平台領英上,用戶只有教育背景、工作經驗等基本信息被展示出來,交互類的內容較少,而事實上,中國職場人對個人動態、行業趨勢分享等生動的職業形象更有興趣。
經濟快速發展下,中國變得既傳統又新潮,在商業上,中國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特殊性,某些方面非常傳統和保守,其他則又比較激進。比如,大多數中國職場人的表達欲十分旺盛,但內斂的民族品格讓他們在現實職場上表現得十分隱忍。但一旦解放到互聯網,就迸發出強大的言論能力,各種職場八卦、爆料、建議、吐槽能夠快速佔領一款APP的版面。
嘗到「甜頭」的沈勇在深度使用脈脈後,又組建了包括新疆、北上廣、全國區域等的多個脈友圈,獲得了很多職場用戶的積極加入。
另一個案例是脈脈的職場真相(即匿名區),如今已經成為脈脈的招牌板塊,熱度長盛不衰,今日頭條創作空間運營總監汪欽生在談及自己的使用體驗時說,「與一般互聯網媒體的光鮮靚麗報道不同的是,脈脈職場真相里的吐槽可以讓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了解互聯網,職場真相和朋友圈形成了有效互補。」
對表達欲更盛的人情文化的掌握是脈脈的後發優勢,而利用人脈圈的強帶動效應進行裂變式產品營銷,脈脈則實現了滾雪球式的幾何擴張。
企趣市場副總裁陳盈2014年8月開始使用脈脈,受邀參與過脈脈的多場活動,兩年的深度使用後,2016年8月在公司內部專門分享了一次如何使用脈脈,並讓同事都來注冊和使用脈脈。這其實反映了脈脈在啟動期的市場策略:為了克服職場社交冷啟動帶來的產品引導期漫長的問題,邀請行業精英作為「引信」,加大推送比重,利用跟隨心理實現更快的職場身份網路化(真實職業信息)。截止2017年底,這個數字已經達到70%。
在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看來,職場身份網路化雖然更為緩慢,但一旦到達密度的臨界點,就能產生爆發效應。現在看來,對外聲稱用戶數已超4千萬的脈脈已經基本過了這個臨界點,用戶增長有了一定的自驅動力。
匿名給職場人帶來的,除了真實、真切還有真相
「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一切行為都是線下生活的映射,微信通訊錄里的數據,就是現實生活往來的關系,在微博轉發一個產品,就相當於向別人推介這個品牌」,在評價線上、線下行為的關系時,脈脈用戶徐磊如是說。
匿名的方式也是如此,職場匿名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像一面鏡子一樣對職場里的真實進行了表達,職場的美好或者醜陋與鏡子本身無關。
在脈脈上,經常能夠發現諸如「XX加班是不是很嚴重」的提問,匿名者尤其是那些認證來自對應公司的員工往往能夠給予最真實的回答,「加班很嚴重,女朋友都見不到面」、「還好吧,6點就可以走人」等等,這些真實的經歷可能比面試HR或者企業公關口裡講出來的更為可信,這是一種平實的「鏡面反射」。
我們可能發現,騰訊這樣的大公司,不同的部門待遇千差萬別,有內部人士指出騰訊能做出成績也沒有邊緣部門一說,一切唯結果論;也有匿名反映加班超多,且具體薪酬、技術上能給員工帶來提升的潛力似乎又不太如意。
我們還可能發現,同樣是阿里,不同的部門千差萬別,文娛被詬病最多,口碑和菜鳥加班嚴重、時薪低,其他部門也各有「特色」,而最重要的是,阿里內部的鄙視鏈條上,被收購的優酷總是被冷嘲熱諷。
而外界形象不太好的網路,內部員工評價卻相當不錯,除了薪資似乎差了那麼一些。最大優勢如All in AI一樣,在技術上底蘊深厚,幾乎是互聯網大佬中技術最強的公司。
總之,對於信息受限又渴望了解更多事實的新員工或其他相關人員來說,匿名區可能幫助他做出更正確的決策。
在匿名「鏡子」這里,脈脈平台所能決定的,是鏡子是否平整——對現實是否如實的反映而沒有歪曲,而這最終又由產品的價值觀所帶來,如果要做哈哈鏡吸引眼球,那就只能歪曲事實,無秘即是如此。
脈脈的匿名本質上是為職場用戶創造輸出行業真相的有利環境,道出用戶平時想說而又礙於實名不方便說的內容,在這種價值觀引導下,多年來脈脈匿名區爆出的大多數「料」,往往最後都被證明是事實。
這些爆料一些是反映公司的社會事件,例如攜程親子園的爆料,最終挖出了轟動全國的重大虐童事件;又例如美團外賣送餐員打開外賣吃了又吐回去爆料,最終以美團公開道歉並承諾嚴肅處理結束。
但這些內容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對公司內部員工切身利益的爆料。最近幾年職場中各種暴力裁員事件日漸突出,正在遭遇暴力裁員卻無力抗拒的職場人多數選擇了脈脈的匿名渠道,既保護了自己,又讓真相曝光維護更多同行者的權益,尤其是提醒後來者僱主環境的真實狀況。這些爆料成為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職場人有效的反擊手段,讓那些做了「壞事」的僱主承擔聲譽上的損失。在脈脈用戶基數越來越大時,對於那些公司而言,這種聲譽的影響難以忽視。
圖中案例,街電的離職及股權事件、樂視VR解散、網路外賣被賣、UC瀏覽器大規模裁員風波等最後都被熱鬧的輿論證實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對員工利益可能造成損害的事件都被脈脈匿名區所提前「預警」。此外,最近火熱的滴滴左撕美團、右入共享單車焦點事件,ofo質押融資都能夠在脈脈匿名區找到早期的提前爆料,類似的匿名區與現實印證的案例還有很多。
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匿名的評論一定都是真相,處心積慮的報復、中傷對那些本來清白的僱主來說是嚴重的傷害,因此脈脈對凡屬負面的匿名爆料都嚴加管控,有專門的審核機制。此外,同樣是匿名環境,脈脈也鼓勵並確認那些實名澄清的行為。
關於快手的兩個案例中,一個造謠收購的爆料,一個中傷企業的爆料,都得到了澄清。一些時候工作人員會主動邀請當事人進行澄清,確認來源合理後,該實名澄清隨後被脈脈蓋上「已實名澄清」戳增加權威性,消除用戶疑慮。
這些對待匿名的態度也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脈脈的產品態度。鄰家鋪子創始人兼CEO孫鄰家2014年下半年開始用脈脈,那段時間正是他瘋狂找找投資的時候,「我有習慣會集中性地下載各種人脈軟體……我認為找人脈先找圈子,最後就留下了脈脈一個」,孫鄰家說,「脈脈是迄今為止我用過的唯一一個老闆實時回復各種產品問題的產品,這讓同樣創業的我很溫暖」。
相較於抓住不能延遲滿足群體的泛娛樂化需求,消耗掉他們所有空餘時間的「標准」互聯網產品思維,脈脈有些不太一樣,按其創始人兼CEO林凡「我不是一個賺快錢的人」的說法,脈脈並不是一個注冊以後一定要天天上的產品,而是當用戶有需求的時候,脈脈能夠被第一時間想到。
價值觀的些許偏差,也讓脈脈在浮躁的互聯網圈裡顯得有些另類,只不過,這種另類可能帶有某些稀缺而珍貴的色彩。
「五同關系」讓圈層文化真正轉化為價值
在脈脈上還發生過不少可以成為互聯網談資的故事,比如嚮往某大型互聯網公司、能力也足夠的員工,在招聘平台的簡歷石沉大海,卻在脈脈上找到了帶他進入這家公司的部門負責人。一個風水培訓講師,通過脈脈結識眾多同行和潛在客戶,甚至被邀請到天津大學演講。
這些看似談資的內容,其實某種程度上真實反映了中國職場、商界信息不對稱的現實。要知道,美國人為了填補每年21%員工工作更換形成的空缺,年花費2000億美元,中國雖然不一定有如此規模,但想必也低不了。
一邊是企業高支出,一邊是求職者來回奔波,供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必然的社會資源內耗,而且,這種內耗在VC等資本市場上也普遍存在,好的項目對應有興趣的資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脈脈顯然暫時還無法解決這種全局性問題,但在其平台上出現了一個可以稱作「權宜之計」的方法:讓分布於各地域、各領域、各行業的用戶群之間形成相對通暢的信息交換,減少適配過程中的內耗,其方法就是脈脈所宣稱的「五同關系」:同學、同事、同鄉、同行以及共同朋友。
在人脈文化濃厚的中國,平台比能力,選擇比努力可能更重要,「成功的85%來自於人脈關系」並不是一句誇大之辭。五同關系可以認為是脈脈作為一個商業社交軟體所能做出的一個嘗試,基於人和人的「關系」連線,信息不對稱在脈脈平台范圍內得到盡可能解決。
脈脈嘗試的結果還算令人滿意:一些尋找合拍合夥人的創業者能夠找到小學同學做搭檔;初創公司CEO拉到了一些線下接觸不到的生意;新公司負責人在兩周時間內拿到了天使投資;「我一個人在新疆創業,通過脈脈認識到300多個企業家,而且還找到合作股東。」文首對評論被關注很驚喜的沈勇也通過脈脈解決了創業的問題。
相對於國外強調個體與個體的距離,認為職場、商場社交只是一種個體和個體的信息交互過程,中國獨特的關系文化決定任何社交必定帶有濃厚的關系圈色彩,是帶有共同屬性(例如同事、同學、同鄉)的抱團過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資源交互、共享的過程。在圈層文化轉化為價值這件事上,脈脈無疑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而言之,脈脈用遵循本土文化的方式把「有序的透明」帶給了中國職場甚至商場,這種透明既是僱主環境評價的需要,也是一種社會資源匹配的需要,變革行業的同時,脈脈也走出了一條有些獨特的發展之路。
股市心理是決定股價的最終因素。
網友哈哈鏡提出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股市心理的變化。這里的股市心理是指投資者群體心理效應。股價是盲目的飄動。它就象一個喝醉的人在茫茫的雪地上行走。但它往往會順風行走。雖然如此,很多酒鬼也會走回自己的家。即公司的可計算價值(並非實際價值,因實際價值是測不準的,或有各種測算方法或理論)附近。
股票做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由於它價值的不確定,所以價格漂浮不定也就再所難免。
有人認為由供求關系決定。很有道理,但值得商討。因為它解釋不了正常情況下,在股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會大幅波動。漲時就供應不足,跌時就供應過剩?實際上,大家都想買,股價就升,否則就跌。
根據以上的道理,可以簡單的認為,所有投身股市的人都是在賭博,不管你是怎麼想的(投資還是投機)。你都是在賭行動的未來。
一群賭徒面對的是,風雲變幻的市場·琢磨不透的上市公司和蠢而貪的管理層。
❸ 幫寫論文: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帶來的影響
參考:
最近被人問及最多的問題是,危機對中國影響到底有多大?
坦率地講,沒有人能准確地給出一個程度,但是我或許可以給出一些看問題的視角,比方說全球的格局、抽象的測算、歷史的時空猜想等等。
如果把最近10年的全球經濟做一個高度地抽象,你會發現,中美經濟體是個「圈」。消費(儲蓄)與投資這兩類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分別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體中。
中美呈現出完全相反的經濟形態。美國有高達72%的消費率,高度復雜的金融系統不斷把底層的流動性引流到上層,變成消費者信貸和消費擴張,而中國,51.2%的高儲蓄率化身為43%的高投資率,導致產出遠高於消費。
從單一經濟體看,都是嚴重失衡的,中美合在一起,全球經濟卻變得均衡了不少。但經濟體畢竟是有國界的。
美國人不儲蓄,只消費,2008年3季度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居然下降至-1.7%。美國人寅吃牟糧,債台高築,2007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佔GDP比重高達5.28%,美國的凈債務佔GDP的比重突破了30%。
一國經濟增長沒有儲蓄是不成的,儲蓄是一國經濟增長最基本的必要條件。於是,就有了美國特殊的儲蓄動員機制--資產型儲蓄,中國人把它換了個說法,叫「財產性收入」,一個意思。
美國超強的金融市場不斷提供用持有的金融資產進行再融資的便利,通過「融資」- 「購買新金融資產」- 「再融資」- 「繼續購買新的金融資產」- 「再融資」- 的循環,投資者可以獲得不斷增大的收益。自上世紀90年中期以來,美國很多的老百姓他的收入和吃喝、下館子的錢不是來自正常的工資收入而是來自他房子和股票的增值再貸款。因為房子和股票的增值可以再貸,再增值再貸,於是錢就不停地重復借。這種感覺在中國也是存在的,去年股市泡沫時期,「轉按揭」炒股是銀行非常熱門的業務,投資者都相信錢每天都能從電腦里長出來一樣。泡沫時代猶如人站在哈哈鏡前,一切都是變形的。
所以你看到這個國家股市和樓市與消費相關性極高,我們做過一個實證,美國住房價格上升10%,將使家庭消費實際增速提高1.4個百分點;股票收益率與滯後一年的消費實際增速存在明顯相關性,相關系數高達0.44。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機制,就是美元霸權,沒有儲蓄,通過美元霸權,我可以佔用別國的儲蓄。發美鈔不需要黃金的背書,發美債也不需要美國的儲蓄做擔保。197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宣告破產,特別是最近十年,隨著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以後,中國不僅成了美國人的生產基地,也事實上成為了美國人的銀行。美國人用花花綠綠的紙換回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和服務。
中國人既沒有超強的金融體系,人民幣更沒有國際貨幣的鑄幣霸權,所以經濟要增長,就只能老老實實做儲蓄,做投資。
儲蓄轉化不了投資的剩餘,只能以順差的方式資本輸出到美國,不過不是通過私人投資的方式,而是略帶強迫性質的央行儲備,以美國國債和購買美元資產的方式再循環回美國。就是把錢借給美國人使。因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不足以將中國龐大儲蓄轉化為有效的投資,美國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成為了全球資金的配置中樞,當然不光是對中國的儲蓄。
經過美國復雜的金融系統,中國的儲蓄剩餘一部分轉化為了美國的消費,同時也是中國製造的訂單。而另一部分,轉化為各種形式的FDI甚至是熱錢,重新進入中國體制下最掙錢的部門和項目。所以美國的國際收支一直存在一個所謂「暗物質」之謎,一個對外凈債務高達2.5萬億美元的國家,負債累累,每年居然不要支付任何利息,反而能獲得近800億美元的投資凈收益。高順差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對應的就是龐大儲備累積,自2006年10月中國以8600億美元超過日本,坐穩世界第一官方儲備大國的位置後,2年時間內儲備已接近2萬億美元。
最近十年,在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事實上形成了這樣一個中美經濟體的資金物流循環圈,被很多經濟學家稱之為「中美經濟聯合體」。這個循環在過去十年扮演著全球流動性的主「水泵」,美國消費變成中國儲蓄,然後通過購買美國債券流回美國。在美國,資金暖流順著其復雜的金融加工系統,讓美國的房地產和股票水漲船高,極大的提高了美國家庭和社會的財富,這些財富再循環到消費市場。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美國最後一個餐館服務生都能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的時候,美國的房價也就漲到了頭,美國的消費蛋糕也就無法再進一步做大了。房地產次級貸款水滿則溢,暖流變成了一股寒流,瞬間就寒遍全球。
現在已經爭論不清了,中國人說是美國人的寅吃牟糧的消費文化做高了中國的儲蓄,導致了中國嚴重的結構失衡;而美國人說是中國的儲蓄不斷變成美元和美國的短期國債,美國的利率長期被壓制在低位,從而使得美國人一直都有錢購買中國製造的鞋、服裝、平板電視和繪畫,當然還有美國的房子。美國人然後用這些房子作抵押,通過借錢來進行更多的消費――收入沒有增加卻享受了更多財富。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2001年中國加入WTO絕對是對世界經濟版圖重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一個價格扭曲的龐大經濟體被拋向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要素移動和中國的補貼,客觀上降低了全球製造業的生產成本,於是供給被強力推了上去了,產品價格自然漲不起來。沒有通脹的壓力,美國人就可以放手減息、松貨幣、通過資產價格驅動去拯救那日漸衰竭的「新經濟」發動機。這個動力源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主要發生在美國,以信息、網路技術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重大創新活動的群集」,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新經濟」由而出現,以互聯網泡沫為標志,美國經濟在2001年3月出現了衰退。標志著本輪長達30年的長周期實質上進入了下滑階段。當經濟增長最本質的動力失去了之後,一旦藉助房地產投資和信貸消費的泡沫化推動資產型經濟模式不能維持,世界經濟必然陷入到一次嚴重下滑中去。
很顯然,中美經濟體的循環要再重新流動起來,美國的金融消費就必須重新恢復,但是美國人還敢借錢?即便美國人借錢消費的慣性還在,銀行還敢借嗎?
如果借貸消費的模式不可持續,那麼對於美國來說,未來恢復均衡的唯一方式就是存錢,即美國居民儲蓄率除了上升,無路可走。
我們知道,儲蓄是收入除去消費以後的剩餘。故以,美國家庭儲蓄率上升多少,就意味著美國家庭消費要下降多少,這是同一塊硬幣的兩面,或者說的是同一件事情。美國人消費不了那麼多中國產品了,中國人就得自己把它消費掉。意味著失衡的中國,需要有多少相應的消費增幅。
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曾作過一個簡單而抽象的測算:1990年之前的50年,美國居民儲蓄存款率一般佔GDP的6%到10%,而1997年之後下降到只有2%。估計美國的家庭儲蓄率至少需上漲到GDP的5%,意味著和美國家庭消費相對應的項目要下降這個幅度。考慮到美國的經濟規模大約是中國的3.3倍, 而消費只佔中國收入的不到50%,中國的消費增長恐怕至少要增長40%以平衡美國5%的儲蓄增長,這對中國幾乎是一個短期內不大可能完成的目標。
中國沒有真正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真正的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如果沒有一張社會安全網路,即便政府如西方國家那樣大肆派發消費券,你也很難看到中國人會不再約束自己大多數購買慾望。
比二次分配更關鍵的實際是初次分配,因為這決定於這個經濟體既有的增長路徑和模式。過去五年的中國產業的重化工化和資本密集化方向,必然使得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來越偏向於政府和資本,勞動者報酬和居民儲蓄所佔份額越來越萎縮,政府和企業拿了越來越多的錢,只能做投資,形成產能,國內消費不了,就只能賣到國外去,形成順差。所以你看到,高儲蓄必然高投資,而高投資反轉過來又進一步做高儲蓄,周而復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跨了,這個循環就徹底完蛋了。
中國未來恢復均衡的唯一方式:通過企業大量倒閉、產能大量清洗,失業率和政府債務不斷上升,來消滅高儲蓄,恢復平衡,整個國家財富將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在未來數年中,我們會看到這個中美經濟體一定有一個再平衡過程,美國高達72%的消費率將會重新回歸到1970~2000年30年的均衡區間65%~67%。中國的工業增長也會從20%以上的高位回到10%~12%。
如果我們做一次歷史的時空猜想,事實上1929年美國扮演的角色,恰是今天再平衡運動中中國的角色。在產能過剩的危機中,經常項目的順差國,往往更加脆弱。因為再平衡的拉鋸戰,對貿易順差國意味著產能收縮,對貿易逆差國則意味著產能擴張。從1930年的例子看,當時的貿易順差國-美國,比貿易逆差國英國所受到的打擊,要沉重得多。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崩盤, 至 1932 年最低點,股市下跌約90%,約9000家金融機構倒閉, 1933年的GDP僅約為1929 年的1/3,失業率上升至25%,歷史上稱作「大蕭條時期」
危機給中國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是壞事,某種程度上也是好事,至少使我們理清了一些過去幾年爭論得似是而非的東西,中國到底應該走什麼樣的增長路徑。
越來越多的研究得出共識,支撐中國過去3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首要因素是中國在全球勞動力套利的優勢,2002 年整個中國製造業每小時的平均報酬僅達到0.57 美元 ,即便最近幾年漲了一倍,事實上也只是美國同期每小時報酬21.40 美元的6%。與其他國家的差異也是很大的。中國製造業工人每小時的報酬是墨西哥和巴西報酬水平的50%,是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即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水平的20%,而且只是日本和歐洲標准水平的6%。中國所需要的必然是勞動密集型增長,而不是勞動節約型增長。就業是一切問題的出發點。
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良方是資源向私人資本和中小企業傾斜,並支持其向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轉型,而不是重化工,這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現代製造業的價值鏈做延伸,向上做原材料采購,做研發設計,向下做物流、做銷售網路,做品牌和商譽、做零售就能夠創造出吸收大量就業的現代服務業。中國有最大的市場,最強的製造能力,但缺自主的知識產權、技術和標准、物流服務,這些領域我們完全有條件進入價值鏈高端的競爭。
我們堅信,80年前那段灰暗的歷史不可能在中國重演,至少到目前,中國的政府、企業、居民以及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表都還是健康的,中國政府2007年的赤字率僅有0.6%,債務率也近為18%,遠離國際紅線(赤字率3%,債務率60%),中國主要銀行的杠桿率都在10倍以下。中國政治穩定、金融穩定、財政殷實,具有較強的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從需求看,中國的城市化率僅有43%,中國的人口集聚還遠遠沒有完成,這決定了中國經濟成長和轉型的空間十分廣闊。
如果我們加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力度,徹底地告別舊時代和舊模式,加快深層次的體制改革的步伐,減少壟斷、放鬆行政管制,釋放經濟活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減小再平衡的痛苦,實現軟著陸,轉危為機,變被動為主動,重新創造出中國經濟的奇跡。
出處: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218976.shtml
這也是不錯的資料:
http://www.cnceo.com/salon/bbs_show.jsp?id=5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