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誰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早在《易經·系辭》中,先賢們就已把管理經濟、理財,作為「聚人」的重要環節。在《尚書·洪範篇》所開列的「八政」中,也把「食」、「貨」放在首位。「食」、「貨」是「生民之本」。只有「食足貨通」,才能「國實民富,而教化成」,一直是明君、賢臣和智者的共識。
西周的姜尚即有「富」為一切之本,「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人君必從事於富」的思想。
孔子認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荀子有「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上下俱富」,才能「富國裕民」的觀點。
管子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宋初的李覯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蓋城郭宮室,非財不完;羞服車馬,非財不具;百官群吏,非財不養;軍旅征戍,非財不給……禮以是舉,政以是成,愛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為治者,未之有也。」
明朝學者丘浚認為: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養民」,「養民」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國家的一切設施應服務於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從而使民「得以安其居,盡其力,足其食,而厚其所以生」。
清代的王源為鼓勵商人納稅,提出按稅額授官的辦法,不論何等商人,只要納滿2400貫即授以「登仕郎九品冠帶」,再滿2400貫又增一品,至五品為止,以此引誘商人多納稅而增加財政收入。這一時期的一些思想家認為富人有功於社會,把富商大賈的利益與封建國家的利益統一起來,提出「豪右之利,亦國家之利也,何必奪之」。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則是大呼:「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顧炎武更是把財產私有制看成是杜絕紛爭和促進生產的決定因素。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患貧」。因為窮,所以國勢積弱,久受列強欺凌;只有人民富裕起來,國家才能興旺發達。而要富民,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生產。「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是他的名言。
Ⅱ 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方今之急」,他「理財」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謚文。
安石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在他任參知政事和宰相期間,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由於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堅決反對,神宗後來也動搖、妥協,革新派內部又產生裂痕等,新法終被全部廢止。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曾起了推動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列寧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頁)。
為了給變法確立理論根據並反擊守舊派,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尚變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進化觀點駁斥了守舊派的「道不可變」的形而上學論調。同時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認為「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司馬溫公傳家集.學士院試李清臣等策目》)。在變法過程中,他更設置專局,使子芳及門人修撰《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對新政從理論上加以解釋與闡發,並通過政府力量作為學校誦習的定本,被稱為「新學」,直接或間接為推行新法服務。上述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安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灸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並》、《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並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這些都是他在藝術觀和創作上的局限。
參考資料:來源:江西熱線)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Ⅲ 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意思
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語出管子,是管子的治國理財的思想。
意思是:治理國家最應該關注的是要適度的在衣食住行這些消耗錢財的地方勤儉節約,更應該避免奢侈浪費。
Ⅳ 理財開源節流是什麼意思
開源節流釋義:
開:勸課;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開源節流,比喻在財政經濟上增加收入,節省開支。出自《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
開源節流,用於企業經營管理中,是指將企業存在的各種優勢、潛在能力、資源和已經出現的浪費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利潤的過程。
【注音】kāi yuán jié liú
【網路名片】開:開發,開辟;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在《富國篇》中闡述富國的策略,若要國家富強,就要愛護百姓,在收支上開源節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去發展生產,國家才能富強。如果不顧生產,只顧浪費物資,百姓就會十分貧困。所以「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解釋】開:開發,開辟;源:水源。開發來源,節制流失。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增收節支
【近義詞】增產節約
【反義詞】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揮霍無度
【示例】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清史稿·英和傳》
【燈謎】開源節流(打字一) 謎底:原。
典故:
中國古代的一種理財思想。開源是指促進生產、增加社會財富;節流是指輕賦薄斂、撙節支出。即主張理財之道在於積極發展生產,培植財源,同時注意減輕百姓負擔和節省政府開支,達到民富國也富的目的。
這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時期思想家孔丘提出。他認為治國之道在於安民,民貧則怨,民富則安。統治者不應當濫用民力,而應當保證農時以發展生產,增加民間財富,通過民富達到國富。《論語·顏淵》中關於「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論點集中反映了孔丘重視培養財源的理財思想。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翟也很重視發展生產和節省支出,他認為農作物的豐歉,決定著社會財富的多少和人民生活的苦樂。同時他竭力反對奢侈浪費,主張節用。在《墨子·七患》中關於「其生財密,其用之節」的觀點,集中反映了墨子的節用裕民思想。後來荀況兼取了孔丘和墨翟的思想,提出開源節流的理財思想。荀況所說的開源節流的流,不僅指節用,而且包括輕賦薄斂政策。他說:「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荀子·富國》)。就是說理財治國之道,在於從鼓勵生產這一根本入手,要輕賦薄斂使百姓按時耕種以廣開財源,同時努力節省政府支出,才能充實國庫並留有後備以防意外。開源節流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財思想有深遠的影響,以後代開明理財家所推崇。
Ⅳ 三大理財觀念是什麼
四大成熟理財觀 生財先要學會理。理就意味著在觀念上、理解上先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理財觀。什 么才是健康的理財觀呢?陳理行認為: 第一,先儲蓄後投資。做好自己的消費支出規劃,學會存錢。有一句話說得好,賺一塊 錢不是錢,存了一塊錢才是一塊錢。儲蓄是一個積小錢而成大錢的過程。如果你把每個 月的500 元不必要開支節省下來,用於投資,假如每個月定存定額買500 元基金,那麼 20 年後,它便「變出」五十多萬元。 第二,有明確的理財目的。根據計劃中要實現的生活狀態,樹立可衡量的明確的理 財目標、早投資早收益的理財觀念,早分享市場收益。 第三,有科學的投資組合。不單純依賴一種理財方式,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在投 資金額上,一般留夠三個月的收入作為家庭的備用金,其他的資金可以拿去投資。組合 投資方式,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風險屬性,是冒險的還是保守的、穩健的等。比如說基金 投資,在基金上漲期間可以多配置股票型基金;在市場調整時期可以選擇一些貨幣型或 者債券型基金,或者另外選擇黃金、信託、實業等投資渠道,來分散風險。又比如買保 險,保險的花費應是收入的10%。意外險、重大疾病險、養老保險,這幾個都是職場人士 必須考慮的險種。 第四,有執行能力。制定理財計劃後要嚴格執行。除非家庭發生比較大的變故,現 金流急劇減少,否則都要堅持理財計劃。
Ⅵ 理財的意義及重要性
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
在中國的普回遍情況,一個人的答收入,90%是靠工作取得報酬,只有10%是靠理財取得報酬,而在發達國家普遍情況,一個人的收入,50%是靠工作取得報酬,而另外50%是靠理財取得報酬。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理財觀念的區別,隨著年齡的增長,勞動力的喪失,中國老年人喪失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這就是理財觀念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確實可以使你的一生受益。
理財方法
到銀行、證券公司理財需開立相應理財賬戶,一般而言,通過銀行開通的理財賬戶可以辦理儲蓄類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基金類產品,大型銀行還可通過銀行系統購買。由於銀行網點分布較廣,通過銀行渠道開立的投資理財賬戶可到銀行櫃台辦理。
證券公司開立的理財賬戶可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如黃金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工具的投資。
投資公司的手續比較方便,一般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投資公司也會為客戶定製專屬理財計劃。
Ⅶ 德在中國傳統理財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思想的。
而道德在儒家思想中是占據主導的地位
所以德在中國傳統理想中是作為為人處事的首要標准備受推崇的
古代講以德服人,明君以德治國,這是體驗德在中國歷史地位的表現。
Ⅷ 到外國去賣得多 到外國去買的少 是資本主義什麼時期治國理財之道
說起經濟危機,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商品短缺、物價飛漲以及難民逃荒的現象。
這種危機可以稱為「短缺性危機」,一般會出現在飢荒、戰亂以及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短缺性危機困擾著封建社會,歐陽修在《新唐書·食貨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經濟的模式:唐朝統一天下後,沒收全國的田地歸朝廷所有,然後再按人口進行分配。百姓分得田地後,在上面耕種,收成時將部分糧食作物以租、庸、調的形式向朝廷繳納地租,餘下的歸自己所有。朝廷如果興建土木、或對外征伐,那麼可以暫時增加賦稅。太平無事時,農民一年勞作五十天便能繳足租調庸。除非遇上自然災害,只要朝廷不增稅,百姓也不廢耕,那麼國家經濟就處於平衡狀態。如果朝廷荒淫無度,厚斂於民,或者國內出現戰亂、兵連禍結,那麼國家就會陷入短缺性的經濟危機之中。在這種經濟模型里,危機表現為產品短缺、需求大於供給。但是,《資本論》所研究的經濟危機不同於短缺性危機,它的表現顛倒了過來:產品過剩、供給大於需求,我們稱之為「過剩性危機」
Ⅸ 歷史王安石理財思想體現了哪些儒家思想
仁
Ⅹ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出自:《增廣賢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原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翻譯:太仁義就不要去做生意,太義氣就不要去管理金錢。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10)理財治國觀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