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易經理財學

易經理財學

發布時間:2022-04-19 13:46:56

① 易經八字尋真正懂易經的師傅 求解!!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經度:104.1,緯度:30.7。
出生公歷:1976年10月19日11時50分(北京時間)。
出生公歷:1976年10月19日11時2分(天文時間),星期二。
出生農歷:一九七六年 閏八月 廿六日 午時。

食 財 日元 殺
乾造 丙辰 戊戌 甲辰 庚午 (日空寅、卯)
藏干 乙戊癸 辛丁戊 乙戊癸 己丁
劫財印 官傷財 劫財印 才傷
地勢 衰 養 衰 死
納音 沙中土 平地木 佛燈火 路旁土

喜用土,火(財星、食傷)。忌仇木,水(比劫、印梟)。

●丙辰年生:上天之龍。一生衣食無虧,有名有利,四海春風,愛友喜朋,女命主賢能手巧口巧,旺夫興家之命。

●八月出生的人,前年十一月受胎,白露節後出生,此命具驛馬,尤以生性固執,不納人言,凡事一意孤行,遠離群眾。朋友親屬均無助力,且命途多變喜悲參半,為人眼目光輝,文章顯達,正直無私,寬宏大度,無耐性,初年獨木難支,自食苦果。中運有成,晚無憂,運到福澤綿長,乃孤鳥守林之命。

●廿六日,此日生人,為人仁慈,心懷慈悲,聰明伶俐,作事無虛,廣交朋友,四海為家,勤儉積蓄,衣祿豐厚,一生起伏不定,中運漸佳,晚運通達。乃富貴之命。

●午時生人:(中午十一時至一時)太陽星入命,祖業難招,白手起家,為人忠直有主見,見義不惜財,主人清雅,謀略出眾,伶俐敏捷,不守祖業,自作聰明,女人妖嬌,主意極端,多浪費用,寬宏厚重心明朗,財帛豐盈家道興。
適業: 醫師、護士、政治、明星、技藝、冶煉、企業、料理店、油業等木火事業吉,忌金水類。
吉凶年: 六、十二、三十三、四十五、八十五歲

職業財運:
★善於理財,有較好的經濟頭腦,喜投機。但為人慷慨、虛花、重義輕財,豪放風流,金錢出入大,反難積聚。離開家鄉到外界發展,容易得利致富。
★從你的喜用神看:利於從事與土有關之行業,比如:礦產、陶瓷、房地產、水泥、畜牧業、建築、土產、飼料、倉儲、供書等較固定之行業。
或與火有關之行業,比如:燈飾、爐具、眼鏡、電子、爆竹、電焊、煤炭、天然氣、美容美發、加工、百貨業等。
★從你的命局趨勢和性格來看,投機性的行業,比如金融、房地產、證券最能激發你興趣,你有比較好的經濟頭腦,財運也不錯,認真去作就能實現你的夢想。
※八字中財氣偏旺,富貴逼人來。
※財星為喜用神,大利求財,公私可求,從事商業經營可得財。
※日元健旺,財氣健旺,行食傷生財之運或到財地可發大財,財富可圖。
※年柱有財星,多得祖上或父母之財。
※月柱有財星,多得兄弟姐妹錢財資助。
※日元坐財星,因夫妻相助而致富。
※日元健旺,能勝任財星消耗,可享受錢財之福。
★偏財信息:天干 1透,失時無力。地支 3藏,失時無力。暗藏入庫。
★正財信息:天干不透。地支 1藏,失時無力。
※偏財透干,雖有經濟頭腦,但平生多慷慨虛花,容易浪費財物。
※地支藏財,錢財可流住,不會虛花多有積蓄。
※財星有庫,財多豐厚,發則能存,歲運沖之,可能有發大財之機。
※天干透財,支中又藏財,財厚之命。
※食傷為財之原神,今食傷健旺,財源寬廣且較好,錢財不斷。

婚姻擇偶:
命主與申、子年生者三合,與酉年生者六合,也就是屬相為猴、鼠、雞的人婚配較為有利;與卯年生者相害,與戌年生者相沖,和此二年生者婚配不利,也就是屬相為兔的人較不利,與屬狗的人相沖,除此以外不必顧慮。
【配偶方向】選在自己住宅的西北方或東南方為佳。
日支為偏財配偶之人為人慷慨,重義輕財,生活上豪放風流,有經濟頭腦,很善於管理財務。喜歡搏彩、炒股等投機,異性緣佳,常有戀愛之事。但容易貪慕虛榮,有時在財物上過於浪費。
日支對命主而言為喜主配偶多有幫助或關系密切。
※日干支相剋,夫妻之間偶有矛盾。
※日支為辰戌丑未,主配偶平常。
※財星健旺,男命逢之,主妻子外表漂亮,聰明能幹。
※財星為喜用神,平身多得妻子的幫助,夫妻關系好。

有利選擇:
☆以出生地或居住地為中心,你的住屋、辦公室、坐位、睡姿頭部、就業、就學、求醫等朝向中央、南方為吉利。
☆創業時機、出門遠行等辦事時間選在四季、夏季可事半功倍。
☆衣著、首飾、傢具、裝潢等宜採用黃色、紅色。
☆門牌、車牌、電話號碼、抽獎、樓層、房號等選擇有數字5,6。或有3,4。比較幸運。
☆朋友上選擇丑、未年生的人,因為他是你的天乙貴人,是能給你幫助的人,命主與申、子年生者三合,與酉年生者六合,和這三年生的人相處較融洽。

② 人敗一個逸字,人旺一個勤字,人患一個備字,為什麼易經這樣說

第一,很多突如其來的變故,往往是發生在你認為很安全的時候。這時你一點防備能力也沒有,一旦被擊中就會一蹶不振。現在這個時代時時刻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有很多雙眼睛在盯著同一個方向,一個薄弱的環節,當你沒有憂患意識的時候,自己還沒反應過來,周圍的環境就會迅速做出反應。如果這時你恰恰就是那薄弱的一環,你就會發生危機。

總之,當生活平順的時候,要想到危機來了,我有什麼。如果沒有,現在就去行動,去改變。長江後浪推前浪,好歹不能被拍死在沙灘上。願我們不會擁有“得過且過”的心態、“不思進取”的狀態。但擁有不斷學習的動力,“水滴石穿”的毅力。又同時具備“防患於未然”的能力,洞察一切的直覺。

③ 我是哲學專業的一名學生,求各位給點學習《易經》的建議,謝謝!!!

中國古人以對天地人的觀察和認知為大前提,從自然法則中概括出陰陽易變規律,即《易經》所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之道源於自然也依於自然。遠古人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每天一起來就是先看天,看到太陽光從天上射下來都分為陽面和陰面,人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日出為晝,日落為夜,春發夏長,秋實冬藏,晝夜輪換,四時交替,天下地上的萬物萬象無不和這太陽光一樣分出陰陽兩面。再看人自身,人分為男女,動物分為雄雌,兩性如天地間分為陰陽兩面同出一轍。男性如白天太陽一樣剛健,女性如黑夜月亮一樣溫柔。古人還發現男女交合與死生循環,萬物生發及其消長等等現象,都無不與日月運行、四時易變的作用相關聯,順之者善,逆之者惡。而且,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找出規律並加以運用,就能執簡馭繁,推測走向,預見結果。這樣,陰陽關系易變的道理就成了古人分析萬物萬象的基本方法。
《易》用「-」代表陽,「- -」 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八卦象徵天、地、風、雨、雷、電、山、海,這八種自然現象。據資料介紹,遠古華夏人繪制河圖、洛書兩種圖式,是對天象、地法、人相的有形與無形的觀察和感悟,距今也有六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周文王著述《易經》時是在商朝末年,距今亦有三千多年了。從河圖、洛書制圖到《易經》著述成書,對陰陽符號及其易變轉化關系的確立和運用,這其間的經歷也有3000多年。到了春秋時期,老子作《道德經》,比老子年小20歲的孔子數次求教問道於老子,傳述《易經》,認為周文王作《易經》是以河圖、洛書為重要依據的。他將《易經》列為群經之首。
既然陰陽之道源於自然也依於自然,如老子曰:「道法自然。」然而陰陽之道也曾作為糟粕而被遺棄,受牽連最大的是中醫,曾被歸諸迷信方術之列遭到被取締的厄運。在中國近現代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名人因此反對中醫,如梁啟超、孫中山、嚴復、魯迅、陳獨秀、梁漱溟、郭沫若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0年,當時的衛生部副部長賀誠、王斌支持廢止中醫,並出台了一整套行政措施來圍剿中醫,全國中醫業一片蕭條。直到1953年,毛澤東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撤消賀誠和王斌的職務,並且在《人民日報》上開展對中醫問題的討論,中醫才有了生機和發展。
為什麼陰陽之道被歸諸迷信之列呢?因為它在遵依自然法則之有序中「易」是無常無窮的,其包容性與圓通性是極為廣大的。孔子作《易.系辭上傳》有雲:「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觀天文地理四時交替,知人性善惡命運死生,測物象鬼神吉凶造化,正是天、地、人、神、鬼,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包,無所不通。豈不玄妙,豈不神秘乎?雖然陰陽之道揭示的自然法則不是子虛烏有的,是客觀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它運用存在的推測不存在的,如中國古人所說的「無中生有」,這正是陰陽之道的神秘性之所在。任何神秘性,都是用推測方法或藉助推測以指出某種存在的可能,並用這種可能的存在來說服或反證現實的存在。當把未獲求得實證的可能的存在加以客觀化形象化時,神秘性就出現了。《易經》所謂的「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究竟能知多少呢?實際是知之有限。以知之有限來推測太極之無限,還包括「知鬼神」,這不是玄斷又是什麼呢?
然而無限是寓於有限之中的,人們可以在有限的存在中探求無限的不存在,一切的存在都從不存在中開始的。這種開始就是推測與判斷。隨著自然科學和高新科技的進步,很多原來未獲求得實證的可能的存在變成了客觀的實在,神秘性也隨之消失了。舊的神秘性消失了,又會有新的神秘性出現,在存在中探求不存在,在不存在中發現發生某種可能的存在,某種可能的存在經過求得實證時成為客觀實在。原始反終,故知事物易變轉化以至無窮的道理。
雖然《易經》存有神秘性,但是,陰與陽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以及古人對陰陽關系的研究和運用,反映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在中國古代就產生了。毛氏說:「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就是對立面的統一。」陰陽之道的路徑和方法是辯證的,主要有五義:
一是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物象發生、成長、變化、消亡和轉化的根本原因。有雲:「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陰陽相錯,而變由生。」古人依據陰陽學原理,用金、木、水、火、土五類自然界物質運動形態,概括性地闡釋世界萬物矛盾運動相生相剋、循環轉化、生生不息的關系,由此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它的哲學理念是抽象的,但它首先承認世界是物質的,認為陰陽易變是依從自然法則的。
二是認為陰陽是一對矛盾,但它是相對應的。古人勾畫的易經太極圖,以圖素的形式,展示了陰陽對應、易變互動的科學內涵。比如,《易經》里敘述的乾與坤、吉與凶、剛與柔、男與女、陰與陽、寒與暑、晝與夜、強與弱、進與退、、明與暗、伸與屈、貴與賤等等,都表現為陰陽學的相對應關系。世界的萬物萬象若無相對應的矛盾雙方,就構不成事物對立統一的運動形勢。
三是認為陰陽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比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比如,寒與熱、動與靜、正與邪、強與弱等等,都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態勢。陰陽之間一強一弱的不平衡是常態,但陰陽的任何一方若過於強盛,對方就會受到抑制而趨弱;或者是任何一方過於不足,亦會導致對方相對亢奮。
四是認為陰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是相互為根又相互為用的。這種互根互用關系在中醫看症治病中備受重視和應用。中醫認為,人與天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順應四時陰陽的変化。無陽則陰無以為生,無陰則陽無以為化。以氣與血為例,氣屬陽,故有陽氣之稱,血屬陰,故有陰血之謂;氣能生血,行血,血能載氣,養氣;氣虛可致血虧,血虧亦可致氣虛。《黃帝內經•素問》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說明了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用的相互依存關系。中醫葯學是古人在有限度觀察的情況下,運用陰陽學說和五行辯證關系學總結出來的。古人觀察手段簡陋、方法原始,居然能感悟出人體經絡圖及其治病機理,感悟出中醫辯證看症和中葯的辯證葯理。古人之悟性絕非吾輩所能企及矣。
五是認為陰陽是消長變化,極則轉化的。古人通過觀察事物陰陽運動的屬性轉變情況,比如「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認為當事物的陰陽消長變化到一定限度時,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它主要發生在事物矛盾運動的「極」或「重」的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物之極由乎變」、「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也。
陰陽之道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是天與人的關系及其易變,而且是以人為本來展開的。孔子作《易.系辭下傳》亦有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這里說的生、位、仁、財、義,不都是人的問題嗎?《易》之太極就是宇宙,太極生兩儀就是宇宙分陰陽。宇宙分陰陽,人亦分陰陽,很顯然陰陽之道對自然物象的觀察及自然法則的認識最終總要貫穿到對人的分析和對人認識中去。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觀。應該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並不清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但卻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特徵之一。意識是就物質的存在的相對而言的,一般人認為意識不是物質,但是,意識是基於人的主觀對於客觀世界的思維而存在,思維則是基於大腦物質的傳動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意識也是物質,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
陰陽之道重視研究自然和人的關系,認為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比如,「易」在研究或推測某具體人或某具體事件時,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人、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事物、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自然現象。它總是把人或事放在一個不可分割的變化中的運動整體里去考察。因此,中國傳統哲學對人及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的理解要比西方哲學要深刻得多。
陰陽之道產生於遠古的中國,凝聚了華夏民族的思想脈絡和哲學智慧。它實中見玄又玄中有實,相反相成又相輔相成,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事物矛盾運動的對立統一的規律,樸素地表述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法,雖是時移世易,但仍是經久彌堅,研究《易經》和運用《易經》路徑和方法的人不計其數。

④ 學習易經是投資大腦嗎

學習易經不能說是投資大腦只能說多一點知識而已。

⑤ 《易經》的三個核心原則如何用在投資和交易

以孔子來說,孔子在五十歲左右,就專心研究《易經》。他是五十歲才讀《易經》這本書的嗎?像孔子這么用功的人,小時候不可能沒讀過《易經》,他年輕的時候幾乎什麼書都讀。當時的書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詩》、《書》、《禮》、《樂》、《易》,五本肯定都讀了。但是有的書你當時可以讀懂,而有的書,如果你沒有累積相當的經驗和人生的體會,讀了也沒用,只看字面而已。讀《易經》,一般來說,五十左右的生活經驗豐富,應該有的經歷都有了,等於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體的情況了,再老了再讀就來不及了,已經到第六爻,讀了也沒什麼機會了,准備出局了。 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經》,他需要的是減少過失。《易經》為什麼可以讓他減少過失?我們常提到《易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要讓自己「懲忿窒慾」,讓各種負面的特性、慾望、情緒慢慢化解,亦即增進自己的德行,替別人設想,建構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在這里孔子得到一些啟發,在《孟子》裡面沒有直接說到《易經》,但孟子很強調一個字,即「時」,做任何事都要看時機。他還特別說,孔子是聖人裡面最重視時機的,他要學就學孔子,因為做任何事都有時機。時機不對,事倍功半;時機對的話,順水推舟,那簡直是太愉快了。這是對於儒家來說。 孔子誅殺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 另外一個是荀子,他說:「善為易者不佔。」真正懂得《易經》的人,不願意佔卦。為什麼不願意佔卦呢?因為《易經》的道理合乎理性的思維。理性的思維,如果掌握清楚,何必去占卦呢?因為占卦代表你實在面臨很難解決的事情,確實有困惑,你才去占卦。 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人生確實有困惑,很多時候你藉助於《易經》,一定要記得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義理。你學的時候就知道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應該怎樣面對、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為什麼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設法去實踐,自然就會達到那種效果。這是義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學《易經》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視言語,就會推崇它的言辭。《易經》裡面很多成語,如果從《易經》得到很多啟發,使用成語你會覺得非常文雅,話說出來言簡意賅,說話很簡單,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備。這是第一種,重視言語。第二種重視行動,有些人重視行動,就會推崇易經的變化,變化無常。但是再怎麼變,都不能離開你的抉擇,你本身的態度。第三種是重視製作器物。譬如說要蓋房子,房子怎麼蓋。你要蓋其他東西,要怎麼蓋,從《易經》的圖象裡面,都會得到一定的啟發。這是第三種,要重視它的象。最後一種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這種人就要注意到「占驗」之詞,重視占卦。這四種人就從《易經》裡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視它不同的方面。 古代讀書人,按照《易經》的說法,原則很簡單,平常在家裡翻翻《易經》,看看它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平常沒事做,如何讓自己感覺到每天都有進步呢?《易經》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東西,它裡面充滿象徵和符號,好像打啞謎一樣,它寫一句話,你就要問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像我們提過,「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這代表什麼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像。這是說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個卦象、卦辭、爻辭,行動的時候就要注意到變化和它的占驗之詞。「占驗」就是占卦的驗證,是吉還是凶?中間還有什麼?無咎,還有更好的「大吉」、「元吉」,「無咎」底下還有「悔」,還有「吝」,還有「厲」,代表危險,這些占驗說得准不準。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學會之後,一占就准,不可能的。 那麼怎麼解卦呢?我現在就講一個從孔子就開始使用的方法,用五十根籌策,古時候用蓍草,籌策一般是竹片做的。占卦的方法我們可以參考《易經·系辭傳》,原文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ㄚ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白話:在進行大型演算時,准備五十根籌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將這四十九根分為兩組,象徵天地兩儀;由任何一組中抽出一根掛在左手小指間,象徵天地人三才;再以四為單位去計算籌策,象徵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數夾在左手中三指間,象徵閏月;每五年有兩次閏月,所以要把另一組籌策依四計算所剩下的零數,也夾在指縫掛起來。乾卦的策數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數是一百四十四,總數為三百六十,相當於一年的天數。《易經》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數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相當於萬物的數目。所以,要經過四次經營才能形成《易經》的一爻,經過十八次變化才能完成一卦。) 占卦出來之後,怎麼解卦呢?解卦有很多的方法,宋朝的朱熹就整理了一套解卦的原則,可以參考(見本章後附錄)。解卦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些爻是動爻,有時候稱作變爻,就會變成新的卦。現在的情況是本卦,新的卦叫做之卦,代表你下一步要往哪裡去。這樣一來,就變成是你佔一個事情,後面有變化。否則,光是佔一卦沒有用,現在的情況知道了,怎麼知道下一步呢?我們更關心的是下一步往哪裡發展。因為很多選擇,後面的發展有各種可能性。真正正確的占卦方法是有本卦、之卦,通過動爻來決定應驗在什麼地方,這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

⑥ 【研經品典徵文】青年學者如何研讀經典文獻和澄清思想認識

近日看到《財務與會計》2010年第2期張連起老師撰寫的《品鑒經典:以思想為媒》一文,深有感觸。張老師批評 「學術圈互為讀者」和「思想蒼白」的問題值得深思。當然,在我看來,「學術圈互為讀者」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實務界對於規范性學術研究的不甚了解。學術界有潛心於思的人,他們每天伏案工作的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沉浸於殷厚翔實的研讀,專注於嚴謹規范的寫作,思想與靈動的閃現如同廣垠夜空里或明或暗、或隱或現、或遠或近的星辰,華表在不經意的瞬間。
品讀經典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功、必修課,也是終生課程,對於學術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學術界應該對這個問題做出最先的思考和更多的暢想。時常有在校博士生互相談起他們對於研讀文獻,尤其是外文經典文獻的煩惱。我也曾經並且還在經歷這樣的困難,但並不是沒有辦法取得突破。以下就青年學者如何研讀經典文獻談幾點看法,也一並討論幾個關於學術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問題,希望接受批評和斧正。
寫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需要讀多少經典文獻
對於博士生來說,獨立完成一篇高質量和有真實價值的學術論文,似乎可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來做比喻。因為他們既要閱讀大量經典文獻,還要學習研究方法和其他基礎課程,很多學生又是「從學校到學校」,對於會計實踐的體驗和認識只是停留在課堂和書本里。萬事開頭難,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總的來說,勤奮是基礎,沒有勤奮一切都是妄談。
我認為,如果想寫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對於這個領域的國外經典文獻至少讀20篇以上,其中有10篇左右需要重復研讀和做比較分析,發表在國內一流期刊的文獻最好悉數翻閱(一般也在20篇左右),閱讀時間不超過1個月,最好能逐步壓縮到15天、10天、7天之內一口氣讀完所有中外文文獻,在此期間還需要做分類整理,寫出詳細的閱讀筆記,並獨立書寫文獻述評。這初看上去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國外文獻一般都在25頁以上,20篇至少是500頁的閱讀量,何況還要做出閱讀筆記和評論。但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即便是英文水平一般,通過努力也仍然可以達到這樣一個目標。
為什麼說可以達到呢?這就好比小孩子學說話,剛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只會發「mama」的音,在大人的不斷鼓勵和語言刺激下,一般一年以後就能適應語言環境並流利溝通。作為初學者,第一篇外文文獻的閱讀時間通常是一個星期,而且還難以總結西方作者反反復復的理論分析,難以看懂陌生的研究方法。但在讀完第一個10篇之後,速度提升通常能接近一倍;越往後閱讀的速度會越快。大量、反復、不間斷的閱讀積累,猶如小孩子學說話那樣,「功到自然成」,「鐵棒磨成針」。
當讀過幾個相鄰領域的經典文獻,再寫過兩到三篇高質量的文章之後,對國外經典文獻的閱讀總量就能夠達到或超過百篇,這個時候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也就大幅躍升了,這就已經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對經典文獻的大量閱讀是至關重要的。
這也可見,對於學術的追求需要體力和毅力的支撐,學術研究對思想、方法、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從事規范嚴謹的學術研究是一項相當復雜和困難的智力工作。實務界也應看到規范性學術研究與學術漫談的區別,規范性學術研究是嚴謹的思維邏輯以及大量失敗嘗試後的蝸牛式的循序漸進,對於理性的經濟人來說,並非人人都願意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和範式思維,學術界的「思想蒼白」也恰恰說明了有價值的規范性學術研究成果的來之不易和挑戰高度。
反向思維和辯證思維是研讀經典的一個重要能力。寫得完美的文獻就必然好嗎?存在問題的文獻就一定不好嗎?這未必。做文獻研究,對存在問題的文章更需要發現其價值,對寫得完美的文獻更需要找尋其缺陷—研讀經典文獻的一個基本目標就在於發現文獻中的問題和價值,以找尋新的研究機會。
一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文章也能發表在Top Journal(頂級刊物),這就足以表明文獻的價值。文獻之中沒有很好解決的內容也可能正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突破的方向,所以需要尋找問題的原因和思考解決的辦法,才能找到新的研究機會和未來空間。另一方面,寫得完美的文章也必然有其照料不到的方面,只是需要更多一些耐性和更深層次的思考而已。從辯證的角度來說,世界只有斷臂維納斯之美,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斷臂」就是對完美的最好詮釋。
譬如,在資產減值領域,Wilson(1996)批評Francis et al. (1996), Elliott et al.(1996)
, Rees et al.
(1996)等文章用高級管理層的變更去解釋經理人的報告動機存在著嚴重缺陷,質疑他們在得出管理層盈餘操縱結論時並沒有真正排除資產價值毀損等經濟因素的影響。那麼,是不是Francis等人的文章就缺少價值了呢?首先,Wilson(1996)的質疑值得重視但並非可以輕易解決的。其次, Wilson(1996)沒有重點評論以及Francis 等人的研究結論也沒有報告的內容,才是資產減值領域未來最值得研究的內容。可是,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後續研究,極少有人關注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首先,美國人的思想突破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美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繼承,這不同於歐洲的學術風格。其次,對於寫作者來說,由於這些內容很重要所以耗費了不少筆墨,但由於沒有理想的結果所以很難寫進研究結論;而對於評論者來說,由於這一部分內容沒寫進研究結論所以也就不是評論的重點,專家的評論往往是針對於研究結論的。因此,這就給後來者留下了研究機會,恰恰是那些寫作者花了很多精力和筆墨而又難以寫進研究結論的東西蘊含了潛在的價值。研讀經典文獻應該立足於本項目的研究需要,立足於今天的研究問題,而不是立足於原來的研究者或原來的評論人的思想和視角。
再如,Riedl(2004)對長期資產減值的研究,問題的提出很有針對性,研究設計比較精緻,又是手工收集的資料,對後來的研究有一定影響,在國內的引用率也比較高,幾乎沒有人質疑Riedl(2004)的研究貢獻。那麼Riedl(2004)就沒有「斷臂」了嗎?Riedl(2004)的斷臂在於他只是研究了美國SFSA121#對於「洗大澡」現象(Big-Bath,一次虧足)的影響,這是一個相當窄小的研究問題,不足以帶動和承載一個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所以對Riedl(2004)在資產減值領域的研究貢獻和引領作用就需要重新審視,這也是我們最近正在做的一個研究項目。因此,對「斷臂」的分析有利於發現經典文獻的不足和確立新的研究問題,對「好」文獻的研讀尤其需要找尋「斷臂」。
當然,也不要刻意製造「斷臂」和混淆視聽,更不要看過幾篇文獻有了一點想法就隨意揮灑、任自延伸,切忌在還沒有確切的理論根據和邏輯分析之前妄自求新求奇,或者簡簡單單就把兩個學科體系的內容加以拼接然後貼上新分析視角的標簽,那樣就背離了規范性學術研究的原則,會產生較大危害,既導致學術的虛假繁榮也誤人子弟。但凡有所創新的研究都更需要謹慎求證,需要特別注意與現有理論體系的銜接和承起關系,需要著重於對現實世界的合理解釋,需要展開充分的文獻、理論、邏輯分析以及數理推導。因此,研讀經典文獻的過程、做學術研究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思想創新的過程。
思想重要還是理論重要
在我的理解,理論是經過驗證的思想或者經過推理的假設,這是理論的正面涵義。那麼,根據矛盾論,凡事必有其反向的一面。理論的負面涵義就是對自由思想的束縛。大家已經看到了,在對研究範式的追求征途中,好像沒有經過數學邏輯推理和大樣本檢驗的假設就很值得懷疑,於是,學術界也就漸漸習慣了已有的理論範式和分析模型,而忘卻了對於自由思想的發現和澄清。現在國內的研究主要還是在西方理論的框架下找尋各種能夠加以驗證的數據、模型和解釋,確實是逐漸遠離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這也就是思想正在走向貧乏的原因。
關於理論,我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代理理論」的指引下中國也正在四散漫溢著「盈餘管理」和「報告動機」的論文。我們似乎從來都不思考還有共生理論、利他原則、自組織原理等其他偉大的理論發現,也不去思考我們對於「盈餘管理」的定義是否嚴謹,在不知不覺之中就開始依戀於代理變數和實證模型,不大思考這些研究結論是否存在實踐意義。有時候,又似乎把會計學這樣的應用經濟學科看得高深莫測,殊不知威廉姆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思想靈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通用公司等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總結。所幸,現在已經有學者開始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學術研究也正在趨近於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中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問題,相信這一轉變過程也是可以被看到和被感知的。
中國現代會計學界原本不乏思想,30年以前就有會計學管理論與資訊理論的南北之爭,那即是我國現代會計學思想史上的耀眼光芒,但是最近這些年確實走偏了一些。西方研究看重理論,中國現在也很看重理論,似乎沒有西方理論的引用就沒有學術的味就不像學術的樣。殊不知,西方世界最為推崇的不是國人對於西方理論的追隨和應用,而是古代與近代中國的思想。《易經》能為黑格爾等哲學泰斗所贊譽、海外「毛澤東熱」能超越意識形態並持續升溫、孔子學院能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這都是中國思想的魅力。
所以,切莫盲目效仿西方學術理論而忘卻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思想和理論都很重要,思想是中國學者的相對優勢,但最好能轉換為理論,就好似陳煥章著《孔門理財學》那樣,能使國學精粹對於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樣才能引領中國學術對於世界的貢獻。
當下青年學者的精英層對於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發文章似乎十分推崇,而對於在會計類理論期刊發文章好像是感覺沒有走出會計人的影響圈子,對面向實務的會計類期刊更是少有顧及。這就必然在理嗎?其實未必。一類學術期刊只有側重點和定位的不同,切莫輕易打上好與次的標簽。
按照研究內容的不同,可以把會計學研究做一個三分類。第一類是對會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往往分析面比較寬廣,研究的問題貼近於本領域的核心、要害和本質,對本領域的未來發展也會有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討論的問題會涉及到經濟影響但可能只是在一個比較宏觀的層面。應該說,凡是涉及到會計學最新、最熱、最難、最經典、最專業、最重要的文章,以及對某一細分領域的開創性文章、總結性文章、質疑性文章和其他有真知灼見的論文都更應該發表在會計類理論期刊。
第二類是會計問題對於金融學、經濟學以及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的影響,自然是希望發表在《經濟研究》這樣影響面更寬、關注度更高的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僅僅從單純的會計視角來看一個普遍存在的經濟因素和經濟問題,可能只是找到了一個熱點問題的細小視角而已,未必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這樣文章的貢獻其實不如第一類。但是,如果能對某一個熱點問題、疑難問題、重要問題的澄清或者解決方案提供參考,這就具有了堅實的貢獻,能真正體現會計研究對於金融學、經濟學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價值。
第三類是對會計理論的運用總結和應用推廣,學術精英需要看到會計研究本身就是一項面向實務和來自於實務的社會科學,對實務問題的關注將有利於學術問題和理論研究的發現和提煉,也有利於發展更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況且這也是學術界的一項社會責任。
什麼樣的文章發在什麼樣的期刊,是與研究問題有關,而非與研究質量有關。如果青年會計學者都不熱愛本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運用總結、都不力推本領域專業期刊的重要性、不著力於維護專業期刊的質量,那也是一種妄自菲薄和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如果精英層都不屑於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屑於為會計理論的運用做些事情,誰來擔當未來中國會計學發展的中流砥柱呢?
最後,研讀文獻、歷練思想,同為青年學者的兩項基本素養,切不可偏頗。然後,加上堅實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是為學術研究的三個基礎。當然,更高的要求還來自於對實踐的觀察和親歷。希望青年學者,尤其是在校博士生,至少能在研究的早期,濾盡現實與浮華,勤與朝夕,將心靈遁入寧靜與高遠,做出高質量的學術研究。

⑦ 周易算財運

命主姓名:某人。
出生公歷:1988年4月28日8時20分(北京時間),星期四。
出生農歷:戊辰年 三月 十三日 辰時。

官才日元才
坤造戊丙癸丙(日空寅、卯)
辰辰丑辰
藏干乙戊癸乙戊癸癸辛己乙戊癸
食官比食官比比梟殺食官比
地勢養養冠帶養
納音大林木沙中土桑松木沙中土

節氣:清明1988年4月4日21時39分,立夏1988年5月5日15時2分
起大運周歲:7歲 9個月 23天,每一交大運年 2月 20日起運(公歷)。

排大運:(華易算命網提供:http://www.k366.com)
食 傷 比 劫 梟 印 殺 官
大運乙卯 甲寅 癸丑 壬子 辛亥 庚戌 己酉 戊申
長生 沐浴 冠帶 臨官 帝旺 衰 病 死
歲數9 19 29 39 49 59 69 79
年份 1996 2006 2016 2026 2036 2046 2056 2066
你屬癸水,目前甲寅運,財運還是比較好的,2012年四辰自刑,問題比較多,命中財多,感情不太順。

⑧ 《易經》可以用來指導投資理財嗎

當然可以。根據易經的陰陽變化規律就能比較准確的知道什麼時候投資什麼,才是最有收獲的。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投資這樣很賺錢,其實已經是最危險的了,就像中午的太陽 ,不管在那裡 ,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說明它已經上升到了頂峰,接下來就開始往下落,投資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隨大流,投資的就是夕陽產業 ,成功的概率會高嗎?

閱讀全文

與易經理財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信股份股票 瀏覽:472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