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三株理財

三株理財

發布時間:2022-04-09 04:53:13

1. 本命年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過「本命年」,對於華夏子孫來講並不陌生,過「本命年」時,人們一般要系紅腰帶或穿紅褲衩,也有在衣服上縫紅布條的。可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過「本命年」這一習俗最初是契丹人慶祝始生的一種風俗。 在遼代,過「本命年」又稱再生禮或復誕禮,因遼代時已經用12生肖紀年,每12年生肖輪回一次,到了屬於每人出生生肖這一年,就要舉行儀式紀念自己的始生,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再生禮的主要形式是在皇帝「本命年」的前一年冬季,選擇一個吉日舉行再生之禮的儀式。在行再生禮前,先在「禁門北置再生室、母後室、先帝神主室」,再在再生室的東南,倒植三株崎木。到行禮那一天,將童子及老接產婦預先安排在室中,室外有一婦人端著酒,有一老者拿著弓箭立於室外。太巫致奠神主後,群臣奉迎皇帝出寢殿到再生室,脫掉衣服、鞋子,帶著幾個童子從崎木之下走過三次,每過一次,接產老婦便念叨著祝福的致詞,手在皇帝身上做拂拭動作。當童子在崎木下走過七次時,皇帝卧於木側,老者此時擊打箭袋說:「生男矣!」這就表示皇帝又從母親胎中降生完畢了。然後,太巫、群臣稱賀,並送上禮物表示慶賀。皇帝拜先帝御容後,宴請群臣。這就是契丹人舉行再生禮的全過程。可令人稱奇的是,眾人送給皇帝的禮物多為包嬰兒的襁褓、彩結等物。 本命年(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 就是十二年—遇的農歷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比如08年是屬鼠本命年.的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於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繫上,俗稱「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種習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節,市場上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將之系在腰間、手腕上,這樣便可消解災禍、化凶為吉。 「本命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於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紅」心理。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乾地支的組合來記住所生的年份,為了便於記憶和推算,人們就採用鼠、牛等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而漢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屬相循環往復推出來的,它與十二生肖緊密相連。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歷什麼年,那麼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於十二生肖的循環往復,每過1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為1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的習俗,俗稱「花甲」,花甲為一生中第6個本命年,也是干支紀年的一個輪回,須好好慶祝,以此寄託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願望。 「本命」禁忌,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掛紅避邪躲災的傳統。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別鍾愛。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於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對於紅色的崇拜。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卻沒有變,新年貼紅對聯,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徵,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繫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些為本命年辟邪的紅色什物就是什麼常說的「本命紅」。 人逢本命年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以求延壽。本命神的說法來源於道教。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本命」說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論。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自然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著天然的親和關系。對於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統稱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為首,六十年內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飛生於公元一一零三年,夏歷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為「癸未太歲魏仁二大將軍」。按照道教說法,修真煉性須致力於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禮拜本命元辰,會消災獲福,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本命年要從正月初一開始算。對於2007年過本命年的豬豬們來說,非常幸運的是,明年是好的本命年,好好把握,一切都會順利,而且會有新的發展噢。不過雖然是個大吉的本命年,還是不要忘記了

2. 漢武帝時期外戰耗盡了國庫,西漢王朝是怎麼擺脫財政危機的呢

擺脫財政危機方法就是賣官鬻爵和貨幣改革圖自救,這兩個方法都是開始管用,後來就越來越多問題了。

擺脫財政危機方法一就是賣官鬻爵

漢武帝時期,經常對外打仗,就導致國庫空虛,沒有錢怎麼打仗,怎麼給軍隊保證糧食的供應呢?百姓生活又非常辛苦,不可能在百姓身上加多負擔,他們會造反的,漢武帝想來想去。知道有很多富人對當官非常執著,希望可以光宗耀祖,就算是一個閑的職位,百姓也想要這樣的虛名了。

可惜的是這兩種貨幣面值跟實際完全不符合,國家還可以從中獲取豐厚的「鑄幣稅」,簡單說就你舊的錢要換新錢,要給手續費了,國家是收到口袋都滿滿的,但是百姓就可憐,兌換率超級不合理,基本上百姓換了之後,生活更加不好過,就開始全社會的抵制,更有百姓發明了鑄假幣。最後還是漢武帝發現了這個弊端,就廢除了這個撈錢小神器了。

3. 投資的投資陷阱

沒有投資就沒有發展,投資是尋找新的贏利機會的惟一途徑,也貫穿於企業經營的始終:新建項目的投資、擴建項目的投資、技術改造的投資、參股控股的投資。每一項投資都蘊含著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資都面臨著無盡的風險——尤其對民營企業而言,一次投資失誤也許就意味著一生的一蹶不振。
對投資者而言,一個未知的行業就像遙遠沙漠上空美麗的海市蜃樓,因為遙遠而顯得美麗。只有穿越之後,才知道美麗的遠景只是各種光線融匯而成的圖景而已。優惠政策、壟斷行業的高利潤高回報、高新技術等,對准備進入和新進入者而言,沒有實實在在的調查研究和充分的風險准備,都只能是一道美麗的幻影。 政策機會是中國企業最青睞的投資方向之一,從世界范圍來看,政策方向的調整、新政策的出台對相關產業也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國企業。中國沿海大量民營企業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機會,形成了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但對政策性機會的盲目追求卻常使投資者在毫無准備的時候,一步一步踏進政策性投資陷阱中。
在我國進入WTO後,出於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承諾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考慮,將進入一個政策法規大調整的非常時期,企業遭遇類似的政策調整將會更多,一些對政策有極大依賴的投資項目,如果不能及時考慮好撤退、轉向或是減少對政策的依賴,一旦政策調整,都將面臨難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業審批限制、政策的變化包括城市規劃調整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外,政策執行的時間差、空間差以及執行力度差別都會成為一個個投資陷阱。
要避開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過分依賴政策。在國內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新加坡、韓國投資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敗的多,而歐美企業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歐美企業在投資過程中,較少受優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該地的市場環境及項目本身在該地的市場前景。
針對政策性陷阱,國家經貿委博士後研究員趙曉給投資者的建議是:
1、加強與政府溝通,保證政策信息來得更快更准確,因為政策的確包含著巨大的商機;
2、忌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能僅僅因為政策優厚而不顧投資的其它條件;
3、提高對政策的應用水平,不要把寶全押在政策商機上,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投資;
4、政策應用適當,不要過頭,留心政策的變化。 企業是市場中的動物,只能在市場鏈條中生存。市場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企業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業的投資行為中,壟斷部門的市場壁壘是一個極大的投資陷阱。
很多投資者仍然熱衷於與壟斷行業做生意甚至力圖進入壟斷行業,他們看到了壟斷行業豐厚的利潤、穩定的回報,卻忽視了即將遭遇的非市場競爭的堅冰。壟斷行業要保住自身利益,將會動用各種力量對新進入者進行全力阻擊,利用現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見的手段,如利用政府補貼進行降價、利用計劃經濟時制訂的標准進行經營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這些堅冰,所需付出的額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備一定實力的投資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備了這種實力,在以後的經營過程中能否消化這些成本也未可知。
這類非市場競爭陷阱在市政環保、自來水、影視、教育、天然氣、電信、銀行等壟斷性行業及律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行業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券商為上市公司實行配股包銷使券商們「變成了股東」,紛紛陷入資金緊張或賠本甩賣的案例,與其說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然,不如說是券商與上市公司之間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1999年,國家經貿委發布「禁白令」,明確未來將取締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大批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一頭扎進了綠色環保餐具行業。
兩年過去了,原本測算年需求總量達120億件,潛在銷售額不低於30億元的快餐具市場竟然成了綠色餐具的滑鐵盧。由於環保餐具價格較高,大量餐飲企業視國家禁令於不顧,仍然違規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及後來上市的「環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全國170家左右的綠色環保餐具生產企業,大約有2/3以上停(待)產,每天3班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基本沒有,一些原來還能勉強開工的企業由於缺少流動資金或其它經營上的種種原因,紛紛停產關門。
「白魔」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投資者掉進了新行業的人文環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飲食企業在薄利中生存,對成本的考慮遠遠大於環保意識,只要國家的禁令有口子——而這幾乎是肯定會有的——飲食企業就會舍綠就白。
在投資前的市場分析中,人文環境的考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盡管這一點被很多企業所忽略。融資環境、人員的文化素質、市場消費習慣、政府開放程度等構成了企業投資運作的重要人文環境,企業一旦與之不融合,要調整則會花費巨額的成本,如近兩年的中外合資改獨資潮、多家民營企業搬遷等。一些投資者面臨著投資中的「關門打狗」困境、新奇項目不被消費者接受、並購中雙方企業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護主義等,都暴露出項目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
有的投資者自認為只要適應一些特殊的人文環境,如地方保護,如融資的人情化,可能會獲得加倍的利益。但我們很難看到一個企業能長久用「高額的賬外成本」與特殊的人文環境保持融洽,而且我們的社會交易理念正在向著重契約、守規范的西方式圭臬轉化,從長遠來看,簡單地適應最終都會弦斷弓折。
對人文環境的不適應,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敬而遠之。 對高新技術的追求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企業在投資行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術的沖動,以保持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但是,一旦對高新技術的把握不當,反而會成為顛覆整個投資行為的主因。
一般而言,擁有成熟的技術是所有投資者投資的前提,問題是,技術能否保證成熟?一些投資者相信「只要有錢,不怕買不來技術」,市場情況也確實如此,但問題又來了,買來技術真能用嗎?
與技術陷阱類似的是投資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進入一個行業的投資者特別容易踏進的陷阱。這類陷阱有一個共同特徵:為企業經營所必備,容易從市場獲得所以投資者不重視,但評判是否合適卻非常困難,往往成為新投資項目成敗的關鍵。
在資本時代,企業對高新技術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幾近瘋狂,魂牽夢縈的都是能擁有別人無法替代的技術,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沒有留意到,技術和人才作為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兩大法寶,在為投資者贏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常使大量優秀的項目消弭於無形。
要避免技術和人才陷阱,投資者應努力做到:
1、進入新領域優先考慮熟悉產業的相關行業,盡量不要進入自己不熟悉的行業;
2、對還處於實驗階段的新技術,必須進行由小試到中試再到小規模的投產試驗;
3、對專家、顧問不能盲從,信任他們,但要驗證;
4、技術和人才的投資以適應企業規模和投資能力、適應目標市場需求為主要標准,過高或過低的技術、人才要求並不適當;
5、對進入新行業的投資者而言,判斷人才是否合適的標準是:一看其是否有相當的從業經驗,二看其在該企業及行業內的口碑,三看其歷史業績,最後,還要看其個人稟性是否與本企業文化相融合。對技術是否合適的判斷標准與此類似。 傳統產業競爭的白熱化,市場發展的超速度,使人們不得不將眼光投向一個個未知的領域——未知意味著領先一步。但這樣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踏入求新求異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聯網,以及生物制葯、環保產業等。投資中的求新求異成為企業面臨的二律悖反難題:不求新求異是等死,但求新求異也許是找死。
新的經濟形式其實就像實驗室中的新產品,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但與成熟產品相比,其風險程度太大。尤其是對實驗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損失將難以估量。同時,求新求異的盲目投資常常使企業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為求新求異往往容易使人產生對「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業要避免求新求異的投資陷阱,要點在於:
1、投資的目的在於贏利,確定投資項目首先得有詳細的贏利計劃,不要被各種時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種新奇的項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區,還得考慮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國首家發泄公司在江西南昌關門,2001年海南首家「人體克隆」店停業,高估了市場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項目一般很難被消費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敗的承受能力,還得做好持久戰的准備;
4、站在潮頭的背後,關注新奇項目的發展,發現贏利區後果斷進入. 恰當的規模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絕對地規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眾多的企業盲目追求投資的規模,追求做大的樂趣。企業的擴張、連鎖經營以及多元化甚至並購大多是基於規模經濟的考慮,對投資者而言,以規模擴張為投資出發點或是過分追求投資規模,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傾向。
規模經濟的陷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徵之一是需求的不斷變化,對規模經濟的盲目追求導致的過度投資會使企業尾大不掉,在市場變化的時候,已經透支的企業資源無力迅速調整戰略重新面對新的市場;
2、無法實現對成本和市場的有效控制。受企業資源限制,過分追求做大規模,相應的人、財、物和管理模式會產生脫節斷檔,造成企業運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運行,最終整個投資失控。 企業的目標是利潤,但短期利潤的誘惑卻常常使企業喪失了獲得長期利潤的源泉。對短期利潤的追逐會使企業的有限資源越攤越薄,在人、財、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釋主業的供給。在越來越專業化的市場競爭中,市場演化速度越來越快,每一個產業鏈上都匯聚了太多虎視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說短線產品本身所具有的風險,企業即使獲得了可以對主業項目形成資金支持的短期利潤,其在主業市場的影響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衰減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潤的陷阱之一,對投資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損失在於戰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額「利潤」的吸引力容易使企業對短期利潤「成癮」,另一方面,上市融來的巨額資金會「撐死」企業,找不到項目可投,病急亂投醫往往會形成大量呆壞死賬,直接影響企業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別策劃《批判上市》中已有詳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業本末倒置,輕視主業經營,在證券市場中通過「委託理財」瘋狂追逐資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潤陷阱。
有的投資者明白項目運作、並購以及品牌擴張中其實存在種種陷阱,只是在高額的利潤驅使下,希望可以僥幸抓住那一條條滑溜溜的魚。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競爭的市場,實力並不雄厚的投資者偶入魔道,或許得用一生的光陰來償還。 項目運作給現代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塊分金銀,相對實業投資而言,其財富聚集的速度是幾十數百倍。在今天,說進行項目運作成為一種時尚似不為過,但項目運作是有錢人的游戲,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
資金鏈斷裂是項目運作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額現金流量進行項目運作即是一種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鬧得全國媒體沸沸揚揚的東北最大超市萬集源猝死案。 企業培育一個成功的品牌不易,當它擁有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後,很自然地會想到充分發揮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資發展關聯產品。事實上,品牌延伸是許多著名企業成功擴張的經驗,甚至成為不少西方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一項針對美國超級市場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顯示,成功品牌(年銷售額在1500萬美元以上)有2/3屬於延伸品牌。
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一些企業過度拓展產品陣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資所有產品,結果卻連最拿手的產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資產損失慘重。這樣的品牌延伸犯了一個忌諱:原有品牌的個性被稀釋,從而使消費者感到疑慮,也就失去了與原有品牌的連接點。因此有專家說,營銷的精髓就是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壞一個品牌形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打上這個名稱。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現在:損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誘發消費者心理沖突以及蹺蹺板效應(即同一品牌不同產品的市場表現互相沖突無法平衡)。
具體說,品牌延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准則:
1、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顧客的心理中占據一個有利的地位;
2、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目標市場、價格檔次應相近;
3、知名品牌與其延伸品牌的服務系統相同;
4、品牌延伸應根據企業和產品的現狀而定,不能盲目擴張。一些熱衷於品牌延伸的企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費群體上,由於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戶的同時卻忽略了維系老主顧。企業保有一個消費者的費用僅僅是吸引一個新的消費者所需花費的1/4,所以,企業在考慮應用品牌延伸時,應考慮其自身的狀況和能力. 七八年前,當「低成本擴張」的並購概念撞擊民營企業家的腦海時,幾乎所有企業都為之振奮。對民營企業而言,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催生了太多的發財機會,並購無疑是巧妙而迅速進入「小康社會」的一大捷徑。
喧囂之後是長久的沉寂,僅僅幾年的時間,在經歷了一系列並購帶來的震盪之後,「低成本擴張」已被很多民營企業悄悄地擱置在一邊,市場又迎來外資為主導的新一輪並購熱。這裡面,固然有國家產權改革政策完善使並購不再像從前那樣有利可圖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嘗盡了並購之痛的民營企業在默默地舔傷。
對大量民營企業來說,真正的擴張成本其實不是兼並時付了多少錢,而是兼並以後未來能賺多少錢。很多形式上的零兼並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業依靠聲譽、品牌和實力進行並購擴張,資產得到了擴張,但這些擴張也可能是「陷阱」。
一些企業進行並購的目的在於進行資本運作,即對被並購的企業進行重新包裝審計轉手或抵押貸款,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此類運作越來越缺乏操作空間。而此類並購的陷阱在於容易發生現金流劇縮,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將會產生慘烈的連環效應,危及整個企業的生存。
從歷史案例來看,並購中主要存在著三大陷阱:一是債務陷阱,即被並購企業中存在的隱形債務;二是主管部門出爾反爾的·於文化沖突的陷阱。
一般說來,並購企業處於強勢地位,有著自己獨立而強大的企業文化傳統,在並購活動中,被並購企業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產生巨大的沖突。三株在並購過程中就屢次嘗到這方面的苦頭,其軍事化管理不斷遭受被並購方的責難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導致並購活動失敗。
要避免並購的陷阱,經濟學家盛洪的建議是:
1、在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的市場經濟中,並購最好的方式是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但在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完善的制度環境,在獲得相關主管部門的支持後,需要注意先接管後轉讓或先租賃經營後轉讓甚至合資經營等非常方式;
2、聘請中立權威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財務審計,同時在產權交易合約中明確規定收購方承擔的債務范圍;
3、在並購企業中進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業文化的替代;
4、藉助合適的中介機構幫助進行並購。合適的中介機構標準是:業績好,歷史長,專業化程度高,人員構成合理,規模大。

4. 漢朝時期高利的銅錢

西漢的通貨膨脹從元狩初發行白金三品和減重的三株錢等開始,約持續了八年;漢朝及新莽年,發生四次通貨膨脹,共計二十六、七年。
在我國歷史上,銅幣在發揮流通手段職能上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金銀等其他貴金屬,所以我們考察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間題,自然就以銅錢為主要對象。縱觀中國銅鑄幣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銅鑄幣時代的通貨膨脹產生的方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鑄小錢。
即貨幣的實際金屬含量遠低於其名義重量,有時僅為名義重量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北魏孝明帝即位後採納崔亮的建議,所製作的榆莢錢同樣為典型代表,「時所用錢,人多私鑄,銷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米斗幾值一千」。
(2)鑄大錢。
指的是鑄造較大面額的新貨幣,其錢體和重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其面額的增長幅度遠高於其實際價值的增加值,同樣造成了貨幣的實際價值與名義價值嚴重脫離。歷史上,三國時期,劉備聽從劉巴建議鑄「直百五銖」、吳國鑄「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甚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均為鑄造大錢妄圖盲目提升貨幣價值的典型。
(3)降低錢幣成色。
在銅鑄幣時代,貨幣作為一種有價商品需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其實際價值直接受到含銅量的影響。然而,由於銅礦資源有限,銅材料稀缺,在銅鑄幣發行一定數量之後,為保證繼續發行,必然要降低鑄幣成色,使用其他金屬作為替代,逐漸減少銅的比重,造成鑄幣票面價值遠高於其實際價值,引發通脹。

5. polo三廂1。4能與馬自達福滿星1。6應該買一款(都是標准款)

分類: 其他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
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
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
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遷居到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還有周平王太孫赤出奔晉國,其子孫為紀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改姓王。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8、出於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後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後,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9、由復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統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來源詳考——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 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據《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 支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恆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王氏望族名臣三代丞相王導
在歷史上,王氏之成為顯赫的家族,是開始於晉朝的王導。他輔佐晉元帝渡江,在建業(今南京)建立了東晉,並且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孫,也世代簪纓,於是,他們這一家族,自然門第越來越高,最後演變成「合望族者,輒推王、謝」了。
也許是因為名望太高了,所以歷來對於王氏的姓源,有許許多多的說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京兆、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翊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阿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
這段記載,說明了姓王的人,並不是一個來源傳下來的,以漢族來說,有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孫,有的則是殷商比乾的後代。這種情形,已經是夠復雜的了,後來不但許多外族不約而同地改姓了這個漢姓,而且還有一些人也被賜姓為王,譬如,《漢書》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孫嘉,曾被王莽賜姓王氏;來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這么一來,姓王的人想要從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統,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麼多,但是數來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氣最大。根據考據,使王氏成為望族的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一支在山東繁衍的子孫。
既然王姓人眾勢大,則其子孫的遍布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據《廣韻》的記載,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處,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東)、北海(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京兆、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萊(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海漢、長沙(湖南)、堂邑(江蘇)、河南等地的王家。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過的王導,是山東臨沂人,自屬於琅琊一派
王姓郡望堂號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3、天水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4、中山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陳留郡:西漢置郡。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
6、河東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7、河南郡:漢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王姓作為我國十大姓氏之一,在各個歷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現。秦代有為輔佐始皇平安趙、燕、薊、荊等地區的大將王翦。西漢末年有攝政王王莽,後建立新朝,稱帝十五年。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王充,捍衛和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其主要著作為《論衡》。晉代有書聖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一生創作雜劇達十四種之多,其代表作《西廂記》。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發展陸九淵之說,創立陽明學派。清代有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我國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漢平使者,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東漢哲學家。
王齕 :號梁蓋,戰國末期秦國上將,初為戰神白起的鋒芒所掩蓋,白起死後也未有大功績,但是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與蒙驁王陵交替征戰,始皇帝二年,王齕死 。
在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中,初期和後期的秦軍統帥是秦軍宿將王齕。
從《戰國無雙之魂斷長平》一文中可以一窺王齕的風貌。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符(約85~162年):東漢思想家。
王叔和(201—280年):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東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冰 (約生於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僕令。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經過分門別類、遷移補缺、闡明奧義、刪繁存要以及前後調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傑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唐代詩人,畫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
王小波(公元?~約995年):北宋時農民起義軍領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神宗宰相。
王顯政:五代時期著名孝子,蒲城義門王氏先祖,家資豐盈,樂善好施。義門王氏家族人才輩出,元延佑間曾有多人出任大夫、宣慰使、中軍司馬和地方官吏,被朝廷題匾「蒲城孝義之家」,列入國史,並得到縣令「王氏孝悌,以興民讓」的表彰。翰林學士、國子祭酒虞集專門賦詩贊譽。記錄王氏家族變遷與行孝的歷史的《義門王氏先塋碑》,由「一代宗師」歐陽玄撰文,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全國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銘》也系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韋村,又作葦村,即現在的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至今王氏子孫仍聚居在前頭、庄後、新莊三個自然村。
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
王陽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學家、教育家。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好古(約生於公元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師從張元素、李杲,為元代著名醫家,主張臟腑辨證理論。著有陰證略例》、《湯液本草》、《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斑論萃英》、《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等。
王維德(1659-?):清代外科醫學家。字洪緒,號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著有《外科證治全生集》,為全生派代表醫家。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勛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學家與醫學家。著有《醫林改錯》一書,對於中醫學理論具有較大學術價值。
王孟英(1808~1867):名士雄,清代著名醫家,又號夢隱,別號半痴山人,浙江海寧人,遷居錢塘(今杭州)。清朝溫病學派代表醫家之一,代表作有《溫熱經緯》、《醫砭》、《霍亂論》等。
近代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軍閥
王震,中共政治家
王國維,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現代
王安,美國企業家
王小波,中國作家
王貞治,前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打者,現任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監督。
王建民,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投手。
王守成,中國翻譯企業家
王譾,現代文人,著有《王城飛發》
王義夫,射擊運動員、教練。奧運會六朝元老,多次獲得獎牌
王力宏,對中國音樂有影響力的音樂人之一
王保宏,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人氏,天天向上(北京)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奠基人之一,網站製作行業黑馬級的佼佼者。
王岐山,曾任北京市市長,現任國務院副總理。
王菲,香港天後級音樂人,與其夫李亞鵬創立:嫣然天使基金
王皓,國家一級乒乓球運動員,在北京29界奧運會上獲得男子單打亞軍,團體冠軍。為國家爭得很多榮譽。
【王】姓起名規則
王-Wang-雙字名應避免全用ang韻母或陽平調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王"字的"君王"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畫多而末字筆畫少,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少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王姓是中國第二大姓,若起名不慎,重名率會相當相當高!姓氏筆畫為4畫。
[編輯本段]
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太原望族;
東晉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王敦。下聯典指東晉•王導。
求鯉世澤;
愛鵝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王祥(歷漢、魏、晉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鯉奉母之故事,舊時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典出東晉•王羲之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以換鵝。
陽明學術;
逸少風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姓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明王守仁,於故鄉陽明洞中講學,世稱「陽明先生」。下聯典指東晉•王羲之,字逸少,有「東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躍鯉;
朝闕飛鳧。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漢•王祥,卧冰求鯉侍母。下聯典自東漢•王子喬每朝闕,來去無蹤,憑雙鳧飛來,時人稱其「仙吏」。
輞川書畫;
沂國方嚴。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典出宋•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
明妃青冢;
金母瑤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王昭君。下聯典指神話傳說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樹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下聯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
〖王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
德從寬處積;
福向儉中求。
——王時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初畫家王時敏聯。
-----------------------------------------------------------------
〖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蘭亭一集家聲遠;
槐樹三株世澤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王羲之書法為古今之冠,其之最為《蘭亭序》貼。下聯典指北宋•王佑。
碧紗籠護詩人草;
金帶圍開宰相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王播,顯達為相後,寺僧以碧紗籠護其孤貧寄食時題於寺壁之舊作。「金帶圍」,為花瓣腰部有一圈黃色的紅芍葯。相傳此花少見,如開則城中當宰相。下聯典出宋•韓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陳太博均在,金帶圍一出四枝,後四人先後為相。見宋周輝《清波雜志》。
黃槐綠竹栽新院;
紫燕紅鵝說舊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王獻之。下聯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
千里荷花開世界;
一杯美酒對湖山。
——佚名集句題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
天收運召滄江客;
兵氣銷為日月光。
——王懿榮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聯。
對聯喜貼右軍墨;
春意樂賦摩詰詩。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
秋水落霞驚四座;
桐花棲鳳報群賢。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
庭前刻玉稱人瑞;
階上看槐慶德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指北宋•王佑。
篤宗族以昭雍睦;
訓子弟勿作非為。
——王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王氏名人王貞常座右銘聯。
淡如秋水閑中味;
和似春風靜後功。
——王士禎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詩人王士禎聯。
語為吉祥滋厚福;
心緣謹慎歷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代學者王昶聯。
傳家節操同松竹;
報國功勛並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王氏節義堂聯。上聯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操。下聯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有斗岳般的功勛。
黃槐青箱千秋秀,
紫氣紅鵝萬年春。
---當代投資家、詩人王少峰撰深圳新居聯。上聯典自王佑、王導、王安石,比喻王氏家族人才濟濟,知書達理,尤善整章建制;下聯典自皇宮、王羲之、王獻之,說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作者王少峰系陝西省蒲城縣人,「蒲城義門王氏」之後,1964年12月生於該縣上王鄉東葦村,1981年以全縣高考文科第一名成績畢業於楊虎城將軍創辦的堯山中學,同時考入復旦大學,現為國家注冊證券分析師,從事投資多年,任萬和證券理財服務中心總監,並兼任多家大學客座教授,曾在多家報刊發表論文、詩歌多篇。
-----------------------------------------------------------------
〖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時賢士,多從游之。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指清代大臣、詩人王士禎。
兆;
才稱珠樹,雄居四傑先班。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王佑。下聯典指唐•王勃。

閱讀全文

與三株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額貸款怎麼收賬 瀏覽:798
基金交銀藍籌凈值519697 瀏覽:222
杏花村國貿投資公司銷售情況 瀏覽:395
什麼時間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會高些 瀏覽:231
深大通資金流向個股行情 瀏覽:73
生活理財分類 瀏覽:435
北京公積金貸款代辦 瀏覽:210
萬達股票下 瀏覽:170
碳元科技投資 瀏覽:492
n派思股票 瀏覽:483
冠軍1號系統指標公式 瀏覽:924
黃金怎樣知道真假 瀏覽:37
手機換外匯嗎 瀏覽:126
鄭棉期貨網上開戶 瀏覽:741
20元歐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60
160629基金還有可能再漲 瀏覽:775
中國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167
京能集團境內項目投資管理辦法 瀏覽:227
國內貴金屬整頓 瀏覽:212
歡樂頌2外匯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