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蘋果是市值第一卻不是世界五百強第一
市值是按 股價計算的
世界五百強是營收 排的
❷ 蘋果公司歷史融資進程及其融資戰略變化
摘要 資本沉浮錄一蘋果公司的創業
❸ 蘋果三個主要創始人喬布斯,沃茲,馬庫拉當時是平分蘋果公司股份的,那按照蘋果公司現價值5000億美元
各種來PE,VC公司投入的錢都會稀釋自創始人所持的股份。舉個例子,阿里巴巴創業初期共有18位創始人,馬雲佔了30%以上的股份,但你看今天,阿里巴巴在NYSE上市,馬雲所佔股份僅為7.74%,這也是被稀釋的結果。
PS.馬雲比較聰明,發明了合夥人制度,從而將阿里巴巴集團的控制權牢牢掌控在手中。相比之下,jobs就沒這么聰明,在Apple被他曾經「你要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這句話打動而加入Apple的John Sculley趕出了Apple。
❹ 創業公司天使輪,A輪 IPO融資時如何分配股權
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對創業公司而言,一個好的股權安排無疑至關重要,說最重要也不為過。我在這方面雖沒有直接經驗,但頗看過一些書籍資料,今天總結提煉一番,供創業者們參考。
理想狀態下,創業公司會經歷五個階段:起始→獲得天使投資→獲得風險投資(通常不止一輪)→Pre-IPO融資→IPO。通常而言,如能進展到Pre- IPO階段,創業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股權安排是一個動態過程,即使公司已經上市,也會因發展需要而調整股東結構。但無論哪個階段,股權分配都遵循三個原則:公平、效率、控制力。
公平是指持股比例與貢獻成正比,效率是指有助於公司獲得發展所需資源,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等,控制力是指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度。
在起始階段,產品尚未定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核心團隊也沒有最後形成。此時,股權分配的要義是公平體現既有貢獻,確定拿最多股權的公司主心骨,同時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以矽谷最有名的三家公司為例。蘋果,起始階段的股權比例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各45%,韋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薩維林30%,莫斯科維茨5%。
蘋果電腦是沃茲尼亞克開發的,但喬布斯和沃茲股份一樣(沃茲的父親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喬布斯不僅是個營銷天才,而且擁有領導力,對公司未來意志堅定激情四射。而沃茲生性內斂,習慣於一個人工作,並且只願意兼職為新公司工作,喬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勸說才同意全職。至於韋恩,他擁有10%是因為其他兩人在運營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經驗。由於厭惡風險,韋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聲稱自己從未後悔過。
Facebook是扎克伯格開發的,他又是個意志堅定的領導者,因此占據65%,薩維林懂得怎樣把產品變成錢,莫斯科維茨則在增加用戶上貢獻卓著。
不過,Facebook起始階段的股權安排埋下了日後隱患。由於薩維林不願意和其他人一樣中止學業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佔有1/3的股份。因此,當莫斯科維茨和新加入但創業經驗豐富的帕克貢獻與日俱增時,就只能稀釋薩維林的股份來增加後兩者的持股,而薩維林則以凍結公司賬號作為回應。A輪融資完成後,薩維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燒的他乾脆將昔日夥伴們告上了法庭。
薩維林之所以拿那麼高股份是因為他能為公司賺到錢,而公司每天都得花錢。但扎克伯格的理念是「讓網站有趣比讓它賺錢更重要」,薩維林想的則是如何滿足廣告商要求從而多賺錢。短期看薩維林是對的,但這么做不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扎克伯格對此心知肚明。
Facebook正確的辦法應當是早一點尋找天使投資,就像蘋果和谷歌曾經做過的那樣。在新公司確定產品方向之後,就需要天使投資來幫助自己把產品和商業模式穩定下來,避免立即賺錢的壓力將公司引入歧途。
這方面蘋果和谷歌都很幸運。蘋果開業後非常缺錢,喬布斯甚至打算用公司1/3股份換取5萬美元(約等於今天的15萬美元)。這時候馬庫拉出現了,這位經驗豐富的矽谷投資人不僅帶來了公司急需的25萬美元運營資金,還帶來了寶貴的商業經驗,他只要求26%股份。這樣,蘋果新的股權結構變成:喬布斯、沃茲、馬庫拉各26%,剩下的22%用來吸引後續投資者。根據《喬布斯傳》里的描述,喬布斯當時心想:「馬庫拉也許再也見不到自己的25萬美元了!」
谷歌的兩位創始人同樣在公司開張不久就揭不開鍋了,他們想籌集5萬美元,但是SUN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矽谷風投人貝托爾斯海姆給他倆開了張10萬美元的支票。我搜遍了網路,翻看了三本谷歌傳記,也沒查到這10萬美元換取了多少股份。但自上世紀末以來,天使投資人所佔的股份,一般不低於10%,也不會超過 20%。
Facebook的天使投資人是帕克的朋友介紹的彼得·泰爾,他注資50萬美元,獲得10%股份。這之後,Facebook的發展可謂一帆風順,不到一年就拿到了A輪融資——阿克塞爾公司投資1270萬美元,公司估值1億美元。7年後的2012年,Facebook上市,此時公司8歲。
谷歌從天使到A輪的時間差不多是一年。矽谷著名風投公司KPCB和紅杉資本各注入谷歌125萬美元,分別獲得10%股份。5年後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創立6年後,谷歌上市,近2000名員工獲得配股。
蘋果公司在馬庫拉投資後沒有經歷後續融資,4年之後上市,上百名員工成了百萬富翁,此時公司5歲。
這三家都是產品導向的公司,有了產品才去注冊公司,但即使在產品導向的公司,產品也不是一切,公司得以運轉,除了需要產品(技術)人才,還需要市場人才和運營人才,創業初期,融資人才尤其重要。更重要的,公司需要Leader,也就是主心骨。具備了這五項要素,創業團隊才算搭建完畢。
很少有公司在注冊之時就全部擁有上述5項能力,這就是說,創業團隊不是一下就組建完畢的,最初的團隊成員需要仔細評估自己有什麼,缺什麼,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股權分配方案。我認為,在公司主要資產是夢想和未來時,像蘋果公司那樣預留股份,比像Facebook那樣通過增發稀釋股份更加簡明易行,潛在麻煩也更少。
隨著公司逐漸變大,資本需求會越來越旺,後續融資不可避免,引進經驗豐富的運營人才也必須授予其股權或期權,這些都會稀釋創始人的股權。事實上,創始人在公司長大之後如何不被董事會踢出自己創辦的公司,早已是矽谷的經典話題之一。在這個問題上,蘋果谷歌Facebook的故事也各不相同。
喬布斯在蘋果上市4年半後被趕出了蘋果公司,踢他屁股的人是他請來的CEO斯卡利。「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抓住機會改變世界」,當年喬布斯用這句話打動了斯卡利,後者沒能改變世界,但是改變了喬布斯。
公平地講,喬布斯被趕走完全是咎由自取,蘋果董事會1985年趕走他和1997年請回他都是對的。但是,沒有一個創始人願意失去自己的公司,而他們也有辦法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採用雙層股權結構。
蘋果當年是單一股權結構,同股同權,蘋果上市後,喬布斯的股權下降到11%,董事會里也沒有他的鐵桿盟友(他本以為馬庫拉會是),觸犯眾怒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谷歌則在上市時重拾美國資本市場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創始人和高管持有B類股票,每股表決權等於A類股票10股的表決權。 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權的C類股用於增發新股。這樣,即使總股本繼續擴大,即使創始人減持了股票,他們也不會喪失對公司的控制力。預計到 2015年,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谷歌股票將低於總股本的20%,但仍擁有近60%的投票權。
Facebook前年上市時同樣使用了投票權1:10的AB股模式,這樣扎克伯格一人就擁有28.2的表決權。此外,扎克伯格還和主要股東簽訂了表決權代理協議,在特定情況下,扎克伯格可代表這些股東行使表決權,這意味著他掌握了56.9%的表決權。
這樣的股權結構當然能夠確保創始人掌控公司,而像佩吉布林扎克伯格這樣的創始人深信沒有哪個股東能比他們更熱愛公司更懂得經營公司,因此只有他們控制公司才能保證公司的長遠利益,進而保證股東的長遠利益。
在中國,公司法規定同股同權,不允許直接實施雙層或三層股權結構,但公司法允許公司章程對投票權進行特別約定(有限責任公司),允許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將自己的投票權授予其他股東代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因此,雖然麻煩,但也能做到讓創始人以少數股權控制公司。
問題是,投資人也許並不想這么做,雖說自己的孩子自己最心疼,但犯糊塗的爹媽也有的是。一旦創始人大權獨攬,犯個大錯就可能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的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在實際中,雙層或三層股權結構能否實施,唯一的決定因素就是創始人和投資人誰更牛。
❺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什麼
蘋果公司的企業籌資方式是債券融資、股票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專
籌資方式屬(Financing Modes)是指可供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選用的具體籌資形式。
我國企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籌資方式:
①吸收直接投資;
②發行股票;
③利用留存收益;
④向銀行借款;
⑤利用商業信用;
⑥發行公司債券;
⑦融資租賃;
⑧杠桿收購。
其中前三種方式籌措的資金為權益資金,後幾種方式籌措的資金是負債資金。
❻ 蘋果電腦里同花順交易里的融資融券在哪裡
用信用交易登陸,裡面會有融資融券
❼ 蘋果為什麼融資滴滴打車有什麼商機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之間的競爭了,拼的的是資源整合,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就比如說阿里巴巴,一般人都覺得他就是一個電商平台,而現在阿里集團還覆蓋了支付,金融,物流,雲計算,乃至影視,音樂,健康等等領域,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形成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商業生態圈,現在商業的競爭,核心的是各行各業在新技術的支持下實現資源整合,所以現在大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❽ 蘋果的來歷是什麼
我沒有搞懂你說的是什麼蘋果,是現在的蘋果公司還是吃的蘋果?
1,可食用蘋果的來歷就是進化的一個分支而已!
2,蘋果公司的來歷很長!
20世紀70年代,電腦作為一種昂貴的設備開始被一些大型公司和機構採用,面向個人辦公和學習的電腦還沒有出現。蘋果公司開啟了個人電腦時代。走在這個時代最前列的、也是最核心的兩個人,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下文提到人名都統一用姓,沃茲尼亞克也按照英語習慣簡稱沃茲。兩個史蒂夫,同名不同姓,不是一家人,而且沃茲常常把名字寫作史蒂芬)的相識很早,熱愛游泳的喬布斯五歲的時候,就結識了同一個游泳俱樂部的10歲的沃茲,當時他們只知道交流泳技。
1968年,13歲的喬布斯,跟隨同學中惟一的好友佛南迪茲去看他表哥製作的電腦,喬布斯看罷,吃驚不已,似乎只有看的份,一言不發。那個表哥恰恰就是沃茲,天生不愛講話的沃茲也不知道怎麼跟這位游泳界的小老弟解說這台機器的內涵。喬布斯此前已經迷上電子學,經常纏著鄰居(一位惠普的工程師)學習電子技術,並且加入了年輕惠普工程師的技術交流俱樂部,12歲時就見識過電腦。這次相比游泳更專業的會面中,兩位日後的大人物都選擇了沉默,沉默蘊含的力量,喬布斯心裡清楚極了。盡管這台電腦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完全是簡單的科技小製作,在喬布斯的頭腦中,似乎已經有了八年後的蘋果事業藍圖。
喬布斯父母的諾言
那次會面後,一直到1972年,四年時間里,喬布斯跟沃茲一起製作電子新玩意兒,一起到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學到很多專業知識。沃茲技術高超,不善言談,思維經常短路。喬布斯表達清晰,理解問題迅速。兩個人成了很好的搭檔,在技術領域,喬布斯逐漸拉近了和沃茲的距離,他確信沃茲是最偉大的電腦天才!
喬布斯的親生父親是個大學教師,母親是個大學生,他的降生屬於意外。父母無法正式組建家庭,只好把孩子送人收養,生母對收養者的要求只有一個,一定要讓喬布斯上大學。喬布斯的養父母都是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藍領,他們節衣縮食,在1972年履行了諾言,而且送兒子上了學費十分昂貴的理德學院 (Reed College)。喬布斯的專業是字體設計,有點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書法專業,屬於藝術范疇。喬布斯在2005年的斯坦福演講中回憶起這段往事:
我沒預期過學的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Macintosh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Mac里,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里,Mac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和變間距字體了。又因為 Windows抄襲了Mac的使用方式,如果當年我沒這樣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
嬉皮士的回歸
喬布斯在理德學院只待了很短的時間,不僅深刻掌握了該學的知識,還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變成一個嬉皮士,他的教務長杜德曼是這樣回憶嬉皮士喬布斯的:
他除了那副伶牙俐齒令人難以招架之外,還拒絕接受一般人早已信服的真理。簡單地說,他是一個十足的叛逆者!
的確異於常人,17歲的喬布斯把叛逆做到了極點,他退學之後,隻身來到印度,參禪苦修。一晃就是兩年。這兩年的出世經歷不知道對喬布斯意味著什麼。我們只知道從那以後,重新入世的他,變得無比勇猛精進!
1974年,嬉皮士兼苦行僧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在印度完成成年禮的喬布斯開始在一家電玩公司打工。沃茲此時已經是惠普的工程師,此前他剛剛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學。兩個人繼續他們的業余電子愛好,眼看著一台完整的個人電腦就要做好了,這時喬布斯有點著急了,他力勸沃茲從惠普辭職,沃茲覺得還不是時候,於是,喬布斯和沃茲達成妥協,由喬布斯主要負責電腦製作,沃茲把他在惠普的工資拿出來平分,兩個人晚上一起開發程序和製作硬體,同時由沃茲晚上製作一批電路板,喬布斯白天拿出去賣,這筆收入也平分。
1976,作坊版的蘋果公司
1976年的愚人節,像個作坊一樣的蘋果公司宣告成立,喬布斯成立公司的原因是,只有把業余愛好放進公司里,才會正規,參與者才會重視。至於為什麼叫蘋果,喬布斯有兩個理由:①他在印度的時候,往往靠吃蘋果度日,蘋果代表生命力;②將來公司在電話黃頁裡面會比較靠前(A在字母順序中最靠前)。
當蘋果I號樣機出來後,馬上需要量產,所謂的量產,也就是10台起步。資金成了大問題,喬布斯把15歲時父親給他買的菲亞特跑車賣了,收獲不到 1000美元,沃茲把自己心愛的惠普65電腦賣了再加上借來的錢,湊夠1300美元。喬布斯發揮他的伶牙俐齒,到處購買便宜的材料並爭取賒賬進貨,而且拉來妹妹擔任裝配工人。可是,蘋果I在他們參加的俱樂部裡面得到其他電腦迷的很低評價。喬布斯和沃茲受到了打擊。
命運開始垂青執著者。在全國擁有74家電子器件零售店的Byte公司老闆泰瑞爾相中了蘋果I,並決定以500美元一台的價格訂購50台。到1976年年底,50台果然全部賣掉了,蘋果公司當年實現了25000美元的收入,其中半數為利潤。
這年秋季,在喬布斯家的車庫里,蘋果II也基本開發出來了。開著豪華汽車的投資家也來了。這個慧眼獨具的人叫邁克·馬庫拉(A. C. Mike Markkula,Jr.)。
馬庫拉的管理課
馬庫拉是蘋果公司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幕後主宰。沒有他,蘋果公司還只能算一個作坊!遇到喬布斯和沃茲以前,馬庫拉已經是矽谷一個知名的百萬富翁了,他在南加州大學取得電氣工程的碩士學位,在美國休斯公司擔任技術職務,以後依次擔任過仙童半導體公司集成電路部的營銷總監和英特爾公司的營銷副總裁。馬庫拉發現,盡管兩個年輕人對技術十分在行,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但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公司,不知道怎樣開啟更大的事業。最重要的是,他們還缺錢。
這些,馬庫拉都有!他首先為兩個人上了為期15天的管理課。都講了什麼,筆者現在無處求證。大概不是什麼學院派的講法,畢竟馬庫拉沒有專門學習過管理,但是,他由技術人才成長為矽谷最知名企業的營銷副總裁,實踐經驗應該相當豐富!21歲的喬布斯聽得很入神,那個26歲的木訥的計算機天才沃茲大概壓根兒沒有聽進去。
事實是,在15天的管理課結束後,他們三個人完成了一份像樣的商業計劃書,由馬庫拉承擔融資的工作,他不僅自己投入92000美元,還籌集到69萬美元,外加由他擔保從美洲銀行得到的25萬美元貸款,100萬美元的資本,足以支持蘋果的騰飛了!
1977,個人電腦史的蘋果元年
馬庫拉以平等合夥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蘋果公司,並出任副董事長,喬布斯擔任董事長,沃茲任研發副總裁。由馬庫拉推薦的邁克爾·斯科特出任蘋果公司首任CEO。
1977年4月,蘋果II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西海岸計算機交易會上大獲成功。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50萬美元,此型號連續五年暢銷不衰。
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在紐約上市,融資1.01億美元,創造了美國當時IPO的最高紀錄。
1983年,蘋果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8億美元,繼上一年,第二次進入《財富》美國企業500強,位列第291名。28歲的喬布斯由於擁有財富 2.84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富有40人中最年輕的一個。那些在七年前押寶蘋果的風投人士更是笑開了花,他們的原始股票,升值243倍!
輝煌背後的陰影
蘋果的成功,使美國西海岸加州舊金山和聖何塞之間那塊300平方英里的狹長谷地,「矽谷」,再次成為風險投資家和創業家的熱土。一大批個人電腦的製造商開始起步。1981年,這股風氣達到頂峰,計算機行業的藍色巨人IBM就像一隻睡醒的雄獅,宣布進入個人電腦領域,立志分享由蘋果壟斷的市場。
喬布斯馬上召集公司管理層開會,商討對策。喬布斯認為,蘋果公司上上下下早已經讓勝利沖昏了頭腦,技術人員失去了創業初期的研發熱情,長達五年時間,居然沒有出現任何有價值的創新!還是蘋果II在打天下。消費者們也陸續發現蘋果II的各種問題。帶領團隊的斯科特並未在意,他安慰喬布斯不用慌張,已經在組建團隊准備推出更好的蘋果III。
1981年6月,公司採用在《商業周刊》等知名雜志上刊登巨幅廣告的方式,高調宣布,比蘋果II好100倍的蘋果III即將在半年內推出。此舉用意有二。第一,振奮員工精神。第二,威脅新進入這一市場的競爭者。然而,到年底,蘋果的技術團隊遲遲沒有交卷。新聞界和蘋果愛好者們已經頻頻來電詢問進展了。這時,公司面臨兩種選擇。第一,不顧時間限制,按照當初的技術承諾,繼續硬著頭皮研發下去,直到完美交差。第二,盡快出籠,削減技術指標。斯科特選擇了後者。就算這樣,蘋果III還是拖到1982年5月才面市。技術指標遠遠低於當初的承諾。身負技術缺陷和不守信兩種罪名的蘋果III,遭到市場的無情唾棄,當然,這時候,只有CEO斯科特來頂罪了。6月,董事會宣布解除斯科特的CEO職務,馬庫拉擔任新CEO,全面改組公司,並辭退了40名員工。由喬布斯代表蘋果公司向公眾誠懇道歉:
蘋果III事件給蘋果公司的聲譽帶來巨大影響,同時新聞炒作加重了此事件的程度。蘋果公司從中汲取了教訓,改組後的公司將以全新形象立於公眾面前。蘋果永遠是第一流的!
賣糖水的也來賣電腦了
1983年,面對IBM咄咄逼人的攻勢,蘋果公司的市場份額迅速縮水,喬布斯認為公司缺乏一個真正有實力的深諳管理和營銷的領導者。他力排眾議,相中了時任百事公司CEO且根本不懂計算機的斯高利,喬布斯對斯高利說的一句話,改變了後者的命運,「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
早年,斯高利在布朗大學主修建築設計,又從沃頓商學院獲得了MBA學位,1967年加入百事,從罐裝車間實習開始,憑借工作業績,30歲就擔任了營銷副總裁,38歲出任百事CEO。是年44歲的斯高利,已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營銷大師,因為他成功發起入戶品嘗、市場調查和廣告戰,百事可樂已經擊敗了競爭對手可口可樂,贏得了美國軟飲料市場的最大份額。也許正處在勝利者的孤獨中,這位商業奇才被喬布斯的話打動了,毅然放棄了比蘋果大得多的百事公司的職位,加入到更有挑戰的個人計算機行業中。
斯高利是執掌蘋果公司的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管理專家,蘋果公司由此進入了擴張規模的10年,年銷售收入由1983年的10億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80億美元。但是,我們要清楚,這10年恰恰是整個個人計算機市場巨量成長的10年,由於產品研發和市場定位的問題(斯高利意識到了,可是無法推行,詳見「蘋果文化」一節的具體分析),蘋果正在逐步失去市場,市場份額由20%變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