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傳奇人物之杜月笙,做人要做杜月笙,他究竟多厲害
民國時期杜月笙人們都稱他是亂世梟雄,黑白兩吃,也是青幫的老大。我們都知道在在民國時期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杜月笙在中國傳統幫派有青幫和洪幫,其中青幫就是杜月笙一手創建的,杜月笙在民國時候真的是一位超級厲害的人物,基本沒人敢惹。
不得不說,杜月笙的傳奇一生是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甚至舉辦宴席不管是哪個方面的人以及各幫會大佬,沒有人不敢不給他面子,可見他的地位有多高了,真的是令人欽佩不已,所以做人要做杜月笙。
2. 概述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
概述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 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 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 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 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庄 (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 號等其他金融機構。 中國明朝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比較緩慢,其中出現的各 大商幫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出現的著名的有徽、晉、 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 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 年,最後卻在清末民 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 地位:它綿延繁榮達500 年之久;商路蹤跡遍布全國和近鄰俄羅斯、 日本、蒙古等國;從晉商中產生的金融機構票號,執晚清中國金融牛 耳百餘年,號稱「匯通天下」 。十大商幫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陝 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為了供應北部邊防糧食供應而實施納 糧中鹽的開中法,山西商人憑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 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各大鹽場及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一,版 圖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動范圍更加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 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動范圍甚至遠至西藏,山西商人還壟斷了對俄國 恰克圖的貿易,並從事東南、兩湖至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山西商人 除經營鹽業外,還經營茶、糧、棉、布、絲綢及高利貸等,晉商的典 當業及高利貸很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 說明代徽商的資產達到百萬兩,山西商人之富超過徽商,清代山西不 但「百十萬家資者,不一而足」,資產達到千萬兩的也不乏其人。道光 年間山西商人創造出經營匯兌業的票號,匯通天下,顯赫一時。但票 號在晚清的晉商行業中幾乎是一枝獨秀。由於晚清金融倒帳風波不 斷、票號頑固守舊,加之辛亥革命中戰亂的影響,票號在辛亥革命後 不久徹底衰敗。明中期至清中葉,徽州商幫稱雄華夏商界三百餘載, 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是時,黃山白岳間十室九商,巨商顯宦迭出, 自然美景、人文情態、商業經濟交相輝映,盛極一時。接下來,清末 社會動盪、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然而徽商們由於自身原因 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 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徽州隨之頓陷窘境。龍游商幫是指以浙江 衢州府龍游縣為中心的衢商集團,它萌發於南宋,興盛於明代中葉, 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明萬曆年間(1573—1602),它 於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 游」之諺。它以一府一縣之地為基礎,聚集了大量資金,而成為中國 十大商幫之一,至清代逐漸為寧紹商幫所替代。 毫無疑問,中國的商幫不僅對中國經濟起到促進的作用,而在發 展過程中對中國金融市場的一種開發的能力,工具的使用的確促進中 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鴉片戰爭以後, 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 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 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 行等。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1897 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 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 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 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 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 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中國在清朝的時候山西晉商雖然構 建起過覆蓋國內諸多省份金融體系,但這一金融體系的功能主要局限 在存取、承兌方面,沒有多少投資因素在內,還不能看作是金融市場 的出現。而辛亥革命後,中國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發展真正開啟了中國 金融市場發展的大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金融業始創於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金融機構是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村信用 合作社,以及1926 年12 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區由農民協會創辦的 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紛紛 建立起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1948 年12 月1 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 北石家莊市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銀 行逐步並入中國人民銀行。政府沒收了國民黨的官僚資本銀行,並對 私營金融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 國家銀行體系。同時,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了 大批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並使它們發揮了國家銀行在農村基 層機構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與眾多的農村信用 合作社相結合是50~70 年代中國金融業的最顯著特點。 從 1979 年起,中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體制改革。中國人民銀行 擺脫了具體的工商信貸業務,開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國家專業銀 行逐一成立;保險公司重新成立並大力發展國內外業務;股份制綜合 性銀行和地區性銀行開始建立;信託投資機構大量發展;租賃公司、 財務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資 信評估公司、中外合資銀行、外資銀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形 成一個以專業銀行為主體,中央銀行為核心,各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 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開發出來,世界性 的金融中心出現,都極大的促進了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現在中央政 府提出建設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創業板的開設,股指期貨的推 出,都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長遠健康的發展,利於資本市場的流通融 通。
3. 中國現在還有沒有沒有名門望族啊
有,比如,榮氏家祖:
榮宗敬(1873年~1938年),名宗錦,字宗敬,江蘇省無錫榮巷人。榮德生之兄,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之伯父,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早年經營過錢庄業,從1901年起,與榮德生等人先後在無錫、上海、漢口、濟南等地創辦保興麵粉廠,福興麵粉公司(一、二、三廠),申新紡織廠(一至九廠),被譽為中國的「麵粉大王」、「棉紗大王」。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的榮氏企業是近代中國著名的企業之一。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麵粉和棉紗開始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榮氏企業陷入困境。抗戰後,榮氏家族企業雖然有所恢復,但遠未達到戰前的水平。
榮德生 (1875~1952) 又名宗銓,江蘇無錫開源鄉榮巷人。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父榮德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資本家。著《樂農紀事》。早年經營錢庄,後在無錫、上海、漢口等地開設茂新、福新麵粉公司和振新、申新紡織公司等企業。至民國11年(1922年)已擁有12家麵粉廠和4家紗廠(後申新紗廠增至9家),有「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之稱,是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之一。曾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工商部參議等職
榮毅仁,1957年曾被陳毅副總理譽為「紅色資本家」。1979年創辦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國《幸福》半月刊評為世界50名知名企業家之一,是建國後國內企業家躋身世界知名企業家行列的第一人。
榮智健,他的爺爺榮德生是中國棉紗大王,百年前,無錫榮宗敬與榮德生兩兄弟,白手創業,貴為中國麵粉和棉紗大王。他的父親榮毅仁曾任國家副主席。榮是家中的獨子。應鄧小平之邀,他的父親創辦了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後來,榮智健又買殼上市,香港中信收購上市公司泰富發展,更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擁有中信泰富18%(3.8億股)的股權資產是榮智健的財富主體。「沒有人能夠超越榮氏在中港兩地政商兩界的影響力。」無論圈外圈內都這樣認為。
4. 中華民國30年印的10元值多少錢
這個是交通銀行的么?品相不好,有破損。
民國30年(1941年)的十元紙幣有好幾種,品相一般的常見品種幾十元一張。
在各大古玩交易網站上,中華民國30年10元紙幣大概售價在2000元左右,價格在波動中。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1948年8月19日被金圓券替代。
在這一時期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幣劵有以下幣別:如「美商版」「德納羅版」、「華德路版」和「中央信託版」等,但是除了「中央信託版」的法幣較有價值外,其他版別的價值不高。
目前,在郵幣交易市場上,1941年美商版10元法幣劵全品的價值120元人民幣左右。
你的紙幣為交通銀行發行的法幣,品相好的為100元,7品的50元,你的這張票面有污漬、中間有摺痕和票面有缺,大概在30元以下。
5. 信託公司什麼時候出來的
中國的信託公司么,建國前就有,民國時期國內信託行業比銀行業還要專發達。建國後第屬一家信託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信信託啊,成立於1988年。至於海外的么,由於信託公司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產物,海外市場基本多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職能之一。日本在二戰後開始信託銀行的發展,大概51年52年的樣子,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6. 民國中央信託局今在哪裡
按功能來講。銀監會管信託業。銀監會在北京
7.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抽不抽印花稅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也需要收取稅費的,這也是當時國家的繳稅的一種方式
8. 信託在中國有多久的歷史
1.信託的由來:
信託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
信託制度起源於英國,是在英國「尤斯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幾個世紀了。
但是,現代信託制度卻是19世紀初傳入美國後,在傳入美國後信託得到快速的發展壯大起來的。美國是目前信託制度最為健全,信託產品最為豐富、發展總量最大的國家。
我國的信託制度最早誕生於20世紀初,但在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況下,信託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極其薄弱,信託業難以有所作為。
我國信託業的真正發展開始於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978年,改革初期,百廢待新,許多地區和部門對建設資金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為適應全社會對融資方式和資金需求多樣化的需要,1979年10月我國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誕生了。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現代信託制度進入了新的紀元,也極大促進了我國信託行業的發展
信託即信任委託。它起源於14世紀羅馬的「Fidei Commissum」(遺囑信託)制度。當時這一信託制度的設立,是為了使外國人、俘虜、異教徒等非法繼承人能以合法的方式取得對遺產的繼承。即財產所有者通過遺囑,指定一個具有法定資格的繼承人,先讓其繼承遺產,然後再由這個人轉給立囑者意願中要贈與的人。由於這一制度具有的規避當時遺產受贈法的特性,起初並不為羅馬法所承認,只是到了羅馬國後期才賦予其合法的地位。
古羅馬信託制度盡管在結構和功能上都與今天的信託制度相差甚遠,但在本質上都不失是將財產交給受託人經營,而收益由收益人享用的一種制度。此後,這一制度被英國採用。在英國,最初是由個人承辦信託,委託者找自己信任的親朋或律師擔任受託者,不給報酬,稱之為「民事信託」。這種依靠個人關系而進行的信託,在管理、運用財產的時候往往出現許多問題和發生財產損失、糾紛。1883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受託者條例」,對個人受託者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法律加以限制。1896年英國政府又頒布了「官選受託者條例」,規定法院可以選任受託者。被選任的一般是法院的法官,仍是以個人作為受託者。1907年公布的「官營受託法規」規定,政府可以開辦信託機構並成為信託法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信託主要是為參加戰爭的英國軍人辦理遺囑信託。直到1908年由官方出面設立的信託局才在倫敦正式成立,並在各大城市相繼設立了分局。官方信託局的主要業務是:管理 1000鎊以下的小額信託財產,保管證券及重要文件,辦理遺囑或契約委託事項,辦理政府機關委託事項,管理被沒收的財產等。辦理這些業務雖都要收取一些費用,但由政府組辦的信託機構不是以贏利為目的。而由法人辦理的信託則是在1899年《公司法》的基礎上,以1925年的「法人受託者條例」為基礎開始的。
英國的信託業務主要是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兼營業務,專營信託業務的公司所佔的比重則較小。英國全部信託業務的90%集中在威斯敏斯特、密特蘭、巴克萊、蘇埃德等四大商業銀行設立的信託部和信託公司。由於大部分信託業務是個人承辦的,所以英國的信託以民事為主。由法人承受的主要是股票、債券等代辦業務和年金信託、投資顧問、代理土地買賣等業務。
在世界各國當中,雖然英國信託業發展的時間較長,而且美國的信託源於英國,但其發展程度則遠不如美國和日本。
從1792年美國第一家信託公司成立到19世紀初,信託多由保險公司作為一項副業經營,主要是按死者生前的願望處理其財產。此後不久,隨著信託業務的擴大,當時的信託公司從保險公司中獨立出來。特別是1830年以後,美國的信託公司大量出現。到十九世紀末,在美國社會中,信託公司不僅積極參與籌集、承購鐵路、礦山債券,而且也為普通百姓辦理管理錢款和財產。
如果說美國的信託業務是從英國學來的,那麼,日本的信託業則是從美國引進的。
日本的信託業務最初是在銀行內部經營的。1902年,日本興業銀行成立以後,首次開辦了信託業務。不久,安田銀行(今富士銀行)、第一百銀行(今三菱銀行)和三井銀行等幾家主要的銀行也都先後開辦了信託業務。
1904年成立的東京信託公司,是日本第一家專業性信託公司。這家信託公司的成立,是日本信託事業大發展的開端。隨後,在日本國各地很快出現了各類信託公司,業務品種比較多,其經營也較混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信託公司因經濟蕭條而倒閉。日本政府則藉此機會先後頒布了《信託法》和《信託業法》。這兩個法對信託業務的經營原則和監管辦法做了詳細的規定,並使之成為日後日本信託事業發展的基本法。同時,依據以上兩法對全日本的信託業進行全面的整頓,從而把日本的信託事業推進到一個規范化發展的嶄新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後,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中,隨金融工具形式的增多,人們的財富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信託關系中的受託人也一改原來那種在信託關系中消極地充當財產持有人的做法,而以積極的態度運用信託財產增殖,在社會經濟中,信託日益擔負起參與一國經濟建設的資金融通作用。受託人角色與功能的變化,一方面促進了受託人自身經營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信託與融、投資日益密切結合。在信託業務的發展過程中,一種具有顯著特徵的房地產信託也隨之發展起來。
二、房地產信託及主要形式
房地產信託在國外許多國家中被稱為不動產信託。這是一種以土地及地上固著物為標的物,並以對其進行管理和出賣為目的的信託。在這種信託關系中,其核心是房地產財產,基礎是信任委託,運作方式是房地產財產的經營與管理。由於這種融資方式涉及到房地產業的資金融通及風險管理,從而成為許多國家房地產融資的一種主要形式。
從世界各國房地產信託發展的歷程看,大體上經歷了一個由傳統信託業務向開放性業務轉變的過程。
傳統房地產信託業務主要是在二戰前後開展的宅地分塊出售、對不動產的管理和一些中間業務。這一時期的諸項業務品種大體上可以歸類為管理信託和處分信託。其中的管理信託,主要是代收地租、房租和承辦租賃辦公樓、居民樓及其設施等。
希望採納
9. 民國時期是上海發達還是香港發達
民國時期是上海發達還是香港發達?當然是上海!
上海,簡稱「滬」,民國時期是直轄市之一,同時是中國、遠東及亞洲最大的城市,有「東方巴黎」的美譽,曾被蔣中正稱為「中外觀瞻之所系」。
民國時期的上海在是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第一,當時的日本東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點點,而是難望其背。當時的大上海是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銀行,保險公司等等都落戶了上海,看看現今上海外灘的建築群,可見當日紙醉金迷、十里洋場的盛況!上海也是民國國民收入、外滙的重要來源,有著中國錢包的美譽。民國政府還將上海建為上海特別市(其實就是直轄市),民國政府的所有經濟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見上海對當時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實際就是當時中國的經濟首。當時外國人在上海人口所佔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上海人口約從128.9萬人增至264.1萬餘人,年均遞增4.3%。同時,人口遷移活動活躍,大批人口聚集上海,上海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出現第二次外地人口向上海大規模移民。上海人口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85.2萬人增至三十一年(1942年)392.0萬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更增至540餘萬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直接經營的「四行兩局」(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銀行和中央信託、郵政儲金匯業兩局)挾其巨大金融勢力由重慶重返上海,存款、放款額分別佔全部銀行存款、放款總額91.7%和93.3%,另有近9億美元外匯和600萬盎司黃金(約合3億美元)儲備。外資美、英、比、荷銀行復業,美、英商銀行分別有5家和4家。1949年5月,上海有中外金融機構200多家,其中國家資本銀行7家、省市銀行6家、官商合辦銀行5家、私營銀行113家、錢庄80家、信託公司5家、外商銀行15家。
香港,1945年人口為50萬,由於民國的貨幣政策,國民政府沒收全國人民的黃金、外幣,強迫人民兌換後來因惡性通貨膨脹而變得幾乎毫無價值的法幣及後來的金圓券,在中國涌港的有部份違背政府要求私藏黃金、外幣的富有人士,亦有更大班難民,香港幾乎變成了一座巨型難民營。當時的教會不分宗派,總動員參加救濟,給難民,或受水災、火災之苦的災民提供食物、衣被,開放教會為收容所。並供給建屋材料,或直接興建平房區,難民營供難民居住。
10. 民國三十三年印的一千元中央信託公司印,拜託各位給個說法啊
民國三十三年印的信託版的1000元有2個版別,正面圖案為深棕色和多重色的按品相一般在10-80元之間。正面圖案為藍色的價格較貴按品相在150-600元之間。如品相較好,價格還會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