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來汽車行業干什麼最賺錢。
汽車後市場前景最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汽車後市場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 後,大量風投開始注入汽車後市場。2014年O2O汽車後市場領域相關的風投融資案例多達67起,是2013年的10倍,總金額粗略估計達百億元;而在 2015年前3個月,這兩個數據分別為9起和40億元以上。在萬億市場的誘惑下,這兩年來,汽車後市場掀起一股創業熱潮,並在2015年全面爆發。e洗 車、博湃養車、車點點、卡拉丁等70多家汽車後服務O2O應用如雨後春筍般突起。
有數據顯示,代駕市場與洗車養護市場已經成為汽車後市場佔比最大的兩個行業。e洗車是汽車後服務應用中用戶增長最快的,平均每日增長2.1萬個新用戶;增速排名第二的是行業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期的e代駕,平均每日新用戶增長量為1.049萬個。
由於市場潛力巨大,不少風投都看中了這片藍海。2014年,汽車後市場迎來大規模的資本入注,投資頻次是2013年的10倍,達67次。
『貳』 卡拉丁上門汽車保養靠譜嗎,卡拉丁上門保養
卡拉丁上門汽車保養方便、價格實惠,很靠譜。
此外在商業模式上,可以看到卡拉丁正一步步的從「輕」到「重」的轉變,他們還所用配件拿到了嘉實多、美孚、殼牌、海灣石油、曼胡默爾等授權,保證了配件質量的同時還自建工廠自主研發了防霾空調濾清器,現已更新到第 4 代,但不知道市場認可度如何。
卡拉丁還計劃未來將保養與汽修相結合,但是汽修領域同樣是一片紅海,在紅海里掙扎,實打實的考驗能耐。
『叄』 卡拉丁上門汽車保養怎麼樣靠譜么
卡拉丁上門汽車保養還是很不錯的,服務很到位,價格也很實惠。比較靠譜的。
12月份,上門汽車保養行業的領軍企業博湃養車正式關閉服務,從而委婉宣布了這家行業領先的旗幟性公司走向終結。有趣的是,在博湃倒下之後,大家卻不約而同的把行業第一的頭銜都推給了卡拉丁。
『肆』 汽車後市場服務發展趨勢
從2014年開始,汽車後市場行業集體進入轉型升級,020、B2C、B2B等各種互聯網概念顛覆這一傳統行業。汽配廠家、經銷商、連鎖門店各個行業主體,開始嘗試各種電商化經營模式,乃至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殺入到產業鏈。一時之間,汽車後市場行業風雲四起。
但到了2018年,潮水退去,隨著博湃養車、車螞蟻等一個又一個企業的接連倒閉,汽車後市場又重歸平靜。只有那些沉穩發展、深耕行業的平台才在引領行業發展。
『伍』 卡拉丁上門保養怎麼
卡拉丁上門汽車保養還是很不錯的,服務很到位,價格也很實惠。比較靠譜的。
為什麼上門保養可能會成為一個趨勢,那到了現在特別是在2014年,剛才主持人也講了這個市場突然間就熱起來了,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的友商還是同行還是投資者,都覺得這個市場突然間就起來了,然後我們就不小心成了小豬了,這個時候要想在這個領域裡面它基本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小保養上門,經濟實惠,比4S店甚至便宜一半費用,又省時間;大保養到店,總有距離很近的店面。很多人懷疑上門保養是否靠譜?問機油機濾質量可靠嗎?還去4s店那你就out了!或許你不清楚,在國外對於普通保養來說很多人都是自己動手來完成保養的。
12月份,上門汽車保養行業的領軍企業博湃養車正式關閉服務,從而委婉宣布了這家行業領先的旗幟性公司走向終結。有趣的是,在博湃倒下之後,大家卻不約而同的把行業第一的頭銜都推給了卡拉丁。
『陸』 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好做嗎
不管是什麼行業,萬事開頭難是真的!
►市場概況:專業的門檻+夠亂的行業
中國大概一年賣新車2000-3000萬輛,一輛車再怎麼開也能開個好幾年。和電商一樣,流量為王,這么多的汽車保有量根本不缺市場需求,汽車後市場的市場前景肯定是用萬億來衡量。
但是,汽車後市場真的那麼好做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汽車後市場是需要專業背景的。從造車說起,一輛車3萬多個零部件,歐美列強那些著名車企研究了上百年,從工業設計到流程式控制制,哪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車毀人亡」的悲劇。所以,安全是汽車的第一要素,肯定繞不過去,這也決定了汽車後市場的發展格調。
再說汽車後市場,以汽車保養這個子領域來說,拿最常見的小保養來說吧(更換機油+機濾),給普通車主一瓶機油和機濾,他肯定不會換,不僅是專業知識不夠,一般家庭也沒有專業工具。
別說更換零件,中國大部分車主對汽車不夠了解,很多車主連中控台的功能都不熟悉,怎麼打開引擎蓋都不知道按鍵在哪。因此,汽車後市場是一個專業度、行業壁壘極高的行業,沒兩把刷子是幹不了的,更別說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了。
再說行業本身,根據汽車工業協會的分類,汽車後市場大概能分出13-15個子領域,包括這么汽車維修、汽車保養、汽車改裝、汽車美容、汽車文化、汽車金融等等,涉及專業涵蓋銷售、金融、製造、生產、物流、加工,個人覺得,其豐富程度不亞於整個互聯網行業。
因此,這么多的子領域要求意味著汽車後市場肯定是錯綜復雜、利益交織。主要原因無非兩個: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領域需要通過時間來沉澱,屬於傳統行業;另一方面,各個領域之間的專業壁壘是比較高,懂修車的未必懂銷售,懂銷售的未必明白怎麼升華到汽車文化。還拿最常見的汽車常規保養來說,至少涉及到機油品牌商、供應商、配件生產商、銷售商、線下實體服務網路等。
反映到消費者端,汽車後市場的水很深,比如假貨水貨滿天飛,行業專家一大堆。消費者隨便換個配件都怕買到假貨,除了汽車知識了解不夠和汽車後市場宣傳不夠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這個行業幾乎沒人敢說自己是老大,因為行業太專業、太龐大了,也確實,汽車後市場目前沒有大佬,不像歐美國家Halfords、AutoZone。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路邊汽修連鎖店的專業度,一方面取決門店技師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與配件、用品的供應渠道有關,至少涉及了兩個領域。再舉個例子,汽車貼膜的原理與手機貼膜一樣的,但行話「三分膜七分貼」,膜的質量和貼膜的水平都有。
還有一點,就是什麼行業、什麼商業模式到了中國真的會變味兒,沒辦法,中國特色嘛~~
因此,汽車後市場想做互聯網,可真不是隨便哪個創業者或者投資人腦子一熱就能做的。需要的基本素質:足夠的後市場行業沉澱時間+較為豐富的汽車專業知識積累。當然,還得懂點互聯網~~嘿嘿~~
►互聯網能夠解決什麼問題:便捷+信任
這幾年的O2O、線上線下融合誠然解決了不少消費終端問題,我們也看到了這幾年的汽車後市場創業,特別是15年的汽車上門服務大戰如火如荼。但專業就是專業,道行還是道行,汽車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實物,也關乎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馬虎不得。
因此,汽車後市場想參與互聯網不是不可行,只是誰先誰後的問題。是汽車後市場+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汽車後市場。
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解決汽車後市場帶給消費者的問題,無非是「便捷+信任」。
❶便捷:真正給消費者帶來方便
首先,解決是信息不對稱。一般消費者對汽車後市場是知之甚少的,把汽車後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搬到互聯網,確實是能夠解決一些問題,至少滿足讓價格、產品標准化。也因此誕生了諸多類似的平台商,比如阿里汽車、阿里車碼頭、京東車品、途虎養車。「透明的價格+多元化的選擇」讓越來越多的愛車之人深感便利。
除了能夠在這些平台購買到一些產品,越來越多的服務也搬到了互聯網,比如天貓、京東、途虎都可以在網上選擇諸如汽車美容、汽車保養等常規的「輕服務」,這些服務是比較容易標准化和包裝的,所謂包裝,就是能把一件臟活累活變得清新靚麗、秀色可餐,而後消費者只需要選擇服務門店、到店服務即可。
當然,這也不排除一些偽命題,兩年前非常火熱的「上門洗車」,就是消費者坐在家裡等著,就可以有上門的三輪車來幫他洗車,且不論洗得干凈不幹凈(說實話,還不如自己寫的干凈),光從需求來看,是不合常理的。洗車應該算是最簡單的汽車服務了,絕對也不算是特別著急的需求,就算洗車要排隊,但也不至於半天找不到一個洗車的地方吧?連基本的消費需求都談不上,更別談什麼便捷了。
其次,次要解決的是消費體驗問題。這很容易理解,汽車不管價格多少,咋說都是代表一個家庭能力的消費品,無論是面子還是里子,誰不希望自己的車能被照顧的好好的。
同時,中國汽車消費者依然是被4s店洗了腦了,不管有毛病沒毛病,車進4S店就好像進了保險櫃一樣。其實這點是錯的,4S是有義務幫助消費者,但很多品牌的4S店就是因為知道消費者不懂,才把義務當成了利益。這也是為什麼連鎖快修店的數量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因為4S店已漸漸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體驗,再加上動輒幾千元的保養價格,更無人問津了。
因此,在消費體驗方面,互聯網能不能給消費者足夠便捷是非常重要的標准。現在也有很多類似的互聯網企業,比如,幫助消費者選擇正確的車型配件、幫助消費者找到能夠提供服務且距離合適的門店、幫助消費者獲取汽車保養、維修的時間等等,都是在解決這一類的問題。
最後一方面,就是意識形態方面的,也就是所謂的精神生活,包括賽車文化、改裝文化、車友會等等。這些主要是滿足消費者精神層面的問題,因為車主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需要溝通、需要分享,而通過互聯網平台,這樣的信息交流程度是相當好,比如汽車之家、各大門戶網站的汽車頻道。可惜的是,中國車主是先了解這些意識形態的汽車文化,才去了解關於汽車的一些「硬知識」,包括保養、維修、美容。
❷信任:根本不是價格戰
汽車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沒有安全,汽車後市場的服務包裝得再華麗,價格打得再低也是沒用的。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汽車上門服務價格戰,當時誕生了很多互聯網汽車服務企業,包括博湃養車、卡拉丁、攜車網、e保養等等。他們的核心服務是提供汽車上門常規保養,即更換機油、機濾、空調濾、空氣濾,增值服務是一些汽車美容的服務項目,包括發動機艙清洗、空調清洗、全車檢測等等。
由於當時各家急於向投資人證明市場價值,一方面不惜成本開拓城市,呵呵,沒覆蓋中國汽車保有量前十的城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創業的;另一方面,大打價格戰,上門保養工時10元起、1元起、免費贈清洗服務等等,恨不得直接送給消費者。
暫且不說保養工時費需要多少錢(死貴死貴的4S店至少是150元起的),單從上門費用算,上門保養開車上門,至少需要80元左右的成本費用,這樣的做法是為了短期內獲取更多的用戶,但這么低的價格帶給企業的肯定是服務質量的下降,比如,服務人員從原來的兩人變為一人,同時也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回過頭來,真沒人相信1元的保養工時費能帶來多大的消費粘性。
很高興的是,這樣的價格戰非常短暫,隨著幾家倒閉而告終,非常慶幸消費者能避免這樣的「境遇」,畢竟車主再窮,也不願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有了信任,才有第二步—品質。汽車後市場是以線下為主的產業,消費者肯定是要到線下才能完成服務閉環的,不管和互聯網有多大的關系,這點是改變不了的。
那麼,可以說,汽車後市場,無論哪個領域,在線下的活兒能做得好,才能做得久。這確實和其他行業互聯網創業不同,不像做個網紅的衣服,只要款式過得去,不是差得不行,更多的精力花在粉絲營銷上就可以獲得銷量。汽車後市場是需要通過真本領才能沉澱最終客戶的。所以,做汽車後市場方面的互聯網,除了資金要有預算外,思維方式必須要改變,是先有品質才有流量,而不是先有流量才有品質,無數個案例證明了這點。
提到信任,不得不提一下4S店,無論是整車銷售、汽車常規保養,還是汽車美容、車友會,其實4S店都可以參與,也都知道怎麼參與,畢竟他們和車廠關聯最緊密,車也是人家造的,當然知道怎麼修,怎麼玩。
但是,這么多年,不管是新聞報道上的「小病大修、過度維修」,還是坑人的「汽車零整比」,都反映出消費者對4S的不信任,你想想,國外汽車零整比大概是5比1,但到了中國,一些大汽車品牌(呵呵~就不說是哪幾家了)的零整比能達到12比1,沒辦法,配件商、車廠、保險、4S店都要賺錢,壟斷!
當然也更加反映出,這樣的傳統業態是需要點變化的,裡面的創業機會肯定是有的,但絕對需要耐心和時間。總不能讓中國車主永遠都貴的花不起,便宜的不敢買吧~~
和人與人交往一樣,對汽車後市場的信任也是需要一點一滴培育起來的。所謂信任,就是不蒙人、不坑人、不騙人。確實,中國的大部分車主是不夠了解汽車後市場的,但這同時也是非常好的市場機遇,如何通過互聯網讓消費者更加具備粘性,是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但答案完全可以排除價格這一項,畢竟能買得起車的人,真不會那麼在乎多付出一點,更在乎的是安全。
►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思路
毋庸置疑,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空間肯定巨大。畢竟汽車後市場有這么大的市場規模和這么多的行業領域,再加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通過互聯網方式去優化、改變,提升效率空間。在這里,提幾點創業思路,僅供參考:
❶十分聚焦某個領域
汽車後市場涉及領域很多,需要多種專業知識,這個行業目前沒有絕對的大佬;另外,中國的車主數量迅猛增加,處於特別初級的階段。那麼,可以考慮在某個精確領域進行創業,比如車友會,比如汽車常規保養,比如汽車科普解讀,這些領域其實多多少少目前在市面上都有,只是沒有發展到創業的高度。
哪怕只是聚焦某個汽車品牌、某個熱門車型,也是可以的,畢竟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是巨大的,而且中國是「萬國車」,真的是眾口難調。
❷聚焦區域
不要想著一定要在多少時間內搶佔多少的市場、多少的城市、多少的門店,多少的流量。前面提過,汽車後市場關注的是「便捷+信任」,哪一項都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夠在一個城市站穩腳跟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汽車後市場消費者肯定是走到線下用腳投票的。前兩年,經常有很多汽車互聯網創業者,動不動就說幾年內要開幾千家門店,唉~拜託,中石化加油站也才3萬家左右,人家做幾年了。
❸做久簡單的事情就是勝利
做久比做好要難很多,因為這代表的一種「工匠精神」。中國汽車後市場缺的就是這種精神,沒有正確滿足消費者的某一個小需求,就想去改變一個領域或者市場,那是非常不現實的。舉個例子,一家連最平常的換機油都做不好的汽車保養門店,更別談什麼鈑金噴漆、部件維修,也很難想像它還能做好什麼。所以,汽車後市場真的不需要去顛覆,而是去優化,先從做好最簡單的事情開始。
❹從輕做起
可以先從一些比較適合互聯網運作方面去考量,比如汽車文化、汽車科普、購車咨詢等方面,一方面,由於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必須要有時間的沉澱,另一方面,互聯網思維最可能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問題(某大型互聯網汽車的PPT造車除外,呵呵呵。
最後,什麼樣的團隊適合汽車後市場的互聯網創業?
兩點:首先,懂車、愛車:很難想像不懂車不愛車的創業團隊做汽車後市場能走多遠;其次,多年的汽車行業經驗+多元化的知識沉澱(包括互聯網,深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