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響鈴:員工匿名評價僱主的脈脈,給職場文化帶來了哪些
微信稱霸社交甚至移動互聯網的年代,從來沒有人想到過,一款基於弱關系的職場社交軟體可以如此快速地從小眾走向現象級。伴隨著「商業社交」轉型的成功,脈脈的線下廣告正在寫字樓、公交站、地鐵站等職場人士最頻繁接觸的場景內大量出現,市場擴張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事實上,職場社交在國外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領英、Glassdoor已經玩得風生水起,估值數百億美元的領英近些年還大舉進軍中國,不過結局卻略有些落寞:風光無兩的負責人離職,隨後又被脈脈所超越,逐漸式微。
那麼,領英緣何折戟,脈脈崛起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產品邏輯?這里盤點脈脈的成長經歷、價值觀塑造以及用戶價值,鏈接脈脈用戶的真實聲音,試圖探尋這款獨特產品的獨特發展之路。
被抑制的表達欲,終於在職場社交有了窗口
在新疆創業的沈勇是疆途網路總裁,也是脈脈資深用戶。隻身去到新疆創業的他在談及自己初次使用脈脈時說,「我嘗試發了幾個評論,萬萬沒想到,我的評論受到很多朋友的關注轉發」。
沈勇的「嘗試」,是相對於那些相對保守的職場社交功能而言。在另一家職場社交平台領英上,用戶只有教育背景、工作經驗等基本信息被展示出來,交互類的內容較少,而事實上,中國職場人對個人動態、行業趨勢分享等生動的職業形象更有興趣。
經濟快速發展下,中國變得既傳統又新潮,在商業上,中國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特殊性,某些方面非常傳統和保守,其他則又比較激進。比如,大多數中國職場人的表達欲十分旺盛,但內斂的民族品格讓他們在現實職場上表現得十分隱忍。但一旦解放到互聯網,就迸發出強大的言論能力,各種職場八卦、爆料、建議、吐槽能夠快速佔領一款APP的版面。
嘗到「甜頭」的沈勇在深度使用脈脈後,又組建了包括新疆、北上廣、全國區域等的多個脈友圈,獲得了很多職場用戶的積極加入。
另一個案例是脈脈的職場真相(即匿名區),如今已經成為脈脈的招牌板塊,熱度長盛不衰,今日頭條創作空間運營總監汪欽生在談及自己的使用體驗時說,「與一般互聯網媒體的光鮮靚麗報道不同的是,脈脈職場真相里的吐槽可以讓我學會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了解互聯網,職場真相和朋友圈形成了有效互補。」
對表達欲更盛的人情文化的掌握是脈脈的後發優勢,而利用人脈圈的強帶動效應進行裂變式產品營銷,脈脈則實現了滾雪球式的幾何擴張。
企趣市場副總裁陳盈2014年8月開始使用脈脈,受邀參與過脈脈的多場活動,兩年的深度使用後,2016年8月在公司內部專門分享了一次如何使用脈脈,並讓同事都來注冊和使用脈脈。這其實反映了脈脈在啟動期的市場策略:為了克服職場社交冷啟動帶來的產品引導期漫長的問題,邀請行業精英作為「引信」,加大推送比重,利用跟隨心理實現更快的職場身份網路化(真實職業信息)。截止2017年底,這個數字已經達到70%。
在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看來,職場身份網路化雖然更為緩慢,但一旦到達密度的臨界點,就能產生爆發效應。現在看來,對外聲稱用戶數已超4千萬的脈脈已經基本過了這個臨界點,用戶增長有了一定的自驅動力。
匿名給職場人帶來的,除了真實、真切還有真相
「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一切行為都是線下生活的映射,微信通訊錄里的數據,就是現實生活往來的關系,在微博轉發一個產品,就相當於向別人推介這個品牌」,在評價線上、線下行為的關系時,脈脈用戶徐磊如是說。
匿名的方式也是如此,職場匿名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像一面鏡子一樣對職場里的真實進行了表達,職場的美好或者醜陋與鏡子本身無關。
在脈脈上,經常能夠發現諸如「XX加班是不是很嚴重」的提問,匿名者尤其是那些認證來自對應公司的員工往往能夠給予最真實的回答,「加班很嚴重,女朋友都見不到面」、「還好吧,6點就可以走人」等等,這些真實的經歷可能比面試HR或者企業公關口裡講出來的更為可信,這是一種平實的「鏡面反射」。
我們可能發現,騰訊這樣的大公司,不同的部門待遇千差萬別,有內部人士指出騰訊能做出成績也沒有邊緣部門一說,一切唯結果論;也有匿名反映加班超多,且具體薪酬、技術上能給員工帶來提升的潛力似乎又不太如意。
我們還可能發現,同樣是阿里,不同的部門千差萬別,文娛被詬病最多,口碑和菜鳥加班嚴重、時薪低,其他部門也各有「特色」,而最重要的是,阿里內部的鄙視鏈條上,被收購的優酷總是被冷嘲熱諷。
而外界形象不太好的網路,內部員工評價卻相當不錯,除了薪資似乎差了那麼一些。最大優勢如All in AI一樣,在技術上底蘊深厚,幾乎是互聯網大佬中技術最強的公司。
總之,對於信息受限又渴望了解更多事實的新員工或其他相關人員來說,匿名區可能幫助他做出更正確的決策。
在匿名「鏡子」這里,脈脈平台所能決定的,是鏡子是否平整——對現實是否如實的反映而沒有歪曲,而這最終又由產品的價值觀所帶來,如果要做哈哈鏡吸引眼球,那就只能歪曲事實,無秘即是如此。
脈脈的匿名本質上是為職場用戶創造輸出行業真相的有利環境,道出用戶平時想說而又礙於實名不方便說的內容,在這種價值觀引導下,多年來脈脈匿名區爆出的大多數「料」,往往最後都被證明是事實。
這些爆料一些是反映公司的社會事件,例如攜程親子園的爆料,最終挖出了轟動全國的重大虐童事件;又例如美團外賣送餐員打開外賣吃了又吐回去爆料,最終以美團公開道歉並承諾嚴肅處理結束。
但這些內容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對公司內部員工切身利益的爆料。最近幾年職場中各種暴力裁員事件日漸突出,正在遭遇暴力裁員卻無力抗拒的職場人多數選擇了脈脈的匿名渠道,既保護了自己,又讓真相曝光維護更多同行者的權益,尤其是提醒後來者僱主環境的真實狀況。這些爆料成為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職場人有效的反擊手段,讓那些做了「壞事」的僱主承擔聲譽上的損失。在脈脈用戶基數越來越大時,對於那些公司而言,這種聲譽的影響難以忽視。
圖中案例,街電的離職及股權事件、樂視VR解散、網路外賣被賣、UC瀏覽器大規模裁員風波等最後都被熱鬧的輿論證實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對員工利益可能造成損害的事件都被脈脈匿名區所提前「預警」。此外,最近火熱的滴滴左撕美團、右入共享單車焦點事件,ofo質押融資都能夠在脈脈匿名區找到早期的提前爆料,類似的匿名區與現實印證的案例還有很多。
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匿名的評論一定都是真相,處心積慮的報復、中傷對那些本來清白的僱主來說是嚴重的傷害,因此脈脈對凡屬負面的匿名爆料都嚴加管控,有專門的審核機制。此外,同樣是匿名環境,脈脈也鼓勵並確認那些實名澄清的行為。
關於快手的兩個案例中,一個造謠收購的爆料,一個中傷企業的爆料,都得到了澄清。一些時候工作人員會主動邀請當事人進行澄清,確認來源合理後,該實名澄清隨後被脈脈蓋上「已實名澄清」戳增加權威性,消除用戶疑慮。
這些對待匿名的態度也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脈脈的產品態度。鄰家鋪子創始人兼CEO孫鄰家2014年下半年開始用脈脈,那段時間正是他瘋狂找找投資的時候,「我有習慣會集中性地下載各種人脈軟體……我認為找人脈先找圈子,最後就留下了脈脈一個」,孫鄰家說,「脈脈是迄今為止我用過的唯一一個老闆實時回復各種產品問題的產品,這讓同樣創業的我很溫暖」。
相較於抓住不能延遲滿足群體的泛娛樂化需求,消耗掉他們所有空餘時間的「標准」互聯網產品思維,脈脈有些不太一樣,按其創始人兼CEO林凡「我不是一個賺快錢的人」的說法,脈脈並不是一個注冊以後一定要天天上的產品,而是當用戶有需求的時候,脈脈能夠被第一時間想到。
價值觀的些許偏差,也讓脈脈在浮躁的互聯網圈裡顯得有些另類,只不過,這種另類可能帶有某些稀缺而珍貴的色彩。
「五同關系」讓圈層文化真正轉化為價值
在脈脈上還發生過不少可以成為互聯網談資的故事,比如嚮往某大型互聯網公司、能力也足夠的員工,在招聘平台的簡歷石沉大海,卻在脈脈上找到了帶他進入這家公司的部門負責人。一個風水培訓講師,通過脈脈結識眾多同行和潛在客戶,甚至被邀請到天津大學演講。
這些看似談資的內容,其實某種程度上真實反映了中國職場、商界信息不對稱的現實。要知道,美國人為了填補每年21%員工工作更換形成的空缺,年花費2000億美元,中國雖然不一定有如此規模,但想必也低不了。
一邊是企業高支出,一邊是求職者來回奔波,供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必然的社會資源內耗,而且,這種內耗在VC等資本市場上也普遍存在,好的項目對應有興趣的資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脈脈顯然暫時還無法解決這種全局性問題,但在其平台上出現了一個可以稱作「權宜之計」的方法:讓分布於各地域、各領域、各行業的用戶群之間形成相對通暢的信息交換,減少適配過程中的內耗,其方法就是脈脈所宣稱的「五同關系」:同學、同事、同鄉、同行以及共同朋友。
在人脈文化濃厚的中國,平台比能力,選擇比努力可能更重要,「成功的85%來自於人脈關系」並不是一句誇大之辭。五同關系可以認為是脈脈作為一個商業社交軟體所能做出的一個嘗試,基於人和人的「關系」連線,信息不對稱在脈脈平台范圍內得到盡可能解決。
脈脈嘗試的結果還算令人滿意:一些尋找合拍合夥人的創業者能夠找到小學同學做搭檔;初創公司CEO拉到了一些線下接觸不到的生意;新公司負責人在兩周時間內拿到了天使投資;「我一個人在新疆創業,通過脈脈認識到300多個企業家,而且還找到合作股東。」文首對評論被關注很驚喜的沈勇也通過脈脈解決了創業的問題。
相對於國外強調個體與個體的距離,認為職場、商場社交只是一種個體和個體的信息交互過程,中國獨特的關系文化決定任何社交必定帶有濃厚的關系圈色彩,是帶有共同屬性(例如同事、同學、同鄉)的抱團過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資源交互、共享的過程。在圈層文化轉化為價值這件事上,脈脈無疑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總而言之,脈脈用遵循本土文化的方式把「有序的透明」帶給了中國職場甚至商場,這種透明既是僱主環境評價的需要,也是一種社會資源匹配的需要,變革行業的同時,脈脈也走出了一條有些獨特的發展之路。
B. 哪些社交App註定要死
Secret於2014年2月推出,最高峰時的下載量超過1000萬。就在推出一個月之後,Secret就從谷歌風投和KPCB以及其他投資方手中獲得了860萬美元的融資。此後,Secret又經過了幾輪融資,總共融資3500萬美元。2014年7月,Secret的估值已經達到1億美元。
但好景不長。Secret CEO大衛·貝陶4月29日宣布,他將關閉這家公司,並將此前籌集到的資金返還給投資者。
業界評論說,在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問世16個月後,創始人似乎終於明白了普通人早已知曉的道理:在網路上匿名會把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混蛋。大概有些人就是需要融資3500萬美元才能明白這一點。
為什麼Secret無法持續發展?很簡單,Secret的產品機制,鼓勵人們在網路上使用各種語言暴力,以隱身匿名的方式暴露人性的丑惡,同時無底線的攻擊別人,揭露他人隱私,甚至成為造謠誹謗的溫床。
國內的模仿者無秘(最開始叫秘密),在AppStore上被多次下架,產品也曾火爆一時,但同樣遇到無法解決的語言暴力、造謠中傷等問題。因此,在Secret死後,無秘離死也不遠了。
C. 脈脈完成C輪融資,為什麼是脈脈分到職場社交這杯羹
職場社交是社交領域的重要部分,微信目前做了面向所有用戶群體的社交,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裡各色各樣的人都有,其實微信社交就是一個「群攻技能」,每個人群都覆蓋,但屬於薄利多銷,通過微信做出的東西要產生影響力,需要靠量。
所以,脈脈屬於強大的「單攻技能」,對職場領域有強大在針對性,未來有很大希望獲得一大塊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