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外房地產融資現狀是怎樣的
降低趨勢
B. 房地產金融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信託:存量資產的不確定性造就並購機會
大業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毅:
2015年,我們感覺到整個房地產的市場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在總量上,房地產供應總量和需求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在結構方面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突出反映在一種去化的模式上,無論在區域還是在類型方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第二,整個房地產供應的資金鏈從2014年以來呈現越來越謹慎的狀態。
第三,房地產業務的發展空間隨著城市化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隨著整個居民生活要求的改變,也在有一些特定的需求來補充,包括老齡化的問題,健康的問題。但是這種結構化的問題,並沒有發現主導性的、戰略性的、實在的需求。
第四,由於缺乏現金流,房地產在估值上也在發生變化,這是我們金融機構最擔心的問題。過去十年裡,房地產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之中,房地產比價率的設定,以及資產的變現性都是非常好的。可是資產的價格和去化一旦達到一定的邊界的時候,它的流動性、估值、現金流就非常引起重視。作為融資和投資這種機構重視了,很可能這種估值會引起金融風險的積聚。
我們金融機構是打規模戰,不適合游擊戰。可是打規模戰,就要有大規模行業的導入去銜接。接下來2015年在房地產的存量方面,可能是我們一個試探性,摸索性階段,基於過十年發展經驗的積累的可復制性進入。
存量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存量的房子控制房源,看去化率,是不是可以帶來現金流。當然這種存量的東西肯定是出現了某些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我們進行並購、介入企業重組、債權資產重組的機會。第二,在存量已售資產方面判斷它的收益性,能不能帶來有穩定的現金流去支持產品的設計和發行。
銀行:打造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中國民生銀行地產金融事業部總裁葉天放:
現在從商業銀行的收益來講,簡單的貸款產品一是增量有效,二是價格也上不去,能貸的企業價格也不是太高。房地產行業到現在,我們確實感覺到它的風險,其症結的根源是資產流動不起來。
因為對房地產市場風險把控,所以會有相對的分類。比如說服務客戶不是要數量,而是針對客戶服務的深度加強;原來只是資金的提供方,現在往產業鏈滲透,幫助企業更加健康。未來,民生銀行會在某一個細分領域里與比較專業的,商業模式持續客戶,做更加戰略層面的合作。從貸款到它的戰略層面,投資、並購、產業鏈、結構化、上市等等。
證券化也是民生銀行考慮的一部分,我們把它放在資產管理方面在做。今年在給我們布置的資產證券化的步伐想像空間很大,把商業物業好的資產,通過資產管理的手段實現。
但是其中也有我們解決不了的幾個問題,第一解決不了繼續負債的問題,第二解決不了公募市場上的投資人的相對受益人要求低的問題。
基金:持續打造REITs等主題明確的產品
中信金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芊:
從2015年開始,房地產金融進入越來越產品化的時代。在房地產和金融結合的過程中,房地產占據的因素和重要性,進入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時代。
通過近7年的摸索,中信金石目前整個房地產這個業務模塊,分成了5個板塊。
第一個板塊是簡單的私募融資,這有很多的方式,也有和金融機構合作的。第二塊業務是私募基金,我們做了兩只私募基金,一種是我們開發的,它的模式比較簡單,賣完房子後分利潤,我們目前的投資規模超過1300萬元,是市場上最大的開發基金。另一種是持有型基金,現在已經開始運作了,可能會有更大的體量。
第三塊業務是REITs,我們有兩塊業務,一個是交易所的REITs,一個是銀行間的REITs。我們在2012年的時候推出了一隻銀行間的天津市的保障房REITs,它吸取了台灣地區的經驗,做成了全業務性的REITs。這是REITs進場的第一步,以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公開的產品出來,也會有不同的交易結構。
第四塊業務是業務的輸出,目前主要還是跟一些大型的央企和金融機構合作,我們怎麼樣在各個環節做房地產的服務,也是考慮的因素。
第五塊業務,進入下一個十年,雞犬升天的日子沒有了,產品就成為市場上立足的最主要的資本。而主題明確,產品有競爭力,適合市場的需求,是我們的主攻方向。
C. 房地產業融資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房地產業融資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房地產業融資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
我國房地產業投資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5年保持年均近20%的增長。1999年以來,房地產開發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房地產貸款至去年為止已佔了貸款余額的20%強。國內房地產開發的資金來源幾乎60~80%依賴銀行貸款。國外房地產行業的融資結構中,銀行債權融資佔10~15%,而股權和各種直接融資則佔70%。與國外開發模式相比,國內銀行所承受的風險明顯偏高。因此,從去年開始,國務院和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壓縮投資,抽緊銀根,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央行銀根緊縮無異於扼住了目前我國房地產業的主動脈,如何開辟新的融資方式,建立新的融資平台,已成為眾多房地產商性命攸關的頭等大事。對開發商來說,可以採用的融資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合作開發或項目公司被收購,企業上市,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商業抵押貸款,基金、信託、房地產資產證券化以及融資租賃等等。本文將對上述融資方式的概念及其操作可行性進行簡要的分析。
1. 合作開發或項目公司被收購
去年以來,已有多家國內企業與外資成功合作開發房地產項目。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先後與上海永業集團合資成立境外項目公司,投資9000千萬美元,打造「錦麟天地雅苑」,與上海復地集團合作投資5000萬美元,建造上海「復地雅園」;新加坡騰飛基金收購並開發上海騰飛大廈。國際投資機構是否參與國內企業投資合作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項目的基本強弱因素,二是企業形象、專業性和市場化程度。對於國內企業來說,通過與強手合作,可尋找到高質資金的來源,達到投資融資方向的創新及融資渠道的整合提升。
2.房地產企業上市
據了解,在美國,資信前3名的地產企業的市場佔有量佔全國的45%;在香港,也是由七八家資信好的大企業佔了近8成的市場份額。隨著房地產開發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3年內,中國幾個大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必將主要集中在少數房地產巨頭身上。
中國證監會在《關於進一步規范股票首次發行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規定,股份公司必須設立滿3年後才能申請首發上市;要求發行人的業務、管理層最近3年內未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但是,發行股票過程長,手續復雜,成本較高,對企業資質的要求非常嚴格,而房地產開發項目本身具有的投資回收期長,現金流不均勻,業績變化大等特徵,目前大多數房地產公司都無法達到此要求。隨著二板市場的建立,或許能給開發商帶來一點驚喜,但是,這個新投資市場出現,也可能使得部分資金撤出房地產投資市場,更加促進房地產行業優勝劣汰的步伐。
3.房地產投資基金
房地產投資基金以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為基本原則,其在一個房地產企業的投資不會超過基金凈資產額的一定比例。按照國際定義,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有三個分類。一是股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該基金投資於房地產,收入來自於租金和房產銷售利潤,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美國國際集團、麥格里銀行、摩根士丹利等;二是抵押借貸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該基金是向房地產主貸款,收入來自於抵押借貸的利息;三是混合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該基金既投資於房地產,也向房地產商貸款。目前國外基金進入我國市場還有一種方式是投資不良資產,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購買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
現在美國有300多隻房地產基金,規模在3000億美元以上,其中三分之二的基金都在交易所上市。由於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國外基金多借財務管理公司、投資公司等形式進入國內市場。國內企業運作的不規范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不透明,仍是海外基金進入的主要障礙。據統計,中國目前有57隻信託基金,其中20隻投資於房地產,但並非國際定義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因為它們不是在嚴格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相關法律下運作的。隨著信託業「一法兩規」的出台,不僅規范了信託業務,也使信託開始發揮出銀行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優勢,開辟了房地產融資的新渠道,其前景被十分看好。
4.房地產投資信託
房地產投資信託的程序分為如下幾個步驟:設立房地產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託公司發行信託,募集信託資金;信託公司向房地產公司投資,形成股權;項目方(或第三方)承諾股權回購;第三方為股權回購提供履約擔保;項目方對項目進行開發、建設;項目方向信託公司分配投資收益、回購股權;以及信託公司向信託受益人分配信託財產。信託在串接多種金融工具方面獨具優勢,可以引入海外基金,可以充當國內的產業投資信託基金,以固定回報的方式或股權投資方式進入項目公司,在適當的時候將項目公司包裝上市,完成項目前期建設,使項目符合銀行貸款條件。根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全年約有70億元資金通過信託方式進入房地產領域。一般的信託期在3年以內,預期收益率最高達8.4%,絕大部分都在4%以上,預期收益遠遠高於銀行的協議貸款,因此對投資者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目前房地產企業把信託資金當成債券或貸款來用,成本高於銀行,風險也並不比銀行低。信託產品及其宣傳與營銷策劃還需要有完善的市場來支撐,使其流通更為便捷。信託在國內還不能與銀行貸款相抗衡。因此,盡管信託有著很多優勢,但由於信託產品有一定的先天局限性,又受到嚴格的政策限制,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門檻比較高,給融資造成困難。
5.房地產資產證券化(含住房貸款 證券化RMBS和商業物業證券化CMBS)
實施證券化必須建立起獨立的評估體系、信用擔保中間人體系,以及全國性的銀行交易網路。我國目前還沒有完整的住房金融體系和相關的保險體系,住房公積金制度也僅限於部分城鎮地區,在缺乏有影響力的獨立資產評估公司和信用擔保中間人的情況下,對房地產地價、地面建築質地的評估,顯然存在技術難度,增大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風險。房地產信貸不僅是銀行質量最好的資產,而且增長速度也很快。目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年均增長率達112.8%;個人貸款余額2003年底達到11780億元,是1977年的60倍,占社會貸款余額16.98萬億的6.69%。如果沒有完整的信用擔保體系大面積推行住房信貸資產證券化,將是銀行潛在的風險。資產證券化,不僅有利於房地產商,同樣對銀行有利,降低了銀行單純依賴貸款的風險性。
據悉,關於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案醞釀了3年,已於2003年3月遞交國務院。相信不久亦將出台。
6.地產金融新產品(含按揭保險和權屬保險)
目前的保險行業可運用資金規模已經超過8000億人民幣。保險公司通過對項目進行專業評估,得到有關建築各方面存在有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並對這種可能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另外,保險公司還會請專業人士對建築工程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理,將各種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對於購買投保了建築保險項目的消費者,保險公司的介入等於為項目增加了一個監理機構,而對於由於意外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將按照保險合同予以賠償,這無疑降低了投資置業的風險。龐大的保險資金介入長期穩定性的房地產應該是一個新的融資途徑,保險涉足房地產業,這是又一條非常重要的融資新渠道。但現有市場上可用的工具比較少,政策上也有一定的障礙,與房地產業的銜接還有一個緩沖的過程。
7.房地產融資租賃
房地產融資租賃即指擁有一塊土地的開發商,將該土地出租給另外的投資者開發建設房屋,而以每年獲得的租金作為抵押,申請開發項目全額的長期抵押貸款;或者是開發商通過租賃方式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和佔用權後,以自己開發的房地產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長期抵押貸款。
房地產融資租賃公司作為一個市場化的經營載體,可以通過吸收股東投資,或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採取借貸、拆借、發債上市等融資手段,吸收社會投資。房屋使用者通過支付租金直接獲得使用權。房地產融資租賃可以為承租人定做靈活的還租安排,出租人和承租人雙方還可以協商租金價格。同時房地產公司還可以通過自己所屬或控股的租賃公司採用房地產融資租賃方式促銷自己的產品。對出租人來說,由於在合同期滿之前,出租人始終是房地產產權人,故大大地降低了房屋消費的門檻,降低風險。出租人通過收取租金獲得收益,以相對無風險的方式獲得高於銀行利息的回報。租賃公司還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以及財產信託等方式將租金收取權轉讓給投資者,分散經營風險。
在租賃業比較發達的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融資租賃業年平均增長達30%,成為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融資租賃在我國也將成為貸款、證券之後的第三個重要資本市場籌資方式。當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多,民間資本充裕,但投資渠道不多,且風險大,這為房地產融資租賃方式提供了空間。
D. 房地產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一、房地產發展趨勢,第一要看國情。
看看早上的北京地鐵就知道趨勢了,中國人口增量最大,看到北京目前人流就不難看出今後其它一、二線城市的趨勢。中國地雖廣但人太多,人均太少,尤其是好的地方更是,不要說什麼很多山區、戈壁、沙漠都沒人,這不廢話么,現在沒人,以後也沒人願意去住。就算有,也改變不了好地方被大多數人想要居住的願望,這也是國情的一點,中國人的心態問題。
第二、要看房地產的大趨勢
自古以來,「有大屋」便是達官貴人顯示地位的資本,自古就有地契,這是為什麼?因為房產的不動產、保值是一直以來都不變的,土地就那麼多,人卻更多。再不說過去,只說現代,近年來中國房地產行業迅速崛起,這是歷史的必然,炒房、置換房亦是必然,最後漲價亦是必然。
第三、為什麼大多數人會對房地產漲跌有疑問?
這點,很重要,也是解答你問題的關鍵。一個是政策的引導、左右房地產,但歸根結底在所謂引導的時候,也只是起到穩定民意的作用,本質上,只會扶持房地產,這就是為什麼不論何時,政策總是出現了「有條不紊...健康發展......不要過快增漲」這一類的詞語。另一個是媒體牆頭草這種個性,讓民眾混淆視聽,實際再漲,它說跌,實際在跌,它卻說再不買就要漲價了,其中原因如何,不用我多說了吧?
其實,房地產發展趨勢,這是個大問題,在中國,除非發現了可以控制空間資源,不然房價會一直漲下去,這是歷史的必然,人類發展的必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陰面。
好了
,回答完畢,絕對原創,請給分,謝謝!
E. 「三條紅線」懸頂,房企投資有何變化呢
三季度房企投資金額較二季度下滑26%9月投資金額創近半年來新低從上半年銷售TOP50房企1-9月拿地金額來看,呈現“抑-揚-抑”的走勢,二季度補貨高峰後,隨著金融監管力度的持續收緊,三季度企業投資金額顯著下滑,尤其是9月份,銷售TOP50房企投資金額呈現斷崖式下跌,單月投資金額較二季度均值下降42%。受疫情影響,1-3月份地市幾乎停擺,銷售TOP50單月拿地金額月均不超過1500億元,幾乎為近三年新低;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銷售回暖之下,二季度地市迅速復甦,以長三角區域為首,區域內本土房企如濱江、中梁、德信等企業持續投資加碼,積極性較高。整個二季度也是年內拿地高峰;
此外還有另外3成房企9月單月投資金額環比上漲,主要是由於8月投資金額較低而導致,這部分房企雖然投資金額環比上升,但絕對值仍然較低,拿地力度難言強勁。
F. 房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
房價就是開發復商與政府、銀行制之間的博弈,政府、銀行強硬房價就降。未來房價趨勢不明朗,不過2014年下半年將會延續上半年的「慘淡」趨勢。鑒於2013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所積累下來的一些存貨將過多,房企為了讓資金盡快回籠,將會在房價方面進行下調。
根據《2014-2018年中國房地產業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房價關繫到民生問題,從2010年開始,國家相繼出台了多個「國x條」來平息房價;對多個城市頒布相關的限購及限貸細則;中央銀行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建造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但效果仍不明顯——房價仍未見降,只是成交量有大幅度的萎縮。
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的貨幣政策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本次降准幅度不算太大,但始終對下滑數據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G. 房價邁入「萬元時代」 五趨勢或成樓市平穩發展動力
2020年,中國樓市超預期復甦。截至11月份,商品房銷售均價邁入「萬元時代」,商品房銷售面積也有望再創新高。2021年,中國經濟延續穩健復甦勢頭,業內專家認為,以下五大新趨勢或成為明年樓市平穩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
近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重點任務包括: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提出,(明年將)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強化城市主體責任,完善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已經從「紙面」走向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下半年,調控政策轉向,杭州、沈陽、西安和寧波等19城相繼升級調控,重點涉及限購、限貸、限價、限售和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5方面內容。
未來這些調控工具仍將持續使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除此之外,未來有望形成四大價格監管體系,包括一二手房價格、租賃市場價格和地價監管體系。
房地產業進入「穩杠桿」或「去杠桿」階段
2020年,房地產金融風險受到高度重視,被稱為「三道紅線」的房企融資新規出台。業內認為,這或標志著房地產企業高杠桿擴張時代的終結。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於收緊,其重點就是要控制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速。目前,銀行借款、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均有所收窄,房企現金流將更多依賴銷售回款。
除房地產開發端外,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為,居民部門仍需穩杠桿,確保居民杠桿率和負債率不再繼續上升。熱點城市不排除升級限貸的可能性,壓力城市或將適度放鬆限貸,但不會超出現有限貸政策框架范圍。
與此同時,今年的一些重點監管方向仍將持續。如:強化購房資金監管,嚴禁首付貸、消費貸、經營貸等違規挪用於購房消費等。
住房租賃規范發展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較大篇幅提及房地產相關領域,其中「主角」便是住房租賃。在高房價背景下,發展租賃住房成為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的有效思路。
此後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也指出,2021年要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此外,會議還明確提出,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重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未來住房租賃發展將在增加租賃房源供給,租賃權益的保障及擴大,規范及支持租賃企業的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屆時租金更平穩,租住真正成為一種長期居住選擇。
「十四五」期間房地產稅或現實質性進展
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撰文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這篇文章主要涉及「十四五」期間財稅體制改革相關問題。
業內認為,這意味著未來5年,房地產稅或現實質性進展。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也建議,在一些熱點城市和炒房屢禁不止的城市率先加快試點開征,爭取在「十四五」期間開征房地產稅。
四類機會區域
「房住不炒」「降杠桿」是否意味著房地產業已失去發展機會?
專家認為,並非如此,房地產仍有全新的發展機會。
上述社科院報告認為,未來還有四類機會區域:一是人口集中流入的地區還存在住房短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周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二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及周邊區域城市;三是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線的中西部三四線城市;四是擁有獨特的環境、文化、旅遊、休閑與養老資源的城市。
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
近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重點任務包括: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提出,(明年將)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強化城市主體責任,完善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已經從「紙面」走向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下半年,調控政策轉向,杭州、沈陽、西安和寧波等19城相繼升級調控,重點涉及限購、限貸、限價、限售和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5方面內容。
未來這些調控工具仍將持續使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除此之外,未來有望形成四大價格監管體系,包括一二手房價格、租賃市場價格和地價監管體系。
房地產業進入「穩杠桿」或「去杠桿」階段
2020年,房地產金融風險受到高度重視,被稱為「三道紅線」的房企融資新規出台。業內認為,這或標志著房地產企業高杠桿擴張時代的終結。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房地產融資政策趨向於收緊,其重點就是要控制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速。目前,銀行借款、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均有所收窄,房企現金流將更多依賴銷售回款。
除房地產開發端外,克而瑞研究中心認為,居民部門仍需穩杠桿,確保居民杠桿率和負債率不再繼續上升。熱點城市不排除升級限貸的可能性,壓力城市或將適度放鬆限貸,但不會超出現有限貸政策框架范圍。
與此同時,今年的一些重點監管方向仍將持續。如:強化購房資金監管,嚴禁首付貸、消費貸、經營貸等違規挪用於購房消費等。
住房租賃規范發展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較大篇幅提及房地產相關領域,其中「主角」便是住房租賃。在高房價背景下,發展租賃住房成為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的有效思路。
此後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也指出,2021年要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此外,會議還明確提出,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重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未來住房租賃發展將在增加租賃房源供給,租賃權益的保障及擴大,規范及支持租賃企業的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屆時租金更平穩,租住真正成為一種長期居住選擇。
「十四五」期間房地產稅或現實質性進展
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撰文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這篇文章主要涉及「十四五」期間財稅體制改革相關問題。
業內認為,這意味著未來5年,房地產稅或現實質性進展。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也建議,在一些熱點城市和炒房屢禁不止的城市率先加快試點開征,爭取在「十四五」期間開征房地產稅。
四類機會區域
「房住不炒」「降杠桿」是否意味著房地產業已失去發展機會?
專家認為,並非如此,房地產仍有全新的發展機會。
上述社科院報告認為,未來還有四類機會區域:一是人口集中流入的地區還存在住房短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周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二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及周邊區域城市;三是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線的中西部三四線城市;四是擁有獨特的環境、文化、旅遊、休閑與養老資源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