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資源錯配的根源是什麼
一種是生產要素資源錯配,一種是金融資源錯配。
首先看第一種,生產要素資源錯配。
在,生產要素資源價格基本上是放開的,但是並沒有完全放開,部分關鍵資源仍然處於壟斷地位。
當然,部分關鍵資源如礦產、天然氣、水資源價格不能完全放開也有一定道理,而在這些生產要素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某些競爭性環節價格放開還是很有必要的,否則的話,將會使整個行業失去活力與競爭力,挫傷中小企業的活力。第二類資源錯配是金融資源錯配。
我們知道,銀行的主要收益來源是存貸款利差。也就是通過吸收儲蓄用戶的存款,然後以高於儲蓄存款的利息貸出去這部分資金獲利。
但是,由於上述生產要素資源錯配以及其他原因,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那裡得到企業發展所亟需的資金,而處於上游的企業則不同了,他們往往是一些大型國企、央企、上市公司,不僅資金雄厚,而且有足額的抵押品,甚至有國家信用作為背書,銀行就更願意把資金貸給這些企業。
即使在這些企業並不缺少資金的情況下,銀行同樣有強烈的意願貸給他們資金。
對於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言,雖然他們不缺錢,銀行同樣有動力給他們貸款。因為假如銀行借給甲企業1個億,那麼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就可以計入1億元,若同時說服該企業把這1億元重新存入該銀行,那麼在銀行資產負債標的負債端就可以再次計入1個億,這樣就可以完成2個億的指標。
然後,銀行就會利用某些中小企業乙缺乏資金、但是銀行又不願意貸款給他們的狀況做「委託貸款」業務。
也就是說,銀行撮合甲企業借款給乙企業,並從中收取中介費用。當然,甲企業貸款給乙企業的利息肯定遠高於甲企業從銀行貸款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