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春播融資情況

春播融資情況

發布時間:2021-01-04 08:11:01

Ⅰ 春播花生怎樣種才高產呢

春播花生怎樣種才高產?對於花生高產這個問題來說,好多農民朋友心中都有所疑惑,不知道怎樣使花生高產。

今天,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還可以起到對土壤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和殺死,比如爛根病、枯苗病和白絹病等病毒。用葯物拌種會把病蟲害和土壤傳染性疾病,在花生的生長過程中把危害降到最低,從而達到高產。

總之,花生要想高產,一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做好每一步。高產就會水到渠成。

最後祝種植花生的農民朋友們都有一個好收成。

Ⅱ 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一、全面准確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
當前國內外環境仍然極為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從國際看,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增長,但失業率仍然處於高位,一些國家財政赤字高企,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隱患仍然沒有消除;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劇,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通脹壓力正在從新興經濟體擴大到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還沒有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目前又出現了兩個變數。一是西亞、北非政局動盪,推動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通脹形成雙重沖擊;二是日本地震、海嘯和核輻射災害,短期內將嚴重影響日本經濟,不可避免要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少,除了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外,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沒有明顯緩解,主要是物價上漲比較快、通脹預期增強,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多數城市房價還在上漲,宏觀調控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准備,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進一步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二、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宏觀調控必須堅持的方向,關鍵是要把握好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今年以來,我們已經3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2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目前廣義貨幣增速趨近調控目標,但成果需要鞏固和加強,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大環境沒有改變。一是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在低位,銀行體系流動性與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結售匯順差處於較高水平,造成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購規模較大,仍存在對沖流動性壓力。三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和通脹預期仍然較強。因此,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一是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消除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同時,要著力優化結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調節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例,防止短貸長用、擠占流動資金,造成企業營運資金緊張。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二是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當前,增長速度和就業都處在合理水平,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是第一位的。當然要充分估計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
三、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這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去年以來,我國通脹預期壓力一直在加大,特別是四季度後物價上漲較快,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對通脹問題,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們就提出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去年我們及時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3%,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保持了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是很不容易的。從一季度情況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比較復雜,許多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還有加劇趨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還在加大。受全球流動性充裕、美元走軟、西亞北非局勢動盪、日本地震災害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原油期貨價格攀升至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特別是在全球流動性寬松、投機活躍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強,價格並不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能源、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結構性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漲幅加大。今年勞動工資持續上漲,加上利率上調,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不可低估。
目前我國物價總水平仍然處於可控區間。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翹尾因素比新漲價因素影響要大一些,新漲價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總的來說還是一種結構性上漲。我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庫存充裕,當前小麥苗情長勢較好,夏糧有望獲得豐收,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進口增速較快,穩定物價具備不少有利條件,我們要增強做好價格工作的信心。
國務院從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對穩定物價總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對價格走勢的影響,及時發現導致價格波動的異常因素,採取多種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堅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當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鬆地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全力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強化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加強春播科技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種足種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糧食生產,搞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加強春季農業生產的各項保障,做好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供應,保障春耕備耕物資充足供應,努力奪取夏季糧油豐收。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繼續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確保市場供應。二是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給物價上漲提供貨幣條件。三是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要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要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環節成本,促進產供銷良性循環,避免對生產和供應形成抑制。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努力穩定市場預期。
四、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
當前,社會各方面十分關注房地產價格走勢。這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中央加強房地產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應該看到,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深入推進,市場供求矛盾有所緩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場出現了一些降溫跡象。這說明,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是正確的。也要看到,當前市場仍處於相持階段,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與調控目標和群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有的城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有的地方落實中央調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夠有力,總的調控效果還有待鞏固和加強。
房地產市場調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還要努力增加市場供應。一方面,要切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全國要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財政為此拿出1030億元,但光靠中央財政是不夠的。各級政府都要切實負起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大投入,並優先保證用地供應。要抓緊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配置、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尋租和暗箱操作,促進這一制度長期健康運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開發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保證住房建設進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並明碼標價上市銷售,對違反規定的要嚴肅查處。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是保持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和價格基本合理,並始終嚴格控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要切實做到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合理銜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
房地產調控要真正見到成效,關鍵要抓落實。目前市場正在觀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貫徹,流於形式,就很難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很難引導開發商合理定價,老百姓也很難建立起信心,我們的調控就會功虧一簣,最終,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各級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政策,強化責任,確保調控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要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情況,以及項目開工建設、竣工計劃等安排公之於眾,以便群眾監督。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督察。要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鬆。
五、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已經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步入正常發展軌道。一季度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現10.2億美元的逆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導致進口金額大幅增加。當然,這種因貿易條件惡化所帶來的順差減少,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是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出口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還很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外貿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在進出口趨於平衡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著力點要放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一方面,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繼續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擴大出口的帶動作用,特別注重改善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條件,為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發展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和境外營銷渠道,爭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全面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項長期戰略,要繼續積極推進,同時要注重防範風險、提高效益。
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年是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認真做好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一要狠抓節能減排工作不放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抓緊把目標任務分解下去。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當前節能減排形勢有反復苗頭,對此決不可忽視,放任自流。有關地方和部門要高度重視,盡快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二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抓緊制定標准,細化具體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緊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隨著部分刺激消費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義和實際消費增速都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關鍵是要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費環境,從根本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四要正確處理內需外需關系。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著力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繼續用好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國際市場加快自身發展,帶動國內技術進步,增強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Ⅲ 中國經濟形勢到底怎麼樣

自月25日起,經濟日報在頭版開設「平穩開局看亮點」專欄,持續刊發十篇文章,透視一季度經濟數據中呈現出的亮點,分析亮點形成的原因,以及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影響,帶你全面准確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2015年一季度,盡管GDP增速放緩至7.0%,但細讀數據不難看到,國民經濟結構在分化調整中已然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服務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態勢十分明顯。

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高於第二產業6.4%的增速,比GDP增速快0.9個百分點。從相關指標看,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0.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總額為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

「2013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46.9%,這個數據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了51.6%。」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服務業增長速度快於工業,且在GDP中的佔比持續提升,深刻地反映了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中,服務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主導轉型的趨勢更趨明顯。

不斷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相結合,增強了經濟主體轉型升級的信心,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產業整體呈現出由「重」變「輕」的態勢,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正在加快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融合,加快催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新的經濟成分加速增長。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主體的繼續孕育成長,服務業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3月份,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雖然環比小幅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榮枯線3.7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仍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趨勢。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升級類商品銷售明顯快於一般類消費品,旅遊文化等新產業快速發展,與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繼續高速擴張,也進一步表明當前服務業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市場積極因素正在釋放。

此外,從投資指標看,一季度,全社會投資同比增長13.5%,但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7%,快於第二產業11.0%的投資增速。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進一步加快,將為未來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更強有力的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運行中的困難仍然不少。不過,隨著經濟轉型的推進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新生動力加快孕育,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也將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
打開APP,上傳一張蛋糕的照片,Orbeus不僅會告訴你上傳的是奶油蛋糕,而且還會自動為它打上食物、適合下午茶等標簽。這款APP由一群在美中國留學生創建,在蘋果商店上線不到半年,下載量已突破數百萬。

就在上個月,Orbeus公司回到了中國。Orbeus中國區總監王靜以前也創辦過企業。這一次她按「老規矩」,花幾百塊錢找了一家代理公司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沒想到才短短5天,代理公司就告訴她執照辦下來了,而且還是營業執照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三證合一」的新版本。記者告訴王靜,即使是她自己去辦理,也只需要提交一次材料,5個工作日就同樣能拿到「三證合一」的營業執照。王靜聽完,一拍手說,「哎呀,虧了,讓他們白賺了這筆錢。我得提醒其他人,以後完全可以自己去辦理營業執照!」

2015年,我國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著力改革商事制度,市場活力持續增強。以簡化注冊資本登記,逐步實現「三證合一」為核心的改革讓許多像王靜這樣的創業者打開了事業的新篇章。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272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4.3%;注冊資本(金)5.2萬億元,增長78.3%;其中新登記企業84.4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38.4%,注冊資本(金)4.8萬億元,增長90.6%,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也表明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信心依然高漲。

改革不僅縮短了注冊時間,也降低了注冊成本,減少了創業者的經濟負擔。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前注冊的小微企業辦理營業執照所需的平均費用為723元,改革後的平均費用減少為272元。改革前小微企業不需支付費用就能辦好營業執照的佔53.76%,改革後這一比例增加到71.71%。

錢雖然不多,卻體現著國家對創業者最直接的支持,這種支持也反過來增強了創業者和全社會的信心。「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創新創業,創業團隊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北大孵化園副總經理周子依形容說。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西藏拉薩的西熱洛珠正帶著來自家鄉牧區的姑娘們印製經幡;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咖啡館的招賢榜上貼滿了對創業小夥伴的召喚;窩在浙江義烏青岩劉村的淘寶店主們在一次次發貨中積攢著財富和希望。

這些創業者就是中國經濟肌理中最新鮮的細胞,他們用自身的跳動增強了中國經濟的脈搏,書寫著個人和國家的速度與激情。「在穩經濟、促改革之外,這波創業潮還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陳庚看得更長遠,「再過10年、20年,這波創業的年輕人會成長為中堅力量。不管他們是成長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轉到其他行業,這段創業經歷留下的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將影響他們一生,進而帶動全社會,讓中國真正具有創新型國家的氣質。」(經濟日報記者 佘穎)

三農業生產持續向好
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糧食生產連續兩年跨上1.2萬億斤台階、農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之後,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依然不減。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最大亮點在於糧食生產實現「開門紅」,春播面積擴大,夏糧長勢良好。

種植面積是糧食產量的基礎。今年國家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加之市場糧價基本穩定,農民種糧有積極性。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1萬多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全國稻穀意向種植面積增長0.2%,小麥增長0.7%,玉米增長1.9%。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截至目前,主產區苗情良好,特別是佔全國小麥面積四成以上的河南、山東兩省苗情明顯好於上年;東北地區春播已經展開,墒情好於去年。同時,各地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黃河及長江流域棉區減棉擴糧,華南地區減糖擴糧,長江下游地區減油擴麥,南方地區開發冬閑田擴種薯類。

今年春季糧食生產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有新舉措,不少新型主體重視提高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生產轉方式初露端倪。1月份,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隨後,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山東高青縣索家村禾野蔬菜合作社理事長王安民是馬鈴薯種植大戶。兩個月前,他新上了一台多功能馬鈴薯播種機,「很方便,2小時就能種完,工作效率是人工播種的幾十倍。機播深淺一致,株距准確,覆膜嚴實,每畝能增產四百斤,5月份就可以成熟收獲。」

農業的好形勢也為管理通脹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CPI指標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價格決定,農產品又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142億斤,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達到歷史高點。總體看,糧價、豬價、菜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

「穩定經濟增長首先要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否則就可能出現增速走低、物價走高的不利局面。」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當前,良好的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為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物價增幅不突破上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預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穩定物價等方面依然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必須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過去主要放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方面,而對農業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不夠,今後需要加大對以上兩方面的投入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四資本市場持續活躍
4月27日,上證綜指再創新高,一舉拿下4527.4點,給A股投資者帶來驚喜。盤中中國石化漲停,中國石油則大漲9.98%。股市能再創新高,與投資者對穩增長促改革的政策預期有密切關系。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活躍。一季度,A股市場成交不僅刷新了季度歷史數據,達到41.8萬億元,奪得全球第三,而且還一舉坐上了IPO新股市場全球冠軍的位子。

回看一季度的A股,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最大的看點莫過於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大增。數據顯示,一季度A股市場共有70家企業IPO,較2014年同期的48家上升了46%,融資額由2014年同期的335億元升至483億元,上升44%,創下了A股融資額新高。而且,由於市場資金充沛,A股IPO100%獲得超額認購。據統計,一季度有86%的新股認購倍數都超過了100倍。今年一季度,A股融資規模已經達到2334.79億元。

直接融資量能的提高與今年A股市場的走強密不可分。截至4月27日,A股累計上漲達到39.96%。按最新的收盤點位計算,A股市值規模超過53萬億元,比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達到頂峰6124.04點時的35.54萬億元有顯著提升。A股日益擴大的直接融資平台,對改變我國金融結構不合理現狀和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個看點是A股為中國百姓帶來了投資的財富效應。數字顯示,一季度新增股票賬戶同比增長433%,達到795萬多戶;從持股看,90%以上賬戶持股市值50萬元以下;市場交易金額中,自然人投資者佔到八成以上。

再看行情數據,從年初到4月27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板齊發,漲幅分別達到39.96%、63.62%、86.68%。而行業板塊方面,無一板塊下跌,漲幅最高的是計算機,達到102.16%,漲幅最低的是銀行,幅度為10.71%。

此輪牛市被眾多業內人士視為必然,其長度甚至有望覆蓋中國經濟轉型的全過程。「這輪牛市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牛市,包括主板、創業板、三板、OTC甚至港股,通過發展直接融資來解決經濟問題,推動經濟轉型和改革。我們正處於股權投資大繁榮的時代。」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說。

如此而言,A股走牛乃眾望所歸。專家認為,A股有望在經濟轉型的紅利集中釋放年代,在貨幣政策趨向寬松的大背景下,走得更遠、更牛氣。(經濟日報記者 江帆)

五高新產業快速成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裝備製造業增長7.7%,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0個和1.3個百分點,高新產業加快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

記者近日在成都采訪時,為這串數據找到了一個生動「註解」:一家智能製造領域的民營企業,歷時5年創新,一舉打破國外產品幾十年的市場壟斷,年實現銷售收入過億元,未來3年公司市值有望達到100億元以上。

這家企業名叫前沿動力集團公司,主攻CAE工業支撐軟體研發。CAE能大幅提高設計質量,優化產品開發流程,是智能製造的重要組成。長期以來,國內CAE市場95%以上被歐美軟體壟斷,且大多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電子等國家核心競爭力領域,造成創新創造「空心化」。前沿動力瞄準這個短板,研製出擁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CAE軟體平台推向市場。

這個民營企業的發展路徑折射出一個產業的大勢。從全局看,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以「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戰略布局推動智能製造,以搶占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我國也著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驅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過去5年,中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字化工具的普及率達54%,每年保持4%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生產線上用數控比重達到30%,年均增長也達4%。全局戰略部署與企業轉型內需疊加,點燃了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引擎。

智能製造產業能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釋放智能製造等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潛力,以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

4月23日,由浪潮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等20家機構發起的「中國智能製造信息化推進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將打造協同創新平台與成果轉化應用推廣聯合體,共同推動國家智能製造產業相關標准制定和推廣工作。伴隨著這種凝聚力、協作力的增強,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六新型消費紅紅火火
網路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網購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網路零售保持強勁勢頭,一季度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4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8.9%,對社會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1%。另據商務部監測,一季度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網上商店銷售額增長39.7%,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4.5個百分點。

隨著相關進口保稅、清關政策的改善,跨境電商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國內網站直接采購海外商品。不久前,網上超市「1號店」正式上線了「進口·海購」獨立頻道,以「保稅進口」和「海外直郵」的雙模式為消費者帶來海外商品。在1號店董事長於剛看來,跨境電商作為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有望在今年快速爆發。他們的海購項目也將加大投入,打通海外采購的關鍵環節。

受到網路消費沖擊的傳統百貨業,也不斷在線上線下融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王府井百貨是知名的傳統百貨企業,近來正在通過其獨特的買手制、O2O轉型和大數據運用等多種與眾不同的營銷方式,探尋一條全渠道消費模式發展之路。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報告顯示,線上銷售在報告期內同比增長397%。去年2月,王府井百貨就與騰訊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除了微信,王府井百貨也提供了自身的移動端APP應用,通過微信和APP應用等移動端的活動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完成體驗和消費的環節來打造線上線下交易閉環。在這一過程中,依靠自身的大數據和線下門店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消費服務和理想的實體店體驗環節。

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需要在規范中加以促進。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商務部將啟動一個新的電子商務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促進中小城市電子商務應用,推進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大防範侵權假冒的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亢舒)

七外商投資環境更加開放寬松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實際上,中國吸引外資規模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已經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今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861家,同比增長2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根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

由此可見,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較強。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高增長是主因,一季度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9%。

盡管我國吸收外資保持高速增長,但仍有「外資撤離潮」這樣的說法出現。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分析稱,這跟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有關系。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2001年的24%,提高至2014年的55.4%,同時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而原有的一些製造業外資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這實際並不能支撐「外資撤離潮」的說法。

實際上,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勢必會越來越強。4月,廣東、天津、福建三大自貿區正式掛牌,同時,上海自貿區擴展區域范圍。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介紹,四大自貿區共用一張負面清單,自貿區范圍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清單以外充分開放,外國投資者及其投資享有不低於中國投資者及其投資的待遇。

更加開放、寬松的外商投資環境還以立法的形式得到進一步保障。今年1月,商務部對外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根據徵求意見稿,將取消現行對外商投資的逐案審批體制,構建「有限許可加全面報告」的准入管理制度。這部法律未來順利實施後,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下,絕大部分的外資進入將不再進行審批。(經濟日報記者 亢舒)

八分配結構改善 收入穩定增長
「今年,村民們的人均純收入肯定能超過6000元。」貴州省平壩縣高峰鎮麻郎村黨支部書記劉喬英信心滿滿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

麻郎村曾經是貴州省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貴州省在建設貴安新區的過程中,將麻郎村劃入了貴安新區,並引入專門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公司。村民們不僅可以用土地入股,還能到附近的工廠上班,每月僅務工一項就能多收入兩三千塊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這意味著盡管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並繼續跑贏GDP增速。這一平穩開局,也為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與就業狀況總體上較為穩定有關。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一季度,我國城鎮新增就業320萬。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一季度,我國調查失業率大概在5.1%左右,總體比較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也在下降。一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縮小0.05。

農村居民收入快於城鎮,一方面受益於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另一方面,也與農民工外出務工收入穩步上漲有關。據統計,到2月末,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長11.9%。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因素相互交織,局部地區的就業壓力可能會有所加大,這些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形成一定壓力。為了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下一步要繼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讓老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夠有明顯增加。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各項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調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標准提高、居民醫保補助增加等惠民政策落實到位。(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九構建「三大支撐帶」區域發展新格局
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等全面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步入穩步推進、務實發展的新階段。

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構建新常態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一年多來,中央不斷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等舉措,廣泛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全方位推進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

4月16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標志著長江經濟帶戰略已從頂層設計轉向了專項規劃與具體實施並進階段。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長江經濟帶沿線12個海關已全部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有序轉移及區域大市場構建,有望讓長江經濟帶真正「通」起來、「亮」起來、「活」起來。

4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綱要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工作已進入集中攻堅、重點突破、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將著力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發揮重大項目對穩增長和協同發展的關鍵作用。據統計,僅北京中關村地區就有869家企業在河北、天津兩地設立分支機構1532家。

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有力支撐下,我國區域發展得到穩步推進。一季度,東部地區經濟運行平穩有序,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中西部地區發展穩中有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和潛力所在;東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雖低位徘徊,但轉型的力度不斷加大。此外,國家級新區、產業轉移示範區、合作試驗區等重點區域和發展平台加快發展,在集聚生產要素、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劉蘇社表示,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支撐帶」已端倪初見,對於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經濟日報記者 顧陽)

十更多「獲得感」 更密「安全網」
「這些年,能夠感受到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這座溫馨的城市安家。」家住廈門的孫阿姨高興地跟記者說起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以前,老伴身體不好,我們總是跑外地去看病,隨著醫療條件改善,我們再也不用為了看病而奔波了。退休金逐年增加,養老又多了一份保障,這些都讓我們感到心裡踏實。」

從堅持就業優先到加強社會保障,從促進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善民生福祉,一直是社會事業建設努力的目標。今年以來,縱貫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的社保「安全網」不斷織密織牢,成為一大亮點。

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社保擴面征繳總體形勢穩定,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進入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實現連續第十一年增加。在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仍然連續較大幅度提高,不僅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與此同時,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這是我國首次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截至4月底,這一政策已有一半以上地區落實到位,改革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廣大群眾。

在逐步建立統一的全國城鄉保障體系的同時,社保制度建設則向著公平方向邁出新步伐。隨著《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出台,養老並軌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有30個省份出台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意見。而居民大病保險的全面啟動實施和醫保支付方式的深化改革,有望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

社會事業建設能夠穩步發展的基石,來源於國家財政支出不斷傾斜民生。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民生財政、社會事業仍然是各地財政支出的重點、亮點。今年一季度,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403億元,增長12%;教育支出4728億元,增長8.5%;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462億元,增長13.3%……一組組數字也如一股股力量,推動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著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正如經濟發展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一樣,社會事業的發展趨勢也要從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隨著各地社會事業投入占整個公共財政支出比重的持續加大,我國社會保障網覆蓋面還將繼續擴大,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從長遠看,只有切實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增進民生福祉,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進步,讓百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民生紅利」。(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來源:經濟日報

Ⅳ 怎樣從春播紅薯上剪秧苗

紅薯是一種比較容易生長的農作物,一截紅薯藤埋到土裡就能生根發芽;可能有小夥伴會問,為什麼是先埋藤種植再生根呢?不能育好帶根須的苗再種植嗎?對於這樣的疑問,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帶根苗和現割苗的優缺點和區別,以及對應的管理方法。

正確選擇種植時間:帶根苗種植的時間安排與剪苗種植的時間安排差不多,冬天一般安排在早上10點鍾左右,可以讓種苗吸收足夠的溫度,可以安然度過第一個冷夜;秋初一般安排在下午4點鍾後,讓種植下去的紅薯苗有一個晚上的過渡和適應時間,防止第二天由於烈日的暴曬而被曬枯了。

選擇豎栽種植:豎栽方式是帶根苗種植的唯一選擇,所以我們用帶根苗種植的時候,需要選擇豎栽方式。

Ⅳ 春播玉米播種深了苗賴怎麼辦

春播玉米種子播身子是對喵的發發苗是沒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不要著急,只要不太乾旱就沒問題

Ⅵ 春播千粒種

秋收萬道擔糧!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同理人在讀書時要努力才會收獲知識幸福!因果有付出才有回報!

Ⅶ 怎樣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一、全面准確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投資、消費、出口穩定增長,內需支撐作用增強;工業平穩增長,農業生產形勢向好;財政收支增長較快,貨幣信貸平穩回調,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逐步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就業和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些情況說明,中央關於今年經濟工作的決策和部署是正確的、有成效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取得的成績,看到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進一步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當前國內外環境仍然極為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從國際看,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增長,但失業率仍然處於高位,一些國家財政赤字高企,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隱患仍然沒有消除;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劇,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通脹壓力正在從新興經濟體擴大到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還沒有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目前又出現了兩個變數。一是西亞、北非政局動盪,推動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通脹形成雙重沖擊;二是日本地震、海嘯和核輻射災害,短期內將嚴重影響日本經濟,不可避免要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少,除了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外,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沒有明顯緩解,主要是物價上漲比較快、通脹預期增強,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多數城市房價還在上漲,宏觀調控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准備,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進一步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二、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宏觀調控必須堅持的方向,關鍵是要把握好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今年以來,我們已經3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2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目前廣義貨幣增速趨近調控目標,但成果需要鞏固和加強,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大環境沒有改變。一是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在低位,銀行體系流動性與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結售匯順差處於較高水平,造成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購規模較大,仍存在對沖流動性壓力。三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和通脹預期仍然較強。因此,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一是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消除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同時,要著力優化結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調節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例,防止短貸長用、擠占流動資金,造成企業營運資金緊張。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二是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當前,增長速度和就業都處在合理水平,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是第一位的。當然要充分估計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
三、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這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去年以來,我國通脹預期壓力一直在加大,特別是四季度後物價上漲較快,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對通脹問題,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們就提出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去年我們及時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3%,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保持了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是很不容易的。從一季度情況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比較復雜,許多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還有加劇趨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還在加大。受全球流動性充裕、美元走軟、西亞北非局勢動盪、日本地震災害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原油期貨價格攀升至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特別是在全球流動性寬松、投機活躍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強,價格並不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能源、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結構性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漲幅加大。今年勞動工資持續上漲,加上利率上調,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不可低估。
目前我國物價總水平仍然處於可控區間。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翹尾因素比新漲價因素影響要大一些,新漲價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總的來說還是一種結構性上漲。我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庫存充裕,當前小麥苗情長勢較好,夏糧有望獲得豐收,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進口增速較快,穩定物價具備不少有利條件,我們要增強做好價格工作的信心。
國務院從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對穩定物價總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對價格走勢的影響,及時發現導致價格波動的異常因素,採取多種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堅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當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鬆地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全力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強化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加強春播科技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種足種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糧食生產,搞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加強春季農業生產的各項保障,做好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供應,保障春耕備耕物資充足供應,努力奪取夏季糧油豐收。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繼續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確保市場供應。二是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給物價上漲提供貨幣條件。三是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要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要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環節成本,促進產供銷良性循環,避免對生產和供應形成抑制。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努力穩定市場預期。[!--empirenews.page--]
四、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
當前,社會各方面十分關注房地產價格走勢。這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中央加強房地產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應該看到,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深入推進,市場供求矛盾有所緩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場出現了一些降溫跡象。這說明,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是正確的。也要看到,當前市場仍處於相持階段,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與調控目標和群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有的城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有的地方落實中央調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夠有力,總的調控效果還有待鞏固和加強。
房地產市場調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還要努力增加市場供應。一方面,要切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全國要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財政為此拿出1030億元,但光靠中央財政是不夠的。各級政府都要切實負起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大投入,並優先保證用地供應。要抓緊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配置、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尋租和暗箱操作,促進這一制度長期健康運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開發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保證住房建設進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並明碼標價上市銷售,對違反規定的要嚴肅查處。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是保持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和價格基本合理,並始終嚴格控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要切實做到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合理銜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
房地產調控要真正見到成效,關鍵要抓落實。目前市場正在觀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貫徹,流於形式,就很難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很難引導開發商合理定價,老百姓也很難建立起信心,我們的調控就會功虧一簣,最終,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各級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政策,強化責任,確保調控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要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情況,以及項目開工建設、竣工計劃等安排公之於眾,以便群眾監督。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督察。要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鬆。
五、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已經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步入正常發展軌道。一季度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現10.2億美元的逆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導致進口金額大幅增加。當然,這種因貿易條件惡化所帶來的順差減少,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是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出口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還很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外貿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在進出口趨於平衡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著力點要放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一方面,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繼續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擴大出口的帶動作用,特別注重改善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條件,為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發展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和境外營銷渠道,爭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全面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項長期戰略,要繼續積極推進,同時要注重防範風險、提高效益。
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年是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認真做好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一要狠抓節能減排工作不放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抓緊把目標任務分解下去。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當前節能減排形勢有反復苗頭,對此決不可忽視,放任自流。有關地方和部門要高度重視,盡快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二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抓緊制定標准,細化具體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緊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隨著部分刺激消費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義和實際消費增速都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關鍵是要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費環境,從根本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四要正確處理內需外需關系。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著力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繼續用好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國際市場加快自身發展,帶動國內技術進步,增強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Ⅷ 春播景天出苗後多久長真葉

正常情況下一個月左右長真葉,如果一直沒變化,考慮是僵苗了!一旦僵苗,只有移苗才行!

Ⅸ 中國經濟形勢究竟怎樣

自4月25日起,經濟日報在頭版開設「平穩開局看亮點」專欄,持續刊發十篇文章,透視一季度經濟數據中呈現出的亮點,分析亮點形成的原因,以及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影響,帶你全面准確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2015年一季度,盡管GDP增速放緩至7.0%,但細讀數據不難看到,國民經濟結構在分化調整中已然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服務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態勢十分明顯。

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高於第二產業6.4%的增速,比GDP增速快0.9個百分點。從相關指標看,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0.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總額為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

「2013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46.9%,這個數據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了51.6%。」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服務業增長速度快於工業,且在GDP中的佔比持續提升,深刻地反映了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中,服務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型主導轉型的趨勢更趨明顯。

不斷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相結合,增強了經濟主體轉型升級的信心,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產業整體呈現出由「重」變「輕」的態勢,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正在加快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融合,加快催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新的經濟成分加速增長。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主體的繼續孕育成長,服務業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3月份,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雖然環比小幅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榮枯線3.7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仍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趨勢。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升級類商品銷售明顯快於一般類消費品,旅遊文化等新產業快速發展,與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繼續高速擴張,也進一步表明當前服務業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市場積極因素正在釋放。

此外,從投資指標看,一季度,全社會投資同比增長13.5%,但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7%,快於第二產業11.0%的投資增速。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進一步加快,將為未來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更強有力的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運行中的困難仍然不少。不過,隨著經濟轉型的推進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新生動力加快孕育,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也將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
打開APP,上傳一張蛋糕的照片,Orbeus不僅會告訴你上傳的是奶油蛋糕,而且還會自動為它打上食物、適合下午茶等標簽。這款APP由一群在美中國留學生創建,在蘋果商店上線不到半年,下載量已突破數百萬。

就在上個月,Orbeus公司回到了中國。Orbeus中國區總監王靜以前也創辦過企業。這一次她按「老規矩」,花幾百塊錢找了一家代理公司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沒想到才短短5天,代理公司就告訴她執照辦下來了,而且還是營業執照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三證合一」的新版本。記者告訴王靜,即使是她自己去辦理,也只需要提交一次材料,5個工作日就同樣能拿到「三證合一」的營業執照。王靜聽完,一拍手說,「哎呀,虧了,讓他們白賺了這筆錢。我得提醒其他人,以後完全可以自己去辦理營業執照!」

2015年,我國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著力改革商事制度,市場活力持續增強。以簡化注冊資本登記,逐步實現「三證合一」為核心的改革讓許多像王靜這樣的創業者打開了事業的新篇章。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272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4.3%;注冊資本(金)5.2萬億元,增長78.3%;其中新登記企業84.4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38.4%,注冊資本(金)4.8萬億元,增長90.6%,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也表明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信心依然高漲。

改革不僅縮短了注冊時間,也降低了注冊成本,減少了創業者的經濟負擔。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前注冊的小微企業辦理營業執照所需的平均費用為723元,改革後的平均費用減少為272元。改革前小微企業不需支付費用就能辦好營業執照的佔53.76%,改革後這一比例增加到71.71%。

錢雖然不多,卻體現著國家對創業者最直接的支持,這種支持也反過來增強了創業者和全社會的信心。「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創新創業,創業團隊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北大孵化園副總經理周子依形容說。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西藏拉薩的西熱洛珠正帶著來自家鄉牧區的姑娘們印製經幡;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咖啡館的招賢榜上貼滿了對創業小夥伴的召喚;窩在浙江義烏青岩劉村的淘寶店主們在一次次發貨中積攢著財富和希望。

這些創業者就是中國經濟肌理中最新鮮的細胞,他們用自身的跳動增強了中國經濟的脈搏,書寫著個人和國家的速度與激情。「在穩經濟、促改革之外,這波創業潮還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陳庚看得更長遠,「再過10年、20年,這波創業的年輕人會成長為中堅力量。不管他們是成長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轉到其他行業,這段創業經歷留下的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將影響他們一生,進而帶動全社會,讓中國真正具有創新型國家的氣質。」(經濟日報記者 佘穎)

三農業生產持續向好
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糧食生產連續兩年跨上1.2萬億斤台階、農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之後,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依然不減。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的最大亮點在於糧食生產實現「開門紅」,春播面積擴大,夏糧長勢良好。

種植面積是糧食產量的基礎。今年國家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加之市場糧價基本穩定,農民種糧有積極性。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1萬多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全國稻穀意向種植面積增長0.2%,小麥增長0.7%,玉米增長1.9%。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截至目前,主產區苗情良好,特別是佔全國小麥面積四成以上的河南、山東兩省苗情明顯好於上年;東北地區春播已經展開,墒情好於去年。同時,各地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黃河及長江流域棉區減棉擴糧,華南地區減糖擴糧,長江下游地區減油擴麥,南方地區開發冬閑田擴種薯類。

今年春季糧食生產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有新舉措,不少新型主體重視提高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生產轉方式初露端倪。1月份,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隨後,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加快推進。山東高青縣索家村禾野蔬菜合作社理事長王安民是馬鈴薯種植大戶。兩個月前,他新上了一台多功能馬鈴薯播種機,「很方便,2小時就能種完,工作效率是人工播種的幾十倍。機播深淺一致,株距准確,覆膜嚴實,每畝能增產四百斤,5月份就可以成熟收獲。」

農業的好形勢也為管理通脹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CPI指標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價格決定,農產品又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142億斤,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達到歷史高點。總體看,糧價、豬價、菜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

「穩定經濟增長首先要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否則就可能出現增速走低、物價走高的不利局面。」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當前,良好的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為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物價增幅不突破上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預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穩定物價等方面依然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必須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過去主要放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方面,而對農業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不夠,今後需要加大對以上兩方面的投入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四資本市場持續活躍
4月27日,上證綜指再創新高,一舉拿下4527.4點,給A股投資者帶來驚喜。盤中中國石化漲停,中國石油則大漲9.98%。股市能再創新高,與投資者對穩增長促改革的政策預期有密切關系。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活躍。一季度,A股市場成交不僅刷新了季度歷史數據,達到41.8萬億元,奪得全球第三,而且還一舉坐上了IPO新股市場全球冠軍的位子。

回看一季度的A股,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最大的看點莫過於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大增。數據顯示,一季度A股市場共有70家企業IPO,較2014年同期的48家上升了46%,融資額由2014年同期的335億元升至483億元,上升44%,創下了A股融資額新高。而且,由於市場資金充沛,A股IPO100%獲得超額認購。據統計,一季度有86%的新股認購倍數都超過了100倍。今年一季度,A股融資規模已經達到2334.79億元。

直接融資量能的提高與今年A股市場的走強密不可分。截至4月27日,A股累計上漲達到39.96%。按最新的收盤點位計算,A股市值規模超過53萬億元,比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達到頂峰6124.04點時的35.54萬億元有顯著提升。A股日益擴大的直接融資平台,對改變我國金融結構不合理現狀和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個看點是A股為中國百姓帶來了投資的財富效應。數字顯示,一季度新增股票賬戶同比增長433%,達到795萬多戶;從持股看,90%以上賬戶持股市值50萬元以下;市場交易金額中,自然人投資者佔到八成以上。

再看行情數據,從年初到4月27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板齊發,漲幅分別達到39.96%、63.62%、86.68%。而行業板塊方面,無一板塊下跌,漲幅最高的是計算機,達到102.16%,漲幅最低的是銀行,幅度為10.71%。

此輪牛市被眾多業內人士視為必然,其長度甚至有望覆蓋中國經濟轉型的全過程。「這輪牛市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牛市,包括主板、創業板、三板、OTC甚至港股,通過發展直接融資來解決經濟問題,推動經濟轉型和改革。我們正處於股權投資大繁榮的時代。」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說。

如此而言,A股走牛乃眾望所歸。專家認為,A股有望在經濟轉型的紅利集中釋放年代,在貨幣政策趨向寬松的大背景下,走得更遠、更牛氣。(經濟日報記者 江帆)

五高新產業快速成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裝備製造業增長7.7%,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0個和1.3個百分點,高新產業加快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

記者近日在成都采訪時,為這串數據找到了一個生動「註解」:一家智能製造領域的民營企業,歷時5年創新,一舉打破國外產品幾十年的市場壟斷,年實現銷售收入過億元,未來3年公司市值有望達到100億元以上。

這家企業名叫前沿動力集團公司,主攻CAE工業支撐軟體研發。CAE能大幅提高設計質量,優化產品開發流程,是智能製造的重要組成。長期以來,國內CAE市場95%以上被歐美軟體壟斷,且大多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車、機械、電子等國家核心競爭力領域,造成創新創造「空心化」。前沿動力瞄準這個短板,研製出擁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CAE軟體平台推向市場。

這個民營企業的發展路徑折射出一個產業的大勢。從全局看,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以「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戰略布局推動智能製造,以搶占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我國也著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驅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過去5年,中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字化工具的普及率達54%,每年保持4%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生產線上用數控比重達到30%,年均增長也達4%。全局戰略部署與企業轉型內需疊加,點燃了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引擎。

智能製造產業能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釋放智能製造等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潛力,以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

4月23日,由浪潮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等20家機構發起的「中國智能製造信息化推進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將打造協同創新平台與成果轉化應用推廣聯合體,共同推動國家智能製造產業相關標准制定和推廣工作。伴隨著這種凝聚力、協作力的增強,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六新型消費紅紅火火
網路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網購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網路零售保持強勁勢頭,一季度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4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8.9%,對社會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1%。另據商務部監測,一季度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網上商店銷售額增長39.7%,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4.5個百分點。

隨著相關進口保稅、清關政策的改善,跨境電商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國內網站直接采購海外商品。不久前,網上超市「1號店」正式上線了「進口·海購」獨立頻道,以「保稅進口」和「海外直郵」的雙模式為消費者帶來海外商品。在1號店董事長於剛看來,跨境電商作為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有望在今年快速爆發。他們的海購項目也將加大投入,打通海外采購的關鍵環節。

受到網路消費沖擊的傳統百貨業,也不斷在線上線下融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王府井百貨是知名的傳統百貨企業,近來正在通過其獨特的買手制、O2O轉型和大數據運用等多種與眾不同的營銷方式,探尋一條全渠道消費模式發展之路。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報告顯示,線上銷售在報告期內同比增長397%。去年2月,王府井百貨就與騰訊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除了微信,王府井百貨也提供了自身的移動端APP應用,通過微信和APP應用等移動端的活動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完成體驗和消費的環節來打造線上線下交易閉環。在這一過程中,依靠自身的大數據和線下門店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消費服務和理想的實體店體驗環節。

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需要在規范中加以促進。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商務部將啟動一個新的電子商務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促進中小城市電子商務應用,推進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大防範侵權假冒的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亢舒)

七外商投資環境更加開放寬松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實際上,中國吸引外資規模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已經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今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861家,同比增長2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根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

由此可見,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較強。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高增長是主因,一季度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9%。

盡管我國吸收外資保持高速增長,但仍有「外資撤離潮」這樣的說法出現。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分析稱,這跟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有關系。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2001年的24%,提高至2014年的55.4%,同時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而原有的一些製造業外資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這實際並不能支撐「外資撤離潮」的說法。

實際上,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勢必會越來越強。4月,廣東、天津、福建三大自貿區正式掛牌,同時,上海自貿區擴展區域范圍。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介紹,四大自貿區共用一張負面清單,自貿區范圍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清單以外充分開放,外國投資者及其投資享有不低於中國投資者及其投資的待遇。

更加開放、寬松的外商投資環境還以立法的形式得到進一步保障。今年1月,商務部對外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根據徵求意見稿,將取消現行對外商投資的逐案審批體制,構建「有限許可加全面報告」的准入管理制度。這部法律未來順利實施後,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下,絕大部分的外資進入將不再進行審批。(經濟日報記者 亢舒)

八分配結構改善 收入穩定增長
「今年,村民們的人均純收入肯定能超過6000元。」貴州省平壩縣高峰鎮麻郎村黨支部書記劉喬英信心滿滿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

麻郎村曾經是貴州省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貴州省在建設貴安新區的過程中,將麻郎村劃入了貴安新區,並引入專門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公司。村民們不僅可以用土地入股,還能到附近的工廠上班,每月僅務工一項就能多收入兩三千塊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這意味著盡管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並繼續跑贏GDP增速。這一平穩開局,也為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與就業狀況總體上較為穩定有關。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一季度,我國城鎮新增就業320萬。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一季度,我國調查失業率大概在5.1%左右,總體比較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也在下降。一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縮小0.05。

農村居民收入快於城鎮,一方面受益於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另一方面,也與農民工外出務工收入穩步上漲有關。據統計,到2月末,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長11.9%。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因素相互交織,局部地區的就業壓力可能會有所加大,這些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形成一定壓力。為了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下一步要繼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讓老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夠有明顯增加。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各項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調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標准提高、居民醫保補助增加等惠民政策落實到位。(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九構建「三大支撐帶」區域發展新格局
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等全面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步入穩步推進、務實發展的新階段。

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構建新常態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一年多來,中央不斷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等舉措,廣泛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全方位推進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

4月16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標志著長江經濟帶戰略已從頂層設計轉向了專項規劃與具體實施並進階段。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長江經濟帶沿線12個海關已全部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有序轉移及區域大市場構建,有望讓長江經濟帶真正「通」起來、「亮」起來、「活」起來。

4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綱要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工作已進入集中攻堅、重點突破、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將著力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發揮重大項目對穩增長和協同發展的關鍵作用。據統計,僅北京中關村地區就有869家企業在河北、天津兩地設立分支機構1532家。

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有力支撐下,我國區域發展得到穩步推進。一季度,東部地區經濟運行平穩有序,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中西部地區發展穩中有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和潛力所在;東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雖低位徘徊,但轉型的力度不斷加大。此外,國家級新區、產業轉移示範區、合作試驗區等重點區域和發展平台加快發展,在集聚生產要素、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劉蘇社表示,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支撐帶」已端倪初見,對於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經濟日報記者 顧陽)

十更多「獲得感」 更密「安全網」
「這些年,能夠感受到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這座溫馨的城市安家。」家住廈門的孫阿姨高興地跟記者說起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以前,老伴身體不好,我們總是跑外地去看病,隨著醫療條件改善,我們再也不用為了看病而奔波了。退休金逐年增加,養老又多了一份保障,這些都讓我們感到心裡踏實。」

從堅持就業優先到加強社會保障,從促進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善民生福祉,一直是社會事業建設努力的目標。今年以來,縱貫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的社保「安全網」不斷織密織牢,成為一大亮點。

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社保擴面征繳總體形勢穩定,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進入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實現連續第十一年增加。在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仍然連續較大幅度提高,不僅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與此同時,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這是我國首次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截至4月底,這一政策已有一半以上地區落實到位,改革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廣大群眾。

在逐步建立統一的全國城鄉保障體系的同時,社保制度建設則向著公平方向邁出新步伐。隨著《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出台,養老並軌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有30個省份出台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意見。而居民大病保險的全面啟動實施和醫保支付方式的深化改革,有望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

社會事業建設能夠穩步發展的基石,來源於國家財政支出不斷傾斜民生。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收支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民生財政、社會事業仍然是各地財政支出的重點、亮點。今年一季度,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403億元,增長12%;教育支出4728億元,增長8.5%;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462億元,增長13.3%……一組組數字也如一股股力量,推動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著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正如經濟發展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一樣,社會事業的發展趨勢也要從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隨著各地社會事業投入占整個公共財政支出比重的持續加大,我國社會保障網覆蓋面還將繼續擴大,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從長遠看,只有切實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增進民生福祉,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進步,讓百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民生紅利」。(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來源:經濟日報

Ⅹ 春播玉米,出現這種情況

是玉米穗腐病:玉米的穗軸、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頂部、中部出現黑版灰色、黑青色、權暗褐色、粉紅色霉層,主要是品種抗性差、天氣多雨潮濕造成。選用優良抗性強的玉米品種。實現合理輪作,清除玉米秸稈,銷毀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早熟

閱讀全文

與春播融資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