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郵政債券理財怎麼佯
收益一般,比銀抄行定期高一點而已。
銀行的理財產根據收益的不同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產品。
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Ⅱ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為什麼要在中債登上登記
因為發行的是債券類型理財產品。
Ⅲ 銀行理財產品屬什麼債
在中國,大多數投資者對銀行存在著盲目信任,似乎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沒什麼理財經驗的人(主要指剛接觸的菜鳥、大爺大媽)眼裡,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躺著收回本金與利息,什麼也不用管。(不知哪來的自信)
套路一:模糊自發與代售。(這幾乎是行規,不管大小銀行,基本都有這種情況,因為理財經理及其業務部門都是有業績考核的,為了完成KPI,自然會自降道德底線)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往往注重宣傳收益率,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不太會主動告知這款產品是銀行自行發行的,還是代售的,這些關乎風險的事情,常常被刻意隱瞞了。比如,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某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鑫元基金」,虧損超13%,但銀行在銷售時對投資人不但沒有說明風險情況,甚至許多投資人都不知道,該產品並非銀行自己的產品。說白了,這款基金產品只是在銀行代銷(幫別人賣),銀行依據銷售情況拿提成返點而已,並不承擔產品的風險,不過坑人的是,銀行為了錢,只是一再強調「半年絕對回報13%」。
那麼,怎麼區別自發與代銷呢,有兩招(請自行收藏,拿走不謝,告訴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著辦。第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
代銷產品很容易導致飛單(理財經理捲走客戶的錢跑路了,很多都是臨時工,就算不是,也難以抵擋這種誘惑),大家經常看到的買理財錢虧了或者錢沒了基本是代銷產品。
銀行理財范圍的所謂「飛單」,是銀行內部人員在利益驅使下,違規代銷理財產品,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讓客戶購買,數額往往較高。「飛單」多出現於代銷產品。代銷產品中,主要有基金、貴金屬、私募、信託、保險等。因為是代銷,產品盈虧都由管理公司負責,銀行多不擔負責任。
套路二:理財變保險。除了自發的理財產品,銀行還會代銷保險、基金、券商計劃、信託資金業務等。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收益的,但被理財經理混淆了概念,結果就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保險,等悔悟過來發現,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慶的楊女士通過銀行購買了一份投資連結型保險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險,累計繳費15萬元。到2015年3月退保時,卻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上面的例子還不明顯嗎,15萬變成8萬)
必須明確一點的是,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所以想買份實實在在的保險,最好別首選銀行。
套路三:神秘的預期收益率。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
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准。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計算陷阱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資期、儲蓄期、清算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只有儲蓄期是算理財收益的,募集期、投資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獲利又佔用了時間。
募集期是產品開始銷售到終止銷售的一段時間,一般是5到7天,這個期間收益是按銀行活期計息,有些銀行甚至連活期收益也沒有。
而產品到期了,都會有個1-3個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說產品到期的當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銀行寫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間正好隔著雙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錢再占你5天資金。如果產品9月30日到期,趕上一年中最長的節假日國慶,三個工作日後也就是說至少10月10日後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所以,現實中,經常會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購買的產品,產品期限到了,但是收益和本金遲遲還沒有到帳啊?越想越不安,越想越後怕。最後到銀行問才知道原來是該款產品的「清算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沒有到帳,請耐心等待。這種略坑的感覺,有木有?哈哈,還不是怪自己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詳細問清楚情況。
例如,老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共100000×0.35%×6÷365=5.75元。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占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共100000×0.35%×10÷365=9.6元,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遇到這樣的理財產品,你就默默哭去吧)
因為有募集期和到賬期,此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所以要仔細考評每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否則,就忍成內傷也沒人救得了你。
Ⅳ 理財產品中債券和智享產品有什麼區別
不是的,產品的安全性不是來自於產品形態,而是取決於產品內核。
1、產內品形態比較容: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對應的是單一資金信託,是針對單一投資人發行的產品,前者發行方及監管為券商及證監會;後者發行方及監管為信託及銀監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對應的是集合資金信託。產品形態上基本類似,只是監管層和發行方不同。這一層面無法判斷項目的安全系數。
2、產品結構:基本產品結構沿襲了集合資金信託結構的模板,結構化產品的風控方式也大體相同,信託系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券商側重創新,這個層面應該是平手。
3、剛性兌付層面:券商系的剛性兌付能力肯定是不如信託系的,信託系的剛兌基本屬於隱形的,因為要穿透至股東,而券商剛兌並沒有明確的強制要求。因此從剛性兌付層面,信託高於券商。
4、流動性:信託資產的流動性不如證券資產,這個是信託資產的一個軟肋,流動性是安全性的關鍵一點,這點信託不如券商。
補充:產品的安全性通過以上方式比較還是過於牽強,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著眼於實際產品,從發行主體、抵押物、增信擔保、還款來源上來逐步分析。而且不同的金融產品針對不同偏好的客戶,客戶的判斷也是不一樣的。
Ⅳ 我想了解一下中國銀行中銀債市通理財計劃理財產品
中銀債市通理財計劃是一款持續運作的人民幣委託理財產品,每個工作日內開放申購贖回,通過階梯費容率鼓勵客戶長期持有。本理財計劃的投資目標是在債券、債券逆回購、資金拆借等低風險資產間合理配置,在承擔一定水平的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的前提下,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
如需進一步了解,請您致電中國銀行客服熱線95566咨詢。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Ⅵ 中債登 銀登中心 理財中心 哪個好
你好,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建議你先深入了解下這三個的相同點回與不同點,再仔細研究下網貸監答管政策,這些功夫一定要親力親為,等你弄明白了,你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最後在根據自己的需求投資即可。
不過一定要分散投資,莫貪高息。
Ⅶ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寫中債一高信用等級中期票據 財富(1一3年)啥
工商銀行理財產品中業績比較准,中國銀行的櫃台辦理正規的票據即可。
Ⅷ 玖富理財投資款顯示預約債權中是什麼意思
就是現在還沒有現成的債權啊!你是哪的公司?這都敢做?這不是明擺著圈錢來版的嗎!都沒有房產進抵押,哪裡權來的債權啊!你把錢投資進去,那邊貸款的出口錢放不出去,還得給你每月或者按照你投資的周期打利息,一兩個客戶無所謂,公司還但付的起,要是客戶多了的話,入不敷出,時間長了,公司早晚跑路,我勸你還是趕緊把錢緊急兌現了吧,省的到時候公司要是真的跑路了,你連本金都沒地方要去
Ⅸ 理財中的「打新債″是真的嗎
真的,申購新發行的債券基金產品。一般在債券型基金產品剛發行的時候,發行的價格內都比較低,這時候容投資者申購新發行的債券叫做打新債,申購時會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出可以購買債券的投資者,抽中叫做中簽,中簽的投資者以債券的發行價購入債券,所需的費用很少,之後再將債券賣出去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而新債上市後一般都不會跌破面值,幾乎不會出現虧損,因此打新債的投資者一般都很多。
Ⅹ 理財產品收益掛鉤上證50和中債總全價指數什麼意思
就是跟上證50指數和中債總全價指數相關,他們漲,你的收益漲,他們跌你的產品收益也會跌,你這只是一種理財產品吧!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和這掛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