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州打工哪個工廠工資高
舉幾個例子,如下:
1.現被寶鋼融入的老冶金廠(分為寶菱重工和常州冶金廠,還有部分車間租給私人)是外界評論常州普通工資最高的單位,但有點黑;
2.服裝是老三與黑牡丹集團,還有一個忘記了;
3.常柴、常發、國光、戚機廠等等在外地的一些製造業領域的人看來很有點名氣;
4.不得不提的老蘭翔,號稱一年一台飛機發動機養活全廠人;
5.外資太多了,新區的光陽工業區,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新區這邊的企業大多是為光陽生產配件的單位,像現在的V-TYC等等;
6.常州名氣很大的天合光能,董事長住在新橋,企業快速膨脹的有點嚇人;
7.偉創力(老美)生產電子設備,偉泰和斯達萊特為其代工;
8.梅特勒-托利多(瑞士)世界上最大的稱重設備及實驗室儀器製造商,轉搞挖人的游戲;
9.電子園的森薩塔(美國)原來是德州儀器(常州也有)下屬部門,生產感測器與控制器產品;
10.博格思眾北美最大的車用空調專業生產廠家,很牛的;
11.粵海園區也有幾個很好的企業(有一家派瑞格醫療器械有點像剛起步的蘇州哈金森);
12.東京制鋼,印象中是常州注冊資金最多的外資;
13.德國的斯泰 博世力士樂與土耳其的雅克斯是正宗外資的代表;
14.現代前幾年不咋么,現在是普及挖掘的首選,畢竟卡特和小松油耗大了一點;
還有太多太多了,但著名企業不一定好,好企業不一定著名,任何企業決定企業文化的那個人才是企業的核心點。
B. 常州有哪些著名的工商企業
常州就多了,老早去常州亞細亞 燈芯絨 蘿卜干是必提的話題,想想真搞笑,原來從泰州到常州沒有七圩港,坐4個小時車從無錫江陰饒過去,全是彈簧路
1.現被寶鋼融入的老冶金廠(分為寶菱重工和常州冶金廠,還有部分車間租給私人)是外界評論常州普通工資最高的單位,有點"黑"
2.服裝是老三與黑牡丹集團,還有一個忘記了
3.常柴 常發 國光 戚機廠等等在外地的一些製造業領域的人看來很有點名氣
4.不得不提的老蘭翔,號稱一年一台飛機發動機養活全廠人
5.外資太多了,新區的光陽工業區,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新區這邊的企業大多是為光陽生產配件的單位,像現在的V-TYC等等
6.常州名氣很大的天合光能,董事長住在新橋,企業快速膨脹的有點嚇人
7.偉創力(老美)生產電子設備,偉泰和斯達萊特為其代工
8.梅特勒-托利多(瑞士)世界上最大的稱重設備及實驗室儀器製造商,轉搞挖人的"游戲"
9.電子園的森薩塔(美國)原來是德州儀器(常州也有)下屬部門,生產感測器與控制器產品
10.博格思眾北美最大的車用空調專業生產廠家,很牛的!
11.粵海園區也有幾個很好的企業(有一家派瑞格醫療器械有點像剛起步的蘇州哈金森)
12.東京制鋼,印象中是常州注冊資金最多的外資
13.德國的斯泰 博世力士樂與土耳其的雅克斯是正宗外資的代表
14.現代前幾年不咋么,現在是普及挖掘的首選,畢竟卡特和小松油耗大了一點
還有太多太多了,但著名企業不一定好,好企業不一定著名,任何企業決定企業文化的那個人才是企業的核心點(以上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個人感觸,純手工,不到之處包涵!)
C. 歷史題:除鄧稼先以外還有誰被命名為"共和國的脊樑",還有他們的事跡.
共和國的脊樑是全國勞動模範的統稱,每年都要表彰一批.
具體地說就是勤勤懇懇工作、默默無聞奉獻的、各條戰線、各行各業的全體勞動者——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共和國的脊樑!!!
另外,推薦一位:藍領精英鄧建軍: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躁動而充滿各種誘惑的年代,「當工人沒出息」的聲音不絕於耳。21歲的鄧建軍從江蘇常州輕工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行業的電氣技工。
這是1988年8月,蘇南大地經商潮湧,更多的人開始把金錢和財富當做成功的象徵。沒有誰更多地去留意剛剛走出校門的鄧建軍,只是知道這位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常常面帶微笑,畢恭畢敬地向公司里的每一個人問聲「師傅好」。
然而,職業的平淡並沒有消磨掉鄧建軍的意志。在平靜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處依然孕育著波瀾,篤信自己一定能夠成為一位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篤信「黑牡丹」最終能夠成為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舞台。
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今天的鄧建軍依然不笑不說話,依然見人畢恭畢敬地問聲「師傅好」,卻已經在一線工人崗位上贏得了累累功勛———
鄧建軍在世界紡織業中率先破解連續生產不停車的牛仔布紗線染色難題;
鄧建軍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
鄧建軍挑戰世界級難題———預縮穩定率,令世界同行刮目;
鄧建軍高超的維護設備能力,讓日本客商大呼見識到了「中國功夫」; ……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鄧建軍獲得了自己從未奢想過的榮譽,從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世紀全國首批「能工巧匠」。
今天,致力於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與熱情,呼喚並期待著高級技術工人的出現。當年篤定要當「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的鄧建軍,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做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當個有技術的好工人,值!
技術改造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
上世紀90年代初,年產值不過百萬元的常州黑牡丹集團公司邁開了兼並擴張的步伐。在中國紡織行業的重新洗牌中,這家裡弄小廠尋找著新的機遇。
1992年,黑牡丹公司兼並了第一家紡織企業———常州市第十織布廠,得到了50台進口劍桿織機設備。盡快讓機器運轉起來,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成了擺在職工面前的首要問題。
時任機械維修工的丁東明對織機初步檢修後,這樣向公司領導匯報:「機器許久不用,電氣維修至少得花半年時間。」
誰來擔當重任?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提出:「讓小鄧試試吧!」在企業里,他聽到過太多稱贊這個年輕人的聲音,便把這次檢修當成一次對鄧建軍的考驗。
第二天,鄧建軍帶著助手到被兼並的廠子「上班」了。一打開織機的箱蓋,兩人頓時傻眼了———這哪裡是線路板,簡直是一堆亂麻。機器黑乎乎,裡面隨時可能跑出老鼠,助手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鄧建軍卻二話沒說,平靜地將手伸進了機箱。
設備改造不是靠勇敢就能完成的。50台織機甚至連線路板原理圖都不知下落,鄧建軍的工作也只能從制圖做起。
制圖?說起來容易,干起來有多難啊!光是一張線路板上,就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和計算。
鄧建軍每天蹲在織機旁,一干就是十四五個小時。只需做簡單機械維修的丁東明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鄧建軍維修設備電氣的速度幾乎與自己同步。一個月後,50台織機重新運轉。要知道,這是別人要花將近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董事長曹德法大吃一驚,徹底相信了自己曾經聽到過的對鄧建軍的評價,「這個年輕人確實不錯」。
在以後的工作中,鄧建軍給了曹德法更多的驚喜。正是這一個接一個的驚喜,讓「黑牡丹」在中國乃至世界紡織舞台上綻放得更為燦爛。
技改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在世界紡織業中,牛仔布紗線染色始終被一個難題所困擾。機器染完一缸布後的停車過程中,因為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變化,總要產生將近600米染色不均的廢布,給企業造成極大浪費,影響生產進度和產量。
看著每次停車造成的3600元損失,從小過慣苦日子的鄧建軍心疼極了。於是,他訪專家尋找靈感,查資料捕捉信息,就連做夢都在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鄧建軍把18項紡織新技術在腦子里「放電影」,逐一進行分析。經過再三論證,他提出了改直流調速為變頻調速的設想。光是方案的設計,鄧建軍就用了足足兩個月,因為只要一個信號隔離不到位,就會前功盡棄。
最難的是改造完畢進行試車。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沒有成功改造的先例,大家都為鄧建軍捏了把汗。開車以後,只聽「嘣」的一聲,新裝上的主要器件變頻器炸裂了。再換一個,又是「嘣」的一聲。
接二連三的爆炸聲,快要把鄧建軍炸懵了:「一個變頻器就是四五千塊錢,第一天就炸了兩個,後來又炸了5個……這可是好幾萬元啊!」
這是鄧建軍第一次充當「心臟」進行獨立技改,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他天天泡在試車現場,反反復復查找原因。
經過細致的排查和分析,鄧建軍確信自己沒有錯,可能是買來的國產變頻器存在問題。果然,廠方專家上門檢驗後承認,由於沒有按照鄧建軍的要求進行光電隔離,變頻器存在質量問題。
換上合格的變頻器後,試車終於成功!鄧建軍綳了好幾個月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鄧建軍帶著同伴日夜奮戰,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4次改造,在國內率先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世界性紡織難題,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專家論證認為,改造後的設備操作程序更為優化,功能先進性部分超過同類進口設備。
1981年進廠的蔡志忠是染漿聯的值班長,親眼見證了這套關鍵設備的「新生」。他說:「在鄧建軍的改造下,染漿聯合機的各方面性能都可以跟國際先進設備相媲美,這確實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需要付出百倍心血。但是,伴隨成功而給企業創造的財富更讓鄧建軍驕傲。
從投訴科回饋來的客戶反映,讓成品車間主任姚文浩感到十分難堪。公司出口的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生產的仔褲褲管經常產生扭斜,褲縫不直,誰還會買?
難堪歸難堪,姚文浩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調節布料拉斜尺寸全憑值車工的手感,不同的人感覺不同,產品當然不穩定。手感最好的值車工,織出的布合格率總是最高。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值車工都有最好的功夫呀!
姚文浩陷入的尷尬,鄧建軍也注意到了。每天和各個車間的機械設備打交道,這位小夥子總能最早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非要解決才肯罷休。
然而,當時的鄧建軍不過是一位電氣維修工,修設備的知識還算夠用,改造設備就需要弄清楚更多的工藝原理。於是,鄧建軍的書桌上多了許多織造工藝書籍,姚文浩成了他虛心請教問題的老師。
一個星期以後,鄧建軍的新裝置誕生了,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的問題迎刃而解。
原來,鄧建軍在拉斜滾筒上裝了一個類似地磅的裝置,再利用感測技術將拉斜區域的張力數字直接顯示出來,讓值車工一目瞭然,調節拉斜尺寸自然心裡有底。
用上新技術以後,值車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也始終保持穩定。姚文浩忍不住四處誇獎鄧建軍:「誰能想到用地磅呀?誰能想到用數字說話呀?還是咱們的小鄧行啊!」
如果說這次技術改造讓姚文浩對鄧建軍刮目相看的話,那麼,鄧建軍攻克穩定布料預縮率難題的非凡舉動,則征服了世界紡織染整行業的同行。
染整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色差和縮水率的問題深深困擾著黑牡丹公司。由於企業生產的牛仔布大多出口海外,縮水率的高低波動不僅影響出口產品的質量,更有可能造成國際索賠。
1999年,客戶對於產品縮水率的投訴多了起來。為了黑牡丹公司的信譽和發展,鄧建軍又一次承擔起技術攻關的重任。
公司里幾乎每一個人都相信,鄧建軍遲早能夠解決穩定預縮率的問題。
然而,鄧建軍卻清楚地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多麼復雜的一道難關,為了攻克這道難關,自己又要吃下多少苦頭。
害怕嗎?當然不怕。退縮嗎?當然不會。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但是伴隨成功而至的成就感更讓鄧建軍迷戀。
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又一次艱難的攻關。看著成天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姚群的心中不禁擔心起來。這個時候,鄧建軍總是把笑容當成安慰妻子的惟一方式。
白天連著黑夜,鄧建軍與科研小組的成員們一道奮力攻關,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熬得通紅。
失敗,還是失敗。但是,正是在不斷的失敗中,科學的探求逐漸接近著真正的答案。
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善結合,鄧建軍利用電腦進行後整理階段統一控制,一舉突破常年困擾企業的重大難關,使得黑牡丹公司生產的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牢牢控制在2.5的范圍內,明顯優於3的國際標准。
這一次技改接近完美,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從此,「黑牡丹」在國際市場技壓群芳,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服裝面料之一。
董事長曹得法評價說:「穩定預縮率的意義並不在於縮小了預縮尺寸,而在於」黑牡丹「掌控了這一處於世界紡織業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
鄧建軍始終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他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在人生中最為燦爛的青春歲月里,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畢業生成長為黑牡丹公司的棟梁之材。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鄧建軍對於自己成長秘訣的惟一回答,也是人們從這位大名鼎鼎的技術工人身上能夠找到的惟一答案。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跨出江蘇省常州輕工業學校校門,進入黑牡丹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織廠工作。
此時,曾經創造輝煌的常州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大批已經使用幾十年的老舊設備加速淘汰。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是「幹部」身份的鄧建軍主動要求到生產一線去,從此給自己貼上了「工人」這個身份標簽。
然而,工人就是好當的嗎?
進廠不久的一個深夜,鄧建軍負責保養維修的一台機器出現故障,好長時間也沒有修好,不得不向師傅緊急求援。
師傅來了,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問題。原來,這只是一個與電氣搭界的機械小故障,十幾分鍾就能修好。
聽了師傅的話,鄧建軍感到很慚愧。
然而,更讓鄧建軍心疼的事情還在後頭。有人悄悄告訴這位小夥子,因為維修耽誤了過多的時間,企業一下子損失了好幾千元。
鄧建軍由此徹底頓悟:「工種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市場經濟淡化了工種概念;訂單是市場下的,企業需要什麼,我就應當去學習什麼。」
對於剛剛跨出校門的中專生鄧建軍而言,需要學習的應用知識太多了。越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越是堅定了不斷學習新技術的理想和目標。
17載春去秋來,妻子姚群默默地注視著鄧建軍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下班,別人一家總是大人孩子歡聲笑語,鄧建軍的家卻總是寂靜無聲。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鄧建軍雷打不動。
一次,鄧建軍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層印製板設計程序應用手冊》,頓時如獲至寶。當時,復印技術尚未普及,他竟與工友利用空餘時間日夜突擊抄寫。這本近300頁的專業書,三個人整整抄了兩個星期……
常州的冬天特別濕冷,鄧建軍就躲進被窩上網查找最新技術資料。看到丈夫握著滑鼠的手在被子下面來回移動,看到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孤獨寂寞的樣子,姚群忍不住又氣又心疼……
不積圭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7年,6200多天,鄧建軍始終像海綿吸水般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別人誇贊他「勤奮用功」,鄧建軍卻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鄧建軍的工作台上,放著一疊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著他多年來消化洋設備和技術創新的資料和心得,被工友們稱為頗具實用價值的「活辭典」。
從鄧建軍的這疊筆記本上,大家懂得了什麼叫刻苦鑽研,什麼叫忘我工作。
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生起步,自學考下了微機及應用專業大專,又繼續自學江蘇大學計算機及應用本科。在感動於他在技術革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的同時,人們同樣感動於他顯示出來的執著學習精神。
鄧建軍的徒弟徐文虎是大專生,跟著中專出身的師傅工作了10多年,卻越來越感到兩人的差距始終在拉大。
當然,在研製牛仔布染色在線控制的時候,鄧建軍曾經向自己的徒弟請教計算機通訊方式方面的問題。但是,徐文虎懂得,僅靠一門專業並不能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自己將包括紡織工藝、機械構造等專業知識復合應用的能力,要比鄧建軍差了一大截。
看到鄧建軍不斷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徐文虎不敢有一絲懈怠。他說,要想成為師傅那樣的企業棟梁之材,就需要像師傅那樣具有「百分之百的興趣」和「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執著和勤奮」。
在公司團委書記席中豪的記憶中,鄧建軍的身影總是和加班加點連在一起。然而,有一天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感到不解。
這天下班,鄧建軍既沒有洗澡也沒有換工作服,反常地催促正在列印資料的席中豪:「快點,我要鎖門了。」
在廠門口的小攤上,鄧建軍匆匆買了一個麵包走了。席中豪百思不解,一貫早來晚走的鄧建軍怎麼像是換了一個人?
2003年6月,席中豪和鄧建軍一起去上海觀摩國際紡織工業博覽會。
人山人海的參觀者中,鄧建軍憑借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被德國祖克公司的總工程師特別請進了貴賓室交談。
看到這一幕,席中豪終於徹底明白了,匆匆離去的鄧建軍是在利用工余時間學習外語。
如今,鄧建軍不僅能夠運用英語進行通暢交流,還能直接閱讀德文和西班牙文資料,瀏覽國外技術網站和與外方技術人員互發電子郵件更算不上什麼難事。
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參加工作17年,鄧建軍共解決重大技術難題23個,參與技改項目400餘個,其中獨立完成145個。
今天的鄧建軍,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享受成功的果實。他不僅是企業里惟一享受8000元月薪的職工,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先後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就連11歲的兒子鄧峰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常州已經成了名人。不乏天真的孩子還這樣問過媽媽:「你為這樣一個老公自豪嗎?」
然而,鄧建軍從來不曾將「成功」二字放在心上。當人們贊美那些成功的技術之花時,他想到的卻是自己經歷過的無數次失敗,「我失敗的次數更多,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盡管鄧建軍堅持認為自己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盡管鄧建軍從來不對任何問題做出絕對的回答,「黑牡丹」的職工們卻已經把他的名字與「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在一起。
為了隨時找到這位企業少不了的「能人」,鄧建軍享受著公司領導的待遇,由企業配備了通訊設備。他的手機和住宅電話的號碼,就貼在每個車間的牆上。幾乎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鄧建軍都出現在故障現場。
今天的鄧建軍可謂榮譽等身,然而,他卻在淡淡的一笑中把耀眼的光環輕輕拂去,依然隨時毫無怨言地接受工友們的每一次緊急召喚,依然對技術改造保持著往日的執著追求。他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地與世界看齊,要在世界製造業中找到中國技工的位置。
這位外表木訥的技術工人心中的火熱情懷,遠遠不是幾句豪言壯語所能簡單展現的。
1997年,黑牡丹公司從德國進口的氣紡機中樞系統變頻器燒壞了,急需更換。這種變頻器屬於世界紡織高新技術,不但價格高達9萬元,訂貨周期也要兩個月。
9萬元?這要工友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省下來?
兩個月?這會給公司生產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鄧建軍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他和同伴們認真研究分析圖紙,多次計算測試數據,重新確定參數和模擬調試,大膽採用類似的國產變頻器更換替代……兩天半以後,機器正常運轉!
德國公司聽到消息,十分震驚,專門派出專家趕赴黑牡丹公司。
挑剔的檢驗結束了,德國專家不得不翹起大拇指:「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氣紡機變頻器的成功替代是一次漂亮的防禦戰。相比而言,對另一家德國公司提供的清梳聯電動機進行改造,則是一次漂亮的攻堅戰。
清梳聯是一種從清梳棉花開始到紡制棉花生條的聯合機械。鄧建軍發現,這套進口設備運行穩定性很差,一旦發生故障,跨國供貨周期長,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於是,鄧建軍大膽採用交流變頻器調速替代直流調速,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設備運行更加穩定可靠。當國內棉紡織業一份權威雜志推出這項最新科技成果時,「黑牡丹」採用這一技術的清梳聯設備早已安全高效地運行了兩年多時間。
這些年來,鄧建軍為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無法估算。
後織車間有數百台OMNI噴氣織機和GAMMA劍桿織機,每台織機都要使用一隻形狀類似小肥皂盒的經紗張力感測器。
由於織布機在織造過程中高速運轉,張力感測器長期處於700次/分鍾的高頻振動中,非常容易疲勞導致損壞。
每隻張力感測器8000元,壞了就換,沒了再買,誰都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
可是,鄧建軍就是覺得這樣花錢不正常。
今年1月,鄧建軍主動找到公司總經理,提出嘗試解決感測器維修問題。
下班了,鄧建軍像往常一樣沒有回家,第一次把張力感測器拆開來研究。
感測器里的線路密如蛛網,又沒有圖紙可以參考。鄧建軍找來了放大鏡,藉助強光勉強看清了表層的情況。但是,這個體積很小的線路板結構復雜,表層能夠用放大鏡看清楚,中間層又怎麼辦?
鄧建軍找來專業儀器,通過計算機一點一點地把線路模擬再現,自製出張力模型。不眠的48小時過去了,他終於確認了出現故障的元器件———這個小小的元器件的市場價格僅為0.01元!
8000元:0.01元———僅此一項,企業又可以節約幾十萬元資金,同時解決了由於張力感測器受損後造成的紡織品疵點。
鄧建軍笑了,笑得那樣滿足。
……
在鄧建軍的眼中,技術改造的道路永遠沒有盡頭,技術改造帶來的快樂也永遠沒有盡頭。
漫長的17年過去了,鄧建軍在企業提供的肥沃土壤上自由成長,成為一位光鮮奪目的中國技工。
很多當年的同學商海搏擊,早已擁有百萬家產。鄧建軍依然是那身工作服,為每一個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滿足喜悅,甘之如飴。
「如果再過17年,你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面對這樣的提問,鄧建軍用微笑做答:「那太遠了,不是我現在要想的事情。」不過,他那張憨厚朴實的臉上,自信卻毫無掩飾地浮現出來。
這是濃縮著黑牡丹公司企業文化精神的一首詩———
在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
夕陽西下之際,
一頭獅子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
一頭羚羊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那麼,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
太陽每天都要升起。在追求技術的道路上,鄧建軍已經毫不停頓地奔跑了17年,並且還要繼續奔跑下去。
當代全球紡織高新技術的舞台上,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D. 常州有哪些大型企業
常州的大型企業有以下幾個:
(1)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坐落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南依312國道、北枕滬寧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西臨沿江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穿廠而過,距上海、南京航空港1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成為一家涵蓋鋼鐵、物流、酒店、地產、教育、投資、外貿、港口等多元產業的國家級鋼鐵聯合企業。
(2)通用電氣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術和服務業務的跨國公司。目前,公司業務遍及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擁有員工315,000人。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通用電氣公司排名第14位。通用電氣公司在常州設有分公司。
(5)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
立達是全球領先的短纖紡紗機械及部件供應商,總部位於瑞士溫特圖爾。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是立達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總部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在上海設有分公司。
(6)黃海汽車
黃海汽車是中國汽車品牌,主要生產轎車、越野車等車型。2002年黃海汽車被列為中國登山協會的唯一指定用車。
E. 蘇州大型企業有哪些
1.現被寶鋼融入的老冶金廠(分為寶菱重工和常州冶金廠,還有部分車間租給私人)是外界評論常州普通工資最高的單位,有點黑
2.服裝是老三與黑牡丹集團,還有一個忘記了
3.常柴 常發 國光 戚機廠等等在外地的一些製造業領域的人看來很有點名氣
4.不得不提的老蘭翔,號稱一年一台飛機發動機養活全廠人
5.外資太多了,新區的光陽工業區,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新區這邊的企業大多是為光陽生產配件的單位,像現在的V-TYC等等
6.常州名氣很大的天合光能,董事長住在新橋,企業快速膨脹的有點嚇人
7.偉創力(老美)生產電子設備,偉泰和斯達萊特為其代工
8.梅特勒-托利多(瑞士)世界上最大的稱重設備及實驗室儀器製造商,轉搞挖人的游戲
9.電子園的森薩塔(美國)原來是德州儀器(常州也有)下屬部門,生產感測器與控制器產品
10.博格思眾北美最大的車用空調專業生產廠家,很牛的!
11.粵海園區也有幾個很好的企業(有一家派瑞格醫療器械有點像剛起步的蘇州哈金森)
12.東京制鋼,印象中是常州注冊資金最多的外資
13.德國的斯泰 博世力士樂與土耳其的雅克斯是正宗外資的代表
14.現代前幾年不咋么,現在是普及挖掘的首選,畢竟卡特和小松油耗大了一點
還有太多太多了,但著名企業不一定好,好企業不一定著名,任何企業決定企業文化的那個人才是企業的核心點
(以上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個人感觸,純手工,不到之處包涵!)
F. 常州的道德模範有哪些
文明風尚類
序號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單位及職務 上報單位
1 丁志坤 1940.9 魏村中心小學退休教師、春江鎮迎龍村老年新北區
協會副會長、關工委副主任
2 王德林 1967.9 「一加「志願者服務隊隊長 天寧區
3 顧年娣(女) 1929 礱坊場社區居民小組長 溧陽市
4 孟湘芳(女) 1957.6 常州廣播電視台 市委宣傳部
5 錢麗芳(女) 1958 武進夕陽紅康樂中心院長 武進區、市婦聯
6 楊建軍 1972.12 常州市鍾樓區天愛兒童康復中心校長 鍾樓區
7 徐小扣 1954.9 金壇市朱林鎮敬老院院長 金壇市
8 丁陳麗(女) 1979.11 常武太湖醫院科長 武進區
9 王君俊(女) 1971.8 天寧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 市委政法委
10 張華明 1968.7 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 總工會
11 尤輝 1980.12 常州市銳點電腦科技有限公司經理 團市委
12 李國鋒 1974 常州市武進區公安局新城派出所副所長 武進區
13 周乃岳 1966 常州郵政局西新橋遞送部投遞員 郵政局
14 章明路 1954.4 常州寶菱重工機械有限公司職工 經信委
15 周莉芳(女) 1974.1 常州市全大化工設備廠會計 新北區
16 朱文清(女) 1967.3 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分校計算機信息處理員 教育局
17 魏國富 1956.7 金壇市城市公交出租有限公司駕駛員 金壇市
18 許巧珍(女) 1931.9 鍾樓區東頭村社區黨委書記 鍾樓區
19 史煥榮 1950.2 江蘇建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總支書記 金壇市
20 王秋生 1930.8 溧陽市工商局退休幹部 溧陽市
為民奉獻類
序號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單位及職務 上報單位
1 劉祖明 1967.12 常州市戚墅堰公安分局潞城派出所副所長 市委政法委
2 陸立才 1958.8 常州市拘留所主任科員 市委政法委
3 吳娟鳳(女) 1962.9 常州市聾啞學校校長、副書記 教育局
4 張忠良 1971.2 新北區溫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市委農工辦
5 嚴清華 1953.12 金壇市朱林鎮黃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金壇市
6 張荷美(女) 1960.6 戚墅堰社會福利中心主任 戚墅堰區
7 高明霞(女) 1964.1 溧陽市社渚鎮敬老院院長 溧陽市
8 高榮珍(女) 1962 鍾樓區新閘街道勞動保障所所長 市委農工辦
9 王永清 1964.3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 衛生局
10 王文紅(女) 1968.3 北環新村社區居委會 天寧區
11 毛國良 1956.1 武進區湟里鎮司法所所長 市委政法委
12 陳萍(女) 1958.1 溧陽市溧城鎮清溪路社區居委會書記、主任 溧陽市
13 邵偉明 1967 常州公路運輸集團有限公司駕駛員 經信委
14 朱沙(女) 1960.3 退休 鍾樓區
15 戎瑾瑜 1961.1 新北區春江鎮信訪辦主任 信訪局
16 王瑛(女) 1953 永紅街道清潭三社區書記、主任兼婦聯主席 市婦聯
17 符冰言 1976.1 新北區人民檢察院偵監公訴科科長 新北區
18 蔣雅琴(女) 1955.12 常州市婦幼保健院大產科主任 衛生局
19 談立峰 1968.7 常州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 衛生局
20 邵開成 1970.8 一汽公司BRT副隊長 總工會
創新創業類
序號 姓 名 出生年月 工作單位及職務 上報單位
1 董才平 1963.7 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 武進區
2 潘雪平 1963.1 江蘇金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金壇市
3 高紀凡 1965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新北區
4 趙善麒 1962 江蘇宏微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新北區
5 鄧建軍 1969 黑牡丹集團 總工會
6 貢 毅 1957.8 津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進區
7 談良春 1942.9 良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北區
8 吳家炎 1943.4 常州國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台辦
9 陳禮斌 1961.8 常州市僑裕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武進區
10 朱慶勝 1969.12 江蘇上上電纜集團中壓電纜分廠化學交聯班長 溧陽市
11 王振華 1962.3 新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進區
12 潘建葉 1955.9 鄭陸鎮梧崗村黨總支書記 武進區、農工辦
13 奚亞英(女) 1958.1 湖塘橋中心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武進區
14 錢海鵬 1965.6 凡登(常州)新型金屬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金壇市
15 是蓉珠(女) 1964 江蘇日盈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市婦聯
16 惲中方 1965.1 江蘇伊思達紡織有限公司、 天寧區
江蘇伊思達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17 荀建華 1962.2 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金壇市
18 王 奇 1960.7 南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戚墅堰區
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19 高志結 1980.7 江蘇洛克電氣有限公司工段長 團市委
20 潘洪強 1952.11 溧陽市水產良種場場長 溧陽市
G. 05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http://news.sohu.com/s2004/jiechuqingnian.shtml這這個網站上介紹的很全面
H. 常州有哪些大型企業
1.現被寶鋼融入的老冶金廠(分為寶菱重工和常州冶金廠,還有部分車間租給私人)是外界評論常州普通工資最高的單位,有點"黑"
2.服裝是老三與黑牡丹集團,還有一個忘記了
3.常柴
常發
國光
戚機廠等等在外地的一些製造業領域的人看來很有點名氣
4.不得不提的老蘭翔,號稱一年一台飛機發動機養活全廠人
5.外資太多了,新區的光陽工業區,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新區這邊的企業大多是為光陽生產配件的單位,像現在的v-tyc等等
6.常州名氣很大的天合光能,董事長住在新橋,企業快速膨脹的有點嚇人
7.偉創力(老美)生產電子設備,偉泰和斯達萊特為其代工
8.梅特勒-托利多(瑞士)世界上最大的稱重設備及實驗室儀器製造商,轉搞挖人的"游戲"
9.電子園的森薩塔(美國)原來是德州儀器(常州也有)下屬部門,生產感測器與控制器產品
10.博格思眾北美最大的車用空調專業生產廠家,很牛的!
11.粵海園區也有幾個很好的企業(有一家派瑞格醫療器械有點像剛起步的蘇州哈金森)
12.東京制鋼,印象中是常州注冊資金最多的外資
13.德國的斯泰
博世力士樂與土耳其的雅克斯是正宗外資的代表
14.現代前幾年不咋么,現在是普及挖掘的首選,畢竟卡特和小松油耗大了一點
還有太多太多了,但著名企業不一定好,好企業不一定著名,任何企業決定企業文化的那個人才是企業的核心點
(以上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個人感觸,純手工,不到之處包涵!)
I. 找歷史名人
當然是魯迅了
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J. 七八十年代有一批被稱為"共和國的脊樑"的人有誰說出他們的事跡
共和國的脊樑 藍領精英鄧建軍
南方網訊 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躁動而充滿各種誘惑的年代,「當工人沒出息」的聲音不絕於耳。21歲的鄧建軍從江蘇常州輕工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行業的電氣技工。
這是1988年8月,蘇南大地經商潮湧,更多的人開始把金錢和財富當做成功的象徵。沒有誰更多地去留意剛剛走出校門的鄧建軍,只是知道這位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常常面帶微笑,畢恭畢敬地向公司里的每一個人問聲「師傅好」。
然而,職業的平淡並沒有消磨掉鄧建軍的意志。在平靜的外表下,他的心海深處依然孕育著波瀾,篤信自己一定能夠成為一位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篤信「黑牡丹」最終能夠成為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舞台。
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今天的鄧建軍依然不笑不說話,依然見人畢恭畢敬地問聲「師傅好」,卻已經在一線工人崗位上贏得了累累功勛———
鄧建軍在世界紡織業中率先破解連續生產不停車的牛仔布紗線染色難題;
鄧建軍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
鄧建軍挑戰世界級難題———預縮穩定率,令世界同行刮目;
鄧建軍高超的維護設備能力,讓日本客商大呼見識到了「中國功夫」; ……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鄧建軍獲得了自己從未奢想過的榮譽,從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世紀全國首批「能工巧匠」。
今天,致力於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渴求與熱情,呼喚並期待著高級技術工人的出現。當年篤定要當「技術頂呱呱的好工人」的鄧建軍,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做出了一個響亮的回答———當個有技術的好工人,值!
技術改造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
上世紀90年代初,年產值不過百萬元的常州黑牡丹集團公司邁開了兼並擴張的步伐。在中國紡織行業的重新洗牌中,這家裡弄小廠尋找著新的機遇。
1992年,黑牡丹公司兼並了第一家紡織企業———常州市第十織布廠,得到了50台進口劍桿織機設備。盡快讓機器運轉起來,為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成了擺在職工面前的首要問題。
時任機械維修工的丁東明對織機初步檢修後,這樣向公司領導匯報:「機器許久不用,電氣維修至少得花半年時間。」
誰來擔當重任?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提出:「讓小鄧試試吧!」在企業里,他聽到過太多稱贊這個年輕人的聲音,便把這次檢修當成一次對鄧建軍的考驗。
第二天,鄧建軍帶著助手到被兼並的廠子「上班」了。一打開織機的箱蓋,兩人頓時傻眼了———這哪裡是線路板,簡直是一堆亂麻。機器黑乎乎,裡面隨時可能跑出老鼠,助手變得縮手縮腳起來。鄧建軍卻二話沒說,平靜地將手伸進了機箱。
設備改造不是靠勇敢就能完成的。50台織機甚至連線路板原理圖都不知下落,鄧建軍的工作也只能從制圖做起。
制圖?說起來容易,干起來有多難啊!光是一張線路板上,就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和計算。
鄧建軍每天蹲在織機旁,一干就是十四五個小時。只需做簡單機械維修的丁東明感到十分意外,因為鄧建軍維修設備電氣的速度幾乎與自己同步。一個月後,50台織機重新運轉。要知道,這是別人要花將近半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董事長曹德法大吃一驚,徹底相信了自己曾經聽到過的對鄧建軍的評價,「這個年輕人確實不錯」。
在以後的工作中,鄧建軍給了曹德法更多的驚喜。正是這一個接一個的驚喜,讓「黑牡丹」在中國乃至世界紡織舞台上綻放得更為燦爛。
技改永無止境。每一次的探索,都讓鄧建軍擁有了向更多困難挑戰的資本與自信。在世界紡織業中,牛仔布紗線染色始終被一個難題所困擾。機器染完一缸布後的停車過程中,因為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變化,總要產生將近600米染色不均的廢布,給企業造成極大浪費,影響生產進度和產量。
看著每次停車造成的3600元損失,從小過慣苦日子的鄧建軍心疼極了。於是,他訪專家尋找靈感,查資料捕捉信息,就連做夢都在想著解決問題的辦法。多少次夜深人靜的時候,鄧建軍把18項紡織新技術在腦子里「放電影」,逐一進行分析。經過再三論證,他提出了改直流調速為變頻調速的設想。光是方案的設計,鄧建軍就用了足足兩個月,因為只要一個信號隔離不到位,就會前功盡棄。
最難的是改造完畢進行試車。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沒有成功改造的先例,大家都為鄧建軍捏了把汗。開車以後,只聽「嘣」的一聲,新裝上的主要器件變頻器炸裂了。再換一個,又是「嘣」的一聲。
接二連三的爆炸聲,快要把鄧建軍炸懵了:「一個變頻器就是四五千塊錢,第一天就炸了兩個,後來又炸了5個……這可是好幾萬元啊!」
這是鄧建軍第一次充當「心臟」進行獨立技改,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他天天泡在試車現場,反反復復查找原因。
經過細致的排查和分析,鄧建軍確信自己沒有錯,可能是買來的國產變頻器存在問題。果然,廠方專家上門檢驗後承認,由於沒有按照鄧建軍的要求進行光電隔離,變頻器存在質量問題。
換上合格的變頻器後,試車終於成功!鄧建軍綳了好幾個月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鄧建軍帶著同伴日夜奮戰,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4次改造,在國內率先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世界性紡織難題,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專家論證認為,改造後的設備操作程序更為優化,功能先進性部分超過同類進口設備。
1981年進廠的蔡志忠是染漿聯的值班長,親眼見證了這套關鍵設備的「新生」。他說:「在鄧建軍的改造下,染漿聯合機的各方面性能都可以跟國際先進設備相媲美,這確實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需要付出百倍心血。但是,伴隨成功而給企業創造的財富更讓鄧建軍驕傲。
從投訴科回饋來的客戶反映,讓成品車間主任姚文浩感到十分難堪。公司出口的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生產的仔褲褲管經常產生扭斜,褲縫不直,誰還會買?
難堪歸難堪,姚文浩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調節布料拉斜尺寸全憑值車工的手感,不同的人感覺不同,產品當然不穩定。手感最好的值車工,織出的布合格率總是最高。可是,不可能所有的值車工都有最好的功夫呀!
姚文浩陷入的尷尬,鄧建軍也注意到了。每天和各個車間的機械設備打交道,這位小夥子總能最早發現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並且非要解決才肯罷休。
然而,當時的鄧建軍不過是一位電氣維修工,修設備的知識還算夠用,改造設備就需要弄清楚更多的工藝原理。於是,鄧建軍的書桌上多了許多織造工藝書籍,姚文浩成了他虛心請教問題的老師。
一個星期以後,鄧建軍的新裝置誕生了,牛仔布拉斜尺寸不穩定的問題迎刃而解。
原來,鄧建軍在拉斜滾筒上裝了一個類似地磅的裝置,再利用感測技術將拉斜區域的張力數字直接顯示出來,讓值車工一目瞭然,調節拉斜尺寸自然心裡有底。
用上新技術以後,值車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也始終保持穩定。姚文浩忍不住四處誇獎鄧建軍:「誰能想到用地磅呀?誰能想到用數字說話呀?還是咱們的小鄧行啊!」
如果說這次技術改造讓姚文浩對鄧建軍刮目相看的話,那麼,鄧建軍攻克穩定布料預縮率難題的非凡舉動,則征服了世界紡織染整行業的同行。
染整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色差和縮水率的問題深深困擾著黑牡丹公司。由於企業生產的牛仔布大多出口海外,縮水率的高低波動不僅影響出口產品的質量,更有可能造成國際索賠。
1999年,客戶對於產品縮水率的投訴多了起來。為了黑牡丹公司的信譽和發展,鄧建軍又一次承擔起技術攻關的重任。
公司里幾乎每一個人都相信,鄧建軍遲早能夠解決穩定預縮率的問題。
然而,鄧建軍卻清楚地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多麼復雜的一道難關,為了攻克這道難關,自己又要吃下多少苦頭。
害怕嗎?當然不怕。退縮嗎?當然不會。每一次攻關都不輕松,但是伴隨成功而至的成就感更讓鄧建軍迷戀。
又一個世界級難題,又一次艱難的攻關。看著成天冥思苦想的丈夫,妻子姚群的心中不禁擔心起來。這個時候,鄧建軍總是把笑容當成安慰妻子的惟一方式。
白天連著黑夜,鄧建軍與科研小組的成員們一道奮力攻關,所有人的眼睛都被熬得通紅。
失敗,還是失敗。但是,正是在不斷的失敗中,科學的探求逐漸接近著真正的答案。
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善結合,鄧建軍利用電腦進行後整理階段統一控制,一舉突破常年困擾企業的重大難關,使得黑牡丹公司生產的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牢牢控制在2.5的范圍內,明顯優於3的國際標准。
這一次技改接近完美,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從此,「黑牡丹」在國際市場技壓群芳,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服裝面料之一。
董事長曹得法評價說:「穩定預縮率的意義並不在於縮小了預縮尺寸,而在於」黑牡丹「掌控了這一處於世界紡織業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
鄧建軍始終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他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在人生中最為燦爛的青春歲月里,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畢業生成長為黑牡丹公司的棟梁之材。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鄧建軍對於自己成長秘訣的惟一回答,也是人們從這位大名鼎鼎的技術工人身上能夠找到的惟一答案。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跨出江蘇省常州輕工業學校校門,進入黑牡丹的前身常州第二色織廠工作。
此時,曾經創造輝煌的常州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大批已經使用幾十年的老舊設備加速淘汰。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是「幹部」身份的鄧建軍主動要求到生產一線去,從此給自己貼上了「工人」這個身份標簽。
然而,工人就是好當的嗎?
進廠不久的一個深夜,鄧建軍負責保養維修的一台機器出現故障,好長時間也沒有修好,不得不向師傅緊急求援。
師傅來了,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問題。原來,這只是一個與電氣搭界的機械小故障,十幾分鍾就能修好。
聽了師傅的話,鄧建軍感到很慚愧。
然而,更讓鄧建軍心疼的事情還在後頭。有人悄悄告訴這位小夥子,因為維修耽誤了過多的時間,企業一下子損失了好幾千元。
鄧建軍由此徹底頓悟:「工種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市場經濟淡化了工種概念;訂單是市場下的,企業需要什麼,我就應當去學習什麼。」
對於剛剛跨出校門的中專生鄧建軍而言,需要學習的應用知識太多了。越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越是堅定了不斷學習新技術的理想和目標。
17載春去秋來,妻子姚群默默地注視著鄧建軍付出著自己全部的心血。
每天下班,別人一家總是大人孩子歡聲笑語,鄧建軍的家卻總是寂靜無聲。每天一個半小時的學習時間,鄧建軍雷打不動。
一次,鄧建軍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層印製板設計程序應用手冊》,頓時如獲至寶。當時,復印技術尚未普及,他竟與工友利用空餘時間日夜突擊抄寫。這本近300頁的專業書,三個人整整抄了兩個星期……
常州的冬天特別濕冷,鄧建軍就躲進被窩上網查找最新技術資料。看到丈夫握著滑鼠的手在被子下面來回移動,看到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孤獨寂寞的樣子,姚群忍不住又氣又心疼……
不積圭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7年,6200多天,鄧建軍始終像海綿吸水般痴迷於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海洋。別人誇贊他「勤奮用功」,鄧建軍卻說「我是怕被淘汰掉,怕被工業發展的滾滾車輪遠遠甩掉」。
鄧建軍的工作台上,放著一疊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詳細記錄著他多年來消化洋設備和技術創新的資料和心得,被工友們稱為頗具實用價值的「活辭典」。
從鄧建軍的這疊筆記本上,大家懂得了什麼叫刻苦鑽研,什麼叫忘我工作。
鄧建軍從一個中專生起步,自學考下了微機及應用專業大專,又繼續自學江蘇大學計算機及應用本科。在感動於他在技術革新中取得的突出成績的同時,人們同樣感動於他顯示出來的執著學習精神。
鄧建軍的徒弟徐文虎是大專生,跟著中專出身的師傅工作了10多年,卻越來越感到兩人的差距始終在拉大。
當然,在研製牛仔布染色在線控制的時候,鄧建軍曾經向自己的徒弟請教計算機通訊方式方面的問題。但是,徐文虎懂得,僅靠一門專業並不能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自己將包括紡織工藝、機械構造等專業知識復合應用的能力,要比鄧建軍差了一大截。
看到鄧建軍不斷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徐文虎不敢有一絲懈怠。他說,要想成為師傅那樣的企業棟梁之材,就需要像師傅那樣具有「百分之百的興趣」和「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執著和勤奮」。
在公司團委書記席中豪的記憶中,鄧建軍的身影總是和加班加點連在一起。然而,有一天發生的事情卻讓他感到不解。
這天下班,鄧建軍既沒有洗澡也沒有換工作服,反常地催促正在列印資料的席中豪:「快點,我要鎖門了。」
在廠門口的小攤上,鄧建軍匆匆買了一個麵包走了。席中豪百思不解,一貫早來晚走的鄧建軍怎麼像是換了一個人?
2003年6月,席中豪和鄧建軍一起去上海觀摩國際紡織工業博覽會。
人山人海的參觀者中,鄧建軍憑借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被德國祖克公司的總工程師特別請進了貴賓室交談。
看到這一幕,席中豪終於徹底明白了,匆匆離去的鄧建軍是在利用工余時間學習外語。
如今,鄧建軍不僅能夠運用英語進行通暢交流,還能直接閱讀德文和西班牙文資料,瀏覽國外技術網站和與外方技術人員互發電子郵件更算不上什麼難事。
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
參加工作17年,鄧建軍共解決重大技術難題23個,參與技改項目400餘個,其中獨立完成145個。
今天的鄧建軍,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享受成功的果實。他不僅是企業里惟一享受8000元月薪的職工,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先後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就連11歲的兒子鄧峰都知道,自己的爸爸在常州已經成了名人。不乏天真的孩子還這樣問過媽媽:「你為這樣一個老公自豪嗎?」
然而,鄧建軍從來不曾將「成功」二字放在心上。當人們贊美那些成功的技術之花時,他想到的卻是自己經歷過的無數次失敗,「我失敗的次數更多,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盡管鄧建軍堅持認為自己並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盡管鄧建軍從來不對任何問題做出絕對的回答,「黑牡丹」的職工們卻已經把他的名字與「沒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在一起。
為了隨時找到這位企業少不了的「能人」,鄧建軍享受著公司領導的待遇,由企業配備了通訊設備。他的手機和住宅電話的號碼,就貼在每個車間的牆上。幾乎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鄧建軍都出現在故障現場。
今天的鄧建軍可謂榮譽等身,然而,他卻在淡淡的一笑中把耀眼的光環輕輕拂去,依然隨時毫無怨言地接受工友們的每一次緊急召喚,依然對技術改造保持著往日的執著追求。他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地與世界看齊,要在世界製造業中找到中國技工的位置。
這位外表木訥的技術工人心中的火熱情懷,遠遠不是幾句豪言壯語所能簡單展現的。
1997年,黑牡丹公司從德國進口的氣紡機中樞系統變頻器燒壞了,急需更換。這種變頻器屬於世界紡織高新技術,不但價格高達9萬元,訂貨周期也要兩個月。
9萬元?這要工友們付出多少勞動才能省下來?
兩個月?這會給公司生產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鄧建軍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他和同伴們認真研究分析圖紙,多次計算測試數據,重新確定參數和模擬調試,大膽採用類似的國產變頻器更換替代……兩天半以後,機器正常運轉!
德國公司聽到消息,十分震驚,專門派出專家趕赴黑牡丹公司。
挑剔的檢驗結束了,德國專家不得不翹起大拇指:「中國工人了不起!」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氣紡機變頻器的成功替代是一次漂亮的防禦戰。相比而言,對另一家德國公司提供的清梳聯電動機進行改造,則是一次漂亮的攻堅戰。
清梳聯是一種從清梳棉花開始到紡制棉花生條的聯合機械。鄧建軍發現,這套進口設備運行穩定性很差,一旦發生故障,跨國供貨周期長,經濟損失難以估算。
於是,鄧建軍大膽採用交流變頻器調速替代直流調速,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設備運行更加穩定可靠。當國內棉紡織業一份權威雜志推出這項最新科技成果時,「黑牡丹」採用這一技術的清梳聯設備早已安全高效地運行了兩年多時間。
這些年來,鄧建軍為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價值無法估算。
後織車間有數百台OMNI噴氣織機和GAMMA劍桿織機,每台織機都要使用一隻形狀類似小肥皂盒的經紗張力感測器。
由於織布機在織造過程中高速運轉,張力感測器長期處於700次/分鍾的高頻振動中,非常容易疲勞導致損壞。
每隻張力感測器8000元,壞了就換,沒了再買,誰都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
可是,鄧建軍就是覺得這樣花錢不正常。
今年1月,鄧建軍主動找到公司總經理,提出嘗試解決感測器維修問題。
下班了,鄧建軍像往常一樣沒有回家,第一次把張力感測器拆開來研究。
感測器里的線路密如蛛網,又沒有圖紙可以參考。鄧建軍找來了放大鏡,藉助強光勉強看清了表層的情況。但是,這個體積很小的線路板結構復雜,表層能夠用放大鏡看清楚,中間層又怎麼辦?
鄧建軍找來專業儀器,通過計算機一點一點地把線路模擬再現,自製出張力模型。不眠的48小時過去了,他終於確認了出現故障的元器件———這個小小的元器件的市場價格僅為0.01元!
8000元:0.01元———僅此一項,企業又可以節約幾十萬元資金,同時解決了由於張力感測器受損後造成的紡織品疵點。
鄧建軍笑了,笑得那樣滿足。
……
在鄧建軍的眼中,技術改造的道路永遠沒有盡頭,技術改造帶來的快樂也永遠沒有盡頭。
漫長的17年過去了,鄧建軍在企業提供的肥沃土壤上自由成長,成為一位光鮮奪目的中國技工。
很多當年的同學商海搏擊,早已擁有百萬家產。鄧建軍依然是那身工作服,為每一個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滿足喜悅,甘之如飴。
「如果再過17年,你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面對這樣的提問,鄧建軍用微笑做答:「那太遠了,不是我現在要想的事情。」不過,他那張憨厚朴實的臉上,自信卻毫無掩飾地浮現出來。
這是濃縮著黑牡丹公司企業文化精神的一首詩———
在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
夕陽西下之際,
一頭獅子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
一頭羚羊在沉思———
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那麼,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
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
太陽每天都要升起。在追求技術的道路上,鄧建軍已經毫不停頓地奔跑了17年,並且還要繼續奔跑下去。
當代全球紡織高新技術的舞台上,鄧建軍正在用自己在技術改造路途上的奔跑,書寫著一位中國技工震驚世界的東方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