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義烏上市公司周福壽

義烏上市公司周福壽

發布時間:2021-09-06 15:45:49

Ⅰ 鄭州560公交車是屬於那個公交公司

鄭州560公交車是屬於鄭州綠城巴士有限責任公司

沿途車站

起點站白寨鎮

第2站鄭州羅圈寨森林公園(招呼站)

第3站聖水寺(招呼站)

第4站三李村(招呼站)

第5站三李村南

第6站鄭密路三李村北

第7站三李村北(招呼站)

第8站三李村口

第9站郭小寨西

第10站郭小寨東

第11站台郭(招呼站)

第12站台郭

第13站鄭州樹木園(招呼站)(鄭州市二七區台郭小學)

第14站鄭州樹木園(招呼站)

第15站鄭州樹木園東(招呼站)

第16站鄭州樹木園

第17站鄭密路侯寨路口

第18站中原第一城

第19站張仙

第20站鄭密路張羅溝

第21站鄭密路公交站

第22站鄭密路黃崗寺中街

第23站黃崗寺

第24站武警醫院分院

第25站嵩山路長江路

第26站大參林大葯房(招呼站)

第27站綠城小區

第28站嵩山路航海路

第29站嵩山路航海路(招呼站)

第30站嵩山路齊禮閻

第31站嵩山路淮河路

第32站嵩山路汝河路

第33站嵩山路隴海路(招呼站)

第34站嵩山路隴海路

第35站嵩山路伊河路

第36站綠城廣場

第37站綠城廣場(地鐵口)(招呼站)

第38站中原路興華街

第39站中原路大學路西

第40站中原路大學路

第41站中原路京廣路

終點站福壽街

Ⅱ 姓樓的名人

樓護、樓光、樓屯、樓大鵬、樓寶棠等。

1、樓護

樓護,字君卿,西漢山東人,父乃世醫。他本人少年時就讀過數十萬字的本草、醫經、方術書籍。醫術高明,又善辭令,「樓君卿唇舌」為時人稱道,甚得名譽。

2、樓光

樓光,北宋政治人物。樓郁次子,樓常之弟,樓肖之兄,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才氣俊偉不群」,神宗元豐年間,任婺州浦江尉,歷任無為軍判官、知畿縣。官至承議郎。後為權貴所迫,遂罷歸。子嗣不詳。

3、樓寶棠

樓寶棠, 1935年4月出生,字越人,號玉巍山人,齋名五家書幄,出生於浙江東陽,畢業於軍事測繪學院、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金陵老年大學,地震社會學家。江蘇省地震社會學研究會會長、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理事、新長征民族文化藝術傳播中心高級書畫師、淮海書畫院名譽院長。

4、樓屯

原名卓力(1880-1950),字肖嵩、辛壺、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縉雲人,久居上海。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篆刻得吳昌碩指授,合秦、漢和浙派之長,自成一格,所作馭刀如筆,氣韻渾古蒼媚。

5、樓大鵬

樓大鵬(1936~)男,浙江寧波人。從小旅居英國,1953年回到祖國,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大學期間是一名優秀跨欄選手,曾以25秒2的成績打破男子200米低欄全國紀錄。

Ⅲ 義烏的民風民俗!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鍾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 在晚上11時正。不過,現代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飲食是人類本能的需求,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中國飲食,獨樹一幟,舉世公認。對於中國這個最講究吃的國度來說,飲食的重要性遠在男女之上。春秋時有人因為吃不到異味而殺了自己的國君,歷史上那麼多的人一頓飯花費萬錢,在歷史上的一些時代,飲食簡直就是中國人全部的生活。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一、面點的始源

面點,即正餐以外的小份量食品,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面點,包括主食、小吃、點心和糕點;狹義的面點,則將比較粗放的主食、部分小吃排除在外。從面點演變規律看,是先有主食、小吃、後有點心、糕點;從主食進化到面點,需要一段發展過程。

我國主食出現很早。「古人」或「新人」學會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實的時候,就可視作主食的開端。雖然這種食品的十分簡陋,但它已具有麵食的某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時期,先民能夠將舂去(麥夫)皮的整粒穀物烤、爆、煮、蒸、製成比較香美的飯、粥、羹、糗(穀物熬熟後晾乾搗粉),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發展了。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一口口徑876厘米,高344厘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鍋,經考證,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飯的器具,一鍋可供50人吃。由此可見,那時的主食製作已是相當技術的。不過,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種仍較單調,在公元前21世紀問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發現有關精細麵食——面點的文字,所以如此,是當時物質技術條件還不能滿足面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進入西周,由於農來生產的發展,則提供了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穀、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類);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則提供了製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鍋、陶餅鐺、青鈾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專門從事廚務勞動的奴隸,早期面點始在宮廷中誕生。

根據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戰國早期的面點約近20種。它們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還可製成糊狀烙;餡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圓型,其屬性介於糕與餅之間;還有的則是將飯、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製。它的品種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麥)、「糜」(米粉與肉醬煮糊)、「餌」(蒸糕或蒸餅)、「(飠侯)糧」(行軍的干糧)、「蜜餌」(加蜜的粉餅)、「酏食」(酒發酵餅)、「糝食」(米粉加肉丁制餅油煎)、「(米巨)(米女)」(蜜與米粉和成環狀煎熟)、「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以及「芳糗」、「糗餌」、「粉粥」、「糕糜」等。

二、面點工藝的銳變

進入秦漢魏晉南北朝,由於植物油問世,出現了精巧石磨、「火盛湯涌」大蒸籠、方便鐺烤爐、一次成型禽獸模具和鑿孔竹勺,普遍使用酸漿發酵法和酒粥發酵法,再中上「胡餅」工藝的引進,面點工藝發展發生銳變,形成中國面點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標志主要有四:一是原料多系粉狀,米麥皆用,糕與餅的區別明顯。二是廣泛使用發酵工藝和模具成型,品種多達數十,風味各不相同。三是面條已系列,多為片狀、條狀或環狀,有蒸、煮、烤多吃法。四是創新品種特多,相繼推出包子、開花饅頭、發酵品、乳製品、蛋製品、果製品和蓮蓉點心,造型也較前講究。

漢魏六朝面點的興盛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記述面點的古書較多。擇其要者便有史游的《急就篇》、楊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高承的《事物紀原》以及《後漢書》、《晉書》、《齊書》、《荊楚歲時記》等。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介紹了白餅、粉餅等20餘種面點的製作方法,首開食經詳載面點譜的先例;束皙的《餅賦》是我國第一篇謳歌面點的文學作品,裡面描繪了豚耳、狗舌、薄壯、牢丸等10餘個品種,將它們的色、香、味、形、介紹得淋漓盡致。

第二、花色品種豐富,有「胡餅(近似燒餅)」、「蒸餅」(最早的饅頭)、「湯餅(水煮揪面片)」、「截餅」(牛羊奶調和面團炸成)、「春餅(現代春卷的前身)」、「索餅」(較粗的濕面條)、「髓餅(用骨髓、油脂、麵粉制的爐餅)」、「環餅」(類似麻花)、「面起餅(酸漿發酵)」、「酒溲餅(酒粥發酵)」、「雞子餅(添雞蛋調制)」、「豚皮餅(先烙後煮)」、「蓬餌(早期蓮子糕)」、「棗(米備)(早期果餡蒸糕)」、「切面粥(面團製成棋子狀蒸熟,澆肉湯食)」、「粽子(用濃草木灰汁煮)」、「(米壹)(糯米和蜂蜜、棗子、粟子混勻,外包蘆葉蒸食)」以及「糕」、「金餅」、「劍帶」、「案成」、「粲」、「餛」、「水引」等。

三、面點製作的精細化

隋唐五代宋金元時期,是中國面點全大發展的新階段,有五個鮮明的特色。

第一,面點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面團,餡心、澆頭、成型和熟制方法都多樣化了。在面團方面,發酵面團有酵汁發酵、酒酵發酵、酵面發酵、對鹼酵子發酵四種;水調面團有冷水和面、沸水燙兩種;油酥面協和日趨成熟,還有綠豆粉皮、雞蛋面團等。在餡心方面,配製出了各種肉餡、菜餡、雜餡以及豆沙餡、水晶餡、蜜脯餡與果仁餡。在澆頭方面,葷素並用,有澆在面上的,有和於面團和中的。出現甘菊冷淘等珍品。在成型方面,可擀、可漏、可壓、可剪、可雕,注重模擬飛潛動植的圖形。在熟制方面,蒸、煮、煎、炸、烙、炒、燴諸法並用,還有石子饃、竹筒板等古法。

第二,出現規模較大的面點作坊和麵食店。象隋唐的長安,長興坊賣(飠畢)(飠羅),輔興坊賣胡餅,頒政坊賣餛飩,勝業坊賣蒸糕,專業化傾向明顯,出現面點名師「花糕員外」和「張手美」。五代的南京,推出「健康七妙」,春餅能照見字影,餛飩湯可以磨黑。發展到宋代,汴京和臨安都有專業餅店數十家,有的一家便有20多個爐子,甚至50多個爐子。

第三,花色品種空前豐富。改進的品種有100多餘種,象蜜糕、粟糕、糍糕、社糕、新樣、滿麻、寬焦之類;創新的品種有面(飠追)、薄脆、餃子、角子、河漏、水團、麻團、月餅、元宵、撥魚、燒麥、五福餅、卷煎餅、油炸果子、禿禿麻失等,其中,百味餅、古樓子、鶻突、雕酥、八方寒食餅和單籠金乳酥等都相當精緻。

第四、節日點心、筵席點心和食療點心受到重視。節日點心方面,除了漢魏六朝已有的春餅、粽子、重陽糕外,又增添二月十五的涅盤兜、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中元的孟蘭餅、臘日的萱草面。筵席的點心方面,一是多,二是小巧,象宋皇壽筵中便有雙下駝峰峰角子、蜜浮酥捺花、白肉胡餅、太平(飠畢)(飠羅)等10餘款;而《韋巨源食單》則有貴妃紅、漢宮棋、玉露圓、金鈴炙20等多品。食療點心多載入醫籍,知名度高的是神仙粥、牛髓膏、五味子湯和生薑末餛飩等50餘種。

第五,少數民族面點傳播快,中外面點進行交流。這時,契丹的年糕、金的軟脂、西夏的花餅、蒙古的溯羅脫因、維吾爾的天花包子,回回的哈兒尾、女真的高麗粟糕等都在中原流傳;同時中國面點東傳日本、西傳義大利,東南亞的婆羅門輕高面和西域的搭納等也傳入中國,飲市場相當活躍。

四、面點體系的形成。

中國面點發展到明清,出現了第三個高潮。其表現一是製作工藝的深化。不僅出現質地優異的「飛面」和澄粉,發酵方法與油酥面團完善,發明肉凍等特殊餡料,而且成型方法多達30餘種,並採用混合加熱法成熟。二是花式繁多,新品迭出。一方面舊有品種不斷擴充花色(象面條就推出抻面、刀削麵、五香面、八珍面、伊府麵、擔擔面、油潑面、鵝面、魚面等40多個花色),相繼載入各種筆記或食譜;另一方面,地方小吃脫穎而出,以特色風味獨領風騷(如金陵薄皮包、淮揚三丁包、蘇杭湯團、閩粵土筍等凍、湘鄂豆腐乾、馬蜀紅油水餃、雲貴餌絲、松滬南翔饅頭、徽贛鳥飯團、冀豫四批油條、甘寧泡兒油糕、京津狗不現包子、秦晉羊肉泡饃、冀豫四批油條、甘寧泡兒油糕、內蒙哈達餅、西藏的推、新疆的抓飯等。三是節令點心定型和筵席的點心的規范化。在節令點心中,幾乎二十四節,節節有食,月餅有幾十種,臘八粥各地不同;在筵席點心中,祭筵有供點,婚筵有喜點,壽筵有壽點,茶果席有茶占,滿漢全席有套點,東南西北,各成章法;特別是在民族酒筵中,民族點心五光十色,風情濃郁。

在這種情勢下,中國面點體系初步形成。面點有京式、蘇式、廣式三大流派;小吃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廣東眾多分支;點心有北京宮廷御點、山西民間禮饃、蘇州市肆粉點、無錫太湖船點、揚州富春茶點、上海南翔花點、廣州早茶細點、杭州靈隱齋點、回民開齋節點、滿族敬神供點、蒙古氈房奶點、藏胞標花酥點等著名的系列,百花齊放,五彩紛呈。

五、面點生產的革新

辛亥革命之後,由於世界食品科技迅猛發展,飲潮流不斷變化,以手工方式生產的中國傳統面點面臨著挑戰。為了在競爭中圖強,面點生產工藝努力革新。首先是注意選用新型原料,如咖啡、蛋片、乾酪、煉乳、奶油、糖漿以及各處潤色劑、加香劑、膨鬆劑、乳化劑、增稠劑和強化劑,提高面團和餡料的質量,其次是近照營養衛生要求調整配方,低糖、低鹽、低脂肪、高蛋白、多維生素與礦物質;大力開發健美面點、滋補面點、食療面點和特殊工種的營養面點。第三是積極使用現代機具(如原料處理機具、成型機具、熟成機具、包裝機具等),改善成品的外觀與內質,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第四是開展科學研究,培訓技術人材,出版面點書刊,活躍做到配方科學化、營養合理化、生產機械化、風味民族化、儲存包裝化和食用方便化。這樣,面點在飲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愈來愈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庄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酒與民俗不可分。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成為中心物質。農事節慶時的祭拜慶典若無酒,緬情先祖、追求豐收富裕的情感就無以寄託;婚嫁之無酒,白頭偕老、忠貞不二的愛情無以明誓;喪葬之無酒,後人忠孝之心無以表述;生宴之無酒,人生禮趣無以顯示;餞行洗塵苦無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懷無以傾述。總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所依託。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就已緊密相連,並且公式化、系統化。當時,曲櫱的使用,使釀酒業空前發展,社會重酒現象日甚。反映在風俗民情、農事生產中的用酒活動非常廣泛。

夏代,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七月(豳風)》)此詩描繪的是一幅先秦時期農村中鄉飲的風俗畫。在開鐮收割、清理禾場、農事既畢以後,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屠宰羔羊,來到鄉間學堂,每人設酒兩樽,請朋友共飲,並把牛角杯高高舉起,相互祝願大壽無窮,當然也預祝來年豐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風俗禮儀中,就有冠、昏(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大多又酒冠其中,有聲有色。例如:男子年滿二十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慶賀自己走向成熟。此間無論是味菁的醴,還是味濃的酒,都成為祝福生命的聖水。

周代的婚姻習俗,已經走向規范化、程式化,由提親到完婚,已形成系統,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講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請媒提親,女應允後,仍有納采、問名、納吉等過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執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門乘車,以俟婦於門外,導婦而歸,與婦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新婚夫婦共同食用祭祀後的肉食,共飲新婚水酒,以酒寄託白發到老的願望。周代時興射禮,雖等級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與眾耦皆射;三射,則以樂節射,不勝者飲。」酒在射禮中成為敗者的懲罰之物,情趣無窮。

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為賓。活動過程中,「凡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生動顯現。

三代風俗禮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開後來之改政」(《中國文化史》,傳承沿襲,不少風俗現象仍保留至今,近現代民間習尚的婚禮酒、喪葬酒、月米酒、生期酒、節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風俗文化的「八禮」中尋到源。

時推風移,民谷活動因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內容、形式乃至活動情節均有變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動中使用酒這一現象則歷經數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為其操辦生期酒。屆時,大擺酒宴,至愛親朋,鄉鄰好友不請自來,攜贈禮品以賀等。酒席間,要請民間藝人(花燈手)說唱表演。在貴州黔北地區,花燈手要分別裝扮成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等八個仙人,依次演唱,邊唱邊向壽星老獻上自製的長生拐、長生扇、長生經、長生酒、長生草等物,獻物既畢,要恭敬獻酒一杯,「仙人」與壽星同飲。

婚禮酒:提親至定親間的每一個環節中,酒是常備之物。打到話(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議事,都必須捎帶禮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點心一應俱全,躬請姑娘的舅、姑、婆、姨,三親四戚。成親時,當花轎抬進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燒酒、豬頭、香燭擺上幾案,新人雙脆於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辭,最後把豬頭砍翻而將酒緩緩灑於新郎新娘面前。之後,過堂屋拜天地,拜畢,新人入洞房,共飲交杯酒,寄託白頭相守、忠貞不二的愛情。洞房儀式完畢,新人要雙雙向參加婚禮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謝,此時,小伙們少不了向新婚夫婦勸酒,高興起來,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間,婚禮酒宴充滿民間特有的歡樂情趣。

月米酒:婦女分娩前幾天,要煮米酒1壇,一是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滿月,要辦月米酒,少則3、5桌,多則2、30,酒宴上燒酒管夠,每人另有禮包1個,內裝紅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涉及范圍較寬,一般有兩類,一是立房造屋、修橋鋪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動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辦酒菜,在即將動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魯班是工匠的先師,為確保工程順利,要祭拜魯班。儀式要請有聲望的工匠主持,備上酒菜紙錢,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樑、立門均有隆重儀式,其中酒為主體。二是逢年過節、遇災有難時,要設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戶要准備豐盛酒菜,燃香點燭化紙錢,請祖宗亡靈回來飲酒過除夕,此間,家有以長幼次序磕頭,隨及肅穆立候於桌邊,三五分仲後,家長將所敬之酒並於一杯,灑於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結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間,心有災難病痛,認為是得罪了神靈祖先,於是,就要舉行一系列的娛神活動,乞求寬免。其形式仍是置辦水酒菜餚,請先生(也有請花燈頭目)到家裡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獻。祭拜酒因襲於遠古對祖先諸神的崇拜祭奠。在傳統意識中,認為萬物皆有神,若有擾神之事不祭拜,就不會清靜。(祭拜酒中的一些現象,因屬糟粕一類,在民眾中已逐漸消失。)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Ⅳ 義烏定親的風俗是什麼

一·祭祖:男方在出發前往大方家之前要先上香祭告列祖列宗,再前往某女家下聘,請祖先保佑這一段姻緣美滿幸福。男方家同赴女方家的人數6或10或12人皆可,應避免4或8的人數。此即貢禮官或押箱先生。貢禮官及下聘人數應成雙,由男方家之年長親朋擔任,而納聘車隊一般為六輛車。

二·納采:男方納聘車隊到達女方家時,男方燃放鞭炮,女方亦應燃引連炮相迎,並由新娘兄弟一人替新郎開門,再端洗臉水讓新郎洗手、擦手,新郎應回以紅包答謝。而後,押箱先生將聘禮交予新娘父兄。男方納采人群進入女家,此時媒人介紹雙方家長及親友互相認識,並講些吉樣話,增添喜氣,而雙方親友也可藉此機會寒喧問候。三·受聘:由女方敦請一位福壽雙全的長輩,在列祖列宗神位前進行點燭、燃香、獻餅及獻禮之儀式,默禱預祝此女婚姻幸福。然後,即由媒人擔任司儀,開始訂婚儀式:

1、奉甜茶:準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捧甜茶獻請前來納聘的男方親友,並由媒人一一加以介紹,男方親戚可藉機端詳新娘。

2、壓茶甌:甜茶飲畢,準新娘再捧出茶盤收茶杯,男方來客此時應將紅包與茶杯同置於茶盤上,即俗稱「壓茶甌」。

3、戴戒指:由新郎取出系有紅線的金戒、銅戒,套在新娘右手中指上,象徵永結同心,但通常在戴戒指時均故意將中指屈起,以免日後被對方吃定。

4、燃炮:訂婚儀式進行至此,可謂大功告成,此時女方應燃放鞭炮,雙方家長互相道賀結成兒女親家,並將喜餅與親友共享。

5、訂婚喜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家設宴款待男方來客及媒人,宴畢男方應送紅包「壓桌」給女方,酒宴結束後,整個訂婚儀式也到尾聲。

6、回禮:宴畢,男方應盡速離去不宜久留,女方應回贈男方幾項禮品,如新郎衣料、皮鞋等 12 件,同時亦讓男方攜回幾盒喜餅及禮香、禮燭、禮炮一份。同時,男方回家時絕不可互道再見,因為下聘之事不能再來第二回。

7、告祖禮:男方回家後要行告祖禮,告知已完成行聘納采之禮,並將女方回敬之喜餅分享親友。

Ⅳ 陳氏家譜字輩

1、湘鄉陳氏字輩:「翼道傳經崇對啟緒瑞煥列星秀鍾南楚俊彥鼎升鴻才軒奉本茂支蕃典敦禮敘」。

2、上湘石獅江陳氏字輩:「義門敦孝友星垂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規模昭令緒雍睦振家綱穎上千年澤湘南百襈芳」。

3、義門陳氏字輩:「禮樂家聲振詩書世澤長天才榮及第道學永傅芳開泰祥光運三元煥日新金章華國正長發萬年興」。

4、中湘白吒陳氏德星堂字輩:「世守祖訓茂本培元家聲克振令德方新篤生吉士秀啟賢昆澤傅仁里慶集義門五倫有敘奕代相親」。

5、中湘栗塘陳氏穎川堂字輩:「俊英祖錫顯達揚宗培元樹德本立道生賢哲繼起孝友克敦長延世澤永振家聲」。



(5)義烏上市公司周福壽擴展閱讀

陳氏名人:

1、陳瑤

陳瑤,1994年10月31日出生於四川,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14年,還在北京電影學院就讀的陳瑤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旋風十一人》。

2、陳小春

陳小春(本名陳小臻),漢族客家人,1967年7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1985年陳小春加入TVB舞蹈藝員訓練班,先後擔任組合豹小子、風火海的成員。

Ⅵ 咸寧的民風民俗

劃龍舟:史書記載,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劃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端午節前後,嘉魚各鄉鎮都會舉行龍舟大賽,以這一傳統活動來慶祝傳統佳節。

打桂花:每逢仲秋季節,在享譽中華的桂花之鄉——咸安,漫山遍野都能看的一群群裝紅著綠的男女,他們拉著布棚,手執長 竿,攀上桂樹,或搖曳枝頭,或持桿擊花,呈現出一幅花農喜采桂花的豐收景象。朵朵花瓣飄落在潔白的布棚上,陣陣花香隨風 飄散在百里內外,如堆金疊玉,似溢彩流香,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畫面!

祭月: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咸安區大屋雷的花農們為求雨會祭月。據說,有雨水時桂花花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人們期盼采 花期下毛毛雨,桂鄉人稱「桂花雨「。這種活動後逐漸行程中秋節的《守月華》。

舞龍舞獅:舞龍:人民在喜慶的日子裡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於 九節龍飛、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舞獅: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 他一些慶典活動,都會舞獅助慶祈求吉利,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已獅舞前來助興。

閱讀全文

與義烏上市公司周福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980年50元價格 瀏覽:872
人民幣奈拉匯率今日價 瀏覽:981
i股指期貨怎麼結算 瀏覽:963
南方基金誰控股 瀏覽:256
560泰銖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849
中國100人民幣換泰銖 瀏覽:388
互聯互通股票 瀏覽:680
美豆價格 瀏覽:564
睿富海外投資 瀏覽:792
人民幣星英鎊怎麼換算 瀏覽:328
外匯流動資金貸款 瀏覽:589
國內九州期貨交易平台 瀏覽:137
國外期貨糖16號 瀏覽:413
李元博基金發行時間 瀏覽:692
陸家嘴股票為什麼跌 瀏覽:899
農行消費車貸款 瀏覽:718
大眾銀行股票 瀏覽:315
中文傳媒投資科創企業 瀏覽:790
通縮理財術 瀏覽:650
聚眾投融資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