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魯能現在是私有還是國有
你好
是國有的 被中國國家電力總公司 管理
如果電力都私有化了 不說了
Ⅱ 山東魯能亞冠資格被取消,亞足聯的判罰公允嗎
亞足聯的判罰公允還是比較公正的。亞足聯官方宣布,取消山東魯能參加2021年亞冠聯賽的資格,理由是山東魯能沒有滿足《亞足聯俱樂部准入規程(2016版)》強制性標准F.04,有逾期的應付款項。F.04具體的規則是參賽資格申請者必須證明,在取得賽季參賽資格前,尊重與現任及前任雇員的合同和法律義務,沒有拖欠雇員和稅務機關的應付款。亞足聯就是根據這個規則取消山東魯能亞冠資格的。
雖然這次判罰對山東魯能來說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也希望山東魯能可以積極地解決好這些問題,以全新的姿態馳騁於賽場當中。
Ⅲ 山東魯能被取消亞冠資格,中國足協是否難辭其咎
春節即將來臨,但山東魯能卻收到了亞足聯一紙罰單,上賽季好不容易打拚得來的亞冠參賽名額可能被擼掉。魯能被處罰的原因,是因為逾期支付拖欠一名外教的薪水,中國足協在審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就今年文旅上來的引援等等一系列的操作,肯定是想踢亞冠的,希望光大球迷嘴下留德,別動不動就不想踢,故意整這一出什麼的,說實話,就今年其他俱樂部的投入情況來看,還真不一定能好過泰山隊的成績,所以說,走上亞冠賽場代表的是中國,能參加亞冠比賽代表的是中國足球的水平,希望大家一道加油,不要落井下石為好。
Ⅳ 取消山東魯能2021賽季亞冠資格山東魯能怎麼了
北京時間2月9日,針對被撤銷亞冠參賽資格,山東魯能官方首次發聲 接到通知後,俱樂部立即採取緊急措施,積極應對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
Ⅳ 魯能改制了嗎
魯能集團悄然改制 700億資產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7-01-09 11:23:35 大洋網
--------------------------------------------------------------------------------
山東第一大企業,同時也是全國電力系統最大職工持股企業魯能集團悄然改制,但700億資產的歸屬仍在迷霧中。
2006年12月30日,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迎來了2006年的最後一場雪。紛飛的雪花中,帶有「魯能」字樣的各色廣告燈牌懸掛在主要的道路邊,在深夜清冷的街頭顯得格外耀眼。
魯能近年來崛起於山東大地,橫跨煤電、礦業、房地產、工程建設、金融、體育等多項產業。這個名字不論是對電力業界資深人士,還是街頭匆匆而過的行人,都如雷貫耳。鮮為人知的是,經過一年來的輾轉騰挪,這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已悄然易主。
魯能集團,這個原為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下屬的「三產多經」企業(電力行業內部對「三產」和多種經營公司的通稱),如今已然是羽翼豐滿的企業王國,總規模不僅超過原母體山東電力集團,也超過勝利油田、兗州煤礦、海爾集團等其他知名本地企業巨頭。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魯能集團以總資產738.05億元傲居山東企業第一。
很少有人知道,這家「巨無霸」數年前已並非國有企業,主要由具有壟斷地位的電網系統職工控股;更少人知道,今天的魯能,已經完成了驚險的一躍:在內部人嚴密運籌之下,職工退股已經基本完成,兩家位於北京的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首大能源)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國源聯合)——已獲得魯能集團91.6%的股份。魯能集團股權的作價依據,為魯能集團截至2005年底的賬面凈值,並且減去了魯能集團向股東支付的2005年度現金紅利。以此計算,兩家公司收購總價格約為37.3億元。相關新聞: 魯能系齊問魯能集團是否私有化 尚未得到答復
2006年12月,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陳光健上書國務院,反映魯能清退職工股並引進兩家私人企業股東的情況。這封信措詞峻急,請求國務院成立專門調查組,查清這一事件中可能涉及的「腐敗問題」。
魯能兩個「新主人」的名稱,在魯能內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一度被稱為「絕密中的絕密」;如今,正是這兩家名不見經傳的神秘公司,成為這一大型綜合性財團的絕對控股人。從這兩家「幸運的」新股東往上追溯,則是層層疊疊密如蛛網的股權轉讓與交易網。
今天的魯能究竟屬於誰?雲深不知處,答案在這張網中。
既成事實
「魯能集團公司層面的職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宣傳負責人金濤向《財經》記者證實。
事實上,魯能集團遠不止是「基本完成」職工退股而已。在魯能內部,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入主魯能集團的說法早就悄悄流傳,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是哪兩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麼價格、什麼方式轉讓股權。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魯能集團股權轉讓及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完成以後,這一消息仍然被嚴密封鎖。《財經》記者遍詢魯能集團與山東電力業內人士,無人說得出新股東的名稱。金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否認魯能正在進行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說法。
與此同時,中央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的高級官員也表示,迄今沒有接到魯能集團股權轉讓的報批文件。
然而,新晉股東絕對控股魯能集團,早在半年前就已成為現實,有關工商登記變更業已完成。
山東省工商局資料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獲得了當時魯能集團35.77億股本中的91.6%。魯能集團50家股東中,除三家公司,其餘股東均已完成職工退股,隨即將所持魯能集團股權悉數以凈值作價轉讓。其中,山東省電力工會委員會(當時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山東電力工會)持有的31.52%股權轉讓給首大能源;其餘46家股東合計持有60.09%的股份則轉讓給國源聯合。
2006年6月10日,魯能集團已經召開了新一屆股東會,剛剛完成股權變更的新晉大股東立即宣布增資。首大能源與國源聯合計劃共同增資37億元左右,採用分期付款出資的形式進行。目前,第一期認繳出資7億余元(國源聯合4.1億元,首大能源3.4億元)已打入魯能賬戶;第二期認繳出資29.7億元約定於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資完成,魯能集團的注冊資本將達到72.94億元,國源聯合、首大能源分別擁57.29%和38.59%。
魯能集團新一屆董事會亦已正式產生:原董事會成員錢平(山東電力集團總會計師)、焦德房(魯能物業公司總經理)、劉建旬(山東青島供電公司總經理)、王魯軍(山東電建三公司經理)等去職,同時去職的還有於世昌(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等五名監事。新晉大股東國源聯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國源聯合董事長)、霍宏、肖翠蘭,首大能源派出兩名董事熊宏偉(首大能源董事長)、曾鳴(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在九人董事會中共據五席。
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氏。
魯能集團核心人物董事長高洪德與總裁徐鵬繼續擔任原職。
高洪德與徐鵬均從山東臨沂起步。高洪德歷任山東臨沂行署辦公室科長、電業局副局長、山東電力局局長助理、山東魯能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之後經歷魯能歷次股權轉讓,目前仍擔任魯能集團的董事長;徐鵬曾任山東臨沂電業局局長,2003年前後進入魯能集團總部,任分管地產業務的副總裁,其後很快被提升為魯能集團總裁。
如果一切順遂,新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新晉大股東意志,將主導魯能這家總資產超過700億元的企業巨頭未來的命運。
「轉制」三部曲
2006年的這場改制,對魯能決策者來說,可能是水到渠成之舉。
作為一家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養育的公司,魯能集團近年來在業務層面數道並進,跨地區跨行業拓展雷厲風行,作風高調進取,迅速崛起為煤電、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的重要玩家;同樣是近年間,魯能集團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頻仍,作風同樣激進卻極為低調,令業內資深人士也難窺堂奧。
「魯能的企業性質到底是什麼?」前不久,電監會價財部一位負責官員向魯能旗下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發問。答曰:「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是『四不像』。」
「那資產呢?」
「資產也說不清,國有、私營都有。」
「說不清」的魯能,歷史原本並不模糊。
「魯能」,原本是山東電力集團(當時為山東省電力工業局)下屬第三產業和多種經營企業的總稱,創建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魯能電力開發公司。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這是第一階段的魯能,至1998年時總稱「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經營的資產約26億元。
1998年,山東電力集團撤銷「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成立「山東魯能集團公司」。這是第二階段的魯能,特點是職工持股和國有股共存。這一時期魯能集團的股權結構是:山東電力工會代表職工持股超過20%,而山東電力集團直接持股為17%,另有由山東電力工業局下屬的魯能物業持股19%。
第二階段的魯能為時甚短,1999年9月以後,山東電力集團確定以魯能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魯能控股)為核心來管理旗下「三產多經」企業。魯能由此進入第三階段:魯能控股由山東電力集團全資擁有,將本已試行職工持股的魯能重新全數納入國有軌道,並大量注入山東電力所屬國有資產。
此時的魯能控股,規模已然不小。原來的「山東魯能集團公司」則更名為「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發展),主營發電業務,成為魯能控股旗下骨幹企業之一。30多台發電機組從山東電力劃撥到魯能發展,總裝機容量400多萬千瓦,相當於彼時山東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託早年間電力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魯能控股獲得極大發展,是山東電力集團轄下同時擁有電力和非電力資產的國有企業。這一時期,山東電力工會開始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收購魯能控股旗下的優質資產。
2001年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啟動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發電、配電職能於一身的國家電力公司及下屬各省公司的超級壟斷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實行「(發電)廠(電)網分開」政策,原電力系統仍然能夠以壟斷地位掌握電網資源,旗下電力資源則劃至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公司,亦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
依改革之勢,原山東電力的資產一分為二,電網資產組建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為「中央駐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以壟斷地位專責山東電網運營;發電資產則大部劃入五大國有發電集團。但是,已經在此前劃至魯能發展的電力資產不在「分家」之列。
此後,山東電力又在「魯能」這一旗號下,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集團)成立,由此進入魯能的第四階段。山東電力工會將持有的魯能發展、恆源經貿、魯能物資等公司的股權作價8.6億注入魯能有限。當年年底開始了職工集資改制。集資由山東電力集團正式提出,要求「自願集資,數額固定……普通員工和科技幹部3萬元;處級幹部5萬元;局級幹部8萬元」。
完成了改制的魯能集團,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職工持股。與此同時,國有的魯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並存至今,但始於2002年,從國有之魯能控股到電網職工之魯能集團的資產交易便開始了。
Ⅵ 山東魯能到底是私有還是國有
魯能集團公司是按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以煤電、礦業、房地產、港運物流等為主營業務,是國有絕對控股企業。
Ⅶ 國家電網會被私有化嗎
不會,幾乎不可能。電力是國家命脈資源,試想,電力公司被私營企業壟斷,老闆辛勤不爽,呼啦關閘停電,你要知道損失非常大。現在幾乎所有的設備都要有電力來保障,沒有電幾乎世界不運轉了。而且,電力幾乎每個國家都是國有企業,這是全世界的共識。
Ⅷ 魯能亞冠資格被取消,意味著什麼
亞足聯官微寫道:
因未滿足《亞足聯俱樂部准入規程》(2016版)中關於逾期應付款的強制性准則,亞足聯獨立准入審核機構決定撤銷山東魯能在2021賽季亞冠聯賽中的參賽資格。
該參賽席位將根據《亞足聯俱樂部賽事准入手冊》進行重新分配。
意味著少了一支強隊突然少了一支球隊,勢必還會增補,如果亞冠名額還將歸屬於中超的話,根據《亞足聯俱樂部賽事准入手冊》中的遞補規則,原本需要參加附加賽的北京國安,可能直接入圍小組賽,而上賽季排名中超第四的上海海港將有可能通過遞補進入亞冠附加賽,如果上港確認參賽,則需要在4月14日出戰。不過准確情況,還需等待亞足聯進一步消息確認。
根據亞足聯准入規則,在未獲得亞冠資格的、聯賽成績最好的上海上港應頂替山東魯能獲得2021亞冠資格。但由於山東魯能是杯賽冠軍,為中國的第二順位球隊,因此實際上第二、第三、第四種子均將發生變化。
Ⅸ 山東魯電電氣集團是不是魯能的下屬公司或者說,他的後台是不是魯能
可是很確切的告訴你,不是魯能的下屬公司。魯能足球到底是誰的?——魯能集團相關資本結構試解
本文寫於2006年6月,在2007年1月,魯能私有化已有最新信息被披露,請移步我最新的文章《魯能私有化年鑒》
近來魯能泰山足球隊成績喜人,不過也招來了國內媒體對其國有資產背景的質疑。出於樸素的家鄉情節,我一直都很關心魯能泰山隊的新聞。從魯能俱樂部的新聞里,我能感到魯能集團的管理很先進,制度很完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為魯能介入足球的合理性搖旗吶喊。但在追究魯能與電費有無關系這個問題時,我驚訝的發現原來隱藏「魯能」二字背後的有一個極其復雜的資本關系,根本不是用國資或民營就可以簡單概括的。
說到魯能泰山足球股份公司,恐怕大多數人都會理所應當的認為「魯能集團」是其大股東,但查閱相關資料,魯能足球成立於98年,但現在的「魯能集團」卻是成立於2002年12月、注冊資本為31.54億元的非國有控股型公司。如此看來,似乎當時出資魯能俱樂部的應為成立於1995年的「魯能發展集團」才對。1998年後魯能足球的控股方變更為魯能控股公司,它是山東電力的全資子公司,所以目前魯能俱樂部的大股東其實是「山東電力」。
那麼「魯能集團」又是誰的呢?根據公開資料,魯能集團是2002年12月由「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和「魯能物業公司」發起設立的,後來又增加了48家股東單位,注冊資本共31.93億元。「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原名「山東省總工會電業工作委員會」,是一個受中國水電總會和山東總工會雙重領導的工會法人組織。這個工會下設的「中國水利電力工會山東省電力委員會職工持股會」在冊會員31702人,持股會總股本金12.1033億元,控制著魯能集團大約31%的股份,是魯能集團的第一大股東。而魯能集團的其他49家股東也都是山東電力系統的三產企業或者專門為入股而成立的公司,而這些三產企業也大多是由職工持股的私人企業。尤其是其中的「山東省電力工業局機關工會委員會」,明顯是原電力局機關職工的入股渠道。而持股2%余的「魯能物業公司」,是山東電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是魯能集團與「國有資產」唯一的聯系。從一份國家稅務總局對山東地稅的批復也能看出,山東地稅在查帳過程中發現山東電力自96年起就有計劃的將職工「績效滾動工資」通過「水電工會職工持股會」投資企業,並試圖以企業稅標准少繳職工的股息收入個人所得稅。而魯能集團的基礎業務主要是電力相關設施、產業的經營,比如礦業、地產、建設、煤炭、電力設備安裝研發等,同時通過「魯能發展集團」進行金融投機。
這個復雜的產權關系是一個完美的從國有大企業的壟斷地位中獲取個人利益的好局,就像股份公司與母公司的資產注入一樣,當國有企業「山東電力」的某個投資很有潛力時,「魯能集團」就會從「山東電力」的「山東電力鑫源控股」手中接過收益權,當民營企業「魯能集團」投資失誤時——比如2005年魯能集團投資金馬失手——山東電力的強大金融實力就會出面護航。在山東電力強大金融實力的支撐、和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公司剝離非主營業務」的政策支持下,注冊資本僅32億的魯能集團目前資產達700餘億,凈資產140億,控制著三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已超過山東電力,成為山東第一大企業。
而山東電力在這場游戲中的位置是什麼呢?應該說山東電力的主要實力在於金融領域,其不但是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交通銀行第四大股東,還大舉進入金融、期貨、證券、基金、保險等領域,湘財證券、蔚藍證券、英大信託、金穗期貨等都是行業內很有重量的企業。山東電力的金融體系中的領導層大多同時擔任魯能相關企業的負責人,所以實際上魯能也完全可以控制這個金融帝國為自己服務。於是在山東電力與魯能集團間層出不窮的左手換右手游戲就不奇怪了。而利用具有壟斷電力優勢地位和穩定現金流收益的國有企業進軍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領域,也降低了「親兒子」魯能集團的經營風險。
但另一方面,雖然「職工持股會」是魯能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但根據內部人的說法,當年的集資款每年的分紅只有6%左右,而且最近魯能集團在勸說職工退股,有傳言某北京民企將以50億左右投資魯能。有人指出,魯能所經營的地產、礦產等行業均須佔用大量資金,以前的大量債券融資增加了財務成本,降低了利潤,勸說退股是為了簡化股權結構,以利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股權融資。但在清退了職工股後,魯能集團是誰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只能是:9個「職工持股會理事」或者其他未清退的股份持有者(當然此時其具體控股份額我們是不可能知道了,而且必然是其最大的秘密:)。但到此時回頭來看,職工集資款實際成了魯能集團代價極低的一筆過橋資金(其中似乎必然存在隱瞞利潤吧,呵呵)。
然而隨著國家電力改革,山東電力成為了國家電網公司的子公司,同時深諳金融之道、也是山東電力金融帝國締造者的劉振亞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前幾天,國家電網公司宣布要在上海建立以原山東電力金融體系為基礎、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的金融體系。業內指出「國家電網如果能夠將魯能以及其直接擁有的金融資產全部有效整合的話,將威力無窮」,但由於原魯能的人員構成不會變,所以是誰事實整合了誰還很難說。但從長期看,山東電力最終會蛻變成單純的電網企業,已經沒有了利用的價值。
歸根結底,以劉振亞為首的幾十名(也許更少)「山東電力家族」成員左手控制國有巨型企業、金融帝國——山東電力(甚至也許將是整個國家電力),右手控制著自家的資源型企業——魯能集團,成為了一個規模巨大、實際控制資產超過千億人民幣、領域多元的利益體,而且最重要的——還沒有被曝光:)
補充:剛看到一篇寫於2003年的文章,基本預見了直到職工股清退前的魯能集團民營化過程,《魯能暗推民營化》。但魯能的這個「曲線的」「對一部分企業的」MBO,同時擔任國有企業管理層的做法完全合法嗎?還待我查閱相關法規:)
根據文中的說法,早自1990年開始,由上文的工會控股52.3%的「魯能發展集團」就開始控制了大量的優良電力資產,它是傳統意義上所謂的「電力三產」。而自該文中所述的集資後,魯能用集得的30餘億資金建立了新的民營「魯能集團」,並收購了之前的工會所控制的股份,從而把很麻煩的、2003年前的考慮職位、工齡的職工集資款權益徹底甩下了。從而為今天順利勸退職工股埋下了基礎。真是好棋,呵呵。
Ⅹ 山東魯能集團現在歸國家電網嗎
魯能集團就是國家電網的`魯能集團在山東和山東電力集團平級`實際資產1000多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