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是什麼我國的新興的綠色能源行業的有哪些,分布怎樣
這十大產業包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及房地產業。
★鋼鐵行業
主要措施: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高爐淘汰標准由300立方米提高到400立方米,淘汰轉爐與電爐公稱容量由20噸提高到30噸。調整進出口稅率,在取消67個稅號鋼鐵產品出口關稅的基礎上,提高部分高端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主要影響:鋼鐵產業振興計劃雖然無法改變目前鋼鐵行業面臨的內外需下降的狀態,但是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兼並整合等一系列舉措可以緩解經濟周期性下行帶來的調整壓力。國家力保重點企業意圖明顯,長材類鋼鐵產品受益於產能淘汰和投資拉動。從長期來看,大型優勢鋼企將成為鋼鐵行業的絕對龍頭。
★汽車行業
主要措施:從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支持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行兼並重組,支持汽車零部件骨幹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擴大規模。今後3年中央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發展。
主要影響:鼓勵小排量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從長遠分析,符合我國節能減排的思路。國家可運用的政策手段也較為靈活,例如購置稅按照排量減免、鼓勵政府采購小排量汽車、開拓農村市場等等,因此我們認為汽車行業應重點關注「行業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造船行業
主要措施:淘汰落後產能。擬出台單殼油輪和化學品船以及老舊船舶的報廢更新政策;提前實施進入中國水域的單殼油輪淘汰政策。
主要影響:中國造船業訂單以散貨船為主,大約佔比70%左右,這項政策將有利於擴大國內船舶市場需求,調整運力結構。而目前全球油輪在手訂單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單殼油輪淘汰所新增需求,因此不會在國際范圍產生較大的影響。中國船舶(600150)和廣船國際(600685)的產品基本代表相應領域的國家水平,淘汰落後產能對這兩家公司的發展相對有利。
★石化行業
主要措施:擴建產能:重點支持20項在建重大工程,20項新開工重大工程。扶植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如氟材料、硅材料、高品質樹脂等。
主要影響:國內主要烯烴自給率僅僅為50%,出於國內供給安全性與未來經濟復甦需求攀升的考慮,國家可能對煉化部分有進一步的信貸上支持。石化產業振興計劃可能對化肥行業進行有力扶植。
★有色金屬行業
主要措施:收儲,振興規劃將此分為商儲和國儲兩部分。商儲即雲南省推行的「貼息貸款」模式,國儲是國家儲備局直接向重點企業以固定價格收購金屬。國內跨地區跨行業並購以及國外資源並購,支持中鋁公司、中色礦業、五礦集團、中冶集團、湖南有色、雲冶集團、陝西有色和廣西有色進一步開展跨區域跨行業並購。
主要影響:骨幹企業無論在收儲、並購還是技術開發方面,都是收益最大。無論是雲南政府的貼息貸款還是國家儲備局的現貨收儲,都是直接針對相關大型企業,而不是在現貨市場上公開操作。
★裝備製造行業
主要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確保國內市場對裝備產品的需求有效拉動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要求重大工程項目優先採購國內生產設備,國內采購率原則上不低於70%;糧食主產省區農機采購時優先採購國產農機,采購比例原則上不低於80%。
主要影響:振興規劃中要求提高國產設備采購比例和鼓勵采購首台首套國產設備的政策對裝備製造業企業,尤其是大型骨幹企業意義重大,有助於其市場份額提升及推廣。
★電子信息行業
主要措施:六大工程涉及集成電路、平板製造、TD-SCDMA、數字電視、計算機及下一代互聯網、軟體及信息服務。財政投入,以貸款貼息、研發和產業化補助、政府采購、資本金注入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源投向電子信息領域。
主要影響:從規劃的六大項目來看,除集成電路產業以縮短國際技術距離為發展方向外,面板製造能力升級、TD產業完善與數字電視推廣都立足於內需市場;從技術升級角度,TD產業、數字電視與下一代互聯網應用,我國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准;從產業布局來看,平板產業、TD產業與移動電視產業在我國均有較好的製造鏈基礎,只需攻克核心部件環節就可以加強產業鏈地位。
★輕工行業
主要措施:擴大消費:發放消費券、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鼓勵政府采購國產輕工產品、推廣「家電下鄉」到所有家電產品和節能照明電器、燃氣具等。儲備:增加糖、乳製品、鹽、紙漿等產品的收儲。
主要影響:輕工產業基本上都是市場化、充分競爭的,國家政策對於短期行業景氣難以起到明顯的支撐。
★紡織行業
主要措施:加大對紡織企業技改資金和流動資金貸款支持;鼓勵支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與擔保機構優先向紡織企業提供貸款和擔保。
主要影響:規劃中包含扶持中小企業內容,但無具體手段。中小企業數量大,企業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的可執行力不強,而以往政府對中小企業打政策擦邊球視而不見,甚至縱容的辦法,已經證明是目前企業核心競爭力弱,價格戰成為唯一競爭手段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難以落到實處。
從地球蘊藏的能源數量來看,自然界存在有無限的能源資源。僅就太陽能而言,太陽每秒鍾通過電磁波傳至地球的能量達到相當於500多噸煤燃燒放出的熱量。這相當於一年中僅太陽能就有130萬億噸煤的熱量,大約為全世界目前一年耗能的一萬多倍。不過,由於人類開發與利用地球能源尚受到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地理原因及世界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在內的巨大數量的能源,可以利用的僅占微乎其微的比例,因而,繼續發展的潛力巨大。人類能源消費的劇增、化石燃料的匱乏至枯竭以及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逼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仗能源的可持續供給,這就必須研究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類可利用的最豐富的能源。太陽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輻射能高達1.05×1018千瓦時(3.78×1024J),相當於1.3×106億噸標准煤。按目前太陽的質量消耗速率計,可維持6×1010年。所以可以說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但如何合理利用太陽能,降低起開發和轉化的成本,是新能源開發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風能是利用風力機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熱能、機械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用於發電、提水、助航、製冷和致熱等。風力發電是主要的開發利用方式。中國的風能總儲量估計為1.6×109千瓦,列世界第三位,由廣闊的開發前景。風能是一種自然能源,由於風的方向及大小都變幻不定,因此其經濟性和實用性由風車的安裝地點、方向、風速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 對於核電站,人們有許多誤解,其實核能發電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獲取方式。對於核裂變,核燃料是鈾、鈈等元素,核聚變的燃料則是氘、氚等物質。有些物質,例如釷,本身並非核燃料,但經過核反應可以轉化為核燃料。我們把核燃料和可以轉化為核燃料的物質總稱為核資源。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都制訂了一系列鼓勵民企投資小水電的政策。由於小水電站投資小、風險低、效益穩、運營成本比較低,在國家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全國掀起了一股投資建設小水電站的熱潮,尤其是近年來,由於全國性缺電嚴重,民企投資小水電如雨後春筍,悄然興起。國家鼓勵合理開發和利用小水電資源的總方針是確定的,2003年開始,特大水電投資項目也開始向民資開放。2005年,根據國務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計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我國將對民資投資小水電以及小水電發展給予更多優惠政策。 氫是一種二次能源,一種理想的新的含能體能源,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上,雖然氫是最豐富的元素,但自然氫的存在極少。因此必需將含氫物質加工後方能得到氫氣。最豐富的含氫物質是水,其次就是各種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及各種生物質等。氫不但是一種優質燃料,還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業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精煉需要氫,如烴的增氫、煤的氣化、重油的精煉等;化工中制氨、制甲醇也需要氫。氫還用來還原鐵礦石。用氫製成燃料電池可直接發電。採用燃料電池和氫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其能量轉換效率將遠高於現有的火電廠。隨著制氫技術的進步和貯氫手段的完善,氫能將在21世紀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風采。 地熱是指來自地下的熱能資源。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地熱庫,僅地下10千米厚的一層,儲熱量就達1.05×1026焦耳,相當於9.95×1015標准煤所釋放的熱量。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老的技術現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術業已成熟,並且在不斷地完善。在能源的開發和技術轉讓方面,未來的發展潛力相當大。地熱能是天生就儲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既可作為基本負荷能使用,也可根據需要提供使用。 海洋能通常指蘊藏於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差能等。海洋能蘊藏豐富,分布廣,清潔無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強,因而開發困難並有一定的局限。開發利用的方式主要是發電,其中潮汐發電和小型波浪發電技術已經實用化。波浪能發電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運動的動能。1910年,法國的普萊西克發明了利用海水波浪的垂直運動壓縮空氣,推動風力發動機組發電的裝置,把1千瓦的電力送到岸上,開創了人類把海洋能轉變為電能的先河。目前已開發出60~450千瓦的多種類型波浪發動裝置。 此外,正在研究開發的還有氫能。主要是用電解法、熱化學法、光電化學法、等離子體化學法等制備氫氣,用壓縮、低溫液化或貯氫合金吸收等方法貯存,或直接用作燃料,或製成氫燃料電池,用於發電河用作各種機動車、飛行器燃料及家用燃料等;還有生物質能,是指植物葉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目前發展中的開發利用技術主要是,通過熱化學轉換技術將固體生物質轉換成可燃氣體、焦油等,通過生物化學轉換技術將生物質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下轉換成沼氣、酒精等,通過壓塊細蜜成型技術將生物質壓縮成高密度固體燃料等。 能源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清潔燃料的供給能力密切關系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國家戰略安全保障的基礎之一。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2000年一次能源消費量為7.5億噸油當量,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人能源消費國,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全面達到小康水平時,一次能源的消費量將達到30多億噸油當量。然而目前我國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費量不到美國的1/18,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與世界一次能源構成不同的是我國以煤為主,煤佔一次能源的比例為63.6%,由於煤的高效、潔凈利用難度大,使用過程中已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另一方面我國人均能源資源嚴重不足,人均石油儲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2。預計到2010年,我國石油供需缺口 1億噸,天然氣缺口 400億立方米。因此,開發潔凈可再生能源已成為緊迫的課題。
2. 首鋼什麼時候給我們民工發工資呀我們都等回家
海外礦山收購陷阱
摘要:中國鐵礦石需求量的緊缺態勢,逼得各大鋼企率先「出走」,以投資、控股、參股、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鐵礦資源。每噸數美元的利潤差,誘使國內民企資本異常活躍,緊緊尾隨。海外礦產貿易的暴利神話在業界流傳。
中國鐵礦石需求量的緊缺態勢,逼得各大鋼企率先「出走」,以投資、控股、參股、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鐵礦資源。每噸數美元的利潤差,誘使國內民企資本異常活躍,緊緊尾隨。
據介紹,2007年初中國企業境外開礦規模已達4800萬噸,收購海外礦產金額約為130億美元。而預計全年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量約3.55億噸,占總需求量的55%。
在業界看來,境外收礦不僅可獲得豐厚利潤,甚至可以左右鐵礦石供應量的收放。一時間,很多人逐利而去。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采礦業純利潤上升64%,比2002年增長了15倍,用於公司自然增長和投資活動的現金也較2005年增長了83%。
很多人賺得盆盈缽滿,也有人折戟而歸——由於缺乏相關經驗、戰略規劃及管理水平,多數企業在淘金的同時,正面臨信息屏蔽、同業競爭陷阱、負債壓力、經營障礙等各類考驗。
是迦南地,也是荊棘林
很多企業先前並不知道,不少東南亞國家的礦主是拿著有風險的礦在中國尋找投資。
某民營鋼企總經理張凱在菲律賓「偷偷」拿下一座鐵礦,63%的礦石品位讓他嗅到了金子的味道。低廉的購買價更一度讓他欣喜若狂,未曾想到,缺乏相關經驗、忽視前期調研,令其付出了慘重代價。
出於資金、技術的考慮,張凱和很多同規模企業一樣,將目光鎖定在東南亞、印尼、菲律賓等地的小型礦山上,都說國外開礦成本很低,土一扒開就是礦,根本不需像國內礦那樣反復勘測篩選,這令他覺得省心。
但很快,張凱發現,拿到手的雖是優質礦,卻處於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而在異國他鄉的濃密森林中修建一條配套鐵路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勞工哪裡找、多少時間能修完、需要預備多少資金,都是先前根本沒有想到的問題。張凱不得不高價招募勞工,再請人設計、丈量、預算,從密林中伐出一條道來修建鐵路,然後還要修建碼頭,做配套運輸,成本層層累加。
「我根本沒有意識到,國外礦山的成本根本不在開礦,而在修路!而那些有經驗的買家選礦都在臨海區域,最多隻需要修個碼頭。」
終於,在鐵路的投資超過了礦山本身後,後續投入不足很快讓項目陷入了困境。無奈之下,張凱只得另找企業參與投資和利潤分享,好在63%的高品位為他預留了不少底氣。
「我還算幸運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挖得到富礦。」張凱至今說來仍顯後怕。
眾多中國「淘金者」走出去後才發現,傳說中土一掀開就能挖到的富礦,多位於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地,且基本掌控在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巨頭手中,多與中國企業無緣,即使允許進入,也得付「天價」成本,即便是中國的大型鋼廠,在其中也只能佔到很少的份額。
富礦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很多企業只有奔赴更偏遠的地方,或從質量較差的礦里深入開采。缺乏專業辨別能力是上當的關鍵。「礦在地底埋著,品質需要技術來甄別。而民企只有資金,在地質勘查上缺乏技術和人才,手握外方提供的質檢報告,卻真假難辨。」
基礎建設、技術勘測往往讓企業成本累加,付了高額學費後,張凱終於懂得在前期做大量調研、准備,選擇海邊的礦,快進快出。「第一年進,第二年就出了,最多不超過兩年。」選擇快進快出的主要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的政策不穩定是很大隱患,不允許他們做長期計劃。
近期海運價格的暴漲,更加劇了海外的開礦成本,幾乎佔一半以上。環保的投資成本,也會在開礦時一並算入,植被的恢復、礦坑的填沒、污水的處理一樣也少不了。
「我的鋼鐵網」事業部副總黃河介紹,只要企業前期准備充分,大多還是利潤頗豐。礦開出來,把海運成本砍掉,利潤至少也能保證20%左右。
但無法預料的狀況時有發生,連經驗豐富的大型鋼企也難以避免。「最近,寶鋼和FMG談判時,就突然遇到了對方港口建設延期的問題。其他大型鋼企也面臨各類風險考驗。」黃河介紹。
要地利,也要人和
拿下了優質的礦山資源後,外用勞工是另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首鋼在秘魯的十餘年擴張中,就屢屢受到「全世界最具戰鬥力的工會」——秘魯鐵礦工會的罷工困擾,據稱頻率幾乎達每半年一次。
首鋼以1.2億美元買下了秘魯鐵礦公司的全部資產後,獲得了每年近500萬噸的鐵礦石產量和2000萬美元以上的賬面凈利潤,但愈演愈烈的罷工風潮,也使其損失數以百萬美元計。據了解,秘魯鐵礦工會已經與各色投資者斗爭了半個多世紀,令大部分投資者鎩羽而歸。
首鋼進入秘魯後幾乎從未安寧過,各種名目的罷工示威此起彼伏,每次達數百人以上。工人們封鎖公路,導致礦產加工和裝運全線停工,大量鐵礦無法裝船,導致鐵礦產量損失每天可達1.8萬噸,經濟損失40萬美元。工會認為,首鋼秘鐵的盈利增長很快,但是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卻沒有隨之增長。
「就這樣,工人的工資一漲再漲,房子我們給,看病我們管,連看病時打車的路費都得報銷。」一位首鋼秘鐵高管氣憤地說。即便這樣,仍然無法滿足當地工人日益膨脹的胃口。盡管秘魯政府認定是非法罷工,首鋼秘鐵最終仍不得不作出讓步,基本滿足罷工者要求,但往往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勞工問題始終是首鋼秘鐵最頭疼的難題。
不注意環保問題,也是引發抗議爭端的根源。據悉,首鋼因違反環境法規至少四次受罰,其中最嚴重的是向附近的聖尼古拉斯灣排放廢水,那裡坐落著秘魯最大的深水港。
此外,由於不了解當地國情,還會面臨宗教麻煩。有的國內企業偏信礦主介紹,直到開礦那天才發現,他們捏在手裡的礦山,被當地土著奉為「神賜」,堅決不允許動工侵犯。而在西非的一些國家,政府根本無法有效控制部落。
對此,黃河提醒,「在對原住民聚居區的礦產開采時,決策都要格外慎重。」澳大利亞某礦到了最後競標關頭,就是因引發了當地原住民的不滿,迫使多家海外礦產公司不得不先後退出。
據介紹,中國五礦集團在收購加拿大諾蘭達公司時,也遭遇國際競爭者及國外政府審批的阻力,對手報價節節攀升,五礦全部以現金支付,並收購對方100%的股票。不料,加拿大投資法還規定,外國公司收購股份超一定數額後,還必須拿到加拿大工業部部長簽發的「通行證」。此外,五礦集團還意識到,加拿大有關工會也將是日後必須面對的強大對手。
內外「攪局」
除了上述成本累加、風險環伺,企業內耗也常使到手的利潤攤薄。「國內企業在與海外企業談判時,受益程度與違規成本並不對稱,中方往往面臨內部『攪局』的壓力。」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分會副會長劉益康表示。
有時候一個企業根本無力獨自拿下一個大礦,但很多中國企業缺乏合作精神。蒙古國奧尤陶勒蓋銅礦的案例至今讓人痛心——最初蒙方主動讓給中國企業優惠開采,卻無人問津。後來中國有色、中鋁、魯能等多家企業競相爭搶,彼此哄抬價格,最終被加拿大一家礦業公司坐收漁翁之利,之後再全部銷往中國市場。
德龍鋼鐵在海外收礦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每次遇到好項目談判時,幾家參與競標的國內企業都說要統一口徑、一致對外。可事實上,多數企業還是會私下接觸,只要預期比到手價格高,就會競相加價,至於相互拆台、互挖牆腳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的鋼鐵企業勢力太分散,很難形成集體意志和行動,企業往往單槍匹馬作戰,容易被對方打垮,也容易被自己搞垮。」德龍鋼鐵董事長丁立國說。
很多企業在蒙古國的真正意圖不在開礦,而在炒賣,致使資源價格不斷飛高。由於蒙古國大多礦點的交通生活設施不全,前期的開礦投入巨大,因此,一些實力較弱或不敢承擔風險的企業便通過炒賣牟利,再轉手給國內企業。在東南亞,也有一些中國的投機商人,取得礦區所有權後不做任何工作,捂礦一年,再以10倍的價錢賣出。對內相互傾軋,對外又常受國際巨頭企業的鉗制。鞍鋼當初在澳大利亞參與某礦競標時,有一塊別人認為沒有價值的礦,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已經是好礦了,等真正要去談判時,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巨頭卻都來競標了。「他們故意把收購成本抬高,從而削弱我們的利潤率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幾家大型外企慣於在價格低位時大量囤礦,高位時突然放量。」來自河北的貿易商李光曾因此蒙受損失,「我們在印度高價買了礦,運回到國內,每噸忽然降價200多元,致使我們損失慘重。」操控價格的海外企業囤礦、放量並不面臨風險。據了解,不少企業運礦船噸位都在15萬至20萬噸左右,而鐵礦石在中國港口存放超過3個月才會收費,每噸每天收0.1元,長期囤礦並不會使他們增加多少成本。
抱團出擊規避風險
「各自為戰只會削弱競爭力,走聯合之路才是上策,可以優勢互補,有效避免內耗。」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羅冰生說,「中國鋼企確實應該做進一步深度延伸,形成礦山—海運—貿易商—鋼廠的利益共同體,縱向一體化才能有效穩定盈利。」
對於中國企業赴海外收購礦山涉及的諸多問題,普華永道的合夥人黃佳提出幾點建議:一定要選擇資源可靠、礦床開采和交通運輸條件好的礦點;充分了解投資東道國的政治環境;全面考察東道國的投資政策及環保等相關的法律;需設計有利的投資架構和退出渠道;必要時尋找有當地經驗的合作夥伴,分散經營風險;充分地進行盡職調查和資產評估。作為一位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領域具豐富經驗的合夥人,黃佳參與了多起中國資源類企業的海外收購案。
「目前國內企業海外資源類投資多以國家政策銀行貸款,融資途徑較單一,且海外的礦山收益大多以美元結算,若以人民幣貸款方式融資,其中的匯率風險也是較大的。所以和融資相關的風險需要引起重視,而利用活躍的國內外資本市場及多元化的融資途徑,將有助於降低風險。」黃佳說。
從今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對勞工輸入的管制將更為嚴格,但澳大利亞投資署駐大中華地區首席代錶王恆岩強調,「只要是符合相關標准,澳大利亞並沒有限制勞工輸入。」
王恆岩還建議,「企業在走出去之前,應選擇正規咨詢機構做充分評估、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服務,澳洲洲政府和聯邦政府都有大量的相關服務。」
據介紹,澳大利亞投資署中國代表處的設立,旨在為中國企業更好地了解澳洲、投資澳洲。其推出的「重大項目扶持計劃」,可對企業提供很大幫助。9月20日,中鋁在昆士蘭州投資30億澳幣的鋁釩土項目獲澳洲工業部部長審批通過。另外,鞍鋼的金必達鐵礦項目也被澳洲政府看作是成功合作的典範,均在扶持計劃內。
「企業要真正走出去並獲得成功,還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劉益康表示,「據悉,國土資源部和商務部正在制定一個專門政策,近期或將出台,目的就在於鼓勵、規范和支持國內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資料:http://www.salespace.cn/news/18929.html
要想了解更多,請照參考資料.
3. 國企備忘錄的分集劇情
大型紀錄片《國企備忘錄》共分為六集:
《國企備忘錄》全片共六集:《追根溯源》以官營和私營的千年之爭為脈絡,橫貫中西,穿越古今,追溯國有企業生發的歷史源頭;《浴火重生》通過尋找一位位歷史見證者,還原三十年國企改革的磨難和艱辛,注入對改革新的思考;《光環之下》讓人們看到榮譽和成就背後,國企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給出解讀國企的新視角;《血脈相連》揭示中國國有企業與國家、社會、百姓之間獨特的血脈基因,紀錄國有企業對中國民生福祉的承擔與構想;《逐夢全球》展現國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那些努力和艱難,紀錄他們坎坷前行中的學習和感悟,揭開全球市場跌宕和國際經濟博弈中企業轉型的啟示;《行思行遠》通過具體案例的剖析,展現國企真實的生存狀態,以及國企當下和未來面臨的五大治理難點,腳踏實地放眼未來。全片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和梳理國企的改革歷程,展現國企的生存現狀。 以官營和私營的「千年之爭」為脈絡,橫貫中西,穿越古今,追溯國有企業生發的歷史源頭;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紛紛採取國有化措施,全世界都在爭論,到底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可以抵禦危機,國有經濟究竟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了打開這些問號,央視財經頻道大型紀錄片《國企備忘錄》節目組行程一萬兩千多公里,尋訪國有企業的起源。甘肅張掖,2000多年前因「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而得名。當年霍去病西馳隴西,翦除匈奴,之後便在距離張掖200公里的地方為漢武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養馬場,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國有企業。這樣久遠的歷史吸引著很多慕名而來的學者。 通過尋找一位位歷史見證者,還原三十年國企改革的磨難和艱辛,注入對改革新的思考;
1978年,市場變革的大潮啟動了人們頭腦里求變的神經,企業要求松綁的呼聲越來越高。1986年8月3日,沈陽防爆器械廠破產,成了全國的爆炸性新聞。1998年全國國有企業虧損面高達40%,國企脫困成了中國最大的問題。然而脫困從哪裡入手,卻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1998年,國家發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信號。要用三年時間,讓國有企業擺脫困境。這場改革,提出的首要任務,就是減員。而下崗這個詞,也成了一代中國城市市民的傷痛記憶。隨著減員增效和經濟發展,甩掉包袱後的國企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經濟這架高速列車的發動機。行者行矣,逝者如斯,本集試圖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人們展現國企發展改革過程中的那些磨難和艱辛。 讓人們看到榮譽和成就背後,國企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給出解讀國企的新視角;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如果國企做大了,輿論會說它是壟斷;如果它做不大,輿論又會說它沒有競爭力。一些人眼中,國有企業為中國經濟奠定了基礎;另一些人看來,他們是金飯碗和高福利的縮影。2012年,鞍山鋼鐵公司一直在市場的寒冬里掙扎,而同時它們要面對的另一個困境,就是巨大的養老負擔。曾因一曲《鴻雁》感動中國的雲傑將為我們講述他們的父輩,那一代中國航天人是如何在大漠荒野上,走過自己的青春歲月。火箭上天,蛟龍下海,可是誰能知道「蛟龍」的整體設計工作竟是由一個70多歲的老人帶著一群20幾歲的年輕人共同完成的,這樣一個團隊組建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揭示中國國有企業與國家、社會、百姓之間獨特的血脈基因,紀錄國有企業對中國民生福祉的承擔與構想;
2012年9月7日11時19分,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與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發生5.7級地震。而當老百姓拖家帶口逃離險境的時候,中國聯通、南方電網等企業的搶險隊卻在往震中趕,他們要在第一時間搶通災區的通訊和供電,幫助百姓渡過難關。不僅僅是自然災害,我們這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很多領域都需要有實力的大企業未雨綢繆,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中國的國有企業在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維護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用企業的方式,守護百姓的今天和未來,這是生動的現實,更是國有企業應盡的一份責任。從2011年開始,117家中央企業,被要求每年向社會公布各自的社會責任報告,接受公眾的監督。 展現國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那些努力和艱難,紀錄他們坎坷前行中的學習和感悟,揭開全球市場跌宕和國際經濟博弈中企業轉型的啟示;
二十多年前,一批國有企業帶著未知和迷茫,頂著重重壓力到海外尋找新的市場和機遇。拓展全球空間的背後,每一步都是挑戰。國際市場對初來乍到的中國國有企業充滿質疑,那它們憑什麼才能在這里贏得一席之地,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上海振華重工的前總裁管彤賢的答案是:技術。做他人之不做,想他人之不想,中國國有企業在世界舞台上慢慢站住了腳跟。然而,憑借勤勞和努力依然不夠,要想真正拿到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它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與國際一流企業的差距。是什麼讓中國路橋工程公司憋著一口氣?讓五礦集團擔心自己在世界市場上的底氣不足?國有企業在走出去的路上看到了怎樣的風景? 通過具體案例的剖析,展現國企真實的生存狀態,以及國企當下和未來面臨的五大治理難點,腳踏實地放眼未來。全片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和梳理國企的改革歷程,展現國企的生存現狀。
從傳統封閉到現代開放,國有企業在不斷成長的背後,歷經了一次次的機制變革和自我突破。除了來自市場的外部風險,國有企業的內部結構也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和調整。當下國有企業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企傳統的選人用人方式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戰。2008年,一則招聘央企高管的公告在各大媒體上發布。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三個正職崗位,這是中組部和國資委第一次為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公開招聘總經理。到2012年,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先後有128個高管職位,進行了市場化公開招聘。國有企業究竟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革、謀求突破?在市場的演進中,資本之力又將如何推動國有企業的轉變?企業又將如何從基礎管理挖潛應對危機,走出困境?國有企業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擁抱未來?
《國企備忘錄》主題歌——《征途》
作詞:姜詩明
還沒來得及慶祝
就已經匆匆上路
總以為
肩上的行囊裡面
裝滿了甜蜜的禮物
懷著希望從此走上坦途
還沒來得及傾訴
就已經匆匆上路
總以為
生死別離的痛楚
終究可以結束
相信付出是種下碩果樹
百草嘗盡神農求葯
是否能醫得千年眾生苦
艷麗蝴蝶彩翼舞動
是否還記得前世蛻變痛
參天大樹昂迎風
是否還記掛大地情深重
啊……
啊……
撒下一路的美景
行囊里揣著虔誠的信物
啊……征途
4. 湖南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一、開采歷史
湖南省礦業開發歷史非常悠久。近代歷史上,通過對錫礦山銻礦、水口山鉛鋅礦、瑤崗仙鎢礦、湘潭錳礦、湘西金礦、石門雄磺礦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老礦山進行深入勘查,使它們成為了新中國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礦山、功勛礦山;新中國成立後,地質工作者又勘查發現了柿竹園鎢錫多金屬礦、黃沙坪鉛鋅礦、湘南鈾礦、民樂錳礦、貢溪重晶石礦、衡南螢石礦、瀏陽海泡石礦等一大批享譽中外的礦床。目前,湖南省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鋼鐵、水泥、煤炭、錳、鉛鋅、鎢、銻、黃金和鹽化工工業體系,尤其是錳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在國內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10種有色金屬的產量多年來高居全國第一。
(一)古代礦業開發
商代晚期至西周,湖南已開始利用銅、錫、金、瓷土等礦產;春秋中期出現鐵器;隋唐時期湖南境內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汞、雲母、岩鹽9種,產地遍及今湘南、湘西、湘中10餘個州、縣,湘南地區的有色金屬有較大規模的開采,黃沙坪的鉛、寶山和銅山嶺的銅礦已開始採掘;至北宋時期設置有監、務、場、坑、冶等礦業機構,省境內有1監2務2場,常寧水口山的銀和硫黃礦、瀏陽七寶山的銅礦均已開采;兩宋時期礦產採掘技術已有很大進步,辰州硃砂的焚燒采礦法數百年來一直為民間采礦者所沿用;元代,沅水流域及益陽一帶的砂金礦的開采估算年產金達1300餘兩;明末清初,湖南礦業頗為隆盛,黃沙坪鉛鋅礦、綠紫坳銅礦、萬發窿銅礦、大有窿錫鉛礦大加採掘,出產旺盛;及至咸豐、同治年間,郴州、桂陽一帶鉛、銅各礦地表露頭礦大多采空,後來瑤崗仙發現硫、砷礦,資興、宜章一帶礦業興起。
(二)近代礦產調查及開發
民國2~6年(1913~1917),日本人小山一郎、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史利斯等先後到常寧水口山、冷水江錫礦山、平江黃金洞、沅陵柳林汊等10餘處礦山調查,其中丁格蘭按6%的品位推算錫礦山銻金屬儲量145萬t,並繪制了礦區地質圖。
民國16年(1927),湘政府成立湖南地質調查所後,開展了廣泛的地質調查工作,對鐵、錳、鎢、銻、汞、金、煤等礦產的調查成果尤為豐碩,分別編撰《湖南礦業紀要》和鐵、錳、錫、銻礦產志等專著。
截至1949年,全省調查的礦種35種、礦產地593處,其中除少數礦區作淺部鑽探外,絕大多數僅限於地表或礦坑采場的觀察測量,所得礦產儲量均為估算。
(三)現代礦產資源開發及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礦產資源管理體制主要實行以中央主管部門為主、地方為輔的雙重領導機制。1983年8月,國務院規定省地質礦產局在地質礦產部和省、市、區人民政府領導下,對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1984年5月湖南省地質礦產局、冶金工業廳、石油化學工業廳、建築材料工業局、輕工業廳、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關於發展鄉鎮企業的聯合通知》規定:凡開辦小礦,應由辦礦單位提出,由縣(市)政府有關礦業歸口部門審核,報省礦業主管廳局會同省地質礦產局審批,由湖南省地質礦產局登記發給采礦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給營業執照方可開礦。
198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依法維護礦業秩序,保護礦產資源,促進礦業發展。為了加強對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國家統計局於1987年8月批准同意,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報表列入國家的正式統計年報,至年底全國礦山普查數據已匯總完畢。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於1986年對全省1000多個礦山開展摸底調查,完成礦山定點劃界和采礦登記試點工作,1987年底完成了全省礦山數據普查和綜合分析工作,並提交了專題分析報告。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貫徹中央關於「放開、搞活、管好」加快開發地下資源的總方針下,湖南省內形成了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大、中、小並舉的開發礦業的格局,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發展迅速。據1987年統計資料,湖南省有礦山總數6164處,其中國營礦山企業271個,鄉鎮集體礦山企業1619個,個體礦山4274個;常年從事礦業的人員55.22萬人,其中鄉鎮集體和個體礦山從業人員達26萬餘人;生產礦石6280萬t(不包括砂、卵、碎、片石在內)、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0.6億t)的104.67%。但是,隨著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業的發展,采礦活動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些地方鄉鎮集體、個體采礦未經批准,擅自到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亂采濫挖,破壞浪費資源,爭搶礦點,妨礙了礦山的正常生產,影響了礦業的發展。
2000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國土資源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明確,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依法管理礦產資源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核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核登記等職能。省國土資源廳建立後,開展了全省勘查、采礦許可證換證工作,對原有探礦權、采礦權重新確權,規范開採行為,調處礦業糾紛,關閉一批開采方式落後、資源浪費嚴重、生產規模偏小的礦山。到2001年底,全省持證礦山由1999年的11008家減少到8878家,共減少2130家。
2003年9月,省政府發出《關於加快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的通知》後,全省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全面推行。2004年,暫停新建煤礦采礦權出讓。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原委託市(州)的部分發證許可權全部上收,並明確省、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采礦許可證發證許可權。2007年以來,湖南省全面推行資源整合工作,從采礦權主體資格、資金、技術、規模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全面提高了礦山准入門檻。2010年全面完成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對全省6849個礦山進行了野外實地核查。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半個多世紀以來,湖南省礦業得到蓬勃發展,形成支撐省內國民經濟發展、有地區特色和優勢的完整礦業經濟體系,對其他產業和經濟建設發揮了推動作用。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產91種,礦山從業人數30.42萬人,年產礦量2.69億t,礦山企業工業總產值335.98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利潤總額40.3億元。
全省礦業系統形成了地質、礦山、選、冶、設計、科研、教育等基本配套的完整工業體系。長株潭三角地帶已形成冶金、化工、建材的中心,湘南成為我國主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郴州、婁底、邵陽是省內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他部門的礦業也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區域上的合理配置。
能源礦產:主要為煤炭和石煤,建立了以漣邵、資興、白沙3個礦務局和煤炭壩、辰溪、譚家山、群力、新生等大中型煤礦為主體的煤炭工業基地。
黑色金屬礦產:建立了以華菱鋼鐵集團為主體的鋼鐵工業體系,以花垣銀海錳業、強樺礦業、湘潭電化、湘潭金石錳礦、永州鑫城錳業、安化縣聖德錳業和零陵東湘錳業為主體的錳工業體系。
有色金屬礦產:形成了以中國五礦集團和湖南有色集團為主體的有色工業體系,其中鉛鋅工業以黃沙坪、水口山、寶山等鉛鋅礦和株洲冶煉廠為主體;銻工業以錫礦山礦務局、桃江板溪銻礦和益陽冶煉廠為主體;鎢工業以瑤崗仙、汝城、川口、湘東等鎢礦和株洲硬質合金廠為主體。
貴金屬礦產:形成了以湖南黃金集團為龍頭的黃金工業體系。
非金屬礦產:建立了以湘衡鹽礦、湘澧鹽礦為主體的鹽業生產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團、雪峰集團等為骨乾的水泥生產基地,以及以岳陽磷肥廠、湖南磷化工總廠等為主體的化工生產基地。主要利用的礦種有岩鹽、鈣芒硝、磷、水泥灰岩、石墨、石膏等,其他非金屬礦產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低。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僅永州市江華縣輕稀土氧化物廠在進行開采,尚未形成完整工業體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礦山企業規模和結構不協調
湖南省大中型礦山僅占總數的13.44%,小型礦山卻占礦山企業總數的86.56%以上,大、中型礦山比例嚴重不協調,大、中型礦山偏少,集約化程度低,技術落後,設備簡陋,普遍存在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大棄小、采易棄難的現象,嚴重製約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二)難選冶貧礦多、富礦少,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
湖南省各類礦床以低品位、難選冶礦石居多。如鐵礦儲量的73%為難選冶的赤鐵礦,且多為貧礦,富礦不足1%,可利用的鐵礦儲量極少;磷礦則以膠磷礦為主,品位低、選礦難度大;錳、釩、金、銀及部分鉛、鋅礦都存在富礦少、貧礦多的問題。此外,單一礦產的礦床少,有共、伴生組分的礦床多,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加了難度。
全省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率」水平總體較低,有色金屬礦床中共伴生難選冶礦綜合利用的礦山僅為有色金屬礦山的25%;伴生的稀有元素、分散元素大多未綜合利用,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僅佔40%;伴生的硫鐵礦、螢石礦選礦回收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礦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深加工比例總體較低,產業鏈較短
礦業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即采選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小,冶煉能力大)的格局。礦產深加工產品率低,具有優勢的有色金屬礦產深加工產品產值僅佔10%左右,其中銻的深加工產品產值只佔銻產品總產值的5%左右,非金屬礦基本上是以原礦或礦粉內銷和出口。這種以初級產品為主的「資源型礦業」,降低了省內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益,同時由於省內一些優勢礦產競相出口導致國際市場嚴重供過於求,價格連年下降,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仍然嚴重
礦山廢石尾砂堆放數量大,大量個體和鄉鎮小礦的廢石堆更是漫山遍野,這些廢石尾砂堆放既擠佔大量土地、破壞植被,又易引發泥石流,成為地質災害的隱患;礦山過量採掘和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塌陷、地面開裂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毀壞農田、民房,危及鐵路、公路,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由此產生的糾紛不斷,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色金屬礦山和鈾礦開發利用引起的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污染及放射性污染嚴重。
5. 為什麼稀土現在還沒漲價
保護性限產宣告失敗 稀土行業亟需強勢整合2010.5.31
自2010年3月與江西省政府簽訂戰略協議起,中國鋁業公司(下稱中鋁公司)就在謀劃進駐這個有色金屬大省。4月26日,中鋁公司宣布與江西稀有金屬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江鎢控股)成立合資公司。按照雙方協議,中鋁公司下一步將通過增資、收購、項目投資等方式,實現對江鎢控股的控股。
業界普遍認為,中鋁公司高調進駐江西的目標,是稀土和鎢等有色金屬產業。
對於中鋁公司插手南方稀土市場的意圖,上述五礦集團高管表示無法理解:「這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因為就在中鋁公司強勢進入稀土行業的同時,政府基於控制稀土產量、增強行業集中度的調控仍在繼續。
相比中鋁的初來乍到,五礦集團在江西已布局7年。
2003年,五礦集團即通過下屬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與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下稱江鎢集團),共同組建了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江鎢有限)。其中,五礦集團控股51%,直接獲得了江鎢集團的主要資源類資產。2008年五礦集團又聯合江西贛州當地企業合資成立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
而中鋁公司此次合作對象江鎢控股,是五礦集團合作對象江鎢集團的控股公司,持有江鎢集團70%的股份。該公司成立於2008年12月31日,成立之後取代江鎢集團,成為江西省國資委出資監管單位。
中鋁公司與江鎢控股的合作,可能影響五礦集團在江西的勢力,中鋁公司與五礦集團的競爭態勢已然形成。早在中鋁公司與江西省政府簽訂協議時,長江證券一位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已作出判斷:「五礦在江西已經布局多年,中鋁想插一手,雙方必然惡戰。」
兩大央企入贛的背後,是多年來國內稀土價格嚴重低估、資源大量流失、定價權缺失的慘痛現實。而無法集中采礦權所導致的惡性競爭,正是這一系列問題的症結所在。
中科院院士徐光憲5月6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稀土事業沒有搞好。」
年屆九旬的徐光憲被國內稀土界稱為「稀土之父」,在他看來,稀土行業的問題是大量寶貴的資源長期低價流失。
稀土在現代工業中有「工業味精」之稱,廣泛應用於電子、IT、機械、能源、環境保護等重要領域,尤為引人重視的是其在國防、軍工、航天等領域的巨大作用。為此,美國媒體甚至評論中國掌握著其尖端武器的命門。
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佔全球稀土資源的41.36%。很長一段時間,全球的稀土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同樣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法國等早已主動封閉其稀土礦山,依賴進口中國稀土,日本甚至已從中國進口了可供其多年使用的稀土儲備。
對於戰略物資稀土,西方國家的做法顯示了其長遠謀略。但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中國的稀土生產長期供大於求,稀土價格也一直在低位運行。據徐光憲院士介紹,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價格比1990年價格下降了55%以上。
為此,徐光憲曾聯名十餘位院士於2006年上書決策層,要求保護正在低價流失的稀土。此次上書很快得到了批復,並由國土資源部實施限產計劃,限制稀土年產量維持在8萬t。在中國限產預期下,稀土價格在2006年開始回升,最高價格達到2005年的3倍。伴隨著限產計劃,政府又做出了限制出口、行業整合等努力。
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在徐光憲院士看來,這一輪稀土保護行動已宣告失敗:2009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又恢復到15萬t左右,遠遠超過市場10萬t的需求;外資企業紛紛在內蒙古等稀土產地設廠,購進原材料做簡單加工後再出口,繞過中國政府出口配額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於中國;而稀土的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與徐光憲預想的價格水平相差5~10倍。
價格低估自然引發資源的大量外流。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實都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長期從中國低價進口,根本沒有考慮中國開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環境、資源等成本。
張安文說,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
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業准入條件》開始在網上公示,徵集稀土行業的修改意見。4月20日,《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已經在環保部通過審議。分析人士認為,這兩項政策將會限制一部分產量的釋放。
6. 中國稀土限制出口為什麼失敗如題 謝謝了
主要來是兩個原因:
1、出口自配額違反了WTO框架規定,簡單講,想要合法的利用稀土來制裁外國,同時也應該對國內進行配額限制,但是並沒有官員意識到或做到這一點,反映出了對WTO協議的無知。
2、中國稀土走私嚴重,佔了正常出口額的一半,出口管制會讓稀土加個提高,更加激發了走私熱情,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出口管制了結果稀土股反而上漲了。更嚴重的問題是,稀土行業不規范,大量走私的稀土往往都有地方背景和保護傘,最終難以統一控制總出口額。
7. 人力資源的就業前景會不會太局限了
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發展到今天,從最開始的行政人事一體,發展成公司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可以看出人力行業的發展逐漸趨於完善,也可以看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公司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麼人力資源行業在2020年發展的趨勢又是如何的?淵大教育就給大家來詳細的盤點一下。
小編根據市場的發展狀況,給大家列舉了人力資源人才發展的六個方向,大家可以具體來看一下:
1. 人力資源運營以外包為主
人力部分發展的2020年,可能大型人力資源部門不再存在,將會出現集中式的團隊他們不僅與高管人員在戰略上進行合作,也管理與外包機構的合作。這些專門做人力咨詢的公司,一般會針對企業的要求做一站式服務,從招聘到職業培訓再到離職面試無所不包。
2. 遠程辦公逐漸發展
越來越多的公司提供更為靈活的工作安排,並將其作為福利計劃的一部分,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靈活辦公室會逐漸確定工作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樣員工不僅取得便利,企業也可以節省辦公間的費用。所以2020年的人力資源部門將適應招聘、管理遠程員工,也會因此獲得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候選人。hb.yd119.cn
3. 招聘將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競技運動
由於能夠遠程辦公,招聘人員會考慮來自全球各地的應聘者,人才庫的擴大也意味著人才競爭的加劇。未來各個企業為了能夠招聘更優秀的人才,人力資源部門將會擁有更匹配的基礎設施,輔助他們招募到優秀的人才,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團結一致的工作。
4. 朝九晚五時間制發生改革
公司將不再以每周工作40小時的標准來衡量員工,而是以項目為基礎,以產出的成果作為績效衡量的標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
5.人力資源成為培訓(和再培訓)的中心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員工很容易在技能上落後。到2020年,僱傭新員工依舊比留住現有員工成本更高。一旦公司找到了合適的人選,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留住員工,培訓就是吸引其留下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個時候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就需要與與其他部門合作掌握新的技術,促進員工和自身不斷學習,這對公司和員工都是雙贏的。
6.對小眾人力資源專家的需求將會增加
隨著廣義人力資源職位的取消,對具有專業知識、熟知專業領域的高素質HR的需求將會增加,在醫療和政府等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中,尤其如此。未來需要更多更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師人才專家。
8. 國企現在的行政級別是怎麼劃分的謝謝!
國有企業有中央國企和地方國企,中央國企由國資委直接領導,地方國企隸屬於地方政府或者中央部委,級別有正部級、副部級、正廳級、副廳級、正處級、副處級、正科級和副科級。
國企行政級別廢除步履艱難:1999年《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企業及企業領導人不再確定行政級別,2001年經委表示將對企業重新劃分等級,2008年上海市下發通知取消行政級別。現目前還沒有在全國實行。
(8)五礦集團高管方針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對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於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於正部級。
2015年2月,中央紀委五次全會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將成為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重要「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