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工作會議在即 ,對哪些上市公司有直接利好
市場預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及明年一號文都將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另外,根內據神牛炒股容票股票的研報信息,推薦關注村委會控股上市公司。如華西股份(000936),控股股東為江蘇華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江陰市華西村村民委員會。同類型的公司還可關注韓建河山(603616),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房山韓村河鎮韓村河村經濟合作社。
⑵ 聚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農村產權怎麼"活"起來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總結2003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客觀分析當前形勢,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著重研
美妙時光產權酒店 紫光台式電腦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究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深化農村改革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國務院常務會對會議文件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審定,對會議的召開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和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開好這次會議。
一、正確分析形勢,不斷深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認識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的重要判斷,是全黨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也是我們制定農村政策、指導農村工作的基本依據。基於這一科學判斷,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決策,提出了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這期間,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化廣泛而深刻,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而復雜,基層和農民群眾的實踐豐富而生動。我們要認真總結,深化認識,科學把握,正確應對。
(一)深刻認識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新階段的內涵豐富,變化深刻,影響廣泛,我們應當不斷深化對新階段特徵和發展規律的認識。
一是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多少代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為之不懈奮斗的「但願蒼生溫飽」的目標得以實現。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是新階段最基本的特徵。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用於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費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這使農產品供給的增長在受到資源約束的同時,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的約束。農業結構問題凸顯,農產品價格低迷,增產難以增效,增產難以增收。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工作往往容易產生忽視農業、忽視糧食生產、忽視耕地保護等傾向,影響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可能導致農產品供求出現新的波動。
二是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轉移動因發生重大變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村勞動力加快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移,由農業向非農產業流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大批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進入城鎮經商務工。這是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會發展中對良好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的追求,使得農民就業觀念和經營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日益增強,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和流動的動因也發生很大變化。農民外出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權宜之計。相當一部分進城農民,由過去一人進城到現在舉家進城,由暫時居住到穩定居住,由從事簡單勞動到從事技術工種,由離鄉不離土到離鄉又離土。有的進城農民,正在逐步轉變為城鎮居民、企業工人和工商業經營者。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將繼續呈現農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外出就業較快增加的基本態勢。
三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發生重大變化。農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但收入增長的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工資性收入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多。來自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四是農村發展對城鎮和國民經濟的依賴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越來越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商品率低、自給性強,城市和鄉村分治,農民和市民分隔,農業和非農產業分離,很大程度上是農業和農村承擔著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積累的重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開始有所改變,各種生產要素加速流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農村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五是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各國農業聯系更為緊密,農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擴大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也使我國農業發展更加直接地面臨來自國際市場、國外產品和技術的嚴峻挑戰。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們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國際農產品生產的豐歉、價格的高低、品種的多少、質量的優劣,往往直接影響和沖擊著國內的生產和市場。特別是一些地區、一些品種,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已非常密切,農產品進出口已成為一些地區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發生重大變化。在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增加產量、保證供給,往往忽視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農村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我們主要是發展農村經濟,往往很難顧得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生的重大變化,既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氣象和新機遇,也帶來了不少新課題和新挑戰,對農村經濟增長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轉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面臨著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面臨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重挑戰,面臨著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雙重調整,面臨著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雙重目標,面臨著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社會事業的雙重任務。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新階段的內涵,深刻認識新階段的特徵,准確把握新階段的規律,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
(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2003年,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克服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戰勝了頻繁發生的多種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贏得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平穩發展、農民收入繼續恢復性增長、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的難得局面。近兩年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平穩運行,2003年實現的穩步發展尤其來之不易。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根本解決。同時,由於農村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又產生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總的來看,農業面臨的市場和效益問題,農村面臨的增加就業和全面發展問題,農民面臨的維護經濟利益和保障民主權利問題,都還相當突出。而整個「三農」問題,當前又主要表現為農民的增收困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難點主要也在增加農民收入。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農民收入始終處於低速增長。1997年至2002年的6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549.5元;增長速度沒有一年超過5%,年平均增長不到4%。而且,農民收入很不平衡。特別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農民增收困難,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的現實反映,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從農村自身來看,主要是「三個不適應」: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不高,不適應市場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求;二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不適應農民多渠道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不適應市場競爭特別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從農業農村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來看,主要是「三個不協調」:一是就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不協調。農業勞動力所佔比重沒能隨農業佔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效益低下。這是農民增收困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二是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不協調。城鎮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近幾年我國城鎮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這直接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產品需求的擴大,嚴重製約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農業效益的提高。三是資源和國民收入在城鄉之間分配不協調。受二元經濟結構影響,農業、農村和農民在資源和國民收入分配中長期處於不利地位,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外流嚴重。近幾年在全社會貸款余額中,農業和鄉鎮企業的比重一直分別只佔5%左右,這與農業和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不相稱。
我們還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增收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將相互交織、互為影響。近幾年來,糧食生產不斷下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農民增收困難,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民收入問題與糧食安全問題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者的關系處理得好,就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兩者就會產生矛盾,相互制約。我們要把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糧食生產有機統一起來,統籌兼顧,及早謀劃,強化措施,主動應對,既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氣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促進新階段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要堅持城鄉統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發展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快發展,必須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要全面、正確地理解統籌城鄉發展,這不僅是繁榮農村的需要,也是發展城市的需要;不僅要圍繞「三農」談統籌,而且要立足全局抓統籌;不僅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考慮統籌,還要從政治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考慮統籌。這就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真正把農業、農村的發展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之中,統籌考慮,統籌安排。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六個注重」:一是注重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合理配置資源,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局面。二是注重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鄉壁壘,促進產品和要素在城鄉間、地區間自由流動、公平競爭。三是注重兼顧不同地區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扶持糧食主產區,推進扶貧開發,逐步縮小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四是注重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提高農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水平,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農民的全面發展。五是注重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全面提高農業效益。六是注重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採取更加有力的綜合措施,努力構築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一)推進結構調整,壯大縣域經濟,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但總的看,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深度還不夠,水平還不高,還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廣闊,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四是不斷壯大縣域經濟。
(二)加強技能培訓,改善就業環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間。
統籌城鄉發展,很重要的是統籌城鄉就業;城市帶動農村,很重要的是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農民進城務工,不僅是農民就業的需要,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發揮我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增強製造業和服務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現在農業戶籍勞動力已經佔到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很大比重,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行業已成為數量上的主體。
(三)加大扶持力度,調整投入結構,積極發揮國家政策對農民增收的導向和帶動作用。
農業是弱質產業。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對農業和農村給予支持和保護。我國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競爭力不強,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更需要國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護。
(四)認真落實政策,放活農村經濟,充分調動農民自主創業和增收的積極性。
農戶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也是自主創業增收的主體。增加農民收入,不僅要「多予、少取」,更要做好「放活」的文章,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激發農民群眾自主創業增收的潛能。要突破一切妨礙農民增收的思想觀念,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增收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增收的體制弊端。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市場,促進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充分結合。積極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投入農業開發,發展農村經濟。建立培養和造就農村能人的機制,營造鼓勵能人幹事業、支持能人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為廣大農村能人施展才華、創業致富、帶動一方,給予必要的支持,開辟廣闊的天地。
三、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問題是關系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2003年10月國務院還專門召開了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明確了確保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抓好措施落實,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2003年入秋以來,糧價開始上漲。這是糧食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的客觀反映,是多年來糧價低迷基礎上的恢復性上漲,是市場對糧食供求預期的理性反應。糧價適度上漲對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但必須看到,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糧價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糧價的漲跌應該調控在合理的范圍內。糧價一價帶百價。如果糧價上漲過快過多,就可能帶動整個物價的上漲,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糧價暴漲暴跌和生產大起大落,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下大氣力穩定和擴大糧食生產,搞好糧食儲備和供給,加強糧食市場調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生產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越來越起到基礎性作用,價值規律在糧食生產中越來越發揮主導作用。我們必須用新的思路、新的辦法,來研究解決新階段的糧食問題。要始終堅持調整農業結構不動搖,始終堅持增加農民收入不動搖,始終堅持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給不動搖,始終堅持對糧食實行省長負責制不動搖。具體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兼顧保障糧食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目標,把發展糧食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這是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繁重任務和重要職責。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貫徹農業結構調整方針,不能把增加農民收入與發展糧食生產對立起來。調整農業結構要堅持在發展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糧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促進農民增收必須首先抓好糧食生產。農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壓縮糧食麵積,市場信號已經要求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不能再減少。要加大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優勢糧食產業帶建設,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提高糧食質量,促進糧食加工轉化,增加種糧農民收入。
第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穩不穩,糧食安全基礎牢不牢,關鍵在於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不高。價格是調節生產最基本的杠桿,有利可圖是農民發展生產最基本的動因。新階段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過市場引導,提高種糧效益,讓農民種糧不賠本、能賺錢。糧食是弱質產業,國家必須給予必要的保護和扶持,要使農民在政策支持下從市場獲得合理收益而積極種糧。2004年,各地要通過政策和價格信息引導,搞好服務,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努力恢復糧食生產,不能搞指令性計劃,搞強迫命令。
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條件,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
第四,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重點在糧食主產區。抓住了主產區,就抓住了大頭,就穩住了全局。糧食主產區多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都佔全國的60%以上,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左右。今後主產區要繼續發揮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發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國家將採取力度更大、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支持力度,幫助主產區特別是中部地區的主產區解決種糧效益低、財政負擔重等問題。
第五,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要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進行系列開發和整體建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更要立足糧食優勢,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把生產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不少糧食主產區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和發展畜牧業,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糧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發展糧食加工、儲運和流通,延長糧食產業鏈,提高糧食附加值,增強糧食的市場競爭力。要啟動重點區域動物疫病應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畜產品貿易的安全性,為糧食的轉化增效開拓空間。
四、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指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中關於農村改革的內容十分豐富、內涵十分深刻,有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為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的部署,當前推進農村改革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農村經濟最基本的制度,土地政策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要認真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征地時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管制,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妥善安排好失地農民的生計。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具體的改革辦法,並修訂完善有關法律法規。
(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減輕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和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要在鞏固現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稅費項目,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2004年,除煙葉稅外,要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總體上要降低一個百分點。這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一個重大步驟。降低稅率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沿海發達地區原則上由自己消化,糧食主產區和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財政通過增加轉移支付解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或免徵農業稅。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具體方案。要繼續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農村稅費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必須扎實穩妥地進行。衡量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做得好不好,一要看是否認真執行中央政策,二要看是否做到「三個確保」,三要看是否與相關配套改革措施綜合推進,四要看是否妥善解決改革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最終要看是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讓廣大農民群眾滿意。
(三)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近年來,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效果,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揮了積極作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著眼於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04年要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要抓緊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制定方案,落實資金,完善辦法,減少環節,確保補貼資金真正落到農民手中。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加強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穩步發展糧食期貨市場,鼓勵產區和銷區以多種形式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加強糧食市場的管理和宏觀調控。健全和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增強調控能力。加快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四)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加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少、能力弱,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對信貸的需求,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按照有利於增加農戶和企業貸款,有利於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要求,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切實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要努力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總量,通過明確縣域內金融機構為「三農」服務的義務、完善郵政儲蓄政策等措施,緩解農村資金的外流。加快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和調整,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逐步擴大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採取多種形式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問題,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農業擔保機構。
五、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也是一個重大原則。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十分緊迫,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提高駕馭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的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奮發圖強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真抓實乾的行動,全面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
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切實改進政府對農村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一個與農村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與農村發展要求相協調、與農民承受能力相符合的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是上層建築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民增收減負、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農村基層幹部工作在農民中間,處於各種矛盾的前沿。
做好2004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各項任務而努力奮斗
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臨近關注農業政策主題,重點在哪裡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農村振興戰略打響後,農業要快速發展,達到高效農業。使農村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必須要發動全社會資本的力量。資本是多元廣泛的投入,包括國家資金投入,科學枝術指導,培訓引導。有枝術有能力有資金的人和青壯年農民工人力資本,投入農村建設改變農業高速發展的都是社會資本。
有枝術有能力有資金的人他們是投入農村的資本,將來的產業園,合作社,農場,觀光園,加工廠等將是他們部分人主要負責人,在他們領導下全面走向機械化,智能化。農民可加入產業園,合作社,每月發工資,入股分紅。只有這些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才可能成為發達的農業,對農民收入才會提高,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說句實在話,即使資本進入農業,農民也沒什麼影響。漂亮話也不說,資本進入農業,也只能讓有權有勢的人得到實惠,而普普通通的農民也只能望洋興嘆。這就是現實。這是個人見解。
⑷ 中央2815一號文件下發對農業股有什麼影響
下面材料僅供參考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可能仍然將延續前兩年的思路,提綱挈領,對「三農」問題進行全面布局。其中,農墾系統改革、集體經濟改革等內容都可能涉及。
東莞證券分析師黃凡表示,隨著12月「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並在2015年初安排試點,以及年初的一號文件,預期都將涉及到土改相關議題,政策將持續催化土改板塊。
參照往年慣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在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討論。去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最高決策層悉數出席會議。這也是歷來會議規格最高的一次。
農墾系統改革將加速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目前,我國農業用地主要有農村集體用地及農墾系統內國有農場兩部分,在土地流轉整體推進的背景下,農墾系統內國有農場改革將進一步加速。
同時,農墾系統作為特定歷史下產生和發展的產物,也一直存在政企、事企不分,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在中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企改革的背景下,改革速度也必將加快。
農墾系統是在特定歷史下產生並發展的,以國有農場為主體,配套大量工商企業、教科文衛等企事業機構,以及農墾局等監督管理機構的龐大的經濟社會組織系統。
目前,全國共有34個墾區,擁有國有土地總面積約5.4 億畝,佔全國國土面積 3.7%。農墾類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優質土地資源儲備,這構成這些上市公司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全國農墾企業共有2000餘家農場,土地面積600萬公頃,農墾系統利用全國3.98%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貢獻了全國6.61%的農業總產值。農墾系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在優質水稻、非轉基因大豆、棉花、糖類、水果等農作物領域具備極強的產品優勢。以*ST大荒為例,其擁有東北黑土地上1296萬畝優質耕地資源,僅按耕地流轉市價計算,其價值評估就在千億元以上。
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政策
有望落地
日前,中央審議通過了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我國布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試點工作即將全面展開。試點的目標在於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這是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改革試點將兼顧東中西不同區域,選擇若干有條件的縣(市)為單位開展,試點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
輿論認為,這是中國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農民將由此獲得更多財產權,步入加速致富的嶄新時期。從農民到地方官員,到專家學者,中國社會高度評價並熱盼這一改革盡快實施。
東莞證券分析師黃凡認為,土地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個長期探索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的市場化是一種必然趨勢,關系著我國未來十年以至更長時期內經濟、城鎮化以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我們目前區分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國有土地可以到市場交易,而集體土地則不能。集體土地只有低價賣給政府,成為國有土地,然後政府再拿到市場交易。土地改革關系千家萬戶,涉及億萬農民農民利益。如何在改革中得到最大限度保護、土地利用效率如何大幅提高都是難題,土地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但是具體改革措施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土改帶來兩大投資機會。隨著土地改革的推進,中國農業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農業的投資機會包括:(1)土地價值提升帶來的資源類公司價值重估,如亞盛集團、北大荒、海南橡膠、永安林業、新農開發、新賽股份等。(2)農業生產將進入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利好種子、獸葯、飼料、農化、農機等子行業龍頭。建議關注登海種業、大北農、隆平高科、大華農、新研股份、一拖股份。
⑸ 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之際,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分析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提出用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對於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做好明年乃至今後五年的「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過去五年,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總產邁上新台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新突破,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態勢。農村社會呈現新氣象,億萬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農村改革發展的亮麗成績,為我們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增添了底氣,為「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作出重要貢獻,也為「十三五」時期順利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形勢向好,尤需謹慎。一定要清醒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在糧食連年豐收背後,進口量、庫存量齊增,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凸顯;在農業穩定發展背後,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趨緊;在農民持續增收背後,外出就業壓力增大,務工收入增長放緩。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必須牢固樹立短板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是一場深刻變革。創新發展是第一動力,只有依靠體制創新,才能破解誰來種地、地怎麼種、新農村誰來建的現實難題,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協調發展是必由之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才能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補齊「三農」發展短板。綠色發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開放發展是大勢所趨,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共享發展是本質要求,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才能讓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更多分享現代化建設成果,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推進農業現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在供給側。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必須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著力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
農業現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場持久戰。實踐一再證明,越是宏觀環境復雜,越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穩增長、保供給、調結構,哪一樣都離不開農業、農村、農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要嚴格落實「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責任要求,始終堅持思想不松勁、政策不減力、改革不停步,不能讓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勢頭發生逆轉。
明年是「十三五」時期開局之年,我們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埋頭苦幹,奮發有為,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爭取農業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續寫「三農」發展新輝煌,為奪取全面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新貢獻。
⑹ 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內容
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劃定10.8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台階,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耕地方面,會議提出,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建設高標准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6)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一拖股份2016擴展閱讀:
會議還提出,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各地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
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要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促進產業穩定發展。要支持企業走出去。要堅持不懈制止餐飲浪費。
⑺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與中央一號文件什麼關系
您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每年12月底召開,主要總結當年農業和農村工作,分析當前形勢,著重研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來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次年的中央1號文件正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文件的形式貫徹執行的綱領。 近幾年1號文件的重點都是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文件的精神和基本內容正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研究之後決定的。謝謝閱讀!
⑻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內容和精神是什麼
一是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二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三是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
四是要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五是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六是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8)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一拖股份2016擴展閱讀: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
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
⑼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何年開始
從1953年起,全國開始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了不減弱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於2月成立農村工作部,任命鄧子恢擔任部長。3月間,中共中央為糾正農村工作中的急躁冒進的傾向發出一系列指示。為了進一步糾正農村工作中的急躁冒進傾向,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受中共中央的委託,於1953年4月3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
在這次會議前中央農村工作部對農村工作的指示和這次會上鄧子恢所作的總結報告,對黨的農村政策作了全面的闡述。他除了明確闡明農村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農業生產,中心環節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搞互助合作,必須從小農經濟的現狀出發等黨的總的指導思想外,對如何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基礎上,逐步引導他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以及現階段互助合作應著重貫徹的政策原則,提出了很多極有見地的重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改變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又要保護私有權。在這次會上,鄧子恢傳達了毛澤東提出的要在10年至15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他指出,把農民組織起來的總方向,不能懷疑動搖。但是又不是短時間一下子就能完成,而要10年1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他就在組織互助合作的同時,如何正確對待大量存在的個體農民問題,提出在發展互助合作運動的同時,要照顧個體農民的積極性。為此必須:1.尊重農民土地財產所有權,保護農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相對地固定負擔。3.限制富農剝削,允許富農存在。他認為:所謂「確保私有制」是不對的,但農民的土地財產所有權必須尊重,農民的私有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必須把逐步改造農民私有制與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所有權分清楚,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弄不清,就會造成群眾恐慌。改造農民私有制的總方向,決不能動搖,但不能說橫豎將來要歸公,就隨便去侵犯農民的土地及其他私有財產。
二、對農民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要按部就班慎重穩進。鄧子恢指出,在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農業人口中完成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如果認為現在農民的絕大多數已經可以接受集體農場制度,那無疑是絕大的錯誤。所以,互助合作必須是按部就班地由臨時的季節性的互助組提高到常年互助組,再提高到農業生產合作社。互助合作是一個群眾運動,必須按照群眾運動的發展規律辦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點到面,由低級到高級,發展一步鞏固一步,有陣地的前進,絕不能一步邁進,一哄而起。一哄而起者必將一鬨而散。互助合作關繫到農民生產和生活的根本問題,必須慎重穩進。
三、互助合作是改造經濟不是階級斗爭,不能採用「一切服從戰爭」的辦法。
鄧子恢非常明確地指出:要分清今天搞互助合作同過去搞戰爭動員不同,這是改造經濟的斗爭,不能採用「一切服從戰爭」的辦法。互助合作和土改也不同。土改是農民和地主的關系問題,是階級斗爭。互助合作是對農民的教育問題,這不是階級斗爭,絕不能採取階級斗爭的方式。今天有些地方強迫命令,用威脅、限制、戴大帽子等辦法強迫農民入組入社,這是完全錯誤的。必須採取教育說服的方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來對待互助合作運動。說不服怎麼辦?那就等待他們覺悟,一定要自覺自願,照顧雙方。
四、要兼顧貧農和中農雙方的利益,處理好貧農和中農的關系。鄧子恢指出,要辦好互助組和合作社,就要處理好組內和社內的關系,主要是貧農和中農的關系。一方面對中農要照顧,要克服貧農向中農揩油的思想,不能像土改那樣,土改時搞地主以滿足貧雇農,那是對的;今天揩中農油以滿足貧農,那就錯了。今天的貧農將來也要成為中農的,今天讓他揩中農的油,將來就讓別人來揩他的油,這就使貧農對上升增加了顧慮,結果是兩頭不討好。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有的中農、富裕中農企圖把大牲口大農具估價過高,分紅過多,使貧農吃虧。在對待組內社內的關系問題上,要堅持等價互利的原則。當然,這也不能那樣理想化、絕對化,但一定要雙方兼顧,逐步做到更加合理。
五、合作社吃大鍋飯必須反對,共同生產、共同消費今天辦不到。
鄧子恢認為,現在各地舉辦的合作社,只是把土地這個主要生產資料,根據農民自願由農民私人耕種轉為合作社大家共同使用。至於其他生產資料如農具、牧畜等,仍歸農民私有,合作社要用,只能出錢租用,或者作價收買,而不能白用或無價歸公。他指出:「無論現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或將來的集體農庄,都只能是共同生產個別消費制度,而不是實行共同生產共同消費制度。這是共產主義,今天辦不到,吃大鍋飯必須反對。硬要搞,一定搞壞。關於共同生產問題,他進一步指出,有的地方提出「時時互助,事事合作」的口號,這是不妥當的,行不通的。
六、互助合作運動中,急躁冒進是主要的偏向,是主要的危險。
鄧子恢指出:互助合作運動中,存在兩種偏向:一種是自流等待,就是等待集體化到來,認為目前好像不必要搞互助合作,要等到將來拖拉機出來才搞。這種偏向之所以產生,就是忽視了互助合作在今天和將來的作用。另一種偏向就是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計劃貪多貪大,盲目要求高級形式。這種急躁冒進過左的偏向產生的根源:一是過高估計互助組合作社的性質,不了解互助組合作社是具有兩面性質的,是過渡形式,而把它看作與社會主義完全一樣,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包含有單純農業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這樣就可以完全社會主義化了,不了解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實現社會主義還要有工業化條件。二是不了解工業化和集體化的前進過程,工業化並不那樣快(拖拉機到1959年才能有1萬多台),可是我們的同志要五年就合作化。三是不了解互助合作是不可逾越的過渡形式,沒有它就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集體化。由於這三種思想原因,就產生了急躁冒進。急躁冒進和放任自流兩種偏向今天都存在,但在全國范圍來說,急躁冒進是主要偏向,是主要的危險。
在這次會議上,鄧子恢闡發的關於農業合作化政策的重要思想是具有獨特貢獻的。對於正確指導我國農業合作的道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