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華為和港灣是什麼關系
華為將從華平手中購買港灣網路的股權,從而成為港灣的第一大股東。
引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09:21 重慶商報
本報訊 昨日下午,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華為將從華平手中購買港灣網路的股權,從而成為港灣的第一大股東。此前,有傳聞說港灣網路將要賣給西門子。不過,最新的進展表明,昔日的兩家競爭對手華為和港灣網路將最終走到一起。
2000年底,時任華為副總裁,被業內廣泛認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男,出人意料地北上北京,另起爐灶創辦港灣網路。以仿照華為模式建立起來的港灣,最終因資金不夠、短期內無法上市以及主要投資方華平的退出等等原因,將於近期賣給華為。據接近談判的內部人士透露,港灣的所有內部運營和商業合同都已經停止,內部正在准備接受華為的整編。李一男本人到底去向何方,目前還存在一定的變數。但是,華為的收購已經成定局。
華為港灣結束"父子"廝殺 任正非李一男恩怨輪回http://tech.163.com 2006-06-13 02:18:41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網友評論3 條 論壇 歷經5年之後,港灣歸順華為。在這5年之中,備受器重的愛將成為最具殺傷力的「背叛者」,昔日的母體子體變臉為最強硬的對手。5年的廝殺較量,當硝煙散盡,任正非與李一男重新站在一起「第二次握手」時,讓人不禁慨嘆這聚散離合的江湖,這輪回報應的宿命。
收購港灣的真正意圖
現實總是超出人們最豐富的想像。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港灣網路與華為6月6日聯合宣布,就港灣網路轉讓部分資產、業務及部分人員與華為達成意向協議書並簽署備忘錄。根據備忘錄,轉讓的資產和業務包括路由器、乙太網交換機、光網路、綜合接入的資產、人員、業務及與業務有關的所有知識產權,華為將自己最頑強的對手收入囊中。
對這次收購,有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放在從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正非身上也「不可思議」。一位在華為常年從事IP研發的人士對記者說:「港灣的業務與華為3COM幾乎重疊。不能想像他們如何同時存在。至於DSLARM,華為自己佔有國內市場最大份額,根本沒必要再購入港灣的DSLARM產品線。」他認為公司發展與業務整合應該不是華為收購港灣的真正理由。
「真正理由是讓李一男的港灣消失。」一位在華為與港灣都工作過的鄒姓人士這樣理解任正非的收購行為。他對記者說,港灣不論在技術還是市場上對華為都沒太大威脅,但它對華為內部人員的心理沖擊卻很強烈。「從華為出來的員工前後超過3000人,他們中很大比例都選擇了創業,大多也是運用華為的技術,模擬華為運作。其中港灣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灣最終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價賣給外資,那它將對華為人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要知道華為有很多老員工,他們手中都有足夠創業的資金和技術。」
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的李一男曾在華為備受器重:兩天升任工程師,兩個星期升為高級工程師,半年後任中央數據部副總經理,兩年後成為中央研究部總裁以及華為總工程師,4年後,27歲的他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這種提升速度曾使許多人猜測李一男可能成為任正非的接班人。
就在李一男在華為地位如日中天之時,2000年,30歲的李一男靠與華為股權結算和分紅的1000多萬元設備創辦了港灣網路有限公司,成為華為在企業級數據通信市場的主要對手之一。他臨走時還挖走了華為100餘名頂尖的研發和銷售人員。
也許正是李一男港灣網路的「示範效應」,許多人離開華為自行創業。不論是黃耀旭的鈞天科技,還是劉平的格林耐特,這些華為系企業為了爭取自己的發展空間,紛紛開始同華為正面競爭。
任正非在一份剛剛公開的內部談話記錄中回憶了當時的情況:「華為那時彌漫著一片歪風邪氣,都高喊資本的早期是骯臟的口號,成群結隊地在風險投機的推動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術機密與商業機密,像很光榮的一樣,真是風起雲涌,使華為搖搖欲墜。」「你們走的時候,我們快崩潰了,那時好像只要是在華為呆著的人,都被認為是很奇怪的,好像沒離開華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對港灣華為實行了最強火力的狙擊。華為員工講,一度華為和c isco共同競標,只要港灣加入,c isco當即退出,因為港灣和華為都可以打到三折價。與港灣競標,即使一分錢不賺華為也要拿下。港灣在強大競爭對手的打壓下,在與華為知識產權的紛爭中,境況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與被西門子收購的機會後,最後被華為收編。「任正非讓大家看到了背叛華為者一個最慘烈的收場。」上述鄒姓人士這樣說。
曾有人將任正非比做劍客,將李一男比做書生。但任正非既非劍客,李一男也非書生,他們都是商人,他們的行為首先要符合商業邏輯。在此次收購中,由於李一男失去對港灣的控制權,沒有選擇的餘地。而任正非,除了警示妄圖步李一男後塵者外,還收獲了什麼?
「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避免以後養虎為患。」前述華為人士認為。
從規模上來說,港灣遠不是華為的對手,但它在技術開發與產品線完善方面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港灣被稱作「小華為」、被基金公司稱作「難得一見的好項目」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基金公司的進入將港灣推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成為華為的心腹之患。
這一點在任正非的內部談話中提到最多:「當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這些基金在美國的IT泡沫破滅中慘敗後,轉向中國,以挖空華為,竊取華為積累的無形財富,來擺脫他們的困境。」「競爭對手也利用你們來制約華為,我們面對了基金、競爭對手更大的壓力。」
如果港灣得到基金的再次投資和繼續支持,或是成功上市,或是再有類似西門子的外資來收購港灣,對華為來說就可能是一個很壞的消息。然而這些「如果」都沒有變成現實。現實是基金急欲脫手套現,等不及港灣上市或是賣給除華為之外的任何一家企業。任正非吃掉了港灣,干凈利落,避免了夜長夢多。
李一男重返華為?
有人認為港灣回歸華為就意味著任正非與李一男一笑抿恩仇,但現實真會如此順理成章嗎?
在華為與港灣簽約之後,李一男向港灣內部員工發了一份郵件。李一男寫道:「由於管理層,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導致在公司戰略的制定和內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錯失了企業發展的機遇,辜負了大家對我的期望,對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屈一指的企業。華為表示,整合之後,願意真誠地給大家提供充分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激勵計劃。」
文中李一男以戰敗者的口吻坦陳了自己的過失與責任,轉達了華為對港灣原職工的待遇承諾。作為被收購企業總裁的他能說的也只能是這些了,他未來的位置也將由華為來決定。
在內部談話中任正非這樣談到了安置問題:「我代表EM T團隊,會真誠地處理這個問題的,不要擔心會算計你們,也會合理地給你們安排職位的,不光是幾個,而是全部。」「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負太多沉重的過去,要看未來、看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點矛盾、有點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分合合也是歷史的規律,如果把這個規律變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任正非的表態讓人感動。
然而一位接近李一男的人士認為,以李一男的性格,他回華為的可能性極小。「他個性強,不會受控於人。」這一性格從他與同樣個性強的任正非分道揚鑣時已見端倪。
與華為的淵源與恩怨也使得離開華為6年的李一男難下重返華為的決心。』現在是基金公司控制港灣,如果是李一男主導,他賣給誰也不會賣給華為。」上述鄒姓人士說。「李一男出走華為是有預謀的。特別是早期,港灣是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2000年到2001年間受整個大環境影響,華為不太景氣,港灣策反了許多華為員工。而且這些人都是在華為時就開始做相關研發,許多人都是把方案做好之後帶到港灣的。「也就是說,他們利用華為的資源為港灣做事。」「包括後來用華為的技術搶華為的市場,李一男很難說不是一個背叛者。」
脫胎於華為的港灣從一開始就模仿華為,但李一男帶領的港灣除了幾次在技術上的突破外,其它方面都無法與華為抗衡。
「這很大程度上與李一男的管理能力和魄力不夠有關,在這方面李一男都遠遜於任正非。」鄒先生這樣認為。他說:「最典型的像研發投入。華為在產品研發上實行壓強原則,只要看準一個項目就不惜血本地投入,有時甚至孤注一擲。港灣則在研發投入上很不夠。而且由於不願付出高薪,招不到最好的人才,即使招來也留不住。�在華為和港灣都工作過的鄒先生說,港灣的薪酬大概只有華為的80%左右。
任正非的領導魅力也非李一男能比。「任的講話非常具有煽動力,能很快點燃大家的激情。」「李一男則說話輕柔,有時坐得遠一點,最後一句話就聽不清。」鄒先生這樣形容。「同時李一男也很暴躁,不能聆聽。這種人也許你剛開始願意跟隨,日子久了就會想到離開。」
但相比華為港灣並非毫無優勢。首先,港灣的技術起點高,多數員工都是在華為做得不錯的。另外,李一男是個技術天才,他對技術趨勢等前瞻性問題的把握精準得讓人嘆服。
「如果沒有風險基金的介入,李一男可能不會這么慘。」鄒先生認為。
2001年,創辦一年的港灣網路,獲得了有瑞銀背景的華平創投和上海實業龍科創投的6100萬美元風險投資資金,其中華平創投直接投資5300萬美元,且為港灣提供了3500萬美元的銀行貸款擔保。港灣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創業者李一男不得不讓出了50%的股權給華平,並由此開始面對資本套現的壓力,而李一男也開始喪失對港灣前途的話語權。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港灣的產品線快速擴大,速度快得讓人心慌。」「有的產品根本不賺錢,卻佔用大量的研發力量和資金。」鄒先生說,為了盡快上市,港灣急劇擴張。「產品開發得太快,有的產品我們自己都心裡沒底。有一次甚至遭到了NEC的退貨。」這種浮躁氣氛在公司上下彌漫,並最終成為港灣的致命因素。「如果港灣沒有上市壓力,而是集中力量做一些利潤高的產品,港灣的前景還是不錯的。」「與其說是華為猛烈的競爭壓垮了港灣,不如說是基金急於套現的慾望禍害了它。」鄒先生這樣說。
對於港灣的員工來說,港灣走到這一步的原因和李一男是否重返華為的懸念都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正在為自己離開港灣能否得到補償焦慮。港灣曾經自詡將是對員工最為慷慨的上市公司。現在的李一男將如何面對曾經的許諾?
在任正非的內部談話中說:「你們的回歸對中國科技史都是一項貢獻。不一定會說你們輸了,我們贏了,應該說我們是雙方都贏了。」這也許是任正非對華為與港灣故事最冠冕堂皇的解釋。而個中滋味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體味。(李琴)
『貳』 華為控股和華為技術什麼關系
網易 收藏0跟貼
華為表態:願用高通晶元生產手機,盼其他手機廠商使用鴻蒙
2020-10-02 08:08 帥帥娛樂站
正處於風口浪尖的華為,現在面臨著全球斷供的窘境。盡管Intel和AMD都已經宣布獲得臨時許可證,可以為華為繼續提供X86處理器,但是華為在手機領域依然沒什麼進展,目前尚沒有一家和手機相關的公司可以向華為供貨,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那麼在華為庫存的晶元用光之後,華為將無法繼續開展自己的手機業務。
面對這種情況,華為也做好了兩手准備,一方面公開表示如果高通獲得許可證,那麼華為願意採用高通的晶元生產手機;另一方面,華為也表示鴻蒙系統和HMS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希望能夠和所有智能硬體廠商合作,華為也正在和其他手機廠商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這兩天是華為的全連接大會,但大眾和媒體則更有關心華為手機、鴻蒙系統的未來。其中華為對是否可能採用高通晶元打造自己的旗艦機,做出了肯定的表態。華為的輪值董事長郭平認為這不存在什麼問題,高通十多年來都是華為的合作夥伴,華為也願意採用高通晶元來生產手機。據悉目前高通正在向美國申請對華為的臨時許可證,只要高通許可證申請下來,那麼華為可以立刻采購高通的旗艦晶元來打造自己的高端手機。
實際上這也是華為的一種表態,目前來看,華為想要找到晶元代工廠繼續做自研發的麒麟晶元,幾乎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即使找到渠道,也無法採用最新的7nm或者5nm製程工藝,這樣在高端手機上已經沒有了競爭力。所以如果能退一步采購到性能足以滿足自己需求的高通晶元,這也是一個方案,至少自己的手機業務就可以維系下去。
當然,從目前來看,雖然每個廠商幾乎都向美國申請了臨時許可證,請求繼續向華為供貨,但不管是台積電、聯發科、高通、三星、美光、LG等,都還沒有通過申請,而且很多廠商的申請,據悉從申請到審批下來,要花上接近一年的時間。如果事情真來到最壞的一一步,華為也需要有自己的對策。目前來看,華為已經有意識將自己從消費者領域轉型到系統領域,從一個硬體廠商升級為軟體服務廠商。
實際上在之前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在鴻蒙系統上就表現出開放的姿態,希望有更多產品能採用鴻蒙的系統,並期盼在兩三年內有2億台設備安裝鴻蒙系統。而在華為這次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再次重申了鴻蒙系統的開放性。華為表示,無論是鴻蒙系統還是HMS生態都是開放的,願意和所有智能硬體廠商合作。同時華為也表示,正在和小米、OV等其他國內手機廠商討論合作的可能性,看其他手機是否能使用HMS和鴻蒙系統。。
我們分析過,如果在自己無法生產手機或者其他消費者領域的產品時,華為除了繼續在通信行業研發技術之外,最現實的情況就是參照谷歌,讓自己成為一個系統軟體廠商,將鴻蒙以及HMS進行開放,對外授權,這樣即使沒有華為自己品牌的產品,但同樣可以影響到國內整個IT行業,甚至能在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時代成為行業的一大巨頭。
很顯然,華為是想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而最終會怎麼走,則取決於自己是否還能在消費者領域站穩腳跟。從現在看,華為的開放姿態是有誠意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否能如願還不好說。特別是鴻蒙系統和HMS生態,實際上和現有很多廠商的利益是有沖突的,在大家都想在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時代掌控話語權之際,華為的鴻蒙系統或許不想想像那樣好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叄』 h3c是華為的子公司嗎,它們是什麼關系
H3C的前身是華為3Com,是華為與3Com的合資企業,起初,華為持有51%的股份,3Com持有49%,此前,有幾次股權變動。
最終,3Com收購了華為3Com公司的全部股權,更名為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華為試圖收購3Com,但因危及美國國家安全而被貿易安全委員會(Trade Security Commission)阻止,現在,3Com被惠普收購,H3C已經成為惠普的全資子公司。
(3)大港股份和華為的關系擴展閱讀:
新華3號具備計算、存儲、網路、安全等全方位數字基礎設施的整體能力。
提供雲計算、大數據、數字互聯、信息安全、新安全、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5g等一站式數字解決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術服務。
同時,新歡三也是中國HPE伺服器、倉儲和技術服務的獨家供應商。
『肆』 華為終端和華為有什麼關系
華為終端隸屬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華為四大業務群之一。華為終端的研發起始於1993年,在WCDMA、CDMA、GSM、視訊、接入終端、應用終端等多個終端技術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華為集團總裁是任正非,華為終端總裁是朱平。
華為終端產品覆蓋手機、移動寬頻、融合終端、視訊等多種形態的產品系列。
華為終端在美國、瑞典、俄羅斯、印度、北京、上海和深圳建立了研發中心,銷售服務網路覆蓋70多個國家,建立了以烏法、阿姆斯特丹、開羅、迪拜、里約熱內盧為中心的物流網路,覆蓋全球市場,為客戶提供優質快速的服務。
目前,華為終端產品服務「世界電信運營商50強」中的48家,成為BT、Vodafone、Telefonica等世界領先運營商的戰略合作夥伴。
通過終端產品的定製,增加產品的附加功能,華為終端為運營商提供質量高、價格優、服務好的產品,幫助運營商降低運營成本並快速發展用戶。
『伍』 華為終端和華為有什麼關系總裁一樣嗎
華為終端是華為的三大部門BG之一,類似於子公司,總裁是任正非。
『陸』 華勤和華為什麼關系
華勤是華為的ODM供應商,即華為手機的原始設計製造商,為華為手機代工。
華為向來強調自主研發,不過在手機業務上多個數據來源均顯示其與小米一樣都相當依賴ODM企業,華為手機依靠ODM企業進行開發並製造。
華勤通訊與華為合作,為華為打造了多款千萬級發貨量爆款明星產品,質量故障率長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榮獲華為"The Best Collaboration Partner","The Core Partner"等多項大獎。
(6)大港股份和華為的關系擴展閱讀:
華勤ODM的優勢:
華勤ODM的優勢之一在於搶佔了「方案設計」這一制高點。在一個產業鏈中,出現瓶頸效應的環節會成為制高點,抓住這個環節的企業將擁有特殊的優勢,並獲得最高利潤。
從製造產業來說,包括表面貼裝(SMT)技術在內,電子產品的組裝生產工藝基本上成熟,成為門檻較低的行當,而設計越升為影響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華勤將設計環節包攬下來,利用在PC領域的優勢為客戶提供現成的多種方案,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客戶產品的上市時間。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非常迅速,ODM模式自然生逢其時。
『柒』 現如今,H3C和華為到底是什麼關系
你好!
參考回答:
華三:華三原來是華為與3com的合資公司,後來華為把其持有的華三的股份賣給你3COM,華三就變成3COM的全資子公司了,再後來,惠普收購3COM ,華三也一同被惠普收購了,所以說華三現在是惠普的全資子公司。華為賣掉華三後,自己成立了企業業務部,來生產路由器、交換機等企業設備。現在企業業務部門是華為的三個主要業務之一。也就是說華三現在和華為是競爭對手。
華賽:華賽是華為與賽門鐵克的合資公司,華為佔51%,賽門鐵克佔49%,總部位於成都。主要業務在網路安全和存儲設備等方面。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 華賽和華三現在基本沒有任何關系。華賽屬於華為,華三屬於惠普。
-----------------------------------------------------------------------------------------------------------------------
現在關系是競爭對手!華為的設備本來是從運營商,現在面向企業,屬於中高端的網路設備商,而華三基本是面向中低端的。雖然有時候兩者很相似,但是也不同的地方。
『捌』 現如今,H3C和華為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