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靠個人能力成功的名人實例,有用的,多一點。詳不詳細無所謂
一個家境貧寒的農家小子,當家庭再也無法承擔其實際低額的學費時,他不得已輟學,做起小生意貼補家用。當時,他立下一個志向:把家從農村搬到城市,哪怕是城郊也可以。19年後,就是這個僅僅想搬家的農家小子,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誠信的經營理念、超前的意識,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成為一個名氣和實力共存、商德和人德並重的成功商人。他就是潘長海。
他是著名品牌「金利來」在中國大陸皮具系列產品商標使用權人;他還是著名品牌「卡丹路」的收購人之一;他投資兩個多億興建了株洲蘆淞品牌服裝市場――中國城服裝市場;去年11月8日,他以當時該市國企拍賣最高價格8100萬元,買下天津輪胎廠株洲有限公司,在原址興建起株洲中南工業品大市場,並投資5000萬元,在淥口工業園建立同等規模的輪胎廠,錄用80%的前天津輪胎廠株洲有限公司的員工;目前他已正式向市政府遞交了收購市起重機廠(天橋起重機廠)方案,欲在株洲打造集商貿、實體、營銷網路一體的集團公司,醞釀著為株洲打造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
5月10日,華天大酒店5樓會議室掌聲雷動,5名為株洲建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外籍人士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授予「株洲市榮譽市民」稱號,7名友好人士被授予「友誼獎」。
在頒獎現場,當一名年僅30多歲的男子從市長顏石生手中接過「友誼獎」獎牌和證書時,人群中在議論:「這個男人是誰?這樣的榮譽可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獲得的。」他就是株洲華中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長海,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男人,身上蘊涵著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
「潘長海是眾多到株洲投資的溫州人中,實力最強的老闆之一。」有人這樣說。
5月13日,在中國城服裝市場,記者見到了潘長海,穿著一件大紅色的T恤。「今年是本命年嘛!」他笑著說。他很健談。很少見到一個商人,這么率真地傳達信息,沒有防備、沒有矯飾,甚至可以告訴你,自己這一單可以賺多少錢。他在不經意中傳輸自己的生意理念、生活理念,談論著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提煉出來的做人做事道理,整個采訪氛圍是那樣熱烈,又充滿坦率真誠。
一個農民的兒子,是如何成為今天這個運籌帷幄、布控資本、商場點兵、決勝千里的成功商人?潘長海的財富故事,或許能給正在努力奮斗的人們帶來一些啟迪。
出發:吃苦受累,成功的原則
1969年,潘長海出生在溫州永嘉縣的一個小村子裡,父母是農民,家裡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有人稱溫州是「八山、一水一分地」,意指土地少,而農村又依賴土地生存。潘長海家的地也很少,家庭條件困難。因此,他讀完初一、13歲那年就輟學了。從小懂事的他為了不增添家庭的負擔,開始到外面學徒、幫工,一年的工資才300元。但這一年的打工生涯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沒文化做什麼都不行。
15歲那年,他回到家請求父母再送他讀書。父母堅持了兩年後,實在是再也拿不出一分錢學費,他不得不再次輟學。
「讀不起書,就去做生意,扛起家庭的負擔。」17歲的潘長海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做生意賺些錢,把家從農村搬到城市去,哪怕是城郊也不錯。帶著這個願望,他踏上了經商之旅。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需求比較大的小商品如尼龍袋、皮帶、紐扣等,而永嘉縣橋頭鎮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已經很活躍。於是,潘長海借來2000元學著做生意,他主要是在全國各地銷售紐扣。因資金不夠,他的紐扣無法進入城市的百貨商店。他便用55公斤的體重背著30多公斤的紐扣,坐火車買站票、不吃5角錢的盒飯去啃2角錢的麵包,前往新疆等邊遠地區,徒步翻過坎坷的山路,到供銷社或挨家挨戶的推銷。能吃苦、能受累,這是很多成功人的一個必要原則。潘長海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磨練了自己的心境。4年過去後,他攢了4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