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二五規劃內容重點是什麼
發展環境1.世界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2.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標3.「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
4.「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研究。
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產業結構6.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
7.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研究。
8.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
9.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10.糧食安全問題研究。
11.能源發展戰略研究。
12.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研究。
城鄉區域13.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研究。
14.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
15.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研究。
16.優化生產力布局戰略研究。
17.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18.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對策研究。
20.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
改革開放2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
22.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研究。
23.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
25.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6.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思路和對策研究。
27.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體系及防範金融風險研究。
29.構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30.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33.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34.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研究。
資源環境35.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
36.節能減排問題研究。
37.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與資源補償機制研究。
39.我國災害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② 十二五規劃內容都有哪些項目
會議通過「十二五」規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2008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通氣會,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李守信主要從三方面作了介紹。 前期研究意義 須明確提出「富民」任務 作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解決起來相當困難,否則,它也不會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當干預造成的。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增長方式的特點是,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 以外部力量促進政府變革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 (三)加強社會自治,將一部分行政權轉化為社會的權力,使公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結構。 。 地方業績考核淡化GDP目標 其一,定調「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其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世界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2.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及政策取向。 思路目標 3.「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 4.「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研究。 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產業結構 6.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 7.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研究。 8.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 9.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10.糧食安全問題研究。 11.能源發展戰略研究。 12.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研究。 13.新能源發展戰略 城鄉區域 13.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研究。 14.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 15.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研究。 16.優化生產力布局戰略研究。 17.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研究。 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對策研究。 20.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 改革開放 2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 22.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研究。 23.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 25.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6.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思路和對策研究。 27.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體系及防範金融風險研究。 29.構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研究。 人民生活 30.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33.構建住房保障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34.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研究。 資源環境 35.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 36.節能減排問題研究。 37.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與資源補償機制研究。 39.我國災害應急體系建設研究。
③ 十二五規劃是指哪年至哪年
十二五規劃是指2011到2015年。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查了國務院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會議同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查結果報告,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
《綱要》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3)茅台集團十二五規劃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在全國總工會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會議上強調,各級工會和廣大工會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奮斗,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地發揮工會的重要作用。
王兆國指出,實現全會提出的「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是包括職工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和奮斗目標,必須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尊重職工群眾主體地位,發揮職工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各級工會要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激勵職工自主創新,培養和造就宏大的高素質職工隊伍。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引導職工勤奮學習、銳意進取,爭做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優秀勞動者。
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增強競賽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召力,團結帶領廣大職工為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功立業。
各級工會要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群眾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職工群眾的利益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職工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要依法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大力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切實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加強職工思想工作,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使廣大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④ 茅台系列酒有哪些
有茅台酒、漢醬酒、仁酒、華茅酒、王茅酒、賴茅酒、貴州大麴、茅台王子酒、茅台迎賓酒、財富酒、成龍酒、孝道酒、九和天下酒、國博酒、三家坊。
1、漢醬酒
秉承了茅台酒的核心釀造工藝,採用當地產優質高粱和小麥作為原料,同樣採用兩次投料、九次蒸烤、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的傳統釀制生產模式,堅持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餾酒等工藝,被視為茅台集團「十二五」戰略規劃實施之力作。
2、茅台王子酒
茅台王子酒具有醬香濃郁、優雅細膩、豐滿醇和、回味悠長、空杯留香、酒後不上頭的茅台風格,它與茅台酒同宗同源,一脈相承,是貴州茅台酒的嫡系品牌,是所有醬香白酒當中品質、口感最接近茅台酒的白酒。
3、茅台迎賓酒
茅台迎賓酒是茅台酒系列產品。是以優質高粱、小麥為原料,秉承茅台酒傳統工藝、精心釀造、勾兌而成的優質醬香型白酒。具有醬香明顯、幽雅舒適、協調醇和、回味較長、空杯留香,飲後不上頭的特點。
4、賴茅酒
獨產於中國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是茅台系列酒之一,更是茅台「133戰略」中著力打造的全國性戰略單品。
5、茅台孝道酒
茅台孝道酒傳承茅台百年精湛釀酒工藝,采天地之靈氣,精選釀酒極品紅纓子高粱、小麥和水等,經精心釀造、貯存、勾兌精製而成。整個過程不添加任何的香味、香料物質,使每一輪的營養消耗在合理范圍內,造就了孝道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酒香馥郁、空杯留香持久」的獨特風格。
⑤ 十二五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⑥ 國家十二五規劃是指哪五年謝謝
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二五」計劃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6)茅台集團十二五規劃擴展閱讀:
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現實背景: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必須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