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原油暴漲,為何只對中石化是利空,對中石油沒影響嗎
因為中石油的油大多都是從國家的地下搞出來的,中石化卻是從國外進口的
Ⅱ 瑞銀是怎麼通過中石油股票斂財的
瑞銀聯手機構作局斂財 發審委員稱中石油應反思
瑞銀斂財中石油
被國際大行廣譽為亞洲最賺錢公司的中國石油(601857.SZ)A股回歸,終以「讓人不愉快」的方式落定!
市場公開數據顯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個交易日內,中國石油股價累計下跌37.24%,共計1767 億資金深套其中。
一位證監會發審委委員表示,中國石油把所有投資人套牢如此慘重,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該對此反思,反思一下發行穩定市價責任是如何履行的。
與持有中國石油國內投資者慘淡度日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瑞銀集團(UBS AG)卻利用中國石油A股發行賺得盆滿缽滿。
不僅其旗下的瑞銀證券作為聯合主承銷商,能從高達5.56億元的發行費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UBS AG 100%控股的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服務公司等10多家機構,早在中國石油A股招股說明書正式公布前就已聯合潛伏中國石油股份(0857.HK)中,於A股上市發行前後依次採用收集、拉升、減持、沽空手法,通過影響中國石油H股正股及相關權證價格大獲其利。
有業內人士指出, UBS AG控制的機構不應該在瑞銀證券擔任主承銷商期間介入中國石油H股,因為這些機構和瑞銀證券是一致行動人,存在內幕交易嫌疑,而這些機構在香港市場中國石油股份(0857.HK)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場操縱。
中國石油於12月24日迎來其上市後最大力度的反彈——股價勁升4.65%,收報31.96元, 但這不能給中國石油A股二級市場深度套牢的投資者帶來絲毫安慰。
掘金魅影
中國石油回歸A股不僅是投資銀行發行承銷的盛事,而且給中國石油H股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
然而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在國際資本大鱷縱橫博弈中國石油股份的陣營中,卻能發現瑞銀集團頻繁遊走其間。
香港交易所公開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東權益披露信息顯示,9月26日,UBS AG 賬戶首次買中國石油股份(0857.HK)11.09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為5.26%。
瑞銀集團進出中國石油股份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因為由瑞銀集團實際控制的瑞銀證券在這段時間擔任中國石油A股發行的聯合主承銷商,瑞銀證券具有接觸中國石油A股發行內幕的天然便利條件。瑞銀集團藉此敏感之際在香港市場持續大幅增持中國石油H股的動機與這一行為的合法性發人深思。
上海某證券公司保薦代表人告訴記者,按照中國證監會規定,主承銷商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股的附屬公司屬於利益關聯方,這些機構在上市公司股票發行前6個月內,有規避內幕交易嫌疑的義務。
香港博大證券經紀業務一位高級客戶經理表示,「雖然UBS AG名義上有很多中國石油H股股份,但這並不一定真的屬於瑞銀集團的。因為瑞銀集團在全球范圍內有大量的經紀業務客戶,瑞銀集團不能以瑞銀證券擔任中國石油A股主承銷商的理由勸阻客戶買入。」
該客戶經理的弦外之音是,誰要說瑞銀集團利用關聯公司接近中國石油A股發行內幕便利在香港市場上牟利,必須對UBS AG賬戶上的股票性質進行進一步甄別。
然而,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中國石油股份(0857.HK)的股東權益資料顯示,在UBS AG名義下的股票雖然部分屬於瑞銀美國證券、瑞銀澳大利亞證券經紀業務席位持有,但這兩個席位最有可能是客戶委託買入的股票數量僅占瑞銀集團名義持有總數的0.62%,超過99%的中國石油H股為瑞銀集團100%控制的資產或財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務顧問公司以及以其它組織形式存在的投資機構持有。
這些機構分布於英國、美國、奧地利、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為瑞銀集團從全球市場各個角落向中國石油股份發起進攻的核心精銳,而在這些核心精銳中,尤以瑞銀全球資產管理新加坡公司、瑞銀全球資產管理香港公司實力雄厚,分別持有11686000股和11708000股,而瑞銀全球資產管理新加坡公司又是中國證監會審批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擁有2億美元的投資額度。
至此,由UBS AG控股的各類機構從世界各地同時進駐中國石油股份。而此時,中國石油甚至連A股公開發行招股意向書都還沒有公布。
香港交易所對UBS AG持有中國石油H股權益披露的理由是,UBS AG持股比例首次達到5%以上,上述股權取得方式包括買賣、饋贈及分步驟獲取。換言之,9月26日披露的股權信息未必就是全部在這一天買入的,有可能買入的時間會更早。
深圳某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指出,中國石油A股上市前,UBS AG旗下的各類機構與聯合主承銷商瑞銀證券存在著關聯關系,尤其是各類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服務或顧問公司,由於全部是UBS AG100%控股,加之業務性質不屬於經紀業務,與瑞銀證券同屬利益一致行動人。
一位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委員就「上市公司股票發行時主承銷商獨立性問題」向記者表示,發審委的審查重點是上市公司發行項目的財務規范,至於主承銷商的獨立性審核基本上實行「好人舉手」制度,只要求主承銷商聲明保證自己及有關利益關聯方沒有利用內幕信息不當牟利即可。只有對涉及資產重組類型的項目,才會在二級市場上關注相關品種股價是否已因內幕消息外泄發生異動,並關注利益關聯方是否從中牟利。
「UBS AG控制的機構在中國石油A股發行上市前介入中石油港股顯然是不合適的,除了證券公司賬戶買入中國石油港股可以用客戶指令解釋清楚,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服務公司則很難擺脫利用內幕信息牟利的嫌疑,因為這些機構屬於事實上的一致行動人,再好的防火牆都無法有效防止相關內幕信息的外泄。」該發審委委員進一步補充道。
前述保薦代表人告訴記者,中國石油A股發行對其H股來說相當於二次增發融資,只不過是在兩個不同市場上運作而已。國內證券公司做上市公司增發融資主承銷商期間,公司內部的自營部門或者資產管理部門是絕對不允許在二級市場上買賣相應公司股票的。如果在此期間,主承銷商的大股東或大股東控股的附屬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同等證券的買賣交易,其所得收入要被罰沒,歸相關上市公司所有。
「UBS的做法或許符合香港市場監管法律的要求,但是瑞銀證券作為中國石油A股的主承銷商,不能用所謂的國際慣例來替代國內監管制度的要求。這對國內證券公司來說是不公平的。」該保薦代表人如此評述。
據了解,UBS AG的內部防火牆制度執行記錄並不是一點歷史污點都沒有。2005年7月1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在對瑞銀美國證券公司(UBS Securities LLC)1999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期間的研究、投資銀行及經紀業務零售業務合規檢查發現,有證據表明瑞銀美國證券公司已從事了與獨立研究分析利益相沖突的活動,最終被處罰210萬美元。
聯手作局
荷蘭銀行亞洲主管黃集蔚於11月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堅定斷言,「中石油H股股價在巴菲特減持期間一路上漲,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與國內關系密切的資金為中石油A股回歸造勢有關。20港元的目標價位已經實現,買入資金使命已經完成,中石油未來的上漲動力應該有限。」
自11月2日之後中國石油股價節節下跌的走勢證明,黃集蔚所言絕非空穴來風,更令人對UBS AG 控制的機構及其他國際大行買入中國石油H股的動機產生懷疑。
9月26日——10月12日間,瑞銀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持有中國石油股份的數量從11686000 股增至12926000股;瑞銀香港資產管理公司持股數量從11708000股上升至13802000股;同一時段內,中國石油股份股價從13.80港元迅速飆升至20港元,累計升幅達到32%。
11月20日, UBS AG控股的機構們繼續增持中國石油H股,大舉買入3.28億股H股,持股比例從4.81%增至6.24%。與此同時,瑞銀將中國石油股份的評級從中性上調至買入。其投資評級上調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開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後,股東結構發生變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對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資產,例如,位於蘇丹的大約500萬桶可採石油儲量,目標價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香港證券及期貨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或注冊人操守准則》(下稱准則)規定,分析員就某上市公司的投資研究發出30日內及就某上市公司研究後的3個交易日內,分析員或其有關聯者不應交易和買賣涉及其評論的上市公司的任何證券。
此外,准則還規定,在公開發售中擔任經理人、保薦人或包銷商的商號,不應在以下任何期間內的任何時間,發出涵蓋某上市公司的任何投資研究:(1)如該宗發售屬首次招股,則有關期間為緊接該等證券定價後的40天;(2)如屬第二次公開發售,則有關期間為緊接該等證券定價後的10天。
中國石油發行A股,對其H股來說相當於在另外一個市場的第二次發售,中國石油A股發行數量和價格確定時間為10月29日,離瑞銀發布買入投資評級報告這天尚不足10個交易日。
耐人尋味的是,在瑞銀發布買入投資評級報告後不久,UBS AG賬戶自11月29日大舉減持,持股比例從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UBS AG的持股比例繼續降至5.16%。
而就在UBS AG 賬戶股票持續減持期間,瑞銀研究報告繼續唱多中石油H股。
12月4日,瑞銀建議趁國際油價調整時買入中國石油(0857.HK)。
但令人遺憾的是,瑞銀對中國石油股份調級變動並沒能改變UBS AG控制機構的拋售決心,中國石油股份的股價一路走低 。
跨域監管難題
招商證券一位投行人士說:「UBS 明顯利用兩個市場監管框架的差異進行套利交易,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國際大行在國外可資利用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手段將會在國內上演,也許中國石油A股回歸就是國際大行今後在國內運作策略的一次境外路演!」
「盡管紅籌回歸和先A後H股發行模式的普及,使得中國內地股市和香港市場的對接、互動日益緊密,但是,目前兩個市場的互動存在監管銜接的難題。」香港某中資機構投資銀行執行董事對目前跨市場融資監管存在的漏洞表示擔憂。
該執行董事指出,雖然香港對內幕交易監管、控制十分嚴格,但是只要相關金融產品不在香港市場上交易,則給予相關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權,或許這是瑞銀證券擔任主承銷商期間UBS AG賬戶持有中國石油H股頻繁異動沒有引起香港監管當局關注的根本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看,盡管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在中國石油發審過會期間,對相應主承銷商的獨立、公正性也非常關注,但是擔任主承銷商國際大行具有覆蓋全球市場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可以藉助香港開放市場和交易制度的靈活性為自己牟利,如果監管層對某些環節進行調查,也會因兩個市場監管信息的共享缺乏互動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Ⅲ 花旗銀行 真的 破產了嗎
據稱花旗財報負資產按揭可能高達754億美元 花旗將申請破產保護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約為2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到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現旗下公司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等。1902年5月,花旗銀行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目前是中國最具全球性的外資銀行。
據報道,華爾街目前盛傳花旗集團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因為該公司並沒有收到來自中東投資者,特別是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75億美元的投資。
這一傳聞真假尚難判斷,但似乎像是某些交易機構為操作花旗短期股價而放出的虛假消息。花旗集團為平衡資產負債表正在積極地做著努力,其宣布獲得阿布扎比基金投資已超過一個月,且上周宣布的29億美元公開市場增發股份已經被搶購一空。
花旗上周的業績報告顯示,相關次按的撥備達181億美元,使虧損達98.3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使花旗成為次貸危機中受傷最重的銀行之一。業績報告出台之後,標准普爾將花旗的信貸評級降為AA-。
而一位摩根士丹利不願意公開姓名的分析師表示,「花旗財報埋伏著很多炸彈,僅負資產按揭一項可能就相當嚴重。」
在國內消費信貸方面,花旗產生了41億美元的損失,主要包括6.9億美元的高等級信貸凈損失和33.1億美元的凈貸款損失准備。信貸損失的增加主要包括一次住房按揭和二次住房按揭的違約率增長,以及未保護的個人貸款、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等方面。
目前花旗的一次樓按和二次樓按的信貸規模一共2144億美元。業績報告上的LTV指標 (指樓按對樓宇價值的比率)顯示花旗按揭有很大的比例已經暴露於風險之中,樓價下跌將對銀行產生很大影響,一次、二次樓按可能變為負資產按揭的規模高達754億美元。
如果經濟陷入衰退,隨著消費者無力償還信用卡和汽車貸款,花旗和其他銀行可能需要計入更多虧損,為此,花旗在第四財季計提74億美元潛在貸款損失准備金可能遠遠不足。
另悉,花旗集團現正在英國裁去400名投資銀行事業員工。
報道指出,此為花旗在全球裁去4200人的一部分。目前花旗在英國約有1.1萬名員工。
而除英國的部分外,其餘裁員可能為美國的消費金融事業、印度及亞洲其他地區。花旗集團發言人丹努南未回復媒體的訪問電話。和訊
美國銀行欲賣建行股權救急
受次貸危機影響,參股中資銀行的外國銀行開始考慮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部分股權,來拯救其因次貸危機而重創的資產負債表。有報道稱,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已表示,正考慮兌現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部分股權。
此前,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已於去年減持2.8億股建行H股和10.82億股中國銀行H股,共套現7.92億美元。
將持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名單排列起來就像是次按危機「受害名人錄」。除了美國銀行,名單中還包括花旗集團、匯豐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
另有報道稱,匯豐控股和花旗集團,有意提高其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瑞銀集團中國證券交易主管表示,外資機構面臨兩難,即出售持有的股份套現,還是繼續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加大投資,來彌補其他地方損失。
Ⅳ 花旗銀行的大事記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並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並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並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並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採用復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並購「農民貸款信託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並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託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1962年,在銀行150周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後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製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後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櫃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櫃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於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櫃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90多個國家。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並,並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FSB)之名統一運作。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1995年,在闊別45年後,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傢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並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地區。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並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2001年5月17日花旗銀行以125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墨西哥國民銀行(Banamex、Grupo)。
2004年2月24日,花旗銀行以27.3億美元收購韓國中等規模的銀行KorAm Bank。
2004年7月1日,花旗悉數拋售持有的台灣富邦金融控股集團10.2%股權。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零售銀行業務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27日花旗銀行收購中美洲最大信用卡發行機構Banco Uno第一金融集團(GFU)。
2006年12月14日花旗銀行收購GrupoCuscatlán(屬於國際Cuscatlán聯合銀行機構UBCI)。此並購案包括所有Cuscatlán銀行(Grupo Cuscatlán包括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等國,薩國為Banco Cuscatlán)、股市交易所、SISA保險業及AFP Confia退休奉給提存業及信用卡部門等。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並台灣的華僑商業銀行,其細節為在台灣注冊成立花旗(台灣)商業銀行,並以新注冊的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商業銀行為消滅銀行,於2007年12月1日完成合並。
2007年4月27日花旗集團以77億美元的全現金方式成功收購日本第三大證券公司日興柯迪證券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花旗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4.9%提高到了61.1%。
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資局以75億美元入股花旗集團4.9%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2007年12月21日花旗銀行收購智利第二大銀行Banco De Chile。Banco De Chile股東將持有合並後的金融機構89.56%的股權,而花旗將持有其餘10.44%的股權,因此合並後的銀行仍保持Banco De Chile的名稱。
2008年9月29日收購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的業務,花旗將會吸納美聯銀行的3120億美元貸款,但只會承擔不超過420億美元的虧損,成為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但在10月3日富國銀行0.1991普通股換取1股美聯銀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購美聯,涉資117億美元,直接宣布花旗的收購方案告吹。
2008年11月24日美國財政部、聯儲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向花旗集團注資450億美元,財政部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同意,將對花旗集團房屋抵押貸款、商業房地產貸款在內的總計3060億美元債務提供擔保、美國政府取得7.8%股權,躍居單一最大股東。
2008年12月7日花旗集團以52億歐元(約合66億美元)將其德國零售銀行業務出售給法國國民互助信貸銀行(Credit Mutuel Confederation Nationale) 。
2008年12月1日花旗集團出售日興花旗信託銀行(NikkoCiti),花旗早於2001年入股日興證券旗下日興信託銀行,佔有五成股權,於2001年被納入美國花旗集團才改為花旗銀行。2013年,花旗集團在日本主要的事業有花旗銀行、日興花旗信託銀行、日興Cordial證券、日興花旗集團證券和日興資產管理公司。
2009年1月12日摩根士丹利、花旗宣布成立新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證券經紀公司,擁有20,390位營業員、管理1.7兆美元客戶資產。花旗將以100%的美邦證券、澳洲美邦以及在英國提供私人投資管理服務的Quilter的股權及27億美元現金但不含花旗私人銀行以及日本的Nikko Cordial證券。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花旗出售美邦後,帳面獲利58億美元。據美邦網頁簡介,美邦在全球有764個辦事處,擁有900萬美國客戶,共有14,133個理財顧問,為客戶提供各項理財服務,包括個人理財和資產管理等服務,2013年,管理客戶資產高達1.323萬億美元(約10.3萬億港元)。摩根士丹利將以旗下全球財富管理事業100%的股權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51%的股權。在第3年後,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都有權購買或出售在新公司中的股份,但花旗至少在5年內都會持有相當大的股權。
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團宣布把業務一分為二,花旗集團將拆分為「花旗銀行」和「花旗控股」兩部分,花旗銀行將保留集團在100多個國家的傳統銀行業務,花旗控股則將納入一些「非核心」的資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主要包括CitiFinancial、Primerica金融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等,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日興花旗控股和Nikko資產管理公司。
2009年2月27日美國財政部2008年兩次注資花旗後,持有花旗總值約四百五十億美元優先股。根據財政部與花旗達成的協議,財政部同意按照花旗給予私人投資者的換股條件,將其中最多二百五十億美元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換股價每股三點二五美元,完成後;美國政府持有花旗的權益將提升至三成六,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2009年2月27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同意以每股3.25美元的價格,把持有的花旗集團68億8000萬美元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這讓GIC持股增至11.1%。成為花旗第二大股東。
2009年5月1日花旗集團決定以5450億日元(約55億美元)出售旗下的日本第三大的證券公司也日興柯迪證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給三井住友金融集團。
2009年7月30日住友信託銀行以756億日圓(7.95億美元)收購花旗集團持有的日興資產管理公司64%股權。
2009年10月9日花旗集團以2.5億美元出售旗下能源交易部門Phibro給美國第4大石油公司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
2009年11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eal)已同意收購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旗下的Diners Club North American特許資產,從而擁有了在美國和加拿大獨家發行Diners信用卡的權利。
2009年12月15日花旗集團與政府達成協議,償還200億美元貸款,脫離政府的監管,財政部獲利130億美元。
2010年03月15日花旗集團(Citigroup)將斥資2697億智利比索(約合5.197億美元)增持智利銀行(Banco de Chile)控股公司LQ Inversiones Financieras SA的股權額外8.52%至50%。
2012年2月24日花旗集團退出在印度最大抵押貸款機構近7年的投資,以955億盧比(19億美元)出售於Housing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HDFC)的全部股權。
2012年3月19日花旗集團通過大宗交易轉讓了5.0616億股浦發銀行股份給中國太保及旗下太平洋資產管理,占該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714%。至此,花旗銀行在該公司的股份為零。
Ⅳ 中石油誰在控盤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
蔣潔敏能控股嗎?當然不行。
國資委相當於前清的內務府,他說了算,有的是錢,別說護盤中石油,帶中字頭的都護了,也能辦到。可不就是國家操盤嘛!國外的股市是市場經濟運作產物和工具。中國股市是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工具,不是你我的「老虎機」,它是國家管理經濟的一隻「手」!
Ⅵ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以下信息來自華爾街日報11月25日的頭版頭條。日期後面的是花旗當日收市價。
07/10/01 $46.67
花旗發出第三季盈利警告。
07/10/11 $47.14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Pandit為部門CEO。
07/10/15 $47.87
花旗公布第三季盈利只有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
07/11/05 $37.37
Prince卸任CEO一職,花旗警告未來的次貸虧損將高達110億美元。
07/11/16 $34.58
花旗替換其首席風險官。
07/11/26 $31.70
花旗從阿聯酋融資75億美元。
07/12/01 $34.77
花旗任命Pandit為CEO。
07/12/13 $31.47
花旗把490億美元的陷入困境的表外資產劃入其資產負債表。
08/01/14 $28.56
花旗任命前戴爾執行官為人才管理部門主管。
08/01/15 $29.06
花旗公布第四季度虧損98億美元,縮減股息達41%,並宣布計劃從國有投資基金和其他投資者融資145億美元。
08/01/29 $27.65
花旗任命Edward Kelly為另類投資部門主席。
08/02/27 $25.72
花旗再次替換其首席風險官。這次提升的是CEO Pandit 的長期夥伴Brain Leach。
08/03/03 $23.71
花旗重組資產管理部門。
08/03/04 $23.09
一名迪拜的國家投資基金官員稱花旗需要更多的融資。花旗股價跌穿賬面價值。CEO Pandit在香港與花旗全球的高層執行官舉行電話會議,保證花旗有足夠的資金。
08/03/06 $22.15
花旗宣布計劃縮減其房屋貸款部門,出售450億美元的房屋貸款。
08/03/17 $19.78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CEO Pandit的心腹John Havens為該部門CEO。
08/04/18 $24.03
花旗公布第一季度虧損51億美元,警告其消費者部門面臨更多的麻煩,並宣稱不排除進一步的融資。
08/04/21 $25.11
花旗發售60億美元優先股。
08/04/22 $25.03
花旗召開年度股東大話,CEO Pandit被憤怒的投資者嚴厲指責。
08/04/30 $26.32
花旗發售45億美元普通股,出乎投資者和分析師的預期。
08/05/06 $25.75
花旗再發售20億美元優先股,進一步提高資金持有量。
08/05/09 $24.30
Pandit告訴投資者他無意拆分花旗這個金融巨頭,盡管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花旗會出售大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
08/06/20 $20.17
花旗警告第二季度其房屋貸款投資將面臨進一步的減記。
08/06/23 $19.30
花旗宣布在全球的投資銀行部門裁員數千人,計劃把65000名員工縮減10%。
08/07/18 $17.97
花旗公布25億美元虧損,比分析師預期要好。
08/08/06 $19.92
花旗與美林答應贖回170億美元的拍賣利率證券。
08/08/22 $17.47
花旗開始檢討其投資銀行的資本市場部門的結構。
08/09/22 $20.65
花旗的資產管理部門主管Sallie Krawcheck下台。
08/09/30 $17.75
花旗同意在政府幫助下以20億美元收購美聯銀行。
08/10/03 $22.50
花旗收購美聯銀行的計劃被富國銀行打斷。
08/10/10 $12.93
花旗退出收購美聯銀行。
08/10/16 $16.23
花旗公布第三季度虧損28億美元,連續四個季度虧損。
08/11/13 $20.65
花旗的高級執行官團隊與高層主管關系緊張,令部分主管考慮替換主席Win Bischoff。
08/11/19 $6.40
花旗收購其結構化投資工具剩下的174億美元資產,導致11億美元的資產減記。花旗股價下跌23%。
08/11/20 $4.71
沙特王國控股公司的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王子增持花旗股票到5%,力挺Pandit。但是花旗股價在略微反彈後繼續下跌,跌幅達26%。
08/11/24 $5.95
聯邦政府在星期天較晚時候宣布拯救花旗集團,承擔花旗不良資產帶來的損失,並注資200億美元。
Ⅶ 中石油股票什麼時候上市
中石油已抄經上市,在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中國石油上市時間是:2007年11月5號。公司控股股東中石油集團於2011年5月25日增持公司3108萬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0.017%。
增持後中石油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數量為1579.45億股,約占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86.30%。中石油集團擬在未來12個月內(自2011年5月25日起算)以自身名義或通過一致行動人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含本次已增持部分股份)。
(7)花旗集團增持中石油擴展閱讀:
2015年11月25日晚間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准公司子公司中油勘探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中亞管道公司」)進行內部重組,並向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曼松控股」)出售完成內部重組後中亞管道公司50%股權,交易價格約為150-155億元人民幣的等額美元。
另外,公司擬以35.09億元的資產評估價值為參考,減去評估基準日至交割日的權益變化為對價,向關聯方中國石油集團所屬石油管理局轉讓新疆呼圖壁等6座天然氣儲氣庫剩餘天然氣儲量資產。
Ⅷ 中石油公司動作非常良好為什麼股票不行
第一是在剛上市的時候被惡抄了。股價已被嚴重抬高。
第二是國際原油價在不但上漲。而國內的油價是不能漲的。也就是說它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第三是盤子太大,沒有大資經是推不動的。
第四在整個宏觀經濟面不看好的情況下,誰會用這么大的投資風險去幫
別人解套呢?。
Ⅸ 在股市中,中國石油的價格最低能跌到多少呢還能反彈嗎
不知道你12.70是哪一天的最低點?
中國石油A股6月17日最低點是10.70啊、
歷史最低點是08年10月28日的9.71元、
大盤在6月底,最遲7月4號見底啟動。
下半年有行情、
Ⅹ 花旗銀行資料背景
花旗銀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於上海市民對該行的習慣性稱呼)是花旗集團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2012年9月19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
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國國家銀行體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並更名為「紐約國家城市銀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1897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設立外國業務部,並開始外幣交易業務。
1902年,業務拓展到亞洲、歐洲、印度。並在上海、馬尼拉等地設立辦事處。
1904年,開創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業務。銀行總部移至華爾街55號,並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要參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成為首家在外國設立分行的美國國家銀行。
1915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設立辦事處。成為美國有最大海外機構網的國際銀行。
1918年,收購一家美國的海外銀行「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為美國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銀行。
1921年,在美國的主要銀行中,首家採用復利法給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計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銀行中,首家給存款人提供無質押個人貸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並購「農民貸款信託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並
將之更名為「城市銀行農民信託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紐約市的銀行中,首家開辦不需要最低余額的支票帳戶(checking account)業務
1939年,在美國以外共有分布於23個國家的100間辦事機構,成為最大的國際性銀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戰爭貸款及勝利貸款活動中,售出了56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為「紐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發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國家城市海外投資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為海外分支及從屬機構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大樓建成。
1962年,在銀行150周年慶之際,更名為較短的「第一國家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進軍租賃業務。
1965年,進軍信用卡業務。
1966年,在倫敦市場開辦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來,倫敦市場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開辦花旗銀行的第一張信用卡「第一國家城市簽賬服務」(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稱「囊闊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銀行控股公司「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後更名為Citicorp)成為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闊所有卡」改製成為「主人簽賬」(Master Charge,後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國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國際業務。
1976年,第一國家城市銀行變成「花旗銀行國家協會」(Citibank,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銀行開建花旗卡銀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與自動櫃員機(ATM)進行服務。24小時的自動櫃員機不再僅是供緊急提現之用,而成為正常業務的一部分。
1979年,成為全球的首要外幣交易代理。
1981年,收購「大來信用證」(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間,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依利諾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收購儲蓄(Savings)與貸款業務,使花旗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銀行倫敦分行成為錢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創始成員機構之一。錢伯斯清算公司是僅次於美國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實時大體結算系統(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紐約開辦「直接連入」(Direct Access®)服務,通過個人電腦跟花旗銀行連結。
1986年,在紐約與香港首次使用觸屏式自動櫃員機(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發行人。在紐約長島市科特廣場(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樓建成。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90多個國家。
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簽帳卡的發行人與服務提供人。將1980年代收購的各家存款銀行合並,並以「花旗銀行聯邦儲蓄銀行」(Citibank,FSB)之名統一運作。
1994年,開設俄國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1995年,在闊別45年後,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傢具備全面業務的(fullservic)分行,並在越南與南非開設分行。
1996年,擁有亞洲最多的信用卡。台灣是美國以外第一個信用卡數量超過100萬張的地區。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雙方的所有屬下合並成為花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旗下的強勢品牌。
2001年5月17日花旗銀行以125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墨西哥國民銀行(Banamex、Grupo)。
2004年2月24日,花旗銀行以27.3億美元收購韓國中等規模的銀行KorAm Bank。
2004年7月1日,花旗悉數拋售持有的台灣富邦金融控股集團10.2%股權。
2005年7月1日,花旗銀行香港分行零售銀行業務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27日花旗銀行收購中美洲最大信用卡發行機構Banco Uno第一金融集團(GFU)。
2006年12月14日花旗銀行收購GrupoCuscatlán(屬於國際Cuscatlán聯合銀行機構UBCI)。此並購案包括所有Cuscatlán銀行(Grupo Cuscatlán包括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馬等國,薩國為Banco Cuscatlán)、股市交易所、SISA保險業及AFP Confia退休奉給提存業及信用卡部門等。
2007年4月1日,花旗銀行中國內地分行轉移至在當地注冊成立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合並台灣的華僑商業銀行,其細節為在台灣注冊成立花旗(台灣)商業銀行,並以新注冊的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為存續銀行,華僑商業銀行為消滅銀行,於2007年12月1日完成合並。
2007年4月27日花旗集團以77億美元的全現金方式成功收購日本第三大證券公司日興柯迪證券公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花旗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4.9%提高到了61.1%。
2007年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資局以75億美元入股花旗集團4.9%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2007年12月21日花旗銀行收購智利第二大銀行Banco De Chile。Banco De Chile股東將持有合並後的金融機構89.56%的股權,而花旗將持有其餘10.44%的股權,因此合並後的銀行仍保持Banco De Chile的名稱。
2008年9月29日收購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的業務,花旗將會吸納美聯銀行的3120億美元貸款,但只會承擔不超過420億美元的虧損,成為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但在10月3日富國銀行0.1991普通股換取1股美聯銀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購美聯,涉資117億美元,直接宣布花旗的收購方案告吹。
2008年11月24日美國財政部、聯儲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向花旗集團注資450億美元,財政部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同意,將對花旗集團房屋抵押貸款、商業房地產貸款在內的總計3060億美元債務提供擔保、美國政府取得7.8%股權,躍居單一最大股東。
2008年12月7日花旗集團以52億歐元(約合66億美元)將其德國零售銀行業務出售給法國國民互助信貸銀行(Credit Mutuel Confederation Nationale) 。
2008年12月1日花旗集團出售日興花旗信託銀行(NikkoCiti),花旗早於2001年入股日興證券旗下日興信託銀行,佔有五成股權,於2001年被納入美國花旗集團才改為花旗銀行。2013年,花旗集團在日本主要的事業有花旗銀行、日興花旗信託銀行、日興Cordial證券、日興花旗集團證券和日興資產管理公司。
2009年1月12日摩根士丹利、花旗宣布成立新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證券經紀公司,擁有20,390位營業員、管理1.7兆美元客戶資產。花旗將以100%的美邦證券、澳洲美邦以及在英國提供私人投資管理服務的Quilter的股權及27億美元現金但不含花旗私人銀行以及日本的Nikko Cordial證券。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花旗出售美邦後,帳面獲利58億美元。據美邦網頁簡介,美邦在全球有764個辦事處,擁有900萬美國客戶,共有14,133個理財顧問,為客戶提供各項理財服務,包括個人理財和資產管理等服務,2013年,管理客戶資產高達1.323萬億美元(約10.3萬億港元)。摩根士丹利將以旗下全球財富管理事業100%的股權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51%的股權。在第3年後,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都有權購買或出售在新公司中的股份,但花旗至少在5年內都會持有相當大的股權。
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團宣布把業務一分為二,花旗集團將拆分為「花旗銀行」和「花旗控股」兩部分,花旗銀行將保留集團在100多個國家的傳統銀行業務,花旗控股則將納入一些「非核心」的資產管理、消費金融業務主要包括CitiFinancial、Primerica金融公司和「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等,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子公司日興花旗控股和Nikko資產管理公司。
2009年2月27日美國財政部2008年兩次注資花旗後,持有花旗總值約四百五十億美元優先股。根據財政部與花旗達成的協議,財政部同意按照花旗給予私人投資者的換股條件,將其中最多二百五十億美元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換股價每股三點二五美元,完成後;美國政府持有花旗的權益將提升至三成六,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2009年2月27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同意以每股3.25美元的價格,把持有的花旗集團68億8000萬美元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這讓GIC持股增至11.1%。成為花旗第二大股東。
2009年5月1日花旗集團決定以5450億日元(約55億美元)出售旗下的日本第三大的證券公司也日興柯迪證券(Nikko Cordial Securities)給三井住友金融集團。
2009年7月30日住友信託銀行以756億日圓(7.95億美元)收購花旗集團持有的日興資產管理公司64%股權。
2009年10月9日花旗集團以2.5億美元出售旗下能源交易部門Phibro給美國第4大石油公司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
2009年11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eal)已同意收購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旗下的Diners Club North American特許資產,從而擁有了在美國和加拿大獨家發行Diners信用卡的權利。
2009年12月15日花旗集團與政府達成協議,償還200億美元貸款,脫離政府的監管,財政部獲利130億美元。
2010年03月15日花旗集團(Citigroup)將斥資2697億智利比索(約合5.197億美元)增持智利銀行(Banco de Chile)控股公司LQ Inversiones Financieras SA的股權額外8.52%至50%。
2012年2月24日花旗集團退出在印度最大抵押貸款機構近7年的投資,以955億盧比(19億美元)出售於Housing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HDFC)的全部股權。
2012年3月19日花旗集團通過大宗交易轉讓了5.0616億股浦發銀行股份給中國太保及旗下太平洋資產管理,占該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714%。至此,花旗銀行在該公司的股份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