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費電子2020中報業績同比增長10倍5G華為,小米3D攝像頭供應商是哪家上市公司
在電子產品消費業務中所報告的各產品的情況,充分體現了5g技術的引領地位。
Ⅱ 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華為是怎樣增長業績的
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而在今年的經濟環境也是非常糟糕的,非常復雜的。面對這樣非常復雜的經濟環境,許多企業紛紛都在尋求自保,然而華為卻不一樣。華為是屬於中國手機行業的龍頭企業,華為在這個階段並不是說只是尋求自己的生存,而是想方設法的增長自己的業績,使自己在這個關鍵時期得到更大的發展。因為華為是我國最大的手機企業,所以說華為的實力也是非常強大的,他也不需要擔心在這個時候自己的生存是否有保障,所以才能有多餘的精力去增長自己的業績。
Ⅲ 榮耀即將脫離華為獨立出來,對華為公司的業績會有怎樣的影響
榮耀這個品牌脫離華為的話,必然會導致華為公司對於中低端手機市場的影響力變得更低。雖然華為手機這些年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影響力變得更高,但是這主要是因為華為手機高端系列所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而榮耀手機這個品牌出現則恰恰彌補了華為公司對於中低端手機市場影響力薄弱的問題。如果將榮耀完全的脫離出華為公司的話,必然會導致華為和榮耀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
雖然出售榮耀這個品牌能夠給華為公司帶來一時之利,但是從長遠來看,確實會對華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不過在現階段如果能夠出售榮耀這個品牌的話,也能夠避免榮耀這個品牌的手機規避來自於美國市場的打壓。這也能夠使得榮耀在國內以及國際市場上得到長足的發展,這對於榮耀這個品牌也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
Ⅳ 華為作為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去年一共貢獻了多少業績
台積電作為代工廠行業的領頭羊,在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第二季度合並營收為 3107 億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28.9%;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81.0% ,而隨著5G智能手機需求持續增長,台積電後面的成績將會比現在越來越好。
對於華為來說,現如今除了晶元與半導體領域外已經沒有什麼是能夠被美國限制的技術領域了,而半導體對於美國來說也是有很大的經濟效益,美國不可能對其輕易放棄,美國在開始打壓華為的同時,華為也在積極尋找能替代台積電的企業。華為在2019年業務高速增長,除了是因為對先進的需求更加強烈以外,也是為了防範美國的加大“制裁”,所以在2019年,把晶元的庫存提升到了100天,也給企業留出了更多緩沖期。
而對於台積電來說,美國對華為的打壓政策如果一直進行下去,也會是未來企業發的潛在隱患,若美國增強管制力度,將會短期對台積電的運營造成影響,帶來損失,而華為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如何去保持和華為的緊密合作也是台積電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
Ⅳ 如何評價華為的績效管理制度
華為是神秘的,華為是成功的,它的成功,更加重了它的神秘。
華為,成立於1987年,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全球主流產業、主流市場進行競爭,面對最強勁的世界級公司,能夠擁有最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競爭能力的企業。華為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2009年華為更以銷售收入218億美元,一舉超越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兩大巨頭,躍居全球設備商老二之位。華為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2010年銷售收入1850億元,員工11.5萬,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40%.按照2009年可以找到的數字,華為全球員工共計87500名,研發人員37432人(42.78%),市場人員25943(29.65%),管理人員6020(6.88%), 生產人員18104(20.69%)。
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從上至下,都籠罩在神秘之中。坊間流傳一個段子,姑且不去找它的出處,謹以此烘托下氣氛:據說某日,任正非和柳傳志共乘一機,落地後,其一受到夾道歡迎,仰慕者眾,鮮花掌聲簇擁而出;而另一,則自己拉著行李,踽踽獨行。想見這場面,不禁莞爾。倒也不是任總缺乏仰慕者,實在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人太多了,當然不如電視上常見的柳總那麼貼近。
不止「領袖」如此,華為上下通常都是不接受媒體采訪的。一部《華為基本法》,很多關注管理的人從九十年代學到現在,卻鮮見華為內部的管理者來分享過。數年前某次培訓上,有前華為的HR坦率告知,他們禁止與其他企業做相關交流,當時聞者莫不表示不解,或者也有某種不忿吧。
多年後再看,華為的持續發展更增加了它對於其他企業的吸引力,「學華為」依然長久不衰。華為用事實證明,它的行為你或許不理解,但是能夠通向成功。這,對所有企業來說,對所有管理者來說,是最實際的。
華為的管理是一個密切關聯的體系,績效管理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一、華為建立績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績效管理之所以愈加重要,是華為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需要,目前任正非最大的挑戰是與華為十幾萬員工的惰性做斗爭。
1990年華為實行員工內部持股,2001年實行名為「虛擬受限股」的期權改革,即新員工不再派發長期不變一元一股的股票,而老員工的股票也逐漸轉化為期股。2009年底員工持股98.58%,任正非持股1.42%,9.5萬員工有6.1萬名擁有股份。
對於一名1995年之前進入華為的總監級管理者而言,2001年前後,他的累計股權會超過100萬股,如果按照80%的分紅比例計算,他在2001年一年的個人分紅收入約80萬。
華為基層員工平均年收入為16萬,全員佔比約88%;四級經理年薪50萬;3級主管年薪100萬;二級總監年薪350萬;一級總裁約為1500萬。
他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中產階層員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為是中國企業的「全員中產階層」典範。 在員工達到了「富裕」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員工進行二次創業,激發並保持員工的鬥志,繼續把華為帶領向前?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必須依靠績效管理。
大家一提起華為的企業文化,都會想到狼文化,其實華為本身定義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在華為,執行的是「員工持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政策,按照核心層、中堅層、骨幹層,實行普惠制,員工廣泛持股。任正非本人的股份2009年底的時候只佔1.42%.作為一家100%由員工持股的非上市民營企業,員工持股比例如此之高令人吃驚。
要想更科學地分配利益,就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在定性上,確定誰是奉獻者,誰是偷懶者;在定量上,要明確每一個人的價值貢獻。其中的關鍵是由人評價人,轉向制度評價人。企業必須通過公正的分配製度,給予不同價值貢獻者以不同的回報,並通過回報體系的設計,激勵員工的價值創造行為。
如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二、華為績效管理制度的要點
華為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多層次的價值評價體系能夠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互相制約,破除人為干擾。
一是企業績效管理——公司績效、部門績效;二是職位評價——決定基本工資;三是任職資格——職位晉升;四是工作績效——調薪和獎金;五是累計貢獻——員工持股;六是能力評價;七是態度評價。
有活力機制的核心:讓雷鋒不吃虧,讓小人不得志。用制度培養雷鋒,讓偷懶者受到懲罰;機制有活力的表現: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華為以身踐行,績效管理機制逐步明晰,截至到現在,大體可以把華為績效管理發展歷程分為三段:
第一階段:1995-1997年,人事考核階段。(1)將考核作為一個單一的過程;(2)考核內容包括工作態度、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先在市場部進行試點;(3)目的在於強化管理意識,推動管理觀念的普及,進而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階段:1998-2001年,績效考核階段。(1)將考核作為績效評價的工具;(2)考核內容以績效為中心;(3)目的在於強化成果導向,推動員工務實、作實,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績效管理階段。(1)將考核作為目標導向,考核是一個管理過程;(2)增加了跨部門團隊考核的新內容;(3)推動員工在目標指引下自我管理,形成自我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三、華為績效管理的含義
華為認為,績效管理就是管理者與員工雙方的雙贏。第一,就目標及如何達到目標而達成共識,並增強員工成功地達到目標的管理方法; 第二,績效管理不是簡單的任務管理,它特別強調溝通、輔導及員工能力的提高;第三,績效管理不僅強調結果導向,而且重視達到目標的過程。
Ⅵ 華為業績增長23%,其公司手機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如何
8月28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在銀行間市場發布上半年財報。2020年上半年,華為共實現營業收入億元,同比增長13.67%;凈利潤431億元,同比增長23.49%。
最後,感謝您的觀看。
Ⅶ 華為手機的海外營收給其銷售業績造成怎樣的影響
根據華為2019營收年報指出“中國收入5067億元,同比增長36.2%;歐洲中東非洲業務收入2060億元,同比增長0.7%;亞太地區收入705億元,同比減少13.9%;美洲收入525億元,同比增長9.6%。”
總之,華為手機在國外的營收也就是如此,他最大的市場還是在被川普炒起來的中國。
Ⅷ 華為具體是做什麼的公司,都做了什麼業績。
是做程式控制設備的,業績很好,是上市公司。
Ⅸ 華為業績登頂後 將用什麼引領未來
堅持「被集成」戰略
「BG成立年以來的復合增長率是23%多,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企業BG解決方案銷售總裁何達炳表示。
由於堅持「被集成」戰略,主打「業務驅動的ICT基礎設施(Business-Driven ICT Infrastructure)」,再加上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寬廣的產品線,企業ICT市場的新進入者華為不僅增速驚人,更成功打開了局面。在政府、交通、能源、金融、互聯網、媒資等領域,全球行業標桿紛紛選擇華為作為最佳創新合作夥伴,它在企業業務舞台上的市場影響力正不斷加強。
比如華為為招商銀行部署大數據平台,使得信用卡徵信時間從15天降至5分鍾,小微貸獲客預測轉化率提升40倍,69%客戶通過大數據平台獲取。華為與新加坡地鐵(SMRT)聯合創新,應用華為Hybrid MSTP方案,一網實現多業務統一承載,建維成本降低40%,單纖40G的高容量城軌通信能支持未來15年提速需求。華為為沙特阿美智慧能源建設了覆蓋149個分支13萬員工的統一通信系統,減少通信及差旅成本40%。
而在教育領域,華為在土耳其建設了整個國家面向中小學的基礎網路,主要是企業網路產品,包括WiFi,IP網路設備,覆蓋4.7萬個中小學,華為提供100G的校園網。國內的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國內比較TOP級的學校,美國一些學校也在用華為的服務。
截至2014年底,在全球的渠道夥伴數量超過6300家,解決方案夥伴超過300 家,服務合作夥伴超過1200家。
「在合作夥伴這塊,全球來講,我們有74%的收入來自於渠道,我們一再強調,我們在企業市場是被集成的,我們需要合作夥伴。這里有很多數據,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發展多少家是一方面。」
何達炳指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下面兩個數據,我們有2.6萬個客戶員工參加過華為的產品培訓,9400個以上的合作夥伴客戶拿到華為的認證,我們會有華為信息網路學院,認證是很嚴格的,要保證出去以後是值錢的,這9400個人真正得到這個行業認可的認證,他們是華為潛在的銷售對象,這對華為未來的發展是非常好的基礎。」
企業ICT轉型
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深刻改變企業的生產系統,從而驅動企業的ICT基礎設施轉型。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美國先進國家製造戰略等等都是從宏觀層面在積極面對,希望引領產業未來。
何達炳表示,「數字產業革命的基礎是構建一個全聯接的世界,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1000億的聯接,其中90%為行業聯接。因此未來企業ICT平台的核心應該是實時業務平台和大數據分析平台的融合,ICT架構需要具備雲計算、大數據、移動化、社交化、IOT等融合ICT能力。」
企業ICT轉型對設備供應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具備基於客戶應用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端到端「一站式」的產品提供能力。招商銀行流程與IT部門總經理(相當於CTO&CIO)華敏就指出,圍繞客戶核心需求,能做到綱舉目張,聚合所有的外圍,必須沿著這條主線持續地創新。而騰訊采購總監吳沁楠亦表示,對進名單的IT硬體供應商越來越要求全系列產品的供應能力,最好能同時提供伺服器、交換機、傳輸產品。
另一方面,渠道也將發生轉變。「原來國內叫做通路性的渠道,只是把盒子搬到客戶那兒,這種渠道未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是要做一些增值服務,要做業務開發和服務,這是行業的趨勢,中國市場說到的是通路性渠道,轉向解決方案合作夥伴,這也是大的趨勢。」何達炳表示。
按照其說法,華為的意圖是做企業市場一站式ICT基礎架構提供商。「我們一直強調華為公司是做技術的,同時我們要強調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
華為的創新基因為之提供了貼近客戶的ICT創新能力,這家公司每年都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涉及應用、產品,以及數學、材料、晶元、能源等最深層的基礎技術,並擁有超過1.2萬名專門面向企業市場的研發人員。
如今的華為還積極與合作夥伴、與客戶聯合創新,比如與SAP、埃森哲等戰略合作夥伴聯手,在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開拓創新,幫助企業客戶更好達成商業目標;與沃達豐全球企業部、德國電信、英國電信全球業務部等20多家全球領先運營商合作,共同向企業客戶提供ICT服務。
共建開放合作產業生態圈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新的起點,ICT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重構。無論對於哪個行業,這場革命的核心都是智能化,包括全聯接、智能設備和基於大數據的智能應用等,需要很多創新者一起完成。華為願與合作夥伴和客戶一起迎接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大時代到來,攜手打造共贏的產業鏈和生態鏈,通過創新ICT幫助客戶改變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中贏得先機。」何達炳說。
據了解,華為企業業務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同樣來源於「與合作夥伴及客戶聯合創新,共建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圈」。比如華為與SAP合作,向中石化提供基於FusionCube的SAP HANA一體機解決方案,數據上載時間由4小時縮短到30分鍾,處理速度提升4到6倍,大幅提升了中石化在銷售報告、財務分析報表、企業運營決策等業務領域的效率;攜手索貝公司率先服務於深圳廣電融合新聞中心,提供業界首個由業務定義的全媒體雲方案。
同時,華為圍繞核心產品與解決方案構建生態系統,已與近60家合作夥伴建立了eLTE產業聯盟;成立Fusionsphere用戶聯盟,聚集了首批十多家合作夥伴;與金蝶、金山、宇信易誠等上下游合作夥伴打造BYOD共贏生態圈,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與SAP、西門子、中國智能交通系統、中軟國際、霍尼韋爾等結成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在德國CeBIT2015期間,華為與SAP、Fraunhofer簽署協議,在工業4.0領域展開合作。
在分析師大會期間,華為首次公開了服務產業戰略,其中企業服務的定位就是「使能合作夥伴」。圍繞這一定位,華為將通過開放合作,構建良性服務生態系統;持續投資和開放工具,建設開放實驗室,幫助合作夥伴提升服務能力;建設華為信息與網路技術學院,促進IP、IT以及ICT融合人才發展。
Ⅹ 4013億營收!15萬個基站!華為2019年上半年業績出爐,華為是怎麼做到的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華為手機確實實力比較強。華為手機他的裝備配置以及各種技術都是頂端的。華為手機並沒有用什麼營銷策略,主要是靠著自己的硬實力才會有如此傲人的成績。
就比如華為手機開發的5g技術在全世界已都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而且任正非也曾說過在未來的幾年中全球肯定都會使用華為的這項技術。
我覺得華為手機在不久的將來,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肯定會趕上甚至超過蘋果的。不說別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就已經轉變了自己購機的方向,之前很多年輕人一換手機都會想要買蘋果,但是現在大多數人都不會再買蘋果了,因為他們感覺蘋果更新換代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華為手機就不一樣了,它非常的適合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所以我對華為手機非常的有信心。